让学生在感恩中成长
惠民县何坊镇刘集小学 蔡慧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 教育需要健康而纯洁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向善的、启智的、审美的,是舒展性灵的,它能使学生的心灵长出另一翼——精神、思想、信念、意志,甚至感觉、知觉、思维、想象。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感恩教育”为主要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特色学校创建条件
1、领导重视,德育网络健全。
我们学校建立了校长为首,教导处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总务主任、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和班主任的德育网络。学校德育网络基本做到立体化、全方位,确保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运行。
2、文化传承,德育观念到位。
首先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立足于实践和行动,并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围
绕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这一核心价值观念,树立诚实、守信、公正、关爱、宽容、尊重、平等、合作和责任感等基本价值观念。第三是突出面向!" 世纪全球共同的教育主题:学会关心。小学生学会关心主要是关心健康、关心学习、关心环境、关心自己、关心周围的人和事。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关心,拓宽学生的伦理视野,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和责任意识。
我校创建以来,素以教书育人并重。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3、顺应时代,德育科研先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何坊经济进入了新的蓬勃发展时期,尤其是正处于由农村到城镇化、城市化的转型时期。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鲜明地烙上了城郊结合部特色。学校应顺应时代潮流,敏锐地捕捉转型时期城郊结合部农村少年儿童立志成材这一德育工作的抓手和突破口,建立了德育课题,进行研究。拓宽德育工作的渠道和手段 ,学校建立专门的网站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占领思想教育的阵地,通过学习、交友、心理咨询等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吸引学生。其次,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优化家庭育人环境,加强对学生上网的教育和引导,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综合德育的优势。最后,有关部门应运用立法手段净化网络空间,为学校德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我们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学校德育虽然具有计划性、系统性、组织性强等优势,但在以往也存在着因过于规范化而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因此,要改变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式德育模式,注意利用学校外部德育资源,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学校与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感染性强、针对性强等优点;同时,也应发挥社会(媒介)教育传导性强、影响力大、号召力强等优势,把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与德育基地教育影响结合起来,使学校德育的内容得以延伸与补充,使德育时间和空间得以拓展,发挥全方位的、立体的、综合的教育作用。
加强德育科研,增强德育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引导广大教师选择德育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如,新形势下德育的特点和规律、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德育与美育,如何教学生学会关心和进行自主教育等,并使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以寻求规律性的东西。鉴于以上原因,我校决定创建感恩教育特色学校。并以此为辐射,带动学校其它德育特色的形成,丰富学校内涵,提升教育质量。
二、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 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
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使学生夯实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
三、总体设计
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实施感恩教育、培植感恩文化、创建和谐校园的研究”这一省“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为切入点,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他人”的优秀品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顽强的意志、不绝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首先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立足于实践和行动,并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围绕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这一核心价值观念,树立诚实、守信、公正、关爱、宽容、尊重、平等、合作和责任感等基本价值观念。第三是突出面向!" 世纪全
球共同的教育主题:学会关心。小学生学会关心主要是关心健康、关心学习、关心环境、关心自己、关心周围的人和事。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关心,拓宽学生的伦理视野,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和责任意识。
2. 以行为重,注重实践行是德育学习的基础、目的、内容、方法,也是品德形成与否的标志。在德育中,品德实践行为具有更独特的意义。要有意识地创设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实践活动,使课堂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将品德学习和品德践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实践德育内容。如参加夏令营,磨练意志;游览古迹,增强爱国主义精神等。同时,也可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的宣传教育,传播先进的文化思想,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 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
现代学校教育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而德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学校要明确德育的核心地位,不仅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列入工作计划,而且重视德育在各个教育环节上的渗透,注意德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的关系,对各科教学提出德育要求,注重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掘各科教学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德育因素,如,反映在各学科严谨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世界观和辨证的思维方式等方面能给学生以做人的熏陶。同
时,教师的品格及教学态度、教育方式等也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还要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素质,增强其德育意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学校德育应从以往的强制性灌输教育转向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把正面疏导作为德育的主要方式,遵循人的品质的形成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需要出发,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使道德学习成为其内在的需要。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在德育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伙伴,帮助、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学习与成长,使其能自主构建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各项活动的开展从策划到组织安排,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好参谋,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辨证的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地、发展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批判的精神来对待大量流通信息。
5.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甚至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
为了降低网络的负面影响,除了上述的种种措施外,还应做好以下工作:培养学生面对网络明辨是非,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在正确价值导向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约束,遵守应有的道德规范,不断提高网络责任感,主动、自
觉地抵制网上不良行为。另外,面对虚拟世界,需要给学生以现实的引导,使其增加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引导学生走出自我,融入集体活动,在现实的共同生活中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加强网络管理,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强化网上文明行为规范;强化舆论对网络道德的评价作用,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及时对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不道德现象进行谴责,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教师素质,发挥其正确引导作用。教师应该在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相应的网络知识、技术,了解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需要和兴趣,并通过自身的参与影响和指导学生的网络活动。
四、建设目标
1、近期目标:明确“德育特色学校”建设指导思想,达成共识,研讨细化具体操作方案。
2、中期目标:通过进行感恩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
3、远期目标:
(1)通过开展感恩教育,为学生一生优美的人格奠定基础;通过社会反馈,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学生明确知道应做一个怎样的社会人。
(2)培养和造就一批师德高尚,教学风格独特,具有人文素养的名教师。
(3)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德育特色教育模式”,使外
来人员能深刻感受到学校在办学思想、学科教学、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得到社会的认可。
五、创建的主要内容
1、营造“感恩”氛围。学校充分利用开学典礼、板报画廊、国旗下讲话、学生手抄校报等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意义及实施步骤,着力营造感恩教育的浓烈氛围,全体师生学习讨论学校感恩教育实施方案,达到思想统一,行动一致,从而为学校的“感恩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目前,我校每一个学生都积累了不少于20期得手抄报.
2、制定“感恩方案。我们本着以人为本、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感悟生命、重在体验的思想,制定了以“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为主线的感恩教育实施方案,并通过“十大”感恩系列活动在全校分层铺开。
(1)是召开主题班会,学习“八荣八耻”。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是感恩教育的内涵所在,“八荣八耻”的提出一方面高扬了正义与道德的标准线,同时又提出了非正义和非道德的警戒线,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青少年人只有明确荣耻,才能懂得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2)是感恩社会的关爱,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关爱弱势群体,组织学生参观德育基地,让学生接触社会,关爱社会,回报社会。每年春节,我校的学生们,自发的与驻地的单位沟通,
承担了环保的任务.
(3)是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通过做家务活,说知心话,给父母揉肩捶背等形式回报父母。
(4)是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开展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五个一”(寄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点一道歌、写一首诗) 表达敬师之情,同时还在全校开展申报“尊师重教”示范班。
(5)是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开展诸如“手足情”、“牵手求学路”为主题的征文竞赛、演讲比赛以及我为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我为班级添一份光活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心集体的道德情感,知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处事哲学。
(6)是感恩自然赐予。开展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活动,要求学生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动。每年的植树节,我校的师生植树千余棵,春季开学后,校园里的一些树成了鸟的家园,出现了树树有鸟巢,年年燕归来的和谐景观。
(7)是开展观看、十部感恩影片、吟诵感恩诗歌、传唱三十首感恩歌曲、推介十篇感恩美文、讲五十句感恩格言的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千手观音》、《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永远的丰碑》等感恩经典作品,达到陶冶心智濡养德行的目的。
(8)是向全校学生特别推荐传说中感动天地的二十四孝诠释
的故事和二十一个经典小故事供学生阅,供学生敬仰之用。
(9)是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汇报演出,将学校的感恩教育的阶段成果艺术再现在舞台上,使感恩教育得到升华。
(10)是学校筹建了感恩教育展室,用大量的实物、资料和图片,充实展室,内容涉及父母、老师、社会、自然等方面,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用鲜活的实物、精美的图片、震撼的文字敲打师生的灵魂,引爆师生的感恩激情。
3、开发“感恩”课程。实施感恩教育,离不开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
在课题研究方面投放了人力和财力,不同年级相应承担了感恩主题班会、感恩美文、诗歌、警句、感恩文化环境、名人感恩榜样等课题研究,把学校的感恩教育向纵深方向推进。2007年, 我校的感恩教育研究, 被列入山东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我校还编印了以感恩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
七、创建途径与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以人文化管理为手段,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与指导,以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利用广播、板报、墙报、手抄报等进行传统文化、思想的宣传,通过各种节日、纪念日进行教育,通过观看录像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演讲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检验。
八、特色校创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从全过程设计都应遵循科学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整体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3、活动性与自主性原则:整合德育有关内容,通过开展系列活动,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主动进步。
让学生在感恩中成长
惠民县何坊镇刘集小学 蔡慧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 教育需要健康而纯洁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向善的、启智的、审美的,是舒展性灵的,它能使学生的心灵长出另一翼——精神、思想、信念、意志,甚至感觉、知觉、思维、想象。学校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感恩教育”为主要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特色学校创建条件
1、领导重视,德育网络健全。
我们学校建立了校长为首,教导处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总务主任、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和班主任的德育网络。学校德育网络基本做到立体化、全方位,确保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运行。
2、文化传承,德育观念到位。
首先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立足于实践和行动,并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围
绕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这一核心价值观念,树立诚实、守信、公正、关爱、宽容、尊重、平等、合作和责任感等基本价值观念。第三是突出面向!" 世纪全球共同的教育主题:学会关心。小学生学会关心主要是关心健康、关心学习、关心环境、关心自己、关心周围的人和事。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关心,拓宽学生的伦理视野,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和责任意识。
我校创建以来,素以教书育人并重。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3、顺应时代,德育科研先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何坊经济进入了新的蓬勃发展时期,尤其是正处于由农村到城镇化、城市化的转型时期。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鲜明地烙上了城郊结合部特色。学校应顺应时代潮流,敏锐地捕捉转型时期城郊结合部农村少年儿童立志成材这一德育工作的抓手和突破口,建立了德育课题,进行研究。拓宽德育工作的渠道和手段 ,学校建立专门的网站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占领思想教育的阵地,通过学习、交友、心理咨询等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吸引学生。其次,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优化家庭育人环境,加强对学生上网的教育和引导,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综合德育的优势。最后,有关部门应运用立法手段净化网络空间,为学校德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我们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学校德育虽然具有计划性、系统性、组织性强等优势,但在以往也存在着因过于规范化而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因此,要改变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式德育模式,注意利用学校外部德育资源,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学校与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感染性强、针对性强等优点;同时,也应发挥社会(媒介)教育传导性强、影响力大、号召力强等优势,把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与德育基地教育影响结合起来,使学校德育的内容得以延伸与补充,使德育时间和空间得以拓展,发挥全方位的、立体的、综合的教育作用。
加强德育科研,增强德育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引导广大教师选择德育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如,新形势下德育的特点和规律、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德育与美育,如何教学生学会关心和进行自主教育等,并使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以寻求规律性的东西。鉴于以上原因,我校决定创建感恩教育特色学校。并以此为辐射,带动学校其它德育特色的形成,丰富学校内涵,提升教育质量。
二、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 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
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使学生夯实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
三、总体设计
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实施感恩教育、培植感恩文化、创建和谐校园的研究”这一省“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为切入点,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他人”的优秀品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顽强的意志、不绝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首先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弘扬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立足于实践和行动,并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围绕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这一核心价值观念,树立诚实、守信、公正、关爱、宽容、尊重、平等、合作和责任感等基本价值观念。第三是突出面向!" 世纪全
球共同的教育主题:学会关心。小学生学会关心主要是关心健康、关心学习、关心环境、关心自己、关心周围的人和事。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关心,拓宽学生的伦理视野,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和责任意识。
2. 以行为重,注重实践行是德育学习的基础、目的、内容、方法,也是品德形成与否的标志。在德育中,品德实践行为具有更独特的意义。要有意识地创设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实践活动,使课堂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将品德学习和品德践行有机地结合起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实践德育内容。如参加夏令营,磨练意志;游览古迹,增强爱国主义精神等。同时,也可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的宣传教育,传播先进的文化思想,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 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
现代学校教育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而德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学校要明确德育的核心地位,不仅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列入工作计划,而且重视德育在各个教育环节上的渗透,注意德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的关系,对各科教学提出德育要求,注重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掘各科教学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德育因素,如,反映在各学科严谨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世界观和辨证的思维方式等方面能给学生以做人的熏陶。同
时,教师的品格及教学态度、教育方式等也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还要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素质,增强其德育意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学校德育应从以往的强制性灌输教育转向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把正面疏导作为德育的主要方式,遵循人的品质的形成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需要出发,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使道德学习成为其内在的需要。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在德育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伙伴,帮助、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学习与成长,使其能自主构建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各项活动的开展从策划到组织安排,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好参谋,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辨证的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地、发展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批判的精神来对待大量流通信息。
5.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甚至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
为了降低网络的负面影响,除了上述的种种措施外,还应做好以下工作:培养学生面对网络明辨是非,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在正确价值导向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约束,遵守应有的道德规范,不断提高网络责任感,主动、自
觉地抵制网上不良行为。另外,面对虚拟世界,需要给学生以现实的引导,使其增加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引导学生走出自我,融入集体活动,在现实的共同生活中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加强网络管理,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强化网上文明行为规范;强化舆论对网络道德的评价作用,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及时对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不道德现象进行谴责,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教师素质,发挥其正确引导作用。教师应该在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相应的网络知识、技术,了解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需要和兴趣,并通过自身的参与影响和指导学生的网络活动。
四、建设目标
1、近期目标:明确“德育特色学校”建设指导思想,达成共识,研讨细化具体操作方案。
2、中期目标:通过进行感恩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
3、远期目标:
(1)通过开展感恩教育,为学生一生优美的人格奠定基础;通过社会反馈,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学生明确知道应做一个怎样的社会人。
(2)培养和造就一批师德高尚,教学风格独特,具有人文素养的名教师。
(3)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德育特色教育模式”,使外
来人员能深刻感受到学校在办学思想、学科教学、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得到社会的认可。
五、创建的主要内容
1、营造“感恩”氛围。学校充分利用开学典礼、板报画廊、国旗下讲话、学生手抄校报等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意义及实施步骤,着力营造感恩教育的浓烈氛围,全体师生学习讨论学校感恩教育实施方案,达到思想统一,行动一致,从而为学校的“感恩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目前,我校每一个学生都积累了不少于20期得手抄报.
2、制定“感恩方案。我们本着以人为本、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感悟生命、重在体验的思想,制定了以“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为主线的感恩教育实施方案,并通过“十大”感恩系列活动在全校分层铺开。
(1)是召开主题班会,学习“八荣八耻”。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是感恩教育的内涵所在,“八荣八耻”的提出一方面高扬了正义与道德的标准线,同时又提出了非正义和非道德的警戒线,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青少年人只有明确荣耻,才能懂得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2)是感恩社会的关爱,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关爱弱势群体,组织学生参观德育基地,让学生接触社会,关爱社会,回报社会。每年春节,我校的学生们,自发的与驻地的单位沟通,
承担了环保的任务.
(3)是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通过做家务活,说知心话,给父母揉肩捶背等形式回报父母。
(4)是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开展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五个一”(寄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点一道歌、写一首诗) 表达敬师之情,同时还在全校开展申报“尊师重教”示范班。
(5)是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开展诸如“手足情”、“牵手求学路”为主题的征文竞赛、演讲比赛以及我为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我为班级添一份光活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心集体的道德情感,知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处事哲学。
(6)是感恩自然赐予。开展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活动,要求学生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动。每年的植树节,我校的师生植树千余棵,春季开学后,校园里的一些树成了鸟的家园,出现了树树有鸟巢,年年燕归来的和谐景观。
(7)是开展观看、十部感恩影片、吟诵感恩诗歌、传唱三十首感恩歌曲、推介十篇感恩美文、讲五十句感恩格言的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千手观音》、《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永远的丰碑》等感恩经典作品,达到陶冶心智濡养德行的目的。
(8)是向全校学生特别推荐传说中感动天地的二十四孝诠释
的故事和二十一个经典小故事供学生阅,供学生敬仰之用。
(9)是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汇报演出,将学校的感恩教育的阶段成果艺术再现在舞台上,使感恩教育得到升华。
(10)是学校筹建了感恩教育展室,用大量的实物、资料和图片,充实展室,内容涉及父母、老师、社会、自然等方面,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用鲜活的实物、精美的图片、震撼的文字敲打师生的灵魂,引爆师生的感恩激情。
3、开发“感恩”课程。实施感恩教育,离不开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
在课题研究方面投放了人力和财力,不同年级相应承担了感恩主题班会、感恩美文、诗歌、警句、感恩文化环境、名人感恩榜样等课题研究,把学校的感恩教育向纵深方向推进。2007年, 我校的感恩教育研究, 被列入山东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我校还编印了以感恩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
七、创建途径与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以人文化管理为手段,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与指导,以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利用广播、板报、墙报、手抄报等进行传统文化、思想的宣传,通过各种节日、纪念日进行教育,通过观看录像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演讲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检验。
八、特色校创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从全过程设计都应遵循科学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整体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3、活动性与自主性原则:整合德育有关内容,通过开展系列活动,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主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