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123作文9400字

初一作文

- 1 -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教学目标:

1、明确选择论据的原则,指导学生能围绕话题选择合适的事例论据。

2、注意事例与论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种方法分析使用事例论据。

3、使学生初步了解组合事例论据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会围绕论点和论题正确使用恰当的论据。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故事导入)

很多同学喜欢看《三国演义》,特别崇拜诸葛亮。他以其滔滔雄辩的口才,驳倒江东诸多发难的儒生,甚至气死羽扇纶巾的英雄周瑜。请问:是什么让孔明的话如此有力呢?——是引经据典。这就是论据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

提问:什么是论据?

明确: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理由和依据。

二、文本解读

阅读分析《论度量》,引导学生认识论据分类

1、提问:这篇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阐述了几个分论点?

明确:是什么:度量大是我们中国人欣赏的一种品质。

为什么:度量大的好处1、2

怎么做:1、有德、有识者度量才大,

2、靠不断修行、学习才能获得度量。

2、提问:这些观点是建立在论据的基础上的,看看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 明确:①引用史瑾臣“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过后觉得心胸开豁,眉目清扬”的言论。

②列举宋朝韩琦宽容地对待范仲淹的拂袖而去,从而化解矛盾的事例。 ③列举彭思永应举时,宁可受损也不愿当众说出那个偷藏自己金钏的人事例。

④引用程颐“学进则识进,识进则量进”的言论。

⑤列举夏元吉幼年时面对别人的冒犯时易发怒 ,而长大后忍耐克制、不与计较的事例。

3、提问:这些论据分为两类,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④是道理论据 ②③⑤是事实论据

总结: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实,即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还有科学数据。

道理论据——指的是用来作为论据理论,它们来源于实践,且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包括名言警句、科学道理以及成语俗语。

三、 引导学生选择使用恰当的论据。

- 2 - 1、提问:关于“度量”的论据,大家还知道哪些?

补充:

道理论据: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2)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

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法. 雨果

(3)宰相肚里能撑船

(4)北京潭柘寺的弥勒佛两边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事例论据:①将相和传奇

公元279年旧中国时代,赵国的蔺相如守完壁归赵,立了大功,拜为上 卿,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自恃功高,很不服气,扬言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到廉颇的话 ,常常称病不上朝,不跟廉颇争位。有时蔺相如坐车外出,碰见廉颇就赶紧避开。门客以为 他胆小怕事。蔺相如说:“秦王那么厉害,我都不怕,难道还怕廉颇?我考虑,强大的秦 国之所以不入侵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如今二虎相斗,必有一伤,势必削弱抵御外 敌的力量。我之所以躲避廉将军,是先男家之急而后私仇啊!”这话传到廉颇耳中,廉颇很 觉惭愧,便袒衣露体,负荆登门请罪。说:“我粗野低贱,志量浅狭,开罪于相国,相国能 如此宽容,我死不足以赎罪。”于是将相重归于好,成了生死之交。

②管仲和鲍叔牙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③唐太宗重用魏征

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有“贞观之治”的辉煌,与他的宽容大度,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有直接关系。著名的大臣魏征,原来是李世民的兄长太子建的臣属,在王室争权斗争中,曾鼓动太子建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政权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已之主,竭其力用”,忠心耿耿地辅佐李世民,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④ 在一次酒会上,一个女政敌高举酒杯走向丘吉尔,并指了指丘吉尔的酒杯,说:“我恨您,如果我是您的夫人,我一定会在您的酒里投毒!”显然,这是一句满怀仇恨的挑衅。但丘吉尔笑了笑,挺友好地说:“您放心,如果我是您的先生,我一定把它一饮而尽!”

这些事例能很好地证明观点吗?为什么?

四、论据的选择

- 3 - 1、论据能证明论点,围绕中心论点展开。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这就对论据提出了最起码的要求,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必须与论点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必须能切实有效地支撑论点,能够充分证明论点。

例1、多媒体课件显示:一考生的失败例文

提倡乐于助人

乐于助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自古以来,多少圣人贤士在他们文章和行为中表现这一美德。可生活中总有些人,却学别人遇到麻烦事“悄悄走开”。何也?可能是那些人认为这是最好的一种“处世哲学”。但你遇到麻烦事,别人悄悄走开你又作何感想呢?你肯定说现在人人都自私,不易团结。若此下去,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是就消失了吗?可见我们的中学生一定要乐于助人。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我国祖先从禹开始,但为了使人民免遭洪水的袭击,冥思苦想,终于想出治洪水的办法。成为人类水利工程的始祖,成为人民世世代代敬仰之人。

到清朝时由于腐败的满清政府,正在西方帝国主义日益强大,闭目塞听,认为大清帝国地大物博,龙恩四海。就这样长期骄傲自满,于是“悄悄走开”,就使本来强大帝国远远地落后了,于是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丢失了香港。

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总结失败的教训,乐于向西方先进技术来武装自己,使自己逐步强大起来,并在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洗刷了百年耻辱。

从上面的例子可知只有乐于助人,才能得到人民的团结,中国共产党就是发扬乐于助人的精神,而得到中国人民的大力支持,而使国力大大加强。

让学生尝试给这篇文章打分。然后教师公布该文当年的得分:14分

提问:为什么这篇文章只得14分?请指出该文的重大失误。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该文的论点和论据之间严重脱节,文不对题。另外结构、语言方面也存在诸多毛病。

例2、讨论:论述“勤能补拙”可以用如下哪些材料?

①姚明作为世界体坛冉冉升起的巨星,已是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与其他NBA 球员相比,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跟没法和黑人比。但姚明相信勤能补拙。每次训练前,他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负责给他们洗衣服的师傅说:姚明训练可真刻苦。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倒得出水来。 ②我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正是刻苦,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③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④梅兰芳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唱,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明确:论据①④合适,②③不合适。因为王羲之确实“勤”,也取得了成功,但王羲之并不拙,与补拙毫无粘边,②也并没有能表明韦钰是“拙”的。而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跟没法和黑人比,是“拙”;梅兰芳天天口含沙粒练习这是“勤”,有口吃的毛病这是“拙”:他们经过刻苦努力最终改掉了毛病,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 4 - 例3、 以“凡事预则立”为论点,写了这样一个段落。同学们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多媒体展示:

论点:凡事预则立

事例:有的青年工人喜欢凑热闹,看见买英语书的人很多,想想现在学英语挺热门,就也买书来读。但没过几天,觉得没意思了,便改学语文,改学数学,等等。到头来,一样也没学好,倒费了很多钱买书。学习不能没头没脑地东抓西摸,只有缺什么补什么,才能学得有用,学得巩固。

明确:不确切。论点中的“预”,是指做事情要预先估计准确,作好充分准备。而选例是说明做事情一定要目标明确,不能凑热闹。

例4 、以“不要轻视小事”为论点,引用下面的话作为论据。同学们讨论一下,看是否合适?

引言: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明确:不准确。荀子的话说的是积累的问题,与“不要轻视小事无关”。

小结:选材要弄清材料的实质,紧扣论点,不能貌合神离。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这就是通常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如果不一致,或者偏离了论点,不但没有说服力,反而会成为文章的累赘,甚至会阻塞文章的思路。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

这就对论据提出了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应该能够充分证明论点。因为运用论据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为支撑论点而运用的,为证明论点而服务的,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你的事实论据再典型,你的道理论据再精辟,也是没有价值的。

2、论据要真实。一般说来,道听途说的没有充分调查的事例、主观臆造的“想当然”的事例、由不合理推测得来的事例„„都不能作为事实的论据。特别是涉及人名、国籍、年代、出处等等,都要力求准确,不能有硬伤。

例1、下面是同学们作文中使用的一些论据,你能看出有何不妥吗?

倘若不是蒙哥马利将军从失败中作出反省继续努力,又怎能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败拿破仑呢?

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死而后己。他一生征战无数,以至于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

而被流放的屈原,时时不忘报国,终因报国无门,而自刎于乌江。

明确:张冠李戴,失去真实性。

这是论据选择时容易出现的第二个问题,论据不真实。

例2、以“挫折是一种财富”为论点,引用下面的话作为论据。同学们讨论一下,看是否有问题?

引言:罗素说过,“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

- 5 - 明确:张冠李戴。这句话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的。

3、论据要典型。常用的选例角度有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不同性质(正面、反面),不同国别(中国、外国),不同的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等等。道理论据尽量选择名人名言。

例1、以“挫折铸造成功”为论点,下面的论据说服力强吗?

挫折铸造成功。我们学校的一个女孩在学校踢足球,因表现很不理想而遭到老师的训斥。大家都说她并不适合这项运动,但她并没被挫折吓到,更加发奋努力,终于考进了专业球队。

明确:不合适。首先“我们学校的一个女孩”这种说法似乎不具备代表性,说服力不强,还有体育是需要天资的,而女孩在被认为是“不适合这项运动”时,仍考入了足球队,只能说明要么老师说的不对,要么她开始只是没有发挥好,她实际是适合这项运动的。

例2、以“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为论点,写了这样一个段落。同学们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多媒体展示:

论点: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事例: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工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馆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明确:材料符合典型、新颖、确切的要求。

小结:

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论据典型,能受到以少服多的效果。论据不典型,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生活中的偶然性的个别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也就不能作为论据,否则就会导致论点的谬误。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而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但是只要用到名人名言作为论据时,总有一批学生连举一大串, 而其中的一部分学生所举的几个人物,又往往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类型、同一个领域,这便犯了缺乏典型性的错误。因为从同一个角度举出来的论据再多,再贴切,也只能代表一个方面普遍意义。如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选择论据,典型性和信息量就会增加,。

例3、下列论据选用有哪些角度?体现了论据选用的什么特点?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风流人物丧失理智,拜倒在感觉之中,铸成千古遗恨!秦王赢政,开创了大秦帝国,何其壮哉!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他利令智昏,认为基业已固,企望恩蒙万世,自号“始皇”,对人民实行野蛮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丧心病狂地“焚书”、“坑儒”、“以愚其黔首”,及至传至二世,终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多么可叹!被誉为世界物理界“伟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杰出科学家牛顿,晚年为“感觉”所左右,一味信奉神学,

- 6 - 走了与科学背道而驰的道路,令人扼腕。当代著名作家周而复声名显赫,身为共产党员,却为“感觉”左右,竟然丧失理智,不顾民族尊严凭吊靖国神社。跪倒在犯下滔天大罪的日本战犯的脚下,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奇耻大辱,他本人也因此声名狼藉。

明确:这段文字从古今中外的角度,从政治家、科学家、作家的角度,从反面的角度来选取典型事例,说明了“跟着感觉走”的危害性,从而论证了“要跟着理智走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论据要新颖。所以选择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别人已用的论据你能变换角度去用是银子,别人经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 例1、下面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两段论据,能吸引你吗?为什么?

勤奋学习的是爱因斯坦,淡泊名利的是居里夫人,助人为乐的是雷锋,不畏死亡的是刘胡兰,身残志坚的是张海迪,鞠躬尽瘁的是周恩来,就这么几个死定的例子,光荣的造就了上海乃至全国这么多考试和比赛里的作文高手。

这是韩寒的《三重门》里的句子。大家都知道他应该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那么,他在这里讽刺的就是学生作文论据陈旧。(海伦 凯勒,要选择第二层次的名人,写清身份,大胆创新,为我所用)

不能老生常谈,缺乏时代感。学生作文论据陈旧!这是论据选择是容易出现的第四个问题,论据选择不新鲜。有的同学把领袖人物、著名人物、先进人物、名言警句当作“万能胶”,而且多年不变,没有从中挖掘出更有说服力的东西;也不注重平时的阅读积累,不善于从生活中选择新鲜的论据,说到这个论点,或者说到那个论点,都是常用的几个论据,让人味同嚼蜡。

5、总结:明确选择论据的一般要求:

切合题旨,有针对性;

真实典型,有代表性;

角度变化,有多样性;

新颖独特,有时代性。

五、能力提升:使用论据的方法

1、叙述材料要简明扼要,表达应力求概括,注意顺序。

例1、以“要认真学好语文”为论点,写了这样一个段落。同学们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多媒体展示:

论点:要认真学好语文

事例的叙述:由于生活所迫,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十四岁便进了小书店当学徒,接触到一些科学读物,由此激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开始热爱科学并决心献身于科学事业。由于刻苦,他第一个发现电磁感应和光电感应,为科学作出了贡献。遗憾的是这个对近现代物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具有伟大意义的发现,就因为法拉第语文水平低,写出的学术论文晦涩难懂,又缺少数学的证明,人们看不明白,在当时一直未引起大的反响。直到麦克斯韦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数学方法阐明后,这两项伟大的发现,才被世界所公认。后来,法拉第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电学的实际研究》等理论性书籍,总感到诸多不便。为此,他深深感到,

- 7 - 科学缺少语文知识是不行的。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多读一点书,特别是没有学好语文。

明确:事例真实、典型、确切。能够证明论点。但叙述不够概括,不符合议论文的叙述要求。

可概括叙述为:

第一个发现电磁感应和光电感应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因为语文水平低,写出的学术论文晦涩难懂,人们看不明白而在当时一直未引起大的反响。直到麦克斯韦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数学方法阐明后,这两项伟大的发现,才被世界所公认。为此,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学好语文。

一般而言,议论文论据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的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更不能篡改材料。

我们应该明白,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作为论据出现的,它的任务是确立论点,而不在于向读者展示本身发生的过程,因此,陈说事实应简括扼要,力避繁冗拖沓,以叙代议。所用事实若为人们所熟知,那只需“一言以蔽之”,使之能证明论点即可;所用事实若不为人所熟知,也同样要力求简要,做到要言不烦。

例2、如果我们用下面的例子来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该怎样叙述呢?

①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②四年里,诺贝尔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信念。一定要发明“炸药”,减轻工人们繁重的负担。

③最后一次实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延燃的导火线,一声巨响,“炸药”爆炸产和了极大的威力,在旁边一不禁惊叫:“诺贝尔完了!”

④然而,正当人们为失去一位伟大的化学家而悲痛的时候,诺贝尔神奇般的从浓烟中跳出来,他面孔乌黑,身上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

⑤就这样,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从那时起,大大减轻了挖土工人的劳动强度。

明确:这段材料比较长,照抄显然不行,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由这么几个要点构成: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目的①,努力的经过②,最后一次试验的场面③④,炸药的作用⑤,我们再来看一下论点,它具有三个要素:①经历了失败,②经过不懈努力,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③最终取得了成功。材料与之相关的只有②(经历了八百次失败)和⑤(最终发明了炸药)。那么①③④叙述时就可略去。所以。我们不妨这样叙述:

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地更换原料,改进方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

另外,有的同学叙述事实论据时,不突出重点和精华,不注意取舍,水分太多,有许多的叙述描写,有时还有详细的故事情节,文章几乎成了记叙文,使文章的论点无法得到充分的证明,这是写议论文的大忌。议论文重在议论,不应重在记叙。事实材料的叙述要简明扼要,有时只要把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侧面说就行了。从头到尾地详尽描述,应该注意纠正。议论文中的事实,应该只是叙

- 8 - 述而不描写,是择要交代梗概,舍弃其中的细节;摘取事件的一点,舍弃其他与论点无关的部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叙述只是为议论而服务的,一定要注意高度概括,只要能证明论点就行。

2、要善于分析论据。切忌摆事实而不讲道理。

例1、论证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拿破仑是个优秀的军事家,偏偏是个矮个子,不够威武,美中不足。罗斯福性格刚毅,在他的领导下,美国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但他却是个体弱多病接近死亡的人.真遗憾。喀麦隆足球队老将米拉.技术非常精熟,但是体力难支,常常下半场刚上场,就会被解说员抱怨说米拉跑得太慢了,又是个美中不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即使伟人也不是完美的.人们总是追求完美.可是又有谁是完美无缺的呢?

例2、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论点,写了这样一个段落。同学们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多媒体展示:

论点:失败是成功之母

事例的分析: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1628项发明,经过多少次失败且不去说,他在发明电灯的实验中为寻找一种合适的灯丝,就试用了1600多种材料。试想,假使爱迪生没有顽强的毅力,遇到困难就却步,那么电灯的出现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明确:最后一句的议论偏到“毅力”方面,属于议论不当。应改为:“爱迪生总结了无数次失败的教训才取得成功。”

3、要运用一定的技巧。不可千篇一律,陈词滥调。

常见的技巧有:

(1)层层堆叠,铺陈有力。有意的铺陈与盲目的堆砌不同.它能够使语言构成一种铺排、酣畅的气势.有如滚滚长江,一泻千里;还可以充分、饱满地写足文意,让人不能不信服其论述的观点。我们在作文时,如果所举事例是众所周知的,铺展开来则难以给读者新意,这就不妨考虑用排比举例。

(2)正反对照,加强力度。这是例证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举出彼此相反的两类事物,或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一正一反,对比鲜明,从而增强论证的力度。

六、板书: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选择论据: 使用论据:

1、论据能证明论点。 一、表达应力求概括,注意顺序。

2、论据要真实。 二、要善于分析论据。

3、论据要典型。 三、要运用一定的技巧:

4、论据要新颖。 1、层层堆叠,铺陈有力。

2、正反对照,加强力度。

七、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选择和使用论据的一些要求、方法,关键是同学们能付诸

- 9 - 写作实践。真正要用好论据,需做到: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多积累

2、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要勤思考

3、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勤练

四、多媒体课件显示一成功范文:

稳中求胜

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吉。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会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自己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 1 -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教学目标:

1、明确选择论据的原则,指导学生能围绕话题选择合适的事例论据。

2、注意事例与论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种方法分析使用事例论据。

3、使学生初步了解组合事例论据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会围绕论点和论题正确使用恰当的论据。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故事导入)

很多同学喜欢看《三国演义》,特别崇拜诸葛亮。他以其滔滔雄辩的口才,驳倒江东诸多发难的儒生,甚至气死羽扇纶巾的英雄周瑜。请问:是什么让孔明的话如此有力呢?——是引经据典。这就是论据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

提问:什么是论据?

明确: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理由和依据。

二、文本解读

阅读分析《论度量》,引导学生认识论据分类

1、提问:这篇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阐述了几个分论点?

明确:是什么:度量大是我们中国人欣赏的一种品质。

为什么:度量大的好处1、2

怎么做:1、有德、有识者度量才大,

2、靠不断修行、学习才能获得度量。

2、提问:这些观点是建立在论据的基础上的,看看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 明确:①引用史瑾臣“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过后觉得心胸开豁,眉目清扬”的言论。

②列举宋朝韩琦宽容地对待范仲淹的拂袖而去,从而化解矛盾的事例。 ③列举彭思永应举时,宁可受损也不愿当众说出那个偷藏自己金钏的人事例。

④引用程颐“学进则识进,识进则量进”的言论。

⑤列举夏元吉幼年时面对别人的冒犯时易发怒 ,而长大后忍耐克制、不与计较的事例。

3、提问:这些论据分为两类,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④是道理论据 ②③⑤是事实论据

总结: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实,即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还有科学数据。

道理论据——指的是用来作为论据理论,它们来源于实践,且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包括名言警句、科学道理以及成语俗语。

三、 引导学生选择使用恰当的论据。

- 2 - 1、提问:关于“度量”的论据,大家还知道哪些?

补充:

道理论据: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2)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

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法. 雨果

(3)宰相肚里能撑船

(4)北京潭柘寺的弥勒佛两边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事例论据:①将相和传奇

公元279年旧中国时代,赵国的蔺相如守完壁归赵,立了大功,拜为上 卿,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自恃功高,很不服气,扬言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到廉颇的话 ,常常称病不上朝,不跟廉颇争位。有时蔺相如坐车外出,碰见廉颇就赶紧避开。门客以为 他胆小怕事。蔺相如说:“秦王那么厉害,我都不怕,难道还怕廉颇?我考虑,强大的秦 国之所以不入侵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如今二虎相斗,必有一伤,势必削弱抵御外 敌的力量。我之所以躲避廉将军,是先男家之急而后私仇啊!”这话传到廉颇耳中,廉颇很 觉惭愧,便袒衣露体,负荆登门请罪。说:“我粗野低贱,志量浅狭,开罪于相国,相国能 如此宽容,我死不足以赎罪。”于是将相重归于好,成了生死之交。

②管仲和鲍叔牙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③唐太宗重用魏征

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有“贞观之治”的辉煌,与他的宽容大度,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有直接关系。著名的大臣魏征,原来是李世民的兄长太子建的臣属,在王室争权斗争中,曾鼓动太子建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政权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已之主,竭其力用”,忠心耿耿地辅佐李世民,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④ 在一次酒会上,一个女政敌高举酒杯走向丘吉尔,并指了指丘吉尔的酒杯,说:“我恨您,如果我是您的夫人,我一定会在您的酒里投毒!”显然,这是一句满怀仇恨的挑衅。但丘吉尔笑了笑,挺友好地说:“您放心,如果我是您的先生,我一定把它一饮而尽!”

这些事例能很好地证明观点吗?为什么?

四、论据的选择

- 3 - 1、论据能证明论点,围绕中心论点展开。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这就对论据提出了最起码的要求,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必须与论点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必须能切实有效地支撑论点,能够充分证明论点。

例1、多媒体课件显示:一考生的失败例文

提倡乐于助人

乐于助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自古以来,多少圣人贤士在他们文章和行为中表现这一美德。可生活中总有些人,却学别人遇到麻烦事“悄悄走开”。何也?可能是那些人认为这是最好的一种“处世哲学”。但你遇到麻烦事,别人悄悄走开你又作何感想呢?你肯定说现在人人都自私,不易团结。若此下去,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是就消失了吗?可见我们的中学生一定要乐于助人。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我国祖先从禹开始,但为了使人民免遭洪水的袭击,冥思苦想,终于想出治洪水的办法。成为人类水利工程的始祖,成为人民世世代代敬仰之人。

到清朝时由于腐败的满清政府,正在西方帝国主义日益强大,闭目塞听,认为大清帝国地大物博,龙恩四海。就这样长期骄傲自满,于是“悄悄走开”,就使本来强大帝国远远地落后了,于是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丢失了香港。

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总结失败的教训,乐于向西方先进技术来武装自己,使自己逐步强大起来,并在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洗刷了百年耻辱。

从上面的例子可知只有乐于助人,才能得到人民的团结,中国共产党就是发扬乐于助人的精神,而得到中国人民的大力支持,而使国力大大加强。

让学生尝试给这篇文章打分。然后教师公布该文当年的得分:14分

提问:为什么这篇文章只得14分?请指出该文的重大失误。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该文的论点和论据之间严重脱节,文不对题。另外结构、语言方面也存在诸多毛病。

例2、讨论:论述“勤能补拙”可以用如下哪些材料?

①姚明作为世界体坛冉冉升起的巨星,已是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与其他NBA 球员相比,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跟没法和黑人比。但姚明相信勤能补拙。每次训练前,他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负责给他们洗衣服的师傅说:姚明训练可真刻苦。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倒得出水来。 ②我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正是刻苦,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③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④梅兰芳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唱,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明确:论据①④合适,②③不合适。因为王羲之确实“勤”,也取得了成功,但王羲之并不拙,与补拙毫无粘边,②也并没有能表明韦钰是“拙”的。而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跟没法和黑人比,是“拙”;梅兰芳天天口含沙粒练习这是“勤”,有口吃的毛病这是“拙”:他们经过刻苦努力最终改掉了毛病,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 4 - 例3、 以“凡事预则立”为论点,写了这样一个段落。同学们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多媒体展示:

论点:凡事预则立

事例:有的青年工人喜欢凑热闹,看见买英语书的人很多,想想现在学英语挺热门,就也买书来读。但没过几天,觉得没意思了,便改学语文,改学数学,等等。到头来,一样也没学好,倒费了很多钱买书。学习不能没头没脑地东抓西摸,只有缺什么补什么,才能学得有用,学得巩固。

明确:不确切。论点中的“预”,是指做事情要预先估计准确,作好充分准备。而选例是说明做事情一定要目标明确,不能凑热闹。

例4 、以“不要轻视小事”为论点,引用下面的话作为论据。同学们讨论一下,看是否合适?

引言: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明确:不准确。荀子的话说的是积累的问题,与“不要轻视小事无关”。

小结:选材要弄清材料的实质,紧扣论点,不能貌合神离。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这就是通常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如果不一致,或者偏离了论点,不但没有说服力,反而会成为文章的累赘,甚至会阻塞文章的思路。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

这就对论据提出了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应该能够充分证明论点。因为运用论据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为支撑论点而运用的,为证明论点而服务的,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你的事实论据再典型,你的道理论据再精辟,也是没有价值的。

2、论据要真实。一般说来,道听途说的没有充分调查的事例、主观臆造的“想当然”的事例、由不合理推测得来的事例„„都不能作为事实的论据。特别是涉及人名、国籍、年代、出处等等,都要力求准确,不能有硬伤。

例1、下面是同学们作文中使用的一些论据,你能看出有何不妥吗?

倘若不是蒙哥马利将军从失败中作出反省继续努力,又怎能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败拿破仑呢?

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死而后己。他一生征战无数,以至于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

而被流放的屈原,时时不忘报国,终因报国无门,而自刎于乌江。

明确:张冠李戴,失去真实性。

这是论据选择时容易出现的第二个问题,论据不真实。

例2、以“挫折是一种财富”为论点,引用下面的话作为论据。同学们讨论一下,看是否有问题?

引言:罗素说过,“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人生应当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

- 5 - 明确:张冠李戴。这句话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的。

3、论据要典型。常用的选例角度有不同的领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不同性质(正面、反面),不同国别(中国、外国),不同的时间(古代、近代、现当代)等等。道理论据尽量选择名人名言。

例1、以“挫折铸造成功”为论点,下面的论据说服力强吗?

挫折铸造成功。我们学校的一个女孩在学校踢足球,因表现很不理想而遭到老师的训斥。大家都说她并不适合这项运动,但她并没被挫折吓到,更加发奋努力,终于考进了专业球队。

明确:不合适。首先“我们学校的一个女孩”这种说法似乎不具备代表性,说服力不强,还有体育是需要天资的,而女孩在被认为是“不适合这项运动”时,仍考入了足球队,只能说明要么老师说的不对,要么她开始只是没有发挥好,她实际是适合这项运动的。

例2、以“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为论点,写了这样一个段落。同学们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多媒体展示:

论点: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事例: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工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馆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明确:材料符合典型、新颖、确切的要求。

小结:

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论据典型,能受到以少服多的效果。论据不典型,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生活中的偶然性的个别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也就不能作为论据,否则就会导致论点的谬误。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而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但是只要用到名人名言作为论据时,总有一批学生连举一大串, 而其中的一部分学生所举的几个人物,又往往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类型、同一个领域,这便犯了缺乏典型性的错误。因为从同一个角度举出来的论据再多,再贴切,也只能代表一个方面普遍意义。如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选择论据,典型性和信息量就会增加,。

例3、下列论据选用有哪些角度?体现了论据选用的什么特点?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风流人物丧失理智,拜倒在感觉之中,铸成千古遗恨!秦王赢政,开创了大秦帝国,何其壮哉!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他利令智昏,认为基业已固,企望恩蒙万世,自号“始皇”,对人民实行野蛮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丧心病狂地“焚书”、“坑儒”、“以愚其黔首”,及至传至二世,终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多么可叹!被誉为世界物理界“伟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杰出科学家牛顿,晚年为“感觉”所左右,一味信奉神学,

- 6 - 走了与科学背道而驰的道路,令人扼腕。当代著名作家周而复声名显赫,身为共产党员,却为“感觉”左右,竟然丧失理智,不顾民族尊严凭吊靖国神社。跪倒在犯下滔天大罪的日本战犯的脚下,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奇耻大辱,他本人也因此声名狼藉。

明确:这段文字从古今中外的角度,从政治家、科学家、作家的角度,从反面的角度来选取典型事例,说明了“跟着感觉走”的危害性,从而论证了“要跟着理智走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论据要新颖。所以选择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别人已用的论据你能变换角度去用是银子,别人经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 例1、下面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两段论据,能吸引你吗?为什么?

勤奋学习的是爱因斯坦,淡泊名利的是居里夫人,助人为乐的是雷锋,不畏死亡的是刘胡兰,身残志坚的是张海迪,鞠躬尽瘁的是周恩来,就这么几个死定的例子,光荣的造就了上海乃至全国这么多考试和比赛里的作文高手。

这是韩寒的《三重门》里的句子。大家都知道他应该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那么,他在这里讽刺的就是学生作文论据陈旧。(海伦 凯勒,要选择第二层次的名人,写清身份,大胆创新,为我所用)

不能老生常谈,缺乏时代感。学生作文论据陈旧!这是论据选择是容易出现的第四个问题,论据选择不新鲜。有的同学把领袖人物、著名人物、先进人物、名言警句当作“万能胶”,而且多年不变,没有从中挖掘出更有说服力的东西;也不注重平时的阅读积累,不善于从生活中选择新鲜的论据,说到这个论点,或者说到那个论点,都是常用的几个论据,让人味同嚼蜡。

5、总结:明确选择论据的一般要求:

切合题旨,有针对性;

真实典型,有代表性;

角度变化,有多样性;

新颖独特,有时代性。

五、能力提升:使用论据的方法

1、叙述材料要简明扼要,表达应力求概括,注意顺序。

例1、以“要认真学好语文”为论点,写了这样一个段落。同学们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多媒体展示:

论点:要认真学好语文

事例的叙述:由于生活所迫,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十四岁便进了小书店当学徒,接触到一些科学读物,由此激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开始热爱科学并决心献身于科学事业。由于刻苦,他第一个发现电磁感应和光电感应,为科学作出了贡献。遗憾的是这个对近现代物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具有伟大意义的发现,就因为法拉第语文水平低,写出的学术论文晦涩难懂,又缺少数学的证明,人们看不明白,在当时一直未引起大的反响。直到麦克斯韦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数学方法阐明后,这两项伟大的发现,才被世界所公认。后来,法拉第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电学的实际研究》等理论性书籍,总感到诸多不便。为此,他深深感到,

- 7 - 科学缺少语文知识是不行的。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多读一点书,特别是没有学好语文。

明确:事例真实、典型、确切。能够证明论点。但叙述不够概括,不符合议论文的叙述要求。

可概括叙述为:

第一个发现电磁感应和光电感应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因为语文水平低,写出的学术论文晦涩难懂,人们看不明白而在当时一直未引起大的反响。直到麦克斯韦用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数学方法阐明后,这两项伟大的发现,才被世界所公认。为此,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学好语文。

一般而言,议论文论据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的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更不能篡改材料。

我们应该明白,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作为论据出现的,它的任务是确立论点,而不在于向读者展示本身发生的过程,因此,陈说事实应简括扼要,力避繁冗拖沓,以叙代议。所用事实若为人们所熟知,那只需“一言以蔽之”,使之能证明论点即可;所用事实若不为人所熟知,也同样要力求简要,做到要言不烦。

例2、如果我们用下面的例子来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该怎样叙述呢?

①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②四年里,诺贝尔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信念。一定要发明“炸药”,减轻工人们繁重的负担。

③最后一次实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延燃的导火线,一声巨响,“炸药”爆炸产和了极大的威力,在旁边一不禁惊叫:“诺贝尔完了!”

④然而,正当人们为失去一位伟大的化学家而悲痛的时候,诺贝尔神奇般的从浓烟中跳出来,他面孔乌黑,身上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

⑤就这样,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从那时起,大大减轻了挖土工人的劳动强度。

明确:这段材料比较长,照抄显然不行,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由这么几个要点构成: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目的①,努力的经过②,最后一次试验的场面③④,炸药的作用⑤,我们再来看一下论点,它具有三个要素:①经历了失败,②经过不懈努力,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③最终取得了成功。材料与之相关的只有②(经历了八百次失败)和⑤(最终发明了炸药)。那么①③④叙述时就可略去。所以。我们不妨这样叙述:

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地更换原料,改进方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

另外,有的同学叙述事实论据时,不突出重点和精华,不注意取舍,水分太多,有许多的叙述描写,有时还有详细的故事情节,文章几乎成了记叙文,使文章的论点无法得到充分的证明,这是写议论文的大忌。议论文重在议论,不应重在记叙。事实材料的叙述要简明扼要,有时只要把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侧面说就行了。从头到尾地详尽描述,应该注意纠正。议论文中的事实,应该只是叙

- 8 - 述而不描写,是择要交代梗概,舍弃其中的细节;摘取事件的一点,舍弃其他与论点无关的部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叙述只是为议论而服务的,一定要注意高度概括,只要能证明论点就行。

2、要善于分析论据。切忌摆事实而不讲道理。

例1、论证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拿破仑是个优秀的军事家,偏偏是个矮个子,不够威武,美中不足。罗斯福性格刚毅,在他的领导下,美国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但他却是个体弱多病接近死亡的人.真遗憾。喀麦隆足球队老将米拉.技术非常精熟,但是体力难支,常常下半场刚上场,就会被解说员抱怨说米拉跑得太慢了,又是个美中不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即使伟人也不是完美的.人们总是追求完美.可是又有谁是完美无缺的呢?

例2、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论点,写了这样一个段落。同学们讨论一下,有没有问题?

多媒体展示:

论点:失败是成功之母

事例的分析: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1628项发明,经过多少次失败且不去说,他在发明电灯的实验中为寻找一种合适的灯丝,就试用了1600多种材料。试想,假使爱迪生没有顽强的毅力,遇到困难就却步,那么电灯的出现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明确:最后一句的议论偏到“毅力”方面,属于议论不当。应改为:“爱迪生总结了无数次失败的教训才取得成功。”

3、要运用一定的技巧。不可千篇一律,陈词滥调。

常见的技巧有:

(1)层层堆叠,铺陈有力。有意的铺陈与盲目的堆砌不同.它能够使语言构成一种铺排、酣畅的气势.有如滚滚长江,一泻千里;还可以充分、饱满地写足文意,让人不能不信服其论述的观点。我们在作文时,如果所举事例是众所周知的,铺展开来则难以给读者新意,这就不妨考虑用排比举例。

(2)正反对照,加强力度。这是例证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举出彼此相反的两类事物,或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一正一反,对比鲜明,从而增强论证的力度。

六、板书: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选择论据: 使用论据:

1、论据能证明论点。 一、表达应力求概括,注意顺序。

2、论据要真实。 二、要善于分析论据。

3、论据要典型。 三、要运用一定的技巧:

4、论据要新颖。 1、层层堆叠,铺陈有力。

2、正反对照,加强力度。

七、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选择和使用论据的一些要求、方法,关键是同学们能付诸

- 9 - 写作实践。真正要用好论据,需做到: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多积累

2、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要勤思考

3、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勤练

四、多媒体课件显示一成功范文:

稳中求胜

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吉。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会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自己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相关作文

  • 学会选择和使用论据作文5900字
  •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一.选择论据易出现问题: (一)论述"勤能补拙"的材料,有什么问题?①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正是这种刻苦精神,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②姚明作 ...

  • 学会宽容 作文教案作文11200字
  • 1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判断并选择论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论据的习惯,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宽容的可贵,培养学生宽容大度的心理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学内容剖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第三册语文"表达交流 ...

  • 学会宽容作文3900字
  • <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教案3 作者: 加入日期:10-03-20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判断并选择论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论据的习惯,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宽容的可贵,培养学生宽容大度的心理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学内容剖析: ...

  • 作文作文0字
  • 作文<宽容与友谊>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⒈解决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选择和使用论据"方面的问题. ⒉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作文的方法. ⒊养成客观理智的科学态度,注重塑造自己的宽容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使用论据时,论据能证明论点并加以分析. 三.教学方法: 1.自主学 ...

  • 华舍实验学校四上语文教案作文3800字
  • - 1 - / 123 2016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语 文 华舍小学 2016年8月 - 2 - / 123 四上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班 名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但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 ...

  • 很多学生畏惧作文作文5500字
  • 很多学生畏惧作文,其原因就在于写作思路枯涩,感到无话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如何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作文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实事求是的表达出来,改变学生说假话.空话.套话的陋习."人如其文" ...

  • 学会宽容(作文教案)作文6400字
  •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教学目标: 1.培养优秀的思想品质,学会宽容 2.训练学生判断并选择论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论据的习惯,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围绕论点和论题正确使用恰当的论据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学生失误例文片段引入 找一找,下面作文片断在运用事例材料证明论 ...

  • 作文作文3300字
  • 高考语文作文答卷分析 作文材料出处 出自2011年2月25日的<羊城晚报>,原题叫<随手修复救人一命> 评卷前明确写作角度 (一)船主: 从船主感激漆工的角度写 知恩图报,懂得感恩 (二)漆工:漆工的顺手补小洞的行为是一个重要的写作角度 • 1.举手之劳救人一命 • 2.勿以 ...

  • 高一语文第二学期第二次作文训练作文3400字
  • 1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作文训练 训练重点: 1.继续训练审题立意的能力. 2.学习正确选择和使用论据. 教学过程: 一.学生快速自读76-77页尹荣方的<论度量>.讨论: 本文阐述的观点是建立在哪些论据的基础上?这些论据哪些是道理论据,哪些是事实论据? ①引用史搢臣"容得几个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