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这方面的书现在社会上流传很多,但当我的视线进入 一本好书能让自己励志和成功,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被重重地撼动了,一本不足百页,仅四万字的薄薄小册子,竟有如此冲击和震撼力,我想这就是这样一本全球最畅销书的魅力所在吧。 《谁动了我的奶酪》写的是个可爱的寓言故事,书中主要讲述4个小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的故事。他们四个小家伙在迷宫中通过各自不同的特有的方式,每天沿着熟悉的路线寻找他们各自所钟爱的奶酪,并形成了各自的生活习惯。终于有一天,他们找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奶酪!但这种拥有奶酪的幸福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永远陪伴在他们身边。突然有一天,, 奶酪不见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 匆匆早有思想准备, 决定随之而变化。他们毫不犹豫地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 系好鞋带,迅速行动起来,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 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怨天尤人, 不知所措, 始终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 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 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 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 而哼哼却仍在歇斯底里地追问为什么,最后郁郁寡欢„„ 生活中, 其实奶酪只是个比喻, 对于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偏爱,有着不同的含义。对有些人来说,奶酪代表的是一种物质上的享受;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奶酪则意味着健康的生活,或者是一种安宁富足的精神世界。它还有可能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我们最想得到的东西, 或是一份工作, 抑或是一种生活的意愿等等; 迷宫代表着你花时间寻求着的东西所在的地方。这本书, 以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 轻松愉快地澄清了混沌的生活,展示了人性即简单又复杂的一面。真是妙趣横生,火花四溅。就如同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被灰尘覆盖的镜子面前, 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无法实现时, 《谁动了我的奶酪》像一位智者, 用一条干净的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尘埃, 让困惑者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 如果我们苦苦追寻它就是为了抱紧它,依赖它,希望从此永远地拥有这份幸福和满足而不思变的话,就会丧失了应有的进取心和创造力,一旦我们忽然失去了它, 或它被别人一下子拿走了, 我们将会因此而受到伤害,甚至被这个世界遗弃,变得十分可悲。
读完这本小说,我很想说的是:对待身边的变化,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是消极呢?还是积极地应对,这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的,我们的意识也要跟着不断地更新,只有这样,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才能够把握好方向,不至于在“迷宫”中迷失方向。
我们要记住:别人仍然会出其不意地拿走你的“奶酪”,但我们要做好迅速改变的准备,并学会享受变化,享受新的开始。
在这本书里,有很多至理名言,也有很多发人深思的叙述,我把它们摘抄下来,以求和 大家共勉:
● 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
● 经常闻闻你的奶酪,你就会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变质
● 当你超越了自己的恐惧时,你就会感到轻松自在
● 在我发现奶酪之前,想象我正在享受奶酪,会帮我找到新的奶酪
● 越早放弃旧的奶酪,就越早发现新的奶酪
● 在迷宫中搜索比停留在没有奶酪的地方更安全
● 陈旧的信念不会帮助你找到新的奶酪
● 当你发现你会找到新的奶酪并且能够享用它时,你就会改变你的路线
● 尽早注意细小的变化,这样有助于你适应即将来临的更大的变化
● 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享受变化。 我们正经历一个多变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把
我们从一条风平浪静的计划经济的小溪推向了充满惊涛骇浪的汪洋。这种变化是彻底的、革命性的,又是客观的,必然的。而《谁动了我的奶酪》用寓言式的故事讨论了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变化。在变化来临之前,怎样预见变化,在变化到来之后,怎样对待变化、适应变化。
要知道,事物的变化是客观的、绝对的,而不变是主观的、相对的。其实,我们周围每天都在面对变化,只是因为这种变化是细微的,不易感知的,容易忽略。我们很多的人都习惯于这样一种情形,即漠视身边细微的变化,而面对急剧的变化表现出顽强的抗争,抑或是徒劳的抗争。然而,问题是很多情况下,变化是在悄然间发生,却未被感知和觉察,以至于铸成悲剧,就像一只扔进冷水里慢慢被加热煮熟了的青蛙。当我们守着眼前的一片天空,习惯于自己拥有的工作、财富、幸福时,我们总是踌躇满志,怡然自得或夸夸然畅谈美好的未来,而很少想到万一,想到去闻一闻“奶酪是否有变质”或看看是否正在少去。直到奶酪忽然没有时,我们才开始追问为什么,但为时晚矣。当我们真正意识到危险来临的时候,可能已经无能为力,无法挽回了。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平时象哼哼一样,面对失去的那份安天天叫嚷着:“谁动了我的奶酪? ”然后意志消沉,苦等所谓老天开眼的奇迹,结局只可能是在空空荡荡的房间里饿死。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书中的“嗅嗅”和“匆匆”恰是我们的榜样。居安思危,对多边的“奶酪”变化密切注意,把跑鞋挂在脖子上,随时准备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寻找新的“奶酪”。只有敏锐地注视着局面的细微变化发展,未雨绸缪,主动做好知识积累、技能积累、身体和精神积累,我们才能应付自如的面对发生的变化。
一本好的书就是能读自己。从《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中所能悟出指导工作、学习、生活的理念,正如划出了一个人走向成功和新生活的航线。当然,真正启动航程的还是靠你自己。篇二: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益师良友,是人在困惑、迷茫中的明灯,是信息时代、快节奏时代的警世之书。《谁动了我的奶酪》足以让一位长期拒绝进食,瘦骨嶙峋、在所有医院治疗都失败的、奄奄一息的少女自觉进食,并且康复,足以说明这本书的寓意有多深。
故事中描绘了四个小生灵在“迷宫”中寻找属于自己“奶酪”的过程,也意喻我们生活或工作中寻找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奶酪”指生活或工作中我们所追求的各种目标。故事中“迷宫”代表我们不断寻找幸福的场所或路径,它可以是工作机构、居住社区,或者是生活中的人际网络,但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蜿蜒曲折的,而且可能有不确定的因素,每一个人不会轻易在“迷宫”中得到属于自己的“奶酪”。寻找奶酪,得到奶酪其实很艰难,需要我们敢想、敢做、立即做、锲而不舍地做才能得到奶酪。
故事中四个小生灵既代表了我们行为的不同方面,又代表了我们生活中的四类人。“嗅嗅”能及早嗅出潜在的危机,看出已经发生的变化;“匆匆”面对新环境能够立即采取行动;“哼哼”拒绝改变,不想看到变化,宁愿呆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固步自封;“唧唧”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故事通过四个小生灵寻找奶酪的过程,展示了人类性格的多
面性,展示了面对变化,不同的人做出的不同的反映和应对措施,从而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
两个小矮人比两只老鼠对变化的敏锐性差得多,小矮人由于人类复杂的头脑所带来的复杂情感扰乱了他们的理性思维,尤其是在安逸的生活中,不能有效地遇见变化的来临,也不能及时留意周围的改变。两只小老鼠则不同,他们的问题和答案都同样简单,奶酪没有了,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们立即决定相应改变,去寻找新的奶酪,很坚决,“甚至连头都没有回一下”,他们很快找到了新的奶酪。而两个小矮人
则没有觉察到奶酪的逐渐减少,甚至当奶酪全部没有时,还在咆哮“谁动了我的奶酪?”,
没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对他们来说,奶酪的意义除了填饱肚子,还意味着悠闲的生活,意味着他们的荣誉,意味着他们的社交圈以及其他重要的生活。庆幸的是,卿卿及时转变了思路,面对现实,接受了“没有奶酪”这个事实,并开始启程去寻找新的奶酪。可悲的哼哼,害怕变化,拒绝接受变化,也不敢挑战变化,所以等待他的将是没有奶酪的悲惨结局。
人面对的东西远比四个小生灵复杂得多,有形式的变化,政治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地位的变化,岗位的变化,收入的变化,职场的变化,知识的变化,气候的变化,业务技术的变化,心理的变化,情绪的变化等等。但面对这些变化有许多人并没有像两只小老鼠那样敏锐地去感受、接受和挑战变化,而是害怕变化的出现,所以躲藏、逃避,成为变化的俘虏,成为社会抛弃的懦夫。勇敢的人应该时刻留意身边细小的变化,通过反思不断的总结经验、汲取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摆正自己的位置,你就会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化,变化的趋势如何,从而坦然的面对变化,敢于大浪淘沙。
但敢于面对变化是不够的,我们每达到一个目标都要在迷宫中反复冲刺,所以必须毅力、信念、超越自我、大胆地向前迈出步子,才能寻找到新的奶酪。两只小老鼠并不考虑
迷宫有多深、多长,但他们有信念去寻找奶酪,他们“除了倾尽全力寻找新的奶酪,什么都不想”。世界上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在变化的世界里,我们应该无所畏惧,克服恐惧,挑战自我。真如此,许多事情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可怕,等待我们的将会是更广阔的空间。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国企职工敢于超越自我,下海成为富商;现在新一代的大学生有许多放弃稳定的“铁饭碗”,进入外企或下海接受挑战。这些都是能够感受变化、接受变化、挑战变化的社会弄潮儿。
《谁动了我的奶酪》说明了朴实、简单的道理,“变化无处不在,迅速适应可以使我们占得先机”,外面是存在新奶酪的,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找到它们。但我们许多人都在竭力否认自己对变化的恐惧,这束缚了我们思维和动力。我们应该像两只小老鼠,当没有奶酪时应立即行动起来,去寻找新的奶酪,哪怕历尽艰辛,早点行动、早点适应。即使不如两只小老鼠,最起码应该像卿卿,在面对困境时,应该知难而退,反思自己,勇敢地从“安乐窝”中跳出来,去感受变化的世界。但永远不能学哼哼,他是变化的俘虏,是守旧派的代表,不敢改革,不敢超越自己,不敢在大海里搏击,最终一定被社会所抛弃。篇三: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启示
我校校长江望生是一个爱读书、善读书的人。在平时的交流中,它的“出口成材”让我无比钦佩,特别是前卫的思想、全新的理念、丰富的学识让我耳目一新。他常常对我说:“书籍是我们的精神粮食,要在书籍中去吸取营养。要想进步,必须多读书,多实践。”听了这句话,我感触颇深。
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教育主管部门发下来书刊和杂志,江校长总是不忘丢一本在我的办公桌上。有黄陂区教育局李松波撰写的《教海拾遗》、《教海拾珍》、《教海拾珠》、《教海拾贝》系列书籍。还有《湖北教育》、《成才》、《湖北教育科学研究》、《黄陂教育》、《蓝烛光》等等。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的视野也越来越宽阔,思想也越来新潮。
近几年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的读书活动中,我也跟着看了不少书,感觉真是收获不少。读书是提高一个人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这学期我读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使我懂的了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于永正的《教海漫记》中,使我获取了微笑教学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使我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
除了看一些教育书籍之外,闲暇之余,我也会在家里信手拈来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书,如《前卫》、《青年文摘》、《谁动了我的奶酪》等。其中《谁动了我的奶酪》给我莫大启迪,里面的蕴含的哲理让我记忆犹新,并时刻督促我在教育事业上恪尽职守,鼓励我奋进。
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
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由此想到了自己,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害怕改变,常常为后退、慵懒、安逸寻找借口和理由。不善于学习或学而不思、不勇于进取或有心思无践行,心胸不开阔,眼界不高远。不嗅嗅、不匆匆、也不唧唧,却常常哼哼。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世事变化本无常,《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应对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
教学工作是繁重、琐碎的,生活又常常考验着我们。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没有随时奔跑追寻的准备,没有一个平常心,那人生将不堪重负。一个人面对太阳,眼中就是阳光灿烂;如果背对太阳,看到的将永远是自己的影子。一件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效果。面对同一扇打开的窗子,有的人会欣喜地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人则皱着眉头讨厌蚊蝇的到来。无论对待成功还是失败,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成功固然可喜,失败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如个别学生不听话、教学成绩不理想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在教学中,很难有常胜将军,关键是如何对待。 每一次考试,都代表着过去,不代表将来。我们要及时地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加以弥补,任何力图辩解的话语都是起反作用的。试想一下??
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教师,怎么能培育出坚强乐观的学生?
一个整天唉声叹气的教师,怎能指望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中勇往直前?
一个教好教坏都无所谓的教师,又怎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教师的情绪,教师的脸色,最能直接地在学生身上起到影响作用。有人说,一个人一天的情绪从早上一起床就定了调,一节课的成败从教师走进课堂时的神态就辨得出。学生是最敏感的,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
读了很多书,有了自己的想法与见解,有了自己的经验与反思,于是在兴奋之余写下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近两来所撰写的论文案例均获奖。论文《关注学生 师爱有道》获国家级二等奖。《家访之路 润物细无声》获省级二等奖,《农村小学教科研工作管理之我见》获省级优秀奖,读《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心得获省级三等奖。《农村小学有效德育建设的几点看法》获市级三等奖,撰写的《让阳光照进每个孩子的心里》获市级优秀家访手记;《农村小学有效德育建设的几点看法》获市级三等奖;;《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获区级一等奖;《努力推进减负增效,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获区级二等奖;
论文《用心塑造学生 用爱成就学生》或省级二等奖,并刊登在湖北省德育学会《论文集》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凸显教育无穷魅力》获市级二等奖,并刊登在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编辑的《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文化建设论文集》上;《让学年度总结引领教师学
会欣赏和反思》获市级二等奖,刊登在《成才》杂志上;最后一只白鹭鸶》获区级一等奖,刊登在黄陂区优秀《百家
教案》上;并在2012年被黄陂区教育局评为“教科研先进个人”。
一路艰辛,一路耕耘,一路收获,我的成长离不开书籍给我的补养,离不开书籍的启迪与引领。我爱读书,爱读好书,因为它是我的前进的风向标,让我愉悦,让我快乐。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这方面的书现在社会上流传很多,但当我的视线进入 一本好书能让自己励志和成功,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被重重地撼动了,一本不足百页,仅四万字的薄薄小册子,竟有如此冲击和震撼力,我想这就是这样一本全球最畅销书的魅力所在吧。 《谁动了我的奶酪》写的是个可爱的寓言故事,书中主要讲述4个小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的故事。他们四个小家伙在迷宫中通过各自不同的特有的方式,每天沿着熟悉的路线寻找他们各自所钟爱的奶酪,并形成了各自的生活习惯。终于有一天,他们找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奶酪!但这种拥有奶酪的幸福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永远陪伴在他们身边。突然有一天,, 奶酪不见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 匆匆早有思想准备, 决定随之而变化。他们毫不犹豫地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 系好鞋带,迅速行动起来,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 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怨天尤人, 不知所措, 始终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 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 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 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 而哼哼却仍在歇斯底里地追问为什么,最后郁郁寡欢„„ 生活中, 其实奶酪只是个比喻, 对于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偏爱,有着不同的含义。对有些人来说,奶酪代表的是一种物质上的享受;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奶酪则意味着健康的生活,或者是一种安宁富足的精神世界。它还有可能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我们最想得到的东西, 或是一份工作, 抑或是一种生活的意愿等等; 迷宫代表着你花时间寻求着的东西所在的地方。这本书, 以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 轻松愉快地澄清了混沌的生活,展示了人性即简单又复杂的一面。真是妙趣横生,火花四溅。就如同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被灰尘覆盖的镜子面前, 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无法实现时, 《谁动了我的奶酪》像一位智者, 用一条干净的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尘埃, 让困惑者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 如果我们苦苦追寻它就是为了抱紧它,依赖它,希望从此永远地拥有这份幸福和满足而不思变的话,就会丧失了应有的进取心和创造力,一旦我们忽然失去了它, 或它被别人一下子拿走了, 我们将会因此而受到伤害,甚至被这个世界遗弃,变得十分可悲。
读完这本小说,我很想说的是:对待身边的变化,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是消极呢?还是积极地应对,这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的,我们的意识也要跟着不断地更新,只有这样,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才能够把握好方向,不至于在“迷宫”中迷失方向。
我们要记住:别人仍然会出其不意地拿走你的“奶酪”,但我们要做好迅速改变的准备,并学会享受变化,享受新的开始。
在这本书里,有很多至理名言,也有很多发人深思的叙述,我把它们摘抄下来,以求和 大家共勉:
● 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
● 经常闻闻你的奶酪,你就会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变质
● 当你超越了自己的恐惧时,你就会感到轻松自在
● 在我发现奶酪之前,想象我正在享受奶酪,会帮我找到新的奶酪
● 越早放弃旧的奶酪,就越早发现新的奶酪
● 在迷宫中搜索比停留在没有奶酪的地方更安全
● 陈旧的信念不会帮助你找到新的奶酪
● 当你发现你会找到新的奶酪并且能够享用它时,你就会改变你的路线
● 尽早注意细小的变化,这样有助于你适应即将来临的更大的变化
● 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享受变化。 我们正经历一个多变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把
我们从一条风平浪静的计划经济的小溪推向了充满惊涛骇浪的汪洋。这种变化是彻底的、革命性的,又是客观的,必然的。而《谁动了我的奶酪》用寓言式的故事讨论了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变化。在变化来临之前,怎样预见变化,在变化到来之后,怎样对待变化、适应变化。
要知道,事物的变化是客观的、绝对的,而不变是主观的、相对的。其实,我们周围每天都在面对变化,只是因为这种变化是细微的,不易感知的,容易忽略。我们很多的人都习惯于这样一种情形,即漠视身边细微的变化,而面对急剧的变化表现出顽强的抗争,抑或是徒劳的抗争。然而,问题是很多情况下,变化是在悄然间发生,却未被感知和觉察,以至于铸成悲剧,就像一只扔进冷水里慢慢被加热煮熟了的青蛙。当我们守着眼前的一片天空,习惯于自己拥有的工作、财富、幸福时,我们总是踌躇满志,怡然自得或夸夸然畅谈美好的未来,而很少想到万一,想到去闻一闻“奶酪是否有变质”或看看是否正在少去。直到奶酪忽然没有时,我们才开始追问为什么,但为时晚矣。当我们真正意识到危险来临的时候,可能已经无能为力,无法挽回了。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平时象哼哼一样,面对失去的那份安天天叫嚷着:“谁动了我的奶酪? ”然后意志消沉,苦等所谓老天开眼的奇迹,结局只可能是在空空荡荡的房间里饿死。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书中的“嗅嗅”和“匆匆”恰是我们的榜样。居安思危,对多边的“奶酪”变化密切注意,把跑鞋挂在脖子上,随时准备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寻找新的“奶酪”。只有敏锐地注视着局面的细微变化发展,未雨绸缪,主动做好知识积累、技能积累、身体和精神积累,我们才能应付自如的面对发生的变化。
一本好的书就是能读自己。从《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中所能悟出指导工作、学习、生活的理念,正如划出了一个人走向成功和新生活的航线。当然,真正启动航程的还是靠你自己。篇二: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益师良友,是人在困惑、迷茫中的明灯,是信息时代、快节奏时代的警世之书。《谁动了我的奶酪》足以让一位长期拒绝进食,瘦骨嶙峋、在所有医院治疗都失败的、奄奄一息的少女自觉进食,并且康复,足以说明这本书的寓意有多深。
故事中描绘了四个小生灵在“迷宫”中寻找属于自己“奶酪”的过程,也意喻我们生活或工作中寻找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奶酪”指生活或工作中我们所追求的各种目标。故事中“迷宫”代表我们不断寻找幸福的场所或路径,它可以是工作机构、居住社区,或者是生活中的人际网络,但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蜿蜒曲折的,而且可能有不确定的因素,每一个人不会轻易在“迷宫”中得到属于自己的“奶酪”。寻找奶酪,得到奶酪其实很艰难,需要我们敢想、敢做、立即做、锲而不舍地做才能得到奶酪。
故事中四个小生灵既代表了我们行为的不同方面,又代表了我们生活中的四类人。“嗅嗅”能及早嗅出潜在的危机,看出已经发生的变化;“匆匆”面对新环境能够立即采取行动;“哼哼”拒绝改变,不想看到变化,宁愿呆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固步自封;“唧唧”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故事通过四个小生灵寻找奶酪的过程,展示了人类性格的多
面性,展示了面对变化,不同的人做出的不同的反映和应对措施,从而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
两个小矮人比两只老鼠对变化的敏锐性差得多,小矮人由于人类复杂的头脑所带来的复杂情感扰乱了他们的理性思维,尤其是在安逸的生活中,不能有效地遇见变化的来临,也不能及时留意周围的改变。两只小老鼠则不同,他们的问题和答案都同样简单,奶酪没有了,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们立即决定相应改变,去寻找新的奶酪,很坚决,“甚至连头都没有回一下”,他们很快找到了新的奶酪。而两个小矮人
则没有觉察到奶酪的逐渐减少,甚至当奶酪全部没有时,还在咆哮“谁动了我的奶酪?”,
没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对他们来说,奶酪的意义除了填饱肚子,还意味着悠闲的生活,意味着他们的荣誉,意味着他们的社交圈以及其他重要的生活。庆幸的是,卿卿及时转变了思路,面对现实,接受了“没有奶酪”这个事实,并开始启程去寻找新的奶酪。可悲的哼哼,害怕变化,拒绝接受变化,也不敢挑战变化,所以等待他的将是没有奶酪的悲惨结局。
人面对的东西远比四个小生灵复杂得多,有形式的变化,政治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地位的变化,岗位的变化,收入的变化,职场的变化,知识的变化,气候的变化,业务技术的变化,心理的变化,情绪的变化等等。但面对这些变化有许多人并没有像两只小老鼠那样敏锐地去感受、接受和挑战变化,而是害怕变化的出现,所以躲藏、逃避,成为变化的俘虏,成为社会抛弃的懦夫。勇敢的人应该时刻留意身边细小的变化,通过反思不断的总结经验、汲取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摆正自己的位置,你就会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化,变化的趋势如何,从而坦然的面对变化,敢于大浪淘沙。
但敢于面对变化是不够的,我们每达到一个目标都要在迷宫中反复冲刺,所以必须毅力、信念、超越自我、大胆地向前迈出步子,才能寻找到新的奶酪。两只小老鼠并不考虑
迷宫有多深、多长,但他们有信念去寻找奶酪,他们“除了倾尽全力寻找新的奶酪,什么都不想”。世界上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在变化的世界里,我们应该无所畏惧,克服恐惧,挑战自我。真如此,许多事情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可怕,等待我们的将会是更广阔的空间。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国企职工敢于超越自我,下海成为富商;现在新一代的大学生有许多放弃稳定的“铁饭碗”,进入外企或下海接受挑战。这些都是能够感受变化、接受变化、挑战变化的社会弄潮儿。
《谁动了我的奶酪》说明了朴实、简单的道理,“变化无处不在,迅速适应可以使我们占得先机”,外面是存在新奶酪的,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找到它们。但我们许多人都在竭力否认自己对变化的恐惧,这束缚了我们思维和动力。我们应该像两只小老鼠,当没有奶酪时应立即行动起来,去寻找新的奶酪,哪怕历尽艰辛,早点行动、早点适应。即使不如两只小老鼠,最起码应该像卿卿,在面对困境时,应该知难而退,反思自己,勇敢地从“安乐窝”中跳出来,去感受变化的世界。但永远不能学哼哼,他是变化的俘虏,是守旧派的代表,不敢改革,不敢超越自己,不敢在大海里搏击,最终一定被社会所抛弃。篇三: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启示
我校校长江望生是一个爱读书、善读书的人。在平时的交流中,它的“出口成材”让我无比钦佩,特别是前卫的思想、全新的理念、丰富的学识让我耳目一新。他常常对我说:“书籍是我们的精神粮食,要在书籍中去吸取营养。要想进步,必须多读书,多实践。”听了这句话,我感触颇深。
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教育主管部门发下来书刊和杂志,江校长总是不忘丢一本在我的办公桌上。有黄陂区教育局李松波撰写的《教海拾遗》、《教海拾珍》、《教海拾珠》、《教海拾贝》系列书籍。还有《湖北教育》、《成才》、《湖北教育科学研究》、《黄陂教育》、《蓝烛光》等等。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的视野也越来越宽阔,思想也越来新潮。
近几年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的读书活动中,我也跟着看了不少书,感觉真是收获不少。读书是提高一个人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这学期我读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使我懂的了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于永正的《教海漫记》中,使我获取了微笑教学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使我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
除了看一些教育书籍之外,闲暇之余,我也会在家里信手拈来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书,如《前卫》、《青年文摘》、《谁动了我的奶酪》等。其中《谁动了我的奶酪》给我莫大启迪,里面的蕴含的哲理让我记忆犹新,并时刻督促我在教育事业上恪尽职守,鼓励我奋进。
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
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由此想到了自己,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害怕改变,常常为后退、慵懒、安逸寻找借口和理由。不善于学习或学而不思、不勇于进取或有心思无践行,心胸不开阔,眼界不高远。不嗅嗅、不匆匆、也不唧唧,却常常哼哼。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世事变化本无常,《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应对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
教学工作是繁重、琐碎的,生活又常常考验着我们。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没有随时奔跑追寻的准备,没有一个平常心,那人生将不堪重负。一个人面对太阳,眼中就是阳光灿烂;如果背对太阳,看到的将永远是自己的影子。一件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效果。面对同一扇打开的窗子,有的人会欣喜地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人则皱着眉头讨厌蚊蝇的到来。无论对待成功还是失败,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成功固然可喜,失败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如个别学生不听话、教学成绩不理想等,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在教学中,很难有常胜将军,关键是如何对待。 每一次考试,都代表着过去,不代表将来。我们要及时地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加以弥补,任何力图辩解的话语都是起反作用的。试想一下??
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教师,怎么能培育出坚强乐观的学生?
一个整天唉声叹气的教师,怎能指望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中勇往直前?
一个教好教坏都无所谓的教师,又怎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教师的情绪,教师的脸色,最能直接地在学生身上起到影响作用。有人说,一个人一天的情绪从早上一起床就定了调,一节课的成败从教师走进课堂时的神态就辨得出。学生是最敏感的,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
读了很多书,有了自己的想法与见解,有了自己的经验与反思,于是在兴奋之余写下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近两来所撰写的论文案例均获奖。论文《关注学生 师爱有道》获国家级二等奖。《家访之路 润物细无声》获省级二等奖,《农村小学教科研工作管理之我见》获省级优秀奖,读《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心得获省级三等奖。《农村小学有效德育建设的几点看法》获市级三等奖,撰写的《让阳光照进每个孩子的心里》获市级优秀家访手记;《农村小学有效德育建设的几点看法》获市级三等奖;;《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获区级一等奖;《努力推进减负增效,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获区级二等奖;
论文《用心塑造学生 用爱成就学生》或省级二等奖,并刊登在湖北省德育学会《论文集》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凸显教育无穷魅力》获市级二等奖,并刊登在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编辑的《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文化建设论文集》上;《让学年度总结引领教师学
会欣赏和反思》获市级二等奖,刊登在《成才》杂志上;最后一只白鹭鸶》获区级一等奖,刊登在黄陂区优秀《百家
教案》上;并在2012年被黄陂区教育局评为“教科研先进个人”。
一路艰辛,一路耕耘,一路收获,我的成长离不开书籍给我的补养,离不开书籍的启迪与引领。我爱读书,爱读好书,因为它是我的前进的风向标,让我愉悦,让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