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汶上县南站镇石村小学:李贞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及“中华不振”的含义。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他的博大胸怀,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深入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欣赏图片,引入课文。
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是谁吗?(周恩来),那你们对他又了解多少呢?畅谈周恩来。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周恩来去了解他的故事。老师板书课题并指出“之”、“崛起”的含义。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1.出示3组词语, 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 帝国主义 租界
▲ 耀武扬威 巡警
衣衫褴褛 轧死
得意扬扬 惩处
▲ 铿锵有力 踊跃 中华不振
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用横线划一划,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预设:(1)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2)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3)“为什么? 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4)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文章处处都让我们我们感受到“中华不振”,现在就让走进租界来看一看这是一个怎样的租界。重点研读“闯”字,让学生体会租界是一个表面上繁华、灯红酒绿的地方却不让中国人随意进入的地方。
三 、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租借里的一幕让学生感受最深刻,走进租借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你在租界里看到了怎样的一幕?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2)创设情境
或许死去的是她百般疼爱的孩子,她悲痛欲绝,她原指望______,谁知?
_______,反而___。
或许去的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痛苦万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 _______,反而____。
或许死去的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的心都碎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 _______,反而__。
一边是哭诉的妇女,一边是得意洋洋的洋人,你心情怎样?再次指导朗读进而感受“中华不振”。
(3)面对得意洋洋的洋人,中国巡警又是怎样做的呢?相机指导朗读,认识中国巡警的丑恶嘴脸,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4)围观的中国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指导朗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如果你就站在那里,你会怎样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不敢怎样呢?学生交流, 再次感受“中华不振 ”。
过渡:看到这一幕,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学生交流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
(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并结合感受指导书写。(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啊?我们也只能把这愤恨深深的埋藏在心底)老师范写,学生练写并相机进行写字姿势学习习惯教育。(写字时注意头正肩平足安)
(2)思考 :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是敢不敢惩处?指导朗读“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中感受“中华不振 ”。
(3)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4)句子训练
中华不振就是那位失去亲人的妇女的控诉。
中华不振就是洋人轧死中国人的得意洋洋。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巡警耀武扬威的嘴脸。
中华不振就是围观的中国人握紧的拳头。
四、补充材料,深化“不振”
(出示视频资料)
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又何止这一件、两件啊!就让我们推开中国历史的大门,走进百年前的中国、走进租界去感受“中华不振”的屈辱。
(出示:“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等材料)
(1)学生畅谈感受、深化感悟
(2)教师总结:是呀,我们身为有血性有志气的中国人,看到这些,怎能不义愤填膺,怎能不群情激愤?可是,这些不公平受欺凌的事情之所以会发生,那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五、提升主题,研读“立志”
(1)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
(2)引读课文10—17自然段。
创设情境
在那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当问及:“诸生为何而读书时?”
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是只有这些学生回答问题吗?(从而让学生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3)回归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齐读课题。
这九个字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齐读课题。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因此他满怀信心地回答——齐读课题。
(六)感情升华,布置作业
时至今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仍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但是现在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了,正在为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又该有怎样的读书梦想呢?请以“我的读书梦想”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
↓
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汶上县南站镇石村小学:李贞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及“中华不振”的含义。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他的博大胸怀,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深入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欣赏图片,引入课文。
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是谁吗?(周恩来),那你们对他又了解多少呢?畅谈周恩来。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周恩来去了解他的故事。老师板书课题并指出“之”、“崛起”的含义。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1.出示3组词语, 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 帝国主义 租界
▲ 耀武扬威 巡警
衣衫褴褛 轧死
得意扬扬 惩处
▲ 铿锵有力 踊跃 中华不振
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用横线划一划,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预设:(1)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2)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3)“为什么? 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4)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文章处处都让我们我们感受到“中华不振”,现在就让走进租界来看一看这是一个怎样的租界。重点研读“闯”字,让学生体会租界是一个表面上繁华、灯红酒绿的地方却不让中国人随意进入的地方。
三 、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租借里的一幕让学生感受最深刻,走进租借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你在租界里看到了怎样的一幕?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2)创设情境
或许死去的是她百般疼爱的孩子,她悲痛欲绝,她原指望______,谁知?
_______,反而___。
或许去的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痛苦万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 _______,反而____。
或许死去的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的心都碎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 _______,反而__。
一边是哭诉的妇女,一边是得意洋洋的洋人,你心情怎样?再次指导朗读进而感受“中华不振”。
(3)面对得意洋洋的洋人,中国巡警又是怎样做的呢?相机指导朗读,认识中国巡警的丑恶嘴脸,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4)围观的中国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指导朗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如果你就站在那里,你会怎样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不敢怎样呢?学生交流, 再次感受“中华不振 ”。
过渡:看到这一幕,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学生交流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
(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并结合感受指导书写。(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啊?我们也只能把这愤恨深深的埋藏在心底)老师范写,学生练写并相机进行写字姿势学习习惯教育。(写字时注意头正肩平足安)
(2)思考 :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是敢不敢惩处?指导朗读“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中感受“中华不振 ”。
(3)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4)句子训练
中华不振就是那位失去亲人的妇女的控诉。
中华不振就是洋人轧死中国人的得意洋洋。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巡警耀武扬威的嘴脸。
中华不振就是围观的中国人握紧的拳头。
四、补充材料,深化“不振”
(出示视频资料)
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又何止这一件、两件啊!就让我们推开中国历史的大门,走进百年前的中国、走进租界去感受“中华不振”的屈辱。
(出示:“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等材料)
(1)学生畅谈感受、深化感悟
(2)教师总结:是呀,我们身为有血性有志气的中国人,看到这些,怎能不义愤填膺,怎能不群情激愤?可是,这些不公平受欺凌的事情之所以会发生,那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五、提升主题,研读“立志”
(1)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
(2)引读课文10—17自然段。
创设情境
在那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当问及:“诸生为何而读书时?”
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是只有这些学生回答问题吗?(从而让学生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3)回归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齐读课题。
这九个字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齐读课题。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因此他满怀信心地回答——齐读课题。
(六)感情升华,布置作业
时至今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仍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但是现在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了,正在为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又该有怎样的读书梦想呢?请以“我的读书梦想”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
↓
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