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知识
《冰川时代2》要想获得成功并不轻松。一方面,现在的动画产业越来越不容易,不仅高科技因素要长江后浪推前浪,而且要在主题、气氛等方面不断花样翻新,既要迎合孩子们对形象设计、故事讲述等方面的要求,还要通过成人们对技术的挑剔眼光;另一方面,惯常的认识会以为一部片子的续集多是狗尾续貂,《冰河世纪1》巨大的商业成功压力,哪里是简简单单就能超越的呢?不过,好在事实证明,《冰川时代2》并未让人失望。
影片以冰河世纪的结束为背景,前一部的三位主角猛犸象、剑齿虎和树獭依然担纲,不过比起来第一部讲述护送人类的孩子返回家园的主题来说,这第二部的故事在表现动物们面临灾难时所焕发出来的勇气、信念和互助精神等方面更有诸多令人动容之处。猛犸象曼尼更加成熟、更有领袖风范了;凶狠的剑齿虎彻底摆脱了利己主义,甚至在故事的关键时刻战胜了自己对水的恐惧,营救了危在旦夕的伙伴;有些聒噪的树獭虽然仍然胆小怕事,但的确善良可爱。更令大人孩子们念念不忘的是老配角松鼠和新成员-一头身份错位的母猛犸象。它们一个以对松果的过分执着引得人们捧腹;一个以负鼠的" 社会身份" 自卑于自己的庞大身躯,诸如用尾巴把自己倒悬在树枝上睡觉等怪异的动作着实令人忍俊不禁。
除去这些表面现象,我们还必须注意到,虽然《冰川时代2》是以小朋友为主要观众诉求的,但是以大人的眼光看上去的确也有不少亮点。冰川的融化在孩子们眼里也许只是故事的背景,只是给自己喜爱的动物们带来一场灭顶之灾,但大人们却分明从中看出了温室效应的严重后果。当孩子们在为着松鼠的背运、对松果的过于迷恋大笑时,成人们则马上由此想起西方动画片中多有这样一个倒霉的小配角用来烘托气氛,如同《花木兰》中的小龙目须、《狮子王》里的彭彭和丁满...... 那或许是现代人自嘲的一种方式。当小朋友因为母猛犸象的愚钝、怪异而兴奋开怀的时候,成人们也许会联想有多少人都有这样的" 身份认同危机" ,等待着一个懂得自己的同类来唤起我们的内心呢?另外,当孩子们为动物们能不能及时赶到船上躲过劫难而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的时候,更爱思考的大人却从中看出了" 大洪水" 和" 挪亚方舟" 的母题。
由于动画片的主要观众诉求还是孩子,所以一般的主题必须积极向上、有教育意义、形式活泼滑稽...... 可是为电影票房做贡献的却是孩子的家长,因此,老幼皆宜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商业角度都是无疑动画片的最高追求。既不能放弃深度主题而徒具热闹的形式,让孩子们只能看个热闹获得不了什么精神收获,让大人们觉得过于小儿科;也不能过于强化思想内涵而忽略了动画片的自身特点,大人们倒是颇有收获,孩子们会因为觉得太艰涩而不喜欢。而《冰川时代2》恰恰是把这个矛盾处理得颇为出色,既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又满足了成人们深入思考的需求。从" 小" 处着手,又从" 大" 处着眼,这恐怕就是《冰川时代2》的最大特点了。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 》。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 》中看到红黄蓝白。信纸、
灯光、笔迹...... 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如《her 》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 必经之路") ,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 间断。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 " 未来城市" 所需要的感觉。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 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 述信" 的工作中离去。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于是," 家" 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但孤独觑视人心。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更多文章 www.dytt.net 电影天堂 dyttwk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方式的反抗。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与他对话的手机。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而感情也不是替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 语音人" 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 《2001. 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 摩登" ,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 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代的化身。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而那些古老的建筑, 里弄和祠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 书信师" 的职业。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城市的冷漠,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洛杉矶,这里也只是一个点。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 》。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 》中看到红黄蓝白。信纸、灯光、笔迹...... 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如《her 》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 必经之路") ,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 间断。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 " 未来城市" 所需要的感觉。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 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 述信" 的工作中离去。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
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于是," 家" 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但孤独觑视人心。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方式的反抗。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与他对话的手机。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而感情也不是替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 语音人" 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 《2001. 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 摩登" ,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 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代的化身。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而那些古老的建筑, 里弄和祠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 书信师" 的职业。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城市的冷漠,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洛杉矶,这里也只是一个点。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 》。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 》中看到红黄蓝白。信纸、灯光、笔迹...... 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如《her 》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 必经之路") ,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 间断。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 " 未来城市" 所需要的感觉。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 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 述信" 的工作中离去。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于是," 家" 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但孤独觑视人心。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方式的反抗。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
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与他对话的手机。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而感情也不是替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 语音人" 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 《2001. 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 摩登" ,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 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代的化身。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而那些古老的建筑, 里弄和祠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 书信师" 的职业。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城市的冷漠,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洛杉矶,这里也只是一个点。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 》。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 》中看到红黄蓝白。信纸、灯光、笔迹...... 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如《her 》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 必经之路") ,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 间断。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 " 未来城市" 所需要的感觉。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 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 述信" 的工作中离去。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于是," 家" 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但孤独觑视人心。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方式的反抗。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与他对话的手机。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而感情也不是替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 语音人" 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 《2001. 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 摩登" ,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 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代的化身。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而那些古老的建筑, 里弄和祠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 书信师" 的职业。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城市的冷漠,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洛杉矶,这里也只是一个点。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 》。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 》中看到红黄蓝白。信纸、灯光、笔迹...... 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如《her 》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 必经之路") ,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 间断。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 " 未来城市" 所需要的感觉。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 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 述信" 的工作中离去。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于是," 家" 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但孤独觑视人心。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方式的反抗。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与他对话的手机。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而感情也不是替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 语音人" 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 《2001. 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 摩登" ,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 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代的化身。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而那些古老的建筑, 里弄和祠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 书信师" 的职业。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城市的冷漠,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洛杉矶,这里也只是一个点。
影评知识
《冰川时代2》要想获得成功并不轻松。一方面,现在的动画产业越来越不容易,不仅高科技因素要长江后浪推前浪,而且要在主题、气氛等方面不断花样翻新,既要迎合孩子们对形象设计、故事讲述等方面的要求,还要通过成人们对技术的挑剔眼光;另一方面,惯常的认识会以为一部片子的续集多是狗尾续貂,《冰河世纪1》巨大的商业成功压力,哪里是简简单单就能超越的呢?不过,好在事实证明,《冰川时代2》并未让人失望。
影片以冰河世纪的结束为背景,前一部的三位主角猛犸象、剑齿虎和树獭依然担纲,不过比起来第一部讲述护送人类的孩子返回家园的主题来说,这第二部的故事在表现动物们面临灾难时所焕发出来的勇气、信念和互助精神等方面更有诸多令人动容之处。猛犸象曼尼更加成熟、更有领袖风范了;凶狠的剑齿虎彻底摆脱了利己主义,甚至在故事的关键时刻战胜了自己对水的恐惧,营救了危在旦夕的伙伴;有些聒噪的树獭虽然仍然胆小怕事,但的确善良可爱。更令大人孩子们念念不忘的是老配角松鼠和新成员-一头身份错位的母猛犸象。它们一个以对松果的过分执着引得人们捧腹;一个以负鼠的" 社会身份" 自卑于自己的庞大身躯,诸如用尾巴把自己倒悬在树枝上睡觉等怪异的动作着实令人忍俊不禁。
除去这些表面现象,我们还必须注意到,虽然《冰川时代2》是以小朋友为主要观众诉求的,但是以大人的眼光看上去的确也有不少亮点。冰川的融化在孩子们眼里也许只是故事的背景,只是给自己喜爱的动物们带来一场灭顶之灾,但大人们却分明从中看出了温室效应的严重后果。当孩子们在为着松鼠的背运、对松果的过于迷恋大笑时,成人们则马上由此想起西方动画片中多有这样一个倒霉的小配角用来烘托气氛,如同《花木兰》中的小龙目须、《狮子王》里的彭彭和丁满...... 那或许是现代人自嘲的一种方式。当小朋友因为母猛犸象的愚钝、怪异而兴奋开怀的时候,成人们也许会联想有多少人都有这样的" 身份认同危机" ,等待着一个懂得自己的同类来唤起我们的内心呢?另外,当孩子们为动物们能不能及时赶到船上躲过劫难而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的时候,更爱思考的大人却从中看出了" 大洪水" 和" 挪亚方舟" 的母题。
由于动画片的主要观众诉求还是孩子,所以一般的主题必须积极向上、有教育意义、形式活泼滑稽...... 可是为电影票房做贡献的却是孩子的家长,因此,老幼皆宜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商业角度都是无疑动画片的最高追求。既不能放弃深度主题而徒具热闹的形式,让孩子们只能看个热闹获得不了什么精神收获,让大人们觉得过于小儿科;也不能过于强化思想内涵而忽略了动画片的自身特点,大人们倒是颇有收获,孩子们会因为觉得太艰涩而不喜欢。而《冰川时代2》恰恰是把这个矛盾处理得颇为出色,既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又满足了成人们深入思考的需求。从" 小" 处着手,又从" 大" 处着眼,这恐怕就是《冰川时代2》的最大特点了。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 》。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 》中看到红黄蓝白。信纸、
灯光、笔迹...... 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如《her 》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 必经之路") ,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 间断。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 " 未来城市" 所需要的感觉。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 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 述信" 的工作中离去。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于是," 家" 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但孤独觑视人心。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更多文章 www.dytt.net 电影天堂 dyttwk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方式的反抗。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与他对话的手机。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而感情也不是替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 语音人" 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 《2001. 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 摩登" ,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 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代的化身。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而那些古老的建筑, 里弄和祠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 书信师" 的职业。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城市的冷漠,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洛杉矶,这里也只是一个点。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 》。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 》中看到红黄蓝白。信纸、灯光、笔迹...... 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如《her 》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 必经之路") ,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 间断。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 " 未来城市" 所需要的感觉。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 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 述信" 的工作中离去。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
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于是," 家" 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但孤独觑视人心。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方式的反抗。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与他对话的手机。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而感情也不是替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 语音人" 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 《2001. 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 摩登" ,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 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代的化身。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而那些古老的建筑, 里弄和祠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 书信师" 的职业。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城市的冷漠,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洛杉矶,这里也只是一个点。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 》。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 》中看到红黄蓝白。信纸、灯光、笔迹...... 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如《her 》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 必经之路") ,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 间断。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 " 未来城市" 所需要的感觉。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 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 述信" 的工作中离去。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于是," 家" 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但孤独觑视人心。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方式的反抗。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
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与他对话的手机。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而感情也不是替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 语音人" 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 《2001. 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 摩登" ,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 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代的化身。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而那些古老的建筑, 里弄和祠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 书信师" 的职业。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城市的冷漠,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洛杉矶,这里也只是一个点。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 》。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 》中看到红黄蓝白。信纸、灯光、笔迹...... 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如《her 》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 必经之路") ,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 间断。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 " 未来城市" 所需要的感觉。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 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 述信" 的工作中离去。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于是," 家" 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但孤独觑视人心。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方式的反抗。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与他对话的手机。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而感情也不是替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 语音人" 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 《2001. 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 摩登" ,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 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代的化身。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而那些古老的建筑, 里弄和祠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 书信师" 的职业。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城市的冷漠,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洛杉矶,这里也只是一个点。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 》。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盘绕于城市中心的环状天桥,科技馆的内部结构、一切都是他想要的未来构想。于是,上海城的时代感,未来洛城的迷幻色,便统统融化在了这部电影中。
银灰
电影用来表达生活,而生活则丰富多彩的,如你可以从《her 》中看到红黄蓝白。信纸、灯光、笔迹...... 熟悉的现代之物在未来仍在使用,只是换了种方式,依靠着触动的智能。而未来科技,似乎只有也只有一种色彩:钢铁铸就的银灰。如《her 》的设计师说,他喜爱浦东陆家嘴的人行天桥(在电影中,是男主人公上下班的" 必经之路") ,从一个摩天大楼走到另一个,中间没有 间断。那种不锈钢扶手的曲线感,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找不到,但这又恰恰是这部电影中 " 未来城市" 所需要的感觉。让人顿觉,原来色彩也有触感。每一处的银灰,都透露着对科技未来的迷恋。
凭栏望窗,灰色与城市的白昼如此相称。如不是当下人们抱怨污染的城市空气,这色彩反而成为了属于未来城市的天然。于是,男主与科技的爱情,便诞生的顺其自然。 夜色与归家
白日属于工作,夜晚则归于生活。
每当夜色来临,属于这城市的色彩便弥漫而出。城市的繁华喧嚣,白昼的一切隐匿,便汩汩地从地下冒了出来。高楼霓虹闪烁,车道流光溢彩,商业区人声鼎沸...... 似乎此时才开始一日的苏醒。没有了白日匆忙,这城市开始放慢脚步。
电影中的夜色,似乎什么都可以发生。而不发生故事的夜色,才不会叫做电影。
故事里,当夜色沉浸于这座城,主人公才从" 述信" 的工作中离去。或许是从某封信件中读出了忧伤,或许是这微微夜色中一个人独自前行,一路上不断地切换悲伤的歌曲,而那些与己无关的订阅邮件也统统删去,最后却在地铁上从手机偷看某个性感人儿的浴照而偷偷窃喜。于是,我们知道:在归家的路上,他太孤单。归家之后,沉浸于游戏的虚拟,口中谩骂着脏话,缓解城市带来的压抑。于是," 家" 的定义才真正的显现--可以肆无忌惮、可以随意而为。
但孤独觑视人心。回忆趁夜色沉寂之时,铺面而来。是一份爱情,关于他和她的美好回忆。但是,越是甜蜜的记忆,越会让人伤悲,往事只能成为往事而已。
人与机器
城市、街道、地铁,我们面对面全是陌生,背靠背各自孤独。在这繁华而又陌生的城市里,似乎什么都有,又好像缺少些什么。没人知道主人公是谁,他不过是个旁观者,正在观看一部璀璨的夜景都市大片,看完后也并不知道脚步该往哪里挪动。一个人意志再顽强,对于孤单也无可奈何,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感动于导演剧本的安排,在科技发达的未来,让人们保留了邮寄信件的交流方式。不是毫无缘由,而是出于对如今交流方式的反抗。透过电影,让我们再去发现,在信件交流的时代,透过笔迹,所表达的这个世界的美好。
主人公西奥多是一名书信师。如同在对着相识多年的爱人表达情意,西奥多所创作的每一封信件都饱含着人世美好。而也似乎依靠这样感情的书写,来排解他与恋人分手后的孤独。萨曼莎的出现,让这份孤独寄托又重新得以分解,似乎失去恋人后的伤感空缺都让她的话语理解给抹平了一般,他爱上了能与他对话的手机。然而机器的创造者是人而不是神,再智能的系统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对于情感的琢磨不定。而感情也不是替代品,真实的恋人失去后还可以相见,但作为操作系统的" 语音人" 在崩溃后,注定无法保存记忆、继续重启。
人类使用机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生活更加的方便智能,但任何事物总会有一个反面的存在:《机械公敌》中的机械法则用来约束机器人,但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后却变成了悖论; 《2001. 太空漫步》中智能电脑既要执行人类的任务、却又要保守人类秘密,于是就陷入了两难。而假如未来的智能系统真能够体会人类的情感,那么她的命运便逃不过最终的死机。 一件失败的产品,也注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上海
这里是上海,是一座不夜的城池。
从上世纪30年代的" 摩登" ,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似乎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由此来追问未来感的原因,或许就变得有迹可循。
在《让子弹飞》的最后,老三喊道:" 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而从电影中看如今的上海,俨然成为了代表未来时代的化身。如同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风格,上海既有怀旧,也在不断增添着新时代的摩登。而那些古老的建筑, 里弄和祠堂,也唯有驻守观望,漠视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但是,外表看上去如一个巨大刺猬的城市,给予人的疏离感从来都不曾停止。 一个点
我非常羡慕在未来能有" 书信师" 的职业。像主人公一样坐下来去诉说每个互通心灵者的感受,拉近彼此的疏离。
身处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当你午夜孤独,那个白日里行色匆匆的黑点,会在此时慢慢放大,消融弥散开来,融于整个夜色之中,然后四周的黑色都化作你内心的孤独。城市的冷漠,让人抱怨与之相距太远,再强烈的渴望在这里也不过只是一个像素点。
然而,我们赞美夜色,她让灯光照亮、让约会成双,让每一个孤独者的心灵可以潜藏。 电影中的语音系统源自于一个原点,她可以衍生出一个个性十足、情感丰满的人类,也可以在无法维持的时候宣告崩溃。但人类不同,首先在于他无法忘记。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洛杉矶,这里也只是一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