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叶之韵作文1600字

初二作文

夏叶之韵

——河北、山东考察报告

玉山县南山小学 刘承荣

车窗外,是绿的世界。夕阳的余晖斜织在山岭上,衔含着绿叶颤动的生命。苦槠、枫树、翠竹、黄金茶,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树木,自然地绽放新绿,空气中弥漫着叶的芬芳。苦槠之涩,青竹之甜,枫叶之凉,混杂在一起,扑鼻而来。无玫瑰之油腻,有兰花之清幽;无丹桂之张扬,有水仙之静谧,丝丝缕缕,沁人心脾。

返程途中,我一直在咀嚼燕赵之地新课堂焕发出的醉人的夏叶之韵。

如叶之鲜活

我们在邯郸渚河路小学、百花小学、山东杜郎口中学观摩了7节新模式课。课堂上,学生自由表达、畅所欲言,或表述,或辩论,或讲解,或讨论,知无不言,言求新异。在表达中明晰思路、提升口头表达能力;在对话中活跃思维、提高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在倾听中博采众长、增加知识储备。这样的课堂,活力四射;这样的课堂,精彩迭呈。

在这样的课堂,老师把思考的权利、解答的权利、评价的权利、展示的权利都交给了学生。那么,动起来的不只是嘴巴,更主要的是大脑在动。倾听时要明辨是非,释疑时要寻求方法,发表见解时要以理服人……每一刻,学生都在参与,每一刻,都需要带着心融入。

杜郎口中学那一堂“让作文不再干瘪”的写作指导课,没有预设,没有预演,教师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在自悟讨论中知道了创作主题要积极向上。于是,那篇带着“伤痕文学”味的习作,在学生的笔下,成就了几乎所有学生都不一样的修改结果。试想,如果不是这样开放的课堂,如果作文教学还是“背范文”、“读范文”的禁锢学生思维的老套路,何来风格迥异的学生展示?

活力,源自开放,源自平和,源自积极向上的生命追求。如夏叶,随意舒展、自由呼吸、渴望阳光,才拥有一路生机盎然。

如叶之井然

我们在考察中,惊讶于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时的井然有序。在前期实践中,我遇上一个棘手的问题: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积极发言,又不知如何贯彻“人人参与”的理念。于是课堂上要不催生了出“发言专业户”,要不纷纷发言难以

控制,沉默寡言的依然不语,个性张扬的更是“垄断”课堂。渚河路小学和百花小学的老师给了我很好的启示,他们采用“星级评定”的鼓励措施、“以后进量级”的捆绑措施、“最多展示次数”的限制措施等方法,使课堂环节紧凑而不紊乱,学生争先恐后而不你拥我挤。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渚河路小学的那节《威尼斯小艇》。在自主读文后进行小组学习,之后才是小组汇报。小组成员汇报时的内容绝不雷同,是小组内分工的结果。老师的用心还在于展示语言的指导,有“小组展示语言”和“个人展示话语”两大块内容共51条提示语,既有礼貌,不唐突,也使交流语言在自由流淌。

这节课,最令我欣赏的是老师没有急于求成,这样的展示课依然有学生个体的潜心会文,动静结合,井然有韵。

杜郎口中学为了让新生习惯新课堂模式,在新生入学之初就上习惯养成课、理念渗透课,让学生尽快融进展示交流的大氛围中去,多好!

大树,因叶而美。绿叶,因高低错落而美。课堂,因有序、有抑扬顿挫之节奏而美。

如叶之芬芳

每一片叶子都在努力地生长。新课堂模式没有既定的模式,有的只是一种改革创新、高效低耗的方向。河北、山东两地的老师吃了多少苦,熬过多少夜,我们不得而知。但我可以想象,处于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在不断地更新理念、更新管理、更新课堂,探讨、反思、研究,持之以恒,精益求精。

每一片叶子都在快乐地享受。无“满堂灌”之乱耳,无“题海战”之劳形。从孩子脸上洋溢的笑容,从课内课外孩子和睦融洽的关系,谁不能从中感受到新课改带来的活力?

每一片叶子都袒露着叶脉。在山东杜郎口,我闻到了朴实课堂背后的泥土味。孩子是农村的孩子,老师是本校的老师,没有引进。我们没有理由说自己的学生基础不够。

每一片叶子都孕育着丰收。学生能主动展示,学生能当小老师,学生能评价得失……老师能写书,老师能亮出教学特色,老师能笑傲课堂……

这醉人的课改之韵,芬芳缕缕,清爽自然。你,用心地,静静地,可以闻到。

夏叶之韵

——河北、山东考察报告

玉山县南山小学 刘承荣

车窗外,是绿的世界。夕阳的余晖斜织在山岭上,衔含着绿叶颤动的生命。苦槠、枫树、翠竹、黄金茶,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树木,自然地绽放新绿,空气中弥漫着叶的芬芳。苦槠之涩,青竹之甜,枫叶之凉,混杂在一起,扑鼻而来。无玫瑰之油腻,有兰花之清幽;无丹桂之张扬,有水仙之静谧,丝丝缕缕,沁人心脾。

返程途中,我一直在咀嚼燕赵之地新课堂焕发出的醉人的夏叶之韵。

如叶之鲜活

我们在邯郸渚河路小学、百花小学、山东杜郎口中学观摩了7节新模式课。课堂上,学生自由表达、畅所欲言,或表述,或辩论,或讲解,或讨论,知无不言,言求新异。在表达中明晰思路、提升口头表达能力;在对话中活跃思维、提高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在倾听中博采众长、增加知识储备。这样的课堂,活力四射;这样的课堂,精彩迭呈。

在这样的课堂,老师把思考的权利、解答的权利、评价的权利、展示的权利都交给了学生。那么,动起来的不只是嘴巴,更主要的是大脑在动。倾听时要明辨是非,释疑时要寻求方法,发表见解时要以理服人……每一刻,学生都在参与,每一刻,都需要带着心融入。

杜郎口中学那一堂“让作文不再干瘪”的写作指导课,没有预设,没有预演,教师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在自悟讨论中知道了创作主题要积极向上。于是,那篇带着“伤痕文学”味的习作,在学生的笔下,成就了几乎所有学生都不一样的修改结果。试想,如果不是这样开放的课堂,如果作文教学还是“背范文”、“读范文”的禁锢学生思维的老套路,何来风格迥异的学生展示?

活力,源自开放,源自平和,源自积极向上的生命追求。如夏叶,随意舒展、自由呼吸、渴望阳光,才拥有一路生机盎然。

如叶之井然

我们在考察中,惊讶于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时的井然有序。在前期实践中,我遇上一个棘手的问题: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积极发言,又不知如何贯彻“人人参与”的理念。于是课堂上要不催生了出“发言专业户”,要不纷纷发言难以

控制,沉默寡言的依然不语,个性张扬的更是“垄断”课堂。渚河路小学和百花小学的老师给了我很好的启示,他们采用“星级评定”的鼓励措施、“以后进量级”的捆绑措施、“最多展示次数”的限制措施等方法,使课堂环节紧凑而不紊乱,学生争先恐后而不你拥我挤。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渚河路小学的那节《威尼斯小艇》。在自主读文后进行小组学习,之后才是小组汇报。小组成员汇报时的内容绝不雷同,是小组内分工的结果。老师的用心还在于展示语言的指导,有“小组展示语言”和“个人展示话语”两大块内容共51条提示语,既有礼貌,不唐突,也使交流语言在自由流淌。

这节课,最令我欣赏的是老师没有急于求成,这样的展示课依然有学生个体的潜心会文,动静结合,井然有韵。

杜郎口中学为了让新生习惯新课堂模式,在新生入学之初就上习惯养成课、理念渗透课,让学生尽快融进展示交流的大氛围中去,多好!

大树,因叶而美。绿叶,因高低错落而美。课堂,因有序、有抑扬顿挫之节奏而美。

如叶之芬芳

每一片叶子都在努力地生长。新课堂模式没有既定的模式,有的只是一种改革创新、高效低耗的方向。河北、山东两地的老师吃了多少苦,熬过多少夜,我们不得而知。但我可以想象,处于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在不断地更新理念、更新管理、更新课堂,探讨、反思、研究,持之以恒,精益求精。

每一片叶子都在快乐地享受。无“满堂灌”之乱耳,无“题海战”之劳形。从孩子脸上洋溢的笑容,从课内课外孩子和睦融洽的关系,谁不能从中感受到新课改带来的活力?

每一片叶子都袒露着叶脉。在山东杜郎口,我闻到了朴实课堂背后的泥土味。孩子是农村的孩子,老师是本校的老师,没有引进。我们没有理由说自己的学生基础不够。

每一片叶子都孕育着丰收。学生能主动展示,学生能当小老师,学生能评价得失……老师能写书,老师能亮出教学特色,老师能笑傲课堂……

这醉人的课改之韵,芬芳缕缕,清爽自然。你,用心地,静静地,可以闻到。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