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作文初探
说起语文教学中的作文,学生头疼,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也头疼。再看看对近500篇农村小学生作文进行的统计调查结果; 作文内容反映农村生活的仅占34%,反映学生生活的更少,仅占26%,近40%的作文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运用语言的能手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这番话给了我很大启迪:我感到把学生作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或许有用,我开始了初步探索。
两年来,我学生的习作在各项评比中获奖了,我的“下水文”论文也拿到了获奖证书。“现场作文竞赛”中,我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在生活作文初步探索方面也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喜欢探索了。趁写毕业论文之际,梳理思路如下:
一.提高认识
我又一次翻开了《语文课程标准》,它告诉我: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细细琢磨这句话;意思是用语言文字与人交往就是作文;有意见让大家知晓,写成文字就是作文;经历一件事情,看到一些东西,把它记录下来就是作文;心中特别高兴或愁苦,写下来还是作文。《标准》还要求:必须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要求强调习作是用来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的,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一种交际工具,所以学生习作必须回归生活。
陶行知在《师范生应有之观念》疑问中曾写道:“鄙人最喜同学生谈话,因余年来,无日不做学生;即便现在当教员,亦未尝不是做学生。盖不学则不能教,既为学生,则与学生平等,平等相谈,自必非常快乐。”陈佩斯曾说过:“我不认为观众是上帝,观众应该是我们演员的对手,千万不要轻视了他们„„”正如他们所说,教学应把学生视作对手,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热爱生活,才会共同提高。
二、教学相长
在新观念影响下,学生充满了写在欲望。但是表达的欲望与技术技巧的匮乏,成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阻力,这就突显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1、 以社会为背景,师生共同观察生活,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
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师生共同观察街道的重大建设,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等,观察所得不同,在每天课前交流不同感受,学生的那份纯真、质朴、不加修饰,真让我感动不已。
2、 以活动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生活。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写作素材。这不仅关系
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写人训练吧!首先在课堂上举行“真佩服他”的演讲活动,在活动中,师生就会有较多的时间,较多的记忆碰撞,从中选中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比单纯说教后的作文色彩倍增。训练记事那就更容易了,结合重大节日师生共同举办联欢会、郊游、演讲、手抄报比赛;早晨新闻发布会,中午赠你一言等,学生只须记录便是好文章。学校定期举办的红领巾艺术节、运动会、三心教育活动,小篮球、乒乓球比赛,大扫除等活动,让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培养,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借助这些活动,老师学到了学生那份勇敢,那份激情,那份执着。
3、 以实践为契机,师生共同体现生活。小孩子烫了手才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尝
过甘草接着喝黄连,甜与苦的滋味才知道的明白;富兰克林放了风筝才知道电可以由一根线从天空引到地下。“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啊!”若想写出好文章,必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我便与学生一块儿种花,移草、养蝌蚪、喂金鱼、买书„„从这些活动中我又学到了学生的那份诚实、那份快乐、那份甜蜜。
三、反思前进
回首过去的两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楚。成功了反思,总结经验前进;失败了反思,总结
教训前进。总之是在工作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求进步。令我牢记心头的是这样几点:
1、 处处留心生活。叶圣陶曾说过:“在实际的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知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
夫,不写文章,这样的习惯也得养成。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大有用处。”作文教学必须总是学生生活的源头,在实际生活里训练思想,培养感情。我经常这样对学生说:“你生活的领域有多大,观察的范围就有多大,写作的素材就有多宽泛。
2、 积累生活经验。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鲁迅也说过:”唏嘘
采很多的花,才能酿出蜜来。“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只有语言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
3、 培养日记习惯。日记就是天天记的意思。就是把每天所做、所见、所闻的事情及感受记录下来,
可以采用综合性记录,也可以采用专一性记录。培养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不仅对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有帮助,而且对于学生积累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形成一丝不苟的作风有好处。
4、 评改贴近生活。评什么?怎么评?在认真批改需完善作文的基础上,圈点出每篇文章的成功之处。
哪怕只有一句话,甚至只用了一个好词,也要用星号标出,并注上鼓励性评语。学生自评,互评或是家长评均采用鼓励为主,在鼓励中引导的评改方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被肯定,产生成功体验,不断提高写作兴趣。改什么?怎么改?修改并非语言文字之事,实为思想认识之事。改,实际上是改学生的思维,是帮助学生把想得不完整的地方。不符合实际的地方,改正过来。尼采有一句话说得好:每个人自身都是一种创造性的个体,创造构成了一个人的本质。所以改动时,要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改。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改,也就是使学生能自改。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我们能,我们的学生也一定能写出有滋有味的文章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愿意学习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生活作文初探
说起语文教学中的作文,学生头疼,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也头疼。再看看对近500篇农村小学生作文进行的统计调查结果; 作文内容反映农村生活的仅占34%,反映学生生活的更少,仅占26%,近40%的作文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运用语言的能手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这番话给了我很大启迪:我感到把学生作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或许有用,我开始了初步探索。
两年来,我学生的习作在各项评比中获奖了,我的“下水文”论文也拿到了获奖证书。“现场作文竞赛”中,我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在生活作文初步探索方面也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喜欢探索了。趁写毕业论文之际,梳理思路如下:
一.提高认识
我又一次翻开了《语文课程标准》,它告诉我: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细细琢磨这句话;意思是用语言文字与人交往就是作文;有意见让大家知晓,写成文字就是作文;经历一件事情,看到一些东西,把它记录下来就是作文;心中特别高兴或愁苦,写下来还是作文。《标准》还要求:必须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要求强调习作是用来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的,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一种交际工具,所以学生习作必须回归生活。
陶行知在《师范生应有之观念》疑问中曾写道:“鄙人最喜同学生谈话,因余年来,无日不做学生;即便现在当教员,亦未尝不是做学生。盖不学则不能教,既为学生,则与学生平等,平等相谈,自必非常快乐。”陈佩斯曾说过:“我不认为观众是上帝,观众应该是我们演员的对手,千万不要轻视了他们„„”正如他们所说,教学应把学生视作对手,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热爱生活,才会共同提高。
二、教学相长
在新观念影响下,学生充满了写在欲望。但是表达的欲望与技术技巧的匮乏,成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阻力,这就突显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1、 以社会为背景,师生共同观察生活,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
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师生共同观察街道的重大建设,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等,观察所得不同,在每天课前交流不同感受,学生的那份纯真、质朴、不加修饰,真让我感动不已。
2、 以活动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生活。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写作素材。这不仅关系
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写人训练吧!首先在课堂上举行“真佩服他”的演讲活动,在活动中,师生就会有较多的时间,较多的记忆碰撞,从中选中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比单纯说教后的作文色彩倍增。训练记事那就更容易了,结合重大节日师生共同举办联欢会、郊游、演讲、手抄报比赛;早晨新闻发布会,中午赠你一言等,学生只须记录便是好文章。学校定期举办的红领巾艺术节、运动会、三心教育活动,小篮球、乒乓球比赛,大扫除等活动,让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培养,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借助这些活动,老师学到了学生那份勇敢,那份激情,那份执着。
3、 以实践为契机,师生共同体现生活。小孩子烫了手才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尝
过甘草接着喝黄连,甜与苦的滋味才知道的明白;富兰克林放了风筝才知道电可以由一根线从天空引到地下。“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啊!”若想写出好文章,必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我便与学生一块儿种花,移草、养蝌蚪、喂金鱼、买书„„从这些活动中我又学到了学生的那份诚实、那份快乐、那份甜蜜。
三、反思前进
回首过去的两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楚。成功了反思,总结经验前进;失败了反思,总结
教训前进。总之是在工作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求进步。令我牢记心头的是这样几点:
1、 处处留心生活。叶圣陶曾说过:“在实际的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知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
夫,不写文章,这样的习惯也得养成。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大有用处。”作文教学必须总是学生生活的源头,在实际生活里训练思想,培养感情。我经常这样对学生说:“你生活的领域有多大,观察的范围就有多大,写作的素材就有多宽泛。
2、 积累生活经验。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鲁迅也说过:”唏嘘
采很多的花,才能酿出蜜来。“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只有语言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
3、 培养日记习惯。日记就是天天记的意思。就是把每天所做、所见、所闻的事情及感受记录下来,
可以采用综合性记录,也可以采用专一性记录。培养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不仅对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有帮助,而且对于学生积累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形成一丝不苟的作风有好处。
4、 评改贴近生活。评什么?怎么评?在认真批改需完善作文的基础上,圈点出每篇文章的成功之处。
哪怕只有一句话,甚至只用了一个好词,也要用星号标出,并注上鼓励性评语。学生自评,互评或是家长评均采用鼓励为主,在鼓励中引导的评改方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被肯定,产生成功体验,不断提高写作兴趣。改什么?怎么改?修改并非语言文字之事,实为思想认识之事。改,实际上是改学生的思维,是帮助学生把想得不完整的地方。不符合实际的地方,改正过来。尼采有一句话说得好:每个人自身都是一种创造性的个体,创造构成了一个人的本质。所以改动时,要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改。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改,也就是使学生能自改。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我们能,我们的学生也一定能写出有滋有味的文章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愿意学习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