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初中预防接种培训资料
一、预防接种人员的从业条件、产科接种点及法律依据与预防接种常用名词概念 1.预防接种人员的从业条件: 具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依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第二十一条第二款 《河南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规范(试行)》第三条第二款
第一针新生乙肝的接种原则是什么?
答:设有产科的医疗卫生单位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进行接种、2、3针到户口所在地的防保站接种。 河南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规范 依据 第三章 预防接种单位设置 (五)产科接种点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肝疫苗及卡介苗预防接种工作,并接受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管理;
第四章 预防接种单位分类分级管理
第八条 预防接种单位分为预防接种门诊、村级接种点、产科接种点、临时接种点四类。 2. 几个常用的名词概念:
(1)国家免疫规划,是指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第一类疫苗概念: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第二类疫苗概念: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2)冷链,是指为保证疫苗从疫苗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储存、运输冷藏设施、设备。
、应急接种的概念?
答:在传染病流行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疫情蔓延,对易感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活动 《疫苗流
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第三十二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需要采取应急接种措施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执行
(3). 一般反应,是指在免疫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 正常人群预防接种可能引起的反应:1、一般反应:(1)局部反应:如局部炎症、局部感谢染化脓、 局部硬结等;(2)全身反应:包括全身不适、发热、头疼、乏力或胃肠道症状。
(4)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 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第二十五条
①局部化脓:分有菌性化脓感染与无菌性脓肿,前者在疫苗分装时胺致病菌污染,或因注射器、接种局部消毒
不严所致,后者多因接种含有吸附剂疫苗,或注射部位选择不正确,注射过浅,剂量过大等。处理方法,早期均可用热敷,每日3~5次,每次20分钟。化脓性脓肿可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脓肿切忌切开排脓,可用注射器抽脓。
②晕厥(晕针):接种者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和恐惧心理而造成暂时性脑贫血,引起短时间失去知觉和行动能力
的现象。在空腹、过度疲劳、接种场所空气污浊等情况下易发生,多数在接种时或接种后数分钟发生,轻者有心慌、恶心、手足发冷、发麻等,经短时间即可恢复正常。严重者面色苍白、恶心、呕
吐、心跳缓慢、脉搏无力、血压下降伴失去知觉,数十秒至数分钟清醒。处理方法,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口服糖水,亦可针刺人中等穴位。如仍未见好转者应送医院抢救治疗。
③过敏性休克:在接种时或接种后数秒钟至数分钟内发生,也有少数延至30分钟或1~2小时发作。突然感
到全身发痒、胸闷、气急、烦躁、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血压下降、心律减慢、脉细或无。如不及时抢救,死亡常发生于抗原进入机体后15~20分钟。死亡原因多为窒息和末梢循环衰竭。处理方法,让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立即肌肉内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0ml ,同时肌肉内注射苯海拉明25~50mg. 呼吸衰竭者可肌肉注射尼可刹米250mg ,并吸入氧气。
④过敏性皮疹:各种疫苗接种后均可使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发生过敏性皮疹,常在接种后数小时或数天发生,
多少不一,大小不等,色淡或深红,周围呈苍白色。处理方法,给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每次25~50mg ,每日2~3次。
⑤急性精神反应:为精神或心理因素所致,轻少见,最常见表现为急性休克性反应和癔病性发作,这类病人
最大特点是临床表现与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不符,而且意识不丧失。各种症状常在患者注意力转移或进入睡眠后明显减轻,预后一般良好。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大多数用针灸、暗示疗法即可恢复,严重者可给些镇静剂。
第四十一条 下列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5)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 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其含义为:①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存在合理的时间关联性,即必须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一定的时间内发生;②受种者机体发生一定的组织器官或功能方面的损害; ③在就诊时怀疑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有关。 在国际上称为预防接种不良事件(AEFI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按发生原因分为6类: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和不明原因反应。 注:偶合症,通常指预防接种的偶合症,可分为偶合、诱发和加重原有疾病3种情况。 偶合是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它与预防接种无因果关系,纯属巧合,即不论接种与否,这种疾病都必将发生。 诱发是指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影响生理过程。 加重是指受种者原患有慢性疾病,在预防接种后立即引起加重或急性复发,经调查证实与预防接种有一定关系者。加重原有疾病实际上也是诱发的一种,不过临床症状和体征更加严重。 诱发和加重则与预防接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即不接种疫苗,可能就不会引起原有疾病的复发或加重。国务院下发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性加重,不属于预防接异常反应 AEFI报告内容:
答:性别,姓名,出生日期,儿童监护人姓名,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日期,发生人数,主要临床经过,就诊单位,临床诊断,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日期。 AEFI 报告人包括哪些人?如何报告?
答:医疗机构、接种单位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执行职务的人员为AEFI 的责任报告人。AEFI 报告实
行属地化管理。责任报告人发现AEFI 后应填写"AEFI 登记表" 二、第一类、第二类疫苗的品种及免疫程序;. 预防接种流程:
1、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及免疫程序
(1). 我市现实施的扩大.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有:卡介苗、新生儿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麻风二联疫苗、麻腮二联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A 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白破二联疫苗
(2). 按接种途径分;皮内接种的疫苗有:卡介苗;皮下接种的疫苗有:乙脑减毒活疫苗、A 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麻风二联疫苗、麻腮二联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也可肌内注射)、水痘疫苗;肌内注射的疫苗有:乙肝疫苗、无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白破二联疫苗 (狂犬疫苗、B 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流感疫苗);口服的疫苗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口服轮状病毒疫苗)
(3):我国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
答:麻疹发病率小于1/100万(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 满8月龄或18月龄优先接种含麻疹成份疫苗 麻疹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期:
答:麻疹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通过飞沫(咳嗽、打喷嚏、说话)传播给其它人,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传染期为出疹前后5天。 麻疹的传染期、潜伏期及主要症状:
答:传染期为出疹前后5天。潜伏期: 7-21天,平均10~14天。 主要症状:发热、出疹、咳嗽、结膜炎、卡他症状、柯氏斑。
2、第二类疫苗的品种及免疫程序
龙山初中预防接种培训资料
一、预防接种人员的从业条件、产科接种点及法律依据与预防接种常用名词概念 1.预防接种人员的从业条件: 具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依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第二十一条第二款 《河南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规范(试行)》第三条第二款
第一针新生乙肝的接种原则是什么?
答:设有产科的医疗卫生单位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进行接种、2、3针到户口所在地的防保站接种。 河南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规范 依据 第三章 预防接种单位设置 (五)产科接种点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肝疫苗及卡介苗预防接种工作,并接受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管理;
第四章 预防接种单位分类分级管理
第八条 预防接种单位分为预防接种门诊、村级接种点、产科接种点、临时接种点四类。 2. 几个常用的名词概念:
(1)国家免疫规划,是指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第一类疫苗概念: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第二类疫苗概念: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2)冷链,是指为保证疫苗从疫苗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储存、运输冷藏设施、设备。
、应急接种的概念?
答:在传染病流行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疫情蔓延,对易感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活动 《疫苗流
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第三十二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需要采取应急接种措施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执行
(3). 一般反应,是指在免疫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 正常人群预防接种可能引起的反应:1、一般反应:(1)局部反应:如局部炎症、局部感谢染化脓、 局部硬结等;(2)全身反应:包括全身不适、发热、头疼、乏力或胃肠道症状。
(4)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 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第二十五条
①局部化脓:分有菌性化脓感染与无菌性脓肿,前者在疫苗分装时胺致病菌污染,或因注射器、接种局部消毒
不严所致,后者多因接种含有吸附剂疫苗,或注射部位选择不正确,注射过浅,剂量过大等。处理方法,早期均可用热敷,每日3~5次,每次20分钟。化脓性脓肿可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脓肿切忌切开排脓,可用注射器抽脓。
②晕厥(晕针):接种者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和恐惧心理而造成暂时性脑贫血,引起短时间失去知觉和行动能力
的现象。在空腹、过度疲劳、接种场所空气污浊等情况下易发生,多数在接种时或接种后数分钟发生,轻者有心慌、恶心、手足发冷、发麻等,经短时间即可恢复正常。严重者面色苍白、恶心、呕
吐、心跳缓慢、脉搏无力、血压下降伴失去知觉,数十秒至数分钟清醒。处理方法,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口服糖水,亦可针刺人中等穴位。如仍未见好转者应送医院抢救治疗。
③过敏性休克:在接种时或接种后数秒钟至数分钟内发生,也有少数延至30分钟或1~2小时发作。突然感
到全身发痒、胸闷、气急、烦躁、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血压下降、心律减慢、脉细或无。如不及时抢救,死亡常发生于抗原进入机体后15~20分钟。死亡原因多为窒息和末梢循环衰竭。处理方法,让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立即肌肉内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0ml ,同时肌肉内注射苯海拉明25~50mg. 呼吸衰竭者可肌肉注射尼可刹米250mg ,并吸入氧气。
④过敏性皮疹:各种疫苗接种后均可使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发生过敏性皮疹,常在接种后数小时或数天发生,
多少不一,大小不等,色淡或深红,周围呈苍白色。处理方法,给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每次25~50mg ,每日2~3次。
⑤急性精神反应:为精神或心理因素所致,轻少见,最常见表现为急性休克性反应和癔病性发作,这类病人
最大特点是临床表现与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不符,而且意识不丧失。各种症状常在患者注意力转移或进入睡眠后明显减轻,预后一般良好。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大多数用针灸、暗示疗法即可恢复,严重者可给些镇静剂。
第四十一条 下列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5)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 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其含义为:①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存在合理的时间关联性,即必须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一定的时间内发生;②受种者机体发生一定的组织器官或功能方面的损害; ③在就诊时怀疑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有关。 在国际上称为预防接种不良事件(AEFI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按发生原因分为6类: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和不明原因反应。 注:偶合症,通常指预防接种的偶合症,可分为偶合、诱发和加重原有疾病3种情况。 偶合是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它与预防接种无因果关系,纯属巧合,即不论接种与否,这种疾病都必将发生。 诱发是指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影响生理过程。 加重是指受种者原患有慢性疾病,在预防接种后立即引起加重或急性复发,经调查证实与预防接种有一定关系者。加重原有疾病实际上也是诱发的一种,不过临床症状和体征更加严重。 诱发和加重则与预防接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即不接种疫苗,可能就不会引起原有疾病的复发或加重。国务院下发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性加重,不属于预防接异常反应 AEFI报告内容:
答:性别,姓名,出生日期,儿童监护人姓名,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日期,发生人数,主要临床经过,就诊单位,临床诊断,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日期。 AEFI 报告人包括哪些人?如何报告?
答:医疗机构、接种单位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执行职务的人员为AEFI 的责任报告人。AEFI 报告实
行属地化管理。责任报告人发现AEFI 后应填写"AEFI 登记表" 二、第一类、第二类疫苗的品种及免疫程序;. 预防接种流程:
1、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及免疫程序
(1). 我市现实施的扩大.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有:卡介苗、新生儿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麻风二联疫苗、麻腮二联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A 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白破二联疫苗
(2). 按接种途径分;皮内接种的疫苗有:卡介苗;皮下接种的疫苗有:乙脑减毒活疫苗、A 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麻风二联疫苗、麻腮二联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也可肌内注射)、水痘疫苗;肌内注射的疫苗有:乙肝疫苗、无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白破二联疫苗 (狂犬疫苗、B 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流感疫苗);口服的疫苗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口服轮状病毒疫苗)
(3):我国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
答:麻疹发病率小于1/100万(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 满8月龄或18月龄优先接种含麻疹成份疫苗 麻疹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期:
答:麻疹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通过飞沫(咳嗽、打喷嚏、说话)传播给其它人,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传染期为出疹前后5天。 麻疹的传染期、潜伏期及主要症状:
答:传染期为出疹前后5天。潜伏期: 7-21天,平均10~14天。 主要症状:发热、出疹、咳嗽、结膜炎、卡他症状、柯氏斑。
2、第二类疫苗的品种及免疫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