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白纸黑字舞台,点滴个人拙见
---------题记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座大山,如何搬动它,作为语文教师大家都在努力着。因为作文不单单是体现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更是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就结合这几年教学生涯浅谈一些自己在这方面的努力。
应该说,语文教师批阅作文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需要不需要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
领导,学生家长,老师都会认为: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天经地义,不容代替。甚至,个别教师刚刚引导学生自批或互批几篇作文,立即受到批评,全盘否定 。
而且,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千百年来,许许多多高水平的老师,认真负责,不辞辛劳斟酌权衡,仔细批改,引导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写出了篇篇好文章。
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只有一个。我个人认为衡量一种教学形式的成功与否,终极目标是以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得到了什么或多少为杆杠。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方法可以各异,殊途能够同归。通俗一点儿说,就是一件事儿有一百种不同的做法。
大家都知道语文老师作业量之大:每周除了作文、周记、几则日记或随笔,还有大量的作业,教两班语文课,每周桌面上摆得都是座座大山,于是我们便每天挖山不止。愚公移山,尚且感动了上帝,把两座山搬走了。可我们面前这两座山搬去又搬回,非到退休那一天方
能有尽头。最遗憾的是,越是中下等学生越是对老师不辞辛劳的移山行为无动于衷。我们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批语,他们常常连看都不看,接到刚发下来的作文本,往书包里随便一塞了事,这次作文批语上明明写着过渡不自然,他下篇作文照旧过渡不自然。
学生能不能成为《愚公移山》中的上帝?我的答案是:可以。而且学生本来就是上帝。后进学生也能学会吗?也能,只是程度不同。 我从2002年起,就开始尝试。我用的便是学生和教师互为结合的一种方法,边指引学生写作文,边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循环批阅。只是进入三中后很少用。
当然,这样做起初多少有点担心,但我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学生在批改过程中积极性很高,批改得比我还认真,还仔细,批改后,有时还为一条批语是否准确展开热烈的争论,而且评语写的非常详细。更可喜的是,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前关注我写的批语的程度。
经过初二下学期﹝在屿头中学﹞批改训练,我们班的作文水平显著提高了。后来录取城关中学的几个学生今年高考达到本二线。在这里我就把我一直以来的感觉将它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那么怎样做呢?
我逐渐从易到难,列出九条要求,第一次批改只提一条要求,大家觉得很简单,会做了,第二次,再提第二条要求,这样十几篇文章批下来,每位学生就都能围绕一篇作文,从九个方面写出批语了。具体步骤分别如下。
分值标准:每个方面给10~20分,一篇作文满分为100分。
操作步骤:
一、订正错别字﹝10分﹞
发现错字,要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字,有的粗心的同学错字挑不出来,怎么办?我们就搞流水作业:每人要批四篇文,每篇文要经过甲、乙、丙、丁四个人之手。甲批错别字 6个,乙发现本文错别字不是6个,而是7个,那么甲
就要对为什么漏掉这个错别字写出一百字的说明书。丙发现本文错字是8个,那么甲、乙同学都要被追究责任,各追加一百字的说明书。学生批改之后,我还要抽查,重点抽查那些粗心的同学。这样使粗心的同学也认真起来,批改的时候,手里抱着大字典,唯恐漏掉了错别字。发现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最多扣5分。10个以上也不再多扣,但要一一给予指正。
二、修改标点符号 ﹝10分﹞
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发现明显错误的地方,有1处扣1分,有5处扣5分,超过5处,不再多扣。跟学生强调每行首格不能写标点符号。
三、找病句 ﹝10分﹞
挑出一篇作文中的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画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处 。每处病句减1分,减至5分,不再多减。主要要求从语感或是否通顺入手。
四、卷面是否整洁 ﹝10分﹞
显然这一条又是大家都能看得出来的。后进学生批改别人作文,指出卷面不整洁时,下次自己写作文也注意卷面了。
以上几条,都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够掌握。再批改两三篇,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再一条一条地增加新的要求。
五、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10分﹞
这两点在作文指导时,就具体举例,告诉学生什么叫鲜明、集中。学生批改之前,我先大致看几篇文章, 在进行批改指导时,又简介两篇好的文章,再举两篇中心不突出、不集中的例文,学生从老师举的正反两方面的例文举一反三,就能批得符合实际。
六、看文章的选材 ﹝10分﹞
这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①是否围绕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是否具有典型性。这三点中最要紧的是第一点。随着作文水平的提高,才提出选材具有典型性的要求。
七、看文章的结构 ﹝20分﹞
就结构而言,也要写清三点批语: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②过渡是否自然。③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等。而且重点是放在①和③。
八、看表达方式 ﹝10分﹞
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论文当然以议论为主。除此之外,还要看其是否符合作文指导的要求。如写记叙文《他进步了》,要求夹叙夹议,本文是不是做到了。 写说明文《芦苇》,要求说明中有描写的成份,文中有没有适量的描写。写散文《家乡赞》,要求记叙、议论 、抒情相结合,文中结合得怎么样。
九、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10分﹞
语言不简,重复、罗嗦者酌情扣分,此项不超过二分。语言不通顺,不是指有病句,而是指句与 句之间衔接不连贯,扣分也不超过二分。
后五条要求,不做太具体的减分规定,由批改人酌情处理。由于我讲课用的时间极少,批改作文的任务多数都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老师指导,各组互换,每个人都要在作文本上写出十个方面的批语,一般情况一篇作文的批语都在200字以上。有一次我们班学生写作文《仙人掌》,这篇文章的平均字数才600,可全班同学批语的平均字数却有260字。
学生批改作文,关键在于同学生商量,研究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兴趣,批改兴趣。适应学生心理,组织得好了,才有实效,学生的批改能力才会提高。
最后把关要严。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每次作文交上时我几乎都要逐本看过去,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利用课前时间加以改正,并总结经验。当然对于那些不认真的同学也要严。
其实老师这样工作量也很大的,只是无行的,看不见而已。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放而不放,本子虽然发到学生手中,但老师始终要起指导作用。比如有学生问我写的跟他不一样怎么办,我就说把你自己的
想法写出就可以了。而且该完交进来后老师都要一本一本认真看过去。
学生互相批改作文有什么好处呢?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拿着周记到高一年1班时,班上同学都很诧异,满脸的疑惑:师惰。但是看过之后很多同学都怀疑这是不是高中生的作文。我们很多同学平时看不清自己作文情况,虽跟他们强调多次,依然是重蹈覆辙。让他们见见庐山真面,从某种上说也会起一定的刺激作用。
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引为戒鉴,也是好事,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 每次批改作文,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每次又都随意交换,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每位同学的作文,每次又都换一位同学批,看不同的同学对自己的批语,当然也有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有利于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和看别人批语的兴趣。批改作文时,学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进入教师的角色思考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换能力,促进学生心理走向成熟。
尤为注意的是,学生的语言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对那些比较好的学生的语言学生总能喜欢,而且能把它摘抄起来。
我不是在为自己“懒惰”行为找什么理由依据,只是这对我的学生有一定的作用吧。不能否认,世间万事万物有一利便有一弊,有一得便有一失。互相批改作文既然有好处,便也一定有弊端,特别是在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强的班集体,弊端可能会更明显,倘组织引导不好,会弄得一塌糊涂。不可否认的是,2班的效果远好于1班,因为我担任2班班主任。正因为如此,试行学生互批作文的教师才更应认真思考,细致分析 ,耐心具体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以兴利除
弊。学生互批作文的实践告诉我,互批作文,可以用以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教师还可将节省的一些用笔批改的时间,用于研究学生心理, 研究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效率。
上面仅是我个人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与体会,不足之处还须进一步完善。
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白纸黑字舞台,点滴个人拙见
---------题记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座大山,如何搬动它,作为语文教师大家都在努力着。因为作文不单单是体现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更是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就结合这几年教学生涯浅谈一些自己在这方面的努力。
应该说,语文教师批阅作文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需要不需要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
领导,学生家长,老师都会认为: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天经地义,不容代替。甚至,个别教师刚刚引导学生自批或互批几篇作文,立即受到批评,全盘否定 。
而且,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千百年来,许许多多高水平的老师,认真负责,不辞辛劳斟酌权衡,仔细批改,引导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写出了篇篇好文章。
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只有一个。我个人认为衡量一种教学形式的成功与否,终极目标是以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得到了什么或多少为杆杠。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方法可以各异,殊途能够同归。通俗一点儿说,就是一件事儿有一百种不同的做法。
大家都知道语文老师作业量之大:每周除了作文、周记、几则日记或随笔,还有大量的作业,教两班语文课,每周桌面上摆得都是座座大山,于是我们便每天挖山不止。愚公移山,尚且感动了上帝,把两座山搬走了。可我们面前这两座山搬去又搬回,非到退休那一天方
能有尽头。最遗憾的是,越是中下等学生越是对老师不辞辛劳的移山行为无动于衷。我们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批语,他们常常连看都不看,接到刚发下来的作文本,往书包里随便一塞了事,这次作文批语上明明写着过渡不自然,他下篇作文照旧过渡不自然。
学生能不能成为《愚公移山》中的上帝?我的答案是:可以。而且学生本来就是上帝。后进学生也能学会吗?也能,只是程度不同。 我从2002年起,就开始尝试。我用的便是学生和教师互为结合的一种方法,边指引学生写作文,边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循环批阅。只是进入三中后很少用。
当然,这样做起初多少有点担心,但我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学生在批改过程中积极性很高,批改得比我还认真,还仔细,批改后,有时还为一条批语是否准确展开热烈的争论,而且评语写的非常详细。更可喜的是,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前关注我写的批语的程度。
经过初二下学期﹝在屿头中学﹞批改训练,我们班的作文水平显著提高了。后来录取城关中学的几个学生今年高考达到本二线。在这里我就把我一直以来的感觉将它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那么怎样做呢?
我逐渐从易到难,列出九条要求,第一次批改只提一条要求,大家觉得很简单,会做了,第二次,再提第二条要求,这样十几篇文章批下来,每位学生就都能围绕一篇作文,从九个方面写出批语了。具体步骤分别如下。
分值标准:每个方面给10~20分,一篇作文满分为100分。
操作步骤:
一、订正错别字﹝10分﹞
发现错字,要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字,有的粗心的同学错字挑不出来,怎么办?我们就搞流水作业:每人要批四篇文,每篇文要经过甲、乙、丙、丁四个人之手。甲批错别字 6个,乙发现本文错别字不是6个,而是7个,那么甲
就要对为什么漏掉这个错别字写出一百字的说明书。丙发现本文错字是8个,那么甲、乙同学都要被追究责任,各追加一百字的说明书。学生批改之后,我还要抽查,重点抽查那些粗心的同学。这样使粗心的同学也认真起来,批改的时候,手里抱着大字典,唯恐漏掉了错别字。发现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最多扣5分。10个以上也不再多扣,但要一一给予指正。
二、修改标点符号 ﹝10分﹞
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发现明显错误的地方,有1处扣1分,有5处扣5分,超过5处,不再多扣。跟学生强调每行首格不能写标点符号。
三、找病句 ﹝10分﹞
挑出一篇作文中的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画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处 。每处病句减1分,减至5分,不再多减。主要要求从语感或是否通顺入手。
四、卷面是否整洁 ﹝10分﹞
显然这一条又是大家都能看得出来的。后进学生批改别人作文,指出卷面不整洁时,下次自己写作文也注意卷面了。
以上几条,都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够掌握。再批改两三篇,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再一条一条地增加新的要求。
五、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10分﹞
这两点在作文指导时,就具体举例,告诉学生什么叫鲜明、集中。学生批改之前,我先大致看几篇文章, 在进行批改指导时,又简介两篇好的文章,再举两篇中心不突出、不集中的例文,学生从老师举的正反两方面的例文举一反三,就能批得符合实际。
六、看文章的选材 ﹝10分﹞
这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①是否围绕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是否具有典型性。这三点中最要紧的是第一点。随着作文水平的提高,才提出选材具有典型性的要求。
七、看文章的结构 ﹝20分﹞
就结构而言,也要写清三点批语: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②过渡是否自然。③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等。而且重点是放在①和③。
八、看表达方式 ﹝10分﹞
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论文当然以议论为主。除此之外,还要看其是否符合作文指导的要求。如写记叙文《他进步了》,要求夹叙夹议,本文是不是做到了。 写说明文《芦苇》,要求说明中有描写的成份,文中有没有适量的描写。写散文《家乡赞》,要求记叙、议论 、抒情相结合,文中结合得怎么样。
九、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10分﹞
语言不简,重复、罗嗦者酌情扣分,此项不超过二分。语言不通顺,不是指有病句,而是指句与 句之间衔接不连贯,扣分也不超过二分。
后五条要求,不做太具体的减分规定,由批改人酌情处理。由于我讲课用的时间极少,批改作文的任务多数都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老师指导,各组互换,每个人都要在作文本上写出十个方面的批语,一般情况一篇作文的批语都在200字以上。有一次我们班学生写作文《仙人掌》,这篇文章的平均字数才600,可全班同学批语的平均字数却有260字。
学生批改作文,关键在于同学生商量,研究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兴趣,批改兴趣。适应学生心理,组织得好了,才有实效,学生的批改能力才会提高。
最后把关要严。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每次作文交上时我几乎都要逐本看过去,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利用课前时间加以改正,并总结经验。当然对于那些不认真的同学也要严。
其实老师这样工作量也很大的,只是无行的,看不见而已。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放而不放,本子虽然发到学生手中,但老师始终要起指导作用。比如有学生问我写的跟他不一样怎么办,我就说把你自己的
想法写出就可以了。而且该完交进来后老师都要一本一本认真看过去。
学生互相批改作文有什么好处呢?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记得这学期我第一次拿着周记到高一年1班时,班上同学都很诧异,满脸的疑惑:师惰。但是看过之后很多同学都怀疑这是不是高中生的作文。我们很多同学平时看不清自己作文情况,虽跟他们强调多次,依然是重蹈覆辙。让他们见见庐山真面,从某种上说也会起一定的刺激作用。
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引为戒鉴,也是好事,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 每次批改作文,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每次又都随意交换,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每位同学的作文,每次又都换一位同学批,看不同的同学对自己的批语,当然也有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有利于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和看别人批语的兴趣。批改作文时,学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进入教师的角色思考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换能力,促进学生心理走向成熟。
尤为注意的是,学生的语言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对那些比较好的学生的语言学生总能喜欢,而且能把它摘抄起来。
我不是在为自己“懒惰”行为找什么理由依据,只是这对我的学生有一定的作用吧。不能否认,世间万事万物有一利便有一弊,有一得便有一失。互相批改作文既然有好处,便也一定有弊端,特别是在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强的班集体,弊端可能会更明显,倘组织引导不好,会弄得一塌糊涂。不可否认的是,2班的效果远好于1班,因为我担任2班班主任。正因为如此,试行学生互批作文的教师才更应认真思考,细致分析 ,耐心具体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以兴利除
弊。学生互批作文的实践告诉我,互批作文,可以用以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教师还可将节省的一些用笔批改的时间,用于研究学生心理, 研究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效率。
上面仅是我个人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与体会,不足之处还须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