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认识林冲性格的转变及这一转变的意义。
2、认识林冲软弱性格的成因。
3、辨证地看待林冲的“忍”。
教学重、难点
1、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认识林冲性格的转变及这一转变的意义。
2、认识林冲软弱性格的成因。
教法: 探究法
合作探究
一、导入
1、问:俗话“少不看《水浒》”是什么意思?
明确:《水浒》描绘了梁山英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义举, 难免涉及他们杀人放火、胆大妄为的情节, 年轻人血气方刚, 情绪冲动, 容易受水浒人物的影响而意气用事。问:这句话有无道理?
明确:有, 但失之片面。它只看到了其中打打杀杀的场面, 却忽略了英雄的行为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抗。《水浒》所揭示的正是“官逼民反”的主题, 这句话是在误解《水浒》主题的前提下所做出的结论。
2、歪曲、误解《水浒》主题的还不止今人, 清代的金圣叹就批判过《水浒》主题, 他说: “无恶不归朝廷, 无美不归绿林, 已为盗者读之而自豪, 未为盗者读之而为盗也。”(《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之一? 序二》
3、即便如此, 金圣叹依然对《水浒》的艺术成就赞不绝口, 他说:
“别一部书, 看过一遍即休, 独有《水浒传》, 只是看不厌, 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 都写出来。”(《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 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 任他写一千个人, 也只是一样, 便只写得两个人, 也只是一样。”(《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4、按照金圣叹的说法, 林冲自然也有与众不同的性格。
教师读《羊和狼的故事》, 引入对林冲性格的分析。
附:羊和狼的故事
很久以前, 羊和狼还没有结下冤仇。一只羊走散了, 离开了羊群, 正在它茫茫无计的时候, 碰到了一群狼, 它要求狼群收下它, 狼同意了。但是, 头狼提出了一个条件, 要求羊必须捕获一只动物作为献礼, 否则, 它将被驱逐出去。羊很犯难, 因为它是草食动物, 没有尖牙利爪, 而且对其它动物, 它也不熟悉, 但是为了能够加入狼群而不至于饿死, 它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在路上, 它恰好碰上一只小羊, 就顺势将它抓获, 献给了狼群, 狼吃过羊肉的美味以后, 从此十分喜欢羊肉, 而且为了准确了解羊的情况, 这只羊成了头狼的好朋友。
教学目标 1、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认识林冲性格的转变及这一转变的意义。
2、认识林冲软弱性格的成因。
3、辨证地看待林冲的“忍”。
教学重、难点
1、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认识林冲性格的转变及这一转变的意义。
2、认识林冲软弱性格的成因。
教法: 探究法
合作探究
一、导入
1、问:俗话“少不看《水浒》”是什么意思?
明确:《水浒》描绘了梁山英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义举, 难免涉及他们杀人放火、胆大妄为的情节, 年轻人血气方刚, 情绪冲动, 容易受水浒人物的影响而意气用事。问:这句话有无道理?
明确:有, 但失之片面。它只看到了其中打打杀杀的场面, 却忽略了英雄的行为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抗。《水浒》所揭示的正是“官逼民反”的主题, 这句话是在误解《水浒》主题的前提下所做出的结论。
2、歪曲、误解《水浒》主题的还不止今人, 清代的金圣叹就批判过《水浒》主题, 他说: “无恶不归朝廷, 无美不归绿林, 已为盗者读之而自豪, 未为盗者读之而为盗也。”(《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之一? 序二》
3、即便如此, 金圣叹依然对《水浒》的艺术成就赞不绝口, 他说:
“别一部书, 看过一遍即休, 独有《水浒传》, 只是看不厌, 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 都写出来。”(《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 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 任他写一千个人, 也只是一样, 便只写得两个人, 也只是一样。”(《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4、按照金圣叹的说法, 林冲自然也有与众不同的性格。
教师读《羊和狼的故事》, 引入对林冲性格的分析。
附:羊和狼的故事
很久以前, 羊和狼还没有结下冤仇。一只羊走散了, 离开了羊群, 正在它茫茫无计的时候, 碰到了一群狼, 它要求狼群收下它, 狼同意了。但是, 头狼提出了一个条件, 要求羊必须捕获一只动物作为献礼, 否则, 它将被驱逐出去。羊很犯难, 因为它是草食动物, 没有尖牙利爪, 而且对其它动物, 它也不熟悉, 但是为了能够加入狼群而不至于饿死, 它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在路上, 它恰好碰上一只小羊, 就顺势将它抓获, 献给了狼群, 狼吃过羊肉的美味以后, 从此十分喜欢羊肉, 而且为了准确了解羊的情况, 这只羊成了头狼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