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故事传说
三闾大夫屈原的传说: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打击。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意思是:我宁肯跳进江水中去,葬身在鱼肚里,哪能使自己洁白的品质蒙受世俗的灰尘)
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 ⑴ 朕皇考曰伯庸。⑵ 摄提贞于孟陬兮, ⑶ 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 ⑷ 肇锡余以嘉名。⑸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5+)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⑹ 又重之以脩能。⑺ 扈江离与辟芷兮, ⑻ 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 ⑼ 恐年岁之不吾与。(10) 朝搴阰之木兰兮,(11) 夕揽洲之宿莽。(12) 日月忽其不淹兮,(13)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导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14) 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 岂惟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 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 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15) 恐皇舆之败绩。(16) 忽奔走以先后兮, 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17) 反信谗而齌怒。(18)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19) 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唯灵脩之故也。(20) 初既与余成言兮,(21) 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脩之数化。(22)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23) 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24) 杂杜衡与芳芷。(25) 冀枝叶之峻茂兮,(26) 愿俟时乎吾将刈。(27)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 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 凭不猒乎求索。(28)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29) 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 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
恐脩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娉以练要兮,(30) 长顑颔以何伤!(31) 擥木根以结茝兮,(32) 贯薜荔之落蕊。(33) 矫菌桂以纫蕙兮,(34)
索胡绳之纚纚。(35)
謇吾法夫前脩兮,(36) 非世俗之所服。(37)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38) 愿依彭咸之遗则。(39)
长太息以掩涕兮,(40) 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脩姱以鞿羁兮,(41) 謇朝谇而夕替。(42) 既替余以蕙纕兮,(43) 又申之以揽茝。(44)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脩之浩荡兮,(45) 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46) 谣诼谓余以善淫。(47) 固时俗之工巧兮,(48) 偭规矩而改错。(49) 背绳墨以追曲兮,(50) 竞周容以为度。(51) 忳郁邑余侘傺兮,(52)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53) 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54) 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55) 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56) 伏清白以死直兮,(57) 固前圣之所厚。(58) 悔相道之不察兮,(59) 延伫乎吾将反。(60)
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61) 驰椒丘且焉止息。(62) 进不入以离尤兮,(63) 退将复脩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64) 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65) 高余冠之岌岌兮,(66) 长余佩之陆离。(67) 芳与泽其杂糅兮,(68) 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 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 芳菲菲其弥章。(69) 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脩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70)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故事传说
三闾大夫屈原的传说: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打击。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意思是:我宁肯跳进江水中去,葬身在鱼肚里,哪能使自己洁白的品质蒙受世俗的灰尘)
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 ⑴ 朕皇考曰伯庸。⑵ 摄提贞于孟陬兮, ⑶ 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 ⑷ 肇锡余以嘉名。⑸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5+)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⑹ 又重之以脩能。⑺ 扈江离与辟芷兮, ⑻ 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 ⑼ 恐年岁之不吾与。(10) 朝搴阰之木兰兮,(11) 夕揽洲之宿莽。(12) 日月忽其不淹兮,(13)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导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14) 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 岂惟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 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 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15) 恐皇舆之败绩。(16) 忽奔走以先后兮, 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17) 反信谗而齌怒。(18)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19) 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唯灵脩之故也。(20) 初既与余成言兮,(21) 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脩之数化。(22)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23) 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24) 杂杜衡与芳芷。(25) 冀枝叶之峻茂兮,(26) 愿俟时乎吾将刈。(27)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 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 凭不猒乎求索。(28)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29) 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 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
恐脩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娉以练要兮,(30) 长顑颔以何伤!(31) 擥木根以结茝兮,(32) 贯薜荔之落蕊。(33) 矫菌桂以纫蕙兮,(34)
索胡绳之纚纚。(35)
謇吾法夫前脩兮,(36) 非世俗之所服。(37)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38) 愿依彭咸之遗则。(39)
长太息以掩涕兮,(40) 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脩姱以鞿羁兮,(41) 謇朝谇而夕替。(42) 既替余以蕙纕兮,(43) 又申之以揽茝。(44)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脩之浩荡兮,(45) 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46) 谣诼谓余以善淫。(47) 固时俗之工巧兮,(48) 偭规矩而改错。(49) 背绳墨以追曲兮,(50) 竞周容以为度。(51) 忳郁邑余侘傺兮,(52)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53) 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54) 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55) 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56) 伏清白以死直兮,(57) 固前圣之所厚。(58) 悔相道之不察兮,(59) 延伫乎吾将反。(60)
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61) 驰椒丘且焉止息。(62) 进不入以离尤兮,(63) 退将复脩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64) 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65) 高余冠之岌岌兮,(66) 长余佩之陆离。(67) 芳与泽其杂糅兮,(68) 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 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 芳菲菲其弥章。(69) 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脩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