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2)作文2200字

初三作文

1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宝国老镇中心小学 王久兴

在师范读书时,就开始认识陶行知先生。他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现在每天工作抬起头就能看到这句话。最近重读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本书,联系二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却又有一番滋味,这种滋味是和我做学生时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 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 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一、陶先生的文章是师德培训的活教材

“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教师的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

2 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二、“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

3 受什么教育; 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 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三、“教学做合一”

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书中他作过一个生动的譬喻: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光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不懂得如何去实践运用,即使把书上的内容倒背如流,又有何用呢?因此,教师不应该仅仅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用。

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

4 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请看,陶先生的这一教学主张,正与当前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不谋而合。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陶先生说得多好。如今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但是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信息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强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由于他们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广泛地在课堂课外开展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正是从“做”入手促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陶行知先生还指出:“教育法的演进大概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凭先生教授,不许学生发问;第二个阶段,师生共同讨论,彼此质疑问难;第三个阶段,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第四个阶段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并发现比现在可以做得好一些的道理。”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第四个阶段,但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力求“教学做合一”,向着第四个阶段发展。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1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宝国老镇中心小学 王久兴

在师范读书时,就开始认识陶行知先生。他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现在每天工作抬起头就能看到这句话。最近重读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本书,联系二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却又有一番滋味,这种滋味是和我做学生时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 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 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一、陶先生的文章是师德培训的活教材

“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教师的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

2 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二、“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

3 受什么教育; 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 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三、“教学做合一”

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书中他作过一个生动的譬喻: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光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不懂得如何去实践运用,即使把书上的内容倒背如流,又有何用呢?因此,教师不应该仅仅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用。

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

4 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请看,陶先生的这一教学主张,正与当前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不谋而合。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陶先生说得多好。如今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但是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信息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强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由于他们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广泛地在课堂课外开展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正是从“做”入手促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陶行知先生还指出:“教育法的演进大概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凭先生教授,不许学生发问;第二个阶段,师生共同讨论,彼此质疑问难;第三个阶段,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第四个阶段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并发现比现在可以做得好一些的道理。”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达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第四个阶段,但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力求“教学做合一”,向着第四个阶段发展。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相关作文

  • 读陶行知名篇有感作文1000字
  • 小编导语:这是一篇读陶行知名篇有感作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更多关于陶行知作品读后感作文尽在百度攻略. 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 ...

  •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作文0字
  •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盐城中学 政治组 朱芹 在工作闲暇之余翻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该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如何理解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 ...

  •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作文2100字
  •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张玉清 通过学习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陶行知教育名篇> 这本书,它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quo ...

  •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马喆作文2600字
  •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在一次业务讲座上听说不了解陶行知教育的教师不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于是我便对陶行知教育有了很浓厚的兴趣.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 ...

  •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作文1600字
  • 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先生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 ...

  • 读[陶行知名篇]有感作文20000字
  •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500字 发布日期:2014年05月26日 22时 1 第1篇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500字 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 ...

  • [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作文0字
  • 读<陶行知名篇精选>有感 以前只知道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其他关于他的事情我并不了解.新教师培训第一天,是请南京行知小学的校长来做的讲座,讲座的题目就是"并肩走在行知路上".通过那次讲座,对陶行知有了初步的了解,借助于寒假的时间,静下心来,细细阅读<陶行知名 ...

  •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作文1600字
  • 专业成长,与书同行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谁不渴望自己快速成长?谁不期望自己早日成才?" 专业成长" 这四个字,在我们青年教师的心中,金光闪闪,那是一种光荣与梦想.风华正茂的我们,拥有飞扬的教育激情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抱负.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方便.最快捷.最 ...

  •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2)作文700字
  •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2)] 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收获甚多,感慨万千,<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2).总感觉一位老人正在讲述着他一生对教育的感悟的种种表情.先生说:"以教人者救已"是根本方法之一,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