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父爱如山
作者:廉振孝
这段日子,有一首歌总牵着我的神经,让我非常想听又害怕听到,因为它总能让我泪流满面。
那是我小时候,
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每每听到这首歌,我都会想起我的父亲,想起父亲那沟壑纵横刻满沧桑的脸,想起父亲那默默无语憨憨厚厚的笑,想起往日那些苦难中夹杂着甜蜜、风雨中充盈着温暖的幸福时光。
登天的梯
父亲1932年出生在一个富裕农家,家境殷实。他没当过一天少爷,从小就喜欢与长工混在一起,跟长工一起犁地,一起喂牲口,晚上一起睡牛棚。父辈兄弟六人,父亲排行老三。伯伯叔叔都外出工作了,唯父亲一人留守老家,终生务农。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父亲曾经是个对生活充满向往的人。他学过吹笛子,也学过拉二胡,他对一切新奇的物事都充满兴趣。
有一次,在大伯家看到一个方盒子,绿色的小窗像猫眼一
- 2 - 样一闪一闪,里边竟然有人说话!我盯着这个方盒子看了很久,一直在猜想,人是怎么进去的?能钻进这个盒子的人该有多大?这让我觉得无比神奇,不可思议!回家后,我问父亲,父亲笑笑没说话。
那时我们住在老屋,小小的前院长着一棵巨大的老槐树。有一天,父亲爬上树,用铁丝架起一根长长的天线,用胶皮软线接进窗户。又在窗里的桌子底下埋了根短短的地线,然后接了一个很小的盒子和一个耳机。他天天在那儿拧啊调啊,折腾了很久。有一天,他把耳机套在我脑袋上。嘿,里边也有人说话!后来,父亲告诉我,大伯家的方盒子是五灯收音机,他自己装的这个玩艺儿叫矿石耳机。每天从地里回来,他就带上耳机,听新闻,听天气预报,听秦腔戏。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的笛子、二胡和矿石耳机都变成了我的宝贝。它们吸引着我,让我对艺术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父亲一生乐于助人。村子里不管谁家有事,他都热心帮忙。他曾是村里的“义务郎中”,不管谁有了病,都来问他。大病他当然看不了也不敢看,但一般的小伤小病他还真有点办法,也非常见效。记得那时家里经常收藏一种叫“马皮泡”的东西,外壳像野生蘑菇,里边是浅黄色的粉末,治刀剪创伤非常管用。还有用鸡油治烫伤,用向日葵秸杆灰治口疮等等,那些稀奇古怪的偏方他收集了不少。他给人治病疗伤,从来不收一分钱,也不收受任何东西,反而自己贴工贴钱。那时大家没有法律意
- 3 - 识,也幸好没出过意外。否则本来就出身不好,再闹个“非法行医”的罪名还了得?行医看病我不感兴趣,不过,父亲乐于助人甘于吃亏的秉性却传给了我们,成了我们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父亲小时候上过私塾,喜欢看书,也喜欢讲书上的故事给我们听。冬天,窗外下着大雪,我们围坐在热炕上,听父亲讲《封神演义》。夏天,拉片苇席门外一铺,看满天星星,听父亲讲孙悟空大闹天宫,讲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秋天,坐在院子里一边剥苞谷,一边听父亲读《野火春风斗古城》,读《烈火金刚》,那些精彩的故事让我们打盹的眼睛睁得溜圆,生怕错过了关键的细节。
父亲被“文字狱”吓怕了,他坚决反对我从事文字工作,而我却鬼使神差地偏偏选择了文字工作。我一直不明白这是为什么,现在我终于想明白了。也许正是他当年无意间的滋养熏染,为我架起了通往新闻和文学道路的一架天梯。
拉车的牛
我家兄弟姐妹多,母亲被一群孩子拖累着,下不了地,家里干活的只有父亲一个壮劳力。孩子多,每年生产队分的粮食都不够吃,父亲总是到处借粮。劳力少,每年挣的工分都不够队里的粮食钱,家里更没有零用钱,所以父亲也经常四处借钱。一到学校开学的时候,父亲的眉头就皱成了疙瘩。那时,一学
- 4 - 期的学费也就五毛钱吧,可对父亲来说却是一个过不了的坎。
有人劝父亲:“孩子认了不少字了,都可以记工分了,再多学也没用,最后都得修理地球。不如干脆让他回来帮你挣工分吧!”
父亲沉着脸,对那人说:“我儿子要是自己学不好,升不了学,他自己会回来的。但只要他还能学,还能一年一年升学,我就是要饭,也要把他供出来!”
这段话,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有一次,他从北山姥爷家借粮回来,翻九宗山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走着走着,忽然听见身后有沙拉沙拉的声音,顿时就出了一身冷汗。他以为狼跟着他,就靠着山岩把背上的粮食放下,捡起一块石头慢慢回头,却看见一个“鬼”,衣服破破烂烂,头发长长地盖着脸。看见他回身走来,那“鬼”也回身往后跑。他以为“鬼”跑了,背起粮食继续赶路。可是过了不久,那沙拉沙拉的声音又跟上来了。他没办法了,在路旁折了一根树枝拿在手上,硬着头皮往前走。一直走到我们庄北,看到饲养室的灯光了,心里才有了底气。他敲门进了饲养室,饲养员刚帮他放下背上的粮食,那“鬼”也跟了进来——原来是个逃荒的女人!那女人说走夜路她也害怕,看见有人就想跟着,但又怕遇见坏人,不敢靠近也不敢搭话,所以就那么不近不远地跟着。父亲又气又笑,不知道说啥是好。
慢慢地我们长大了,不上学的时候也能为家里干活挣工分了。有一年生产队年终决算,会计说我家终于不欠队里钱了,
- 5 - 还有钱分呢!父亲高兴地让我去领。我兴冲冲跑过去,看别人一沓沓票子拿在手上蘸着唾沫点来点去,谗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轮到我了,会计让我伸开手掌,往我的手心里放了四枚硬币:一个5分的,一个2分的,两个1分的,总共九分钱。这就是我家一年的收入啊!
父亲为人厚道,从来没有与人发生过争执。集体种田那会儿,每天早晨, 生产队长在村口派活,有些活太脏太累,派谁谁都不愿意干。没辙了,队长就拿眼睛看他。不用说话,他就默默地主动拿起工具,起身去了。早晨出门穿一身干净衣服,到家时总是弄得脏兮兮,母亲为此没有少唠叨。
有一年,我们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都去宝鸡峡水利工地打坝,父亲也去了。宝鸡离我家有五百里路程,那时没有像样的公路,都是用石子铺的简易路。去时大家一块坐车去,生产队统一安排,不用自己花钱。到了年底,别人都搭车早早回家了,我们却左等右等不见父亲回来。到了腊月三十,父亲终于回来了。他拉着一辆架子车,车上的箱子堆得像座山。他拖着沉重的车子,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一步从村口挪进来。脚上的鞋已经露出了脚趾头,棉衣上还冒着热汽,满脸尘土,大汗淋漓。他拉着那一车东西先去了大队部,卸了货才回家。
母亲问他:“别人都坐火车早早回来了,你为什么不坐车回来?”
父亲呵呵呵笑着:“坐车要花钱呢,走路不用花钱呀!顺便拉回文艺宣传队的戏箱,挣了一百个工分,还挣了五块钱的
- 6 - 伙食补助哩。”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五块钱,递给母亲。
父亲用袖子擦着脸上的汗水,看着我们笑。
我们看着父亲,泪水默默地流。
挡雨的伞
早年我们家住在老屋,巴掌大的院子指甲盖儿大的房,头上老槐树遮天蔽日,屋里黑咕隆咚不通风不透光,一家老小睡觉做饭全在一个屋里。烧火做饭满屋烟,晚上睡觉一地鞋。最难的是上厕所,屋里不能,院里没地儿,只能在门口围一圈墙,能挡一挡人就凑合了。农家一年四季离不了柴草,没地儿放只好堆在村外,烧火抱柴要跑老远,雨天人湿柴也湿,冷得人打颤,熏得睁眼难。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好像一生都在忙着求人批庄基地,忙着打院墙,忙着打土坯,忙着盖房子,但总是不能如愿。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村里曾给我家划过一院庄基。院墙都打好了,土坯也晾干了,要盖房了,没钱,就拖着。不久,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了,有人说我家是地主成份,不能给庄基。已经划出的庄基被没收了,院墙被人推倒了,土坯被雨淋塌了,盖房的事没影了。父亲一下子老了十岁,整天唉声叹气。
文革开始后,二伯父进了“牛棚”,伯母和几个孩子被赶出城市,回到了老家。他们一家老小无处安身,只好到处借住,
- 7 - 非常艰难。放下自己家的事,父亲又开始为二伯一家忙碌。一年后,村里给二伯家划了一院庄基,在废弃的钢铁厂旁边,是一个浅浅的坑。父亲带着我们几兄弟,白天下地劳动,晚上拉土填坑。花了三个月,把浅坑变成了平地。开始打院墙了,忽然被县里来的人拦住了,说钢铁厂要重新上马,改建水泥厂了。这片地是工厂的,不属于生产队,我们不能在那里建房。辛苦了几个月,白忙活了,找谁谁都不管。
过了一年,村里又给二伯家划了一院庄基,是一个两米深的大土坑。父亲啥也没说,又带着我们填坑。这个坑实在太大了,我们夜夜拉土,一锹一锹装车,一车一车从村外拉回。眼看着一车土倒进去,就像一把盐撒进了大海,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把它填起来。真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半年后我们竟然把那个大土坑的一半给填平了,并且在那块填平的地上为二伯家盖起了三间瓦房。
二伯家安顿好后,父亲又接着忙我们家的事。他到处找人求情,终于说动了村干部,同意给我家划一院庄基。划哪呢?村里没有庄基地了,只剩下一个长满荒草的老城壕。村干部就问父亲,愿不愿意再填一回老城壕?父亲已经填了两个大坑,实在累了,说不愿意,想去村外安家。可母亲不想去村外,害怕孤单。我们几个孩子也不想去村外,因为上学上工都不方便。最后,父亲拗不过我们,只好黑着脸,带着我们再次填坑。那时候我已经上高中了,每天放学后和父亲一起拉土填坑,班里的同学也经常帮我们一块儿干。花了大约半年时间,填平了老
- 8 - 城壕。又花了半年时间,在老城壕上打起了院墙。又过了一年,我们在老城壕上建起了四间瓦房。父亲的筑屋梦终于做成了!
真是好事多磨,惊险不断啊!没过两年,我们的新房子又差点被拆掉。这一次是因为新修的公路要从我家侧面通过,公路边缘要占掉我家四分之一的院子。村干部动员我们搬到村外去,说可以给我们划更大的庄基,由公家出钱给我们盖房。父亲说,公家要修路,占就占吧!剩多剩少不要紧,只要不拆房,我们就不挪了,也不要公家补助了。村里人都说父亲傻,公家白给钱还不要。父亲沉默不语。没想到几年后,我家竟因祸得福。公路修好后,路边陆续冒出了好多铺面,我家也盖了两间简易房,出租给商户,一年可以收入一百多元。
再后来,我和弟弟都工作了,家里经济也宽裕了,我家的瓦房就变成了二层楼。一楼全部是铺面,租金收入足够父母养老。二楼六间房全部自用,宽敞舒适,厨房厕所都是城里的文明样儿。在我们村,这样的房子算不上最好,但足以让我的老父亲梦里笑醒。
每每说起这些,父亲就是一句话:“儿啊,要记住,吃亏是福啊!”
而村里人说的却是另外一句话:“老天有眼,好人总有好报!”
- 1 - 父爱如山
作者:廉振孝
这段日子,有一首歌总牵着我的神经,让我非常想听又害怕听到,因为它总能让我泪流满面。
那是我小时候,
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每每听到这首歌,我都会想起我的父亲,想起父亲那沟壑纵横刻满沧桑的脸,想起父亲那默默无语憨憨厚厚的笑,想起往日那些苦难中夹杂着甜蜜、风雨中充盈着温暖的幸福时光。
登天的梯
父亲1932年出生在一个富裕农家,家境殷实。他没当过一天少爷,从小就喜欢与长工混在一起,跟长工一起犁地,一起喂牲口,晚上一起睡牛棚。父辈兄弟六人,父亲排行老三。伯伯叔叔都外出工作了,唯父亲一人留守老家,终生务农。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父亲曾经是个对生活充满向往的人。他学过吹笛子,也学过拉二胡,他对一切新奇的物事都充满兴趣。
有一次,在大伯家看到一个方盒子,绿色的小窗像猫眼一
- 2 - 样一闪一闪,里边竟然有人说话!我盯着这个方盒子看了很久,一直在猜想,人是怎么进去的?能钻进这个盒子的人该有多大?这让我觉得无比神奇,不可思议!回家后,我问父亲,父亲笑笑没说话。
那时我们住在老屋,小小的前院长着一棵巨大的老槐树。有一天,父亲爬上树,用铁丝架起一根长长的天线,用胶皮软线接进窗户。又在窗里的桌子底下埋了根短短的地线,然后接了一个很小的盒子和一个耳机。他天天在那儿拧啊调啊,折腾了很久。有一天,他把耳机套在我脑袋上。嘿,里边也有人说话!后来,父亲告诉我,大伯家的方盒子是五灯收音机,他自己装的这个玩艺儿叫矿石耳机。每天从地里回来,他就带上耳机,听新闻,听天气预报,听秦腔戏。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的笛子、二胡和矿石耳机都变成了我的宝贝。它们吸引着我,让我对艺术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父亲一生乐于助人。村子里不管谁家有事,他都热心帮忙。他曾是村里的“义务郎中”,不管谁有了病,都来问他。大病他当然看不了也不敢看,但一般的小伤小病他还真有点办法,也非常见效。记得那时家里经常收藏一种叫“马皮泡”的东西,外壳像野生蘑菇,里边是浅黄色的粉末,治刀剪创伤非常管用。还有用鸡油治烫伤,用向日葵秸杆灰治口疮等等,那些稀奇古怪的偏方他收集了不少。他给人治病疗伤,从来不收一分钱,也不收受任何东西,反而自己贴工贴钱。那时大家没有法律意
- 3 - 识,也幸好没出过意外。否则本来就出身不好,再闹个“非法行医”的罪名还了得?行医看病我不感兴趣,不过,父亲乐于助人甘于吃亏的秉性却传给了我们,成了我们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父亲小时候上过私塾,喜欢看书,也喜欢讲书上的故事给我们听。冬天,窗外下着大雪,我们围坐在热炕上,听父亲讲《封神演义》。夏天,拉片苇席门外一铺,看满天星星,听父亲讲孙悟空大闹天宫,讲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秋天,坐在院子里一边剥苞谷,一边听父亲读《野火春风斗古城》,读《烈火金刚》,那些精彩的故事让我们打盹的眼睛睁得溜圆,生怕错过了关键的细节。
父亲被“文字狱”吓怕了,他坚决反对我从事文字工作,而我却鬼使神差地偏偏选择了文字工作。我一直不明白这是为什么,现在我终于想明白了。也许正是他当年无意间的滋养熏染,为我架起了通往新闻和文学道路的一架天梯。
拉车的牛
我家兄弟姐妹多,母亲被一群孩子拖累着,下不了地,家里干活的只有父亲一个壮劳力。孩子多,每年生产队分的粮食都不够吃,父亲总是到处借粮。劳力少,每年挣的工分都不够队里的粮食钱,家里更没有零用钱,所以父亲也经常四处借钱。一到学校开学的时候,父亲的眉头就皱成了疙瘩。那时,一学
- 4 - 期的学费也就五毛钱吧,可对父亲来说却是一个过不了的坎。
有人劝父亲:“孩子认了不少字了,都可以记工分了,再多学也没用,最后都得修理地球。不如干脆让他回来帮你挣工分吧!”
父亲沉着脸,对那人说:“我儿子要是自己学不好,升不了学,他自己会回来的。但只要他还能学,还能一年一年升学,我就是要饭,也要把他供出来!”
这段话,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有一次,他从北山姥爷家借粮回来,翻九宗山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走着走着,忽然听见身后有沙拉沙拉的声音,顿时就出了一身冷汗。他以为狼跟着他,就靠着山岩把背上的粮食放下,捡起一块石头慢慢回头,却看见一个“鬼”,衣服破破烂烂,头发长长地盖着脸。看见他回身走来,那“鬼”也回身往后跑。他以为“鬼”跑了,背起粮食继续赶路。可是过了不久,那沙拉沙拉的声音又跟上来了。他没办法了,在路旁折了一根树枝拿在手上,硬着头皮往前走。一直走到我们庄北,看到饲养室的灯光了,心里才有了底气。他敲门进了饲养室,饲养员刚帮他放下背上的粮食,那“鬼”也跟了进来——原来是个逃荒的女人!那女人说走夜路她也害怕,看见有人就想跟着,但又怕遇见坏人,不敢靠近也不敢搭话,所以就那么不近不远地跟着。父亲又气又笑,不知道说啥是好。
慢慢地我们长大了,不上学的时候也能为家里干活挣工分了。有一年生产队年终决算,会计说我家终于不欠队里钱了,
- 5 - 还有钱分呢!父亲高兴地让我去领。我兴冲冲跑过去,看别人一沓沓票子拿在手上蘸着唾沫点来点去,谗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轮到我了,会计让我伸开手掌,往我的手心里放了四枚硬币:一个5分的,一个2分的,两个1分的,总共九分钱。这就是我家一年的收入啊!
父亲为人厚道,从来没有与人发生过争执。集体种田那会儿,每天早晨, 生产队长在村口派活,有些活太脏太累,派谁谁都不愿意干。没辙了,队长就拿眼睛看他。不用说话,他就默默地主动拿起工具,起身去了。早晨出门穿一身干净衣服,到家时总是弄得脏兮兮,母亲为此没有少唠叨。
有一年,我们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都去宝鸡峡水利工地打坝,父亲也去了。宝鸡离我家有五百里路程,那时没有像样的公路,都是用石子铺的简易路。去时大家一块坐车去,生产队统一安排,不用自己花钱。到了年底,别人都搭车早早回家了,我们却左等右等不见父亲回来。到了腊月三十,父亲终于回来了。他拉着一辆架子车,车上的箱子堆得像座山。他拖着沉重的车子,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一步从村口挪进来。脚上的鞋已经露出了脚趾头,棉衣上还冒着热汽,满脸尘土,大汗淋漓。他拉着那一车东西先去了大队部,卸了货才回家。
母亲问他:“别人都坐火车早早回来了,你为什么不坐车回来?”
父亲呵呵呵笑着:“坐车要花钱呢,走路不用花钱呀!顺便拉回文艺宣传队的戏箱,挣了一百个工分,还挣了五块钱的
- 6 - 伙食补助哩。”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五块钱,递给母亲。
父亲用袖子擦着脸上的汗水,看着我们笑。
我们看着父亲,泪水默默地流。
挡雨的伞
早年我们家住在老屋,巴掌大的院子指甲盖儿大的房,头上老槐树遮天蔽日,屋里黑咕隆咚不通风不透光,一家老小睡觉做饭全在一个屋里。烧火做饭满屋烟,晚上睡觉一地鞋。最难的是上厕所,屋里不能,院里没地儿,只能在门口围一圈墙,能挡一挡人就凑合了。农家一年四季离不了柴草,没地儿放只好堆在村外,烧火抱柴要跑老远,雨天人湿柴也湿,冷得人打颤,熏得睁眼难。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好像一生都在忙着求人批庄基地,忙着打院墙,忙着打土坯,忙着盖房子,但总是不能如愿。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村里曾给我家划过一院庄基。院墙都打好了,土坯也晾干了,要盖房了,没钱,就拖着。不久,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了,有人说我家是地主成份,不能给庄基。已经划出的庄基被没收了,院墙被人推倒了,土坯被雨淋塌了,盖房的事没影了。父亲一下子老了十岁,整天唉声叹气。
文革开始后,二伯父进了“牛棚”,伯母和几个孩子被赶出城市,回到了老家。他们一家老小无处安身,只好到处借住,
- 7 - 非常艰难。放下自己家的事,父亲又开始为二伯一家忙碌。一年后,村里给二伯家划了一院庄基,在废弃的钢铁厂旁边,是一个浅浅的坑。父亲带着我们几兄弟,白天下地劳动,晚上拉土填坑。花了三个月,把浅坑变成了平地。开始打院墙了,忽然被县里来的人拦住了,说钢铁厂要重新上马,改建水泥厂了。这片地是工厂的,不属于生产队,我们不能在那里建房。辛苦了几个月,白忙活了,找谁谁都不管。
过了一年,村里又给二伯家划了一院庄基,是一个两米深的大土坑。父亲啥也没说,又带着我们填坑。这个坑实在太大了,我们夜夜拉土,一锹一锹装车,一车一车从村外拉回。眼看着一车土倒进去,就像一把盐撒进了大海,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把它填起来。真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半年后我们竟然把那个大土坑的一半给填平了,并且在那块填平的地上为二伯家盖起了三间瓦房。
二伯家安顿好后,父亲又接着忙我们家的事。他到处找人求情,终于说动了村干部,同意给我家划一院庄基。划哪呢?村里没有庄基地了,只剩下一个长满荒草的老城壕。村干部就问父亲,愿不愿意再填一回老城壕?父亲已经填了两个大坑,实在累了,说不愿意,想去村外安家。可母亲不想去村外,害怕孤单。我们几个孩子也不想去村外,因为上学上工都不方便。最后,父亲拗不过我们,只好黑着脸,带着我们再次填坑。那时候我已经上高中了,每天放学后和父亲一起拉土填坑,班里的同学也经常帮我们一块儿干。花了大约半年时间,填平了老
- 8 - 城壕。又花了半年时间,在老城壕上打起了院墙。又过了一年,我们在老城壕上建起了四间瓦房。父亲的筑屋梦终于做成了!
真是好事多磨,惊险不断啊!没过两年,我们的新房子又差点被拆掉。这一次是因为新修的公路要从我家侧面通过,公路边缘要占掉我家四分之一的院子。村干部动员我们搬到村外去,说可以给我们划更大的庄基,由公家出钱给我们盖房。父亲说,公家要修路,占就占吧!剩多剩少不要紧,只要不拆房,我们就不挪了,也不要公家补助了。村里人都说父亲傻,公家白给钱还不要。父亲沉默不语。没想到几年后,我家竟因祸得福。公路修好后,路边陆续冒出了好多铺面,我家也盖了两间简易房,出租给商户,一年可以收入一百多元。
再后来,我和弟弟都工作了,家里经济也宽裕了,我家的瓦房就变成了二层楼。一楼全部是铺面,租金收入足够父母养老。二楼六间房全部自用,宽敞舒适,厨房厕所都是城里的文明样儿。在我们村,这样的房子算不上最好,但足以让我的老父亲梦里笑醒。
每每说起这些,父亲就是一句话:“儿啊,要记住,吃亏是福啊!”
而村里人说的却是另外一句话:“老天有眼,好人总有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