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
陈雯
1、今天我们学一篇新的课文,这是第一篇说理文。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能用一句简介的话介绍《资治通鉴》吗?
你们知道什么是名列前茅吗?你们班谁语文成绩名列前茅吗?
名列前茅还有个小故事呢!
勤能补拙是什么意思?
3、这篇课文说勤奋,是对谁说的?自读课文。
4、课文直接把勤奋这个道理告诉我们的句子你找到了吗?划出来。开头结尾。开头就是提出观点,结尾提升两个字一生。
5、还有谁对你们说过这样的话?作者的说勤奋和爸爸妈妈平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读课文,看看作者一步一步写了哪些内容呢?
6、说了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理文要用例子。事例不能用人名。
7、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事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先思考,在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①交流时小组内交流声音适中,让小组内成员听清楚,但不要妨碍到其他小组。②认真倾听小组内成员发言,边听思考。将关键词记录在小黑板上。
相同:围绕道理来写,就叫紧扣道理。
不同:①司马光聪明,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天资不同。
②时间不同。一古一今。
③职业,身份不同。
相同点和不同点不要一起找,一步一步找。可以总结出举证的口诀:看对象选事例。扣观点角度议(高年级可以在总结方式,古今、中外、古今中外、名人和普通人)。摆事实讲道理。
8、走进司马光的事例。思考这个事例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先写身份,再写小时候,长大以后怎么勤奋的,最后写成就。
9、回读道理:古今中外···,这里的鲜花就是什么?成就。
汗水和心血是什么?
10、事例和道理一一对应,这就是紧扣道理。
11、再来看童第周的事例。
12、结构上的相同,是不是也是两个事例相同的地方。
13、这两个故事还有不同,你们发现了吗?
童第周在成就之后还有一段。用华罗庚的名言告诉我们道理。
14、如果补充陈老师说的可以吗?
不行,名人效应,这样的话就增强了说理文的说服力。
15、如果在司马光后面加个由此可见,谁来试试看?
16、为什么童第周后面加了由此可见呢?司马光聪明,天资好,取得成就容易一些,童第周要难一点,加上华罗庚的话就更加有说服力。
17、还有不同。司马光第一句话。这句话为什么要加在这?
和之后的童第周17岁进中学形成对比。借用我们之前知道的例子,读起来很熟悉。
18、如果让你在往后加一个例子,你会加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理由。
19、拿出你们的本子把这个例子写下来。
告诉孩子事例是可以替换的,但要选最需要的例子。师可以呈现出很多事例,再进行组合。 说理文在个别地方也可以让他变得亲切,离我们很近。开头自问自答,让学生知道用了设问,看了有什么感觉。让学生觉得说理文也很好玩。陆华山点评 论出文本真滋味儿
陆华山
亮点:
1、说勤奋对谁说?对象不同,表述方式,结构有不同。关乎读者
2、列表格寻找同异。关乎事例
3、引导学生在司马光的事例后加由此可见,加上这句更有说服力,为什么这里不加?
4、运用。愿意写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有思维的较量。关乎如何活用
5、①整体上把握,理清说理的思路。②比较式的阅读。明晰说理的方法。③活用结构。锤炼说理的能力。
对说理文四个心态:
仰视:认识到说理文的重要性。
平视:这就是一篇文章,要提取基本信息。道理是什么?用的什么事例?
凝视:聚焦事例。弄透甚至弄深。
俯视:站在写说理文的高度。
说理文是什么?照字解字。板书说理文,说说和以前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的?就是说道理的文章。说用文字说,就是议,是论。
说理对谁说的?怎么看出来的?对象决定直接写的事例。
说勤奋
陈雯
1、今天我们学一篇新的课文,这是第一篇说理文。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能用一句简介的话介绍《资治通鉴》吗?
你们知道什么是名列前茅吗?你们班谁语文成绩名列前茅吗?
名列前茅还有个小故事呢!
勤能补拙是什么意思?
3、这篇课文说勤奋,是对谁说的?自读课文。
4、课文直接把勤奋这个道理告诉我们的句子你找到了吗?划出来。开头结尾。开头就是提出观点,结尾提升两个字一生。
5、还有谁对你们说过这样的话?作者的说勤奋和爸爸妈妈平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读课文,看看作者一步一步写了哪些内容呢?
6、说了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理文要用例子。事例不能用人名。
7、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事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先思考,在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①交流时小组内交流声音适中,让小组内成员听清楚,但不要妨碍到其他小组。②认真倾听小组内成员发言,边听思考。将关键词记录在小黑板上。
相同:围绕道理来写,就叫紧扣道理。
不同:①司马光聪明,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天资不同。
②时间不同。一古一今。
③职业,身份不同。
相同点和不同点不要一起找,一步一步找。可以总结出举证的口诀:看对象选事例。扣观点角度议(高年级可以在总结方式,古今、中外、古今中外、名人和普通人)。摆事实讲道理。
8、走进司马光的事例。思考这个事例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先写身份,再写小时候,长大以后怎么勤奋的,最后写成就。
9、回读道理:古今中外···,这里的鲜花就是什么?成就。
汗水和心血是什么?
10、事例和道理一一对应,这就是紧扣道理。
11、再来看童第周的事例。
12、结构上的相同,是不是也是两个事例相同的地方。
13、这两个故事还有不同,你们发现了吗?
童第周在成就之后还有一段。用华罗庚的名言告诉我们道理。
14、如果补充陈老师说的可以吗?
不行,名人效应,这样的话就增强了说理文的说服力。
15、如果在司马光后面加个由此可见,谁来试试看?
16、为什么童第周后面加了由此可见呢?司马光聪明,天资好,取得成就容易一些,童第周要难一点,加上华罗庚的话就更加有说服力。
17、还有不同。司马光第一句话。这句话为什么要加在这?
和之后的童第周17岁进中学形成对比。借用我们之前知道的例子,读起来很熟悉。
18、如果让你在往后加一个例子,你会加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理由。
19、拿出你们的本子把这个例子写下来。
告诉孩子事例是可以替换的,但要选最需要的例子。师可以呈现出很多事例,再进行组合。 说理文在个别地方也可以让他变得亲切,离我们很近。开头自问自答,让学生知道用了设问,看了有什么感觉。让学生觉得说理文也很好玩。陆华山点评 论出文本真滋味儿
陆华山
亮点:
1、说勤奋对谁说?对象不同,表述方式,结构有不同。关乎读者
2、列表格寻找同异。关乎事例
3、引导学生在司马光的事例后加由此可见,加上这句更有说服力,为什么这里不加?
4、运用。愿意写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有思维的较量。关乎如何活用
5、①整体上把握,理清说理的思路。②比较式的阅读。明晰说理的方法。③活用结构。锤炼说理的能力。
对说理文四个心态:
仰视:认识到说理文的重要性。
平视:这就是一篇文章,要提取基本信息。道理是什么?用的什么事例?
凝视:聚焦事例。弄透甚至弄深。
俯视:站在写说理文的高度。
说理文是什么?照字解字。板书说理文,说说和以前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的?就是说道理的文章。说用文字说,就是议,是论。
说理对谁说的?怎么看出来的?对象决定直接写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