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立意---虚题实写法
高考作文时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一些题目看起来颇为抽象甚或“空洞”,如“尝试”、“诚信”、“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时间啊,时间”,有些描写议论的对象难以直接表现,如“独到的感觉”等。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硬着头皮直接从正面去写,其效果恐怕不会好,这就需要用由虚入实法。它需要你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寓的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把看起来很空洞的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文采斐然。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正是对这种表现技巧的形象化说明。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把圆想像成一个具体物体,写出一个画面、镜头或场景。这就要用化虚为实的手法,把圆想像成旭日、夕阳、瓷盘、足球、露珠、车轮„„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理解题目的隐含意义。题目除字面上的意义外,还有丰富、深刻的隐含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对重点词语,进行反复推敲,理解蕴意,从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如“诚信”包括诚实、有信用,抓住这两个方面才能真正做到切题。若把诚信理解为真诚、诚意等显然不十分切合本意。
二、化大为小,联系实际。如“追求”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写作了。这一话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人员的追求,还可以写其他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甚至可以写某一集体或某一国家的追求。
三、先发散,后聚合。在准确审清原意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化抽象为具体,由物想到人,由自然现象想到社会现象,由虚拟事物想到现实事物,由个别想到一般等。在联想中应特别注意两者的相似点或相通点。如上海高考作文“时间啊,时间”,有考生这样写“是什么使稻米变成香醇的佳酿?是时间。是什么使咿呀学语的孩童变成沉默的老人?还是时间。是什么使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变成今天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国?也还是时间。时间,是一个多么伟大的魔术师啊!”作者在议论说理时,采用“虚则实之”的方法,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干巴枯燥的说教,把“虚”的概念阐述得真切可感。
再例如,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设问联想:你在什么时候感觉到幸福?什么样的情况下让你感到幸福?什么人让你有幸福感?什么事情让你感觉到幸福?如果可以表达出来,你觉得幸福像什么?什么才是幸福?什么情况下,你渴望得到幸福?回答了这些问题,基本学生也能够明白可以写些什么了。写记叙文时,多方设问法有利于我们迅速展开写作思路,写议论文时,多方设问法有利于我们多方搜集素材,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练习:
1.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1000字左右,不要写成诗歌。(2004上海高考作文)
联系实际,关注生活,化抽象为具体:“忙”可谓道出了社会生活的特点。
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人们,个个都在忙。联系考生本人,三点一线,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复习。扩展至一个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于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身处“忙”中。可立意为“忙”是中国的主旋律,“忙”是中国的风采,飞速发展的中国已成为各种各样的人忙碌的舞台。也可以多方设问,展开对“忙的前提”或“忙的价值”之类的思考。在人们忙碌的身影中,挂在他们脸上的似乎永远是疲惫、无奈与失落,“忙”难道真的是他们所追求的吗?因为“忙”,家庭的纽带作用削弱了,亲情冷淡了,健康质量在下降,“过劳死”时有发生„„可以指陈现实中的种种不足,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当然,还可以倡导辩证地看待“忙”,阐述“忙,先得把目标明确”,不要忙得没头绪,而要为了明确的目标去奋斗;或者谈“忙”也要适度,不能忙过了头,使自己为“忙”所累,被“忙”异化。
2.平时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我们自己,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作文。除了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2008年上海卷的高考作文题)
“他们”是一个抽象字眼,构思行文时,贵在虚题实写,联系实际,拓展想象,赋予“他们”以具体内容和现实意义。首先要给“他们”定位。“他们”是谁?“他们”应该是某一个群体,是某一类人,“他们”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遭遇,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鲜明特征。考生本人一定要把“他们”具体化,要非常明确,这一点是写好本文的前提。比如可以写西部落后地区同龄人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表现他们的勤奋、坚强、同命运抗争的可贵精神,从而告诫自己,要珍惜我们的优越条件,要热爱生活,要努力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写记叙文,就应该通过典型事例,重点表现你所确定的“他们”的典型性格,表现“他们”的独特情感,通过写“他们”的故事,来感染人,教育人,启发人。写议论文,就应该通过你所看到的、观察到的、了解到的“他们”的表现、“他们”的情操、“他们”的行事风格,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什么样的借鉴,使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对我们个人、社会、国家有什么意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把你看到的、想到的通过恰当的方式写出来,就是符合要求的。命题者意在激活考生的情感与思考,引导考生走出个体和小我,学会关注他人,学会以多元视野关注社会。
下列满分作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视角独特,关注农民工的人很多,但是关注农民工子女的人却很少。作文在客观描述、合理想象之中又饱含真情实感,不愧为上乘之作。这篇作文把思想深度用朴实的文字表现出来,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时尚的包装,但是立意高,角度新,字里行间透露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引发了阅卷者内心的共鸣。而文章的最点睛之笔就是最后一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3.2008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目:不要轻易说“不”。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题目为虚题,构思行文要化虚为写,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素材运用上结合现实,借鲜活的材料点评时事,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增强文章的时代感现实意义。学生可以联想到用2008初的南方雪灾和5·12汶川地震的材料阐述不要轻言放弃、选择逃避的观点;还可以借此折射出对教育、传统、文化交流等领域的思考。如,时下的考生多为“80后”甚至“90后”,他们中的很多人“非常自我,习惯于不经思考就否定掉许多东西”。他们常常对父母、师长的教育说“不”,对英雄人物说“不”,对传统文化说“不”等。文章主旨可
以是:“面对父母、老师的教育,不要轻易说“说‘不’”,“面对传统文化,不要轻易说‘不’”,“ 不要轻易说‘不’。说‘不’之前,要深思熟虑分清对象,注意时间、场合,掌握正确的方法。”等。
4.请以“人之常情”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主确定文体(诗歌、戏剧除外) 。②不少于800字。(2008年天津高考作文)
这个题目是个抽象的概念,如果写作时不能将之具体化,而是笼统来写人之常情,文章就会显得空洞,甚至感到无从下手。所以,要写好这个作文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化大为小,落实到具体的人之常情上, “人之常情”指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如:亲情、友情、爱情„„喜悦欢乐之情、愤怒激动之情、哀怨愁苦之情、关怀同情之情、抑郁惆怅之情、率真坦荡之情、昂扬奋发之情、恬淡心仪之情„„都在选取之列,只要是“常情”即可。此外,“常情”前面有个定语“人”,而“人”却不限定在作者身上,写他人也可,可见,该作文题目主体没有限制,可写范围非常广泛,时空不拘,古往今来、域内境外、男女老少,各种类别层次、性格品位、家庭社会„„只要是在你的生活中对你的情感有过冲击,生命历程中有过体验,理想境界中有过追求,都能成为文中的描写对象。
也可以反面立意,对“人之常情”中的某些不合理、不合法、不高尚、不进步的做法进行剖析、批判。例如,对人对己不同标准,庇护亲人不守法律,中庸调和不讲原则,党同伐异不讲公平,畏强欺弱不讲道义,自私自利不愿牺牲„„均可作为立意的角度,构思出不错的主题来。总之,要想拿高分就要想得比别人多比别人深。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
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007高考广东卷作文题)
拟题可以在原话题前后添加概念,以便化笼统为具体,写起来就会生动的多,如“爱的传递”“微笑的传递”“孝的传递”“传递,在你我心间”等,我们可以从自然、社会、家庭几个方面来打开思维。放眼自然,落花对枝头花的喃喃细语,传递“化做春泥更护花”的使命和责任;燕子南飞,生生不息,代代延续,传递着对生命永不停息的追求。放眼社会,公交车上的一个个让座的身影,传递着爱的温暖;校园里一声声响亮的问候,传递着学生的精神风貌、校园的教育文化。放眼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则向孩子传递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我们可以穿越时光隧道,把目光聚焦到历史,或是把历史和现实交织起来写,从一个发展的过程来看一种精神的传递。如“雷锋精神的传递”“儒道精神的传递”、“长征精神的传递”等。无论哪种,都应重点落笔在传递的过程,揭示传递的意义。06到07年,在中国又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无论是“国学”热,还是对外来节日文化的“抵制”,都反映了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思考,2008年奥运会在我们举行,把奥运精神和中华文明如何传递给全世界。
6.请结合自己的感受与经历,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注意题目中的“地”字。②不得抄袭。 (2007年高考作文湖南卷作文题)
“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可用设问法。“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然后可化虚为实,从以下几方面构思,将“诗意的生活具体化”:一是将视角转向艺术。可以将目光放到美术、音乐、诗词等艺术形式上,说诗意地生活就是“溪头卧剥莲蓬”的惬意,是“误入藕花深处”的痴迷,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妩媚。将这些精彩材料与心灵进行交融与碰撞,诗意的清泉自然会从字里行间汩汩而出。二是将视角转向自然。说天空存在着诗意,它在狂风暴雨之后必然画出彩虹;写大地存在诗意,它在霜雪消融的春天红花满山。继而由景及人,写出自然万物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及营造的诗意生活。三是将视角转向历史。如大词人苏轼,他一生屡遭贬谪,却乐观豁达。心情好时,便是“春山磔磔鸟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被贬之后,也能吟出“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7.《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2008年重庆高考作文) 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多方设问”,例如:“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还有“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这样立意就明显了。
8.请以“魅力”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感受到“魅力”的存在。我们可用添加因素,联系实际,扩展思路:艺术的魅力、知识的魅力,人格的魅力,语言的魅力,异性的魅力,城市的魅力,大自然的魅力,风景的魅力,北京奥运会所展示的中国文化的魅力„„魅力还有其各种各样的特点:短暂的魅力,长久的魅力,永恒的魅力,内在的魅力,外在魅力,某个方面的魅力,„„
9.有一次,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你创造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却又在情理之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意
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05年全国卷的高考作文题)
“出人意料”强调超越常规,具有独特性,“情理之中”强调合乎情理,能被大众认可和接受,具有普遍性。
虚题实写,扩展话题,拓展思路,推求现实意义:
可以写爱国的主题:
鲁迅先生放弃即将到手的医学学位,实属于出人意料之举;然而他决心用笔医治愚昧、唤醒沉睡国民的选择却又在情理之中。光绪帝密劝谭嗣同“三日之内出逃”,他却毅然留了下来,确属出人意料;“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表明他要以英勇就义之举来表现变法的决心,来唤醒愚昧麻木的国人,理解了这些,他的行为又在情理之中。
可以写勤奋的主题:
居里夫人一生成就卓越,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它取得的惊人成绩出乎意料,但却在情理之中,她的成功是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源于门捷列夫的一场梦,苯环的发现也是源自一个盹,这的确有些出人意料,但如果两位科学家没有潜心研究,深入思考,哪有梦醒后的顿悟呢?
建国以来,我国水稻亩产连登4个台阶,从98公斤提高到当前的800多公斤,近年,农民增产稻谷677亿多公斤,增收600多亿元,这样的变化出人意料;但想到袁隆平及其团队的勤奋工作和不懈探索,这样的变化又在情理之中的。
可以写其他主题:
人生的旅途扑朔迷离,充满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常有一些“意料之外”相伴相随;然而,分辨真伪,远离祸患,排解干扰,正确抉择,又是每一个热爱生活、富有正义感的人必须坚持的,理应如此。
80多岁的葛朗台在弥留之际竟能做出骇人的姿势,手抓镀金的十字架不放,是出人意料之举;然而守财奴的本性决定了他为财而来,为财而去,似乎又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一个乞丐不讨饭、不讨钱,却要对人死了有无魂灵的问题追根问底,在“我”的意料之外;然而,一个被社会和礼教吞噬了一切的人,冀希望于阴曹地府,急于找着灵魂的归宿,却又是合情合理的了。文学的魅力(特别是小说和戏剧)在于写出“意料之外”的故事和情节,那样,才有悬念,才动人心魄;然而,再离奇的故事和情节也得符合生活的真实和逻辑,也得在“情理之中”。否则,就失去了文学的价值。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 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个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 又应该如何选择呢? 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2002年高考作文题)
具体到“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其核心不在选择本身,而在心灵斗争的过程。学生如果写成议论文较难下手,不好论证。
写记叙文时分解设问成这样几个问题:谁在选择?在什么之间作出选择?在什么情境下选择?选择的过程是如何演进的?选择的结果如何?把这些问题一一地落到实处,文章就好写了。
例文:
雨夜的选择
2002年 江苏考生
雨一直在下,下个不停,似乎想洗尽人间的杂尘。
裹着湿漉漉的雨衣,刚进家门,“知道吗,艺术分下来了!”“我多少?”雨衣都顾不上脱。“XXX”——我还没来得及反应,父亲又说:“这次夏娴考疯掉了,比你高40分。她刚才打电话问你分数,你回一个给她吧!”
我还是没有脱雨衣,直愣愣地看着电话,打吗?竟然高40分„„雨水顺着雨衣边缘往脸上淌。
一直以为自己一定比她高,学了三年,付出了那么多,凭什么低40分?前天她还说自己考得不好,全是假的!凭什么打电话?向她报喜?我明明画得比她好!——我不要打电话!
我仍旧穿着雨衣,扭过身,走到窗前。雨还在下,是在哭吗?看着雨水在窗边溅起的水花,其实我知道,这只是一点失落,一点不平和一点嫉妒混合成的液体。
窗外路边的灯光晕在暖暖的雨幕里,一丝冷冷的寒风却吹进窗里。我固执地夹紧了雨衣。
她是在等我电话吗?还是举家欢庆?如果我没有参加考试,也许就可以帮她一起庆祝了;如果她没有参加考试,我也会和她庆祝我这个其实也不低的分数„„
想着前几天一直担心考分而相互安慰的情景,身子有点热了。哦,还穿着雨衣。
又来一阵风,伴着雨水闯进来,似乎想吹掉身上的雨衣。“还是明天到学校再说吧。”我叹了口气。留恋地看了一眼窗外,脱下雨衣。“嘭”,一阵风猛地关上窗户,又把我锁在了雨外。
半晌,打开窗,一阵凉凉却又新鲜的气息。雨还在下,却打在了我身上,似乎又在身上蒸发。看着雨水在身上流淌,忽然觉得自己好干净,像被大自然冲洗过。明天,窗外的一切一定是新的,新的天,新的地,新的空气„„
又是一阵风,伴着隐约的蛙叫,忽然变成一片蛙鸣,似乎它们一直在提醒我:这场雨为你而下。为什么刚才没有听见?谁捂住了我耳朵?又是谁阻止雨水淋到我身上?
我打开了所有的窗子,好让全世界的雨都淋进淋到我身上。因为它为我而下。 雨夜,远处的黑幕中,响起一阵清脆的铃声。
雨,明天会停的,只留下彩虹,在清新的人间。
分析:
让我们来看看这位考生在构思的时候是如何把命题具体化的。
谁在选择?我——一个在等待艺术加试结果的高三学生。在什么情境下作出选择?雨夜,获知同学得了比我高的分数。在什么之间作出选择?打不打电话祝贺同学。选择的过程如何?从不平、失落、嫉妒到回想互相安慰的情景,再到逐渐平静的反思(反复描写窗外的雨和身上的雨衣,把心灵的选择外化成对雨的不同感受和雨衣的穿脱,以具体的艺术描写和形象可感的画面来寓示、象征“心灵选择”的过程和内心深处的波澜——是形成隔膜还是敞开自己,是包裹自己还是接受洗礼——这是全文的重点)。选择的经结果如何?终于打出了电话。文章写的不是大是大非的矛盾斗争,不是惊心动魄的生死抉择,而是 “打不打电话祝贺同学”这样一个心灵深处的细波微澜,文章除了在题目中出现了“选择”二字以外,全文并没有出现“心灵的选择”之类的字眼,但是文章的焦点却始终凝聚在“怎样选择”和“应该如何选择”上,及至终于打出了祝贺的电话,真可谓丝丝入扣,婉转曲折,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高考作文立意---虚题实写法
高考作文时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一些题目看起来颇为抽象甚或“空洞”,如“尝试”、“诚信”、“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时间啊,时间”,有些描写议论的对象难以直接表现,如“独到的感觉”等。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硬着头皮直接从正面去写,其效果恐怕不会好,这就需要用由虚入实法。它需要你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寓的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把看起来很空洞的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文采斐然。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正是对这种表现技巧的形象化说明。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把圆想像成一个具体物体,写出一个画面、镜头或场景。这就要用化虚为实的手法,把圆想像成旭日、夕阳、瓷盘、足球、露珠、车轮„„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理解题目的隐含意义。题目除字面上的意义外,还有丰富、深刻的隐含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对重点词语,进行反复推敲,理解蕴意,从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如“诚信”包括诚实、有信用,抓住这两个方面才能真正做到切题。若把诚信理解为真诚、诚意等显然不十分切合本意。
二、化大为小,联系实际。如“追求”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写作了。这一话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人员的追求,还可以写其他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甚至可以写某一集体或某一国家的追求。
三、先发散,后聚合。在准确审清原意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化抽象为具体,由物想到人,由自然现象想到社会现象,由虚拟事物想到现实事物,由个别想到一般等。在联想中应特别注意两者的相似点或相通点。如上海高考作文“时间啊,时间”,有考生这样写“是什么使稻米变成香醇的佳酿?是时间。是什么使咿呀学语的孩童变成沉默的老人?还是时间。是什么使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变成今天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国?也还是时间。时间,是一个多么伟大的魔术师啊!”作者在议论说理时,采用“虚则实之”的方法,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干巴枯燥的说教,把“虚”的概念阐述得真切可感。
再例如,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设问联想:你在什么时候感觉到幸福?什么样的情况下让你感到幸福?什么人让你有幸福感?什么事情让你感觉到幸福?如果可以表达出来,你觉得幸福像什么?什么才是幸福?什么情况下,你渴望得到幸福?回答了这些问题,基本学生也能够明白可以写些什么了。写记叙文时,多方设问法有利于我们迅速展开写作思路,写议论文时,多方设问法有利于我们多方搜集素材,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练习:
1.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1000字左右,不要写成诗歌。(2004上海高考作文)
联系实际,关注生活,化抽象为具体:“忙”可谓道出了社会生活的特点。
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人们,个个都在忙。联系考生本人,三点一线,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复习。扩展至一个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于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身处“忙”中。可立意为“忙”是中国的主旋律,“忙”是中国的风采,飞速发展的中国已成为各种各样的人忙碌的舞台。也可以多方设问,展开对“忙的前提”或“忙的价值”之类的思考。在人们忙碌的身影中,挂在他们脸上的似乎永远是疲惫、无奈与失落,“忙”难道真的是他们所追求的吗?因为“忙”,家庭的纽带作用削弱了,亲情冷淡了,健康质量在下降,“过劳死”时有发生„„可以指陈现实中的种种不足,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当然,还可以倡导辩证地看待“忙”,阐述“忙,先得把目标明确”,不要忙得没头绪,而要为了明确的目标去奋斗;或者谈“忙”也要适度,不能忙过了头,使自己为“忙”所累,被“忙”异化。
2.平时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我们自己,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作文。除了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2008年上海卷的高考作文题)
“他们”是一个抽象字眼,构思行文时,贵在虚题实写,联系实际,拓展想象,赋予“他们”以具体内容和现实意义。首先要给“他们”定位。“他们”是谁?“他们”应该是某一个群体,是某一类人,“他们”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遭遇,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鲜明特征。考生本人一定要把“他们”具体化,要非常明确,这一点是写好本文的前提。比如可以写西部落后地区同龄人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表现他们的勤奋、坚强、同命运抗争的可贵精神,从而告诫自己,要珍惜我们的优越条件,要热爱生活,要努力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写记叙文,就应该通过典型事例,重点表现你所确定的“他们”的典型性格,表现“他们”的独特情感,通过写“他们”的故事,来感染人,教育人,启发人。写议论文,就应该通过你所看到的、观察到的、了解到的“他们”的表现、“他们”的情操、“他们”的行事风格,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什么样的借鉴,使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对我们个人、社会、国家有什么意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把你看到的、想到的通过恰当的方式写出来,就是符合要求的。命题者意在激活考生的情感与思考,引导考生走出个体和小我,学会关注他人,学会以多元视野关注社会。
下列满分作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视角独特,关注农民工的人很多,但是关注农民工子女的人却很少。作文在客观描述、合理想象之中又饱含真情实感,不愧为上乘之作。这篇作文把思想深度用朴实的文字表现出来,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时尚的包装,但是立意高,角度新,字里行间透露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引发了阅卷者内心的共鸣。而文章的最点睛之笔就是最后一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3.2008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目:不要轻易说“不”。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题目为虚题,构思行文要化虚为写,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素材运用上结合现实,借鲜活的材料点评时事,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增强文章的时代感现实意义。学生可以联想到用2008初的南方雪灾和5·12汶川地震的材料阐述不要轻言放弃、选择逃避的观点;还可以借此折射出对教育、传统、文化交流等领域的思考。如,时下的考生多为“80后”甚至“90后”,他们中的很多人“非常自我,习惯于不经思考就否定掉许多东西”。他们常常对父母、师长的教育说“不”,对英雄人物说“不”,对传统文化说“不”等。文章主旨可
以是:“面对父母、老师的教育,不要轻易说“说‘不’”,“面对传统文化,不要轻易说‘不’”,“ 不要轻易说‘不’。说‘不’之前,要深思熟虑分清对象,注意时间、场合,掌握正确的方法。”等。
4.请以“人之常情”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主确定文体(诗歌、戏剧除外) 。②不少于800字。(2008年天津高考作文)
这个题目是个抽象的概念,如果写作时不能将之具体化,而是笼统来写人之常情,文章就会显得空洞,甚至感到无从下手。所以,要写好这个作文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化大为小,落实到具体的人之常情上, “人之常情”指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如:亲情、友情、爱情„„喜悦欢乐之情、愤怒激动之情、哀怨愁苦之情、关怀同情之情、抑郁惆怅之情、率真坦荡之情、昂扬奋发之情、恬淡心仪之情„„都在选取之列,只要是“常情”即可。此外,“常情”前面有个定语“人”,而“人”却不限定在作者身上,写他人也可,可见,该作文题目主体没有限制,可写范围非常广泛,时空不拘,古往今来、域内境外、男女老少,各种类别层次、性格品位、家庭社会„„只要是在你的生活中对你的情感有过冲击,生命历程中有过体验,理想境界中有过追求,都能成为文中的描写对象。
也可以反面立意,对“人之常情”中的某些不合理、不合法、不高尚、不进步的做法进行剖析、批判。例如,对人对己不同标准,庇护亲人不守法律,中庸调和不讲原则,党同伐异不讲公平,畏强欺弱不讲道义,自私自利不愿牺牲„„均可作为立意的角度,构思出不错的主题来。总之,要想拿高分就要想得比别人多比别人深。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
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007高考广东卷作文题)
拟题可以在原话题前后添加概念,以便化笼统为具体,写起来就会生动的多,如“爱的传递”“微笑的传递”“孝的传递”“传递,在你我心间”等,我们可以从自然、社会、家庭几个方面来打开思维。放眼自然,落花对枝头花的喃喃细语,传递“化做春泥更护花”的使命和责任;燕子南飞,生生不息,代代延续,传递着对生命永不停息的追求。放眼社会,公交车上的一个个让座的身影,传递着爱的温暖;校园里一声声响亮的问候,传递着学生的精神风貌、校园的教育文化。放眼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则向孩子传递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我们可以穿越时光隧道,把目光聚焦到历史,或是把历史和现实交织起来写,从一个发展的过程来看一种精神的传递。如“雷锋精神的传递”“儒道精神的传递”、“长征精神的传递”等。无论哪种,都应重点落笔在传递的过程,揭示传递的意义。06到07年,在中国又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无论是“国学”热,还是对外来节日文化的“抵制”,都反映了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思考,2008年奥运会在我们举行,把奥运精神和中华文明如何传递给全世界。
6.请结合自己的感受与经历,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注意题目中的“地”字。②不得抄袭。 (2007年高考作文湖南卷作文题)
“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可用设问法。“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然后可化虚为实,从以下几方面构思,将“诗意的生活具体化”:一是将视角转向艺术。可以将目光放到美术、音乐、诗词等艺术形式上,说诗意地生活就是“溪头卧剥莲蓬”的惬意,是“误入藕花深处”的痴迷,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妩媚。将这些精彩材料与心灵进行交融与碰撞,诗意的清泉自然会从字里行间汩汩而出。二是将视角转向自然。说天空存在着诗意,它在狂风暴雨之后必然画出彩虹;写大地存在诗意,它在霜雪消融的春天红花满山。继而由景及人,写出自然万物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及营造的诗意生活。三是将视角转向历史。如大词人苏轼,他一生屡遭贬谪,却乐观豁达。心情好时,便是“春山磔磔鸟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被贬之后,也能吟出“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7.《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2008年重庆高考作文) 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多方设问”,例如:“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还有“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这样立意就明显了。
8.请以“魅力”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感受到“魅力”的存在。我们可用添加因素,联系实际,扩展思路:艺术的魅力、知识的魅力,人格的魅力,语言的魅力,异性的魅力,城市的魅力,大自然的魅力,风景的魅力,北京奥运会所展示的中国文化的魅力„„魅力还有其各种各样的特点:短暂的魅力,长久的魅力,永恒的魅力,内在的魅力,外在魅力,某个方面的魅力,„„
9.有一次,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你创造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却又在情理之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意
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05年全国卷的高考作文题)
“出人意料”强调超越常规,具有独特性,“情理之中”强调合乎情理,能被大众认可和接受,具有普遍性。
虚题实写,扩展话题,拓展思路,推求现实意义:
可以写爱国的主题:
鲁迅先生放弃即将到手的医学学位,实属于出人意料之举;然而他决心用笔医治愚昧、唤醒沉睡国民的选择却又在情理之中。光绪帝密劝谭嗣同“三日之内出逃”,他却毅然留了下来,确属出人意料;“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表明他要以英勇就义之举来表现变法的决心,来唤醒愚昧麻木的国人,理解了这些,他的行为又在情理之中。
可以写勤奋的主题:
居里夫人一生成就卓越,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它取得的惊人成绩出乎意料,但却在情理之中,她的成功是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源于门捷列夫的一场梦,苯环的发现也是源自一个盹,这的确有些出人意料,但如果两位科学家没有潜心研究,深入思考,哪有梦醒后的顿悟呢?
建国以来,我国水稻亩产连登4个台阶,从98公斤提高到当前的800多公斤,近年,农民增产稻谷677亿多公斤,增收600多亿元,这样的变化出人意料;但想到袁隆平及其团队的勤奋工作和不懈探索,这样的变化又在情理之中的。
可以写其他主题:
人生的旅途扑朔迷离,充满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常有一些“意料之外”相伴相随;然而,分辨真伪,远离祸患,排解干扰,正确抉择,又是每一个热爱生活、富有正义感的人必须坚持的,理应如此。
80多岁的葛朗台在弥留之际竟能做出骇人的姿势,手抓镀金的十字架不放,是出人意料之举;然而守财奴的本性决定了他为财而来,为财而去,似乎又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一个乞丐不讨饭、不讨钱,却要对人死了有无魂灵的问题追根问底,在“我”的意料之外;然而,一个被社会和礼教吞噬了一切的人,冀希望于阴曹地府,急于找着灵魂的归宿,却又是合情合理的了。文学的魅力(特别是小说和戏剧)在于写出“意料之外”的故事和情节,那样,才有悬念,才动人心魄;然而,再离奇的故事和情节也得符合生活的真实和逻辑,也得在“情理之中”。否则,就失去了文学的价值。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 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个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 又应该如何选择呢? 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2002年高考作文题)
具体到“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其核心不在选择本身,而在心灵斗争的过程。学生如果写成议论文较难下手,不好论证。
写记叙文时分解设问成这样几个问题:谁在选择?在什么之间作出选择?在什么情境下选择?选择的过程是如何演进的?选择的结果如何?把这些问题一一地落到实处,文章就好写了。
例文:
雨夜的选择
2002年 江苏考生
雨一直在下,下个不停,似乎想洗尽人间的杂尘。
裹着湿漉漉的雨衣,刚进家门,“知道吗,艺术分下来了!”“我多少?”雨衣都顾不上脱。“XXX”——我还没来得及反应,父亲又说:“这次夏娴考疯掉了,比你高40分。她刚才打电话问你分数,你回一个给她吧!”
我还是没有脱雨衣,直愣愣地看着电话,打吗?竟然高40分„„雨水顺着雨衣边缘往脸上淌。
一直以为自己一定比她高,学了三年,付出了那么多,凭什么低40分?前天她还说自己考得不好,全是假的!凭什么打电话?向她报喜?我明明画得比她好!——我不要打电话!
我仍旧穿着雨衣,扭过身,走到窗前。雨还在下,是在哭吗?看着雨水在窗边溅起的水花,其实我知道,这只是一点失落,一点不平和一点嫉妒混合成的液体。
窗外路边的灯光晕在暖暖的雨幕里,一丝冷冷的寒风却吹进窗里。我固执地夹紧了雨衣。
她是在等我电话吗?还是举家欢庆?如果我没有参加考试,也许就可以帮她一起庆祝了;如果她没有参加考试,我也会和她庆祝我这个其实也不低的分数„„
想着前几天一直担心考分而相互安慰的情景,身子有点热了。哦,还穿着雨衣。
又来一阵风,伴着雨水闯进来,似乎想吹掉身上的雨衣。“还是明天到学校再说吧。”我叹了口气。留恋地看了一眼窗外,脱下雨衣。“嘭”,一阵风猛地关上窗户,又把我锁在了雨外。
半晌,打开窗,一阵凉凉却又新鲜的气息。雨还在下,却打在了我身上,似乎又在身上蒸发。看着雨水在身上流淌,忽然觉得自己好干净,像被大自然冲洗过。明天,窗外的一切一定是新的,新的天,新的地,新的空气„„
又是一阵风,伴着隐约的蛙叫,忽然变成一片蛙鸣,似乎它们一直在提醒我:这场雨为你而下。为什么刚才没有听见?谁捂住了我耳朵?又是谁阻止雨水淋到我身上?
我打开了所有的窗子,好让全世界的雨都淋进淋到我身上。因为它为我而下。 雨夜,远处的黑幕中,响起一阵清脆的铃声。
雨,明天会停的,只留下彩虹,在清新的人间。
分析:
让我们来看看这位考生在构思的时候是如何把命题具体化的。
谁在选择?我——一个在等待艺术加试结果的高三学生。在什么情境下作出选择?雨夜,获知同学得了比我高的分数。在什么之间作出选择?打不打电话祝贺同学。选择的过程如何?从不平、失落、嫉妒到回想互相安慰的情景,再到逐渐平静的反思(反复描写窗外的雨和身上的雨衣,把心灵的选择外化成对雨的不同感受和雨衣的穿脱,以具体的艺术描写和形象可感的画面来寓示、象征“心灵选择”的过程和内心深处的波澜——是形成隔膜还是敞开自己,是包裹自己还是接受洗礼——这是全文的重点)。选择的经结果如何?终于打出了电话。文章写的不是大是大非的矛盾斗争,不是惊心动魄的生死抉择,而是 “打不打电话祝贺同学”这样一个心灵深处的细波微澜,文章除了在题目中出现了“选择”二字以外,全文并没有出现“心灵的选择”之类的字眼,但是文章的焦点却始终凝聚在“怎样选择”和“应该如何选择”上,及至终于打出了祝贺的电话,真可谓丝丝入扣,婉转曲折,不着一字,尽得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