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战争中的孩子,这些战争外的孩子(转载)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教学后记
我憎恶战争,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因为我手无寸铁。 我愈加憎恶战争,当我已经拥有一个孩子的时候,因为我想要保护的这个孩子手无寸铁。
贺拉斯说“所有的母亲都厌恶战争”,赫伯特•胡佛说“不论你是否必须为正义而战,战争都是一种犯罪”,从来也没有什么正义的战争——至少我是这样认为。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而人民,永远只是一地炮灰。
战争,是对生命的蹂躏和践踏,而我,不希望我的学生们,也不希望其他的什么人,在欣赏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的时候,以着轻松愉悦的姿态,把他们当作了谈资和话柄——这同样是对生命的漠视和残忍。看电视和电影的时候,我总是习惯性地在鲜血淋漓的画面前闭上眼睛,尽管我知道,我闭上了眼睛,这样的画面还是在播放,这样的悲剧还是在上演,但我,至少不是一个冷静而冷漠的旁观者。
而作为一个老师,我总是很谨慎地对待以战争为题材的课文,从来不在课堂上,把战争渲染成谁的丰功伟绩,我引导孩子们关注战争中普通人的命运,而小心地避开那些描写杀戮的场面,从不把这些文字当做重点来赏析——我想着的,是在这些铁与血的文字后面,那一双双童真的眼睛。泰戈尔说,孩子的眼睛里可以看得见天堂,我将尽我所能,让这眼睛里看见的,至少是人性的光辉。
于是,我这样上第四组课文,上《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在没有上课之前,我布置孩子们看了电影《美丽人生》,看人性的光辉和父爱的温暖对于纳粹集中营的胜利。然后,还让孩子们百度了联合国“铸剑为犁”的雕塑,看这个雕塑的深深的寓意和深深的叹息。
上《夜莺的歌声》的时候,我写了一个大大的“武”字,告诉孩子们“止戈为武”,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祖先造出“武”字,表达的是和平的愿望。然后,我用课文“读读写写”的词语,把课文内容缩编成了一段话,在这段话的结尾,我加上了这样一句话:森林又恢复了沉寂,夜莺的歌声又响起来了,似乎在说,刚才的战斗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安宁才是这里永恒的主题。用一个一个小小的细节,小心地浇灌和平的希望。
上《小英雄雨来》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做了两件事:其一,找出课文中体现雨来“英雄”的句子;其二,找出课文中体现雨来“小”的句子。我的用意很明显:这是一个英雄,但是,他更是一个孩子,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雨来只是一个孩子而不是英雄。课上完后,吴巨擎指着课文中“李大叔忙把墙角那盛着一半糠皮的缸搬开。雨来两眼楞住了,‘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李大叔跳进洞里,说:‘把缸搬回原地方。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12岁的雨来使尽气力,才把缸挪回到原地”这些句子问我:“老师,为什么李大叔自己躲进了这个坑而不让雨来躲进去呢?雨来还是一个孩
子啊!”我被噎住了,如鲠在喉的感觉。我想了想,认真地回答说:“因为李大叔是交通员,如果他被抓住,党的组织就会受到很大的破坏,中国有句古话叫着‘两弊相衡取其轻’,所以,李大叔才这样做的吧。但是,吴巨擎,我很赞同你的说法,你想得很好,为什么要让一个孩子去面对这么大的危险呢?”吴巨擎似懂非懂地走了。
我理解他,因为这也是我小时候的困惑:在电视里,当一个村子的老百姓为了掩护一个八路军而一个一个倒在敌人的刺刀下的时候,八路军明明在人群里看着为什么不站出来承认呢?这种困惑长大后被另一种困惑代替:为什么打仗打不赢的时候,就要公主去和亲呢。难道,中国人民习惯于让弱者的肩膀,挑起民族的重担?
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先百度了“维护部队”,我想让孩子看到这些话:联合国维和部队,是根据有关联合国决议建立的一支跨国界的特种部队,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作用...... 帮助在战争中受害的平民百姓。我特别从课文里面挑取了一个词语重点来讲——人道。我知道,四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识,他们还不能理解中国军人为什么要到外国去维和,他们还不能理解类似于白求恩来中国行医并牺牲在中国的行为。我说,人道主义,是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我把“自由”、“平等”、“博爱”三个词语板书在黑板上,说,以人为本,就是不分民族,地区,性别,肤色,
贫富,人人生而平等,无论谁陷入困厄之境,我们都应该尽力去救助。然后,我给孩子们讲了三个故事:
9.11事件发生的时候,很多中国人拍手称快,以为这是称王称霸的美国人的报应,这就是缺乏基本的人道精神。孩子们立即说,是啊,被飞机炸死的那些人,也是人啊!
在电影《珍珠港》里,有一个镜头:日本轰炸机上的军人对一个小孩子说,小孩,快走开,我们要扔炸弹了。他们的炸弹是炸军人而不是炸平民的,这就是人道精神。
美国决定向日本扔两颗原子弹的时候,曾经询问过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扔在哪里比较合适。梁思成说,无论扔哪里,京都
和奈良两个城市不能扔,因为这是日本传统文化的
命脉和根基所在,不能毁了。因此,京都
和奈良人民一直把梁思成当成日本文化的恩人。梁思成所为,秉承的就是人道精神。
我讲这三个故事的时候,能感觉到孩子们的脸色渐渐变得庄严肃穆。我想,一群有着基本人道精神的公民,是比看见外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就欢呼雀跃的“爱国者”,更足以成为定国安邦之本的。
上《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的时候,我给孩子们看了一组图片,一组战争中孩子的生存状态的图片,配上文字,和着我的朗读,教室里我们班那些战争外的孩子,和图片里战争中的孩子,渐渐对接。然后,我们读诗歌,反复地读,我相信,不需要我讲,他们就能够明白作者和我想要表达的意思。诗歌中“这究竟是为什么”反复出现,形
成一种循环往复而层层递进的质疑和控诉。我问,孩子们,这究竟是为什么,你觉得,这到底是在问谁?孩子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问那些发动战争的野心家;有的说,是在问那些端着枪炮的军人;有的说,在问那些政府的首脑;而廖孝安说得最好,他说,是在问上天。我说,是的,是在问上天,在电影《1942》里,神父面对着日军轰炸下的逃荒的饥民,仰头问天:这个时候,上帝在哪里?我被孩子们感动,我知道,即使是这些不谙世事的远离战争的孩子们,对于战争,也有着切肤之痛。
然后,我让孩子们看了龙应台《目送》里面的一篇文章《阿拉伯芥》。龙应台的文章有深度,可是在那节课上,四年级的孩子很快就懂得了龙应台的愤怒和悲伤。
然后,孩子们读了他们仿写的诗歌。绝大多数孩子,都写出了好的作品,而且他们写在家庭作业本上,家庭作业本已经上交了,他们,都是背的。与其说,这是语言技巧的展示,不如说,这是心灵力量的喷发。由这些诗歌,我看到,人类,对于和平和安宁的本能的向往。
和平歌
陈安妮
茂密的森林
本来是松鼠和鸟类的家园,
可是巨大的坦克与飞快的子弹,
摧毁了宁静。
这究竟是为什么?
明媚的太阳,
本来是照耀大地的女神, 可是煞风景的炮灰, 遮挡了它的光芒。 这究竟是为什么?
清新的空气,
本来是人类的无价之宝, 可是剧烈的化学武器, 让毒气当选了国王。 这究竟是为什么?
繁华的城市,
本来是精美建筑的梦幻城堡, 可是鬼鬼祟祟的地雷, 成了这里的霸主。 这究竟是为什么?
热闹的海滩,
本来是渔民的天堂, 可是庞大的航母
用可怕的导弹赶走了他们的幸福。 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盼望战乱中的孩子,
有一座不会被大炮炸毁的房子, 有一间不会被敌人侵略的粮仓, 有一个防卫化学武器的保护膜。 和我们一起坐在摇向和平的秋千上, 和我们一起放飞和平鸽,回味美好。
我们为动物呼唤
张宏良
茂盛的森林,
本来是猛兽的天堂,
可是如今四面八方响起的枪声, 赶走了它们,
这究竟是为什么?
深不可测的海底,
本来是章鱼和鲨鱼的擂台, 可是如今蠢蠢欲动的潜艇, 袭击了它们,
这究竟是为什么?
广阔的大地,
本来是昆虫和动物的乐园, 可是如今飞来飞去的子弹, 打伤了它们,
这究竟是为什么?
美丽的天空,
本来是鸟儿的乐园,
可是如今无所不在的战机, 掠夺了它们的家园, 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希望、盼望、渴望—— 在战火中的动物,
有一棵大树,强壮的大树, 不被导弹炸烂,
有一片海洋,蔚蓝的海洋, 不被潜艇排出的毒气污染, 让它们和我们一样, 在草丛中做游戏, 在大树下乘凉„„
我希望,我也相信,我们134的孩子们,不再是那些坐在电视机前津
津乐道于炮火冲天血肉纷飞的画面特效的无知顽童,而是一个关心人
类前途命运内心充满爱和悲悯的小小人道主义者。
我相信,是因为我知道,孩子,天然向善向美。
我更希望,这些战争外的孩子们,永远不要变成那些战争中的孩
子们,永远能够在阳光下奔跑,永远能够如约如期享受春天。
可是,龙应台在《阿拉伯芥》的最后说:“如果勇敢领袖们的心
里深埋着仇恨和野心的地雷,敏感的阿拉伯芥又救得了几个我们疼爱
的孩子呢?”
这次,“我希望”,能够变成“我相信”么?
那些战争中的孩子,这些战争外的孩子(转载)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教学后记
我憎恶战争,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因为我手无寸铁。 我愈加憎恶战争,当我已经拥有一个孩子的时候,因为我想要保护的这个孩子手无寸铁。
贺拉斯说“所有的母亲都厌恶战争”,赫伯特•胡佛说“不论你是否必须为正义而战,战争都是一种犯罪”,从来也没有什么正义的战争——至少我是这样认为。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而人民,永远只是一地炮灰。
战争,是对生命的蹂躏和践踏,而我,不希望我的学生们,也不希望其他的什么人,在欣赏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的时候,以着轻松愉悦的姿态,把他们当作了谈资和话柄——这同样是对生命的漠视和残忍。看电视和电影的时候,我总是习惯性地在鲜血淋漓的画面前闭上眼睛,尽管我知道,我闭上了眼睛,这样的画面还是在播放,这样的悲剧还是在上演,但我,至少不是一个冷静而冷漠的旁观者。
而作为一个老师,我总是很谨慎地对待以战争为题材的课文,从来不在课堂上,把战争渲染成谁的丰功伟绩,我引导孩子们关注战争中普通人的命运,而小心地避开那些描写杀戮的场面,从不把这些文字当做重点来赏析——我想着的,是在这些铁与血的文字后面,那一双双童真的眼睛。泰戈尔说,孩子的眼睛里可以看得见天堂,我将尽我所能,让这眼睛里看见的,至少是人性的光辉。
于是,我这样上第四组课文,上《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在没有上课之前,我布置孩子们看了电影《美丽人生》,看人性的光辉和父爱的温暖对于纳粹集中营的胜利。然后,还让孩子们百度了联合国“铸剑为犁”的雕塑,看这个雕塑的深深的寓意和深深的叹息。
上《夜莺的歌声》的时候,我写了一个大大的“武”字,告诉孩子们“止戈为武”,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祖先造出“武”字,表达的是和平的愿望。然后,我用课文“读读写写”的词语,把课文内容缩编成了一段话,在这段话的结尾,我加上了这样一句话:森林又恢复了沉寂,夜莺的歌声又响起来了,似乎在说,刚才的战斗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安宁才是这里永恒的主题。用一个一个小小的细节,小心地浇灌和平的希望。
上《小英雄雨来》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做了两件事:其一,找出课文中体现雨来“英雄”的句子;其二,找出课文中体现雨来“小”的句子。我的用意很明显:这是一个英雄,但是,他更是一个孩子,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雨来只是一个孩子而不是英雄。课上完后,吴巨擎指着课文中“李大叔忙把墙角那盛着一半糠皮的缸搬开。雨来两眼楞住了,‘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李大叔跳进洞里,说:‘把缸搬回原地方。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12岁的雨来使尽气力,才把缸挪回到原地”这些句子问我:“老师,为什么李大叔自己躲进了这个坑而不让雨来躲进去呢?雨来还是一个孩
子啊!”我被噎住了,如鲠在喉的感觉。我想了想,认真地回答说:“因为李大叔是交通员,如果他被抓住,党的组织就会受到很大的破坏,中国有句古话叫着‘两弊相衡取其轻’,所以,李大叔才这样做的吧。但是,吴巨擎,我很赞同你的说法,你想得很好,为什么要让一个孩子去面对这么大的危险呢?”吴巨擎似懂非懂地走了。
我理解他,因为这也是我小时候的困惑:在电视里,当一个村子的老百姓为了掩护一个八路军而一个一个倒在敌人的刺刀下的时候,八路军明明在人群里看着为什么不站出来承认呢?这种困惑长大后被另一种困惑代替:为什么打仗打不赢的时候,就要公主去和亲呢。难道,中国人民习惯于让弱者的肩膀,挑起民族的重担?
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先百度了“维护部队”,我想让孩子看到这些话:联合国维和部队,是根据有关联合国决议建立的一支跨国界的特种部队,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作用...... 帮助在战争中受害的平民百姓。我特别从课文里面挑取了一个词语重点来讲——人道。我知道,四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识,他们还不能理解中国军人为什么要到外国去维和,他们还不能理解类似于白求恩来中国行医并牺牲在中国的行为。我说,人道主义,是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我把“自由”、“平等”、“博爱”三个词语板书在黑板上,说,以人为本,就是不分民族,地区,性别,肤色,
贫富,人人生而平等,无论谁陷入困厄之境,我们都应该尽力去救助。然后,我给孩子们讲了三个故事:
9.11事件发生的时候,很多中国人拍手称快,以为这是称王称霸的美国人的报应,这就是缺乏基本的人道精神。孩子们立即说,是啊,被飞机炸死的那些人,也是人啊!
在电影《珍珠港》里,有一个镜头:日本轰炸机上的军人对一个小孩子说,小孩,快走开,我们要扔炸弹了。他们的炸弹是炸军人而不是炸平民的,这就是人道精神。
美国决定向日本扔两颗原子弹的时候,曾经询问过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扔在哪里比较合适。梁思成说,无论扔哪里,京都
和奈良两个城市不能扔,因为这是日本传统文化的
命脉和根基所在,不能毁了。因此,京都
和奈良人民一直把梁思成当成日本文化的恩人。梁思成所为,秉承的就是人道精神。
我讲这三个故事的时候,能感觉到孩子们的脸色渐渐变得庄严肃穆。我想,一群有着基本人道精神的公民,是比看见外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就欢呼雀跃的“爱国者”,更足以成为定国安邦之本的。
上《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的时候,我给孩子们看了一组图片,一组战争中孩子的生存状态的图片,配上文字,和着我的朗读,教室里我们班那些战争外的孩子,和图片里战争中的孩子,渐渐对接。然后,我们读诗歌,反复地读,我相信,不需要我讲,他们就能够明白作者和我想要表达的意思。诗歌中“这究竟是为什么”反复出现,形
成一种循环往复而层层递进的质疑和控诉。我问,孩子们,这究竟是为什么,你觉得,这到底是在问谁?孩子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问那些发动战争的野心家;有的说,是在问那些端着枪炮的军人;有的说,在问那些政府的首脑;而廖孝安说得最好,他说,是在问上天。我说,是的,是在问上天,在电影《1942》里,神父面对着日军轰炸下的逃荒的饥民,仰头问天:这个时候,上帝在哪里?我被孩子们感动,我知道,即使是这些不谙世事的远离战争的孩子们,对于战争,也有着切肤之痛。
然后,我让孩子们看了龙应台《目送》里面的一篇文章《阿拉伯芥》。龙应台的文章有深度,可是在那节课上,四年级的孩子很快就懂得了龙应台的愤怒和悲伤。
然后,孩子们读了他们仿写的诗歌。绝大多数孩子,都写出了好的作品,而且他们写在家庭作业本上,家庭作业本已经上交了,他们,都是背的。与其说,这是语言技巧的展示,不如说,这是心灵力量的喷发。由这些诗歌,我看到,人类,对于和平和安宁的本能的向往。
和平歌
陈安妮
茂密的森林
本来是松鼠和鸟类的家园,
可是巨大的坦克与飞快的子弹,
摧毁了宁静。
这究竟是为什么?
明媚的太阳,
本来是照耀大地的女神, 可是煞风景的炮灰, 遮挡了它的光芒。 这究竟是为什么?
清新的空气,
本来是人类的无价之宝, 可是剧烈的化学武器, 让毒气当选了国王。 这究竟是为什么?
繁华的城市,
本来是精美建筑的梦幻城堡, 可是鬼鬼祟祟的地雷, 成了这里的霸主。 这究竟是为什么?
热闹的海滩,
本来是渔民的天堂, 可是庞大的航母
用可怕的导弹赶走了他们的幸福。 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盼望战乱中的孩子,
有一座不会被大炮炸毁的房子, 有一间不会被敌人侵略的粮仓, 有一个防卫化学武器的保护膜。 和我们一起坐在摇向和平的秋千上, 和我们一起放飞和平鸽,回味美好。
我们为动物呼唤
张宏良
茂盛的森林,
本来是猛兽的天堂,
可是如今四面八方响起的枪声, 赶走了它们,
这究竟是为什么?
深不可测的海底,
本来是章鱼和鲨鱼的擂台, 可是如今蠢蠢欲动的潜艇, 袭击了它们,
这究竟是为什么?
广阔的大地,
本来是昆虫和动物的乐园, 可是如今飞来飞去的子弹, 打伤了它们,
这究竟是为什么?
美丽的天空,
本来是鸟儿的乐园,
可是如今无所不在的战机, 掠夺了它们的家园, 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希望、盼望、渴望—— 在战火中的动物,
有一棵大树,强壮的大树, 不被导弹炸烂,
有一片海洋,蔚蓝的海洋, 不被潜艇排出的毒气污染, 让它们和我们一样, 在草丛中做游戏, 在大树下乘凉„„
我希望,我也相信,我们134的孩子们,不再是那些坐在电视机前津
津乐道于炮火冲天血肉纷飞的画面特效的无知顽童,而是一个关心人
类前途命运内心充满爱和悲悯的小小人道主义者。
我相信,是因为我知道,孩子,天然向善向美。
我更希望,这些战争外的孩子们,永远不要变成那些战争中的孩
子们,永远能够在阳光下奔跑,永远能够如约如期享受春天。
可是,龙应台在《阿拉伯芥》的最后说:“如果勇敢领袖们的心
里深埋着仇恨和野心的地雷,敏感的阿拉伯芥又救得了几个我们疼爱
的孩子呢?”
这次,“我希望”,能够变成“我相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