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作文3900字

初一作文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实词:遇,属,伐,嫉,害,见。掌握句式:被动句,定语后置句。

2. 背诵下面课文第2段。

3. 了解屈原精神,积累写作素材。

复习内容:

一、课文回顾

1. 再读课文,文言知识点完成填空。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 ) 乱,娴于辞令。入( ) 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 ) 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 ) 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 ) 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 之,屈平不与( )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 ) 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 ) 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 句式: ) 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 ) 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 ) 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句式: )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 。其文约,其辞微( ) ,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 ) 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 ) 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 ) 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 ) 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第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 ) 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 ) 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句式: )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 句式: ) ,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 ) 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

( ) 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 句式: ) ,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2. 翻译句子:

其存( ) 君兴( ) 国而欲反复( ) 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3. 识记实词:

属P328 迁P326 穷P326

4. 屈原的精神探究,参考《高考作文很简单》P17

三、课外拓展阅读

端午的阳光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泪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郑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间大夫坐在了泪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扰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间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忧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

墨水的上游,是泪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限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二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擂米的私质,擂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私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档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间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疡) 和泪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篙、挂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泪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 对三间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泪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有删改)

1.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写泪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 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泪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 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 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2. 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实词:遇,属,伐,嫉,害,见。掌握句式:被动句,定语后置句。

2. 背诵下面课文第2段。

3. 了解屈原精神,积累写作素材。

复习内容:

一、课文回顾

1. 再读课文,文言知识点完成填空。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 ) 乱,娴于辞令。入( ) 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 ) 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 ) 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 ) 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 之,屈平不与( )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 ) 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 ) 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 句式: ) 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 ) 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 ) 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句式: )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 。其文约,其辞微( ) ,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 ) 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 ) 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 ) 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 ) 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第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 ) 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 ) 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句式: )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 句式: ) ,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 ) 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

( ) 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 句式: ) ,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2. 翻译句子:

其存( ) 君兴( ) 国而欲反复( ) 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3. 识记实词:

属P328 迁P326 穷P326

4. 屈原的精神探究,参考《高考作文很简单》P17

三、课外拓展阅读

端午的阳光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泪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郑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间大夫坐在了泪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扰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间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忧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

墨水的上游,是泪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限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二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擂米的私质,擂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私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档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间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疡) 和泪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篙、挂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泪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 对三间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泪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有删改)

1.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写泪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 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泪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 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 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2. 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相关作文

  • [屈原贾生列传]读后感作文700字
  • 这个寒假,我拜读了韩兆琦先生的<史记精讲>一书,受到了很大启发,其中的<屈原贾生列传>一文,给我的触动最大,对于屈原,作者先写他的才能之高.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怀王疏远屈原.屈原被贬之后,作者极力 ...

  • 屈原作文5800字
  •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和通假字:正确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梳理文章,学习并归纳课文中的文言字词句. 2.研 ...

  • 屈原列传作文5000字
  • 1 <屈原列传>学案答案 (二)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属.(zh ǔ )草稿 惨怛.(d á) 帝喾.(k ù ) 靡.不毕见(m ĭ) 濯.(zhu ï)淖. (n ào ) 蝉蜕.(tu ì) 滋垢.(g îu ) 浊秽.(hu ì) 皭.(ji à ...

  • 屈原作文1900字
  • 屈 原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q ...

  • 中国古代名人-屈原作文900字
  • 屈原 屈原所在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 ...

  • 关于高考作文作文4800字
  • 面对任何考题都能有话可说--素材积累与运用训练 高考作文题千变万化,但高考作文命题(尤其是全国卷的命题)原则是让考生人人有话可说,这就大大地限制了命题的范围,综观历年的作文题,其命题的范围跑不出三对关系:一是人与自我的关系(坚韧.坚强等自我品质的养成),一是人与他人(包括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敬 ...

  • 屈原作文4800字
  • 1 <屈原列传>学案 一.知识介绍 1.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 ...

  • 读[抗日英雄列传]有感作文400字
  • 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度,在五千年历史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有投江的屈原,有英勇炸碉堡的董存瑞,有宁死不屈的赵一曼,有用身体堵枪口的黄继光--今天,我读了<抗日英雄列传>这本书,最喜欢的要算许亨植了. 许亨植又名李熙山年生于朝鲜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路军任 ...

  • [史记]有感作文2100字
  • 读<史记>感 第一次接触<史记>的时候,也就是大人们一直在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直到到了高中,才能够系统的学习这么一本在中国历史.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书,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份荣耀.我们将在这里传承祖先的文化,并发扬光大,做到"以史为鉴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