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角度作文8100字

高一作文

1 如何让考场作文“左右逢源”

——谈角度

过了审题关,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了。

读懂命题者意图后,很多考生之所以还感到无所措手足,一方面是因为紧张,一方面是因为不得思维要领而一时“摸不着门”。因此,作为行将参加高考的同学,在作文这件事上,除了要求自己具备“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心态外,更重要的是要求自己掌握科学有效的思维方法,在考场上用最短的时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道路。

所以,“选角”——选择考场作文的最佳写作角度,确定考场作文的思维大方向,就显得相当重要了。角度定了,才能顺着这个思路去取材(当然,我们也常遇到“根据占据的材料决定写作角度”的情况) ;角度定了,才能由此深入下去,产生文章的立意。对于考场作文而言,选择角度,是一项具有独立价值的工作,意义重大。

一篇考场作文的写作角度,有很多种,仅举5条思路10个方向供考生选择,它们是:①正面或反面;②内部或外部;③大处或小处;④远处或近处;⑤析因或预果。

一. 正面或反面

指评价态度的肯定或否定。面对一个问题,我们是持赞扬态度,还是持批评态度? 是树立正面榜样,还是列举反面教材? 可选择其一下笔,也可着眼于两面做辩证分析。

[示例一](2006年高考全国甲卷试题以“乌鸦模仿老鹰”为材料)

(片断1) 鸟儿的梦

今天的这只“黑天使”,已然不是那只甘心上狐狸的当而引吭高歌的鸟儿,也不是满足用小聪明把石子衔入瓶内而饮水的鸟儿。它有更新、更高的梦想。

当这只鸟模仿老鹰的胆量与雄姿的时候,有人说它效仿的对象错了。那么,它该效仿谁? 以雄狮怒哮称王为榜样,还是以蜜蜂采蜜或蚂蚁搬家为楷模呢? 它向自己的同类学习又有什么不当呢?

1952年,一个叫查克.贝瑞的美国青年,把贝多芬作为自己的榜样,并最终成为摇滚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他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80年代,日本访问团拜访林散之先生时,得知先生的座右铭是“与古人争一席之地”。林散之先生以古人为自己的榜样,并继王羲之、怀素、张旭等书法泰斗之后成为“当代草圣”。无论是查克·贝瑞,还是林散之,他们若没有目标,没有榜样,也绝没有这样的成就。而榜样的作用和追逐梦想的道理,不是很好地在这只鸟儿的身上体现出来了吗?

梦,不仅是这只鸟儿的梦,也应该是所有人都树立的前景。有梦才有远方——梦是风标,梦是航向,梦是未来!

(片断2) 知与不知

知,有自知、不自知之别,也有自知、知人之别。世间确有许多知与不知。

兵家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方面要自知,一方面要知人。了解自己的实力,了解他人的水平,了解自己做事的条件、意义和有无胜利的可能,等等。当我们要追逐一个目标时,理应对其有深入的了解。条件不同,国情不同,我们便是再勇敢,再有激情,再拼命地练习俯冲,也难免东施效颦,一辈子变不成老鹰。不但不能抓走山羊,自己反被山羊细软的毛缠住了爪子,凭空出了许多笑料。

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悲夫!

[选角分析]

这两篇文章同样以“乌鸦模仿老鹰”的寓言为材料。《鸟儿的梦》,选择的是“正面”立意,即高度赞扬乌鸦的精神。文章第一段便很鲜明地提出“它有更新、更高的梦想”。接着由寓言转

2 向现实生活,举查克·贝瑞仰慕贝多芬、林散之“与古人争一席之地”的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非常明确地表达自己对“乌鸦模仿老鹰”的赞美之情,令人振奋。

《知与不知》,选择的是“反面”立意,即嘲笑甚至否定乌鸦的行为。文中的两笔很有力:“条件不同,国情不同,我们便是再勇敢,再有激情,再拼命地练习俯冲,也难免东施效颦,一辈子变不成老鹰”、“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悲夫!”作者完全站在反面来评价乌鸦以及同类的人、事,观点同样很鲜明,文章同样很有力度。

正面或反面,皆有好文章。

二. 内部或外部

指审视方向的深入或远观。面对一个问题,我们是向其深处开掘,还是跳出来看它? 前者追求思想的深度,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者则追求思考的全面,所谓“旁观者清”、“距离产生美”。

[示例二](2004年高考福建卷试题以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

(片断1) 薛宝钗魂断大观园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宝钗惨笑。一直以来,她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世人皆怪她无情,害死了林妹妹,然而又有谁悲悯她为了心中的爱,承受的二十年的孤寂呢?

她痛苦地闭上双眼,想起小时候父母的教诲。封建礼教扼杀了她的天性,她不惜一切追求荣华富贵,她得到了,然而她又失去了。她不甘心,她的爱情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她甚至间接逼死了疼爱的林妹妹。一切那么顺其自然,却又惹人心伤。

如今她仿佛已无牵无挂,可她却有着无限的悔恨,到底她得到了什么? 难道她也不过是贾家传宗接代的工具-? 想到这,她又忿恨了:为什么要她活在这个朝代,没有亲情,没有爱情。急走几步,她忽然明白林妹妹当初的无奈——都是这个腐朽的王朝。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片段2) 忠与义的交织

“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仗义疏财,忠肝义胆”、“梁山呼保义,郓城宋公明”,这一切的声音,都在共同呼喊着一个名字——宋江。一个父兄眼中“孝字为先”的孝子,一个朝廷眼中“水泊草寇”的顽劣之徒,一面由“忠”和" 义”交织而咸的历史碑文。

施耐庵笔下的宋江是《水浒》中矛盾的中心,在报效朝廷和建设粱山中,在尽孝道和作逆贼中,他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但最大的矛盾是他在“忠君”与“仁义”之间的选择。

宋江在施耐庵的笔下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在忠与义的交织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只能淹没在宋王朝的浪花之中。在“忠君”与“仁义”之中,他选择了一条看似美丽荣耀却永无出头之日的道路。他走了,或许,他依然会笑对朝廷,依然无怨无悔,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感慨。

[选角分析]

这两篇文章同样以“文学形象”为话题。

《薛宝钗魂断大观园》一文,走的是“向人物内心深处想”的路子。这种“内部”刻画又呈现表里二层:表面上看,文章采用了大量心理描写,写出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感受,如“然而又有谁悲悯她为了心中的爱,承受的二十年的孤寂呢?”等心灵体验;往内里看,文章揭示了薛宝钗这个人物悲剧性的本质原因,即“封建礼教扼杀了她的天性”、“也不过是贾家传宗接代的工具”,文章最终落脚点在——“都是这个腐朽的王朝”。由此看来,这种向内部挖掘的思考方式,展现的是作者深刻的思想。

《忠与义的交织》与《薛宝钗魂断大观园》有所不同。它走的是“跳出来看人物”的路子。

3 从文章标题我们就可看出,作者没有顺着宋江的某一方面性格挖掘下去,而是看到了宋江的两面性。“最大的矛盾是他在„忠君‟与„仁义‟之间的选择”、“他在忠与义的交织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只能淹没在宋王朝的浪花之中”,这些论述算是将人物看透。这种“透彻”,不是向内部深挖的结果,而是跳出来从多个角度看的结果。因此,文章的深刻在于对人物认识的全面、辩证。

内部或外部,皆有大发现。

三. 大处或小处

指反映生活的宏观或微观。面对一个问题,我们是着眼于集体、民族、社会、国家甚至人类、自然等大的方面,还是着眼于私人情感、生活细节等小的方面? 前者追求大气、壮阔;后者则追求亲切、细腻。

[示例三](2004年高考浙江卷试题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

(片断1) 人文素养——发展的灯塔

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上古三代开始,在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的中华大地上,人文素养就一直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拉动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向前发展。沧海桑田后的两千年,我们却发现人文素养的缺失与文化传统的沦亡。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是制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瓶颈。

面对人文素养的缺失,我们呼唤人文精神的重建。孟夫子的“舍生取义”昭示我们心存浩然之气;范希文的“先忧后乐”告诉我们以天下为家;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更启示我们牢记匹夫的家国责任。只有让更多的国人培养起深厚的人文素养,方能使中国雄于地球。

在社会发展的前进路上,我们可能会迷茫,可能会彷徨,只有随时用深厚广博的人文素养来引导,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

(片断2) 我的“书”与“面包”论

我认为,社会发展,一靠“面包”,二靠“书”。“面包”,是指基本物质条件,我们历经艰苦岁月,目前已初步解决了温饱。在更高层次的物质追求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书”的作用。 我们往往更关心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人文素养的提高。近年来,先是少年徐力弑母事件,再是清华学生硫酸泼熊事件,还有前不久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都不断给我们敲响警钟。缺少人文素养,漠视甚至残害生命,这样的学生怎能担负起民族的期许,社会的重任? 恐怕,连做人的基本素质也没有。

“读通一本好书,构建一副脊梁”,人没有这副脊梁,无以成为社会的脊梁。只有重视人文素养,才能使我们更加健全,才能使我们的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面对“书”,让我们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尽情享用,充分吸收吧!

[选角分析]

这两篇文章同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

《人文素养——发展的灯塔》一文,走的是“向大处写”的路子。文章的立足点是为了民族的振兴,即开篇所说:“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上古三代开始……人文素养就一直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拉动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向前发展。”作者将“人文素养与发展”“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建立起关联。再加上孟子、范仲淹、孙中山等伟人的言行,更强化了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文章的整个构思都是在对“大”与“博”的追求中完成的,故此本文显得较为大气。

《我的“书”与“面包”论》一文,走的是“把文章写„小‟”的路子。“书”与“面包”,象征着“精神”与“物质”。对这样一个较为抽象的问题发表看法,作者从“青少年教育”这个较小的领地切入,所举材料如“弑母事件”“泼熊事件”“马加爵事件”等,均为我们生活中面对的具体问题。尽管文章最后落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目标上来,但行文所走的路仍属“小中见大”。写

4 “小”,常常使文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深的感受性。

大处或小处,皆有真性情。

四. 远处或近处

指题材选择的历史或现实。面对一个问题,我们是写过去,还是写当前? 前者追求思古之幽情;后者则努力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示例四](2004年高考全国卷Ⅱ试题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

(片断1) 舞动痛苦的翅膀高飞

人生是历程。无论是充满荆棘的坎坷小径,还是一马平川的阳光大道,我们都要自己走过! 人生难免磕磕绊绊,甚至陷入低谷。敢于面对,那么挫折后的痛苦,便如一段纸墙。而放大痛苦,足以让一个人万念俱灰、永不再来。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用他溢满忧伤的语言,诠释了他难以名状的痛苦。美好的往昔“恰似一江春水”奔流不复回;“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历史将他变成了一个弃儿,他痛苦地挣扎,终日以泪洗面,却挣不出忧伤的梦魇。他不敢再抬头直面上苍放在他人生路上的挫折。我承认李煜是出色的词人,但他却不是人生的斗士,痛苦的涟漪无限扩张,终于为李煜招致杀身之祸,不得不以死来结束这样的悲楚与无奈。

读史,可以益智。不要以为人生真的是一帆风顺,不要认为自己身旁真的会春光永驻。舞动痛苦的翅膀高飞,达观、洒脱地面对生命中必经的酸甜苦辣,让我们昂扬而自信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片断2) 爸爸,我爱你

尊敬的爸爸:

爸爸,当我以这两个有些沉重的字称呼你时,我想哭。

曾经,你是我的偶像。还记得吗? 那天,你下岗了,妈妈落了泪。你握着她的手,一字一句地说:“天塌下来我顶着。”以后的日子,你早出晚归,靠着健康的体魄和别人的微薄资助,开始在人心险恶的商海中摸爬滚打。每次看到你熬红的双眼,苍老的面容和忙碌的身影,我总是一次次告诉自己,长大后要像你一样坚强。

那年,妈妈在艰难支撑了半年后,终被那可恨的病魔夺去了生命。多少个夜晚,我总是等来你醉醺醺的身影。一天,我帮你洗衣服,看到那张打麻将的欠条;又听人说,你跟着别人去抽那种很特别的烟。爸爸,我亲爱的爸爸,告诉我,这不是真的。我不愿失去母亲后,再失去一个健康的父亲。

爸爸,勇敢地站起来吧,我多么希望再看到那个健壮而坚强的你,多么希望看到你重新站起来。让我们从头开始。爸爸,我爱你!

[选角分析]

这两篇文章同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舞动痛苦的翅膀高飞》一文,以写远去之事为方向。走的是“读史,可以益智”的路子。用李煜这个反面的历史材料表达“敢于面对,那么挫折后的痛苦,便如一段纸墙。而放大痛苦,足以让一个人万念俱灰、永不再来”这样一种认识。历史的智慧在文中体现得很清楚。

《爸爸,我爱你》一文,以写当下事为方向。走的是“剖析现实案例,关注现实人生”的路子。这封书信体的文章,写了父亲“遭遇下岗”和“遭遇丧偶”的两次变化,前后对比,将“遭遇挫折”后的不同表现交代得很分明。作者借此文呼唤父亲告别颓废、重拾自信,重返健康的生活,情真意切,催人泪‟下。文章虽然写的是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当代人生活的窗口,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远处与近处,皆有大天地。

5 五. 析因或预果

指事理思考的探因或预见。面对一个问题,我们是分析其原因,还是预见其结果? 前者探究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后者则探寻事情照这样发展下去会成为什么样。

[示例五](2003年高考全国卷试题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

(片断1) 月是故乡明

是谁,硬是那样偏执地吟出一句别有滋味的诗句来——“月是故乡明”。简简单单,却一语道破了天机,解释了我们情感与认知之间那奇妙的天平。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老舍去过巴黎,住过伦敦,可痴痴念叨着的,还是北京。说人家的城市笨拙,自家的城市庄重;说人家的城市喧闹,自家的城市有人情味……读者看着看着便笑了,“好个明显的地域情结嘛!”然而谁不知道,老人这一份固执的喜爱,不留情面的批评,全是因为那感情的天平早已沉沉地倾向了他从小生长的北平。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许多的美好,并非我们看不到,并非我们不愿赞美,只因它激荡不起心中的最深处的涟漪。正如那异国的月亮,怎么看,硬是生分而不遂人意,更不能见出李白、杜甫的诗情画意来;而许多的不满与平庸,也并非我们看不到,只因那是自己生命中不能割舍的牵系,所以便固执而不悔地爱了它,就如同女儿对并不美丽的母亲,国民对并不富强的祖国。

“月是故乡明”。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片断2)“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安嘉和梅湘南为我们演绎了一幕《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悲剧。现实中有无数人在上演着,内容虽不相同,但结局却同样“泪满衣襟”。

第一幕——妈妈错了

晨是一名小学生,一个乖孩子,特听妈妈的话。妈妈经常告诫他,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有一天晚上,晨去同学家写作业,回来晚了,他匆匆往家走,后面有一位叔叔跟着他,他很害怕,跑了起来,那人就赶忙追他。

那位叔叔追上了他,晨很害怕。那位叔叔递给晨一个本子,本子是晨刚才丢的,那位叔叔不说一句话就走了。晨呆在原地怀疑起妈妈所说的话,不禁喊了一声:“妈妈,你错了!” 画外音:每个人都有感情上的亲疏,往往较容易相信亲近的人,怀疑疏远陌生的人,而陌生人有时也是值得信赖的。

陌生人,其实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相处久了,陌生人也会变成熟悉的人。有一首歌叫“只爱陌生人”,网络上的人们虽也陌生,却常常能够相互帮助、相互信赖。

不要让感情的亲疏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要让陌生的概念阻隔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让我们向着蓝天高喊一声:“和陌生人说话吧!”

[选角分析]

这两篇文章同样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

《月是故乡明》一文,走的是“析因”的路子。作者看到一种现象,凡有人群处,皆有偏执心,即“月是故乡明”。整整一篇文章都在探求、分析其原因。“因为深爱,所以偏执”的结论,在文中反复出现多次: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评价也大异——我生于斯,我恋于此。“析因”所得,不仅高度切题,且给人以极大的情感震撼。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文,走的是“预果”的路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说“感情疏,信不着”、“感情亲,信个够”。作者的写作方向在于提出了一种假设:如果我们都“不和陌生人说话”,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于是,就有了本文叙写的片断:相信亲爱的妈妈,不信陌生的叔叔,险些错过了人间的温情。“画外音”的提示,使文章意旨更加鲜明:不和陌生人说话,

6 可能会出现令人尴尬的结果,将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巨大隔阂。因此,文末作者高呼“和陌生人说话吧!”设想事情发展的结果,以此来证明某种认识,不失为一作文妙招。 析因或预果,皆有好文章。

上面我们谈了考场作文选择角度的思维方法,即5条思路10个方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角度、方向,很多时候是综合选择的。对于一个成熟的考生而言,每次下笔之前,总要有一个整体的构思设计,它涉及上述10个方向的许多方面(参见后附“综合选角分析”示例) 。通过对多种角度的整合,一个题目、一篇文章便由抽象到具体,由模糊到清晰了。作者对角度与方向的选择能力,其实就是他对全文的掌控能力。

“选角”问题,不可不察;选对角度,则左右逢源,一马平川。

[附“综合选角分析”](2006年高考北京卷试题以“北京的符号”为题)

北京的符号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嘹亮的歌声穿越时空的阻隔,从曾经的1919一路唱到如今。由太学到红楼,千万北京人、莘莘学子们用智慧与精神铸成一个响亮的名字:北大。于是,这缥缈的歌声由红楼弥散开来,又汇入未名湖的波心,北大精神也便这样飘散了一个世纪,成为北京明亮耀眼的符号,日久弥新。

犹记得,那在照片上泛起旧日黄昏的年代,从静谧的红楼赫然走出一队喧嚣。那一张张尚显稚气的脸上显着平和而坚毅的光。1919年5月4日,历史记录了北大人的壮举,记住了代表着北京人不屈与反抗的北大精神。那时的北大,坐落在莲花底座八角红楼中的北大,是北京最耀眼的符号。从此,那里走出口衔烟斗的鲁迅,以笔为枪,用北大的不屈书写北京的顽强;走出嘴角紧抿的蔡元培,用北大的鲜活引领北京的脉动。红楼的北大,是浓缩了的北京。不屈不挠的北大人,开创了一个勇敢、坚强、充满活力的北京。

犹记得,那博雅塔映印在未名湖中婆婆的倒影。“大师身旁易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那时的你,在没有硝烟没有纷争的战乱年代,欣然隐退,在未名湖的波光里,在博雅塔的庇佑下,燕园成了你新的家。你也随着燕园一起,消退了一丝刚烈,蕴藏起一片柔和。北大,你那严谨治学,自强不息的精神,悄然顺着未名湖水流向北京的角落,滋润着北京人尚布满烟火气的心。从那里,长须飘拂的冯友兰缓缓走出,用哲学平复北京人惊魂甫定的心灵。妙语连珠的吴组缃缓缓走出,用智慧赋予北京人力量。北大,你的圆融安详安慰了北京人,让那古都的恬然大气又一次笼罩。未名湖畔的北大,是全新的北京的脊梁,有你在,有你代表北京,北京人便可身计星云,爱及八荒,拥有一片永恒的圆融与安详。

犹记得,北大人在天安门广场上展开的“小平您好”;犹记得,王选与北大方正人傲视群雄的风姿;犹记得,无数北大人在你、我、他的身旁恬然淡泊的微笑……今天的北大,不再寄身于“一塔湖图”当中,而是走出燕园,象征着新时代北京人的开放与大气,象征着北京人面对机遇与挑战的昂扬斗志。融入千家万户的北大精神,是北京永不淡褪的符号,向中国向世界展现出北京的宽厚博大的襟怀。

品味北大的历史,便是品味着北京的历史。北大精神,是北京的灵魂,北京的象征。她构成北京的一个耀眼符号,彰显着北京的勇毅、平和、大气与宽容。

耳旁又传来《燕园情》的歌声,多想也融入北大,共同书写北京未来的符号啊;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综合选角分析]

这是一篇激情四溢,读来令人气血沸腾的考场作文。本文角度选择:

正面或反面 / 内部或外部 / 大处或小处 / 远处或近处 / 析因或预果

正外大远/近

构思结论:

7 本文从旁观者的角度(外部),通过对北大历史(远处)的思考和对当代北大(近处)的审视,表现了北大作为北京文化教育甚至思想领域的符号,对国家和民族(大处)的意义,从而表达了对北大精神的赞美之情(正面)。

1 如何让考场作文“左右逢源”

——谈角度

过了审题关,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写什么”和“怎么写”了。

读懂命题者意图后,很多考生之所以还感到无所措手足,一方面是因为紧张,一方面是因为不得思维要领而一时“摸不着门”。因此,作为行将参加高考的同学,在作文这件事上,除了要求自己具备“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心态外,更重要的是要求自己掌握科学有效的思维方法,在考场上用最短的时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道路。

所以,“选角”——选择考场作文的最佳写作角度,确定考场作文的思维大方向,就显得相当重要了。角度定了,才能顺着这个思路去取材(当然,我们也常遇到“根据占据的材料决定写作角度”的情况) ;角度定了,才能由此深入下去,产生文章的立意。对于考场作文而言,选择角度,是一项具有独立价值的工作,意义重大。

一篇考场作文的写作角度,有很多种,仅举5条思路10个方向供考生选择,它们是:①正面或反面;②内部或外部;③大处或小处;④远处或近处;⑤析因或预果。

一. 正面或反面

指评价态度的肯定或否定。面对一个问题,我们是持赞扬态度,还是持批评态度? 是树立正面榜样,还是列举反面教材? 可选择其一下笔,也可着眼于两面做辩证分析。

[示例一](2006年高考全国甲卷试题以“乌鸦模仿老鹰”为材料)

(片断1) 鸟儿的梦

今天的这只“黑天使”,已然不是那只甘心上狐狸的当而引吭高歌的鸟儿,也不是满足用小聪明把石子衔入瓶内而饮水的鸟儿。它有更新、更高的梦想。

当这只鸟模仿老鹰的胆量与雄姿的时候,有人说它效仿的对象错了。那么,它该效仿谁? 以雄狮怒哮称王为榜样,还是以蜜蜂采蜜或蚂蚁搬家为楷模呢? 它向自己的同类学习又有什么不当呢?

1952年,一个叫查克.贝瑞的美国青年,把贝多芬作为自己的榜样,并最终成为摇滚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他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80年代,日本访问团拜访林散之先生时,得知先生的座右铭是“与古人争一席之地”。林散之先生以古人为自己的榜样,并继王羲之、怀素、张旭等书法泰斗之后成为“当代草圣”。无论是查克·贝瑞,还是林散之,他们若没有目标,没有榜样,也绝没有这样的成就。而榜样的作用和追逐梦想的道理,不是很好地在这只鸟儿的身上体现出来了吗?

梦,不仅是这只鸟儿的梦,也应该是所有人都树立的前景。有梦才有远方——梦是风标,梦是航向,梦是未来!

(片断2) 知与不知

知,有自知、不自知之别,也有自知、知人之别。世间确有许多知与不知。

兵家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方面要自知,一方面要知人。了解自己的实力,了解他人的水平,了解自己做事的条件、意义和有无胜利的可能,等等。当我们要追逐一个目标时,理应对其有深入的了解。条件不同,国情不同,我们便是再勇敢,再有激情,再拼命地练习俯冲,也难免东施效颦,一辈子变不成老鹰。不但不能抓走山羊,自己反被山羊细软的毛缠住了爪子,凭空出了许多笑料。

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悲夫!

[选角分析]

这两篇文章同样以“乌鸦模仿老鹰”的寓言为材料。《鸟儿的梦》,选择的是“正面”立意,即高度赞扬乌鸦的精神。文章第一段便很鲜明地提出“它有更新、更高的梦想”。接着由寓言转

2 向现实生活,举查克·贝瑞仰慕贝多芬、林散之“与古人争一席之地”的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非常明确地表达自己对“乌鸦模仿老鹰”的赞美之情,令人振奋。

《知与不知》,选择的是“反面”立意,即嘲笑甚至否定乌鸦的行为。文中的两笔很有力:“条件不同,国情不同,我们便是再勇敢,再有激情,再拼命地练习俯冲,也难免东施效颦,一辈子变不成老鹰”、“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悲夫!”作者完全站在反面来评价乌鸦以及同类的人、事,观点同样很鲜明,文章同样很有力度。

正面或反面,皆有好文章。

二. 内部或外部

指审视方向的深入或远观。面对一个问题,我们是向其深处开掘,还是跳出来看它? 前者追求思想的深度,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者则追求思考的全面,所谓“旁观者清”、“距离产生美”。

[示例二](2004年高考福建卷试题以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

(片断1) 薛宝钗魂断大观园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宝钗惨笑。一直以来,她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世人皆怪她无情,害死了林妹妹,然而又有谁悲悯她为了心中的爱,承受的二十年的孤寂呢?

她痛苦地闭上双眼,想起小时候父母的教诲。封建礼教扼杀了她的天性,她不惜一切追求荣华富贵,她得到了,然而她又失去了。她不甘心,她的爱情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她甚至间接逼死了疼爱的林妹妹。一切那么顺其自然,却又惹人心伤。

如今她仿佛已无牵无挂,可她却有着无限的悔恨,到底她得到了什么? 难道她也不过是贾家传宗接代的工具-? 想到这,她又忿恨了:为什么要她活在这个朝代,没有亲情,没有爱情。急走几步,她忽然明白林妹妹当初的无奈——都是这个腐朽的王朝。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片段2) 忠与义的交织

“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仗义疏财,忠肝义胆”、“梁山呼保义,郓城宋公明”,这一切的声音,都在共同呼喊着一个名字——宋江。一个父兄眼中“孝字为先”的孝子,一个朝廷眼中“水泊草寇”的顽劣之徒,一面由“忠”和" 义”交织而咸的历史碑文。

施耐庵笔下的宋江是《水浒》中矛盾的中心,在报效朝廷和建设粱山中,在尽孝道和作逆贼中,他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但最大的矛盾是他在“忠君”与“仁义”之间的选择。

宋江在施耐庵的笔下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在忠与义的交织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只能淹没在宋王朝的浪花之中。在“忠君”与“仁义”之中,他选择了一条看似美丽荣耀却永无出头之日的道路。他走了,或许,他依然会笑对朝廷,依然无怨无悔,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感慨。

[选角分析]

这两篇文章同样以“文学形象”为话题。

《薛宝钗魂断大观园》一文,走的是“向人物内心深处想”的路子。这种“内部”刻画又呈现表里二层:表面上看,文章采用了大量心理描写,写出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感受,如“然而又有谁悲悯她为了心中的爱,承受的二十年的孤寂呢?”等心灵体验;往内里看,文章揭示了薛宝钗这个人物悲剧性的本质原因,即“封建礼教扼杀了她的天性”、“也不过是贾家传宗接代的工具”,文章最终落脚点在——“都是这个腐朽的王朝”。由此看来,这种向内部挖掘的思考方式,展现的是作者深刻的思想。

《忠与义的交织》与《薛宝钗魂断大观园》有所不同。它走的是“跳出来看人物”的路子。

3 从文章标题我们就可看出,作者没有顺着宋江的某一方面性格挖掘下去,而是看到了宋江的两面性。“最大的矛盾是他在„忠君‟与„仁义‟之间的选择”、“他在忠与义的交织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只能淹没在宋王朝的浪花之中”,这些论述算是将人物看透。这种“透彻”,不是向内部深挖的结果,而是跳出来从多个角度看的结果。因此,文章的深刻在于对人物认识的全面、辩证。

内部或外部,皆有大发现。

三. 大处或小处

指反映生活的宏观或微观。面对一个问题,我们是着眼于集体、民族、社会、国家甚至人类、自然等大的方面,还是着眼于私人情感、生活细节等小的方面? 前者追求大气、壮阔;后者则追求亲切、细腻。

[示例三](2004年高考浙江卷试题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

(片断1) 人文素养——发展的灯塔

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上古三代开始,在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的中华大地上,人文素养就一直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拉动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向前发展。沧海桑田后的两千年,我们却发现人文素养的缺失与文化传统的沦亡。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是制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瓶颈。

面对人文素养的缺失,我们呼唤人文精神的重建。孟夫子的“舍生取义”昭示我们心存浩然之气;范希文的“先忧后乐”告诉我们以天下为家;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更启示我们牢记匹夫的家国责任。只有让更多的国人培养起深厚的人文素养,方能使中国雄于地球。

在社会发展的前进路上,我们可能会迷茫,可能会彷徨,只有随时用深厚广博的人文素养来引导,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

(片断2) 我的“书”与“面包”论

我认为,社会发展,一靠“面包”,二靠“书”。“面包”,是指基本物质条件,我们历经艰苦岁月,目前已初步解决了温饱。在更高层次的物质追求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书”的作用。 我们往往更关心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人文素养的提高。近年来,先是少年徐力弑母事件,再是清华学生硫酸泼熊事件,还有前不久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都不断给我们敲响警钟。缺少人文素养,漠视甚至残害生命,这样的学生怎能担负起民族的期许,社会的重任? 恐怕,连做人的基本素质也没有。

“读通一本好书,构建一副脊梁”,人没有这副脊梁,无以成为社会的脊梁。只有重视人文素养,才能使我们更加健全,才能使我们的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面对“书”,让我们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尽情享用,充分吸收吧!

[选角分析]

这两篇文章同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

《人文素养——发展的灯塔》一文,走的是“向大处写”的路子。文章的立足点是为了民族的振兴,即开篇所说:“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上古三代开始……人文素养就一直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拉动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向前发展。”作者将“人文素养与发展”“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建立起关联。再加上孟子、范仲淹、孙中山等伟人的言行,更强化了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文章的整个构思都是在对“大”与“博”的追求中完成的,故此本文显得较为大气。

《我的“书”与“面包”论》一文,走的是“把文章写„小‟”的路子。“书”与“面包”,象征着“精神”与“物质”。对这样一个较为抽象的问题发表看法,作者从“青少年教育”这个较小的领地切入,所举材料如“弑母事件”“泼熊事件”“马加爵事件”等,均为我们生活中面对的具体问题。尽管文章最后落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目标上来,但行文所走的路仍属“小中见大”。写

4 “小”,常常使文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深的感受性。

大处或小处,皆有真性情。

四. 远处或近处

指题材选择的历史或现实。面对一个问题,我们是写过去,还是写当前? 前者追求思古之幽情;后者则努力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示例四](2004年高考全国卷Ⅱ试题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

(片断1) 舞动痛苦的翅膀高飞

人生是历程。无论是充满荆棘的坎坷小径,还是一马平川的阳光大道,我们都要自己走过! 人生难免磕磕绊绊,甚至陷入低谷。敢于面对,那么挫折后的痛苦,便如一段纸墙。而放大痛苦,足以让一个人万念俱灰、永不再来。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用他溢满忧伤的语言,诠释了他难以名状的痛苦。美好的往昔“恰似一江春水”奔流不复回;“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历史将他变成了一个弃儿,他痛苦地挣扎,终日以泪洗面,却挣不出忧伤的梦魇。他不敢再抬头直面上苍放在他人生路上的挫折。我承认李煜是出色的词人,但他却不是人生的斗士,痛苦的涟漪无限扩张,终于为李煜招致杀身之祸,不得不以死来结束这样的悲楚与无奈。

读史,可以益智。不要以为人生真的是一帆风顺,不要认为自己身旁真的会春光永驻。舞动痛苦的翅膀高飞,达观、洒脱地面对生命中必经的酸甜苦辣,让我们昂扬而自信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片断2) 爸爸,我爱你

尊敬的爸爸:

爸爸,当我以这两个有些沉重的字称呼你时,我想哭。

曾经,你是我的偶像。还记得吗? 那天,你下岗了,妈妈落了泪。你握着她的手,一字一句地说:“天塌下来我顶着。”以后的日子,你早出晚归,靠着健康的体魄和别人的微薄资助,开始在人心险恶的商海中摸爬滚打。每次看到你熬红的双眼,苍老的面容和忙碌的身影,我总是一次次告诉自己,长大后要像你一样坚强。

那年,妈妈在艰难支撑了半年后,终被那可恨的病魔夺去了生命。多少个夜晚,我总是等来你醉醺醺的身影。一天,我帮你洗衣服,看到那张打麻将的欠条;又听人说,你跟着别人去抽那种很特别的烟。爸爸,我亲爱的爸爸,告诉我,这不是真的。我不愿失去母亲后,再失去一个健康的父亲。

爸爸,勇敢地站起来吧,我多么希望再看到那个健壮而坚强的你,多么希望看到你重新站起来。让我们从头开始。爸爸,我爱你!

[选角分析]

这两篇文章同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舞动痛苦的翅膀高飞》一文,以写远去之事为方向。走的是“读史,可以益智”的路子。用李煜这个反面的历史材料表达“敢于面对,那么挫折后的痛苦,便如一段纸墙。而放大痛苦,足以让一个人万念俱灰、永不再来”这样一种认识。历史的智慧在文中体现得很清楚。

《爸爸,我爱你》一文,以写当下事为方向。走的是“剖析现实案例,关注现实人生”的路子。这封书信体的文章,写了父亲“遭遇下岗”和“遭遇丧偶”的两次变化,前后对比,将“遭遇挫折”后的不同表现交代得很分明。作者借此文呼唤父亲告别颓废、重拾自信,重返健康的生活,情真意切,催人泪‟下。文章虽然写的是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当代人生活的窗口,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远处与近处,皆有大天地。

5 五. 析因或预果

指事理思考的探因或预见。面对一个问题,我们是分析其原因,还是预见其结果? 前者探究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后者则探寻事情照这样发展下去会成为什么样。

[示例五](2003年高考全国卷试题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

(片断1) 月是故乡明

是谁,硬是那样偏执地吟出一句别有滋味的诗句来——“月是故乡明”。简简单单,却一语道破了天机,解释了我们情感与认知之间那奇妙的天平。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老舍去过巴黎,住过伦敦,可痴痴念叨着的,还是北京。说人家的城市笨拙,自家的城市庄重;说人家的城市喧闹,自家的城市有人情味……读者看着看着便笑了,“好个明显的地域情结嘛!”然而谁不知道,老人这一份固执的喜爱,不留情面的批评,全是因为那感情的天平早已沉沉地倾向了他从小生长的北平。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许多的美好,并非我们看不到,并非我们不愿赞美,只因它激荡不起心中的最深处的涟漪。正如那异国的月亮,怎么看,硬是生分而不遂人意,更不能见出李白、杜甫的诗情画意来;而许多的不满与平庸,也并非我们看不到,只因那是自己生命中不能割舍的牵系,所以便固执而不悔地爱了它,就如同女儿对并不美丽的母亲,国民对并不富强的祖国。

“月是故乡明”。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片断2)“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安嘉和梅湘南为我们演绎了一幕《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悲剧。现实中有无数人在上演着,内容虽不相同,但结局却同样“泪满衣襟”。

第一幕——妈妈错了

晨是一名小学生,一个乖孩子,特听妈妈的话。妈妈经常告诫他,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有一天晚上,晨去同学家写作业,回来晚了,他匆匆往家走,后面有一位叔叔跟着他,他很害怕,跑了起来,那人就赶忙追他。

那位叔叔追上了他,晨很害怕。那位叔叔递给晨一个本子,本子是晨刚才丢的,那位叔叔不说一句话就走了。晨呆在原地怀疑起妈妈所说的话,不禁喊了一声:“妈妈,你错了!” 画外音:每个人都有感情上的亲疏,往往较容易相信亲近的人,怀疑疏远陌生的人,而陌生人有时也是值得信赖的。

陌生人,其实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相处久了,陌生人也会变成熟悉的人。有一首歌叫“只爱陌生人”,网络上的人们虽也陌生,却常常能够相互帮助、相互信赖。

不要让感情的亲疏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要让陌生的概念阻隔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让我们向着蓝天高喊一声:“和陌生人说话吧!”

[选角分析]

这两篇文章同样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

《月是故乡明》一文,走的是“析因”的路子。作者看到一种现象,凡有人群处,皆有偏执心,即“月是故乡明”。整整一篇文章都在探求、分析其原因。“因为深爱,所以偏执”的结论,在文中反复出现多次: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评价也大异——我生于斯,我恋于此。“析因”所得,不仅高度切题,且给人以极大的情感震撼。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文,走的是“预果”的路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说“感情疏,信不着”、“感情亲,信个够”。作者的写作方向在于提出了一种假设:如果我们都“不和陌生人说话”,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于是,就有了本文叙写的片断:相信亲爱的妈妈,不信陌生的叔叔,险些错过了人间的温情。“画外音”的提示,使文章意旨更加鲜明:不和陌生人说话,

6 可能会出现令人尴尬的结果,将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巨大隔阂。因此,文末作者高呼“和陌生人说话吧!”设想事情发展的结果,以此来证明某种认识,不失为一作文妙招。 析因或预果,皆有好文章。

上面我们谈了考场作文选择角度的思维方法,即5条思路10个方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角度、方向,很多时候是综合选择的。对于一个成熟的考生而言,每次下笔之前,总要有一个整体的构思设计,它涉及上述10个方向的许多方面(参见后附“综合选角分析”示例) 。通过对多种角度的整合,一个题目、一篇文章便由抽象到具体,由模糊到清晰了。作者对角度与方向的选择能力,其实就是他对全文的掌控能力。

“选角”问题,不可不察;选对角度,则左右逢源,一马平川。

[附“综合选角分析”](2006年高考北京卷试题以“北京的符号”为题)

北京的符号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嘹亮的歌声穿越时空的阻隔,从曾经的1919一路唱到如今。由太学到红楼,千万北京人、莘莘学子们用智慧与精神铸成一个响亮的名字:北大。于是,这缥缈的歌声由红楼弥散开来,又汇入未名湖的波心,北大精神也便这样飘散了一个世纪,成为北京明亮耀眼的符号,日久弥新。

犹记得,那在照片上泛起旧日黄昏的年代,从静谧的红楼赫然走出一队喧嚣。那一张张尚显稚气的脸上显着平和而坚毅的光。1919年5月4日,历史记录了北大人的壮举,记住了代表着北京人不屈与反抗的北大精神。那时的北大,坐落在莲花底座八角红楼中的北大,是北京最耀眼的符号。从此,那里走出口衔烟斗的鲁迅,以笔为枪,用北大的不屈书写北京的顽强;走出嘴角紧抿的蔡元培,用北大的鲜活引领北京的脉动。红楼的北大,是浓缩了的北京。不屈不挠的北大人,开创了一个勇敢、坚强、充满活力的北京。

犹记得,那博雅塔映印在未名湖中婆婆的倒影。“大师身旁易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那时的你,在没有硝烟没有纷争的战乱年代,欣然隐退,在未名湖的波光里,在博雅塔的庇佑下,燕园成了你新的家。你也随着燕园一起,消退了一丝刚烈,蕴藏起一片柔和。北大,你那严谨治学,自强不息的精神,悄然顺着未名湖水流向北京的角落,滋润着北京人尚布满烟火气的心。从那里,长须飘拂的冯友兰缓缓走出,用哲学平复北京人惊魂甫定的心灵。妙语连珠的吴组缃缓缓走出,用智慧赋予北京人力量。北大,你的圆融安详安慰了北京人,让那古都的恬然大气又一次笼罩。未名湖畔的北大,是全新的北京的脊梁,有你在,有你代表北京,北京人便可身计星云,爱及八荒,拥有一片永恒的圆融与安详。

犹记得,北大人在天安门广场上展开的“小平您好”;犹记得,王选与北大方正人傲视群雄的风姿;犹记得,无数北大人在你、我、他的身旁恬然淡泊的微笑……今天的北大,不再寄身于“一塔湖图”当中,而是走出燕园,象征着新时代北京人的开放与大气,象征着北京人面对机遇与挑战的昂扬斗志。融入千家万户的北大精神,是北京永不淡褪的符号,向中国向世界展现出北京的宽厚博大的襟怀。

品味北大的历史,便是品味着北京的历史。北大精神,是北京的灵魂,北京的象征。她构成北京的一个耀眼符号,彰显着北京的勇毅、平和、大气与宽容。

耳旁又传来《燕园情》的歌声,多想也融入北大,共同书写北京未来的符号啊;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综合选角分析]

这是一篇激情四溢,读来令人气血沸腾的考场作文。本文角度选择:

正面或反面 / 内部或外部 / 大处或小处 / 远处或近处 / 析因或预果

正外大远/近

构思结论:

7 本文从旁观者的角度(外部),通过对北大历史(远处)的思考和对当代北大(近处)的审视,表现了北大作为北京文化教育甚至思想领域的符号,对国家和民族(大处)的意义,从而表达了对北大精神的赞美之情(正面)。


相关作文

  • 中考作文高分技巧作文6400字
  • 1 中考作文高分技巧 在千军万马的中考作文中,要吸引阅卷者眼球,一定要有若干"亮点"闪烁文面,让人一见倾心.那么考生在中考作文这一广阔的天地中如何舞起创新的彩绸,创设作文的高分亮点呢?下面我们从作文发展层级的角度谈谈中考作文高分三大技巧. 技巧一 立意凸显新锐至高 所谓" ...

  • [名片]作文讲评课作文4400字
  • 考场作文展亮点 构思新颖是王牌 --<名片>考场作文讲评课 博野县里村中学 李丽贞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考场作文展亮点,构思新颖是王牌--<名片>考场作文讲评课>. 一.试卷分析 2013年保定市第一次模拟考试,我觉得试题难易程度适中, ...

  • 高三作文备考必须落实的几个"一"作文3100字
  • 高三作文备考必须落实的几个一 高三学生,谁不想高考作文能一鸣惊人?而平日作文备考的实情却是学生经常沉陷于作文素材的汪洋,困惑于层出不穷的写作技法指导,考场上应急拼凑的又大多是无素材.无中心.无思路.无文采的平庸之作.那么,该如何利用高三有限的时间快速提高考场作文的得分呢?笔者认为,高三作文备考必须落 ...

  • 2018届高2015级绵阳第一次诊断考试考场作文作文2200字
  • 2018届高2015级绵阳第一次诊断 考试考场作文 及作文评分细则 [原题回放]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201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山东省实验中学的高三学生孙洪涛,凭借出色的折纸技能,最终拿到了该校降低60分录取的资格. 消息一出,立刻引 ...

  • 作文模块有序训练作文22000字
  • 初中生作文模块有序训练 王 英 一.审题方法 (一) 审题步骤 1. 扫视 ①看文题的类型 ②看文题的内容 ③看文题的表达 ④看文题的多少 2. 品析 ①理解完整命题的含义,明确重点,确立中心. ②分析半命题的表达形式,理解要求,仔细斟酌之后再进行"完形填空 ". ③阅读文题中的 ...

  • 如何写好小学毕业作文作文5300字
  • 1 如何写好小参赛(毕业)作文(叶圣陶杯竞赛讲座) 一.写好字,字是人的第二张面孔. 目前,全国正在进行深入细致的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作文也有新的要求.纵观近 年来各地中学毕业作文测试的情况,我们发现当前的作文测试呈现出以下四大发展趋势. 1.题目趋于开放 2.贴近真实生活 3.淡化写作文体 ...

  • 我的作文我做主作文2600字
  • <我的作文我做主>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 李秀玲 2017.4.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中对"表达交流"的要求,梳理知识体系,掌握评价系统. 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分析.交流.讨论.课堂训练 ...

  • 挖掘话题里的宝藏 写好高考作文作文2600字
  • 挖掘话题里的宝藏 话题作文逐渐成为了中高考命题的热点,可话题作文里的那一段小小的引文究竟有哪些作用,恐怕老师与同学们很少深究过,报刊在这方面的指导性文章也不多见.2006年中高考之际,我很想和考生们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话题作文中,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文字,你留意过它吗?读一读,或许能让你轻易挥就漂亮的开 ...

  • 考场作文好开头作文3600字
  • 2014-2015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王邦义 第 1 页 共 4 页 引得"精",析得"透",亮得"准" -----考场作文开头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特别是材料作文,因为立意必定从材料中来,所以考生开篇必 ...

  • 看破千道题,其实一文章作文2200字
  • 1 九年级中考作文训练系列 看破千道题,其实一文章 考场作文要拿高分,首先得破题!考场作文题目看似层出不穷.五花八门,但实则万变不离其宗.不同作文题目之间或多或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文题目总会围绕某一主题命制,十年前的一道题和今年刚考过的题目在主题上可能是相同的.看透了这一点,就能轻松突破审题关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