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写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要“三清”“三扣”
材料作文的内容一般来说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话题式”的材料。
在所给的一段文字中表达一个相对集中的中心,或者是一个相对明确的语意指向,我们把这一中心总结出来后,按照“中心”来构思、写作,就完全是在围绕“材料”来写了,这类的材料作文,我们把它看成是“话题”作文,只是多了提炼中心的环节。
另一类是“选择式”的材料。
在所给的文字中展示出所给话题的几个方面,考生只要选择一个方面来写就可以了,这种形式多见于“格言”、“哲人说的话”中。
面对灵活的表现形式,缤纷的文字内容,考生往往不能抓住材料的根本,导致作文偏题、跑题,成为困扰考生的难点。写好材料作文其实并不难,面对材料,考生要做到“平心静气”,摒弃一切浮躁心情,调整好自己的写作状态——这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前提条件。
审题要“三清”
1. 看清材料,领会内容。在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判断这段材料属于哪类材料作文,具体理解整体材料的内容,要把材料实实在在地读懂,这一环节重在整体把握材料。
2. 理清内容,提炼中心。这一环节是决定是否跑题的关键,一定要认真对待。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如果是“话题式”的内容,要概括其中心,明确材料的主旨,这就是写作要确定的主题;如果是
2 “选择式”的内容,需要选取一点,来确定这一点的主要方向,从而确定作文的写作主题。
3. 读清要求,规范写作。读完材料后,千万不能忽视的是“写作要求”。材料叙述后的要求需要细细阅读,如果有“根据材料”、“结合材料”的文字,最好作文里要巧妙体现材料的内容或影子,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引材料”,但“引材料”时切忌生搬硬套;如果没有上述文字要求,就可引可不引了。然后再看具体的写作要求,明确作文在拟题、文体、写法、字数等方面的限制,然后再规范地写作,决不能“越雷池一步”。
构思要“三扣”
1. 扣住材料,明确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联系材料的主要纽带,因此作文中的主题一定要明确突出,这是写出优秀作文的必要条件。不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主题最好与所给材料有直接联系,并且在作文各个部分(开头、中间、结尾)都有体现,所以在构思时“点题”的设计就尤其重要了。
2. 扣住主题,明确文章的重点。如果要写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论证无疑是全文的重点;如果要写一篇记叙文,重点部分就是最集中体现文章主题的部分,对这一部分的描写要尽量丰富、形象,从而明确其在文章中的地位,进一步突出文章的主题。
3. 扣住重心,明确文章的亮点。文章的亮点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它可以是全文的素材选择、情节构思还可以是语言表达、修辞的运用等等,不管是哪个方面,总之需要考生把文章的亮点在有力地突出主题的同
3 时明确出来,这样作文就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写作要“五个一”
一个靓丽的题目:题目文章的眼睛,一个精炼又吸引人的题目,是一篇精彩的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所以千万不要简单处理自己的作文题目,在拟题时要特别关注这一点。
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文章的开篇要显示出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新颖、别致的开篇往往是吸引人的最主要的亮点。
一句点明主旨的话:在具体的写作行文中时刻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因此要想明确主题,至少一句点明主旨的话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结尾像是乐曲结束时的音符,越是回味无穷,越是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一个整洁的卷面。
2006年高考尘埃落定,考生的语文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笑着让你丢分”的预言在高考分数揭晓后得到证实,其中,作文得分成为制约语文得高分的瓶颈。
请看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 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
4 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山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乌,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乌”。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难看出,这是材料作文而不是话题作文。作文立意上一改过去几年话题作文的开放性,有了很大的约束性。为数不少的考生犯经验主义错误,按话题作文来立意,游离在材料作文的立意之外,从而导致中心旁落。为此,写作前审清材料内容及写作要求至关重要。
第一,要明确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
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在于话题作文只提供一个话题,材料只引出话题,与写作无关。而材料作文则提供一定的材料。如一首诗、一则寓言、一个或几个典故、一个故事、几则名言警句、一幅或几幅画,是对现实生活中某种现象的介绍、社会某种看法的概述、一个特定情境的设计等等,要求基于所供的材料,根据题目要求和规定思路导向进行写作。
第二,要把握材料作文的审题思路。
审题是决定作文考试成败的关键。由于高考作文应试时间少,审题不可能花费太多的时间,因此,对文字表述较为复杂的材料必须集中思想,尽快地把握审入? 选择什么立意? 重点采用什么表现方法? 如何体
5 现文章构思? 等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作文的材料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落笔,确定不同的立意,选定不同的写作方法,寻求不同的构思。其次还要注意文题的其他要求。高考作文题常有一句“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的提示,对此理解必须注意两点:一,所谓“不限”,一般是指构思时对文体的选择余地较大,但一旦选定某种文体进入具体写作过程时,则应遵循某种文体的基本格局,不能写成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的“四不像”的文章。二,所谓“不限”,固然比较灵活,但也并非可以不动脑筋便随意决定文体的。2006年高考作文要求中就有“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其实这也是确定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关键所在。
第三,注意作文审题立意要准。
由于材料本身是松散的、不紧凑的,它的意思是由阅读者本人领会的,所以造成理解上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只要符合材料的题旨、命题者的意图,是允许存在的。但问题在于许多考生不能准确把握材料所传达的信息。要想准确把握题旨必须对材料加以提炼整合,即把材料中那些共通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而不能随心所欲地判定或凭主观意念硬贴上去。一般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是比较容易分辨的,而寓意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却不那么容易分辨,因为它们的题旨和意图足隐含的、不外露的,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意义,才能正确地把握题旨和意图。2006年高考作文材料的寓意是“认识自我”,围绕这一主旨构思写作才不至于中心旁落。
第四,注意运用好构思的方法。
6 1.类比推理法。对类似2006年高考作文以寓言故事为材料的作文,在分析概括材料的基础上应运用类比推理法,联系到我们自己的经历或身边的社会现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展开联想,深化主题。
2.大小转化法。在作文立意时,必须大题化小,小题大做。大题化小中的大题是指大道理即材料包含的哲理,为避免空洞要把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与大道理联系起来。小题大做的小题指写作的材料,从小事情、小问题中发现大道理,阐述大道理。作为考生应辩证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总之,材料作文兼考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其中阅读能力的检测不仅要考查我们对题意的领会和把握,而且也要考查我们对材料的理解和驾驭.“重写作,轻阅读”是写材料作文的大忌。我们有些同学在考试时为了抢时间,未及对材料细思慎辨,就匆匆落笔;甚至曲解了所提供的材料,其结果自然是“欲速则不达”,这就难免留下遗憾了。
怎样写材料作文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其方法是:一要抓住材料中关键句子或暗示性语言;二要注意对比材料划分层次,归纳层意,综合分析材料的基本观点;三要用正确的观点和对正反材料作出正确的判断。
7 第二步,看清材料作文要求,抓住原材料的主旨提炼出一个正确的主题(即观点),确立中心(即立论)。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在这一环节,可考虑从以下三个方向发散:①横向发散:即由材料的基本主题展开引申类比联想,由此及彼,比较求同,看哪些事物或现象是有类似或相关的属性,或者这个道理可以推及到哪些事物或现象上。②纵向发散:即研读材料所表现的社会现象或事实,并由表及里,追根溯源,寻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把握其所反映的普遍而深刻的道理。③逆向发散:即由正而反,从事物的相反方向思考,多问几个如果不这样将会如何。有了以上角度开掘出来的主题后就要选最佳的角度和立意来写。 第三步,运用材料合理入文,引议联结构思谋篇。①“引”,分析材料,提出观点或中心论点(略写)。②“议”,承上启下,展开议论(先写一个过渡段或过渡句,再写本论)。一般来说,应先正面论述中心论点,揭示正面道理,然后举正面事例论证“为什么是这样,有何好处”之后,最好再能从反面事例加以论证“为什么不可以这样”,举反面事例论证。③“联”,联系实际,深化中心(主要是社会或个人的实际,从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④“结”,总结照应,解决问题(可以照应材料或开头,起点题作用或总结、升华、发号召
8 等)。这个公式可用于读后感、评论、看图作文等,但千万不要搞成新八股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个小男孩兴奋地跑来跑去,完全忘记了邻居家门前水泥路是新铺的,一不小心,他一脚踏在还没有干的水泥路上。小男孩心里很害怕,因为平整漂亮的水泥地已经印上了一个清晰的脚印。
他心里想,幸好没有人发现他犯了这个错,只要不讲出来,是没有人会怪他的。他回到家把鞋子冲洗干净,在门前的阶梯上静坐了一会儿,一直觉得心里不安,终于决定告诉他的邻居伯伯:“很对不起,刚才我误踩在你们的新水泥地上了。”
邻居伯伯随着孩子走到现场察看后,拍拍他的肩膀说:“好孩子,很高兴你告诉我这件事,现在我还能够修补他。假如你不马上告诉我,等到水泥干了,这个脚印就难以修补了。”
作文要求:
1 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2 认真书写,力求整齐、美观
3 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4 不少于600字
1 怎样写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要“三清”“三扣”
材料作文的内容一般来说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话题式”的材料。
在所给的一段文字中表达一个相对集中的中心,或者是一个相对明确的语意指向,我们把这一中心总结出来后,按照“中心”来构思、写作,就完全是在围绕“材料”来写了,这类的材料作文,我们把它看成是“话题”作文,只是多了提炼中心的环节。
另一类是“选择式”的材料。
在所给的文字中展示出所给话题的几个方面,考生只要选择一个方面来写就可以了,这种形式多见于“格言”、“哲人说的话”中。
面对灵活的表现形式,缤纷的文字内容,考生往往不能抓住材料的根本,导致作文偏题、跑题,成为困扰考生的难点。写好材料作文其实并不难,面对材料,考生要做到“平心静气”,摒弃一切浮躁心情,调整好自己的写作状态——这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前提条件。
审题要“三清”
1. 看清材料,领会内容。在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判断这段材料属于哪类材料作文,具体理解整体材料的内容,要把材料实实在在地读懂,这一环节重在整体把握材料。
2. 理清内容,提炼中心。这一环节是决定是否跑题的关键,一定要认真对待。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如果是“话题式”的内容,要概括其中心,明确材料的主旨,这就是写作要确定的主题;如果是
2 “选择式”的内容,需要选取一点,来确定这一点的主要方向,从而确定作文的写作主题。
3. 读清要求,规范写作。读完材料后,千万不能忽视的是“写作要求”。材料叙述后的要求需要细细阅读,如果有“根据材料”、“结合材料”的文字,最好作文里要巧妙体现材料的内容或影子,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引材料”,但“引材料”时切忌生搬硬套;如果没有上述文字要求,就可引可不引了。然后再看具体的写作要求,明确作文在拟题、文体、写法、字数等方面的限制,然后再规范地写作,决不能“越雷池一步”。
构思要“三扣”
1. 扣住材料,明确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联系材料的主要纽带,因此作文中的主题一定要明确突出,这是写出优秀作文的必要条件。不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主题最好与所给材料有直接联系,并且在作文各个部分(开头、中间、结尾)都有体现,所以在构思时“点题”的设计就尤其重要了。
2. 扣住主题,明确文章的重点。如果要写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论证无疑是全文的重点;如果要写一篇记叙文,重点部分就是最集中体现文章主题的部分,对这一部分的描写要尽量丰富、形象,从而明确其在文章中的地位,进一步突出文章的主题。
3. 扣住重心,明确文章的亮点。文章的亮点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它可以是全文的素材选择、情节构思还可以是语言表达、修辞的运用等等,不管是哪个方面,总之需要考生把文章的亮点在有力地突出主题的同
3 时明确出来,这样作文就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写作要“五个一”
一个靓丽的题目:题目文章的眼睛,一个精炼又吸引人的题目,是一篇精彩的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所以千万不要简单处理自己的作文题目,在拟题时要特别关注这一点。
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文章的开篇要显示出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新颖、别致的开篇往往是吸引人的最主要的亮点。
一句点明主旨的话:在具体的写作行文中时刻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因此要想明确主题,至少一句点明主旨的话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结尾像是乐曲结束时的音符,越是回味无穷,越是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一个整洁的卷面。
2006年高考尘埃落定,考生的语文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笑着让你丢分”的预言在高考分数揭晓后得到证实,其中,作文得分成为制约语文得高分的瓶颈。
请看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 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
4 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山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乌,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乌”。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难看出,这是材料作文而不是话题作文。作文立意上一改过去几年话题作文的开放性,有了很大的约束性。为数不少的考生犯经验主义错误,按话题作文来立意,游离在材料作文的立意之外,从而导致中心旁落。为此,写作前审清材料内容及写作要求至关重要。
第一,要明确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
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在于话题作文只提供一个话题,材料只引出话题,与写作无关。而材料作文则提供一定的材料。如一首诗、一则寓言、一个或几个典故、一个故事、几则名言警句、一幅或几幅画,是对现实生活中某种现象的介绍、社会某种看法的概述、一个特定情境的设计等等,要求基于所供的材料,根据题目要求和规定思路导向进行写作。
第二,要把握材料作文的审题思路。
审题是决定作文考试成败的关键。由于高考作文应试时间少,审题不可能花费太多的时间,因此,对文字表述较为复杂的材料必须集中思想,尽快地把握审入? 选择什么立意? 重点采用什么表现方法? 如何体
5 现文章构思? 等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作文的材料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落笔,确定不同的立意,选定不同的写作方法,寻求不同的构思。其次还要注意文题的其他要求。高考作文题常有一句“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的提示,对此理解必须注意两点:一,所谓“不限”,一般是指构思时对文体的选择余地较大,但一旦选定某种文体进入具体写作过程时,则应遵循某种文体的基本格局,不能写成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的“四不像”的文章。二,所谓“不限”,固然比较灵活,但也并非可以不动脑筋便随意决定文体的。2006年高考作文要求中就有“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其实这也是确定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关键所在。
第三,注意作文审题立意要准。
由于材料本身是松散的、不紧凑的,它的意思是由阅读者本人领会的,所以造成理解上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只要符合材料的题旨、命题者的意图,是允许存在的。但问题在于许多考生不能准确把握材料所传达的信息。要想准确把握题旨必须对材料加以提炼整合,即把材料中那些共通的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而不能随心所欲地判定或凭主观意念硬贴上去。一般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是比较容易分辨的,而寓意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却不那么容易分辨,因为它们的题旨和意图足隐含的、不外露的,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意义,才能正确地把握题旨和意图。2006年高考作文材料的寓意是“认识自我”,围绕这一主旨构思写作才不至于中心旁落。
第四,注意运用好构思的方法。
6 1.类比推理法。对类似2006年高考作文以寓言故事为材料的作文,在分析概括材料的基础上应运用类比推理法,联系到我们自己的经历或身边的社会现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展开联想,深化主题。
2.大小转化法。在作文立意时,必须大题化小,小题大做。大题化小中的大题是指大道理即材料包含的哲理,为避免空洞要把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与大道理联系起来。小题大做的小题指写作的材料,从小事情、小问题中发现大道理,阐述大道理。作为考生应辩证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总之,材料作文兼考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其中阅读能力的检测不仅要考查我们对题意的领会和把握,而且也要考查我们对材料的理解和驾驭.“重写作,轻阅读”是写材料作文的大忌。我们有些同学在考试时为了抢时间,未及对材料细思慎辨,就匆匆落笔;甚至曲解了所提供的材料,其结果自然是“欲速则不达”,这就难免留下遗憾了。
怎样写材料作文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其方法是:一要抓住材料中关键句子或暗示性语言;二要注意对比材料划分层次,归纳层意,综合分析材料的基本观点;三要用正确的观点和对正反材料作出正确的判断。
7 第二步,看清材料作文要求,抓住原材料的主旨提炼出一个正确的主题(即观点),确立中心(即立论)。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在这一环节,可考虑从以下三个方向发散:①横向发散:即由材料的基本主题展开引申类比联想,由此及彼,比较求同,看哪些事物或现象是有类似或相关的属性,或者这个道理可以推及到哪些事物或现象上。②纵向发散:即研读材料所表现的社会现象或事实,并由表及里,追根溯源,寻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把握其所反映的普遍而深刻的道理。③逆向发散:即由正而反,从事物的相反方向思考,多问几个如果不这样将会如何。有了以上角度开掘出来的主题后就要选最佳的角度和立意来写。 第三步,运用材料合理入文,引议联结构思谋篇。①“引”,分析材料,提出观点或中心论点(略写)。②“议”,承上启下,展开议论(先写一个过渡段或过渡句,再写本论)。一般来说,应先正面论述中心论点,揭示正面道理,然后举正面事例论证“为什么是这样,有何好处”之后,最好再能从反面事例加以论证“为什么不可以这样”,举反面事例论证。③“联”,联系实际,深化中心(主要是社会或个人的实际,从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④“结”,总结照应,解决问题(可以照应材料或开头,起点题作用或总结、升华、发号召
8 等)。这个公式可用于读后感、评论、看图作文等,但千万不要搞成新八股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个小男孩兴奋地跑来跑去,完全忘记了邻居家门前水泥路是新铺的,一不小心,他一脚踏在还没有干的水泥路上。小男孩心里很害怕,因为平整漂亮的水泥地已经印上了一个清晰的脚印。
他心里想,幸好没有人发现他犯了这个错,只要不讲出来,是没有人会怪他的。他回到家把鞋子冲洗干净,在门前的阶梯上静坐了一会儿,一直觉得心里不安,终于决定告诉他的邻居伯伯:“很对不起,刚才我误踩在你们的新水泥地上了。”
邻居伯伯随着孩子走到现场察看后,拍拍他的肩膀说:“好孩子,很高兴你告诉我这件事,现在我还能够修补他。假如你不马上告诉我,等到水泥干了,这个脚印就难以修补了。”
作文要求:
1 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2 认真书写,力求整齐、美观
3 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4 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