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佛理的名言,有关禅语的名句作文3100字

初二作文

1、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八大人觉经》

2、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八大人觉经》

3、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八大人觉经》

4、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佛说十善业道经》

5、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佛说十善业道经》

6、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佛说十善业道经》

7、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佛说十善业道经》

8、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佛说十善业道经》

9、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佛说十善业道经》

10、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於顺违境,无爱恚心。——《佛说十善业道经》

11、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12、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3、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14、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此中何法。名为梵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5、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着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6、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

17、闻已应起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8、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9、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20、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21、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22、佛法是不二之法。

23、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24、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25、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26、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27、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28、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9、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猎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30、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3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32、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33、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

34、下下人有上上智。

3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6、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37、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38、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39、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40、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41、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42、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43、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44、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45、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46、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47、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

48、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

49、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50、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51、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52、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53、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54、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55、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56、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

57、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58、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59、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60、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61、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62、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63、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64、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65、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66、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服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

67、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68、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69、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70、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71、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72、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73、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当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74、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75、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76、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1、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八大人觉经》

2、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八大人觉经》

3、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八大人觉经》

4、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佛说十善业道经》

5、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佛说十善业道经》

6、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佛说十善业道经》

7、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佛说十善业道经》

8、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佛说十善业道经》

9、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佛说十善业道经》

10、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於顺违境,无爱恚心。——《佛说十善业道经》

11、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12、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3、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14、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此中何法。名为梵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5、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着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6、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

17、闻已应起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8、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9、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20、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21、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22、佛法是不二之法。

23、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24、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25、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26、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27、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28、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9、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猎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30、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3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32、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33、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

34、下下人有上上智。

3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6、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37、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38、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39、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40、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41、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42、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43、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44、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45、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46、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47、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

48、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

49、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

50、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51、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52、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53、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54、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55、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56、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

57、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58、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59、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60、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61、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62、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63、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64、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65、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66、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服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

67、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68、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69、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70、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71、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72、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73、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当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74、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75、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76、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相关作文

  • 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名言名句作文1600字
  • 篇一: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 人生是一种承受,凡事不必太在意,为人要心底坦荡,不为虚名所累; 大千世界里,也许我们无足轻重,也许只是一粒尘埃,但是每粒尘埃都在默默扮演一个角色,在没有舞台,没有灯光下的世界里,默默地唱着属于自己的那副歌. 所谓长大,就是把原本看重的东西看轻一点,原本看 ...

  • 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名句大全作文100字
  • 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名句大全 1.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 总还是有的--鲁迅 4.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5. 谁对时间越吝啬,时间对谁就越慷慨.(李大钊 )

  • 有关感恩的名言名句作文600字
  • 喧骚之母,必养成懒惰的子女(拉丁美洲) 养儿方知娘辛苦,养女方知谢娘恩 - 日本谚语 养儿强于父 养女容易嫁女难(英国) 摇动摇篮之手,就是支配世界之手(美国) 要想赢得女儿的欢心,必须先从她母亲着手(英国)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日本谚语 爷娘惜儿女,好比长江水 一个父亲能管好一百个儿子,而 ...

  • 有关屈原的的名人名言作文1500字
  • 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屈原名言 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 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屈原名句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 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 ...

  • 有关团结的名言名句 胜利也就有了保证作文1000字
  • 1.中国的问题,稳定需要团结,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 搞不成.稳定需要团结,才能稳定.要使社会长期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党与人民群 众钢铁般的团结. 2.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 3.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分 ...

  • 有关友情的名言名句 无法体味其珍贵作文1100字
  • 1.最牢固的友谊是共患难中结成的,正如生铁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锤炼成锅一样. 2.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 3.真正的友谊是一种缓慢生长的植物,必须经历并顶得住逆境的冲击,才无愧友谊这个称号. 4.真正的友谊,无论从正反看都应一样,不可能从前面看是蔷薇,而从反面看是刺. 5.真正 ...

  • 有关理想的名言名句 人往往不知退而求其次作文1500字
  • 1.最理想的境地既不可达,人往往不知退而求其次. 2.志气太大,理想过多,事实迎不上头来,结果自然是失望烦闷:志气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结果就必至于堕落. 3.只有同这个世界结合起来,我们的理想才能结出果实:脱离这个世界,理想就不结果实. 4.在这一人航海的人生浩瀚大海中,理想是罗盘针,热情是疾 ...

  • 有关创业励志名言名句作文1800字
  • 互联网行业的创业往往是苦尽甘不来的,要随时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人才和资金是所有创业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 -- 张本伟 阿里巴巴在路上发现小金子,如果不断捡起来,身上装满的时候就会走不动,永远到不了金矿的山顶:还是不管小金子直奔山顶. -- 马云 我认为世界上有四种壁垒,第一叫制度壁垒,比如中国移动, ...

  • 有关成功的名言名句作文3200字
  • 1.成功的人是在99%的险滩中看到一线生机. 2.成功了自己笑一辈子,不成功被人笑一辈子. 3.成功人记住经验,忘记痛苦所以勇往直前;失败人记住痛苦忘记经验所以裹足不前. 4.成功六机:危机--机--生机--识机--握机--用机. 5.成功永远没有顺其自然,成功都是被逼出来的. 6.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