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听课感悟
新小 龚瑞蓉
前不久,有幸聆听了宜昌西陵区语文教研员乔能俊老师执教的《桃花心木》一课。说实话,这节课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原来,我们的语文课原来还可以如此变革。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听过许多老师上的公开课,和乔老师说的一样,大多是一个模式,一个套路,而且课堂设计往往让我觉得巧妙,常常会对某个环节回味无穷。佩服之余我也常常想,我们平时上课能做到这样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能!但乔老师的这节示课却看不到任何作秀的成分,是一堂原生态的、真实、扎实、朴实的语文课。他的课堂看似波澜不惊,水到渠成,实则用心良苦,独具匠心。可以说,乔老师给我们呈现的就是一节随堂实践课,它的价值远远大于参赛观摩课。
《桃花心木》是一篇哲理深刻的散文,清新朴实的语言很容易让人明白。课堂上,乔老师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将课文复印分三次呈现给学生。他没有过多地去指导朗读,进行字词教学,而是通过学生对课文情节发展不断猜想、讨论、读写、分享来推动教学进程,进行探究性阅读。乔老师由“奇怪”入手,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思路,寻找问题的答案。 起先,课堂上没有几个学生发言,很沉闷,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思维逐步活跃起来。课文在“猜想”中引发学生强烈好奇心,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及角色演练显得尤为活跃。在小组阐述合作探究学习成果时,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聆听、提问、
解答、反驳并准确完整的表达”。在课文还有一部分才结束时,乔老师请学生续写,促使学生回归文章的整体,学生于静默中与作者相遇,“道理”不再是作者的道理,而是自己现场思考所得。研讨课上,自始自终以学生自问自疑自解为纽带,课堂上随时创生的新问题让课堂生动,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 虽然展示课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是深深的思考。真正指向儿童灵魂深处、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语文课堂究竟是怎样的图景?我想,真正高效的课堂,一定是给予学生内心需要和发展需要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教语文,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和学生共同创造真实的课堂,共同经历成长与收获!
《桃花心木》听课感悟
新小 龚瑞蓉
前不久,有幸聆听了宜昌西陵区语文教研员乔能俊老师执教的《桃花心木》一课。说实话,这节课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原来,我们的语文课原来还可以如此变革。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听过许多老师上的公开课,和乔老师说的一样,大多是一个模式,一个套路,而且课堂设计往往让我觉得巧妙,常常会对某个环节回味无穷。佩服之余我也常常想,我们平时上课能做到这样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能!但乔老师的这节示课却看不到任何作秀的成分,是一堂原生态的、真实、扎实、朴实的语文课。他的课堂看似波澜不惊,水到渠成,实则用心良苦,独具匠心。可以说,乔老师给我们呈现的就是一节随堂实践课,它的价值远远大于参赛观摩课。
《桃花心木》是一篇哲理深刻的散文,清新朴实的语言很容易让人明白。课堂上,乔老师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将课文复印分三次呈现给学生。他没有过多地去指导朗读,进行字词教学,而是通过学生对课文情节发展不断猜想、讨论、读写、分享来推动教学进程,进行探究性阅读。乔老师由“奇怪”入手,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思路,寻找问题的答案。 起先,课堂上没有几个学生发言,很沉闷,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思维逐步活跃起来。课文在“猜想”中引发学生强烈好奇心,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及角色演练显得尤为活跃。在小组阐述合作探究学习成果时,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聆听、提问、
解答、反驳并准确完整的表达”。在课文还有一部分才结束时,乔老师请学生续写,促使学生回归文章的整体,学生于静默中与作者相遇,“道理”不再是作者的道理,而是自己现场思考所得。研讨课上,自始自终以学生自问自疑自解为纽带,课堂上随时创生的新问题让课堂生动,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 虽然展示课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是深深的思考。真正指向儿童灵魂深处、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语文课堂究竟是怎样的图景?我想,真正高效的课堂,一定是给予学生内心需要和发展需要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教语文,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和学生共同创造真实的课堂,共同经历成长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