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3问题 及 鲁迅12篇杂文作文4300字

初三作文

《灯下漫笔》

, ”

鲁迅的“第三样时代”就成为一种国家建制的想象和人的现代性的乌托邦。从长远来看,

2.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我想是指在乱世中, 在老百姓看来, 连做奴

的揭示!好像确实如此,在战乱时,能有谁把一个人同等于一头牛,那么都成了求之不得的事,人们就在一直追寻着这个能成为奴隶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愿望!是说战乱混乱时期,连奴隶也做不得。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在太平盛世中. 老百姓终于实现了他们的"

渴望", 作成了奴隶. 就这样老百姓安于现状,麻木不仁的安享所谓的奴性的“太平盛世”.或许在安享的同时他们也在寻觅着什么!?只是不同的是,人类会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一切。而奴隶,

最多只是在寻觅着,真正适合他们的懂得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新的主子!在封建的稳定和平时期。因为历史就只有稳定和战乱时期。

因此,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 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 其实, 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1]216鲁

迅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观察历史, 故能揭示一部中国历史循环的本质。他呼吁“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4. 《灯下漫笔》艺术特色

1 这种形象化手法,被用来表现复杂而深刻的思想,特别能够显示它的强大生命力

举出《灯下漫笔》。作者从钞票贬值折价换成现银,反而沾沾自喜的心情,一下子联想到人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从而反映了有关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一个大主题。这种表现方法平易近人,它使一个抽象深奥的思想,十分容易地为读者所接受。

2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灯下漫笔》“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抓取的要害.

3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时它就是一种生活现象,为人们所耳闻目见,但不为人们所重视。鲁迅善于捕捉这种现象,加以点染、剖析,使它格外鲜明,引人注意《灯下漫笔》. ”对国民如何专横,向外人如何柔媚”

4它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可以利用比喻、故事,也可以根据对象特点直接描绘。鲁迅在这方面的笔力,就像名画师的速写,寥寥几笔,然而逼真,传神。《灯下漫笔》“ 记一个白人将到中国,预定的暂住时候是一年,但五年之后,还在北京,而且不想回去了。我一面陶醉在支那生活的空气中,一面深思着对于外人有着‘魅力’的这东西。元人也曾征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汉人种的生活美了;满人也征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汉人种的生活美了。现在西洋人也一样,嘴里虽然说着Democracy 呀,什么什么呀,而却被魅于支那人费六千年而建筑起来的生活的美。”

5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由于不是虚假的杜撰,而是从真实的生活感受出发,故事里渗透着个人深切的体验,所以莫不栩栩如生,发人深思。《灯下漫笔》”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

6《灯下漫笔》的抒情,有时并不借助于比喻、排比等手法,他只是按照事物的真象加以白描,在朴素无华的文辞中,寄托着一种真切的感情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7《灯下漫笔》的感情力量,特别表现在讽刺上. ”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1. 《热风》(1918年——1924年)

鲁迅曾解释说:"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 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 又大概是'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的; 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 我自说

鲁迅对当时令人窒息的社会现状感到" 寒冽", 以" 热风" 命名集子, 正反映了鲁迅主张深刻批判社会, 促醒人们去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2.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5年——1926年)

旧时迷信说法, 将人的运气好坏称为" 交华盖运" 。

:"人是有时要' 交华盖运' 的。……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 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 但俗人可不行, 华盖在上, 就要给罩住了, 只好碰钉先生招致了政府的迫害和文化帮凶的围攻。将此迫害和围攻比喻成交华盖运,在调侃中体现了辛辣的讽刺,借此表达对敌人的蔑视和嘲弄。

"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自嘲》), 但他" 偏不遵命"," 偏不磕头", 诙谐地将自己的杂文集取名《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

3. 《坟》(1907年——1925年)

鲁迅曾在他的文章中解释道:"过去已经过去, 神魂是无法追蹑的, 但总不能那, "

对那些旧制度的维护者," 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他面前, 使他有时不舒服"," 得到一点呕吐", 这也许正是鲁迅将自己的早期杂文编辑成集的目的所在, 也是《坟》真正的命名意图。

命名为《坟》也是一种“取巧的掩饰”。

4. 《而已集》(1926年——1927年)

当时正处于白色恐怖时期,如1926 年的“三·一八”惨案,次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面对反动军阀大肆屠杀革命党人和进步人士,先生既愤恨,又无能为力,先生愤然命笔, 写下了这样一首诗:/然而我只有' 杂感' 而已/连' 杂感' 也被' 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 时/我于是只有' ''

《而已集》里", 表达了他对国民党叛变革命、屠杀人民的极大愤慨和决心用手中的笔同他们斗争到底的决心。

这个虚词“而已”虚中有实,表现出先生强烈的愤慨之情,真可谓“出离愤怒”

了。

5. 《三闲集》(1927年——1929年)

1932年4月编定, 收杂文34篇。《三闲集》的命名脱胎于革命文学阵营内部的文学论争。

创作社成员成仿吾在《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一文中, 指责" 鲁迅先生坐在华盖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说旧闻", 是" 以趣味为中心"," 它所暗示着的是一种在小天地里自己骗自己的自足, 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 闲暇, 第三个闲暇。"

:", ' ' ", " 。" 编成而名之曰《三闲集》, 尚以射仿吾也。"

6. 《二心集》(1930年——1931年)

受" 左联" 内部宗派主义者指责的处境, 恶毒讽刺和攻击鲁迅为" 贰臣"," 为了卢布"," 被共产党屈服" 。

对此, :"御用文学家给我这徽号, 也可见他们的' 文坛' 是有皇帝的。"

鲁迅干脆用" 二心" 作为集名, 其反意而用之, 表明了自己对反动统治者怀有" 二心", 与他们势不两立而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决心和勇气。

7. 《伪自由书》(1933年1月——1933年5月) “《自由谈》并非同人杂志,' 自由' 更当然是一句反话。" 即以鲁迅的文章而论, 凡针砭时事, 揭露黑暗的, 要么被删节, 要么被禁止。

名集为《伪自由书》, 意思是并无言论的自由, 这正是对国民党反动派" 文化围剿" 的有力揭露。

8. 《南腔北调集》(1932年——1933年)

当时上海有一署名" 美子" 的文人在《作家素描》一文中攻击鲁迅:"鲁迅很喜欢演说, 只是有些口吃, 而且是' 南腔北调' 。"

对此, 鲁迅迎头反击道:"我不会说绵软的京白, 不会打响亮的京调, 不入调不入流, 实在是南腔北调。"

表明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 鄙薄无聊文人的立场, 信手拈来的这个集名, 诙谐幽默之中, 寄托了对敌人的鄙视, 表示了不妥协的态度。

9. 《准风月谈》(1933年6月——1933年11月)

国民党加紧了对《自由谈》的控制, 编者" 吁请海内文豪, 从兹多谈风月, 少发牢骚" 。

, "

鲁迅的杂文, 借谈" 风月" 之名而行谈" 风云" 之实, 正是一篇篇" 不能正如尊意" 的" 风月谈" 。因此, 所谓" 准风月" 者, 其实是一句反语。

10.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1934年——1936年)

鲁迅当时住在上海北四川路, 这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以外修筑马路的区域, 当时被称为" 半租界" 。

在杂文集的命名中, 鲁迅运用了" 损形" 的修辞方法," 且介" 分别是" 租界" 二字的一半, 是" 半租界" 之意。" 且" 者," 租" 之右半;" 介" 者," 界" 之下半。" 且介亭" 即" 半租界的亭子间" 。他以此集名告诉读者, 这些杂文是" 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巢' 杂文' 的笔的刀下的结集" 。以这种方法为集子命名,不失幽默诙谐,亦见先生标题艺术之一斑了。

11. 《花边文学》(1934年)

作者在该集的序言中对于命名原由作了解释:“(一)因为这类短评,在报纸

鲁迅当时发表文章多用笔名, 文学青年廖沫沙未知其详, 化名" 林默" 发表《论" 花边文学" 》一文, 对" 花边" 颇有微词。鲁迅后来说:"这一个名称, 是和我在同一营垒里的青年战友, 换掉姓名挂在暗箭上射给我的。" 当然, 这里有些误会的成份, 鲁迅以" 花边文学" 为集名, 亦不无讽刺之意。

12. 集外集

“我惭愧我的少年之作,却并不后悔,甚而至于还有些爱,这真好像是“乳犊不怕虎”〔11〕,乱攻一通,虽然无谋,但自有天真存在。现在是比较的精细了,然而我又别有其不满于自己之处。我佩服会用拖刀计的老将黄汉升〔12〕,但我爱莽撞的不顾利害而终于被部下偷了头去的张翼德〔13〕;我却又憎恶张翼德型的不问青红皂白,抡板斧“排头砍去”的李逵,我因此喜欢张顺的将他诱进水里去,淹得他两眼翻白〔14〕。

但我对于自己的“少作”,愧则有之,悔却从来没有过。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当然是惹人发笑的,但自有婴年的天真,决非少年以至老年所能有。况且如果少时不作,到老恐怕也未必就能作,又怎么还知道悔呢?

先前自己编了一本《坟》,还留存着许多文言文,就是这意思;这意思和方法,也一直至今没有变。但是,也有漏落的:是因为没有留存着底子,忘记了。也有故意删掉的:是或者因为看去好像抄译,却又年远失记,连自己也怀疑;或者因为不过对于一人,一时的事,和大局无关,情随事迁,无须再录;或者因为本不过开些玩笑,或是出于暂时的误解,几天之后,便无意义,不必留存了。

但使我吃惊的是霁云〔3〕先生竟抄下了这么一大堆,连三十多年前的时文,十多年前的新诗,也全在那里面。这真好像将我五十多年前的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装潢起来,并且给我自己和别人来赏鉴。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识羞。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这的确是我的影像,——由它去罢。”

《灯下漫笔》

, ”

鲁迅的“第三样时代”就成为一种国家建制的想象和人的现代性的乌托邦。从长远来看,

2.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我想是指在乱世中, 在老百姓看来, 连做奴

的揭示!好像确实如此,在战乱时,能有谁把一个人同等于一头牛,那么都成了求之不得的事,人们就在一直追寻着这个能成为奴隶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愿望!是说战乱混乱时期,连奴隶也做不得。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在太平盛世中. 老百姓终于实现了他们的"

渴望", 作成了奴隶. 就这样老百姓安于现状,麻木不仁的安享所谓的奴性的“太平盛世”.或许在安享的同时他们也在寻觅着什么!?只是不同的是,人类会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一切。而奴隶,

最多只是在寻觅着,真正适合他们的懂得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新的主子!在封建的稳定和平时期。因为历史就只有稳定和战乱时期。

因此,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 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 其实, 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1]216鲁

迅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观察历史, 故能揭示一部中国历史循环的本质。他呼吁“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4. 《灯下漫笔》艺术特色

1 这种形象化手法,被用来表现复杂而深刻的思想,特别能够显示它的强大生命力

举出《灯下漫笔》。作者从钞票贬值折价换成现银,反而沾沾自喜的心情,一下子联想到人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从而反映了有关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一个大主题。这种表现方法平易近人,它使一个抽象深奥的思想,十分容易地为读者所接受。

2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灯下漫笔》“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抓取的要害.

3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时它就是一种生活现象,为人们所耳闻目见,但不为人们所重视。鲁迅善于捕捉这种现象,加以点染、剖析,使它格外鲜明,引人注意《灯下漫笔》. ”对国民如何专横,向外人如何柔媚”

4它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可以利用比喻、故事,也可以根据对象特点直接描绘。鲁迅在这方面的笔力,就像名画师的速写,寥寥几笔,然而逼真,传神。《灯下漫笔》“ 记一个白人将到中国,预定的暂住时候是一年,但五年之后,还在北京,而且不想回去了。我一面陶醉在支那生活的空气中,一面深思着对于外人有着‘魅力’的这东西。元人也曾征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汉人种的生活美了;满人也征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汉人种的生活美了。现在西洋人也一样,嘴里虽然说着Democracy 呀,什么什么呀,而却被魅于支那人费六千年而建筑起来的生活的美。”

5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由于不是虚假的杜撰,而是从真实的生活感受出发,故事里渗透着个人深切的体验,所以莫不栩栩如生,发人深思。《灯下漫笔》”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

6《灯下漫笔》的抒情,有时并不借助于比喻、排比等手法,他只是按照事物的真象加以白描,在朴素无华的文辞中,寄托着一种真切的感情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7《灯下漫笔》的感情力量,特别表现在讽刺上. ”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1. 《热风》(1918年——1924年)

鲁迅曾解释说:"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 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 又大概是'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的; 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 我自说

鲁迅对当时令人窒息的社会现状感到" 寒冽", 以" 热风" 命名集子, 正反映了鲁迅主张深刻批判社会, 促醒人们去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2.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5年——1926年)

旧时迷信说法, 将人的运气好坏称为" 交华盖运" 。

:"人是有时要' 交华盖运' 的。……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 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 但俗人可不行, 华盖在上, 就要给罩住了, 只好碰钉先生招致了政府的迫害和文化帮凶的围攻。将此迫害和围攻比喻成交华盖运,在调侃中体现了辛辣的讽刺,借此表达对敌人的蔑视和嘲弄。

"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自嘲》), 但他" 偏不遵命"," 偏不磕头", 诙谐地将自己的杂文集取名《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

3. 《坟》(1907年——1925年)

鲁迅曾在他的文章中解释道:"过去已经过去, 神魂是无法追蹑的, 但总不能那, "

对那些旧制度的维护者," 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他面前, 使他有时不舒服"," 得到一点呕吐", 这也许正是鲁迅将自己的早期杂文编辑成集的目的所在, 也是《坟》真正的命名意图。

命名为《坟》也是一种“取巧的掩饰”。

4. 《而已集》(1926年——1927年)

当时正处于白色恐怖时期,如1926 年的“三·一八”惨案,次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面对反动军阀大肆屠杀革命党人和进步人士,先生既愤恨,又无能为力,先生愤然命笔, 写下了这样一首诗:/然而我只有' 杂感' 而已/连' 杂感' 也被' 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 时/我于是只有' ''

《而已集》里", 表达了他对国民党叛变革命、屠杀人民的极大愤慨和决心用手中的笔同他们斗争到底的决心。

这个虚词“而已”虚中有实,表现出先生强烈的愤慨之情,真可谓“出离愤怒”

了。

5. 《三闲集》(1927年——1929年)

1932年4月编定, 收杂文34篇。《三闲集》的命名脱胎于革命文学阵营内部的文学论争。

创作社成员成仿吾在《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一文中, 指责" 鲁迅先生坐在华盖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说旧闻", 是" 以趣味为中心"," 它所暗示着的是一种在小天地里自己骗自己的自足, 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 闲暇, 第三个闲暇。"

:", ' ' ", " 。" 编成而名之曰《三闲集》, 尚以射仿吾也。"

6. 《二心集》(1930年——1931年)

受" 左联" 内部宗派主义者指责的处境, 恶毒讽刺和攻击鲁迅为" 贰臣"," 为了卢布"," 被共产党屈服" 。

对此, :"御用文学家给我这徽号, 也可见他们的' 文坛' 是有皇帝的。"

鲁迅干脆用" 二心" 作为集名, 其反意而用之, 表明了自己对反动统治者怀有" 二心", 与他们势不两立而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决心和勇气。

7. 《伪自由书》(1933年1月——1933年5月) “《自由谈》并非同人杂志,' 自由' 更当然是一句反话。" 即以鲁迅的文章而论, 凡针砭时事, 揭露黑暗的, 要么被删节, 要么被禁止。

名集为《伪自由书》, 意思是并无言论的自由, 这正是对国民党反动派" 文化围剿" 的有力揭露。

8. 《南腔北调集》(1932年——1933年)

当时上海有一署名" 美子" 的文人在《作家素描》一文中攻击鲁迅:"鲁迅很喜欢演说, 只是有些口吃, 而且是' 南腔北调' 。"

对此, 鲁迅迎头反击道:"我不会说绵软的京白, 不会打响亮的京调, 不入调不入流, 实在是南腔北调。"

表明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 鄙薄无聊文人的立场, 信手拈来的这个集名, 诙谐幽默之中, 寄托了对敌人的鄙视, 表示了不妥协的态度。

9. 《准风月谈》(1933年6月——1933年11月)

国民党加紧了对《自由谈》的控制, 编者" 吁请海内文豪, 从兹多谈风月, 少发牢骚" 。

, "

鲁迅的杂文, 借谈" 风月" 之名而行谈" 风云" 之实, 正是一篇篇" 不能正如尊意" 的" 风月谈" 。因此, 所谓" 准风月" 者, 其实是一句反语。

10.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1934年——1936年)

鲁迅当时住在上海北四川路, 这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以外修筑马路的区域, 当时被称为" 半租界" 。

在杂文集的命名中, 鲁迅运用了" 损形" 的修辞方法," 且介" 分别是" 租界" 二字的一半, 是" 半租界" 之意。" 且" 者," 租" 之右半;" 介" 者," 界" 之下半。" 且介亭" 即" 半租界的亭子间" 。他以此集名告诉读者, 这些杂文是" 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巢' 杂文' 的笔的刀下的结集" 。以这种方法为集子命名,不失幽默诙谐,亦见先生标题艺术之一斑了。

11. 《花边文学》(1934年)

作者在该集的序言中对于命名原由作了解释:“(一)因为这类短评,在报纸

鲁迅当时发表文章多用笔名, 文学青年廖沫沙未知其详, 化名" 林默" 发表《论" 花边文学" 》一文, 对" 花边" 颇有微词。鲁迅后来说:"这一个名称, 是和我在同一营垒里的青年战友, 换掉姓名挂在暗箭上射给我的。" 当然, 这里有些误会的成份, 鲁迅以" 花边文学" 为集名, 亦不无讽刺之意。

12. 集外集

“我惭愧我的少年之作,却并不后悔,甚而至于还有些爱,这真好像是“乳犊不怕虎”〔11〕,乱攻一通,虽然无谋,但自有天真存在。现在是比较的精细了,然而我又别有其不满于自己之处。我佩服会用拖刀计的老将黄汉升〔12〕,但我爱莽撞的不顾利害而终于被部下偷了头去的张翼德〔13〕;我却又憎恶张翼德型的不问青红皂白,抡板斧“排头砍去”的李逵,我因此喜欢张顺的将他诱进水里去,淹得他两眼翻白〔14〕。

但我对于自己的“少作”,愧则有之,悔却从来没有过。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当然是惹人发笑的,但自有婴年的天真,决非少年以至老年所能有。况且如果少时不作,到老恐怕也未必就能作,又怎么还知道悔呢?

先前自己编了一本《坟》,还留存着许多文言文,就是这意思;这意思和方法,也一直至今没有变。但是,也有漏落的:是因为没有留存着底子,忘记了。也有故意删掉的:是或者因为看去好像抄译,却又年远失记,连自己也怀疑;或者因为不过对于一人,一时的事,和大局无关,情随事迁,无须再录;或者因为本不过开些玩笑,或是出于暂时的误解,几天之后,便无意义,不必留存了。

但使我吃惊的是霁云〔3〕先生竟抄下了这么一大堆,连三十多年前的时文,十多年前的新诗,也全在那里面。这真好像将我五十多年前的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装潢起来,并且给我自己和别人来赏鉴。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识羞。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这的确是我的影像,——由它去罢。”


相关作文

  • [灯下漫笔]说课简案作文2300字
  • 师玲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灯下漫笔>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它是一篇非常有典型意义的杂文,鲁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解剖,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批判.全问激情饱满,情理交融,语言有力.本课的成功教学能使学生在了解了杂文"显 ...

  • [灯下漫笔]讽刺艺术作文1100字
  • <灯下漫笔>的讽刺艺术 鲁迅一生写了大量的杂文,他的杂文特点是诗化的政论,是政论化的诗.其中讽刺艺术是杂文中的重要特征,语言简洁峭拔,充满幽默感. 在<灯下漫笔>中,鲁迅以讽刺的艺术手法,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在<灯下漫笔>中,鲁迅用讽刺艺术之一是反语,从表面 ...

  • 灯下漫笔(节选)作文5500字
  • 灯下漫笔(节选)(网友来稿) http://www.ruiwen.co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6-10-12 颜改河 1.知识目标 (1)分析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分析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 ...

  • 灯下漫笔作文3800字
  • 1 <灯下漫笔>教案4 胡学文 教学目标 1.了解"随笔"的文体特征. 2.学习鲁迅文章的个性化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它的战斗性. 3.品味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重点 1.关于文章的主题理解是教学的重点. 2.本文直写事实,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

  • 灯下漫笔说课作文3500字
  • <灯下漫笔>说课稿 一.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其教学价值 <灯下漫笔>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的一篇讲读课文,编者将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定位为"说理性散文"."说理性散文"具有浓厚的思辨性和人文性,与高一册第二单元和高三册第三单元以记叙描写为主.重抒 ...

  • 灯下漫笔作文3800字
  • < 灯 下 漫 笔 > 鲁迅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猛烈地抨击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和所谓的中国"精神文明",有力地批判了赞颂这种精神文明的中外反动派和形形色色的御用文人.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学习要求 文学知识: 了解作家鲁迅:识记这是一篇杂文. ...

  • 第三册灯下漫笔-教学教案作文2100字
  • ◆设计意图课堂上读散文,多从文章学的角度去读,从文章内容到表现手法,从"形散"到"神不散".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能否从"读懂鲁迅"的角度去读,去认识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更多地发挥文章在人文方面的影响力,正是本设计首先考虑的问题 ...

  • 灯下漫笔作文2600字
  • 灯下漫笔 鲁迅 一.作家作品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1918年第一次用"鲁迅"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著作有<鲁迅全集>十六卷. 二.文体知识 本文选自杂文集<坟>. 文章的两部分分别于19 ...

  • 17灯下漫笔(节选)(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作文2400字
  •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说理性散文的特点. 2.了解鲁迅杂文的风格. 二.能力培育目标 1.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的构思特点,培养由小及大,进行类比对照的联想能力. 2.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体会这篇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3.体味.鉴赏文中凝炼形象而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