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童年记趣
我从小就喜欢小昆虫。萤(y íng )火虫、金铃子、叫哥哥、蛐(q ū) 蛐儿、蚱蜢(zhàm ěng) 、知了,都是我童年时代的游戏伙伴。那鲜活的小生命,带给我无限的乐趣和遐(xiá) 想。
我四五岁的时候,闷热的夏夜,同祖母一起起院子里乘凉。湛(zhàn) 蓝的天空星儿闪烁。祖母指着明亮的星星,教我的第一首儿歌就是:“天上一颗星,地上一颗钉,叮叮当当敲油瓶,油瓶漏,吃颗豆„„”当萤火虫闪着晶莹的光芒从我们眼前掠过时,祖母又唱起:“虫、虫、虫、虫飞,飞呀飞上天,夜夜红,亮晶晶,好像天里许多星„„”同时扳(bān) 着我的两个食指一张一合作飞翔状。当我好奇地问祖母:“萤火虫为什么发光啊?”祖母不假思索地回答:“那是打着小灯笼给走夜路的人照明呢?”小星星、萤火虫、小灯笼,连同那韵(yùn) 律优美的儿歌,从那时起就深深地镌(juān) 刻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我上小学那几年,家住鱼巷,靠近小县城的新北门。家门口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小路,通向城墙下一片开阔的空地。那里野花盛开,杂草丛生,是我和小伙伴捉花蝴蝶、红蜻蜓、叫哥哥、蛐蛐儿的好地方。约莫七八岁,我和大弟玩搭积木,摆来摆去,就那么几种图形,觉得没什么意思。于是别出心裁,玩出了新花样:用积木搭成几条长长的通道,把我们从草丛中捉来的蚱蜢、螳螂(t ángl áng )分别放在各个通道口,让它们沿着通道向前爬,看谁先到达出口处。然后按照比赛成绩、名次,分别把它们放入用积木搭成的形状各异、规格不等的小屋里。
捉蛐蛐儿、斗蛐蛐儿,那是最有趣的游戏了,有时简直痴迷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哪里有蛐(q ū)蛐儿的叫声,我们就蹑(niâ) 手蹑脚地跟踪到哪里。入夜之后,打着手电筒或小火把,到潮湿的石板、水缸底下或墙缝里去寻觅、搜索。有时,小姑娘、小表叔也加入捉蛐蛐儿的队伍,帮我们捉那叫声洪亮而又藏匿(nì) 得极其隐蔽的蛐蛐儿。斗起蛐蛐儿来,那全神贯注、较真儿、不服输的劲儿,真是又可笑又可爱。有一次,我那只背上有两个红点、连胜十多仗的“常胜将军”,终于败在表哥的“红头大王”脚下,而且被咬伤了一条腿。面对败局,我闷声不响,难受极了。当表哥慷慨(kāngk ǎi) 答应把“红头大王”送给我时,我又露出羞涩的笑容。
(束沛德)
2 背篼(dōu)
黄昏,蜿蜒(wāny án) 的山道上,打柴的孩子归来了。他背着满满的一背篼柴火,他背着五彩的晚霞,他背着大山给他的慷慨馈(kuì) 赠,他背着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收获。
山风一路上梳理他蓬乱的头发;山溪一路上对他说着悄悄话;鸟儿们一路上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村子,炊烟袅(niǎo) 袅升起,飘过了林梢。他知道,那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 他加快了脚步,拐(guǎi) 过一道弯,绕过一道坎(kǎn) ,走过一截窄窄的田埂(gěng) ,跨过小石桥,走进了村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
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呼出一口气儿,掏出一捧山楂(zhā) ,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
他拿着几个红红的柿子,放在门槛(kǎn) 上坐着的小妹妹手上。
他把一小捆药材交给爷爷,托他明儿去镇子里换几个钱——他想自己积攒(zǎn) 下学期的学费呢。 然后,他温顺地让妈妈撩(liāo) 起围腰的一角,擦去他汗涔(c ãn )涔小脸上的泥渍(zì) 。 他抬起头,抿(mǐn) 着小嘴微微笑了。
哦,在山里,打柴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曹雷)
3风筝
让一张纸飞到天上去,最初有这个念头,并且将它实现的那个人,的确了不起!
我不知道他是谁。或许那并不是一个人。或许是千百年后的子孙,才好不容易替祖先圆了这个梦。 但不管怎么说,到了我们这儿,我们充满梦想的儿时,风筝已经很平常,不算什么创造了。只要高兴,每个男孩儿、女孩儿、都可以给自己弄个风筝来玩玩。现在的孩子大都是买现成的,而小时候的我们,当然是自己动手做。
除了要弄到较轻薄的纸张,譬(pì) 如桃花纸,不是太容易,其他方面,扎风筝的活儿还不算费劲。竹篾(miâ) 可以取自于破旧的竹椅、扁担、箩筐、篱笆(líba) 等等,尽量劈得薄些,刮磨得光滑些就是。再就是剪刀、糨糊(jiànghu) 上的活儿了。刚糊好的风筝还潮湿,分量重,不宜放飞,要等糨糊干了再说。为了控制风筝,也是为了美观,我们还总是用一些粘连在一起的纸杯,套结成两条长长的风筝尾巴。风筝的本身可以是四方的,也可以做成梯(tī) 形、三角形、六边形。至于更艺术些的,做成像鸟、像鱼、像蝴蝶的种种形状,绘上五颜六色,那可是风筝艺人的作为了。小时候的我们没那本事,也缺少那份耐心。我们倒是更务实些,更关心风筝实际能飞多高,因此更多的是讲究风筝线的好坏。自然都是从母亲针线盒里来的,但最好是钉被子的,不要缝衣裳的。
常常是不等风筝干透,我们就耐不住要拿出去放了——哈!这才是值得你大呼小叫的激动时刻! 在我小时候住的城郊九溪,秋收后到春耕之前,孩子们就在留着稻茬(chá) 的空旷田野上,一阵狂跑,将手中的风筝一只只地放飞在天上„„
田里有庄家的季节,我们也能顺着直溜的田埂奔跑。远远望去,小小的身影淹没在一片黄灿灿的油菜花中,只见到花丛间一颗颗脑袋的黑点点滚来滚去。
风筝在空中飘荡,那么高,那么远„„
可也总有个把倒霉蛋,他的风筝怎么也飞不起来,傻乎乎地拖在地上,一路跟着他跑,噗(pū) 啦啦的一路折腾(zhēteng) 。那孩子,必是满头大汗,却说不清是跑出来的,还是急出来的。
而那些高高飞翔的风筝,表达着其他孩子的欢乐和骄傲。稍许抖抖线儿,天上的风筝还会随即做一些动作,跳动一下,甚至翻个筋(jīn) 斗„„多让人得意!
住在城里的孩子,放风筝就没那么畅(chàng) 快了。除了几处广场和公园,城区里很少有空旷地方。而广场和公园,大家都往那儿去凑,人就太多太挤,风筝在空中难免“打架”。
高楼、电线、街旁的树木,这些都让风筝觉得别扭。当然,你要是能顺利地穿出这片密密匝(zā) 匝的封锁,让风筝高高在上,自由自在,那倒是本事比我的大。
风筝若被电线或树枝挂住,挣脱不得,最后只得扯断线儿。碰上这种糟糕局面,小时候的我们,称它为风筝“出国”。
(李航育)
4山里的孩子
山里的天亮得迟。
孩子们从这座山翻过那座山,背着书包上学校去。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guà) 子由黑变红了。渐渐地,渐渐地,初升的红日把他们拥抱起来。
山里的天黑得早。
孩子们从这座山梁翻过那座山梁,背着书包放学回家。山楂(zhā) 果由红变黑了,路边的草垛 (duî) 由黄变黑了,男孩子身上的褂子也由蓝变黑了。渐渐地,渐渐地,夜幕把他们笼罩起来。
天边的云,黑黑的;山里的路,黑黑的。远处,羊栏边的黄狗汪汪叫。忽然,天空中亮起一盏灯,哦,那是月亮,多像焦急的的母亲手里提着的灯笼迎孩子回家。
传说,山里埋藏着一把能打开智慧(huì) 宝库的金钥匙(yàoshi) 。山里的孩子们就是这样,日日夜夜,起早贪黑,在辛勤刻苦地寻找呀。他们要用那把神奇的钥匙,打开智慧的宝库;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变村庄,改变山里的贫穷面貌!
祖国啊,请相信吧!山里的孩子不怕在黑夜启程,他们一定能迎来绚(xu àn )丽的黎明„„
1 童年记趣
我从小就喜欢小昆虫。萤(y íng )火虫、金铃子、叫哥哥、蛐(q ū) 蛐儿、蚱蜢(zhàm ěng) 、知了,都是我童年时代的游戏伙伴。那鲜活的小生命,带给我无限的乐趣和遐(xiá) 想。
我四五岁的时候,闷热的夏夜,同祖母一起起院子里乘凉。湛(zhàn) 蓝的天空星儿闪烁。祖母指着明亮的星星,教我的第一首儿歌就是:“天上一颗星,地上一颗钉,叮叮当当敲油瓶,油瓶漏,吃颗豆„„”当萤火虫闪着晶莹的光芒从我们眼前掠过时,祖母又唱起:“虫、虫、虫、虫飞,飞呀飞上天,夜夜红,亮晶晶,好像天里许多星„„”同时扳(bān) 着我的两个食指一张一合作飞翔状。当我好奇地问祖母:“萤火虫为什么发光啊?”祖母不假思索地回答:“那是打着小灯笼给走夜路的人照明呢?”小星星、萤火虫、小灯笼,连同那韵(yùn) 律优美的儿歌,从那时起就深深地镌(juān) 刻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我上小学那几年,家住鱼巷,靠近小县城的新北门。家门口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小路,通向城墙下一片开阔的空地。那里野花盛开,杂草丛生,是我和小伙伴捉花蝴蝶、红蜻蜓、叫哥哥、蛐蛐儿的好地方。约莫七八岁,我和大弟玩搭积木,摆来摆去,就那么几种图形,觉得没什么意思。于是别出心裁,玩出了新花样:用积木搭成几条长长的通道,把我们从草丛中捉来的蚱蜢、螳螂(t ángl áng )分别放在各个通道口,让它们沿着通道向前爬,看谁先到达出口处。然后按照比赛成绩、名次,分别把它们放入用积木搭成的形状各异、规格不等的小屋里。
捉蛐蛐儿、斗蛐蛐儿,那是最有趣的游戏了,有时简直痴迷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哪里有蛐(q ū)蛐儿的叫声,我们就蹑(niâ) 手蹑脚地跟踪到哪里。入夜之后,打着手电筒或小火把,到潮湿的石板、水缸底下或墙缝里去寻觅、搜索。有时,小姑娘、小表叔也加入捉蛐蛐儿的队伍,帮我们捉那叫声洪亮而又藏匿(nì) 得极其隐蔽的蛐蛐儿。斗起蛐蛐儿来,那全神贯注、较真儿、不服输的劲儿,真是又可笑又可爱。有一次,我那只背上有两个红点、连胜十多仗的“常胜将军”,终于败在表哥的“红头大王”脚下,而且被咬伤了一条腿。面对败局,我闷声不响,难受极了。当表哥慷慨(kāngk ǎi) 答应把“红头大王”送给我时,我又露出羞涩的笑容。
(束沛德)
2 背篼(dōu)
黄昏,蜿蜒(wāny án) 的山道上,打柴的孩子归来了。他背着满满的一背篼柴火,他背着五彩的晚霞,他背着大山给他的慷慨馈(kuì) 赠,他背着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收获。
山风一路上梳理他蓬乱的头发;山溪一路上对他说着悄悄话;鸟儿们一路上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村子,炊烟袅(niǎo) 袅升起,飘过了林梢。他知道,那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 他加快了脚步,拐(guǎi) 过一道弯,绕过一道坎(kǎn) ,走过一截窄窄的田埂(gěng) ,跨过小石桥,走进了村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
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呼出一口气儿,掏出一捧山楂(zhā) ,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
他拿着几个红红的柿子,放在门槛(kǎn) 上坐着的小妹妹手上。
他把一小捆药材交给爷爷,托他明儿去镇子里换几个钱——他想自己积攒(zǎn) 下学期的学费呢。 然后,他温顺地让妈妈撩(liāo) 起围腰的一角,擦去他汗涔(c ãn )涔小脸上的泥渍(zì) 。 他抬起头,抿(mǐn) 着小嘴微微笑了。
哦,在山里,打柴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曹雷)
3风筝
让一张纸飞到天上去,最初有这个念头,并且将它实现的那个人,的确了不起!
我不知道他是谁。或许那并不是一个人。或许是千百年后的子孙,才好不容易替祖先圆了这个梦。 但不管怎么说,到了我们这儿,我们充满梦想的儿时,风筝已经很平常,不算什么创造了。只要高兴,每个男孩儿、女孩儿、都可以给自己弄个风筝来玩玩。现在的孩子大都是买现成的,而小时候的我们,当然是自己动手做。
除了要弄到较轻薄的纸张,譬(pì) 如桃花纸,不是太容易,其他方面,扎风筝的活儿还不算费劲。竹篾(miâ) 可以取自于破旧的竹椅、扁担、箩筐、篱笆(líba) 等等,尽量劈得薄些,刮磨得光滑些就是。再就是剪刀、糨糊(jiànghu) 上的活儿了。刚糊好的风筝还潮湿,分量重,不宜放飞,要等糨糊干了再说。为了控制风筝,也是为了美观,我们还总是用一些粘连在一起的纸杯,套结成两条长长的风筝尾巴。风筝的本身可以是四方的,也可以做成梯(tī) 形、三角形、六边形。至于更艺术些的,做成像鸟、像鱼、像蝴蝶的种种形状,绘上五颜六色,那可是风筝艺人的作为了。小时候的我们没那本事,也缺少那份耐心。我们倒是更务实些,更关心风筝实际能飞多高,因此更多的是讲究风筝线的好坏。自然都是从母亲针线盒里来的,但最好是钉被子的,不要缝衣裳的。
常常是不等风筝干透,我们就耐不住要拿出去放了——哈!这才是值得你大呼小叫的激动时刻! 在我小时候住的城郊九溪,秋收后到春耕之前,孩子们就在留着稻茬(chá) 的空旷田野上,一阵狂跑,将手中的风筝一只只地放飞在天上„„
田里有庄家的季节,我们也能顺着直溜的田埂奔跑。远远望去,小小的身影淹没在一片黄灿灿的油菜花中,只见到花丛间一颗颗脑袋的黑点点滚来滚去。
风筝在空中飘荡,那么高,那么远„„
可也总有个把倒霉蛋,他的风筝怎么也飞不起来,傻乎乎地拖在地上,一路跟着他跑,噗(pū) 啦啦的一路折腾(zhēteng) 。那孩子,必是满头大汗,却说不清是跑出来的,还是急出来的。
而那些高高飞翔的风筝,表达着其他孩子的欢乐和骄傲。稍许抖抖线儿,天上的风筝还会随即做一些动作,跳动一下,甚至翻个筋(jīn) 斗„„多让人得意!
住在城里的孩子,放风筝就没那么畅(chàng) 快了。除了几处广场和公园,城区里很少有空旷地方。而广场和公园,大家都往那儿去凑,人就太多太挤,风筝在空中难免“打架”。
高楼、电线、街旁的树木,这些都让风筝觉得别扭。当然,你要是能顺利地穿出这片密密匝(zā) 匝的封锁,让风筝高高在上,自由自在,那倒是本事比我的大。
风筝若被电线或树枝挂住,挣脱不得,最后只得扯断线儿。碰上这种糟糕局面,小时候的我们,称它为风筝“出国”。
(李航育)
4山里的孩子
山里的天亮得迟。
孩子们从这座山翻过那座山,背着书包上学校去。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guà) 子由黑变红了。渐渐地,渐渐地,初升的红日把他们拥抱起来。
山里的天黑得早。
孩子们从这座山梁翻过那座山梁,背着书包放学回家。山楂(zhā) 果由红变黑了,路边的草垛 (duî) 由黄变黑了,男孩子身上的褂子也由蓝变黑了。渐渐地,渐渐地,夜幕把他们笼罩起来。
天边的云,黑黑的;山里的路,黑黑的。远处,羊栏边的黄狗汪汪叫。忽然,天空中亮起一盏灯,哦,那是月亮,多像焦急的的母亲手里提着的灯笼迎孩子回家。
传说,山里埋藏着一把能打开智慧(huì) 宝库的金钥匙(yàoshi) 。山里的孩子们就是这样,日日夜夜,起早贪黑,在辛勤刻苦地寻找呀。他们要用那把神奇的钥匙,打开智慧的宝库;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变村庄,改变山里的贫穷面貌!
祖国啊,请相信吧!山里的孩子不怕在黑夜启程,他们一定能迎来绚(xu àn )丽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