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的时代总是充满着天真无邪,泛着童稚的眼,天真的面,偶尔淘气,偶尔笑靥如花,阴晴不定,开心时就笑,不开心就哭闹,不需要控制情绪,一切随心所欲,顺其自然。 这就是童真了。 可是渐渐的我们长大了,再也不能无所顾忌,想哭就哭,想闹就闹了。我们读书,我们写字,我们不再自我,我们与人交谈,我们学着相处,我们学会容忍,我们学会内敛,我们也学着控制情绪。我们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周遭的影响。 因而我们也变得谨慎,变得多心和猜忌,也因此出现了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坚强、脆弱、成熟、幼稚,显得那么的棱角分明。懂得多了,体会多了,我们不再张扬;看得多了,见识广了,我们学会低调。 我们感慨生活,我们叹息生命,我们经历了很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们的忧虑变得多了,我们的担心也频繁了,我们畏葸不前,我们思前想后,我们自寻烦恼。这就是现代人,所谓的都市男女。 其实童真真的消失了吗?只是我们被生活强加了很多桎梏,不能随心而已。人,归根到底是动物,所以我们具备动物界应有的一切本能。 “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勺烧我那腐烂的梦想。” 我们的梦想曾经是那么的伟大,我们也曾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可是渐渐的我们梦想都被抛之脑后,我们在现实面前低头了,梦想已经变得不敢再想。 最近与一位新同事聊天,让我颇有触动。 用五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半个中国。没有充足的钱财准备,没有精细的行程安排,有的只是一腔热血,背上背包,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风餐露宿,暮鼓晨钟,听着黎明的鸡叫,看着沿途的风景,让心灵去旅行。 这是怎样的一种魄力?曾经我们多少人有过这样的想法,可是真正实践的又有多少? 想的多了会成为一种负担,最后压迫我们在现实面前低头。我们害怕钱粮不够,我们害怕露宿街头。当我们把这样的想法说出的时候。 他笑了,这个安静的大男孩笑的那么自然和从容。 他给我们讲沿途的故事,饿了、困了可以找人家投宿,遇到荒野之地就搭起帐篷,衣服脏了就找个小河清洗,晾上一晚,第二天继续穿。不需要讲究有没有洗衣粉,洗洁精,不需要讲究会不会被人拒绝。 农村的人们大都热情好客,不仅安排住宿,还会做一些土特产给他们吃,给他们讲当地的传说。这让我想起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貌,想起大佬,想起翠翠。 淳朴的农村风貌也让我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小时候,想起了那些天真可爱的人。小时候,家里有亲朋探访,没地方住的时候也会到邻居家里借宿。有好吃的也会邻里间分享。我们从村子的这一头到村子的那一头,挨家挨户的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甚至邻村,更远的村子。 就像他给我们讲述的那样。这一切都曾真切的发生着。 讨厌城市里的尔虞我诈,不习惯冷漠的都市生活。城里的男女都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善于伪装,不愿真心示人,一切的索取与回报都有着鲜明的目的性,这里人们变得贪婪,变得拜金,变得现实,甚至变得扭曲。 这是他旅行回来后的第一份工作,这样强烈的反差曾让他一时间很痛苦,一个可以风餐露宿的人,一个可以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一个可以痛并快乐着的人,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在都市的生活中变得迷茫了。 话不多的一个大男孩,却有着传奇的经历,从淳朴中来,到圆滑中去,与都市显得格格不入。却给我们这样逐渐迷失梦想的人当头棒喝,醍醐灌顶,让我们在迷失中清醒,让我们腐烂的梦想重新燃起一丝生机,让我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童真探出头来。 总想着有一天赚了足够多的钱,遍览名山大川,周游世界,却没有想到等我们真的有了足够的准备,我们已经老了。 大男孩启发了我,唤醒了我曾以为幼稚的童真。或许有一天我也会背起背包一言不发的离开,走向淳朴,走进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孩童的时代总是充满着天真无邪,泛着童稚的眼,天真的面,偶尔淘气,偶尔笑靥如花,阴晴不定,开心时就笑,不开心就哭闹,不需要控制情绪,一切随心所欲,顺其自然。 这就是童真了。 可是渐渐的我们长大了,再也不能无所顾忌,想哭就哭,想闹就闹了。我们读书,我们写字,我们不再自我,我们与人交谈,我们学着相处,我们学会容忍,我们学会内敛,我们也学着控制情绪。我们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周遭的影响。 因而我们也变得谨慎,变得多心和猜忌,也因此出现了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坚强、脆弱、成熟、幼稚,显得那么的棱角分明。懂得多了,体会多了,我们不再张扬;看得多了,见识广了,我们学会低调。 我们感慨生活,我们叹息生命,我们经历了很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们的忧虑变得多了,我们的担心也频繁了,我们畏葸不前,我们思前想后,我们自寻烦恼。这就是现代人,所谓的都市男女。 其实童真真的消失了吗?只是我们被生活强加了很多桎梏,不能随心而已。人,归根到底是动物,所以我们具备动物界应有的一切本能。 “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勺烧我那腐烂的梦想。” 我们的梦想曾经是那么的伟大,我们也曾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可是渐渐的我们梦想都被抛之脑后,我们在现实面前低头了,梦想已经变得不敢再想。 最近与一位新同事聊天,让我颇有触动。 用五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半个中国。没有充足的钱财准备,没有精细的行程安排,有的只是一腔热血,背上背包,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风餐露宿,暮鼓晨钟,听着黎明的鸡叫,看着沿途的风景,让心灵去旅行。 这是怎样的一种魄力?曾经我们多少人有过这样的想法,可是真正实践的又有多少? 想的多了会成为一种负担,最后压迫我们在现实面前低头。我们害怕钱粮不够,我们害怕露宿街头。当我们把这样的想法说出的时候。 他笑了,这个安静的大男孩笑的那么自然和从容。 他给我们讲沿途的故事,饿了、困了可以找人家投宿,遇到荒野之地就搭起帐篷,衣服脏了就找个小河清洗,晾上一晚,第二天继续穿。不需要讲究有没有洗衣粉,洗洁精,不需要讲究会不会被人拒绝。 农村的人们大都热情好客,不仅安排住宿,还会做一些土特产给他们吃,给他们讲当地的传说。这让我想起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貌,想起大佬,想起翠翠。 淳朴的农村风貌也让我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小时候,想起了那些天真可爱的人。小时候,家里有亲朋探访,没地方住的时候也会到邻居家里借宿。有好吃的也会邻里间分享。我们从村子的这一头到村子的那一头,挨家挨户的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甚至邻村,更远的村子。 就像他给我们讲述的那样。这一切都曾真切的发生着。 讨厌城市里的尔虞我诈,不习惯冷漠的都市生活。城里的男女都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善于伪装,不愿真心示人,一切的索取与回报都有着鲜明的目的性,这里人们变得贪婪,变得拜金,变得现实,甚至变得扭曲。 这是他旅行回来后的第一份工作,这样强烈的反差曾让他一时间很痛苦,一个可以风餐露宿的人,一个可以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一个可以痛并快乐着的人,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在都市的生活中变得迷茫了。 话不多的一个大男孩,却有着传奇的经历,从淳朴中来,到圆滑中去,与都市显得格格不入。却给我们这样逐渐迷失梦想的人当头棒喝,醍醐灌顶,让我们在迷失中清醒,让我们腐烂的梦想重新燃起一丝生机,让我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童真探出头来。 总想着有一天赚了足够多的钱,遍览名山大川,周游世界,却没有想到等我们真的有了足够的准备,我们已经老了。 大男孩启发了我,唤醒了我曾以为幼稚的童真。或许有一天我也会背起背包一言不发的离开,走向淳朴,走进沈从文笔下的《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