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诉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在第18-20页。这是第一单元的主题活动,结合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辅助诗歌的学习与理解。诗作将“雨”拟人化,以第一人称“我”的口气,向学生娓娓道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投入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景物、事物的习惯,学会抓住特点表现事物,描写景物。
2.提高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会由此及彼的写作手法。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锻炼查找、搜索资料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结合主题,深入生活,进行实际探访。
2.利用书籍资源或网络资源,搜集、查找相关资料,并集成资料夹。
3.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或专题辩论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诗歌的学习,感受艺术的魅力,体会自然的美好。
2.培养公正、客观的评价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能够搜集到“雨”的资料,并且资源共享。
2.能够流利、有条理地向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圆其说、以理服人。
3.能够运用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独立完成以“雨”为话题的作文。 ◆难点
1.能够从不同角度客观地评价事物。
2.朗读诗歌时,能够领会作品的情感内涵,恰当地读出感情。 ◆教学突破
查找有关“雨”的诗歌、音乐、图画等,比较各种艺术形式下“雨”的不同展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设计主题活动过程,组织学生查找资料。
2.有条件的可以制作课件,以创设课堂情境。
3.选择朗诵能力较强的学生,准备课上范读一些优秀作品。 ◆学生准备
1.查找以“雨”为主题的诗歌、散文、音乐、图画等。
2.选择“雨”的一个特点,进行思考。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展示查找到的资料,可作精品的范读。
2.从写作内容和角度入手对资料进行概括和分析。
3.围绕“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它的形象和意蕴,并进行写作练习。
4.比较文学作品中和自然界中“雨”的不同,开展辩论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陈述观点和说服他人的练习。
学生活动
1.展示查找到的资料并介绍给同学,自荐朗读文章。
2.配合教师,对资料进行分析。
3.结合自己对“雨”的不同感受和体会,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进行写作。
4.能够认识到文学形象与现实形象的不同,能够流利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圆其说、以理服人。
一、交流资料,进入活动(约分钟)
二、围绕雨,从不同角度倾听“雨”(约分钟)
三、畅所欲言,展开辩论(约分钟)
本课总结
作为诗歌单元的总结,这个主题活动,以流畅优美的文字表述开篇,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设计灵活、丰富,开展活动的空间很大。
板书设计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根据居住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调查本地雨季的情况,做一份当地降雨量的调查报告,分析年降雨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组织学生讨论:在文学作品中,“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由此推开,月亮、星星、落花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又是什么?以此理解诗歌。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你列举描写“雨”的文学作品。
2.你能够听到“雨的诉说”吗?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讲给同学和老师听。
3.以某一季节中的雨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抒情文章。
◆个性练习设计
1.以组为单位,对所在地的降雨进行调查。可以调查本地历史上降雨的变化,由此研究气候变迁;可以调查降雨分布对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在班里举办一次诗歌朗诵会,鼓励自我创作。
3.将师生查找到的雨的资料,以及学生所写的散文、诗歌等进行分
类归纳,以“雨”为题,整理成册。
教学探讨与反思
学生缺少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能力,常常忽略身边的细微小事。如何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是教学的目标之一。
初三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不高,尤其是客观、清晰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缺乏,在与人辩论时,很少能够做到有理有力有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逐步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雨的诉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在第18-20页。这是第一单元的主题活动,结合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辅助诗歌的学习与理解。诗作将“雨”拟人化,以第一人称“我”的口气,向学生娓娓道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投入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景物、事物的习惯,学会抓住特点表现事物,描写景物。
2.提高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会由此及彼的写作手法。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锻炼查找、搜索资料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结合主题,深入生活,进行实际探访。
2.利用书籍资源或网络资源,搜集、查找相关资料,并集成资料夹。
3.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或专题辩论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诗歌的学习,感受艺术的魅力,体会自然的美好。
2.培养公正、客观的评价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能够搜集到“雨”的资料,并且资源共享。
2.能够流利、有条理地向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圆其说、以理服人。
3.能够运用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独立完成以“雨”为话题的作文。 ◆难点
1.能够从不同角度客观地评价事物。
2.朗读诗歌时,能够领会作品的情感内涵,恰当地读出感情。 ◆教学突破
查找有关“雨”的诗歌、音乐、图画等,比较各种艺术形式下“雨”的不同展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设计主题活动过程,组织学生查找资料。
2.有条件的可以制作课件,以创设课堂情境。
3.选择朗诵能力较强的学生,准备课上范读一些优秀作品。 ◆学生准备
1.查找以“雨”为主题的诗歌、散文、音乐、图画等。
2.选择“雨”的一个特点,进行思考。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展示查找到的资料,可作精品的范读。
2.从写作内容和角度入手对资料进行概括和分析。
3.围绕“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它的形象和意蕴,并进行写作练习。
4.比较文学作品中和自然界中“雨”的不同,开展辩论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陈述观点和说服他人的练习。
学生活动
1.展示查找到的资料并介绍给同学,自荐朗读文章。
2.配合教师,对资料进行分析。
3.结合自己对“雨”的不同感受和体会,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进行写作。
4.能够认识到文学形象与现实形象的不同,能够流利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圆其说、以理服人。
一、交流资料,进入活动(约分钟)
二、围绕雨,从不同角度倾听“雨”(约分钟)
三、畅所欲言,展开辩论(约分钟)
本课总结
作为诗歌单元的总结,这个主题活动,以流畅优美的文字表述开篇,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设计灵活、丰富,开展活动的空间很大。
板书设计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根据居住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调查本地雨季的情况,做一份当地降雨量的调查报告,分析年降雨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组织学生讨论:在文学作品中,“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由此推开,月亮、星星、落花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又是什么?以此理解诗歌。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你列举描写“雨”的文学作品。
2.你能够听到“雨的诉说”吗?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讲给同学和老师听。
3.以某一季节中的雨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抒情文章。
◆个性练习设计
1.以组为单位,对所在地的降雨进行调查。可以调查本地历史上降雨的变化,由此研究气候变迁;可以调查降雨分布对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在班里举办一次诗歌朗诵会,鼓励自我创作。
3.将师生查找到的雨的资料,以及学生所写的散文、诗歌等进行分
类归纳,以“雨”为题,整理成册。
教学探讨与反思
学生缺少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能力,常常忽略身边的细微小事。如何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是教学的目标之一。
初三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不高,尤其是客观、清晰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缺乏,在与人辩论时,很少能够做到有理有力有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逐步培养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