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作文32800字

初一作文

我的作文训练系统

必要的交代

这是一本很危险的书。我深深地知道,僵化的作文训练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这是一本很必要的书。我清楚地明白,语文教师多么迫切地需要“作文训练系统”。 一个语文教师想要教好作文,必须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课程标准说,“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不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作文知识的教授。这不等于说,教师可以不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教师恰恰要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课程标准”也正是把语文教师看成“具有系统作文知识的人”,才提醒语文教师,写作知识的教学要精要,不能把你肚子里的“系统知识”当成作文教学本身。

遗憾的是,每次说起语文教师要有系统的作文知识,无数的语文老师问,一个语文教师要具备的系统的作文知识有哪些。无数没有作文知识系统的语文老师,拿着语文教师资格证,教着语文。当年我这样做语文老师,如今很多年轻人也这样做语文老师。其中的尴尬与无奈我感同身受。很多的语文老师说,管老师,你写本书,我一定买来读。那刻,我发下愿心,要整理“系统的作文知识”。整理中我发觉,光有作文知识不行,作文知识要转化为作文训练,一个个可以拿来“用”的训练,才能对语文老师产生更直接的帮助。

于是有了这本书。身边的一线语文老师看了初稿,说,有了它,我会教作文了。 这是我所欣慰的,也是我所担忧的。

语文教师按着一个“序列”或一个“系统”来“教”作文,麻烦会有多大,我心知肚明。老师们希望有一个作文训练的序列或系统,是他们脑子里的作文知识、作文训练,处于空白或半空白状态。这本小书,我希望它能对老师们的作文教学产生好的效益。良好的愿望有时会带来恶劣的后果。训练的序列化,几乎将无可抵挡地带来训练的机械化。没有序列的日子里,混乱之中,还能杀出几棵“无师自通”的“好苗”;有序的“僵化”训练,会把所有的苗子,都“教”成一棵棵没有任何前景的“老苗”。

学生写作上的技法训练,应如周一贯先生讲的,“热烈的创作状态的时候,又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时候”,给学生点一下,拨一下。学生的写作兴趣已熊熊燃烧,他们想写、愿写,有一种迫切写好的愿望,这个时候,技巧训练水到渠成了。凡是读过《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老师都知道,我的作文教学已经完成了作文兴趣的激活、作文意志的磨练,完成了作文动力系统的构建。《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也就成为我的作文教学研究,继续深入的一种必然。

我这样一个“实践研究”的序,与马正平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马正平教授认为,写作能力本身是个概念,是个“虚无”,它需要依附在一些“写作因子”上,才成其为能力。这些“写作因子”按序排列为: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人格,写作技能。也就是说,写作兴趣本身就是写作能力,而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写作意志本身就是写作能力,而且是第二重要的能力。写作技能,在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人格之后。

我担忧的正在于此:语文老师还没有让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和期待,就进行一步步的训练。

要是你的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要是你还没有使学生产生作文技能的“获得性”需要,那么,您可以把这本书放一放,您可以先阅读《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学主张》。

按照拳法的套路去打架的人,一定是鼻青脸肿的那位。为把“序列化”带来的“僵化”的恶果,降低到最低点,我将作文教学的重心,从“作前指导”后移到“作后讲评”。学生写了作文,老师认真研读学生的作文,提出学生作文里的“亮点”,大家一起学;指出学生作文里有“缺点”,大家一起改,一起练。这就是我的“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的教学理念。它“先号脉”——研读学生作文,“再下药”——进行相关训练,我以为,这样的训练,能切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能接近、乃至达到“绿色无公害”。

您研读学生的作文,发现了一个“亮点”或“缺点”,却不知道怎样训练或指导,那么,您不妨打开这本《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从中寻找匹配的“训练”,如此“用”下来,您会发现,您的实际训练的“序”,和书中表达的“序”,不一样,那我要深深地感谢您,您所做的,正是我所期望的。第二轮带班,您会发现,它和您第一轮使用的“序”,又不一样,那我要恭喜您,您所做的,正是大师格罗培斯的“无序之序”。

当年,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马上就要完工了,然而各景点之间的路径该怎样设计,还没有好的方案。某日,格罗培斯突然要求工作人员:“撒上草籽,提前开放”。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路,有宽有窄,优雅自然。格罗培斯让人按游人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1971年,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格罗培斯的妙处在于,顺从游人的“实际需求”,走的是“无序之序”。“作后讲评”的作文训练,它的妙处也在于此。以“说话力”来说,您发现学生的作文,缺少丰富的对话,提示语简陋,说话句的形式单一,您从学生的作文中选取病例,再结合书中的知识点、训练点,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以“小学生作文常见病”来说,里面例举的各种“病”,只是“书”的写作的例子;教学中,您一定要用所您教学生作文中的病例,学生才有挠痒之快、切肤之痛。

啰嗦一遍,书中的“序”,是为写“书”而设的“序”,它是“死”的,实际的教学是“活”的,哪个内容先教、哪个内容后教,哪几节先教、哪几节后教,都需要老师从学生作文的实际出发,灵活使用。此话实在多余,就此打住。

第一章 “心灵力”训练

第一节 敏感力

小学里,女生比男生更有作文优势吗?答案的肯定性,可以用现实的状况来回答。为什么?有人说,女生乖巧、听话,比男生勤奋;有人说女生的文面干净,印象分高。听起来有点道理,却不是很有道理。女生总体比男生写得好,不是她们比男生努力,而是女生天生比男生敏感。女人是感性的动物,男人是理性动物,难怪周国平说,女人做哲学既是对哲学的伤害,也是对女人的伤害。小学作文大都写自己的情绪、情感,那团情绪、情感即作文的中心。小学里的男生粗不拉几,不细腻,不细致,作文自然比不上女生。老师批评小女生,小女生战战兢兢了一堂课;老师批评小男生,小男生朝老师的后背做个鬼脸,什么事都没了。小男生和小女生,都写老师批评的事,你说,谁写得好些?

■心理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

敏感,不是眼睛看出来,也不是耳朵听出来的。敏感来自内心。作家都比较敏感;不敏感,作家只好在家里“作假”。怎样的人敏感?林妹妹那样的人;别人的一句话,能在心里掂量三天五夜的人。

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一个外在的,看得见、听得到的世界;一个内在的,看不见、听不到的世界。后一个,即人的内心。作文写得好的人,拥有两个世界;作文写不好的人,只有一个外在的世界。教作文,不能只忙文字上的活,要使学生确认,人,还有一个广阔、丰富的“内在世界”,进而,要关注“内部世界”;关注久了,人即会敏感起来。

学生喜欢故事,不妨讲个小故事。

一位心理学专家要进行一次心理实验。他来到一所关押死刑犯的监狱,有一位死刑犯,明天要执行死刑,征得死刑犯和监狱领导的同意,进行了如下试验:将死刑犯关进一间漆黑的狱室里,用刀片在死刑犯的手腕静脉上,割一道口子,让血不断流出,流在一个盆里,‚滴哒滴哒‛地响。

第二天,心理学专家再次来到狱室,死刑犯已经死亡。所有的表现都可以看出,他死于失血过度。实际上,心理学专家所用的刀片,是钝的,根本没有割破死刑犯的皮肤,‚滴哒滴哒‛的流血声,是事先准备好的水龙头放水的声音。

死刑犯不知道这些,他以为自己的血在不断地放,他是被自己吓死的。

学生明白了,人有心理的力量,那不是迷信,而是科学。把钢丝拉在10厘米高的平地,谁都敢上去走;把钢丝拉到10米的高空,打死你也不肯上去。心理的力量,不神秘,不是空中楼阁。写作文,要善于把“心理的力量”的前前后后,原原本本地写出来。

六年级学生去参观‚海底世界‛。‚海底世界‛有一条灯光大道。第一组同学过去后,灯光大道下的灯,亮了起来。第二组同学一脸胆怯,不敢前行。为什么?灯光大道下,成千上万条毒蛇相互缠绕,昂头吐芯。

要是你在第二组,敢过去吗?

小乙,短头发,圆脸蛋,叽叽呱呱的女生,嚷道:“我可不去,毒蛇咬死,会死得很难看的。” 头顶的大灯也亮了起来,绝大多数的同学又面色从容,鱼贯而行。为什么?灯光大道下,有一个巨大的、透明的玻璃罩子,两侧还有透明的玻璃护栏,绝对安全。

要是你在第二组,敢不敢过去?

戊中“敢”了,丁丁仍然“不敢”。“玻璃罩子下的毒蛇,仿真的,塑料的,现在,你敢不敢过?”我这么一说,丁丁连连点头,敢了。

人的心理影响着人的行为,决定着人的行为。一丁点的小插曲,人的内心也会泛出丝丝的涟漪。你不关注新闻,美国大兵啥时候从伊拉克撤回,你自然不知道;你不关注自己的内心,内心里的一个个念头、想法,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你自然一无所觉。

人的心理的力量不是微小的。你关注自己的内心了吗?

■体察内在的活跃的语言

我出字谜:一字十八口。

阿丙,文静的男生,带着眼镜,喜欢书法,字儿公正秀丽。他稍作思考,举手回答:“杏”字,“十八”放在一起,是“木”,上面一个木,下面一个口,连起来,一个“杏”字。

戊中,男生,活泼的男生,薄嘴唇,大虎牙,脑子转得快,他说:也可以是“呆”字,“口”放上面,“木”放下面。

“‘十’和‘八’放在一起,有很多种放法,放上?放左?放右?你选择了哪一种‘放法’?”我抓住阿丙回答的漏隙,追问。

小乙满脸不屑:谁会放左、放右,当我们白痴啊。想都不用想,“八”的一撇,放在“十”的左下方;将“八”的一捺,放在“十”的右下方,成了一个“木”字。

“十”和“八”组成“木”,太简单了,想都不用想,一下过去了,溜过去了。然而,每个人都会按小乙说的去想。太简单,容易忽略。写作文,要把别人忽略的想法,捕捉出来,读的人才觉得你“细腻”,你“有才”。

再出:“一条小狗四张嘴”、“十月十日”。

前一个,大都能猜出来,我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说清楚,说出别人忽视的念头。后一个,有难度,想不出来不要紧;要紧的是,能将想不出来的“想”,也说出来。

阿丙怎么也想不出“十月十日”。他说: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国民党的生日。国,不对;民,也不对;党,离十万八千里了。十月十日,能不能像“杏”和“器”一样,组成个什么字?“十”和“月”放在一起,不对;“十”和“日”放在一起,没这个字呀。老师出的什么谜,难死了。不好,有人猜出来了,我的心比马蜂窝还乱,哪还能猜出来。不想了,等丁丁的答案吧,我倒要看看,究竟是个什么字。

猜谜,猜出答案是开心事;关注自己的内心,猜不出,也是好事。猜不出,你有左冲右突的想法,想法、念头反而比一下子猜出来的人,更杂,更多,更丰富。

“九十九,打一字。”不管猜不猜得出,三分钟后,写下心里想的。戊中定不下来,见我路过,招呼我,说:“我猜出来了。99等于100减1 ,‘百’字上去‘一’,‘白’字?”

“‘百’是怎么来的?哦,数字的100,转化为汉字的‘百’。一横怎么来的?数字1,转化为汉字的‘一横’。‘百’字上的一横?‘百’字,拿去上面的一横,剩下个‘白’字。”我把声音压得低低的,怕影响旁边的同学,“人内心的想法,快如闪电,你写不长,写不具体,不是没有写的能力,而是你没有静的能力,没能静下心来,细细地回味,那一闪而过的内心。”

丁丁,小女生,瓜子脸,马尾辫,白白净净的,她猜出来了,写下了内心的想法:

九十九,什么东西啊?九加九?九乘九?上面一个九?中间一个九?那还有一个十呢?当风景啊?九十九,九十九,一百,一百;一百一百,九十九,九十九……唉,九十九等于一百减一。一百减一,一百减一,‚百‛缺了‚一‛,哈哈,想出来了,拿掉‚百‛字上的‚一‛横,一个‚白‛字!慢着,别得意,再验算一遍,九十九,等于一百减一,百,拿掉上面的‚一‛,剩下一个‚白‛字,对了,肯定对了!

小乙没猜出来,内心的想法也写得很不错:

九十九打一个字?我怎么感觉自己‚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呀。像‚十月十日‛那样拼搭,上面‚九‛,中间‚十‛,下面‚九‛,那不成怪胎了吗?要不,横着拼,‚九‛加‚十‛加‚九‛,没见过这字呀。可惜没带康熙字典,或许上面有这个字。九、十、九,加在一起,二十八,‚十‛和‘八’,刚说过,一个‚木‛,‚二‛‚木‛,两根木头,‚林‛?太棒了,可是,谁能替我证明,‚九十九‛等于‚二十八‛呢?

没写好的,没将内心的“猜”写清楚的,没关系,课后,从写好的伙伴那里抄两段,抄好后,读一遍,琢磨别人怎样捕捉内心的,也有收获。

猜谜,内心有着连续不断的想法、念头;做一道应用题,内心也有着连续不断的推算、思考。写作文,要经常回头看看自己的内心,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念头,写出来,那是非常重要的作文能力。

■捕捉内在混沌的感觉

故事往往蕴藏很多无法明说的内涵。

很久以前,上帝为每一个人准备了一份礼物,那就是‚成功和快乐‛。上帝不愿人们轻易得到这份礼物,他担心得到太容易了,人们不懂得珍惜。上帝把天使找来,商量如何把这份礼物藏到一个很难找到的地方,人必须努力、努力,才能获取成功和快乐。

一个天使说:‚我们可以把礼物深埋在地下。‛

上帝回答说:‚不,不能怎么做。人们只要掘地三尺,就可以找到它们。‛

另一个天使建议:‚我们可以把礼物沉入黑暗的海洋深处。‛

上帝还是不满意:‚不,那儿也不行。人类已经学会潜入深海的本领。不用费力就能找到它们。‛ 又一个天使说:‚我们可以把礼物带到雪山之顶,把它藏在那里。‛

上帝再一次否决了这个建议:‚不,人们最终会攀上最高的峰顶,然后把礼物带到山下。‛

天使们毫无办法,只好说:‚我们确实不知道把成功和快乐藏在什么地方。天上地下,高山海洋,似乎没有什么地方,人找不到。‛

这时,上帝开口了:‚我想起一个地方,可以埋藏成功和快乐。我要把这份礼物深藏在每个人自己的身上,他们永远都不会想到,成功和快乐,就藏在自己的身上和心里。‛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内心最丰富、最复杂、最广阔,上帝将他的礼物藏在人的心里,太高明了:(1)人的内心丰富、复杂、广阔,黑灯瞎火,不可捉摸。(2)人“活”在外在的世界里,人“活”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里,忘记了眼睛和耳朵之内,还有“活”在自己的心灵里。

下节语文课,老师要检查背诵情况,课间,我连作业都不写,一直在背书。课上,我的同桌被老师抽到了。他背得不熟,老师说,下午还要查他。等了半天,老师也没抽到我。

第一句,“我”有什么内心的想法?

大甲,高个子,比班上最高的女生,高出半个脑袋。大伙跟她开玩笑,哪天成了名模,别忘了我们。大甲说,老师说要检查,“我”为什么课间一直背书?里面有原因。

丁丁顺着大甲的话,说:“我”肯定没有背出书来,心里一定很乱。

“‘乱’字,猜得准。不过,单一个‘乱’字,不行,要把心里的‘乱’,细细地写下来,才是作文的高手。”我给后面的话,划上横线,“这里呢?”

“同桌背不出,‘我’背得出,却不抽‘我’,‘我’,‘我’,”阿丙一着急,小脸发红,有点口吃,“‘我’心里一定有想法。我也经历过,希望老师抽我背,自己又不敢举手,心里很矛盾的。”

男女生分两大组。男生给第一句添“心里的想法”,女生给后面的添“心里的想法”。写后,比一比,谁添的“内心活动”多。

学生写后,不管写得好不好,有了写的心得或困惑,我再出示范句:

课间,我连作业都不做了,一直在背书。万一老师抽查到我,看我背得结结巴巴,批评不说,同学跟前的面子丢大了。要是老师抽查到我会背的小节,那多好,同学跟前挣了一把脸,多光彩。我有两个地方不是很熟,老师都有火眼金睛的,专门抽你背不出的地方。要是抽我不会背的段落,那惨了。快,趁课间还有几分钟,临时抱佛,‚抱‛得熟一点。

“万一老师抽到我„„‘抱’得熟一点”,是“我”内心的盘算。人做任何事情,都由心里发出指令,再去做。把内心的想法捕捉出来,有条理地捕捉出来,这是作文的一项大本领。

同桌被老师抽到了。他背得很不熟,疙里疙瘩,我听得心里直发痒,恨不得站起来帮她背。老师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我真怕老师发脾气,老师一发脾气,遭殃的不是她一个人,大家都提心吊胆的。幸好,老师没怎样,只说课后好好背,下午还要查她。老师再请人背,我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的目光朝我扫来,我兴奋得脸都发烫,心里祈祷着,喊我喊我,我背我背。手自信满满地往上伸。老师的目光从我的手上掠过,到那边去了,我一下子泄了气,看来,没有表现的机会了。哎,早知如此,课间我就不背死背活了……

添了两处内心活动,人“活”了,故事“活”了,作文“活”了。

上次的“猜谜”,只要按着心里“想”的顺序,将“想”的内容写出来,八九不离十了。很多时候,人的内心只是一种感觉,惊恐,喜悦,生气,慈悲,哀伤,愤怒,等等。写作文,要有一种本领,将内

心的混然一团的“惊恐”或“喜欢”、“哀伤”或“愤怒”,用文字清晰地写出来;而不能“我很开心”“我很愤怒”“我很痛苦”。

我拿出气球,作文课上吹气球,好玩,兴奋。

“我吹气球有个怪脾气,不准发出声音,谁尖叫,我生谁的气。”活动前把规则说清楚,每一个学生似乎天生地愿意接受游戏的规则,而不是作业的规则。

我把气球吹大,眼看要爆炸了,停止,给学生感受自己的内心。走下讲台,靠近大甲的头,吹一口;靠近小乙,吹一口;靠近阿丙,吹一口;快爆破了,靠近丁丁,假吹;靠近戊中,假吹。唬得学生们捂着耳朵,侧着身子,闪,闪,闪。

眼神朝这儿瞄一下,那儿瞄一下,小乙错以为,下一个是她;阿丙误以为,下一个是他。也有几次“暂停”,给大家喘息的机会。反复几次,回到大甲身边,将气球吹爆,把大甲吓得比小乙还“小”。

安静,回顾自己的内心,紧张、放松、害怕、刺激,都有;写吧。

大甲写的:

气球越吹越大,老师越吹越起劲,你看他,脸逼得通红,跟红气球一个颜色了。老师一边吹,一边走,哈哈,走到小乙那儿了。小乙吓得身子直往后缩。不好,老师朝我走过来了,在我同桌那儿站住了,炫耀似的,将气球停在同桌的鼻子前。气球越吹越大,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同桌恨不得大喊大叫,可管老师有言在先,不能出声,谁出声,谁写检讨。我估计,她心里一定有15个吊桶打水,哦,不,30个吊桶打水,14上,16下。拜托,管老师,你快走开,快走开,千万别在这里爆炸,气球爆炸的威力据说也是不小的,我这个邻居也会遭殃的。

小乙写的:

管老师似乎听到了我心里的祷告,真的停止了吹气球。我们都呼地松了一口气。这口气刚松到喉咙口,还没来得及吐出去,管老师又吹了起来,哼,他只是吹酸了嘴巴,休息一下!我还没有反过神来,只听得惊天动地的响声滚滚而来,‚砰——‛我的天啊,地震了,海啸了,老虎来了,快逃命啊。

学生一边听,一边记录自己没想到的句子,将别人的精华,“借”进自己的片段里。

■有一种内心叫推理

小时候,有篇课文《找骆驼》,印象特深,现在派上用场了。

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他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心里很着急。这时候,他看见一位老人在前边走,赶上去问:‚老人家,您看见一只骆驼吗?‛

老人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您看到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说:‚那我可不知道。‛

商人忿忿地说:‚别骗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 我请学生猜,老人会怎么说。学生说上什么或说不上什么,不要紧,将学生的注意力收过来,将学生的好奇心勾起来,那就好。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干嘛生气呢,听我说嘛。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脚有点跛。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至于骆驼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商人听了,照着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人的脑子,经常会“不由自主”地从一个现象,推想到下一个现象。“不由自主”到了什么程度?连自己都不知道已经进行了“推断”“推想”。你看了一眼天上的乌云,不由加快了步伐,那是你有了“乌云黑,大雨来”的推想。太阳出来了,你把阳台里的衣服挂到外面,那是你有了“太阳里晒衣服,干得快,杀菌”的推理。“推理”成一种“本该如此”的生活习惯,倒把习惯背后的“推理”给忘了。

《找骆驼》中的老人,没有存心要为商人找骆驼,他有这方面的经验,这经验自然而然地帮他完成了推理。要是没人来问“骆驼”,一两天后,老人也就把“骆驼”给忘了。学生内心里的各种各样的“推理”,没有一颗“留意”的心,也会不知不觉地丢失。

要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内心,开启心中的“推想”之门。

课前,我拍了一小段录像:

(1)办公室的浦老师,坐第一排,离门口最近;第二位杨老师,教数学,稍胖。第三位李老师,教英语,稍瘦,坐空调下。

(2)镜头回到门上,门上贴着一张纸,上写:为了——不让某人冻成冰棍,请随手关门! 纸上,什么意思?难不倒大甲:“办公室里,某个老师很怕冷,提醒大家要随手关门。”

“那‘冻成冰棍”的人,会是谁?”办公室的几位老师,同学都认识,我又问,“写这张纸条的人,会是谁?”

学生在心里头推理,判断,不能“说”,为“写”伏笔。给足“想”的时间,再将内心的“话”,变成一句句清楚、明白的话,有条理地写下来。

请看戊中的《谁冻成了冰棍?》:

办公室的门上,贴着一张绿色的纸,上面写着:‚为了——不让某人冻成冰棍,请随手关门!‛嘻嘻,有意思。

办公室里有三位老师:杨老师,浦老师和李老师。‚冻成冰棍‛的会是杨老师吗?不可能,杨老师是三位老师中最胖的,胖人不怕冻嘛!

会是李老师吗?不可能。办公室有一架空调,李老师的座位在那台吐着热气的空调的出风口,再冷,也不会冻到她。

会是浦老师吗?有可能。浦老师的办公桌靠门最近,门一打开,浦老师第一个受到寒风招待。再说,冬季长跑,浦老师跑得最起劲的,她一定怕冷。‚某人‛,一定是浦老师。

这张纸又会是谁写的呢?

杨老师,他可没有时间来搞这种小玩意儿。李老师?不可能。纸条是最近出现在门上的,这段时间是英语节,李老师是英语节的领军人物,她的空余时间,绝对不会比杨老师多。

浦老师写的?大有可能!浦老师是三位老师中最空闲的人物,从时间的角度上来讲,她最有可能写;从性格上来讲,浦老师非常幽默,她还会对学生做出开枪的手势呢!纸条上的文字,令人开怀大笑,很符合她的性格。再说,办公室的空调开着,开门的话,会浪费电,浦老师是出名的环保主义者,这纸条百分之百是浦老师写的!

我猜的,肯定没错。 究竟是谁写的?戊中猜得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看”到了自己内心的“猜”“想”,用笔捕捉了下来。

我和学生一起读布鲁诺的名言:“聪明睿智的特点就在于,只需要看到和听到一点,就能长久地考虑和更多的理解。”

对于作文而言,观察只是基础,重要的是思考、推断,做一个善于思考和推断的人,笔下才会有无穷的文字,一个人看到的事情、现象可以结束,思考、推想永远不会结束,只要你愿意。

我拿出一本《福尔摩斯探案集》,推荐道:“它会让你享受到观察后的思考、推断的乐趣。也希望你能做一个观察后,能思考、会推断的人。”

■矛盾,普遍的心理活动

多年前,有一篇高考作文,因一段内心活动,获得了高分。怎样神奇的一笔——

灵魂深处出现了两种声音。一个我说:‚这是司机的错,你应该去抄下他的工作证号码,投诉他!‛另一个我说:‚可是,你每天都搭乘这部车,如果司机报复,是很容易的哦!况且,那位老人与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太多管闲事了吧?‛一个我又说:‚这是小事,但是没有人站出来指出他的错,那么他就会认为没有错,以后他就会一直这样下去的。‛对啊!就是因为没有人肯出来指出错误,社会上才依然存在不良现象,我明白了……

小学生也能看出它“神奇”在哪里:用两个“我”,写内心的矛盾。

作业,先玩再做、先做再玩?上课,举手还是不举手?排队,安静等候,还是边聊边等?尿急,忍一忍?向老师请假?人,时刻处于选择中。吃饭,吃这个菜?那个菜?穿衣服,这件还是那件?只要有选择,内心就有矛盾。人,经常处于“选择”的矛盾里。

捕捉内心的矛盾,不深奥,只是没想到;小学生也会,请看:

我跑啊跑,跑得满头大汗,腿不听使唤了,像长在别人身上的了,不行,不行了,一个我说:‚不要跑了吧,好汉不吃眼前亏,休息,休息一下。‛我刚要停,另一个我跑出来,大喝:‚不能停,下定决心,闯关,勇往直前!‛偷懒的那个我说:‚又不是正式比赛,干嘛那么认真。下次好好练。‛勤奋的那个我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总想拖到下次的人,不会有成绩!‛

真的不难。打消了“畏难”情绪,我出示练习:

我考了90分。90以上,是爸爸妈妈对我的要求。考试的时候,觉得很难,担心考不到90分,现在,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了下来。试卷发下来,有一道题,和同桌的答案不一样,老师都批了对,一验算,我错了。

怎么办?讲不讲?讲的话?不讲的话?两个“我”打起了架。请学生写“内心的矛盾”。阿丙话不多,出手却不慢,很快,片段写好了:

另一个我说:‚天知地知我知,赶紧将错的答案擦掉,改一个正确的。‛

我急了,蹦出来嚷道:‚不行不行。你这样子,丢的不是分数,是诚实!‛

‚难得撒一回谎,不要紧。心里知道错了,就行了。再说,我不也是想哄妈妈开心吗?‛

‚妈妈知道我的行为,开心得起来吗?刚学了孔子的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要勇敢地站起来!‛

螃蟹看起来,丑陋凶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真是勇士。现在,没人说吃螃蟹的人是勇士,只会说贪吃的庸士。第一个想到“一个我、又一个我”的人,是天才;第二个、第三个,是懒惰,是不动脑子,死模仿。

内心的矛盾,不能总“一个我、又一个我”、“一个天使、一个恶魔”。内心的矛盾,不能用一个模子套。

高尔基的《母亲》,里面也写两个“我”打架:

‚完蛋了吗? ‛母亲问自己道,接着又颤抖地回答:‚大约还不妨吗……‛

可是,她立刻又鼓着勇气严厉地说:‚完蛋了! ‛

她向周围望了一遍,什么也看不见,各种想法在她脑子里像火花似的一个个爆发,然后又熄灭了。 ‚丢掉箱子逃吗? ‛

另外一个火花格外明亮地闪了一下。

‚丢掉儿子的演说稿? 让它落在这种家伙的手里……‛

她把箱子拿到身边。

‚那么带了箱子逃吗? ……赶快跑! ……‛

这些想法都不是她原来有的,好像是有人从外面硬给她塞进去的。这些想法好像烧痛了她,剧烈地刺激她的头脑,好像一根根燃烧着的绳子抽打着她的心。这些想法使母亲痛若,并且侮辱了她,逼着她离开自己,离开巴威尔,离开已经和她的心联系在一起的那一切。母亲觉得,有一种敌对的力量执拗地紧抓住她,紧压着她的肩膀和胸部,玷辱地,使她陷在死一般的恐怖里。她太阳穴里的血管猛烈跳动起来,头发根觉得发热。

这时候,她心里鼓起一股好像震动了全身的猛劲,吹灭了这一切狡猾而微弱的小火星, 像命令一般地对自己说;‚可耻啊! ‛

写“母亲”内心的矛盾,心灵的挣斗,没用“一个我、另一个我”。法无定法,写内心的矛盾,也有无数种没有定下来的方法,作文,要有一种“不轻易重复别人”的念头。

到这里,我出示另一个“矛盾”情景,请学生练习。

我得了100分,高兴得不得了,‚第一‛又保住了。看到同桌的试卷,我发现有一道题与她的答案不一样,究竟谁错呢?一验算,我错了。

怎么办?讲不讲?两个“我”在打架。不能写“一个我、另一个我”或“一个天使、另一个恶魔”的模子写,用“自己”的方式。大甲的片段不错:

不讲吧,总觉得心悬在半空里,不踏实,好像从老师那儿偷了东西。讲吧,我的‚第一‛让位了,我的‚肯德基‛也泡汤了——妈妈答应我的,只要考试100,她就奖励我‚肯德基‛。不讲,我决定了。再看到左臂上那两条鲜红的杠杠,它们仿佛也在嘲笑我:你怎么这么虚荣,这么懦弱?讲,话到嘴边,却怎么也吐不出来。

■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商场里,同一件衣服,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不能说这件衣服一会儿惹人喜欢,一会儿惹人讨厌,那只是人的审美不一而已。同一件衣服,你说贵,有人说不贵,人的消费观念、购买能力不同。

同一件事,同一个物,不同的人的内心反应,不一样。写作文,要忠于自己的想法、反应,哪怕不一定正确;对作文来讲,那个不一定正确的想法,才是最真实的想法。只有忠实于自己的、真实的想法,作文,才能不只写出外在的事件,还写出由它产生的、贴着自己灵魂的情绪与念想。

期末,班主任为学生写评语,学习好,或者有个性、特长的,好写。学习不好,也没进步,要特长没特长、要特点没特点的,难写。难在哪里?学校要求多说鼓励的好,表扬的话。怎么些呀?一位老师灵机一动,想出了一句经典的话。我卖了个关子,扫视全班,才抖出底儿:“该同学学习成绩十分稳定。”

一阵笑声。大甲没有笑,她说:“那个同学看了,会觉得嘲讽,我笑不出来。”

“你很善良。” 我点头,请她坐下,“同一个笑话,有的同学笑,有的同学不笑,同一件事,每个人的情绪反应,不会完全一样。你要忠实于自己的情绪反应。”

我又问两个笑的同学,一个哈哈大笑,一个轻轻一笑。同一个笑话,同样是笑,笑的程度不一样。对同一件事的情绪一样,然而,反应的强度不一样。你要能捕捉自己的反应的强弱程度,大笑的同学,你要能写出大笑,轻轻一笑的同学,你要写出自己的轻笑,这就叫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我请笑得厉害的戊中和小乙,说说“笑”的由来。

小乙平静了,说:“那老师很风趣,稳定,就是没有进步;十分稳定,那是说‘十分不好’。这么一想,我觉得很好笑。”

戊中的理由:“听到最后一句,我想起了班上一个‘学习十分稳定’的同学,上一个课间,他欺负我,我觉得那老师的评语,帮我出了一口恶气,不由得笑了。”

你看,“笑”的背后的理由,不一样。两个人内心的话,一样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写作文,要把自己独一无二的内心的“想”,写出来。

以往,老叫学生睁大眼睛,看外面的世界,听人的对话,看人的动作、表情、外貌,这没错;错的是,忘了让学生去关注内在的世界。人的内心世界,至少等于“对话”“动作”“表情”“外貌””之类加起来的世界。

人的对话、动作、表情、外貌,一般都夹带人的内心活动、内在情绪。作为老师,要有一双敏锐、敏感的眼,发现学生作文中的“内在世界”,经常表扬、夸奖能用语言捕捉“内心世界”的学生。老师的关注赢来学生的关注,老师的作文审美,会成为学生的作文审美。

读到戊中这样的话,要欣赏,要夸奖:

黑暗中,我的房间变得没有边际,UFO 攻打地球了?火山爆发了?遇到恐龙了?地震了?NO ,NO ,NO ,撞到床脚了。继续往前走,‚咚 ‛, 又撞床脚了?NO ,撞墙了。可怜我,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摸到门口。要是我有一双猫眼就好了,黑暗中也看得见。

读到丁丁这样的话,要欣赏,要表扬:

望着一群欢快、自由的背影,心里很不是滋味:妈妈真是的,作业都做完了,还不让我出去玩,还说什么为我的安全考虑,说白了就是不想让我玩。一天到晚补习,我生下来到底是用来干嘛的?哪天你们才不再束缚我的翅膀,让我自由飞翔?!

小学生读书,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不是一跳而过,就是一带而过。以“人物的内心”为主题,去阅读,再交流,会起到很好的导引作用。加上平时的练习,能比较快地将“阅读力”转化“作文力”。

■敏化心灵的“心灵物语”

与一个人握手,有人说:跟那人握手就像跟树枝握手。

又有人说:跟他握手就像握住了一条泥鳅。

那文字有灵气吧?文字有什么灵不灵、气不气的呢?文字的“灵”、“气”,来自人的“灵”、“气”。人的“灵”、“气”不是眼睛看来的,耳朵听来的,而是,内心敏感出来的。

心灵的敏感,不是几次练习解决得了。它要长久的、持续的“敏化”。怎么“敏化”?我有一招:心灵物语。每周一次,和一个“不是人的物体”对话。

请看大甲的:

复习课文,语文书突然开口对我说:‚主人啊,我要投诉你,你千万别用佛山无影脚把我踢飞啊!‛ ‚嗯,放心吧,我很爱惜你的,不会虐待你的。‛我伸出右手,对天发誓。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点,‛语文书把身子往前倾,翻到了第二课《三亚落日》,‚你看,前面几篇课文,预习的词语你都划下来了,上课还注明了重点的句子,画几条线出来。读课文语气加重的地方,你也用了小三角标明。这些圈圈画画,是你认真学习的表现。‛

我的脸上泛出了幸福的红光,我怎么会伤害语文书呢,表扬都来不及:‚呵呵,多谢夸奖!‛ ‚你也别高兴得太早。‛语文书按捺不住了,把身子往后一歪,翻到了《夜晚的实验》,‚你再看看这篇课文,除了划出生字词和最后一句话,别的呢?‛

‚我,我,我……‛脸上的红光顷刻间变成了不好意思的青光。

语文书摸了摸脑袋,沉思了一会儿:‚我看呐,你八成是上课开小差、做白日梦了。‛

‚我又不想这样!‛我把语文书翻到了前面,‚不写得挺认真的吗?你也不必这么苛刻吧?‛ 语文书摇了摇头:‚不是我苛刻,你是毕业班的学生,要对自己负责。这样下去,绝对有问题,你要对自己严格一点。‛

‚嗯,‛我点了点头,‚从今天起,我一定注意,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偷懒,误了大事!‛

语文书看着我,笑了:‚这样才配做我的主人,主人加油!‛

与语文书对话,与小狗对话,与花瓣对话,与大树对话,与小草对话,与黑板对话,与试卷对话,与蚊子对话,与太阳对话,与月亮对话,电灯,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试卷,课桌,垃圾桶,黑板擦,讲台,粉笔,都行。教室里的写完了,写校园里的,杜鹃花,喇叭花,草坪上的草,路边的杂草,枫树,香樟,紫藤,冬青,路灯,水龙头„„

一切都能成为“物语”的对象。与一切的“不是人的”东西的对话,“对”的“话”,都是人的心里的“话”。

一次,两次,三次,一学期,二十次;一学年,四十次;两学年,八十次;一次次的,与花草树木“对话”的人,内在的“话”会多起来,人也会随之敏感起来。某天,一片叶子落下,戊中停下脚步,弯下腰,拾起来,抚摸一番,思量一下,那太好了,敏感了。

有人说,鞭策一个作家的好办法,别让他得志。不得志的热,忧伤而多思。忧伤而多思的人,能保持心灵的敏感。敏感,写作文的重要品质。

■“以心转物”和“以物转心”

无论春、夏、秋、冬,都能写出别致的祝福“短信”。

春天有人这么写:

春天来了,冬天已经过去了。我代表田里的青娃,山里的蝴蝶、水里的鱼儿、树上的鸟儿、园里的花儿。祝大家笑容如春天般温暖,像花儿一样绽放。

夏天有人这么写:

喜鹊喳喳叫,为你送上好运道!蛤蟆蹦蹦跳,跳出生活好劲道!鸭子摇啊摇,让你天天乐逍遥!我的短信绕啊绕,夏日祝福就送到!

秋天有人这么写:

喜欢一种声音,是微风吹落露珠;欣赏一幅图画,是朗月点缀星空;继续幽兰弥漫旷谷;祝福一位朋友,是笑看短信的你。在秋天的季节里祝福快乐!

冬天有人这么写:

冬天的风要刮起了,雨要飘起了,寒冷要侵袭了,朋友,让我问候短信燃起一把火,将你温暖,愿你保重身体,健康快乐!

季节变了,你的情不变,“转”的是季节,“转”的是好玩的文字。

除夕,下了一天的雨,你能用“雨”,发祝福短信吗?

除夕,下起了大雪,冷得不得了,你能用“雪”,发祝福短信吗?

除夕,没有下雨,没有下雪,也没有阳光,阴沉沉的,你能用天气发祝福短信吗?

丁丁写下雨的除夕,短信如下:

每一滴雨都寄托了我对你的思念,每一滴雨都凝聚了我对你的祝福,亲爱的朋友,伸出手,接一滴雨吧,那是我一路风尘而来的心。

大甲写下雪的除夕,短信如下:

漫天的雪花是飞舞的音符,以思念谱成乐章,用祝福奏出期盼,带给你欢乐,祝冬至团圆,温暖溢满整个冬天!

阿丙写阴沉天的除夕,短信如下:

阴沉的天上,每一朵云里都挂满了沉重的想念和祝福,今晚,也可能明早,我再也挂不住的满腔的祝福和想念,会随着雨点降落在你的房顶。请你一定要注意查收。形状:雨;内容:想念和祝福。

天气变了,你的情不变,“转”的是天气,转的是好玩的文字。

上次,我让大家回家看电影《草房子》。《草房子》里有两场雨。

第一场雨:

油麻地小学要参加公社的文艺汇演,桑校长选文艺苗子,选到的留下,没选到的,走人。秃鹤很想上,却没选到,心情很不好。秃鹤来到芦苇边,风来了,雨来了。

第二场雨:

一天,下大雨,桑校长让桑桑去叫纸月留下,纸月不肯。桑校长得知后,亲自将纸月追了回来。桑桑见纸月回来,雨中舞动着雨伞,大叫,放鸽子。

两场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场雨,表达了秃鹤的伤心,愤怒,绝望。”看了我剪下的电影片段,问题迎刃而解,阿丙答道,“第二场雨,纸月不肯留下,表达了桑桑的失望;后来,纸月回来了,又表达出桑桑的喜悦。”

雨,真的如此“敏感”,随着主人公一起悲、一起喜?

“不是的。”丁丁看着画面上的桑桑,心,仿佛到了那个纯真年代,“其实是作者,还有导演,用‘雨’表达‘人’的心情。”

我撑起一把雨伞,踩着与雨一样好听的韵律,走在细雨湿润过的路上,脚很舒服,心很惬意。淅淅沥沥的雨落在伞上,沿着伞面轻轻地滑落,一滴,两滴,三滴……雨滴像断了线的珍珠不断地落下来,跌到水坑里,绽放出一朵朵小花,泛起一道道美丽的水纹。

片段里的“雨”是欢快的,雨如“断了线的珍珠”;雨如“朵朵小花”“一道道美丽的水纹”。 天的心情就好像和人一样, 捉摸不透。哗啦啦,一场暴雨闪电般从天而降,残忍地砸在人的心上,刺痛心口。这场雨昏天黑地地下了整整一个上午。‛

片段里的“雨”是无情的,冷酷的,残忍的,“砸在人的心上”“昏天黑地”。同样的雨,不同心境下,雨给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同样一轮月亮:

(1)抬头望那月亮,月亮像一只发卡,弯得使人心醉……,

(2)抬头望那月亮,月牙儿弯弯的,像伙伴们那笑得甜甜的嘴……

(3)抬头望那月亮,月牙儿弯弯的,犹如一张冷冷的弓,冷冷地注视着我……

老祖宗早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前两句的空旷景象,越空旷,越衬托出作者的“千万孤独”。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满天霜”“江枫”“渔火”,与“愁”字联起来,一读,一想,一思,一品,味儿出来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的内心全藏在里头了。千年后的我们,一看到昏鸦,眼前不只是一只鸟,还有孤独,昏暗,不祥。

聊了上述内容,我出示两个情景:

张明语文考试只得了66分。回家后,一向严格的妈妈会怎么教训他?还有,和同学约好星期天去钓鱼,不知道还去不去得成?揣着那份沉重的试卷,张明忐忑不安地走出校门……

——那天,或许是个晴天,走出校门的张明,看到了往日时常见到的阳光、树叶,路边的野花。那天,也许是个阴雨,走出校门的张明,看到了乌云,看到了雨水,看到了水花„„

张明语文考试得了99分,全班第一!一向重视学习的爸爸妈妈知道后,会怎么褒奖他呢?买玩具,还是肯德鸡?还有,上次爸妈答应给他买溜冰鞋,何不趁热打铁?揣着那份写满希望的试卷,张明喜滋滋地走出校门……

——那天,走出校门的张明,或许路过公园,看到了公园的栅栏,看到了公园里的绿树,看到了一缕夕阳。那天,走出校门的张明,或许路过建筑工地,看到了成堆的垃圾,听到了烦闷的噪音。

分四个组,一二组写第一个情景。第一组,写晴天考砸了的张明的所见所闻;第二组,写雨天考砸了的张明的所见所闻。大甲分在第一组,她写:

张明忐忑不安地走出校门,阳光刺得他不能不低下头。路过那棵大树,他发现这棵大树真的很老了,一张张落叶有气无力地打着圈往下落,带柄的落叶多像数字‚6‛。他捡了一张,在手心里慢慢地揉,揉得碎碎的,才解气地扔了出去。扔出去时,他发现了一朵野花,很精神的花,笑得无忧无虑的花,张明忽然想哭,他觉得自己比不上那朵野花的生活。

小乙分在第二组,她写:

张明忐忑不安地走出校门,天阴阴的,心沉沉的。天上有乌云在移动,一块一块,都朝着张明的心里移,塞得他的心满满的,快撑不住了,要下雨了。张明使劲地瞪了瞪眼睛,将泪水咽了回去。几个低年级的同学在踩水花,水花溅了起来,刺耳的笑声也溅了起来。人要是不长大多好。张明看了看更黑更沉的云,加快了脚步,向那个不愿前进的方向,前进。

三四组写第二个情景。第三组写经过公园的张明,第四组写经过建筑工地的张明。阿丙分在第三组,他写:

张明喜滋滋地走出校门,仿佛才一抬腿,就拐到了公园。公园的围墙围成了栅栏,栅栏白色为主,带了点绿色,绿色从低到高再到低,形成半个润润的圆,张明从来没有细致地看过栅栏,他发现栅栏很美。栅栏里透出几根绿枝来,他忍不住伸手轻轻地在它们柔软的叶上抚了一下。公园里很安静,买门票的老奶奶还打着盹。一缕夕阳落在老奶奶的白发上,多么安祥的夕照图……

丁丁分在第四组,她写:

张明喜滋滋地走出校门,三步并作两步,转眼就来到那个讨厌的必经之地——垃圾场,奇怪,此刻的垃圾场,飘出来的臭气,似乎有了臭豆腐的香味。那里正在施工,以往要捂着耳朵过,现在,那打桩声、搅水泥声,居然汇成了一曲气势磅礴的大合奏。张明欢快的心,仿佛要跳出来,和着那大合奏一起欢跳!

类似的练习,可以设计多种,如:

妈妈得阑尾炎住院一个多星期了,今天终于出院了。一早,我跟着爸爸去医院接妈妈。已经好多天没见到妈妈了,我真恨不得飞到医院。

——路上,“我”看到了很多景和物,那是怎样的景和物?

爸爸病了。我不知道爸爸得了什么病,只是总看见妈妈偷偷掉眼泪,我非常担心。今天是星期天,我缠着妈妈一定要去医院看看爸爸,妈妈默默地点了点头。

——汽车在公路上飞驰,一路上,“我”看到不少的景和物,那是怎样的景和物?

看到的景和物,会随“心”而起伏、而欣喜、而叹息、而焦虑了,能捕捉自己内心里的感觉了,作文的天地就宽了、广了,文字也有生气了。

第二节 思考力

敏感的人,能写出内心的温度;思辨的人,能写出内心的深度。一个习惯思辨的人,会从事物的表面,深入事物的内部,发掘出新鲜的意味。大作家,写的也是些生活小事、琐事。李清照,不就写一次喝醉了酒,回家认不得路了,把鹭鸟吓坏了。辛弃疾的不就写一对老头老太,喝了点酒、晒晒太阳,说说三个儿子。

作家的本领在于,用小事、琐事,写出别人看不到的意味。

一个人写作文,有几个不会写的字,查一下字典罢了;有几个用错的标点,找人把一下关罢了。有一样东西,谁都无法替代,别人也无从帮助,即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情感,来于内心的敏感;思想,源自内心的思辨。你不思考,只能写出人云亦云的作业,绝对写不出与众不同的作文。思考力,作文教学绕不开的“坎”。

■你的思考“关机”了吗?

“有些文章,就故事来讲,写得并不生动、细腻。如《山谷中的谜底》,”拿学过不久的课文说事,是我常用的伎俩,“它的精彩,在于如下的思考。”

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文中的故事,不只作家刘燕敏一个人看到,很多人看到了,只是没有刘燕敏那样新鲜的、有意思的思考。

有的同学一遇到不顺心的事,脱口而出两个字:倒霉。

(1)有个同学作业没做好,被老师留下来补作业,他说,今天真是倒霉。

(2)下雨天,有个同学摔了一跤,她说,好倒霉啊。

(3)昨天考试,有位同学没考好,她说,这次考试真倒霉。

(4)儿子回到家,一看妈妈不在,马上看起电视。看得正起劲,妈妈下班回来,逮个正着,批评了他一通,儿子埋怨,真倒霉。

不肯思考的人,所有的不如意,都叫“倒霉”。一个思考的人,会转到“倒霉”的背后去。上面的四个“倒霉”,背后究竟是什么?

一两分钟后,学生举手。

大甲说第一条:“老师留他下来,是对他负责,为他好,不是倒霉。再说,那倒霉也是他自找的。他想要不倒霉,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及时完成作业。”

戊中说第二条:“摔跤,我们都经历过。每次摔跤都有原因,自己不当心,东张西望不留心,摔跤了,那说明走路也要用心,不然,够你难堪的。”

“摔跤可能踩着了香蕉皮什么的,那说明扔的人不讲卫生,缺德。”大甲给戊中做了补充。

丁丁说第三条:“考试没考好的原因是什么?课上没有好好听讲,课后又没有好好复习,只有这样想了,以后注意了,才能考好,光埋怨倒霉,以后还要倒霉。”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这是妈妈关心我。妈妈不这样,我会被电视迷得忘了写作业,到了学校,也整天人心惶惶的,生怕挨老师批评。”只剩下第四条了,小乙赶紧站起来发言。

阿丙给小乙补充:“我猜,那个儿子看电视看得作业也忘了。作为学生,要先完成作业,再看电视。我做完作业看电视,妈妈不批评我,有时还会帮我选择好看的节目,和我讨论节目里的内容。”

不错,想到“倒霉”的背后去了,这才叫思考。经常这样想,你会成为一个有思考力的人,巴尔扎克所说的“力量无边的人”。

英国有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青年,叫比尔盖茨。一天,比尔〃盖茨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 财务软件。科莱特拒绝了,他认为开发BIT 财务软件,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那不可能。10年后,科莱特成为BIT 方面的博士,比尔〃盖茨进入《福布斯》杂志亿万富豪排行榜;又过了2年,科莱特成为博士后,比尔〃盖茨成为美国第二富豪;又过了3年,科莱特认为自己能够开发32BIT 财务软件了,比尔〃盖茨却已经绕过BIT 软件,开发出EIP 财务软件,速度比BIT 快1500倍,两周内占领全球市场,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思考?

“我觉得读书没什么用,关键要去实践。”大甲如实说了自己的想法。

小乙跟大甲想的不一样:“我认识到机会很重要,科莱特学好了知识,可是机会没有了。”

“你们的思考,不能说不对,不过,你看作家刘燕敏是怎样思考的。”随即,屏幕上出现了刘燕敏的话:

在这个世界上,似乎存在着这么一个真理:对一件事,如果等所有的条件都成熟才去行动,那么他也许得永远等下去。

作家的思考,叫“深思考”。我向大家推荐了刘燕敏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成功的门都是虚掩着的》《生命树》:

“你读她的书,你要读懂什么叫写作的思考,什么叫以思考取胜的写作。经常想到事情的背后去,慢慢的,你也能有她那样的深思考。”

■思考“开机”的三种方式

一加一等于几?不是数学题,思考越独特越好,答案,越想不到越好。

小乙第一个抢答:“等于一。一杯水加一杯面粉,和起来,成为一团湿面粉。”

“等于三。爸爸和妈妈在一起,生了我,我们家有三个人。”戊中的回答引来一阵笑声。

“等于四。妈妈生了对双胞胎。”阿丙也难得风趣起来,教室里的笑声升温了。

笑声里,丁丁手举得端端正正,眼里写满了迫切,怕自己的答案,给别人说出:“‘1+1’等于‘王’,不信,你把‘1+1’竖起来看。” “1分钟加上1分钟,等于120秒。”一个灵感激活了另一个灵感,大甲激活了戊中:“1公里加上1里,等于

1.5公里,也就是1500米。”

做数学题,这样答,肯定错。写作文,这叫精彩。你的思考越开阔,你心里想的越多,你写下来的话,越多,哪用担心什么字数。我公布第一种让思考“开机”的方式:

摆脱标准答案,敢于“胡思乱想”,敢于将“胡思乱想”写下来。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天,牧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只听猪大声号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号叫,于是抱怨道:‚我们经常被牧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

猜,猪会说什么?小乙举手答道:“猪的嗓门大,绵羊和奶牛的嗓门没有它大。”

“猪要减肥。”阿丙的异想天开,使戊中想起了什么:“猪听了,说,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捉我,那是要我的命啊!”

大家笑了,笑过之后,又觉藏有深意,不笑了。

绵羊和奶牛嘲笑猪,那是它们没站在猪的角度想问题,没有换位思考。我给大家讲了另一个故事:两个好朋友坐车去游山,半途下山。后来,听说没过多久,车遇到塌方,车上的人全部丧生。

你是其中的一个幸运者,事后,会说什么?

“我很幸运,感谢命运对我那么好。”小乙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我把大家的思维拨了个向:“要是站在那些受害者的角度呢?”

“他们很不幸。要是车开得快一点,或慢一点,就能躲过这场灾难了。”丁丁不无遗憾地说。

丁丁的话,加速了大甲的思考:“‘我们’不下车的话,说不定,车早开过了塌方的地方了。‘我’很内疚。” 换位思考,不只是一种思考方式,也是一种善良和宽容。换位思考,能使你的思考,多了一个、两个乃至好几个角度,你不只有了“绵羊”的角度,“奶牛”的角度,还有“猪”的角度,还可以有“牛”的角度,对不对。

我随手画了一张冰山图,冰山的下面是什么?大家说“更大的冰山”。

我们看不见下面的冰山, ,然而我们知道,下面是更大的冰山。人的眼睛是有限的,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外面的一部分,很多埋起来的部分,海底的、地下的,我们看不见。看不见,不表示不知道,人还有一双“思考”的眼,能“思考”到外在的眼所看不到的地方。

讨厌作业的同学,你只看到了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你要看到冰山后面的一部分:老师为什么布置了那么多作业呢?老师布置多了,批得也多,老师不是自讨苦吃吗?

“我知道,老师也是为我们好,希望我们将来能考上好的中学。”大甲率先发表看法。

“学生的成绩考不好,老师要被校长批评。老师也是没办法。”小乙站在老师的立场说。

“一些家长也希望老师多布置点,我在家里,除了老师的作业,妈妈还给我别的作业,他们觉得老师布置得少了。”阿丙站在家长的立场,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校的成绩不好,校长也会很没面子。所以校长允许老师多布置点作业。”戊中站在校长的立场,看这个事情。 “校长为什么要多布置作业呢?教育局要校长拿出好的成绩来。”丁丁想到更深的“冰山”去了,“听爸爸说,中学里考大学,都有指标。考得好,政府就奖励;考得不好,要挨批评。”

“为什么要这样你批评我,我批评你,你考我,我考你的呢?”大甲疑惑地问,“难道不这样,我们就不肯好好地学了?老师就不肯好好地教了?”

想到冰山的下面去,想到看不到的地方去。只写自己看到的东西,人人都会。作家的一项重要本领,想到了别人用眼睛看不见的内容。我们的思考,不一定完全正确。然而,写作文,不是做计算题,本质上没什么“对”和“错”。

每一个错的思考,你把它写出来,它一定充满了作文的价值。

■作文,一种“深思考”

有个人看到邻居的小男孩横切苹果,苹果核居然像一颗五角星。故事出现在哪篇课文里?

“《苹果里的五角星》。”我的话音刚落,大家齐声回答。故事一点也不复杂。叫我惊奇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作者的思考——

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作者的思考还在继续——

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这叫“深思考”。写作文一般要有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安静,人没有干扰,容易进入“深思考”。

有一家公司的老总,看到文件纸都只用一面,另一面空着,觉得浪费,下令:纸要正反两面用,既能节约用纸,还能节能环保。这事,好不好?

大家自然说“好”。

一段时间后,公司所有的用纸,都两面使用。负责印刷的工作人员说:已经用过一次的纸,上面有油墨,油墨会滚到滚筒上,导致卡纸,印刷的速度慢了,复印机、印刷机的寿命也会减少,维修的频率和费用也会增加。维修产生的垃圾多了,且是有害物质,影响环保。现在你认为,纸双面使用,值吗?

一时之间,大家难以取舍。

深思考后,你会发现,简单的问题复杂了。对作文来讲,事情越曲折、越复杂,越好写,写作文要有一种本领,一个简单的事情,你能想得很复杂。

一枚曲别针,要你写一篇作文,有难度吧?你想复杂了,写篇作文,小意思啦。

曲别针能夹纸张,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用途?

学生分成N 组,每组想10种曲别针的用法。看哪一组想得快,想得别出心裁。不出声,用笔,不然被人家剽窃。 我玩了点小聪明,用笔,能留下思考的痕迹。

过了五分钟,大甲汇报他们的成果:(1)夹在书页当中做书签。(2)拉长后,当攻击人的武器。(3)用来做成一个胸针, 做装饰品。(4)做成数字“0”。(5)做成数字“1”。

我插话:“数字类的,2、3、4、5之类的,就不算了。”

大家会心地笑了。大甲说,数字“1”不算,继续:(5)做成英语字母“L ”。(6)做成汉字“口”。(7)可以导电。(8)做表的指针。(9)和别的东西进行化学反应,变成新的东西。(10)当发卡。

一根曲别针,能不能写成一篇作文?——大家说“能”。

要是没人和你讨论,是不是写不出来?

学生说“是的”。我否定,不和别人讨论,你可以在内心里,自己和自己讨论,自己和自己争辩,争辩出一大堆的话。

经常有人说,写作文,没有故事。不是的。根本在于,你没有思考。

芝麻大的事情,也能写成好文章、大文章,事情或许有限,对事情的思考,却没有局限。你觉得没话写,那不是你词汇枯乏,而是,你没有好好思考,你的内部的“话”,太少了。

■睁大你的思考的眼

早上,我兴冲冲地走进教室,嚷:“昨天晚上,我刚从澳大利亚回来。”

学生“哇”地叫出了声。丁丁调皮地问:“老师,有没有给我们带礼物?”

“没有,我忙着呢,没时间。”我一本正经地说,“悉尼歌剧院,悉尼海港,悉尼港大桥,邦迪海滩,日光浴, 冲浪。对了,我还去了凯恩斯,大堡礁,白色沙滩,哎,乘坐玻璃船,看海底的珊瑚和热带鱼,太棒了。”

一张张图片随着我的话语,呈现出来,大家看得入了谜。突然,大甲想明白似的,问:“管老师,上周五,你还在学校,昨晚又在家了,你来得及吗?”

“怎么来不及,我乘飞机的。”我理直气壮。

“去澳大利亚,飞机上要12个小时,来回24个小时,你不吃不喝,也来不及呀。”

“切,”我露出鄙夷的神色,“我不是还拍了很多风景照,它们都证明我去过。”

“不对。管老师,照片你从网上下载的,照片的左下角还有网址呢。”前排的阿丙,念出了图片上的网址。 我投降了。一切都是我编出来的。很多同学听得津津有味,没有想到,老师瞎讲。习惯了听别人讲,忘记了一边听,一边要用脑子来思考、判断。

由这件事,你有什么思考呢?

戊中明白了,我们要时刻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不能只是“听”。

丁丁说,老师故意骗我们,心是好的,方法有点怪。“为表达我的歉意,给大家带来一张早已灭绝了的珍奇动物的图片。”我打开一个图片夹,说,“你觉得它像什么?”

小乙觉得它像一匹骆驼,又像一匹马。大甲觉得它像四不像,又不像“四不像”。丁丁问我,它到底叫什么。 “它叫什么,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是一种早已灭绝的动物,谁也没有见过。”

“老师,你又骗我们了。”又是大甲第一个觉醒,“既然早灭绝了,谁也没有见过,你怎么会有图片呢?” 其他同学也醒悟过来,发觉再次上当,忍不住埋怨起来。

为什么会再次上当?课上,一味依赖老师,以为老师讲的总是对的;家里,一味依赖家长,以为家长什么都懂;伙伴间,一味依赖伙伴,以为伙伴有水平。依赖别人惯了,遇到事情,总听别人的,忘了自己去思考和判断。

学生缺少一种思考:“验证性思维”。对于别人的观点、看法,不去验证,想当然地认为他们说得有道理。 请看一条短信:

哥哥,我出门在外,钱包被偷了,手机没电了,借同学的手机发的短信。请汇点钱到我的账号里面,账号为…… 戊中嚷:“那是骗人的、骗人的。”

凭什么呀?

戊中说:“我是独生子女,没有弟弟、妹妹呀。”

要是收到短信的人,正好有个弟弟,或者是表弟、堂妹什么的呢。

“账号有名字的,要核对一下。”看来,大甲蛮有生活经验。

“回个电话过去,让弟弟或妹妹听一下,确认一下。”阿丙话不太多,却很稳,他的点子,赢得了大家的赞同。 有了“验证性思维”,生活中不会吃亏,写作文也会有很多的话。随后,学生就此事写作文。《不思考的代价》《要用自己的大脑》《不要总相信别人》《老师撒谎了》,我推荐给报刊社,发表了两篇呢。

■亮出自己的观点

新学期开学,我问大家,自己选同桌,还是老师安排?

教室里炸了锅,大部分认为,自己选好;小部分认为,老师安排好。闹后,做一道选择题:支持自己选,支持老师安排。

阿丙问能不能中立。

不行,要有自己的立场。中立,往往没有自己的观点,不肯深一步思考,定夺。

很快,分成两派,进行辩论,看哪一方更有理。两方各选择三个代表,代表们整理大家的理由,辩论。

第一轮,讲述选择的理由。

A 方,选择“自己选的好”,理由:(1)自己选,能和好伙伴一起坐,心情愉快,学习效率自然高。(2)自己选,能够培养我们的能力,学会当家做主人。(3)人都喜欢新鲜事物,尝试新鲜事物,自己选座位,就是。

B 方,选择“老师排的好”,理由:(1)老师排,能考虑同学的互补,如,纪律好的和纪律差的,一起坐;成绩好的和不好的,一起坐。(2)老师排,能考虑到身高的搭配,不会乱。(3)老师比较有经验,不会出什么乱子,自己排肯定有问题,到时候,还得老师出马。

第二轮:辩驳对方的理由。

A 方,认为“老师排座位”,有以下坏处:(1)坏人和好人在一起,不一定是坏人变好,也可能好人变坏。纪律好的和纪律不好的一起坐,不一定都变得遵守纪律,也可能变得都不遵守纪律。(2)身高配了,性格上不配,合不来,还会有问题。(3)班主任排的座位,主课上不乱,不是主课,还是乱。

B 方,认为“学生自选同桌”,有以下坏处:(1)自己选,肯定选和自己关系好的,上课会说悄悄话,影响了学习。好朋友坐在一起,反而会出现矛盾,连好朋友都做不了。(2)尝试新鲜事物是好的,可不是所有的新鲜事物都要去尝试的。不好的新鲜事物,何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呢。(3)前三天做同桌,有新鲜感,时间一长,新鲜感就没了。

第三轮,后援团补充证据。

A 方的后援团补充:自己选同桌,应该尝试;不尝试,你怎么知道好或坏?有问题,大家得到了教训,那也是收获。两个好朋友在一起,要真影响了学习、友谊,他们一定得到了深刻的教训。

B 方的后援团补充:这些年,一直老师排座位,那说明老师排座位有成功的地方,要不然,全国都自己选座位了。老师排座位,也会征询同桌的意见,不适合的再换,里面也有“自己选”的成分。

末一步,从“嘴上谈兵”到“纸上谈兵”,写成作文,好的作文,发表在“班级作文周报”或“班级博客”,看谁的作文,最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类似的“两难话题”,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争辩中,学生的思维的广度、深度、慎密度都得到了锻炼。一次的锻炼自然不够,思维的锻炼和身体的锻炼一样,要长久,持久。这些年,我们开展的“两难话题”辩论有:

(1)流行歌曲进课堂好,还是不进好?(2)网络游戏,该不该玩?(3)压岁钱自己花,还是给父母?(4)和伙伴怄气,该不该先‚低头‛求和?(5)‚严‛老师好,还是‚不严‛老师好?(6)做‚乖‛乖学生好,做‚鬼‛学生?(7)你崇拜歌星吗?崇拜歌星好不好?(8)小学生该不该把手机带到校园?(9)好朋友做了错事,该不该报告老师?(10)兴趣广泛好,还是专一好?……

报上的一条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

名牌大学的毕业生H ,在某IT 行业工作。一天晚上,回家路上,H 捡到一个钱包,内有信用卡和身份证等。那天晚上,H 看电视,节目里说,很多人将自己的信用卡的密码,设为自己的生日,那很危险。H 心里一动,拿着那张信用卡和身份证去取款机,一试,果然成功。信用卡内有10万元钱。H 分几次,将钱取了出来。忐忑不安的H ,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让他马上归还失主。H 联系失主。失主是个年轻人,两人一见如故,聊得很开心。就在这时,警察到了,将H 抓起来。原来,失主已经报案。

我问学生:H 有没有罪?大甲、小乙、丁丁、戊中都认为“不应该”。我公布了答案:H 被判有罪。

这不只是一次辩论,一次作文,也是一次法制教育。

每月,发一个“话题”到班级博客,一个月后,“班级作文周报”专门辟出一块,刊发学生的辩论记录。那也是一个很“潮”的做法。

■思考力隐藏于批判力

写作文,不能只有大概的结论,“我不喜欢考试”“我不喜欢作文”“我不想去上学”“我不喜欢家长的管教”,“不喜欢”的背后是什么,不能不去想。

你喜欢考试吗?戊中很鄙视地看了我一眼,嘀咕道:“喜欢的是疯子。”

你能说出不喜欢考试的10个理由吗?戊中想来想去,似乎也只有“压力大”“怕考不好”。

我反驳戊中。第一点,压力大,才能动力大;有压力的学习效率,高于没有压力的学习。第二点,有后三名,也有前三名;有考不好,也有考好的。你光想到考不好、家长没好脸色,怎么没想到考好了、家长有求必行,给你买100多元的溜溜球呢?

学生继续思考“不喜欢考试”的理由,拿出的理由越多,越能使人心服口服:(1)考试多,作业自然也多,没时间锻炼身体,一天到晚做作业,身体不好,视力差了。(2)考试多,压力过大,不会成为动力,成了反动力,能躲一天是躲一天,家长那儿,能瞒一天就一天。(3)一次考好了,也不敢开心多少;下次考不好,人家会说你骄傲。(4)没时间看喜欢的书,没时间做喜欢的事。

我帮学生补充了几条:(1)考试导致死记硬背,那不是真正的学习,知识,只要上网百度一下就行了。花那么多时间去学“百度一下”的知识,不值得。(2)读书只是为了考试,分数就是命根。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没有了。而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只是、不是考试,而是将来的实践能力。(3)考试的作用大了,导致作弊。从小考到中考到高考

到公务员考试,到处都有作弊。考试使人不诚实、不诚信。(4)导致只看分数不看人。德才兼备,应该德在前、才在后。现在正好倒过来。这样衡量人,用人,危险。

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好的现象,我们要批判,批判不能停留在“不好”上。我扫射了一下安静的教室,丁丁专注地看着我,等我往下说:“你的批判,要用一条条的理由来说明。一般来说,你想的前三个理由,大家都想得到,你往后想的第四、第五、第六个理由,那才是真正的批判力。”

班上有不少同学喜欢看流行小说,网络小说,读名著的,不多。我请学生写出不喜欢读名著的理由,至少5个,越多越好。绞尽脑汁地写,越后面的理由,越是别人想不到的,与众不同的。

大甲的5个理由:

(1)写的故事跟我们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关系。(2)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都是古文,读不懂。鲁迅的、巴金的,也有些读不懂。(3)名著一般都很厚,看见了就头疼,没有了看的勇气。(4)老师说要考试的,跟考试挂了勾,我就不喜欢。(5)名著的用词造句,不像流行小说那样,和我们很近,三分钟就抓住我们的心。

有了5点理由,才真正有批判力,才让人刮目相看。

批判的作文,别人往往不接受,人家说,你说得倒轻巧,你说怎么办?你写的作文,没有解决问题,反闹出了矛盾,那不行。

光有批判,没有建设;光揭别人的短处,不帮人解决问题,不行。批判力的背后,还有一个“力”,建设力。 以“考试”为例。考试不可能取消,只能改善,你批判了考试的问题,要提出别人能够接受的改进意见。

大家讨论后,提出了3条改进意见:

(1)考试次数不能太多。一个月不能超过两次,最好只考一次。

(2)考试成绩可以有平均分,可以有排名,但要保密,只限于学生本人知道。

(3)考试后,对考得不好的同学,要帮助,而不只是批评。

至此,学生就考试写作文,一点也不觉得难。为什么不难?你有那么多内部的思考的“话”了。

利用“班级作文周报”,我经常性地,让学生争鸣,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你说你的理的时候,会抓住对方的弱点;我说我的理的时候,也会抓住你的弱点。这就是批判力。

批判力,与正要进入逆反期的毕业生,心理特征上,最相匹配。抓住“批判力”,训练“思考力”,可行。

第二章 “描写力”训练

第一节 说话力

小学生写作文,第一苦恼叫“字数”,毕竟,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作文不只是一种表达,也是一份作业;字数,作业完成与否的显性标志。字数是温饱。连温饱都不能解决,谈什么审美。连字数都七拼八凑,谈什么好坏。轻松过了“字数关”,学生对作文的恐惧,能消减大半。

■原来“人”那么会说话

为“字数”苦恼的学生,你读他的作文,作文里的“人”几乎全是哑巴:

有一次,我在做暑假作业,他没劲,跑过来跟我讨论电脑游戏。我让他等会儿再说。他立刻抓起了我的作业本往楼上放。后来我上楼去找,没想到他藏东西的能力那么强,找了半天都没找到。过了一天,他才在奶奶的追问下把本子交了出来。我翻起来一看,被他撕破了一页,连忙用透明胶粘好。

“电脑游戏”怎么“讨论”的,“讨论”了什么,有多少话呀。“他立刻抓起了我的作业本往楼上放”, “他”总会说上一两句再上楼吧;“我”的作业本被“他”拿了,总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不吭一声吧。

“后来我上楼去找,没想到他藏东西的能力那么强,找了半天都没找到”,作业本被藏,怎么也找不着,总要急吧;一急,总有埋怨的话吧。

“他才在奶奶的追问下把本子交了出来”,“奶奶”怎么追问的,“他”怎么回答的,又有很多话。“我翻起来一看,被他撕破了一页”,有点脾气的,会说上一通;好脾气的,也会嘀咕上一两句吧。

“我”“他”“奶奶”,明明说了很多的话,作者硬把他们的话,咽下肚去,“写”成哑巴。

有一次,我病了,妈妈正在上班,爸爸也在上班,只有爷爷在家。爷爷得知我发烧后,打电话给妈妈。爷爷带我去了医院,随后,妈妈也过来了,到了我的身边,我仿佛听到了她急促的呼吸声。

爷爷怎么“得知我发烧”的?“我”忍不住告诉爷爷的?爷爷发现我不对劲,问的?“告诉”也好,“问”也罢,都有话呀。爷爷打电话给妈妈,一定有话;孩子是妈的心头肉,妈妈一定会问个明白,电话里,有多少话呀。

“爷爷带我去了医院”,要去医院,爷爷总要和我说吧,不可能无声无息地上医院。“随后,妈妈也过来了,到了我的身边,我仿佛听到了她急促的呼吸声”,妈妈来了,除了“急促的呼吸声”,一定还有急切的询问声吧。

一些作文,不是“全哑”,也是“半哑”,不肯让“人”多说半句。

一个人一分钟,一般说120个字,你一天会说多少话,伙伴一天会说多少话,爸爸妈妈一天会说多少话,老师一节课会说多少话。

一节难忘的XX 课,要写五百字,思来想去,难。有什么难的?一节课,老师会说多少话,同学会说多少话;老师开口说话,同学开口说话,哪用为“字数”愁?

大甲、小乙、丁丁们,一想,对啊,多少话呀,把话写下来,这就是作文啊。童话,不就是让动物开口说话嘛? 上课到现在,才几分钟,我播放了刚录下的音。播放,大家记录,吓一跳,全写下里,只怕你记得手酸,嘿嘿。

做晚饭时,妈妈发现没有盐了,叫我去买。我正在看电视,不肯去。妈妈非要让我去。我只好去。

多少“说的话”没有写出来?学生七七八八地说开了:妈妈怎么叫“我”的,没有说话。“我”不肯去,怎么拒绝妈妈的?妈妈非要让“我”去,会有好几个对话。“我”只好去了,心里不情愿,会有“话”。

同桌俩,一个演“妈妈”,一个演“我”,会有什么对话,会有什么动作、神态。大甲和小乙自告奋勇,演给大家看。我要求大家“三看”:一看对话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二看对话“来回”多不多;三看对话的动作、表情,是否活灵活现。

“我觉得妈妈不太像,妈妈见‘我’不肯去,肯定很生气。”“妈妈正在做菜,发现没有盐,说话应该很急切的。”“妈妈非要‘我’去,至少设计三个来回的对话。”大家谈了各自的看法。

表演要到位,很难,那要有表演的天份。我们不是演员,我们只要写下来,把不到位的地方写到位就行。写后,我出示范文:

放学回家,我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立即打开了电视。我一边看着《虹猫蓝兔七侠传》,一边大声喊着:‚妈妈,我饿死了!饿死了!赶紧给我拿点吃的!‛

‚冰箱里有面包,你自己拿,先吃点,我正在做饭呢!‛正在厨房里切菜的妈妈高声喊着。

我快速爬起,打开冰箱,拿起面包,立即回到电视前。清纯可爱的莎丽又遭马三娘陷害,毒药让她失去右手剑法,差点丧命。‚这个坏三娘,气死我了!‛我从沙发上跳起来,跑到电视跟前,指着马三娘说,‚你敢再害莎丽,我就把你杀了!‛

正在这时,妈妈从厨房里跑了出来,对我说:‚我们家里没有盐了,赶紧到下面小商店买袋盐来。‛

‚我正在看《虹猫蓝兔七侠传》,我不去!‛

‚没盐不能做菜,你快去快回,回来再看。‛

‚不行,回来我就不知道莎丽怎样了!‛

‚你今天晚上要不要吃晚饭?‛

‚我就看电……‛

‚视‛字还没有说出来,妈妈拿起遥控器,按下了红色键。我正看到紧要关头呢,情急之下,喊:‚我就不去,就不去,你把电视打开。‛

‚你再跟我这样说话!‛妈妈虎着脸,把遥控器扔到了沙发上,举起了巴掌,向我——

‚好,好,我现在就去,我现在就去!‛我见没妈妈真发脾气了,好汉不吃眼前亏,马上软了下来,接过妈妈手里的钱,飞向了楼下。

没有人说话,连标点在一起,不过36个字,哑巴开了口,近500字。“人”开口说了话,了不得。

一家人总有聊天,总有讨论吧,回家,录下来。专门制造“哑巴”的阿正,感叹道:原来,“人”那么会说话呀。 ■说话句的四种形式

不能光写人“说的话”。说话句,一般由“说的话”和“谁说的”组成。“谁说的”,又叫“提示语”,提示读的人,那话谁说的,怎么说的。两部分的组合,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提示语在前头,如:

已经到了门前,马小跳停下脚步:‚我数一二三,我们一起冲进去!‛

第二种,提示语在后头,如:

‚还有多远?‛没走几步,唐飞就吃不消了。

第三种,提示语在中间,如:

‚我叫马小跳。‛马小跳把唐飞、毛超和张达往巨人跟前推,‚他是企鹅唐飞,他是猿猴毛超,他是河马张达。‛ “提示语”和“说的话”,大都连在一起。也有“提示语”、“说的话”独立为一节的,这,又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说的话”独立一节,在前;“提示语”独立一节,在后:

‚杜真子,就算我求你了,你去吧!‛

马小跳果然上当,在电话里死皮白脸地求杜真子。

第二种,“提示语”独立一节,在前;“说的话”独立一节,在后:

马小跳瞪了他一眼:

‚你不能去!‛

第二种,也有“提示语”后,不用“冒号”,改用“句号”的:

马小跳早就看唐飞不顺眼了。

‚唐飞,我看你今天有点不正常。‛

杜真子早就看马小跳不顺眼了。

‚马小跳,我看你才不正常。人家唐飞、毛超和张达见到我都很高兴,就你不高兴,你什么意思呀?你是不是不愿意我去?‛

认识了说话句的几种形式,马上找课文中的说话句。平时不注意,没留神的,都“跳”出来了。这个兴奋地举手,那个兴奋地嚷:“找到了、找到了。”

拿出课外书,课外书里找,更多,更新鲜。找了,再背,形式,借例子背下来,才记得牢。

叽叽喳喳背了一通。我做了个暂停的动作,说:“注意我的话,我的动作,等会儿,说一个完整的说话句。” 我指了指墙上的奖状,说道:“这张奖状,是拔河拔来的。那天,大家齐心协力,丁丁的手都发疼了,还没命地拉。”

小乙的“提示语”在前:

管老师指着墙上的奖状,说:‚这张奖状,是拔河拔来的。那天,大家齐心协力,丁丁的手都发疼了,还没命地拉。‛

大甲的“提示语”在后:

‚这张奖状,是拔河拔来的。那天,大家齐心协力,丁丁的手都发疼了,还没命地拉。‛ 管老师指着墙上的奖状,说。

阿丙的“提示语”在中间:

‚这张奖状,是拔河拔来的。‛管老师指着墙上的奖状,说,‚那天,大家齐心协力,丁丁的手都发疼了,还没命地拉。‛

大甲随口说一句话,大家用不同的形式说“说话句”。

小乙随口说一句话,大家用不同的形式说“说话句”。

你“说话”,我“练句”,气氛很热烈。

有的时候,要省略提示语;大都发生在两个人的对话,前面已经交代是谁,读的人一看上文,能知道谁说的。如课文《第一朵杏花》中的: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第一句是竺爷爷,第二句是孩子,两者交替。我又出示《变色龙》里的:

啊呀!‛小李的叫声震惊了寂静的田野。大家以为他碰上了毒蛇,急忙赶了过去。

‚什么事?‛

‚刚才我采豆荚时,手碰到冷冰冰的东西,一看是条‘怪蛇’,吓了一跳。‛

‚在哪里?‛

大家在绿叶丛中找了一阵,没见到‚怪蛇‛,以为是小李在开玩笑。

“什么事”“在哪里”,谁说的?

阿丙认为,大家说的。

是“大家”里的一个人说的,还是“大家”一起说的?

一合计,可能是其中的一个人说的,也可能是某几个人一起说的。没有提示语,读了,又不知道究竟谁说的?这样写,可以吗?

学生答不上来。我说,没问题,这里的对话,谁说的,不重要。 省略提示语,显得简洁、干净。

回家作业,读课外书,抄各种形式的说话句;有能力的,写一段对话,注意提示语的内容、位置。

■精彩藏在“提示语”里

我板书“您好”,请小乙说。小乙说出了“您好”的原意。大甲写了下来:

小乙大声说道:‚您好!‛

“你们听我说,看听出了什么。”我用虚情假意的谄笑,说“您好”,“您好”的意思变味了。

我咬牙切齿地说“您好”。大家听出来了,“您好”里有太多的“您不好”。

我又说“我好害怕”,一种真的很害怕;一种搞笑的,大家听出了“我一点也不害怕,你尽管来”的意思。 同样是“您好”“我好害怕”,为什么听出了不一样的意思?

“管老师,你说话的语气、表情变了呀。”老喜欢躬着腰的大甲,挺了挺了背。

看来,写说话句,不能只注意说的话。说的话,最多把啰嗦、重复的话,去掉,其它,怎么说就怎么写。说话句最要花功夫的,是提示语,提示语的功夫,是真功夫。

我说:‚我自己走回家。‛

爸爸说:‚你考得很好啊。‛

不少同学的说话句,“我说”“他说”“爸爸说”“妈妈说”个没完。谁能改一下提示语,使句子有了新的意思。 戊中有了答案:

事到如今,我只能赌气道:‚我自己走回家。‛

——其实,我并不想自己走回家。”

小乙一脸的兴奋,她也有了不错的答案:

爸爸不无嘲讽地看了我一眼,看得我心里发毛:‚你考得很好啊。‛

——这是说我考得很不好。

写说话句,一定要注意提示语,精彩就藏在提示语里。表示“说”的意思的字、词有很多,讲、喊、答、叫、问、训,都是。还有吗?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字又一个字,出现在黑板上:

呼、吟、读、斥、责、骂、吼、劝、告、评、议、赞、论、述、夸、辩、曰……

写说话句,要想,用哪个字来代替“说”。不要总用个“说”字。

两个字表示“说”的词,谈话、讲话、叙述、议论、商量,还有吗?

集体的智慧就是多,黑板上留下了一长串:

复述、声明、谈论、辩论、议论、畅谈、商讨、狂言、发言、婉言、谎言、直言、说服、评说、怒斥、驳斥、批驳、辱骂、诅咒、申诉、劝说、劝告、解说、讲解、分辩……

很多成语也表示“说”,振振有词、滔滔不绝、一语中的、窃窃私语。还有吗?

“侃侃而谈、夸夸其谈。”小乙喊道。

“快人快语、打开天窗说亮话、一语道破天机、妙语惊人。”戊中一口气报了四个。

以前学过的词,一一激活了:

明人不说暗话、妙语连珠、唇枪舌剑、巧舌如簧、能言善辩、能说会道、道听途说、强词夺理、信口雌黄、胡说八道、大放厥词、说三道四、花言巧语……

整整一黑板,全是表示“说”的。

读、背五分钟,记得越多越好。之后,我让丁丁挑一个不大用的词,考大家:谁能用它做提示语,说一个说话句。 第一个“振振有词”,大甲接招:

有些养狗人很不道德,狗拉屎拉在小区里,别人批评她,她还振振有词:‚谁家的狗不拉屎,拉屎怎么啦!‛ 第二个“婉言”,小乙接招:

‚我还有作业没有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游戏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一个接一个,练了一会儿,停,抄黑板上的词语,回家大声地读背10分钟。

■不带“说”字的提示语

王老师火了:‚作业到现在还没完成,你居然,还有心思打篮球!‛

‚你们怎么可以这样欺负人!‛我狠狠地跺了一下脚,转身走了。

好的说话句,不只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动作、表情、肢体上的“话”,有“立体感”。

人说话,多少会有肢体语言,平时不注意,肢体语言溜走了。我们说“不”,会“摇摇头”、“摆摆手”,活狠狠地看对方一眼;我们说“是”,会“点点头”、做个“OK 指”;“赞扬”别人,会面带笑容,翘起大拇指;愤恨、生气,眉头皱紧,或握紧拳头。人紧张了,手足无措了,习惯摸鼻子、摸下巴、拽衣襟„„

小乙笑着揭大甲的老底:“大甲紧张的时候,会使劲吸鼻涕。”

大甲羞了,也揭小乙的老底:“小乙紧张的时候,腿肚子会抽筋。”

阿丙报料,陈老师有个口头禅,一堂课不知道要说多少个“我们说,我们说”。

一想起陈老师的“我们说”,大家笑了起来。我把手食指放在嘴上,说:“嘘,别说话,安静。”

“用我刚才的话、动作,说一个说话句,注意,提示语不能有‘说’字。”

学生一时没回过神来,我再显了一遍,大家才恍然大悟。

丁丁说:

管老师伸出食指,往嘴上一搁:‚嘘,别说话,安静。‛

“有声音,有动作,有画面,充满立体感。”趁此,复习了几种形式的提示语,“谁能将提示语放后面?” 戊中说:

‚嘘,别说话,安静。‛管老师伸出食指,往嘴上一搁。

阿丙说:

‚嘘,‛管老师伸出食指,往嘴上一搁,‚别说话,安静。‛

“还有一种,提示语和说的话,都独立一节,”我在黑板上写道:

管老师伸出食指,往嘴上一搁:

‚嘘,别说话,安静。‛

人的表情很丰富。喜、怒、哀、乐、惊、吓,镇定、平静、慌张、无所谓,等等。

单单“喜”,有很多种“喜”;单单“哀”,有很多种“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乐”;深藏不露的人的“怒”,脸上可能很淡,你看不大出来;胸无城府的人的“怒”,可能把脸都气歪了。

表情作提示语,也很精彩。

我拿起一个作业本,表演:“哎呀,不好了,你的作业本上有一个小洞。”

大甲答:

‚哎呀,不好了,你的作业本上有一个小洞。‛管老师一脸的大惊小怪。

我盯着小乙,表演:“上课,不要开小差,要好好听讲。”

小乙答:

‚上课,不要开小差,要好好听讲。‛管老师一脸严肃,死盯了我好一会儿。

大甲演,小乙说句子;小乙演,大甲说句子。戊中演,阿丙说句子;阿丙演,戊中说句子。一转眼,快下课了。 小学里的作文,大都写故事,写人的作文,也离不开写故事,要想使故事有声有色,你要让故事里的“人”开口说话;要想使说话句精彩,要思考,能不能不用“说”字,能不能用别的字,能不能用“人”的动作、表情、神态。这一想,你进步了,这一变,你有水平了。

几乎每一本童书,都以精彩的对话,赢得小读者的喜爱。读课外书,注意对话,更要注意提示语,下月的“班级读书推荐会”的主题:精彩的对话,精彩的提示语。

■提示语形式的微妙

已经到了门前,马小跳停下脚步:‚我数一二三,我们一起冲进去!‛

提示语在前,一般地,它强调提示语里的话,强调“停下脚步”。

‚我数一而三,我们一起冲进去!‛ 已经到了门前,马小跳停下脚步。

说的话在前,一般地,“话”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深一些。

‚我叫马小跳。‛马小跳把唐飞、毛超和张达往巨人跟前推,‚他是企鹅唐飞,他是猿猴毛超,他是河马张达。‛ 提示语在中间,一般地,突出前面的说话内容,也使得前后的意思,得到了区分。

我把第三句变化了一下:

‚我叫马小跳。他是企鹅唐飞,他是猿猴毛超,他是河马张达。‛ 马小跳把唐飞、毛超和张达往巨人跟前推。 大甲答:说话的内容在前,强调了马小跳说的话。

我又变了一下:

马小跳把唐飞、毛超和张达往巨人跟前推:‚我叫马小跳。他是企鹅唐飞,他是猿猴毛超,他是河马张达。‛ 小乙答:提示语在前面,突出马小跳怎么“说”的,“说”之前做了什么。

提示语有这些细微的变化,谁能把握住它的细微,谁就是高手。上次,看了《第一朵杏花》中的对话,省略了提示语。有个同学,给它加了提示语。我出示: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问道。

小女孩急忙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看着小女孩说:‚什么时候?‛

‚刚才。‛小女孩赶快回答。

‚是第一朵吗?‛竺爷爷笑眯眯地问。

小女孩爽快地回答:‚是。‛

一朗读,一对比,学生发现了,没有提示语,对话紧凑,不拖沓,显出“人”急切的心情。提示语,“用”还是“不用”,也有讲究。

‚杜真子,就算我求你了,你去吧!‛

马小跳果然上当,在电话里死皮白脸地求杜真子。

提示语和说话的内容,各自为一节的,句子短,段落短,读起来很轻松,既突出了说话的内容,也突出了提示语中的内容。

马小跳瞪了他一眼:

‚你不能去!‛

丁丁一点就通,发言:这个形式,既突出了马小跳的“瞪”,也突出了他说的“你不能去”’。提示语和说话的内容,都得到了强调。

五种不同位置的提示语,作用的细微变化如下:

第一种,提示语在前,一般强调提示语。

第二种,提示语在后,一般突出说的话。

第三种,提示语在中间,一般突出前后说的话,提示语既有语气上的停顿,也有意思上的停顿。

第四种,省略提示语,使得对话流畅,急切等。

第五种,提示语和说话内容各独立一节,既强调了提示语,也突出了说话的内容。

写作中,几种形式要交替使用,只有交替使用,才有灵活,灵动,读起来才“气顺”。我下发文章《军神》,学生重点感受其中的对话。

(1)他对诊所的主人——著名的外科医生沃克先生说:‚我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请您给治治。‛

(2)沃克医生查看了他的伤势,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字?‛

(3)‚刘大川。‛

(4)‚干什么的?‛

(5)‚邮局职员。‛

(6)‚不,你是军人!‛沃克医生有些不悦,‚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1)句,提示语在前,强调诊所的主人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也含有尊重、尊敬之意。要是将提示语放后面,那就强调了被土匪打伤,急切地要求医生给自己看病。

(2)(3)(4)(5)句,没有提示语,简洁、干脆;好的医生应是干净、利索、果断的,军神刘伯承也是干净、利索、果断的。

(6)句,有人当面撒谎,一般会很不高兴,沃克医生只是“有些不悦”,必须要加以说明。中间有了提示语,稍作停顿,语气舒缓了,沃克医生的宽容,也传递得充分了。

此外,沃克医生的两处说话有提示,也表明了这里的主角是沃克医生。

提示语在前、在中间,没有提示语,三者交替使用,语气很顺,提示语用还是不用,用前还是用后、用中间,要考虑读起来是否“顺口”“顺气”,是否连贯,紧凑。

山水画里,总有“空白”;书法里,也总有“空白”。

“这叫‘计白当黑’。”阿丙跟小城里的书法老师,学了五年,自然明白。

绘画、书法、写作,都是艺术,艺术是相通的。作文里,对话多了,要想办法省略一些提示语,那省略,正是“计白当黑”之妙。

■关于“说话的内容”

“说话的内容”也有讲究,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品味、学识等等。

(1)‚我好好喜欢哦!‛

(2)‚我超级喜欢的!‛

(3)‚我也喜欢。‛

一般来说,7岁的孩子会说第一句。17岁的少年会说第二句。70岁的老人会说第三句。

(1)‚哎呀,这球打得太好了,绝了,我还从没有看到这样的进球!神!‛

(2)‚漂亮!‛

(3)‚真他妈打得好!‛

(4)‚怎一个‘好’字了得!‛

同一个意思,能说会道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斯文的人和粗鲁的人,不一样。第一句,人,比较能说;第二句,说话人,比较节制、简练;第三句,比较粗鲁;第四句,比较斯文。

(1)‚这年头,钱越来越难挣了。‛

(2)‚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很多行业受到冲击。‛

上面,哪句农民说的,哪句经济学家说的?戊中一下辨了出来。凭什么?凭说话的内容要和人物的学识、身份相吻合。

说话句,我把训练的重点,放提示语上。

小学生作文,一般写自己身上的事。人的耳朵不是录音机,人的眼睛也不是摄像机,不可能将“人”说的话,照搬到作文中来;写的时候,要凭印象,将“人”说的话,做适当的调整、改动。然而,自己经历的事,文中的“人”真说过类似的话,只要你忠实于那“人”的原意,一般不会“人”“话”不吻。

平日说的话,有很多重复、不干净,写到作文里,最要注意“说话的简洁”。名模古晨上《快乐大本营》,里面她有一段话:

然后她就摔到了。然后她的裙子是这样子的,伞一样的,然后她被摔撅过去了,然后那个脚在天上,然后她的头在地上,还摆个造型,然后这个时候,她已经撅不过来了,然后那个,这时就出现了黑衣人,然后那个黑衣人呢,就是我们秀场,其实不是很常见……

人说话,容易不连贯,容易用“然后”“那么”“先、接着、最后”之类,以缓冲思维。写到作文里去,“然后”“那么”之类,要过滤掉。

童童,晚上六点到松陵饭店吃自助餐。什么,你不知道怎么去松陵饭店。永康路商业街你知道吧,那边的新华书店你知道吧,新华书店往东走,路口往南走一百米就是。我再说一遍,永康路商业街的新华书店,再往东走,路口右转,也就是往南,一百米就是。记住,六点到啊。

电话里,人说的话,会消失。为了让人记住,打电话要重复,重复说怎么走,重复说“六点”。要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需要,写下来,只要如此:

童童,晚上六点到松陵饭店吃自助餐。什么,你不知道怎么去松陵饭店。永康路商业街你知道吧,那边的新华书店你知道吧,新华书店往东走,路口往南走一百米就是。

不需要重复怎么走,重复“六点”,文字可以“重复”地读,“再说一遍”之类,啰嗦了。除非,你为了表现电话那头的人,是个啰嗦的人,或者对“童童”特关心,怕她一不留神,没记住。

把生活中、课堂上的话录下来,原封不动地写下来,再将啰嗦的、重复的话,变成干净的、简洁的文字。这个练习好操作,能经常操作,意义却不一般。

■提示语与“文 气”

说话句,难在“提示语”。提示语,难在哪里用,哪里不用;哪里放前面好,哪里放后面好,或放中间好。那是一种感觉,文气感。

我随手找了《蜡笔小新》片段,只播前一分钟:

小新见一小女孩买三轮车,也想买。妈妈不肯。小新威胁妈妈,不买,他跟小女孩的妈妈回家。妈妈只好给他买了。

动画里的对话,我都印好了,只有“说话的内容”,没有提示语:

我要买我要买我要买!我要买三轮车!

好好好,妈妈给你买,你要哪一辆?

我想看看。

走,回家。我告诉你,你跟我耍赖也没有用。我跟那些喜欢宠坏小孩的父母,可是不一样的!你懂了吗?小新,走,回家!

妈妈……

干什么?

我想看看它的图案是什么样的。

你想威胁我,是不是?!

家里有一辆车会很方便。

应该说对你很方便才对!

你要是不跟我买,我就跟她回家。

好,好,我给你买。

丁丁一下子猜中了我的鬼把戏——添提示语。

戊中拿起笔,要添。我说,不急,再看一遍,好的提示语,要写人的表情、动作、神态,以及事态的发展。 看了两遍,同桌合作,添提示语。阿丙忍不住问:“有些地方,能不添提示语吗?”

我说“全部添”。

添后,阿丙重申他的看法,有些地方不用添提示语,添了,反而不顺,很拗口。

大甲、小乙、丁丁、戊中也点头附和。

要的正是这效果,——试错,作文教学也需要。我出示: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白杨》的片段,以前没感觉,这次读,大家觉得真好,真顺,不拗口。奥妙在哪里?

第一句,提示语在中间;第二句,提示语在前;第三句,省略提示语;第四、五句,提示语在后,第六句,提示语在前。

丁丁领悟了其中的奥秘:提示语的前、后、中、无,交替使用。

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

‚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母亲在一旁厉声地责备:‚捡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装满昆虫的衣袋》的片段,提示语,一个在中间,一个在前面,你能看出什么名堂来?

大甲看出来了:“父亲的话比较长,提示语放中间,一分为二,读起来就很轻松,也容易读明白。前面的话是结果,后面的话是为什么骂法布尔是个‘可恶的小傻瓜’。”

“父亲的责骂刚结束,母亲‘厉声地责备’跟上,读的人就能觉得法布尔被骂得很惨。提示语放在前面,突出了‘厉声地责备’。”阿丙有了自己的新发现。

提示语,“用”,“不用”,用前、用后、用中间,要琢磨,这叫用心,用心了,才能写一次有一次的进步。我指了指大家刚添加的提示语,把自己认为不需要的提示语,删掉,哪个地方,提示语放在中间,哪个地方,提示语放在前面或后面,好好琢磨其中的奥秘。

大甲和小乙改得不错,投影出来,供大家比照:

‚我要买,我要买,我要买。‛一位小女孩看中了那辆漂亮的三轮车,缠着妈妈买,生怕妈妈不同意,几乎要挤出眼泪来,哭着喊,‚我要买三轮车。‛

‚好好好,妈妈给你买。‛漂亮妈妈没办法了,一口连声答应,‚你要哪一辆?‛

‚我想看看。‛小女孩的哭声吸引了小新,小新也很喜欢那辆三轮车。

‚走,回家。‛小新正看得出神,妈妈大声叫他。

‚小新,我告诉你:你跟我耍赖也没有用,我跟那些喜欢宠坏小孩的父母 ,可是不一样的,你懂了吗?‛妈妈果然厉害,先发制人,‚ 小新,走,回家。‛

‚妈妈。‛

‚干什么?‛

‚我想看看它的图案是什么样的?‛

‚你想威胁我?‛妈妈一下看穿了小新的把戏,‚是不是?‛

‚家里有一辆车会很方便。‛

‚应该说对你很方便才对。‛妈妈不理小新的装可怜。

‚你要是不跟我买,‛小新看了那位漂亮的阿姨一眼,横下一条心,‚我就跟她回家。‛

‚好,好。‛妈妈彻底败下阵来,‚我给你买。‛

■“直述”和“转述”

课文《金蝉脱壳》第一节:

我最爱捉蝉。有一天,我无意中捡到了几个透明发亮的壳。叔叔们说,那是蝉虫脱的壳。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叔叔们说了什么话?

大甲猜:叔叔们大概说了“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改成带双引号的怎么写

大甲改:

叔叔们说:‚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带不带双引号,意思一样,这里为什么不用双引号?

大家被问倒了。

我讲解,带双引号,显得隆重,重要。课文主要写金蝉怎样脱壳的,以及脱壳后的变化,重点不在这里,不需要带双引号的写法。

课文《变色龙》的结尾:

朋加沙告诉我们,变色龙数量不多,难得碰到。于是我们将它放回了原始森林。

朋加沙大概说了什么话?改成带双引号的,怎么写?

小乙改:

朋加沙告诉大家:‚变色龙数量不错,难得碰到。‛

带不带双引号,意思一样,这里为什么不用双引号?

戊中说:课文主要写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和变色。朋加沙的话,不是重点,不需要那么隆重,不需要带双引号。 ——这种不带双引号的说话句,叫转述句。带双引号的,叫直叙句。

课文《穷人》的结尾: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色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说, ‚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这里也是结尾,为什么还要用双引号的说话句?

丁丁忽闪着眼睛,闪出道儿来了:“桑娜的这句话,很重要,直到这时,渔夫和读者才知道结果。”对,一般而言,结尾还用直接的说话句,这话一定很重要,意味深长。

“而且,这个结尾,好像没有完,还有话。”阿丙补充的,也很有分量。

我让大家《爱之链》的结尾,它的结尾也是带双引号的说话句,与《穷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她关上店门,走进里屋,发现丈夫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倒在床上睡着了。她不忍心叫醒他。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额,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我和大甲一粒一粒地吃,这样吃太慢了,我提出来,一把一把地吃,大甲说:‚好的。‛

小乙的《搞笑吃石榴》,大甲的话,要不要双引号。

大甲是当事人,她发言,这里不用带双引号。作文主要写怎么“吃”石榴,这个“好吧”,不重要。可以改为,大甲说好吧。

这是最省力的一种。有其他改法吗?

小乙改为:大甲答应了。

丁丁改为:大甲点了点头。

也不知道戊中和其他同学说了些什么,突然转过来对大家说,他能吃下一支粉笔,我们哈哈大笑起来。‚真的,‛一旁帮忙的小乙逗他,‚吃一个让我们看看吧。‛只见戊中慢慢地拿起一支深蓝色的粉笔,做了一个要吃的动作。

阿丙的《“吃”粉笔》,戊中跟大家说的话,要不要用双引号?

大甲认为“要”。那是“吃”粉笔的重要起因,不能轻飘飘地过去。没有双引号,感觉不出重要。

怎么改?

小乙改为:

也不知道戊中和其他同学说了些什么,突然转过来对大家说:‚我能吃下一支粉笔。‛我们哈哈大笑起来。 大甲改为:

也不知道戊中和其他同学说了些什么,突然,他转过来一本正经地对大家说:‚我能吃下一支粉笔,真的!‛我们哈哈大笑起来。

阿丙也改了:

也不知道戊中和其他同学说了些什么,突然,他眼珠子一转,不好,出什么鬼点子了,果然,你听:‚我能吃下一支粉笔,真的!‛这话,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苏教版五年级有篇课文《暖流》,第二节有这么一段话:

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你在看什么书呀?”王辉说:“《中国古代文学史》。”江主席拍着王辉的肩让他坐下,对他说,中国有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江主席问王辉:“《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都读过吗?”

“江主席拍着王辉的肩让他坐下,对他说,中国有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改为直接说话句:

江主席拍着王辉的肩让他坐下,对他说:“中国有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

“这篇课文突出的是江主席,为什么江主席的话,不用直接的说话句,以显示重要呢?”我把眼睛转向大甲和丁丁,她们的眼神告诉我:不知道。

只好我揭晓谜底了:这一段话,江主席说了三次,王辉说了一次,四次说话句,连接在一起,太多,太紧了,这里“转述”一下,给太密的说话句,一个“空白”。看起来舒服,读起来页舒服,尽管意思一样。

读课文、课外书,注意哪里是转述句,哪里是直接的说话句,经常注意,猜能成为“说话句”的高手。

第二节 动作力

小学生写作文,说话句的练习,相对容易,只要把耳朵听到的口头的话,变成书面的话了,基本有了个模样。动作,要用眼睛看,看了之后,再用脑子想,转化成内部的语言,内部的语言再转化成外部的、写出来的话。写动作,最大的问题是“笼统”。本节训练,主要目的在于“去‘笼统’”。

■人的动作“不简单”

日本研究出一种机器人,能和艺人一道翩翩起舞,“双手”“双腿”的动作,连贯、流畅,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

一个连贯、流畅的动作,“人”,不难;“机器人”,那太不容易了。日本的科研人员,怎样做到的呢?他们用特殊的摄像机,将艺术家的舞蹈拍下来,输入电脑,转化成庞大的数据,输给机器人,机器人凭借“庞大的数据”, 与人共舞。

人的一个简单的动作,对机器人来说,极其“不简单”。我们拿一个水杯,翻一页书,伸一下腿,转一下头,抬一下眼皮,自然,流畅,连贯,简单。随你做一个“举手之劳”的小动作,转化成机器人能接收的数据,那数据庞大得吓死你。

哈尔滨的人去海南,海南人说,三亚没什么呀;海南人冒着严寒去哈尔冰,哈尔滨人说,冰雕没什么呀。西安人不远千里去苏州,苏州人说,苏州园林没什么呀。不是苏州园林不好看,而是苏州人太熟悉了,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我倒了杯水喝‛;‚我拿了作业本‛;‚我拍了他一下‛。

简单吗?你将“倒水喝”“拿作业本”的动作,变成输给机器人“数据”,那“数据”,不知要抄写多少页。每天、每时、每刻,我们都做着“不简单”的动作,只是太熟悉,熟悉到了“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以“我倒了杯水喝”来说:

(1)“我”要“走”,“走”到有杯子的地方,“伸”出手,右手还是左手?

(2)“取”一个杯子,怎么“取”?大拇指和食指“握”住,中指和无名指“托”一下,要是从成一串纸杯里取,花头更多。

(3)“来”到饮水机器前,右手“拿”杯,“伸”左手,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将按钮“按”下,“按”下前,右手会“伸”过来,恰到好处地,把杯子“放”在按钮下,“接”水。

(4)杯里的水满后,“提”起左手,“拉”起按钮,右手“收回”,往嘴边“送”,到嘴边停住,手腕轻轻一“转”,茶杯倾斜。

(5)与此同时,嘴巴微微“张开”,水流到嘴里,上腭和下腭一“合”,舌头微微一顶,喉咙一咽,水下去,喝到水了。

阿丙听得发了呆,惊叹道:一个简单的“倒水喝”的动作,居然,有那么多细小的举动。

哼,我要让小乙的眼睛发直:

(6)像我,人比饮水机高,倒水的时候,要弯腰吧,说不定要眨眼吧,手也可能晃动,一边倒水或许一边发呆,或许水溢了出来。这些,都是“倒水喝”的一部分。

丁丁忍不住点头,小乙忘了点头,跟着阿丙一起发呆。

阿正写打投篮,十个字:

他把篮球网上一扔,进了。

原因何在?“一扔,进了”,不能将动作一步步地“分解”。你看,戊中写得多好:

他猫着腰,篮球在他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弹跳着,两眼滴溜溜地转,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左拐,一会右冲,突破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不偏不倚,落进了篮筐。

戊中的“投篮”分解出了多少小动作?

“猫,弹跳,转动,寻找,拐,冲,到,跳,投,划,落。”大甲盯着屏幕上的话,看得仔细,说得也仔细。 打篮球,投篮,还会有其它动作。戊中又想到了两个,“躲”和“绕”。

阿丙文静,却也喜欢篮球,他补充道:“起跳,抬手臂,双手拿球,变为单手托球,手腕一扣,球从手指的指肚上转出去。”

写人的动作,要像电视里的慢镜头,慢慢琢磨,你会发现,不是没有动作可写,而是动作太多了,你要“选择”,“选择”需要的动作。

我从讲台上拿起一只粉笔,说:“这个动作,你们天天见。现在,是不是看出了动作里的‘不简单’?”

大甲学着我的样,伸手在桌上“拿”粉笔,“拿”了一阵,说:“管老师伸出右手,手腕轻轻一转,手掌朝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捏起一支白色的粉笔,收回右手,放在胸前。”

小乙我离我近,她看见我的手指在粉笔盒里挑了几下,上面的粉笔短,我捡了支比较长的。

“还有转身的动作。”

“还有低头看、找的动作。”

“还有眨眼的动作。”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拿一支粉笔,也有那么多的动作。生活中,你的每一个动作,都不简单。

写一个拿粉笔的动作,不需要所有的“小动作”都写,选择几个就行。选的那几个,能浑然一体。

请看小乙的片段:

管老师转过伸来,右手伸向左上方的粉笔盒。见上面是些粉笔头,管老师用食指拨动了几下,一会儿,跳出一支长短正合适的白粉笔。他习惯性地用食指和拇指,轻轻捏住了粉笔。

写人的动作,将“一个”“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的动作,才能给读者历历在目的感觉。要大胆地“分解”,起初,或许那“分解”的动作,有点像机器人,不流畅,没关系,多练练,就熟了,连贯了。

■丢掉“笼统性”动作

我出示:猪八戒到河边喝水。

“太笼统了,猪八戒怎么跑的呢?”“太笼统了,猪八戒怎么喝的呢?”

大家都当一回猪八戒,跑到“河边”,“喝水”。教室里热闹极了,来回做了两三遍,找到感觉了,丁丁来了一句:

猪八戒急急忙忙跑到河边,也不管水脏不脏,趴下身子,撅起屁股,张开大嘴,‚咕噜咕噜‛喝了起来。

这一改,多有意思。写作文,不能用笼统的话,要用一个又一个的小动作,形成一连串“动”的画面,这才是本领。

我拿起讲台上的一本书,翻到某个地方,看了起来。

刚才,我做了什么动作?

“管老师拿了本书,翻到自己爱看的地方,看了起来。”阿丙的回答,又落到“简单”里去了。丁丁跑出来“救”阿丙:“管老师,你刚才翻书的动作很有趣,是这样的„„”

丁丁一时说不上来,拿起书,学着我的样子,做了起来。

写作的难,难就难在,明知道是这个样子,却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先看学兄们的片段:

管老师伸出右手,拇指和食指轻轻一夹,夹住书的右上角,拎了过来,左手掌托住书,左手的大拇指扣住封面;右手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底下的手指轻轻一拱,拇指在书的边缘轻轻一撇,书哗哗地滑动着,又渐渐慢了下来,慢镜头似的,一张,一张地晃过去。到某一页,右手拇指往里一挑,一按,左手拇指熟练地卡在中间,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

翻书的动作,连标点,学兄写了156个字。大家念了一遍,我再念一遍,学生听写,再对照原文,补上遗漏的地方。

有一次,托尔斯泰娅听到爸爸的书房里有狗叫声,跑过去一看,爸爸正像狗一样爬着,边爬边叫。原来,小说里要写到一条狗,父亲一时找不到“狗”的感觉,学着狗爬啊,叫啊叫,寻找感觉。

托尔斯泰娅的父亲,就是世界级的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都是他写的。

底下,忙着学“狗叫”的戊中、小乙,安静了。

一个大作家,为了把“狗”的动作写好,居然学着狗的样子爬、叫。哪天你写作文,写到某个动作,写不下去,写不细致,有法宝,像列夫·托尔斯泰那样。

我请戊中玩“yo-yo ”之“核子震荡”,不过五六秒。大家说没看清楚,戊中又玩了一遍。

丁丁还是觉得没清楚。

生活中的动作,都是一次性的,不可能给你第二次,第三次。你写到那个动作,那动作早消失了,一般,也不可能把那个人找来,给你单独表演。怎么办?列入·托尔斯泰的法子,派用场了。

全体起立,学做“核子震荡”。

“我没带yo-yo 呀。”小乙没领会我的意思。

不是真学。真学,三天五天也不一定能像戊中那么玩得溜。空手,学着戊中的样子做。戊中在上面做,大家在下面空手学。跟着一做,很多细节出来了。空手的“核子震荡”,做了三次,心里有底了,有数了:

“线要把线套在右手的食指上。”

“右手握住yo-yo 球,往后扬一下,再往前投出去。”

“左手的食指插过去,同时,右手向前一推。”

“这根线,正好卡在yo-yo 球的凹槽里。”

你说、我说,几秒钟的动作,隐藏着那么多的小动作。请看大甲写的:

戊中从容地把线绕好,套在右手食指上,握紧悠悠球,手向上微微一扬,再用力往下掷去。伴随着‚嘶嘶‛声,悠悠球横在了空中。恰在这时,戊中左手食指迅速插到线的后面,向前一推,触及线的一刹那,飞快往上挑抛,右手随之往下划着弧线,归回原处,线竟然神奇地镶到了悠悠球的凹槽里。

戊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仿佛他面对的是一个炸弹,稍微不留神,它就会‚啪‛地一声爆炸。仿佛魔术师般,进行着一场你追我赶的‚接力赛‛,右手替换到左手,当右手成功抵达,左手再次‚奔‛下去,我都看呆了。

速度越来越快,戊中的表情也越来越严肃,我们也随着他的神情而越来越紧张。又见,悠悠球位于两根线之间的中上方。戊中轻轻一抖,悠悠球便听话地在两线之间来回摆动,一会儿从这根线荡到那根线,一会儿又从那根线蹦到这根线。

大甲写了三百多字,她的作文丢掉了“笼统性”的动作,细腻起来。大家一个一个地找片段里的“动作”,那一个一个容易忽略的“动作”,大甲的笔,一一将它们揪出来了。

我请大甲读第二节,其他同学判断:一,是不是写yo-yo 球的;二,是不是动作。大甲读后,大家一致认为,那是写yo-yo 球的,有很多句子不是写动作的,而是写自己的感受。

我说,这一段特别好。写动作,不可能离不开“内心的感受”。一个一个的动作,好比齿轮,齿轮转起来,需要轮滑油。感受,好比轮滑油。没有感受,纯粹的动作,“齿轮”转不起来,会烧掉的。

■写出动作里的个性

上次,“猪八戒到河边喝水”一句,丁丁改为:

猪八戒急急忙忙跑到河边,也不管水脏不脏,趴下身子,撅起屁股,张开大嘴‚咕噜咕噜‛喝了起来。

有个文绉绉的秀才,也改了一句:

猪八戒散步来到河边,看了看河水,见有杂草漂浮,撩了一下长衫,仔细地卷好袖子,伸手将水面的杂草轻轻拂到一边,两手捧起水,小心地喝着,生怕湿了衣衫。

小乙早笑趴下了。我问她为什么笑。

“猪八戒哪会这么斯文。他渴了,看到水就喝,哪管什么杂草,撩什么长衫,卷什么袖子。”

有道理。写动作,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你不能把猪八戒写成贾宝玉,也不能把唐僧写成鲁智深。除非,你故事“恶搞”。

我拿出两个洗好的苹果,请两位同学吃苹果,一个文静的丁丁,一个调皮的戊中。一二组,力看戊中吃苹果;三四组,力看丁丁吃苹果。

大甲力看戊中,她写:

你看戊中的嘴巴,一张一合,空间之大,仿佛能将整个苹果吞下去。一口下去,腮帮鼓得圆圆的,手里只剩下小半个了。我真怀疑他是青蛙投的胎!他的嘴唇薄,虎牙上下快速运动着,只听得一阵密集的‚喀嚓‛声,他又一次张开嘴巴,将剩下的苹果塞进了嘴巴。我们大喊:‚戊中,你把苹果核也吃了!‛戊中这才回过神来,不好意思地从嘴巴里吐出几粒苹果籽来。

阿丙力看丁丁,他写:

丁丁哪像比赛,拿起苹果,嗅了嗅,细小的牙齿在脆脆的苹果上一咬,一小块苹果肉到了她嘴里。她慢慢地、细细地嚼着。我们催她快点,她才用了点劲,抿着嘴巴,似乎生怕我们看到她露出的牙齿。等她第二口咬到苹果,我发现,对面的戊中,已经把大半个苹果消灭了。

学生写话,我呢,将拍下的录像,连到电脑上。大甲、阿丙读后,我播放给学生看,看得大家喜笑颜开。

小乙说,戊中的吃相,像个猪八戒。阿丙说,丁丁吃苹果,像秀才喝水。大家再次哈哈大笑。

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吃苹的吃法、吃相也不同,吃饭,读书,写字,表面看差不多,仔细看,大甲写字和小乙写字,很不一样。

“那个人”的吃饭,和“这个人”的吃饭,动作有什么不同,能看出来,写下来,才算你入了门道。

■选准“动作点”

“人的情感,能用语言来表达,”我转向梳着可爱小辫的丁丁,说,“我喜欢你。”

大家都笑了。

“人的感情,也能用表情来表达,”我冲戊中微笑,“你从老师的微笑里,听到了什么话?”

“我觉得老师很和蔼,也很喜欢我们。”

“人的感情,也能用动作来表达,”我走到阿丙身边,摸了摸他的头,问大甲,“你从我的动作里,听到了什么话?”

“老师很亲切,很喜欢阿丙。”

动作,不只是“动一下”,动作里有感情。写作文,你要清楚,整篇作文,你要传递什么感情。跟“这份”感情有关的动作,要用力写,细致写;跟“这份”感情,没什么关系的动作,可以一笔带过,可以省略不写。

课文《三顾茅庐》里,有这么一段话: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轻轻敲门”“不要惊醒”“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等候”“快步走进草堂”等短语,我加了红线。

大家很快想起来,这些动作,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对人才的渴望。与整篇文章的“中心”,一致。

我对阿丙使了个眼色:

阿丙不舒服,趴在桌上。我走过去,摸了摸他的手心,又摸了摸他的额头,再将自己的额头贴在他的额头上。 这一串动作里,传递的是什么感情?

大甲说,老师对阿丙的关心。

就这一细节来说,跟“关心”有关的,要细致写、用力写,才能把动作里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才能感染读者,才是好作文。

学生安静地写。写不下去的动作,在位子上,学列夫·若尔斯泰,模拟刚才的一幕。

丁丁写好了:

阿丙趴在桌上,萎靡不振。管老师见了,快步走过去,伸出左手,轻轻托起阿丙的右手; 又伸出右手,贴着阿丙的左手,贴了一会儿,拿开,不放心地将手放在了阿丙的额头上。阿丙可能真的发烧了,你看,管老师居然将自己的额头贴在了他的额头上,完了,阿丙发大烧了,上帝保佑。

要是下次,我发烧了,管老师也这么‚贴‛一下,我一定好了一大半。阿丙,你是不是呢?

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我讲了个小故事:

2002年1月,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法国选手雷德拉和桑托罗正与另一对选手布特和克莱芒,紧张地进行着男双半决赛。忽然,球场的上空飞进一只小鸟,不偏不倚,正好被雷德拉的一记势回球击中。

这时,令全球亿万观众感动的一幕出现了:准备接球的布特看到小鸟落地,马上扔掉球拍,迅速跑到小鸟坠落的地方,眼见小鸟命己归西,他双膝跪下,手划十字,送上祷告。

要你将这一幕,写成一篇作文,你要写好哪个动作?

“写好布特的‘跪’和‘祷告’。”大甲一言中的,选得很准。写动作,第一,要能选准“动作点”。

两个动作,或许只有十来秒钟,然而,写的文字,要读上几十秒,乃至一两分钟。这就是“细节”。写不出,没关系,用列夫·托尔斯泰的法子,学着跪一跪,祷告一下,一定能写。

人,一天到晚的动作,实在太多,写作文要有一种本领,抓住“动作点”,着力写能传递“情感”的动作。 ■动作,无声胜有声

从前,有一家打铁铸刀的人家,生了个女儿,不会说话。哑女长大,没有力气帮父亲一起打铁,就打手势说,她想帮父亲去街市卖菜刀。

‚你不会说话,怎么卖刀?‛父亲问。哑女一笑。第二天,她到街市上卖菜刀,没多久,刀就卖完了。连着几天,都是如此,父亲很奇怪,悄悄跟着女儿,看女儿怎么吆喝的。

哑女当然不会吆喝。只见她来到众人面前,把刀搁在铁丝上,一瞬间,细铁丝分为两截,而刀刃无损。她又手起刀落,面前的粗铁丝斩为几截,而刀刃锋利如初。

哑女没有说一句话,她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龙,人们争相购买她的菜刀。

哑女的刀为什么那么好卖?

小乙说,她的刀锋利啊。

可是,哑女没有说自己的刀如何如何地锋利呀?

阿丙说,她用行动来“说”的,更加令人信服。

生活中,有的人不善言辞,他们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说话。咱们班有这样的同学吗?

“阿丙不大说话,他总是将没擦的黑板擦了,垃圾桶满了,他悄悄倒了。”丁丁瞅了阿丙一眼,说。

“每天早上,大甲一到班级,总默默地看书。”小乙看了大甲一眼,眼里充满了敬意,“我看到她看书的样子,很受感染,忍不住也要拿起书来看。”

无声的榜样,胜过大声的说教。要是写阿丙擦黑板、大甲看书,重点不是说话,而是他们无声的动作。

我拿出一个充好气的气球,给戊中一根钢丝。戊中用力一戳,气球“砰”地爆了。

“用钢丝戳气球,将气球戳爆了,谁都行。”我又拿出一个气球,“谁能将钢丝穿过气球,钢丝露出两个头,糖葫芦一样,穿在钢丝上,球不爆。”

课前,我约了戊中,他练习过“钢丝串气球”。

戊中上场,为大家表演后,谈他的“技巧”:

(1)要专心,不要说话,一说话就分心了。

(2)钢丝顶着气球,慢慢撵过去,不能一下子戳,那样会爆炸。

(3)这一头过去了,不要骄傲,要沉住气,还有另一头。

(4)钢丝对准对面,也要小心地、一点一点地捻。

我拿出4个气球,4根钢丝,每组同学推选一人“穿钢丝”,其他人,为“穿钢丝”的人出点子。

看哪一组“穿”得又快又好,三,二,一,开始!

哪一组胜利,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投入到活动中去。

输了的,不用气馁;赢了的,把欢呼放在心里。还有第二轮,哪一组,“穿钢丝”写得好,才是最后的赢家。 活动的主角是谁?——“穿气球”的同学。

重点写他的什么?——动作。他专心致志地“穿”,没什么话。

他的动作集中在哪里?”——手上。

好好注意写他的手。好好回想他的手。写作文,是一种细致的回想,回想中,让生命再活一次。想不过来,你也动手捻一捻,像列夫·托尔斯泰那样。

请看大甲的作文:

只见小乙将钢丝尖头对准了气球的中心,左手握住钢丝的前端,把握住方向,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着钢丝,来回转动着,一边转动,一边小心地加力气。她的头向后仰着,手臂想要用力,又不敢用力的样子,生怕一不小心,气球爆了炸着了。已经转了将近一分钟了,钢丝头还没有进去,我们都急了,催小乙用点力,用点力。小乙也急了,手上一使劲,噗地一声,钢丝进入到气球的肚子里去了,万幸,没有爆炸!

气球里的气正从钢丝洞里往外漏。幸好漏得不快。还有一头没有戳穿呢。我们心里急,嘴上却叮嘱小乙慢慢来。小乙深深地吸了口气,抬里手臂,钢丝对准对面的球中心,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地将钢丝往里塞,钢丝一点一点地向前挪,手里的动作越来越轻,越来越轻,钢丝的尖终于碰到‚对面‛的气球壁了。

小乙加了点劲儿。‚对面‛的气球上顶出了一个‚小山头‛。钢丝在她手里慢慢地旋着,转着,每旋转一次,我们的心就向嗓子口提一步。气球上的‚小山头‛越来越高,她手里的钢丝越转越慢……

成了,钢丝穿过去了,气球没有瘪!

■戴了放大镜“看”动作

英国某个医学院里,一位教授正在上课。‚瓶里装的是糖尿病人的尿,有时候,光靠机器的分析是不够的,需要我们亲自去尝一尝。‛说罢,教授用手指蘸了蘸糖尿病人的尿,并把手指放到嘴里。教授要求所有的男女学生都这样做。学生们愁眉苦脸,他们知道,这样做,不仅不卫生,还很容易传染上糖尿病。几个学生勉强照办了,并一致报告‚尿‛有甜味。

教授笑着问大家:‚我这样要求你们是为什么? ‛学生们齐声回答:‚为了让我们知道糖尿病人的尿是甜的。‛教授大笑起来:‚不对。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你们要观察细节。你们如果细心的话,应该看到,我伸进‘尿’里的是中指,舔的却是食指,而你们谁都没有看出来。‛

教授说,幸好那不是‚尿‛,而是‚糖水‛,要不然,你们岂不要被传染上糖尿病了?

同学们听得嘘唏不已。

关注细节,才能做得比别人出色。有一本商业管理的畅销书,叫《细节决定成败》。你想要成功,一定要关注细节。写作文也如此,细节决定作文的成败。你的细节写得好,你的作文肯定棒。

我拿出一根针,穿起线来。

我把线头放到嘴里咬了一下,散了的线头并在了一起,对准针眼穿过去。线穿得不顺利,总偏。线头又散了,再放到嘴里咬。如此几次,终于穿过去了。

请学生说看到了什么“细节”。

大甲看到了我对准针眼,手有点抖动;小乙看到了我咬线头,嘴唇抿得很紧;阿丙看到我拇指和食指捏线头,很轻;丁丁看到我将针和线移得离眼睛远一点,好像太近了,眼都酸了„„

动作上的“细”,表面来说,是眼睛看出来的,其实不是,靠你的心。没有一颗“细心”,你戴上天文望远镜,照样看不到细节,照样只有一句“管老师穿针线,穿了几次,终于穿进去了”。

细节,不靠“放大镜”,靠你一颗“心”,细心的“心”。你的视力好,不一定能看到细节。关键,你把的“心”放进去,才有细节,才有细节的感受,才有作文的精彩。

大家都分到了一段线,没有针。学生用一根线,模仿我的动作。

写前,我提醒大家,穿针线里,有许多的小动作,不要全写,只要选几个;太多,会拖沓、啰嗦。

请看大甲的片段:

管老师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线头,把线头塞到嘴里,嘴唇轻轻抿了一下,取出来一看,线头还有点分叉,又塞到嘴里。这次,他的嘴唇使劲抿了几次,似乎不把那分叉的线头抿到一块,誓不罢休。终于,线头并到了一起,头上的线,尖尖的,细细的,一定能穿过针眼。管老师左手拿针,右手捏线,对准针眼,左手轻微地晃了一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静下心来,啊,穿过去了,穿过去了。管老师的右手放下线头,准备去接穿过针眼的那一头的线,谁知,拿针的左手一抖,线掉了下来,哈哈,管老师白干了……

要你来教这位小朋友,怎么教他改作文?我出示:

下午,我和哥哥到了乡下,姨妈问:‚你吃不吃苹果?‛我说不吃。姨妈又问哥哥吃不吃,哥哥说不吃。姨妈说:‚你们不吃我只好自己吃掉了!‛

爸爸说:‚你们两个来个吃苹果比赛吧? ‛

我三口就把苹果吃完了,哥哥这么大的人,还没有我吃的快呢?我觉得吃苹果这个比赛很好玩。

“‘我’的三口,要一口一口地写,这三口写细致了,读的人才觉得好。”大甲抓住了核心的“动作点”。

“哥哥的‘吃相’和我的‘吃相’不一样,哥哥比我慢,比我斯文,要写出两个人不一样的‘吃’。”戊中从“人”的个性,谈“人”的动作。

“起先,‘我’不想吃苹果,比赛了,吃得那么快,‘我’心里的想法的改变,也要好好地写。”丁丁不局限于“动作”了。作文,不大可能专门写一个动作,动作、说话、表情、内心的想法,常常混合在一起。

人有遗忘的本能。动作上的“细节”,我们会遗忘,一句有意思的话,一个有意思的表情,当时记得清楚,回家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怎么办?列夫·托尔斯泰有一个记住细节的好经验:

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身边带着笔和纸,随时记录,这,几乎是任何一位想写好作文、走向作家的必由之路。

■“小可爱”与“小坏蛋”

不少学生怕写动物。动物不会说话,没有新衣服,也不知道化个妆,怎么写?

给你一绝招,把动物看成“人”,喜欢它,把它当成“小可爱”来写;不喜欢,把它当“小坏蛋”来写,就这么简单。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你看,老舍眼里,猫像个调皮的孩子,会撒娇,会捣蛋,会赌气,会“蹭”,要抓痒。

天知道它懂不懂“蹭”这个词?

天知道它会管不管那感觉叫“痒”?

打死我也不相信,它知道那几个脚印叫“小梅花”?

会“解闷”,什么叫“闷”,它知道么!

老舍怎么写出来的?——老舍,真正发自内心地喜欢它,把它看成“小可爱”,把写可爱的“人”的字、词,放到了它身上。

要是不喜欢,讨厌,成不成?也成。你要讨厌老鼠,把它看成贼眉鼠眼的小坏蛋,包你写得活灵活现。老舍的《母鸡》,先把母鸡写成了一个“大坏蛋”:

我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了个小疙瘩来。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老舍写“母鸡”的讨厌,是为着后面写“母鸡”的可爱,你看:

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挺着脖儿”“警戒”“歪着头”“看看前,看看后”“警告”,那都把“母鸡”看成了一位守护孩子的“母亲”。

《猫和老鼠》,一部风靡全国的动画片。看的时候,你只把猫当成一只猫,把老鼠当成一个老鼠?

戊中、阿正连说“不是的不是的”。

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一分钟。

猫,没有话,只有连续不断的动作;老鼠,也没有话,只有连续不断的动作。

“那只猫是个大笨蛋,老鼠是个小精灵。”小乙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很过瘾的样子。

“我觉得那只猫挺可怜的,那只小老鼠,有时做得太过分了。”丁丁的感觉和小乙不同。

“要忠于自己的感觉。”我看了小乙,又看了丁丁,说,“你们都没错。看的时候,要抱着自己的‘心’,写的时候,也要抱着自己的‘心’。”

第二遍后,学生将“动画”里的动作,还原成“文字”里的动作。

学生写后,看第三遍,修改。

戊中的片段:

汤姆猫被小小的老鼠捉弄够了,它要报复!它运来一大堆爆竹,一个个摆在老鼠洞前,可得意了:哈哈,这下有那小家伙受的了。汤姆划着火柴,点燃一只爆竹的引线,瞄准洞口往里一扔,捂着耳朵蹲在洞前。它仿佛已经看到那小家伙被巨大的爆炸声震得晕倒,笑得肩膀直抖。

洞里呢,老鼠见一只点燃的爆竹飞了进来,知道又是那个倒霉鬼耍的花样。它不慌不忙,敏捷地捡起爆竹,来到洞外,果然看到汤姆蹲在洞口。它使劲在汤姆尾巴上一踩,那倒霉鬼痛着张大嘴巴,连声呼痛。就在这时,那只即将炸开的爆竹被老鼠扔进了它哇哇大叫的嘴里,爆竹顺着喉咙滑进了它的肚里。轰!爆竹在汤姆的肚子里炸开了,可怜的汤姆,想捉弄老鼠,到头来还是害了自己!

一次作文,写一个小动物。有位同学,姓“马”,虎年生的,单名一个“虎”字。

马虎家养了一条小猫。他对着小猫看了又看,埋怨道:“你这死猫,都是你害的,要是我们家没有小动物,我就不用写作文啦。”他拿起笔,无奈地写了起来:我家有一只猫,它和别的猫没什么两样的,四只脚,两个耳朵,一张嘴巴„„写不下去了,马虎只好发起呆来。

马虎班上,有一女生,姓文,单名一个“静”字。文静家也养了一条小猫。她的作文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老师采访文静写好小猫的秘诀,文静说了四个秘诀。

秘诀一,分类观察,从长相,到叫声,吃饭,玩耍,睡觉。

秘诀二,连续观察,不是观察一次,而是观察一个星期,每天都观察一两次。

秘诀三,及时记录,每天都做了记录,一个星期下来,记录了好多关于小猫的句子、故事。

秘诀四,拟人手法,把小猫当作自己的伙伴、朋友一样来看,一样来写。

我布置作业:

每人选定一个小动物,没有小动物的,可以到伙伴家去观察,每天观察,记录,一周后,写成一篇作文。 “到时候,看你是‘马虎’,还是‘文静’。”我笑道。

第三节 表情力

小学生作文主要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喜怒哀乐的“我”,“我”的发现,“我”的未来,“我”的童话,几乎所有的作文,都以“我”的在场和立场来写。

写“自己”,可以写“我”的内心;写别人,不能写“他”的内心,“他”的内心,“我”不知道,不能像孙悟空那样,钻到别人的肚子里去,——真钻进去了,又有什么用呢,除了一堆臭烘烘的馊东西。

写别人,也有法宝。你听得到自己的声音,看得到自己的动作,却看不到自己的表情,你只能看别人的表情。“别人”的表情,会泄露“别人”全部的内心。

■“表情”的妙用

火车发明之初,座位跟汽车一个样。不少长途跋涉的旅客反映,坐火车,起初蛮舒服,久了,头晕、恶心。不久,火车的座位改成了“面对面”,旅客能看见彼此的表情,彼此的交流方便了,也多了。乘坐火车的不良反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有了表情,旅途中的人们不再头晕;有了表情,读你作文的人,也将不再枯燥。大作家曹雪芹深谱此理,请看《红楼梦》片段: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 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含着泪,只管弄衣带,那一种软怯娇羞、轻怜痛惜之情,竟难以言语形容,越觉心中感动,将疼痛早已丢在九霄云外去了。

宝玉为什么“将疼痛早已丢在九霄云外去了”?表情力,宝钗的表情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将宝玉的疼痛“抵消”了。

教室里打得乌烟瘴气。陈老师气呼呼地站在门口,怒气冲冲地。看见我们,他惊得一动也不动。我们几个也都像木头一样,钉在那里了。

这段话,哪里要有表情,作者却没有写?

大甲说,陈老师“气呼呼”的表情。

小乙说,陈老师“惊得一动也不动”,“惊”的表情。

我轻点鼠标,屏幕上出现——

教室里打得乌烟瘴气。陈老师气呼呼地站在门口,头上冒着热气,鼻子尖上缀着几颗亮晶晶的汗珠,眉毛怒气冲冲地向上挑着,嘴却向下咧着。看见我们,他惊愕地眨了眨眼睛,脸上的肉一下子僵住了,人一动不动,像电影中的‚定格‛。我们几个也都像木头一样,钉在那里了。

只说陈老师气乎乎、怒冲冲,读的人印象不深。有了表情,一个怒气冲冲的陈老师、惊讶的陈老师,站到到了你面前;有了表情,作文不呆板了,不枯燥,不无聊了。

“我们几个也都像木头一样”下,我划了红线。丁丁明白过来了,木头,也是一种的表情。

“木头”,一种怎样的表情?根据自己的理解,各自演一个。

大甲的“木头”,集中在她的嘴巴上,半张着,一动不动。小乙的“木头”,集中在她的眼睛里,很“木”的眼神。戊中的“木头”,集中在整张脸上,很严肃,硬邦邦的,不苟言笑。

同样的“木头”,三个人“表情”不一样。微笑、愤怒、开心、忧伤,等等,呈现在脸上的表情,也都会不一样。 不能大致地写一个人笑了、哭了、生气了,要细致地写出他的笑、哭、生气的表情。

怎样算“细致”地写出了“表情”?你看老舍的《且说屋里》的片段:

每逢他遇到新朋友,或是接见属员,他的大眼会像看见个奇怪的东西似的,极明极大极傻地瞪那么一会儿,腮上的肉往下坠,然后腮上的肉慢慢往上收缩,大眼睛里一层一层的增厚笑意,最后成为个很妩媚的微笑。微笑过后,他才开口说话,舌头稍微团着些,使语声圆柔而稍带着点娇憨,显出天真可爱。这个,哪怕是个冰人儿,也会被他马上给感动过来。

文中的“他”,不可能做了个表情,等老舍去看,去写。老舍就是老舍,有本领让“他”的笑,“他”的声,一点一点地写出来。写表情,有这样的功夫,多好。

■用好表情的“五虎将”

黑板上写着:眼睛、眉毛、牙齿、鼻子、嘴巴。

学生用上其中的一个,说一个表情。小乙张嘴就来,打了头阵:

他笑了,眼睛眯了起来,那小眼睛好像就快没了。

大甲说的,有老舍风格,请看:

他哭了,大滴大滴的眼泪,沿着脸颊一路往下滚落,一直到下巴,泪珠变小了,挂在下巴上,不肯下去。 阿丙说:

她的眉毛紧紧地锁在了一起。

锁到什么程度呢?我请阿丙往下说,那才是见功夫的地方,写作文,要能再往前“写”一步。

她的眉毛紧紧地锁在了一起,让人担心,再锁下去,会断了似的。

阿丙的话,博得了大家的掌声。掌声刺激了丁丁的表现欲,她说:

最有趣的,要数他的鼻子,一张一翕,张的时候,那洞好大,光线能够照到嘴巴里去。翕的时候,那两个洞全关了,里面一片漆黑。

大家也把掌声送给了丁丁。

一个精彩的句子,往往能给人带来创造的快乐。丁丁小脸白里透红,又自豪又带着羞涩地坐了下去。

他的嘴角一咧,立刻拉出了月牙形,凹凸不平的几个门牙,有的笑得往里倒,有的笑得往外跑。

戊中用“嘴巴”写出了高兴,谁能用“嘴巴”写出惊讶?我把难题抛开大甲,大甲沉思了半片,说:

他的嘴巴张得老大老大,停在半空中,忘记了合拢,我看他是吓傻了。

人,处于表情之中,认真听课是一种表情,开小差也是一种表情。有经验的老师,一看表情,就知道你在不在开小差。写作文,要耳听八方,人说的话要收进来;要眼观六路,人的动作、表情要捉下来。

门铃响了,我跑过去开门,是表哥。他两只手放在身后,好像拿着什么东西。我转到他身后,想看个究竟。表哥拼命躲,就是不让我看。突然,他把一个红色的盒子递到我面前说:‚生日快乐,这是送你的礼物!‛

这个片段,可以添加表情,看出来了吗?

小乙说,表哥把东西藏在身后,很神秘的表情,可以添。

阿丙说,“我”看礼物的表情,也可以添。

劲酒虽好,不要贪杯。表情,一篇作文,一两个地方,够了。上面这段话,添加“表哥的神秘的表情”,够了,请看:

门铃响了,我跑过去开门,是表哥。他笑眯眯的眼睛里,藏着快乐,藏着神秘,还藏着我一时读不出来的东西,搞得我有点摸不着头脑。表哥两只手放在身后,好像拿着什么东西。我转到他身后,想看个究竟。表哥一转身,伸手往脸颊上一放,冲我做了个QQ 笑脸,同时,把一个红色的盒子递到我面前说:‚生日快乐,这是送给你的礼物!‛

大家发现我在找东西。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我身上了,我进入了角色:惊惶失措拍打、挤捏所有的口袋,又伸进口袋里摸索寻找,终于找到了东西,如释重负,轻松微笑。

刚才,你看到我的哪些表情?

“有点惊慌的表情,好像丢了很重要的东西,很紧张。”阿丙习惯性地顿了顿,说,“找到东西后,你笑了。” 写我的“惊慌”,你会抓什么写表情?

“我会写眼睛。”小乙答。

写我的“紧张”,你会抓什么写表情?

“我会写眉毛,都拧成了一个小山丘。”大甲答。

“写我的“微笑”,你会抓什么写表情?

“我会写嘴角和牙齿。那牙齿笑得都发亮了。”丁丁答。

不同的表情,可以抓不同的“点”写,写出来的作文,就有变化的“美”。

学生动笔,且看大甲的片段:

管老师脸带微笑,步履轻松地走进教室,他要在电脑上给我们展示搜集的资料。忽然,他右手伸进裤袋,左手也跟着紧张地捂住右边的裤袋,愣住了,定在那里,两眼发呆,盯着前方,一副努力回想的样子。一定丢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两秒钟后,管老师才醒过来,不停地捏挤着口袋,从上衣口袋回到裤袋,没有;从裤袋回到上衣口袋,还是没有。管老师双眉紧锁,那双小眼睛更小了,真担心他的小眼睛被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吞了。突然,他的小眼睛闪出光来,眨了几下,猛地把手伸进上衣贴胸的口袋里,掏出一个闪亮的东西。哦,是U 盘!里面有要给我们看的资料。管老师笑了,嘴角向两边咧开,那么轻松,那么灿烂,那么满足,仿佛刚买的彩票中了大奖。

哪怕接见重要的外宾,温总理出场,胡总书记不出场;胡总书记出场,温总理不出场。汶川大地震,胡总书记和温总理,一般也不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

学生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可,这和写作文有什么关联呢?

写表情,有五个“点”,我指着黑板,大家一起念:眼睛、鼻子、眉毛、牙齿、嘴巴。

它们一般也不会一齐出场,选一两个、两三个,行了。眉毛胡子一把抓,每个都写一点儿,要不得。

■眼睛,心灵的窗户

一个人的“神”,在眼睛。生活里的每一个人,几乎天然地,都会用眼睛说话。人的表情,最活跃、最能泄露主人的心灵的秘密,是眼睛。

表情的“五虎将”,只能写一个的话,没有特殊情况,选“眼睛”,眼睛几乎能够表现“全部”。

炯炯有神,写出——人很有精神。

目瞪口呆,写出——人惊讶的程度。

目空一切,写出——骄傲、自大,一定会失败。

眉清目秀,写出——这个人长得很帅,很漂亮。

贼眉鼠眼,写出——那不是个好人。

暗送秋波、含情脉脉,写出——那两个人那个了,有意思了。

小乙冲着丁丁和戊中笑,差点把牙齿都笑掉了。

写人的眼睛的词语、成语,还有很多。不同的词语、成语,写出了眼睛背后的不同的人。

再看,作家笔下的不同的“眼睛”。

温柔的眼睛:

她的眼睛长得像耶斯林家的其他人一样,直而浓黑的眉毛下长着一双深凹的眼睛。像水一样明亮,呈蓝灰色;看起来总是那样温柔,不像耶斯林家其他人那样目光逼人。 ——西格丽德•温塞特/《克丽丝丁》

专注的眼:

胡杏不看,也不动,她的眼睛注视着屋顶的瓦桁,只有眼白露在下面,好像希腊古代的艺术家雕刻的女神一般。——欧阳山/《苦斗》

狡猾的眼:

下巴突出些,并且常常掩着手帕,免得被唾沫沾湿。那小小的眼睛还没有呆滞,在浓眉底下转来转去,恰如两匹小鼠子,把它的尖嘴钻出暗洞来,立起耳朵,动着胡须,看看是否藏着猫或者顽皮的孩子,猜疑地嗅着空气。——果戈理/《死魂灵》

麻木的眼:

我不再看见别的,眼前只有她那眼睛。上眼皮总算有了两条略微弯曲的纹路,这两根线条的始和终都很清楚,从这一眼角到另一眼角,线条死板、僵硬,还有点充血、发炎,使眼泡稍稍肿胀着,两根线条扯着眼皮,使他们呆呆傻傻,迟迟疑疑,好像不能也不敢闪动。细长的眼睛是变大了,木木地瞪视着我,要不是偶然费劲地不灵活地眨动一下,那就虚假得像画在玩偶上的眼睛了。——韩蔼丽/《眸子》

愤怒的眼:

她脸上沾着丈夫的血,气得直咬牙,眼睛就像铁匠的熔炉那样往外冒着火苗。——菲尔丁/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

恐怖的眼:

他仿佛觉得已经被投入了那黑暗的深渊。他的一双大眼睛恐怖地睁视着那阴森森的井壁。——巴尔多迈罗•利约《十二号风门》

辛酸的眼:

老妇人的状貌没有什么特点,额上虽然已画了好几条皱纹,还不见得怎么衰老。只是她的眼睛有点怪,深陷的眼眶里,红筋连连牵牵的,发亮;放大的瞳子注视着孩子的脸,定定的,凄然失神。

老妇人的眼睛重重地闭了两闭;她的泪泉差不多枯竭了,眼睛闭两闭就表示心头一阵酸,周身体验到哭泣时的一切感觉。 ——叶圣陶《夜》

绝望的眼:

这几天他那因小草破土而明亮起来的眼睛灭了,如同一盏耗干了的油灯,上面厚厚地生了一层灰雾,连痛苦的闪光也不见了。这是一双没有生命、没有感情、没有光泽的眸子,像是玻璃球做的假眼睛。——陈放/《白与绿》

阴险的眼:

只留下一双精气外露、四处打量的眼睛,镶在干瘪瘪的眼眶里。目光挑剔、冷冰冰、不祥、咄咄逼人。而且总是不客气地盯着别人的脸;连心地最坦白的人,也不愿碰到这种目光。——冯骥才/《啊!》

失明的眼:

白内障永远蒙住了这个女孩子的眼睛。她现在己经长成大人了。在她那张日光照不到的脸上,两只忧郁的搭拉下来的嘴角表示出她的痛苦。她的眼睛又大又亮,奇怪的是别人看起来是亮的,可是对她来说,却永远熄灭了。它们活像一对神秘的火炬,只能照亮外面;她自己没有光,却发射着光。她没有眼睛,可是她的眼睛却光芒四射。黑暗的这个俘虏却照亮了她臵身其间的深闷环境。她从无法医治的黑暗深处,从我们叫做盲目的那道黑色的墙壁后面,射出了一道光明。她看不见身外的太阳,别人却看得见她身内的灵魂。

在她看不见东西的眼光里有一种无法形容的上天的凝视。

她是属于黑夜的,这种没有救药的黑暗和她溶合在一起,结果她却变成一颗星星。——雨果/《笑面人》

我一个个地出示,学生一个个地读。

我下发打印好的纸,学生圈划自己最喜欢的语句,10分钟,背得越多越好。好的语言范例,只有背下来,才能经常性地、有意无意地翻晒;经常性地、有意无意地翻晒,才能不期然地成为自己的语言。

只要你愿意,你能够在作家的笔下,找到所有的眼睛,这些眼睛的背后,是不同的人的个性和内心。能不能把“眼睛”写好,不在于把眼睛写得“水灵灵”“水汪汪”或者“炯炯有神”,而在于,把眼睛里藏着的人的个性、人的内心,写出来。

出示摄影师解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照——大眼睛苏明娟。

我简要介绍了“希望工程”,简要介绍了苏明娟。你从那双“眼睛”里读出了什么?

“对学习的渴望。”

“对读书的热情。”

“她一定很想读书。”

这张照片的名字就叫“我要上学”。打动了无数的中国人,打动照片上的这双眼睛,眼睛里包含的多么强烈的学习的渴望。

你会写这双眼睛吗?

小乙摇了摇头,丁丁也摇了摇头。

写眼睛,不只把你“看”到的外表的眼,写出来,这不够,也写不好。要把你的“感觉”里的眼睛、“印象”里的眼睛写下来。

丁丁豁然开朗地点了点头。

请看戊中的片段:

那双眼珠子仿佛两个黑洞,所有的知识一进入它的吸收范围,便全部吸纳进去。那黑洞因此有了黑钻石般的光亮,闪烁着,闪耀着。那双大大的眼珠子,告诉每一个看到她的人,知识,知识,读书,读书。

■秀一个“最”表情

谁有QQ ?所有的同学都举起了手。嗯,这年头,没QQ ,差不多成外星人了。

一个QQ 表情图:一个幼儿园小朋友,眼睛大大的,鼻子流着血,旁边有三个字:美女耶。

小乙笑疯了,说,小屁孩,这么点,这么“色”。

又一个QQ 表情图:一个卡通头,圆圆的,嘴巴紧闭,向上拱起,眼睛也紧闭,眼泪哗哗地往下淌,底下都成一小水塘了,一旁写着,“冤枉哪,大人”。

丁丁兴奋地说,我也用了这个。

QQ 表情为什么能流行?它能传递我们的心情、状态。

微笑。——大甲站起来表演“微笑”。

哈哈大笑。——小乙站起来“哈哈大笑”,引得教室里一片笑声。

苦笑。——阿丙站起苦笑了几下。

苦得不够,再来。——阿丙皱着眉头,笑了笑,摇了摇头。

嘲笑。——戊中站起来,带着笑,蔑视地看了同桌一眼,

大家一起“哄笑”。——全班哄堂大笑起来。

傻笑。——大甲张大嘴巴,傻子一样地笑。

暗笑。——丁丁自告奋勇:嘴角不经意地牵了一下,又回复正常。

还有冷笑,朗笑,阴笑,怪笑,谄笑,多着呢。我们汉语的词汇多么丰富,我们要能区别它们的细微的差别。 对了,你最崇拜的电影、电视明星是谁?”

“吴彦祖。”

“刘德华。”

“古天乐。”

“赵薇。”

“林心如。”

“葛优。”

考戏剧学院,当明星,很多人的梦想。戏剧学院要面试,要考表演力。表情,表演力的一个重头,各种各样的表情:喜、怒、哀、乐,惭愧、恐惧、紧张、兴奋、发呆,搞笑„„

目瞪口呆、半信半疑、大惊小怪、从容不迫、毛骨悚然、心不在焉、六神无主、泰然自若、全神贯注、兴致勃勃、没精打采、张口结舌、迟疑不决、哑然失笑……

幸灾乐祸、若无其事、若有所思、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垂头丧气、受宠若惊、怡然自得、诚惶诚恐、勃然大怒、恼羞成怒、炯炯有神、洗耳恭听、神气十足……

神色自若、神采飞扬、眉飞色舞、眉开眼笑、怒不可遏、怒发冲冠、破涕为、笑热泪盈眶、唉声叹气、哭笑不得、笑逐颜开、笑容可掬、谈笑风生、谈笑自若……

大家见一个读一个。读后,我说词语,大家演“表情”。

“目瞪口呆。”

戊中演得不错,问他要诀。他说,嘴巴稍微张大,不动,眼睛定在那里,什么也看不到,呆住了。

“全神贯注。”

阿丙演得不错,他说,我把心思集中在手里的书上,眼睛仿佛钻到书里面去了,心也钻到书里面去了。

“哭笑不得。”

有点难。你看,丁丁不像哭,不像笑,更不像“哭笑不得”,弄得大伙“哑然失笑”。

一些表情,比较容易演,也比较容易写。一些表情,难演,演员的水平的高低,看出来了;一些表情,难写,作文的水平的高低,看出来了。

一遇到不好写的,就不写,那要不得。写作的困难,在这里:明知道要写,却写不出来。写作的痛快,也在这里:写不出的地方,琢着,磨着,琢磨出来了。

学生自选一个“招牌”表情,小组内互演。

我请了大甲、小乙、戊中,演给大家看。

大甲“秀”的是生气。她介绍要点,一,眼睛,眉头也可以皱紧,眼睛要有神,射出火气来。二,鼻子,一张一翕,显得很生气。三,胸脯也可以有起伏,呼吸很重。

小乙“秀”的是苦恼。她介绍说,整个人没有精神,眼睛也没有神,眉头皱紧,嘴巴抿得紧一点,头可以稍微歪一点。

戊中“秀”的是严厉。他介绍说,关键是眼睛,眉头要锁起来,眼睛里想象有一把刀,恨不得把对方给杀了。 写前,我点了一句:写人的表情,不只要写看到的,更要写你的印象和感觉。

丁丁的片段,苦恼的表情:

这次的试卷太难了。他右手握笔,左手托着自己的下巴,好像单凭脖子,已经承受不起脑袋的沉重。他的眉头越皱越紧,深陷下去的眼珠一动不动,死死盯着题目。牙齿狠命咬着嘴唇,快要咬出血来了。一会儿,他用右手紧紧抓住自己的头发,越抓越紧,仿佛要把头发全部扯下来,左手缓慢地有节奏地拍打自己的脑袋,一下,又一下……

阿丙的片段,严厉的表情:

他大概遇到了什么严重的事情,双眉紧锁,两个眼珠子深深地退缩在眼眶里,犀利的目光像两道箭,可以射穿任何东西。紧闭的嘴唇,铁板一样的脸,已经僵住了,让人望而生畏。我们几乎不敢看他的脸。

作文,要自问:文中的“人”说话了吗?文中的“人”动起来了吗?文中的“人”有表情吗?

表情、说话、动作,离不开细致的观察,更离不开内心的印象和感受。

‚犀利的目光像两道箭,可以射穿任何东西。‛

‚牙齿狠命咬着嘴唇,快要咬出血来了。‛

‚他右手握笔,左手托着自己的下巴,好像单凭脖子,已经承受不起脑袋的沉重。‛

外在的观察是肉,那么,内在的感受是血;外在的观察是血,那么,内在的感受是肉。两者结合,语言才显得有血有肉。

回家,看以前的作文,作文中的“人”有表情吗?有,把“表情”的句子,划下来;再看,是否要添改;没有,看是否要添加。

当心,胡乱编造的动作、说话和表情,会跟文中的人的年龄、身份、性格不吻,大忌。

第四节 场面力

一群人同时说话,大笑,做鬼脸,你刚写了这个,那个的情形已经消失;你刚写了那个,这个的情况已经没了。怎么办?写作文,要有一项“神通”,将时间“定”住,“定”在心里,那“同时”活动的人,在你心里 “定”了下来,“停”了下来。

你的心“动”了,那些人也“动”了,那场面也“动”了。写这个人,这个人“动”起来了;写那个人,那个人 “动”起来了。觉着“那个人”没写好,“那个人”再次 “动”起来,一如电脑上看电影,想回面就回前面;想看后面就看后面,鼠标一点的事儿。

■平均用力挨个写

只要念过小学,没有不知道《红楼梦》的。有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叫“红学”,研究出名的人,叫“红学专家”。《红楼梦》出名,研究《红楼梦》的人也出名。

《红楼梦》里有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等大角色,也有刘姥姥这样的小角色。刘家是王家祖先“认”下的。刘家衰落,刘姥姥前往贾家求助。第一次去,没得到什么,第二次去,有贾母接见,得了不少好处。

刘姥姥第二次去大观园,扮的是“开心果”的角色:

刘姥姥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位子,拉着奶妈,叫‚揉揉肠子‛。

各人都在笑,各人有各人的笑态。湘云“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说不出话来,“手指着凤姐儿”;薛姨妈口里的茶喷到探春身上;探春的茶碗合在了迎春身上;惜春离开了位子,叫奶妈帮她“揉揉肠子”。

那么多人一起笑,湘云在笑,王夫人在笑,惜春也在笑。你写了湘云的笑、黛玉的笑,那边惜春的笑早停了,奶妈也早帮她揉过了肠子。不过你要明白,作文,你大可以一个一个地往下写,不管那人是不是早停下了笑。那人或许不在笑了,你可以让“她”在你的心里“笑”,“笑”上一次,两次,三次,想笑几次就笑几次,“笑”到你把“笑”写好。

我们的“心”,是一部最先进的摄像机,能将场面中的所有的人、事,一个个地摄进去。要的时候,想一下,播放了;不要了,想一下,停止了。无需倒带,想哪里就哪里。

班级里,有四排桌子,我走在第二、第三排之间。大家的眼睛“刷”地,过来了, ——这样,便于相互的“看”。 我给大家讲了个笑话:《“不讲”和“部长”》:

有一位部长的普通话不标准,常将‚部长‛说成‚不讲‛。

一次,有人到政府大楼找部长。他来到部长办公室,看到有人在看报,就很有礼貌地问:‚请问部长在哪里?‛部长抬起头答道:‚我就是不讲(部长)。‛问的人感到很奇怪,大声问:‚请告诉我部长在哪里?‛部长也大声说:‚我就是不——讲(部长)!‛

大家笑了起来。我不动声色,往下讲:

问的人更生气了,拍了一下桌子:‚你讲不讲?‛部长也火了:‚为什么拍我桌子?我就是不讲(部长)。‛部长话音刚落,问的人愤怒地给了他一个耳光。

大家笑作一团,相互在扯:“你是部长,你就是部长。”“我‘不讲’,我就是‘不讲’。”

再读曹雪芹的“笑”,似有所悟。把我们的“笑”写下来。你会选择哪几个人?

小乙选了两个,大甲和丁丁。

大甲选了三个,阿丙、阿正和戊中。

戊中也选了三个,阿正、阿辛和阿丙。

“三”,一个很特殊的数字。写排比句,不少于三句;作文写故事,一般不能超过三个;开头要简短,一般不要超过三行。

小乙抱怨:“我只记了一个大概,我的心灵的摄像机,不灵。”

小乙的心态很典型,很现实。列入·托尔斯泰早说过,写一个人,重要的是写你的印象。你对某个人的笑,有印象就行。这个印象有点模糊,不要紧,用你的想象去修复,每一次作文,都要想象的介入,都需要心灵的修复。

请看戊中的片段:

老师刚讲《 ‚不讲‛和‚部长‛》,底下笑开了锅。你看,阿正那独特的鸭子笑,嘎嘎嘎地,脸上的肥肉一抖一抖,那双小眼睛已经眯得连缝都看不见了。阿辛的屁股跟猴似的,哪还坐得住,瘦瘦的脸上,硬是挤出了两道皱纹,扭动的屁股,晃动的双手,不明白的,还以为在扭秧歌!一旁的阿丙,斯斯文文的,没有声音,只是那两颗雪白的大门牙,再也藏不住,吓人地闪着白光……

几个人同时说话,同时做事,同时笑,同时哭,同时吃饭,同时打架,这“同时”,作文上叫“场面”。写作文就是写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故事,我们的“场面”。

写场面,要抓“人”的经典的动作、表情、话语。所谓“经典”,即,和别人不太一样的地方。戊中笔下的阿正和阿辛、阿丙的笑,各不一样,好。

‚吱‛地一声,车门打开了,早已等候多时的人们迫不及待地向车门涌去。刹那间,空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手:青筋暴露的——老人的手;纤细嫩滑的——少女的手;宽厚有力的——壮汉的手……这些手无不方向一致地伸向车门,企图抓着它。地上,解放鞋踩在白球鞋上,黑皮鞋垫在高跟鞋下,你踩我,我踏你,一片叫喊,挤成一团。

太有创意了。不写人,只写手,以“手”来写“人”;不写人,写人的鞋,以“鞋”来写“人”。它们都朝向一个“挤”字,——场面也要有“中心”。

场面,难吗?不难。把它“定”在心里,一个一个写,不急,它们逃不了,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

■突出主角的写法

《潜伏》的主角是谁?——孙红雷和姚晨是主角。

《新结婚时代》的主角是谁?——刘若英和郭小冬是主角。

《唐山大地震》的主角是谁?——徐帆、李晨、张静之、陈道明。

电影、电视里,主角的戏份比较多,配角的戏份相对少。作文里,也有主角、配角。主角的文字多一些,配角的文字少一些。

一个场面,也有主角、配角: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袖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云缎窄银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段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段话里,主角是凤姐、黛玉是配角。表面看,一些话是写黛玉和周围人的;内里呢,从“黛玉的想法”和“这些人的恭肃”里,我们读出的,依然是“凤姐”。

上次,大甲上台“秀”表情,那一刻,大甲是主角,其他人是观众,是配角;小乙上台“秀”表情,那一刻,小乙是主角,其他人是观众,是配角。

丁丁说,家里来了个小宝宝,大家围着小宝宝转,小宝宝是主角,我们都是配角。小乙说,大甲跑400米,比赛的那一刻,大甲成了主角,我们和老师都是配角。大甲说,听小乙讲笑话,小乙是主角,我们听的人都是配角。

一个场面,有很多人,怎么突出主角呢?可以细致地写主角,还可以从配角入手,写配角以衬托主角。

丁丁和戊中,我们班的踢毽高手,我请她俩现场对决。左边的同学支持丁丁,右边的同学支持戊中。

主角是谁,不用说。配角是谁?——喊加油的同学,看的同学,还有老师。

看的同学、喊加油的同学很多,你写哪几个?——挑两三个有代表性的。

热烈的比赛很快结束了,大家安静下来,进入另一场比赛,写作的比赛中。

请看阿丙的片段:

丁丁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那个听话的毽球;两只手自然地下垂,好像闲着,其实是维持身体平衡。丁丁的脚可勤快啦:提腿,抬脚腕,点地;提腿,抬脚腕,点地……毽子像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借助丁丁娴熟的脚下功夫,跳着优美的华尔兹……我们一个个全神贯注,注视着那只上下翻飞的毽子,那神情,仿佛比踢毽的丁

丁还紧张。大甲和小乙的手,随着毽子的起落而起落,嘴里不停地喊:10,11,12,13……每踢一个,边上的人就呐喊一次,呐喊声,让在场的每个人的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写丁丁的文字很多,表情、动作,很细。看的人、喊的人,只写了一句话,这叫突出主角。

现场,有的全神贯注,有的三心二意;有的紧张,仿佛身临其境;有的松散,无所谓,事不关己。你怎么处理? 大甲说,不要写三心二意的,也不要写事不关己的,他们的表现,和比赛的氛围不一致。

小乙的手举了又举,有问题要问:“管老师,我想要把主角写得多一点,可就是写不出来,怎么办?”

我把小乙拉过来,和我一起“空踢”。所谓“空踢”,没有毽子,装模作样的踢,以体会丁丁踢毽子的样子、动作。这么踢了一阵,小乙忽然说:“我有话写了。”

“管老师,我能不能把观众写得多一些,主角写得少一些。”小乙的问题,激活了大甲的问题,“写观众,也是为了写主角呀!”

“当然可以,你说的是侧面描写,那也是很好的写作手法。”我微笑着作答。

■“刘翔夺冠”的启示

体育新闻照片《刘翔夺冠》,轰动一时,这张照片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画面上只有刘翔一个人。”小乙急于发言,话组织得不严密,给戊中逮住了漏洞:“不是的,后面看台上也有很多人,只是都很模糊,看不清,给人感觉好像只有刘翔一个人。”

我告诉学生,这是一种处理照片的手法:虚化。

体育馆里,的确有成千上万的观众,然而那一刻,人们的视线里只有一个人,刘翔。那一刻,体育场里的其他人,不再重要,可以“虚化”,“虚化”的目的,突出刘翔。

索性把“虚化”的观众删去,行不行?——不行。有观众,刘翔夺冠才有背景;有观众,刘翔的形象才能凸显。 多人的场面,为了突出‘焦点人物’,可以把其他人忽视掉,虚化掉。作文里,也有这样的手法。我出示黄蓓佳的《今天我是升旗手》片段:

全操场孩子的胳膊齐刷刷举到头顶,举出一片横空出世的森林。肖晓手脚麻利地将国旗展开,白色杆套提在手中,旗身松松地搭在胳膊上,左手抓绳扣,右手甩整面的国旗,有相当大的难度。但肖晓苦练过,他的脑海里也无数次设想过这样的动作。他要甩出雄壮的气势,像天安门国旗班升国旗的那种气势!国旗在风中呼啦一下舒展和飘扬,卷出一团红彤彤的火焰。他在心里跟着国歌的乐曲默数节拍,双手一下又一下地扯动旗绳。国旗翻卷着,飘扬着,一点一点地缓缓上升。

旗升得越来越高了。肖晓的脑袋仰得跟后背几乎成一个直角。这时候他感觉太阳的光芒‚轰‛的一声跳进了他眼睛里,阳光热辣辣地穿透了他的身体,他的血液和筋骨都在热烈地燃烧,他的整个身体烧成了一把透明的火炬,是少先队旗上火炬的模样。他在心里快乐地叫着:太棒啦!

《今天我是升旗手》,一本不错的书,内容好,文字好。上面这段话,要你拍照的话,你取哪一个镜头? 戊中取肖晓甩国旗的镜头。丁丁要把肖晓抬头升旗,阳光、肖晓、国旗都拍进去。

操场上有很多人,同学,老师,上千人,你怎么处理这些人?

丁丁说,像《刘翔夺冠》那样,虚化。

玩了“文字”到“图片”,再玩“图片”到“文字”:

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呈直角,在下;左手的拇指和食指也呈直角,在上;四指搭在一起,呈一个“口”字,“口”字当镜头,“拍照”, “拍”出一个焦点人物来。

左边的同学自由活动。右边的同学用“手指”搭成的“相机”,拍照;三分钟后,右边的同学自由活动,左边的同学用“手指”搭成的“相机”,抓拍。

小乙说,她“拍”了阿丙看书的“照片”,身后的人都在玩闹,虚化。

戊中说,他“拍”了大甲捡起地上的垃圾的“照片”,身边的人,可以虚化。

交流后,讲自己“拍”到的“焦点人物”的“照片”,写成文字。

■方登的两个“特写”

我从电影《唐山大地震》里剪了两张照片,两个特写镜头。

《唐山大地震》,丁丁影院看了一遍,网上看了一遍,很熟,指着第一张“特写”说:“地震了,方登和方达压在了楼板的两头,只能救一个。妈妈选择救方达,方登听到‘救弟弟’三个字,出现了这个镜头。”

这里为什么要“特写”呢?——“救弟弟”三个字,在方登的心头,碾了又碾,碾了32年。

我又出示了另一张“特写”。“那是32年后的方登,第一次回家,推开门的特写镜头。”丁丁把《唐山大地震》的话题给包了,

为什么要“特写”呢?——纠结了32年的心结,随着这扇门的推开,而解开了。

特写,是“电影艺术”区别于“舞台戏剧”的主要标志。

特写,把一些我们不太注意的、却又重要的信息,放大了,从而迅速地抓住我们的心。写作文也要有“特写”,从而迅速抓住读者的心。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请你做导演,将《游园不值》拍成一个MV ,你将在哪里用“特写”?

“我要落在‘屐齿’上,表现诗人对苍苔的爱惜。”阿丙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要拍‘一枝红杏’,这支红杏,写出了春天是关不住的。”丁丁抓住了“诗眼”。

一般来说,特写镜头要落在“诗眼”上,落在“出墙”的“红杏”上。镜头推近,才能看出花瓣上的颜色的深浅,花瓣上的细纹,花蕊的形状和颜色都看得清清楚楚。

再出示:

蝉,一个笨头笨脑的歌唱家,别看它有一个大脑袋,一对大眼睛,扇动着一对亮晶晶细纱一样的翅膀,却连螳螂爬到它身后也不知道,却一个劲地喊:‚知了,知了!‛

请你做导演,给这段话做个“特写”,“写”在哪里?

“我要拍蝉的大脑袋。脑袋大,却很笨。”大甲的观点并没有获得戊中的同意,戊中说:“我要拍身后的螳螂,螳螂的‘刀’,从而拍出蝉的危险。”

拍哪里,当然很重要。比拍哪里更重要的,是你要有拍特写、写特写的意识。特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不叫特写。一篇作文中的特写镜头,也不能太多,一两处够了。太多,显得臃肿,吃力不讨好。

“记得上次的练习吗?”我再次走到阿丙的身边,摸了摸他的手心,又摸了摸他的额头,再将自己的额头贴在阿丙的额头上,“你会拍哪个特写?”

“老师的额头贴在同学的额头。这个镜头,最感人,我要拍。”

找到最感人的、最能吸引人的那个镜头,这是写作文很重要的一个本领。我走到丁丁那里,和丁丁一起演:丁丁的某个字,怎么也写不好,老师手把着手,教她怎么写好那个字。

选择“拍”哪个特写?

大甲选择“手把手教写字”。

假如把电影《唐山大地震》转化成文字的小说,前面的两个特写,一定要写很多的文字。写什么呢?写方登的表情,写方登的眼泪,写方登推门的动作,没几个呀。

戊中说,不能光写外面的世界,要写内心的世界,写方登内心的感受。

大甲说,妈妈说“救弟弟”,她一定很疼很疼,要把心里的“疼”写出来。

丁丁说,推开门的一刹那,方登的心里一定有无数的念头,涌过来。

写作文,找到了“特写”点,要尽可能多地写长、写细致。写不长,想办法,敏思苦想,写作文,就是要这样费心费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增长你的“心力”。

大甲的片段如下:

老师站在丁丁的身后,俯下身子,右手绕到丁丁的身前,轻轻握着丁丁的右手,瘦小的丁丁仿佛有了一个温暖的港湾。‚横要平,竖要直,折要顿一下,有折角才好看。‛老师一边示范,一边叮嘱。丁丁呢,眼睛紧盯着老师移动的手,手随着老师的手而移动,两双眼睛全都集中到了那一撇一捺中去了……

朱自清的《背影》,到初中大家都会学到,父亲过铁道、爬月台,有一个特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个“特写”,似乎很一般,却感动了很多人。特写,看似平常,其实非常。

■人,活在环境里的人

“人”的场面,“动物”的场面,热闹的场面,也有安静的场面。安静的场面有两类,一类,一群人为某事,都沉默了,可以写人的动作、表情;另一类,则是“环境”的场面,请看: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赵丽宏/《望月》。

月亮、江面、河两岸的场景,充满了诗意,既为全文铺下“诗意”的基调,也暗示“小外甥”的与众不同:小男孩一般都喜欢“动”的玩意儿,“小外甥”却悄悄来到“我”身边,一起观赏安静、诗意的月景。

文中的“环境描写”,不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要挑选与文章的中心、与文中“人”的情绪有关的写,从而渲染气氛,铺垫故事。

(1)霓虹灯下,大都市中,他只能倚在这垛又冷又黑的墙角下。

(2)伸了个懒腰,已经下午五点半了,我眨眨眼睛,看看天空,真蓝,好一片海阔天空!

写墙角“又冷又黑”,实是写人的“又冷又黑”;写“好一片海阔天空”,实是写人的“海阔天空”。

考试,教室里很安静,选什么来写“安静”?

——墙上的钟的滴答声,答题时笔和纸摩擦的沙沙声。

——老师走路的脚步声,风吹起讲台上的作业本的声音。

——还可以写自己的呼吸声、心跳声。

就用这些事物,写一个“静”的场面。丁丁的片段:

教室里安静极了。每个同学都在奋笔疾书,笔摩擦着纸发出的沙沙声,清晰可闻。墙上的钟依旧不紧不慢地走着,不一样的是,平日里没注意的滴答声,此刻显得异常清脆,异常急促。有风吹过,讲台上发出哗哗地声音,那是风掀起了作业本。老师来回踱着步,皮鞋和地面的碰撞声,咚咚咚地落在我的心上,我这才发现,自己的呼吸声竟然如此的响……

丁丁的片段,挑选的几个景、物,都围绕着“静”字,即,有“中心”。最可贵的,几个景或物,哪个在前,哪个在后,要能自然地连接起来,不生硬,注意了顺序。

我们看的顺序,想的顺序,都不一定是“写”的顺序,要顺着“文气”,来定“写”的顺序。

有一段话,前面是动态的场面描写,后面是静态的环境场面。两段话在一个地方出现,很震撼人。大家跃跃欲“看”: 宗敏想着他的三个亲兵大概已经过了江,也决定自己赶快离开,免得落入敌手。他的战马不知是懂得他的心意还是因看见敌人逼近,忽然奋扬尾,萧萧狂嘶。雪狮子的鸣声未止,刘宗敏大喊一声,山鸣谷应,挥刀向敌人杀去。官军突然听到他的怒吼,又见他挥刀杀来,震栗失措,纷纷奔退,互相拥挤践踏。宗敏趁机勒转马头,俯身抓起小姑娘放到鞍上,奔到悬崖,猛抽一鞭。只见那匹雷白的战马像闪电一样从悬崖上腾空而起,纵入蓝天,在两丈外向下落去,沉入江底,溅起来的水花闪着银光。

“狂嘶”“大吼”“挥刀”“猛抽”“腾空而起,纵入蓝天”等词语,动作力度、强度很大,凸现出刘宗敏英勇威猛的形象。这是动态的“聚焦式”场面描写。

战马、人落江,一切转入无声的静态,舒缓,静谧,硝烟弥漫的战场,染上了一层诗意,请看:

江北岸,人人惊骇。江南岸,人们的心随着白马沉落江中。两岸上突然间停了战鼓,也停了呐喊和说话。天地静悄,将士屏息,四周重叠的青山寂寂,一切都在等到着白马的消息。

过了片刻,白马驮着刘宗敏和小姑娘从碧绿的深潭中浮出。江上仍然很静。水中映着蓝天、白云。浪花似银在灿烂的阳光下闪动明灭。白马喷喷鼻子,昂着头,划开绿波,充着浪花,在急流中向下游的南岸洑去。

动态与静态交错,整个场面有张有驰,疏密相间,既有壮美,又有优美。动态也好、静态也罢,都是为了突出“主角”刘宗敏,很有意思。

什么时候用“特写”式场面,什么时候用“聚焦”式场面,什么时候用“环境”场面,全在我们的“心”里。 起初,用起来会有点别扭,经常用了,有意识地操练,久而久之,纯熟了,能变着花样写了,别扭消失了,本领长了。

第三章 “架构力”训练

第一节 构思力

构思,一个很重要的作文能力,一个作文的“黑箱”能力。所谓“黑箱”,是它隐藏在人的思维深处,看不见摸不着,很神秘,难以捉摸。其实,构思很平常。构思,不是让作文变难,而是让作文变得容易,变得省力,少干没用的事,少写没用的字,少走作文的弯路。

■构思,一件平常的事

操场南面,有一块空地。这几年,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要造一幢艺体大楼。大楼什么时候动工的?小乙眺望着工地,想了一阵,说:“上个月,学校来了施工队。”

造大楼,有“看得见的开始”,也有“看不见的开始”,小乙说的是“看得见的开始”。小乙很好奇:什么叫“看不见的开始”?

造大楼,要设计图纸;设计图纸,我们看不见。我把“设计图纸”,称为“看不见的开始”。没有图纸设计,造到哪里算哪里,造出来的大楼不漂亮,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我家的小别墅,爸爸妈妈也请人设计的。”丁丁插了一句。

“写一篇作文,从哪个时间算起的?”

“也要从‘设计’算起的。”丁丁一下子转到里面去了。

写作文,不能拿起笔来就写,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构思好了再写,不大会有漏洞,不大会有大问题,不大会被老师“退稿”。设计图纸,能又快又好地“造大楼”。没有图纸,造到这里,工人问,怎么往下造?造到那里,工人又问,下面造什么?有了图纸,工人按着图纸造,多方便。

工人按着“图纸”施工,或许会有一些调整,一般只是小范围的调整;作文有了“构思”,写的过程中,或许也会有一些调整,一般也只是小范围的调整。

写作文,有了“图纸”,写起来,也会很方便。

“列提纲很麻烦的。”小乙心动了,对行动,还有点畏惧。

“写作文本来麻烦,还要列什么提纲,麻烦中的麻烦!”我的话,引发了大家会心的微笑,“不过,磨刀不误砍柴工,你的刀没磨,急着去砍柴,花的时间反而多,惹得麻烦反而大。”

“我总觉得构思很神秘,很难。”阿丙说出了心里话,重重地吐了口气,拧着的眉头也松了下来。

“构思不神秘,无非是想好了再做。”我把话题引向日常的生活,以帮助阿丙和大家领会这一点,“旅游过吧?旅游前,要做什么?”

大甲说,要确定去哪里,要去联系旅行社。

小乙说,我们自驾游,要研究路线,还要提前联系好住宿的地方。

丁丁说,出发前,妈妈会整理好要带的衣服,还有,治疗肚子疼、晕车什么的药。

为了旅游好,旅游前要做准备。为了写好作文,作文前也做准备。这个准备,就是“构思”。准备充分了,写起来就很顺手。不少同学怕写作文,正是他从来不准备。你去旅游,不准备衣服,不准备常用药,不联系旅行社和旅馆,也没有准备要带多少钱,就这么去旅游了,你说能旅游出什么来呢?旅游出烦恼来!

“列提纲的时候,老师要我们写出哪里要详写,哪里要略写,这有必要吗?”

“你们家卧室大,还是卫生间大?”我反问发问的小乙。

“当然是卧室大。”

“你们家的厨房大,还是客厅大?”

“当然是客厅大。”

房子设计自有它的一般规律。总不能把卫生间设计得比卧室还大,把厨房设计得比客厅还大。写作文也是,一些地方要略写,你有话写,也要节制点,少些点。一些地方要详写,你没有话,也要想法多写几句。而话,只要你去想,总能想出来的。

上次,阿正去农林大世界“钓鱼”,回来,写了篇作文,开头两节如下:

一大早,爸爸就来叫我:‚快起床,快起床,我们要去‘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了! ‛我迷迷糊糊地睁开眼,不高兴地转了个身继续睡觉。爸爸把我的杯子一掀,说:‚再不起来,冻死你!‛我只好起了床,然后去刷牙,洗脸,吃了妈妈准备好的美味早餐——牛奶和面包,一家人兴冲冲地上了汽车,向苏州进发。

春天的景色真好,我打开车窗,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一路上,我们谈笑风生,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农林大世界的大门口,我们立刻往里冲了进去,进入了一片树林,在一条小道上走。神不知,鬼不觉,我们居然来到了一片鱼溏。

这两节有200多字,而写钓鱼,也不过200多字。你发现问题了吧?

“要详写‘钓鱼’,开头的‘刷牙洗脸’可以少写,或者不写。”大甲搬出了我的“厨房和卫生间”的理论,“‘钓鱼’好比厨房,‘刷牙洗脸’好比客厅。阿正这么写,‘厨房’‘客厅’一样大了。”

哪个设计师这么设计房子,只能等着老板炒鱿鱼。写作文,有一定的规则,必须要遵守。

“房子有各种样子,造房子要设计。可是,”戊中提了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我们写作文,就是写我们的故事,故事怎么发生就怎么写,有什么好设计的呢?”

我朝戊中竖起了大拇指。

有了好的故事,真的不需要构思的,那故事写出来就是好作文。问题是,我们平常的生活,不可能经常有那么好的故事。平常的故事不能吸引人,这个时候,就要构思,用好的构思弥补故事的不足。不精彩的故事,有了好的构思,故事也能“精彩”起来。

有一个人,在路上,看到一辆轿车撞上了一辆装有猪肉的三轮摩托车。

一个很平常的故事。有人善于构思,一构思,平常的故事有了不平常的光彩。

大甲坐不住了,催我快讲那“构思”。我发下《车祸》一文,大家静静地看了起来:

今年3月去西安出差,从兵马俑乘大巴出来,因坐头排,所以看出去老远!

离前面十字路口约20多米堵车,远远的看见路口车祸,一白车横于路口中间,一小三轮摩托翻于旁,地上到处都是血迹,太惨了,要闭眼不忍看,要吐的感觉。

越来越靠近了,白车是本田,司机门侧前后门都被撞扁,门上一片血迹,白的上面更显清晰,像是撞飞的肉?脑子?看不清。更加靠近了,地上又看到鞋,衣服……惨哪!简直不忍入目。

到了跟前,又看到一颗头,人头?不对。嘴怎么那么长,仔细看!猪头!再细看那些撞飞的肉,是猪腿猪肉! 哈哈,原来是拉猪肉的三轮撞上了本田!

大甲发现了作者的“构思”的奥秘:先尽力描写“车祸惨案”,使读的人误以为,出了一场大车祸,末尾,才告诉你,那是猪肉。

讲故事的技巧,即,“构思”的技巧。所谓“构思”,无非琢磨,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哪里多讲一些,哪里把读的人吸引住,这么“想过了”,再写,就是构思。

构思,一点也不神秘。

■让人“看”出你的构思

小乙的《男生大分类》,有三个小标题:

‚骂人型‛,代表人物:阿正。

‚书呆型‛,代表人物:阿丙。

‚经济型‛,代表人物:阿辛。

大家一看,明白了小乙的构思。

丁丁的《同桌的你》,四个小节,每小节的起头都是:

同桌的你……

大家一看,也明白了丁丁的构思。大甲说,每一节的起头,都一样,丁丁肯定想好了再写的。

戊中的屁股离了凳子,手伸得老高,说,一般写同桌,都用“他”,丁丁用“你”,肯定“设计”过。

写作文要构思,构思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不知道构思;第二层,有构思,读的人能看出你构思的痕迹;第三层,有了构思,又把构思藏起来,读的人要回味一下,才能发觉你的构思。

我问,你属于哪一种?

大甲、小乙、阿丙、丁丁和戊中,自觉属于第二种。

小学生、中学生,处于第二种,很正常。这个阶段,要着力构思,要让别人看出你的构思,你的构思的智慧。

我请大甲讲“自相矛盾”的故事:

从前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卖矛的时候,说自己的矛天下无双,什么盾都能戳穿;卖盾的时候,说自己的盾天下无双,什么矛都戳不穿。有人问,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他哑口无言了。

“自相矛盾”里的事,似乎离我们很远,我们怎么可能犯如此的“傻”呢?慢着,看一篇作文:

作文的总起:

她最大的特点就是严以律己。

作文的总结:

这就是我的同桌,一个学习好的同桌,我喜欢我的同桌。

“自相矛盾了。总起说‘严以律己’,总结说‘学习好’。”小乙兴奋地嚷起来。

“要是想好了再写,就不会自相矛盾了。”我出示下一句——

作文的总起句:

我的同桌,他的性格好怪,看!

从这一句,你能看出作者,下文会写什么?

“会写同桌的怪事。”显然,丁丁已经有了一定的“构思感”。

“可是,那小作者没有构思的习惯,他写了四件很莫名其妙的事情。”我继续出示——

(1)英语课上,做鬼脸。

(2)知道错了,向我道歉。

(3)我做作业,他拿走我的橡皮。

(4)同桌是个小书迷。

“没有哪件事能看出同桌的‘怪’嘛。”小乙依然在兴奋中,也不管举不举手了。

戊中沉思了一会儿,有所发现,他认为:先写“知道错了,向我道歉”,再写“我做作业,他拿走我的橡皮”,又做了错事。前后一比较,能写出“怪”了。第一个和第四个,不要了。

我赞许地看了戊中一眼。

短篇小说,最讲究“构思”,法国的莫泊桑,被成为‘短篇小说之王’,他的小说,巧妙的构思,令人拍案叫绝。 “初中,你们会学到他的《我的叔叔于勒》。先睹为快,读给你们听,怎么样?”小学生听初中的课文,大家来劲了。大家都被故事吸引了,沉浸在故事里了。吸引大家的不只是故事,还有作者巧妙地构思。

“你想认识什么叫构思,什么叫巧妙地构思,你要去读莫泊桑。这个月,我给大家的推荐阅读书,叫——” “《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大家齐声喊道。

■构思,发现内在的关联

上次,有个同学,总起句说“同桌怪”,后面的故事,一“怪”也没有。戊中出了主意,先写“知道错了,向我道歉”,再写“我做作业,他拿我的橡皮”,前后矛盾,能写出“怪”了,作文的构架出来了。

戊中的架构怎么来的?看着屏幕上的字,能看出来吗?不能,戊中思考出来的。写作文前,要思考。有的人瞎思考,思考了半天,什么都没有。怎样的思考“有用”?你有了自己的发现。像戊中,发现了前后两件事之间的矛盾。

作文的构思力,来自你的思考,来自你思考的发现。

我给大家讲女儿的故事。一听老师要拉家常,大家很兴奋,很期待。

“女儿三岁,一天,人堆里的她,忽然大哭。原来,一个人抽烟,手往下放,红红的烟蒂正好伸到女儿的眼皮上,幸好,只是烫伤了眼皮。

“女儿七岁,一天,她和隔壁的小姐姐玩,一旁有个石桌,玩着玩着,小姐姐生气,推了女儿一把,女儿的眼睛磕在石桌上,眼皮破了,鲜血直流,去医院缝了两针。

“女儿十二岁,一天,女儿在操场上散步。一篮球从天而降,砸在女儿眼睛上,她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过了好一阵子,视力才渐渐恢复过来。”

大家像听惊险故事,有点回不过神来了。

这些事,我也知道。可从来没有想过,要把它们放一起。有一次作文,女儿把它们放在了一起,我才回想起来,真有这么些事儿。

类似的故事,每个人都有。问题是,这些事,散落在你十几年的记忆,它们不会自动地跑出来,组合在一起。只有你这个主人,发现了这几件事的相似的地方,它们才会跑到一起来。

写作文,要有一种能力,把“相似”或者“相反”的事情,组合在一起。这是构思中的重要一招。我女儿用的是“相似”,上次戊中用的是“相反”。

对于构思,有关联的故事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你能不能发现,相似的背后还有什么东西。

我给大家看女儿在那篇作文里写的话:

是不是我的眼睛太漂亮,连上帝也妒忌。

——有了这一句,作文就“站”了起来,从“平面”走向了“立体”。

我们搬过一次家,上一次,女儿的房间在东面,我们在西面。这一次,女儿的房间还在东面,我们的房间还在西面。

我的朋友,换了三次家,第一次,他女儿的房间在西面,第二次,他女儿的房间还是在西面,第三次,他女儿的房间还是在西面。

这两个事能放在一起,它们有相似性。放在一起,那是第一步。第二步,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小乙说,看来,世上真的有很多巧合的事情。

大甲说,有些事情,大概有惯性。好运气要来,怎么也挡不住,霉运要来,你也挡不住。

我给大家讲了我的发现:

“有一天,我对朋友的女儿说,你爸爸妈妈对你一点也不好。你的房间总是在西面,你看,我女儿的房间总在东面。她一想,还真是。我说,东面的房间,表示大;西面的房间,表示小。我们把女儿看得很重,很大;你老爸老妈把你看得很小、很轻。

“朋友的女儿说,老爸老妈又不是故意的。我刺激她,不是故意的,那说明是冥冥中注定的,问题更严重了。她傻眼了。”

“我的发现,你们想不到吧?很新鲜、很有趣吧?”大家不住点头,我说,“有了这样新鲜、有趣的发现,你的构思,才算‘站’起来了。”

架构作文,能力有高低,高低的核心在于,你有没有独特的发现。

没有对事情的内在关联的独特发现,那只能在“平面”上画得漂亮一点,而不能从“平面”走向“立体”。 ■用“形式”关联“内容”

这次作文,写自己的照片,可以一张,也可以两张、三张,一般不超过三张。写两张、三张照片,要注意照片之间的关联,不能随意地将两张照片放一起。

我出示大甲的:

第一张照片:和骏马合影。

第二张照片:和蟒蛇合影。

大家认为,两张照片都是和动物合影,有关联,可以放在一起写。

我出示小乙的:

第一张照片:小房间。

第二张照片:大房间。

第三张照片:书房间。

大家认为,三张照片都写“房间”,有关联,可以放在一起写。

我出示戊中的:

第一张照片:两岁时的胖照片。

第二张照片:七岁时的全家福。

第三张照片:十一岁时看世博。

阿丙提出了异议:“不能放在一起,三张照片的内容,很乱,看不出有什么联系。”

大家也认同阿丙的话,没什么联系,不能组合在一起呀。

我的作文训练系统

必要的交代

这是一本很危险的书。我深深地知道,僵化的作文训练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这是一本很必要的书。我清楚地明白,语文教师多么迫切地需要“作文训练系统”。 一个语文教师想要教好作文,必须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课程标准说,“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不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作文知识的教授。这不等于说,教师可以不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教师恰恰要具备系统的作文知识;“课程标准”也正是把语文教师看成“具有系统作文知识的人”,才提醒语文教师,写作知识的教学要精要,不能把你肚子里的“系统知识”当成作文教学本身。

遗憾的是,每次说起语文教师要有系统的作文知识,无数的语文老师问,一个语文教师要具备的系统的作文知识有哪些。无数没有作文知识系统的语文老师,拿着语文教师资格证,教着语文。当年我这样做语文老师,如今很多年轻人也这样做语文老师。其中的尴尬与无奈我感同身受。很多的语文老师说,管老师,你写本书,我一定买来读。那刻,我发下愿心,要整理“系统的作文知识”。整理中我发觉,光有作文知识不行,作文知识要转化为作文训练,一个个可以拿来“用”的训练,才能对语文老师产生更直接的帮助。

于是有了这本书。身边的一线语文老师看了初稿,说,有了它,我会教作文了。 这是我所欣慰的,也是我所担忧的。

语文教师按着一个“序列”或一个“系统”来“教”作文,麻烦会有多大,我心知肚明。老师们希望有一个作文训练的序列或系统,是他们脑子里的作文知识、作文训练,处于空白或半空白状态。这本小书,我希望它能对老师们的作文教学产生好的效益。良好的愿望有时会带来恶劣的后果。训练的序列化,几乎将无可抵挡地带来训练的机械化。没有序列的日子里,混乱之中,还能杀出几棵“无师自通”的“好苗”;有序的“僵化”训练,会把所有的苗子,都“教”成一棵棵没有任何前景的“老苗”。

学生写作上的技法训练,应如周一贯先生讲的,“热烈的创作状态的时候,又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时候”,给学生点一下,拨一下。学生的写作兴趣已熊熊燃烧,他们想写、愿写,有一种迫切写好的愿望,这个时候,技巧训练水到渠成了。凡是读过《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老师都知道,我的作文教学已经完成了作文兴趣的激活、作文意志的磨练,完成了作文动力系统的构建。《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也就成为我的作文教学研究,继续深入的一种必然。

我这样一个“实践研究”的序,与马正平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马正平教授认为,写作能力本身是个概念,是个“虚无”,它需要依附在一些“写作因子”上,才成其为能力。这些“写作因子”按序排列为: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人格,写作技能。也就是说,写作兴趣本身就是写作能力,而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写作意志本身就是写作能力,而且是第二重要的能力。写作技能,在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人格之后。

我担忧的正在于此:语文老师还没有让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和期待,就进行一步步的训练。

要是你的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要是你还没有使学生产生作文技能的“获得性”需要,那么,您可以把这本书放一放,您可以先阅读《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学主张》。

按照拳法的套路去打架的人,一定是鼻青脸肿的那位。为把“序列化”带来的“僵化”的恶果,降低到最低点,我将作文教学的重心,从“作前指导”后移到“作后讲评”。学生写了作文,老师认真研读学生的作文,提出学生作文里的“亮点”,大家一起学;指出学生作文里有“缺点”,大家一起改,一起练。这就是我的“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的教学理念。它“先号脉”——研读学生作文,“再下药”——进行相关训练,我以为,这样的训练,能切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能接近、乃至达到“绿色无公害”。

您研读学生的作文,发现了一个“亮点”或“缺点”,却不知道怎样训练或指导,那么,您不妨打开这本《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从中寻找匹配的“训练”,如此“用”下来,您会发现,您的实际训练的“序”,和书中表达的“序”,不一样,那我要深深地感谢您,您所做的,正是我所期望的。第二轮带班,您会发现,它和您第一轮使用的“序”,又不一样,那我要恭喜您,您所做的,正是大师格罗培斯的“无序之序”。

当年,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马上就要完工了,然而各景点之间的路径该怎样设计,还没有好的方案。某日,格罗培斯突然要求工作人员:“撒上草籽,提前开放”。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路,有宽有窄,优雅自然。格罗培斯让人按游人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1971年,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格罗培斯的妙处在于,顺从游人的“实际需求”,走的是“无序之序”。“作后讲评”的作文训练,它的妙处也在于此。以“说话力”来说,您发现学生的作文,缺少丰富的对话,提示语简陋,说话句的形式单一,您从学生的作文中选取病例,再结合书中的知识点、训练点,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以“小学生作文常见病”来说,里面例举的各种“病”,只是“书”的写作的例子;教学中,您一定要用所您教学生作文中的病例,学生才有挠痒之快、切肤之痛。

啰嗦一遍,书中的“序”,是为写“书”而设的“序”,它是“死”的,实际的教学是“活”的,哪个内容先教、哪个内容后教,哪几节先教、哪几节后教,都需要老师从学生作文的实际出发,灵活使用。此话实在多余,就此打住。

第一章 “心灵力”训练

第一节 敏感力

小学里,女生比男生更有作文优势吗?答案的肯定性,可以用现实的状况来回答。为什么?有人说,女生乖巧、听话,比男生勤奋;有人说女生的文面干净,印象分高。听起来有点道理,却不是很有道理。女生总体比男生写得好,不是她们比男生努力,而是女生天生比男生敏感。女人是感性的动物,男人是理性动物,难怪周国平说,女人做哲学既是对哲学的伤害,也是对女人的伤害。小学作文大都写自己的情绪、情感,那团情绪、情感即作文的中心。小学里的男生粗不拉几,不细腻,不细致,作文自然比不上女生。老师批评小女生,小女生战战兢兢了一堂课;老师批评小男生,小男生朝老师的后背做个鬼脸,什么事都没了。小男生和小女生,都写老师批评的事,你说,谁写得好些?

■心理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

敏感,不是眼睛看出来,也不是耳朵听出来的。敏感来自内心。作家都比较敏感;不敏感,作家只好在家里“作假”。怎样的人敏感?林妹妹那样的人;别人的一句话,能在心里掂量三天五夜的人。

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一个外在的,看得见、听得到的世界;一个内在的,看不见、听不到的世界。后一个,即人的内心。作文写得好的人,拥有两个世界;作文写不好的人,只有一个外在的世界。教作文,不能只忙文字上的活,要使学生确认,人,还有一个广阔、丰富的“内在世界”,进而,要关注“内部世界”;关注久了,人即会敏感起来。

学生喜欢故事,不妨讲个小故事。

一位心理学专家要进行一次心理实验。他来到一所关押死刑犯的监狱,有一位死刑犯,明天要执行死刑,征得死刑犯和监狱领导的同意,进行了如下试验:将死刑犯关进一间漆黑的狱室里,用刀片在死刑犯的手腕静脉上,割一道口子,让血不断流出,流在一个盆里,‚滴哒滴哒‛地响。

第二天,心理学专家再次来到狱室,死刑犯已经死亡。所有的表现都可以看出,他死于失血过度。实际上,心理学专家所用的刀片,是钝的,根本没有割破死刑犯的皮肤,‚滴哒滴哒‛的流血声,是事先准备好的水龙头放水的声音。

死刑犯不知道这些,他以为自己的血在不断地放,他是被自己吓死的。

学生明白了,人有心理的力量,那不是迷信,而是科学。把钢丝拉在10厘米高的平地,谁都敢上去走;把钢丝拉到10米的高空,打死你也不肯上去。心理的力量,不神秘,不是空中楼阁。写作文,要善于把“心理的力量”的前前后后,原原本本地写出来。

六年级学生去参观‚海底世界‛。‚海底世界‛有一条灯光大道。第一组同学过去后,灯光大道下的灯,亮了起来。第二组同学一脸胆怯,不敢前行。为什么?灯光大道下,成千上万条毒蛇相互缠绕,昂头吐芯。

要是你在第二组,敢过去吗?

小乙,短头发,圆脸蛋,叽叽呱呱的女生,嚷道:“我可不去,毒蛇咬死,会死得很难看的。” 头顶的大灯也亮了起来,绝大多数的同学又面色从容,鱼贯而行。为什么?灯光大道下,有一个巨大的、透明的玻璃罩子,两侧还有透明的玻璃护栏,绝对安全。

要是你在第二组,敢不敢过去?

戊中“敢”了,丁丁仍然“不敢”。“玻璃罩子下的毒蛇,仿真的,塑料的,现在,你敢不敢过?”我这么一说,丁丁连连点头,敢了。

人的心理影响着人的行为,决定着人的行为。一丁点的小插曲,人的内心也会泛出丝丝的涟漪。你不关注新闻,美国大兵啥时候从伊拉克撤回,你自然不知道;你不关注自己的内心,内心里的一个个念头、想法,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你自然一无所觉。

人的心理的力量不是微小的。你关注自己的内心了吗?

■体察内在的活跃的语言

我出字谜:一字十八口。

阿丙,文静的男生,带着眼镜,喜欢书法,字儿公正秀丽。他稍作思考,举手回答:“杏”字,“十八”放在一起,是“木”,上面一个木,下面一个口,连起来,一个“杏”字。

戊中,男生,活泼的男生,薄嘴唇,大虎牙,脑子转得快,他说:也可以是“呆”字,“口”放上面,“木”放下面。

“‘十’和‘八’放在一起,有很多种放法,放上?放左?放右?你选择了哪一种‘放法’?”我抓住阿丙回答的漏隙,追问。

小乙满脸不屑:谁会放左、放右,当我们白痴啊。想都不用想,“八”的一撇,放在“十”的左下方;将“八”的一捺,放在“十”的右下方,成了一个“木”字。

“十”和“八”组成“木”,太简单了,想都不用想,一下过去了,溜过去了。然而,每个人都会按小乙说的去想。太简单,容易忽略。写作文,要把别人忽略的想法,捕捉出来,读的人才觉得你“细腻”,你“有才”。

再出:“一条小狗四张嘴”、“十月十日”。

前一个,大都能猜出来,我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说清楚,说出别人忽视的念头。后一个,有难度,想不出来不要紧;要紧的是,能将想不出来的“想”,也说出来。

阿丙怎么也想不出“十月十日”。他说: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国民党的生日。国,不对;民,也不对;党,离十万八千里了。十月十日,能不能像“杏”和“器”一样,组成个什么字?“十”和“月”放在一起,不对;“十”和“日”放在一起,没这个字呀。老师出的什么谜,难死了。不好,有人猜出来了,我的心比马蜂窝还乱,哪还能猜出来。不想了,等丁丁的答案吧,我倒要看看,究竟是个什么字。

猜谜,猜出答案是开心事;关注自己的内心,猜不出,也是好事。猜不出,你有左冲右突的想法,想法、念头反而比一下子猜出来的人,更杂,更多,更丰富。

“九十九,打一字。”不管猜不猜得出,三分钟后,写下心里想的。戊中定不下来,见我路过,招呼我,说:“我猜出来了。99等于100减1 ,‘百’字上去‘一’,‘白’字?”

“‘百’是怎么来的?哦,数字的100,转化为汉字的‘百’。一横怎么来的?数字1,转化为汉字的‘一横’。‘百’字上的一横?‘百’字,拿去上面的一横,剩下个‘白’字。”我把声音压得低低的,怕影响旁边的同学,“人内心的想法,快如闪电,你写不长,写不具体,不是没有写的能力,而是你没有静的能力,没能静下心来,细细地回味,那一闪而过的内心。”

丁丁,小女生,瓜子脸,马尾辫,白白净净的,她猜出来了,写下了内心的想法:

九十九,什么东西啊?九加九?九乘九?上面一个九?中间一个九?那还有一个十呢?当风景啊?九十九,九十九,一百,一百;一百一百,九十九,九十九……唉,九十九等于一百减一。一百减一,一百减一,‚百‛缺了‚一‛,哈哈,想出来了,拿掉‚百‛字上的‚一‛横,一个‚白‛字!慢着,别得意,再验算一遍,九十九,等于一百减一,百,拿掉上面的‚一‛,剩下一个‚白‛字,对了,肯定对了!

小乙没猜出来,内心的想法也写得很不错:

九十九打一个字?我怎么感觉自己‚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呀。像‚十月十日‛那样拼搭,上面‚九‛,中间‚十‛,下面‚九‛,那不成怪胎了吗?要不,横着拼,‚九‛加‚十‛加‚九‛,没见过这字呀。可惜没带康熙字典,或许上面有这个字。九、十、九,加在一起,二十八,‚十‛和‘八’,刚说过,一个‚木‛,‚二‛‚木‛,两根木头,‚林‛?太棒了,可是,谁能替我证明,‚九十九‛等于‚二十八‛呢?

没写好的,没将内心的“猜”写清楚的,没关系,课后,从写好的伙伴那里抄两段,抄好后,读一遍,琢磨别人怎样捕捉内心的,也有收获。

猜谜,内心有着连续不断的想法、念头;做一道应用题,内心也有着连续不断的推算、思考。写作文,要经常回头看看自己的内心,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念头,写出来,那是非常重要的作文能力。

■捕捉内在混沌的感觉

故事往往蕴藏很多无法明说的内涵。

很久以前,上帝为每一个人准备了一份礼物,那就是‚成功和快乐‛。上帝不愿人们轻易得到这份礼物,他担心得到太容易了,人们不懂得珍惜。上帝把天使找来,商量如何把这份礼物藏到一个很难找到的地方,人必须努力、努力,才能获取成功和快乐。

一个天使说:‚我们可以把礼物深埋在地下。‛

上帝回答说:‚不,不能怎么做。人们只要掘地三尺,就可以找到它们。‛

另一个天使建议:‚我们可以把礼物沉入黑暗的海洋深处。‛

上帝还是不满意:‚不,那儿也不行。人类已经学会潜入深海的本领。不用费力就能找到它们。‛ 又一个天使说:‚我们可以把礼物带到雪山之顶,把它藏在那里。‛

上帝再一次否决了这个建议:‚不,人们最终会攀上最高的峰顶,然后把礼物带到山下。‛

天使们毫无办法,只好说:‚我们确实不知道把成功和快乐藏在什么地方。天上地下,高山海洋,似乎没有什么地方,人找不到。‛

这时,上帝开口了:‚我想起一个地方,可以埋藏成功和快乐。我要把这份礼物深藏在每个人自己的身上,他们永远都不会想到,成功和快乐,就藏在自己的身上和心里。‛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内心最丰富、最复杂、最广阔,上帝将他的礼物藏在人的心里,太高明了:(1)人的内心丰富、复杂、广阔,黑灯瞎火,不可捉摸。(2)人“活”在外在的世界里,人“活”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里,忘记了眼睛和耳朵之内,还有“活”在自己的心灵里。

下节语文课,老师要检查背诵情况,课间,我连作业都不写,一直在背书。课上,我的同桌被老师抽到了。他背得不熟,老师说,下午还要查他。等了半天,老师也没抽到我。

第一句,“我”有什么内心的想法?

大甲,高个子,比班上最高的女生,高出半个脑袋。大伙跟她开玩笑,哪天成了名模,别忘了我们。大甲说,老师说要检查,“我”为什么课间一直背书?里面有原因。

丁丁顺着大甲的话,说:“我”肯定没有背出书来,心里一定很乱。

“‘乱’字,猜得准。不过,单一个‘乱’字,不行,要把心里的‘乱’,细细地写下来,才是作文的高手。”我给后面的话,划上横线,“这里呢?”

“同桌背不出,‘我’背得出,却不抽‘我’,‘我’,‘我’,”阿丙一着急,小脸发红,有点口吃,“‘我’心里一定有想法。我也经历过,希望老师抽我背,自己又不敢举手,心里很矛盾的。”

男女生分两大组。男生给第一句添“心里的想法”,女生给后面的添“心里的想法”。写后,比一比,谁添的“内心活动”多。

学生写后,不管写得好不好,有了写的心得或困惑,我再出示范句:

课间,我连作业都不做了,一直在背书。万一老师抽查到我,看我背得结结巴巴,批评不说,同学跟前的面子丢大了。要是老师抽查到我会背的小节,那多好,同学跟前挣了一把脸,多光彩。我有两个地方不是很熟,老师都有火眼金睛的,专门抽你背不出的地方。要是抽我不会背的段落,那惨了。快,趁课间还有几分钟,临时抱佛,‚抱‛得熟一点。

“万一老师抽到我„„‘抱’得熟一点”,是“我”内心的盘算。人做任何事情,都由心里发出指令,再去做。把内心的想法捕捉出来,有条理地捕捉出来,这是作文的一项大本领。

同桌被老师抽到了。他背得很不熟,疙里疙瘩,我听得心里直发痒,恨不得站起来帮她背。老师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我真怕老师发脾气,老师一发脾气,遭殃的不是她一个人,大家都提心吊胆的。幸好,老师没怎样,只说课后好好背,下午还要查她。老师再请人背,我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的目光朝我扫来,我兴奋得脸都发烫,心里祈祷着,喊我喊我,我背我背。手自信满满地往上伸。老师的目光从我的手上掠过,到那边去了,我一下子泄了气,看来,没有表现的机会了。哎,早知如此,课间我就不背死背活了……

添了两处内心活动,人“活”了,故事“活”了,作文“活”了。

上次的“猜谜”,只要按着心里“想”的顺序,将“想”的内容写出来,八九不离十了。很多时候,人的内心只是一种感觉,惊恐,喜悦,生气,慈悲,哀伤,愤怒,等等。写作文,要有一种本领,将内

心的混然一团的“惊恐”或“喜欢”、“哀伤”或“愤怒”,用文字清晰地写出来;而不能“我很开心”“我很愤怒”“我很痛苦”。

我拿出气球,作文课上吹气球,好玩,兴奋。

“我吹气球有个怪脾气,不准发出声音,谁尖叫,我生谁的气。”活动前把规则说清楚,每一个学生似乎天生地愿意接受游戏的规则,而不是作业的规则。

我把气球吹大,眼看要爆炸了,停止,给学生感受自己的内心。走下讲台,靠近大甲的头,吹一口;靠近小乙,吹一口;靠近阿丙,吹一口;快爆破了,靠近丁丁,假吹;靠近戊中,假吹。唬得学生们捂着耳朵,侧着身子,闪,闪,闪。

眼神朝这儿瞄一下,那儿瞄一下,小乙错以为,下一个是她;阿丙误以为,下一个是他。也有几次“暂停”,给大家喘息的机会。反复几次,回到大甲身边,将气球吹爆,把大甲吓得比小乙还“小”。

安静,回顾自己的内心,紧张、放松、害怕、刺激,都有;写吧。

大甲写的:

气球越吹越大,老师越吹越起劲,你看他,脸逼得通红,跟红气球一个颜色了。老师一边吹,一边走,哈哈,走到小乙那儿了。小乙吓得身子直往后缩。不好,老师朝我走过来了,在我同桌那儿站住了,炫耀似的,将气球停在同桌的鼻子前。气球越吹越大,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同桌恨不得大喊大叫,可管老师有言在先,不能出声,谁出声,谁写检讨。我估计,她心里一定有15个吊桶打水,哦,不,30个吊桶打水,14上,16下。拜托,管老师,你快走开,快走开,千万别在这里爆炸,气球爆炸的威力据说也是不小的,我这个邻居也会遭殃的。

小乙写的:

管老师似乎听到了我心里的祷告,真的停止了吹气球。我们都呼地松了一口气。这口气刚松到喉咙口,还没来得及吐出去,管老师又吹了起来,哼,他只是吹酸了嘴巴,休息一下!我还没有反过神来,只听得惊天动地的响声滚滚而来,‚砰——‛我的天啊,地震了,海啸了,老虎来了,快逃命啊。

学生一边听,一边记录自己没想到的句子,将别人的精华,“借”进自己的片段里。

■有一种内心叫推理

小时候,有篇课文《找骆驼》,印象特深,现在派上用场了。

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他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心里很着急。这时候,他看见一位老人在前边走,赶上去问:‚老人家,您看见一只骆驼吗?‛

老人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您看到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说:‚那我可不知道。‛

商人忿忿地说:‚别骗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知道得这么详细? 我请学生猜,老人会怎么说。学生说上什么或说不上什么,不要紧,将学生的注意力收过来,将学生的好奇心勾起来,那就好。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干嘛生气呢,听我说嘛。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脚有点跛。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至于骆驼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商人听了,照着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人的脑子,经常会“不由自主”地从一个现象,推想到下一个现象。“不由自主”到了什么程度?连自己都不知道已经进行了“推断”“推想”。你看了一眼天上的乌云,不由加快了步伐,那是你有了“乌云黑,大雨来”的推想。太阳出来了,你把阳台里的衣服挂到外面,那是你有了“太阳里晒衣服,干得快,杀菌”的推理。“推理”成一种“本该如此”的生活习惯,倒把习惯背后的“推理”给忘了。

《找骆驼》中的老人,没有存心要为商人找骆驼,他有这方面的经验,这经验自然而然地帮他完成了推理。要是没人来问“骆驼”,一两天后,老人也就把“骆驼”给忘了。学生内心里的各种各样的“推理”,没有一颗“留意”的心,也会不知不觉地丢失。

要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内心,开启心中的“推想”之门。

课前,我拍了一小段录像:

(1)办公室的浦老师,坐第一排,离门口最近;第二位杨老师,教数学,稍胖。第三位李老师,教英语,稍瘦,坐空调下。

(2)镜头回到门上,门上贴着一张纸,上写:为了——不让某人冻成冰棍,请随手关门! 纸上,什么意思?难不倒大甲:“办公室里,某个老师很怕冷,提醒大家要随手关门。”

“那‘冻成冰棍”的人,会是谁?”办公室的几位老师,同学都认识,我又问,“写这张纸条的人,会是谁?”

学生在心里头推理,判断,不能“说”,为“写”伏笔。给足“想”的时间,再将内心的“话”,变成一句句清楚、明白的话,有条理地写下来。

请看戊中的《谁冻成了冰棍?》:

办公室的门上,贴着一张绿色的纸,上面写着:‚为了——不让某人冻成冰棍,请随手关门!‛嘻嘻,有意思。

办公室里有三位老师:杨老师,浦老师和李老师。‚冻成冰棍‛的会是杨老师吗?不可能,杨老师是三位老师中最胖的,胖人不怕冻嘛!

会是李老师吗?不可能。办公室有一架空调,李老师的座位在那台吐着热气的空调的出风口,再冷,也不会冻到她。

会是浦老师吗?有可能。浦老师的办公桌靠门最近,门一打开,浦老师第一个受到寒风招待。再说,冬季长跑,浦老师跑得最起劲的,她一定怕冷。‚某人‛,一定是浦老师。

这张纸又会是谁写的呢?

杨老师,他可没有时间来搞这种小玩意儿。李老师?不可能。纸条是最近出现在门上的,这段时间是英语节,李老师是英语节的领军人物,她的空余时间,绝对不会比杨老师多。

浦老师写的?大有可能!浦老师是三位老师中最空闲的人物,从时间的角度上来讲,她最有可能写;从性格上来讲,浦老师非常幽默,她还会对学生做出开枪的手势呢!纸条上的文字,令人开怀大笑,很符合她的性格。再说,办公室的空调开着,开门的话,会浪费电,浦老师是出名的环保主义者,这纸条百分之百是浦老师写的!

我猜的,肯定没错。 究竟是谁写的?戊中猜得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看”到了自己内心的“猜”“想”,用笔捕捉了下来。

我和学生一起读布鲁诺的名言:“聪明睿智的特点就在于,只需要看到和听到一点,就能长久地考虑和更多的理解。”

对于作文而言,观察只是基础,重要的是思考、推断,做一个善于思考和推断的人,笔下才会有无穷的文字,一个人看到的事情、现象可以结束,思考、推想永远不会结束,只要你愿意。

我拿出一本《福尔摩斯探案集》,推荐道:“它会让你享受到观察后的思考、推断的乐趣。也希望你能做一个观察后,能思考、会推断的人。”

■矛盾,普遍的心理活动

多年前,有一篇高考作文,因一段内心活动,获得了高分。怎样神奇的一笔——

灵魂深处出现了两种声音。一个我说:‚这是司机的错,你应该去抄下他的工作证号码,投诉他!‛另一个我说:‚可是,你每天都搭乘这部车,如果司机报复,是很容易的哦!况且,那位老人与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太多管闲事了吧?‛一个我又说:‚这是小事,但是没有人站出来指出他的错,那么他就会认为没有错,以后他就会一直这样下去的。‛对啊!就是因为没有人肯出来指出错误,社会上才依然存在不良现象,我明白了……

小学生也能看出它“神奇”在哪里:用两个“我”,写内心的矛盾。

作业,先玩再做、先做再玩?上课,举手还是不举手?排队,安静等候,还是边聊边等?尿急,忍一忍?向老师请假?人,时刻处于选择中。吃饭,吃这个菜?那个菜?穿衣服,这件还是那件?只要有选择,内心就有矛盾。人,经常处于“选择”的矛盾里。

捕捉内心的矛盾,不深奥,只是没想到;小学生也会,请看:

我跑啊跑,跑得满头大汗,腿不听使唤了,像长在别人身上的了,不行,不行了,一个我说:‚不要跑了吧,好汉不吃眼前亏,休息,休息一下。‛我刚要停,另一个我跑出来,大喝:‚不能停,下定决心,闯关,勇往直前!‛偷懒的那个我说:‚又不是正式比赛,干嘛那么认真。下次好好练。‛勤奋的那个我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总想拖到下次的人,不会有成绩!‛

真的不难。打消了“畏难”情绪,我出示练习:

我考了90分。90以上,是爸爸妈妈对我的要求。考试的时候,觉得很难,担心考不到90分,现在,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了下来。试卷发下来,有一道题,和同桌的答案不一样,老师都批了对,一验算,我错了。

怎么办?讲不讲?讲的话?不讲的话?两个“我”打起了架。请学生写“内心的矛盾”。阿丙话不多,出手却不慢,很快,片段写好了:

另一个我说:‚天知地知我知,赶紧将错的答案擦掉,改一个正确的。‛

我急了,蹦出来嚷道:‚不行不行。你这样子,丢的不是分数,是诚实!‛

‚难得撒一回谎,不要紧。心里知道错了,就行了。再说,我不也是想哄妈妈开心吗?‛

‚妈妈知道我的行为,开心得起来吗?刚学了孔子的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要勇敢地站起来!‛

螃蟹看起来,丑陋凶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真是勇士。现在,没人说吃螃蟹的人是勇士,只会说贪吃的庸士。第一个想到“一个我、又一个我”的人,是天才;第二个、第三个,是懒惰,是不动脑子,死模仿。

内心的矛盾,不能总“一个我、又一个我”、“一个天使、一个恶魔”。内心的矛盾,不能用一个模子套。

高尔基的《母亲》,里面也写两个“我”打架:

‚完蛋了吗? ‛母亲问自己道,接着又颤抖地回答:‚大约还不妨吗……‛

可是,她立刻又鼓着勇气严厉地说:‚完蛋了! ‛

她向周围望了一遍,什么也看不见,各种想法在她脑子里像火花似的一个个爆发,然后又熄灭了。 ‚丢掉箱子逃吗? ‛

另外一个火花格外明亮地闪了一下。

‚丢掉儿子的演说稿? 让它落在这种家伙的手里……‛

她把箱子拿到身边。

‚那么带了箱子逃吗? ……赶快跑! ……‛

这些想法都不是她原来有的,好像是有人从外面硬给她塞进去的。这些想法好像烧痛了她,剧烈地刺激她的头脑,好像一根根燃烧着的绳子抽打着她的心。这些想法使母亲痛若,并且侮辱了她,逼着她离开自己,离开巴威尔,离开已经和她的心联系在一起的那一切。母亲觉得,有一种敌对的力量执拗地紧抓住她,紧压着她的肩膀和胸部,玷辱地,使她陷在死一般的恐怖里。她太阳穴里的血管猛烈跳动起来,头发根觉得发热。

这时候,她心里鼓起一股好像震动了全身的猛劲,吹灭了这一切狡猾而微弱的小火星, 像命令一般地对自己说;‚可耻啊! ‛

写“母亲”内心的矛盾,心灵的挣斗,没用“一个我、另一个我”。法无定法,写内心的矛盾,也有无数种没有定下来的方法,作文,要有一种“不轻易重复别人”的念头。

到这里,我出示另一个“矛盾”情景,请学生练习。

我得了100分,高兴得不得了,‚第一‛又保住了。看到同桌的试卷,我发现有一道题与她的答案不一样,究竟谁错呢?一验算,我错了。

怎么办?讲不讲?两个“我”在打架。不能写“一个我、另一个我”或“一个天使、另一个恶魔”的模子写,用“自己”的方式。大甲的片段不错:

不讲吧,总觉得心悬在半空里,不踏实,好像从老师那儿偷了东西。讲吧,我的‚第一‛让位了,我的‚肯德基‛也泡汤了——妈妈答应我的,只要考试100,她就奖励我‚肯德基‛。不讲,我决定了。再看到左臂上那两条鲜红的杠杠,它们仿佛也在嘲笑我:你怎么这么虚荣,这么懦弱?讲,话到嘴边,却怎么也吐不出来。

■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商场里,同一件衣服,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不能说这件衣服一会儿惹人喜欢,一会儿惹人讨厌,那只是人的审美不一而已。同一件衣服,你说贵,有人说不贵,人的消费观念、购买能力不同。

同一件事,同一个物,不同的人的内心反应,不一样。写作文,要忠于自己的想法、反应,哪怕不一定正确;对作文来讲,那个不一定正确的想法,才是最真实的想法。只有忠实于自己的、真实的想法,作文,才能不只写出外在的事件,还写出由它产生的、贴着自己灵魂的情绪与念想。

期末,班主任为学生写评语,学习好,或者有个性、特长的,好写。学习不好,也没进步,要特长没特长、要特点没特点的,难写。难在哪里?学校要求多说鼓励的好,表扬的话。怎么些呀?一位老师灵机一动,想出了一句经典的话。我卖了个关子,扫视全班,才抖出底儿:“该同学学习成绩十分稳定。”

一阵笑声。大甲没有笑,她说:“那个同学看了,会觉得嘲讽,我笑不出来。”

“你很善良。” 我点头,请她坐下,“同一个笑话,有的同学笑,有的同学不笑,同一件事,每个人的情绪反应,不会完全一样。你要忠实于自己的情绪反应。”

我又问两个笑的同学,一个哈哈大笑,一个轻轻一笑。同一个笑话,同样是笑,笑的程度不一样。对同一件事的情绪一样,然而,反应的强度不一样。你要能捕捉自己的反应的强弱程度,大笑的同学,你要能写出大笑,轻轻一笑的同学,你要写出自己的轻笑,这就叫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我请笑得厉害的戊中和小乙,说说“笑”的由来。

小乙平静了,说:“那老师很风趣,稳定,就是没有进步;十分稳定,那是说‘十分不好’。这么一想,我觉得很好笑。”

戊中的理由:“听到最后一句,我想起了班上一个‘学习十分稳定’的同学,上一个课间,他欺负我,我觉得那老师的评语,帮我出了一口恶气,不由得笑了。”

你看,“笑”的背后的理由,不一样。两个人内心的话,一样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写作文,要把自己独一无二的内心的“想”,写出来。

以往,老叫学生睁大眼睛,看外面的世界,听人的对话,看人的动作、表情、外貌,这没错;错的是,忘了让学生去关注内在的世界。人的内心世界,至少等于“对话”“动作”“表情”“外貌””之类加起来的世界。

人的对话、动作、表情、外貌,一般都夹带人的内心活动、内在情绪。作为老师,要有一双敏锐、敏感的眼,发现学生作文中的“内在世界”,经常表扬、夸奖能用语言捕捉“内心世界”的学生。老师的关注赢来学生的关注,老师的作文审美,会成为学生的作文审美。

读到戊中这样的话,要欣赏,要夸奖:

黑暗中,我的房间变得没有边际,UFO 攻打地球了?火山爆发了?遇到恐龙了?地震了?NO ,NO ,NO ,撞到床脚了。继续往前走,‚咚 ‛, 又撞床脚了?NO ,撞墙了。可怜我,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摸到门口。要是我有一双猫眼就好了,黑暗中也看得见。

读到丁丁这样的话,要欣赏,要表扬:

望着一群欢快、自由的背影,心里很不是滋味:妈妈真是的,作业都做完了,还不让我出去玩,还说什么为我的安全考虑,说白了就是不想让我玩。一天到晚补习,我生下来到底是用来干嘛的?哪天你们才不再束缚我的翅膀,让我自由飞翔?!

小学生读书,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不是一跳而过,就是一带而过。以“人物的内心”为主题,去阅读,再交流,会起到很好的导引作用。加上平时的练习,能比较快地将“阅读力”转化“作文力”。

■敏化心灵的“心灵物语”

与一个人握手,有人说:跟那人握手就像跟树枝握手。

又有人说:跟他握手就像握住了一条泥鳅。

那文字有灵气吧?文字有什么灵不灵、气不气的呢?文字的“灵”、“气”,来自人的“灵”、“气”。人的“灵”、“气”不是眼睛看来的,耳朵听来的,而是,内心敏感出来的。

心灵的敏感,不是几次练习解决得了。它要长久的、持续的“敏化”。怎么“敏化”?我有一招:心灵物语。每周一次,和一个“不是人的物体”对话。

请看大甲的:

复习课文,语文书突然开口对我说:‚主人啊,我要投诉你,你千万别用佛山无影脚把我踢飞啊!‛ ‚嗯,放心吧,我很爱惜你的,不会虐待你的。‛我伸出右手,对天发誓。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点,‛语文书把身子往前倾,翻到了第二课《三亚落日》,‚你看,前面几篇课文,预习的词语你都划下来了,上课还注明了重点的句子,画几条线出来。读课文语气加重的地方,你也用了小三角标明。这些圈圈画画,是你认真学习的表现。‛

我的脸上泛出了幸福的红光,我怎么会伤害语文书呢,表扬都来不及:‚呵呵,多谢夸奖!‛ ‚你也别高兴得太早。‛语文书按捺不住了,把身子往后一歪,翻到了《夜晚的实验》,‚你再看看这篇课文,除了划出生字词和最后一句话,别的呢?‛

‚我,我,我……‛脸上的红光顷刻间变成了不好意思的青光。

语文书摸了摸脑袋,沉思了一会儿:‚我看呐,你八成是上课开小差、做白日梦了。‛

‚我又不想这样!‛我把语文书翻到了前面,‚不写得挺认真的吗?你也不必这么苛刻吧?‛ 语文书摇了摇头:‚不是我苛刻,你是毕业班的学生,要对自己负责。这样下去,绝对有问题,你要对自己严格一点。‛

‚嗯,‛我点了点头,‚从今天起,我一定注意,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偷懒,误了大事!‛

语文书看着我,笑了:‚这样才配做我的主人,主人加油!‛

与语文书对话,与小狗对话,与花瓣对话,与大树对话,与小草对话,与黑板对话,与试卷对话,与蚊子对话,与太阳对话,与月亮对话,电灯,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试卷,课桌,垃圾桶,黑板擦,讲台,粉笔,都行。教室里的写完了,写校园里的,杜鹃花,喇叭花,草坪上的草,路边的杂草,枫树,香樟,紫藤,冬青,路灯,水龙头„„

一切都能成为“物语”的对象。与一切的“不是人的”东西的对话,“对”的“话”,都是人的心里的“话”。

一次,两次,三次,一学期,二十次;一学年,四十次;两学年,八十次;一次次的,与花草树木“对话”的人,内在的“话”会多起来,人也会随之敏感起来。某天,一片叶子落下,戊中停下脚步,弯下腰,拾起来,抚摸一番,思量一下,那太好了,敏感了。

有人说,鞭策一个作家的好办法,别让他得志。不得志的热,忧伤而多思。忧伤而多思的人,能保持心灵的敏感。敏感,写作文的重要品质。

■“以心转物”和“以物转心”

无论春、夏、秋、冬,都能写出别致的祝福“短信”。

春天有人这么写:

春天来了,冬天已经过去了。我代表田里的青娃,山里的蝴蝶、水里的鱼儿、树上的鸟儿、园里的花儿。祝大家笑容如春天般温暖,像花儿一样绽放。

夏天有人这么写:

喜鹊喳喳叫,为你送上好运道!蛤蟆蹦蹦跳,跳出生活好劲道!鸭子摇啊摇,让你天天乐逍遥!我的短信绕啊绕,夏日祝福就送到!

秋天有人这么写:

喜欢一种声音,是微风吹落露珠;欣赏一幅图画,是朗月点缀星空;继续幽兰弥漫旷谷;祝福一位朋友,是笑看短信的你。在秋天的季节里祝福快乐!

冬天有人这么写:

冬天的风要刮起了,雨要飘起了,寒冷要侵袭了,朋友,让我问候短信燃起一把火,将你温暖,愿你保重身体,健康快乐!

季节变了,你的情不变,“转”的是季节,“转”的是好玩的文字。

除夕,下了一天的雨,你能用“雨”,发祝福短信吗?

除夕,下起了大雪,冷得不得了,你能用“雪”,发祝福短信吗?

除夕,没有下雨,没有下雪,也没有阳光,阴沉沉的,你能用天气发祝福短信吗?

丁丁写下雨的除夕,短信如下:

每一滴雨都寄托了我对你的思念,每一滴雨都凝聚了我对你的祝福,亲爱的朋友,伸出手,接一滴雨吧,那是我一路风尘而来的心。

大甲写下雪的除夕,短信如下:

漫天的雪花是飞舞的音符,以思念谱成乐章,用祝福奏出期盼,带给你欢乐,祝冬至团圆,温暖溢满整个冬天!

阿丙写阴沉天的除夕,短信如下:

阴沉的天上,每一朵云里都挂满了沉重的想念和祝福,今晚,也可能明早,我再也挂不住的满腔的祝福和想念,会随着雨点降落在你的房顶。请你一定要注意查收。形状:雨;内容:想念和祝福。

天气变了,你的情不变,“转”的是天气,转的是好玩的文字。

上次,我让大家回家看电影《草房子》。《草房子》里有两场雨。

第一场雨:

油麻地小学要参加公社的文艺汇演,桑校长选文艺苗子,选到的留下,没选到的,走人。秃鹤很想上,却没选到,心情很不好。秃鹤来到芦苇边,风来了,雨来了。

第二场雨:

一天,下大雨,桑校长让桑桑去叫纸月留下,纸月不肯。桑校长得知后,亲自将纸月追了回来。桑桑见纸月回来,雨中舞动着雨伞,大叫,放鸽子。

两场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场雨,表达了秃鹤的伤心,愤怒,绝望。”看了我剪下的电影片段,问题迎刃而解,阿丙答道,“第二场雨,纸月不肯留下,表达了桑桑的失望;后来,纸月回来了,又表达出桑桑的喜悦。”

雨,真的如此“敏感”,随着主人公一起悲、一起喜?

“不是的。”丁丁看着画面上的桑桑,心,仿佛到了那个纯真年代,“其实是作者,还有导演,用‘雨’表达‘人’的心情。”

我撑起一把雨伞,踩着与雨一样好听的韵律,走在细雨湿润过的路上,脚很舒服,心很惬意。淅淅沥沥的雨落在伞上,沿着伞面轻轻地滑落,一滴,两滴,三滴……雨滴像断了线的珍珠不断地落下来,跌到水坑里,绽放出一朵朵小花,泛起一道道美丽的水纹。

片段里的“雨”是欢快的,雨如“断了线的珍珠”;雨如“朵朵小花”“一道道美丽的水纹”。 天的心情就好像和人一样, 捉摸不透。哗啦啦,一场暴雨闪电般从天而降,残忍地砸在人的心上,刺痛心口。这场雨昏天黑地地下了整整一个上午。‛

片段里的“雨”是无情的,冷酷的,残忍的,“砸在人的心上”“昏天黑地”。同样的雨,不同心境下,雨给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同样一轮月亮:

(1)抬头望那月亮,月亮像一只发卡,弯得使人心醉……,

(2)抬头望那月亮,月牙儿弯弯的,像伙伴们那笑得甜甜的嘴……

(3)抬头望那月亮,月牙儿弯弯的,犹如一张冷冷的弓,冷冷地注视着我……

老祖宗早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前两句的空旷景象,越空旷,越衬托出作者的“千万孤独”。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满天霜”“江枫”“渔火”,与“愁”字联起来,一读,一想,一思,一品,味儿出来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的内心全藏在里头了。千年后的我们,一看到昏鸦,眼前不只是一只鸟,还有孤独,昏暗,不祥。

聊了上述内容,我出示两个情景:

张明语文考试只得了66分。回家后,一向严格的妈妈会怎么教训他?还有,和同学约好星期天去钓鱼,不知道还去不去得成?揣着那份沉重的试卷,张明忐忑不安地走出校门……

——那天,或许是个晴天,走出校门的张明,看到了往日时常见到的阳光、树叶,路边的野花。那天,也许是个阴雨,走出校门的张明,看到了乌云,看到了雨水,看到了水花„„

张明语文考试得了99分,全班第一!一向重视学习的爸爸妈妈知道后,会怎么褒奖他呢?买玩具,还是肯德鸡?还有,上次爸妈答应给他买溜冰鞋,何不趁热打铁?揣着那份写满希望的试卷,张明喜滋滋地走出校门……

——那天,走出校门的张明,或许路过公园,看到了公园的栅栏,看到了公园里的绿树,看到了一缕夕阳。那天,走出校门的张明,或许路过建筑工地,看到了成堆的垃圾,听到了烦闷的噪音。

分四个组,一二组写第一个情景。第一组,写晴天考砸了的张明的所见所闻;第二组,写雨天考砸了的张明的所见所闻。大甲分在第一组,她写:

张明忐忑不安地走出校门,阳光刺得他不能不低下头。路过那棵大树,他发现这棵大树真的很老了,一张张落叶有气无力地打着圈往下落,带柄的落叶多像数字‚6‛。他捡了一张,在手心里慢慢地揉,揉得碎碎的,才解气地扔了出去。扔出去时,他发现了一朵野花,很精神的花,笑得无忧无虑的花,张明忽然想哭,他觉得自己比不上那朵野花的生活。

小乙分在第二组,她写:

张明忐忑不安地走出校门,天阴阴的,心沉沉的。天上有乌云在移动,一块一块,都朝着张明的心里移,塞得他的心满满的,快撑不住了,要下雨了。张明使劲地瞪了瞪眼睛,将泪水咽了回去。几个低年级的同学在踩水花,水花溅了起来,刺耳的笑声也溅了起来。人要是不长大多好。张明看了看更黑更沉的云,加快了脚步,向那个不愿前进的方向,前进。

三四组写第二个情景。第三组写经过公园的张明,第四组写经过建筑工地的张明。阿丙分在第三组,他写:

张明喜滋滋地走出校门,仿佛才一抬腿,就拐到了公园。公园的围墙围成了栅栏,栅栏白色为主,带了点绿色,绿色从低到高再到低,形成半个润润的圆,张明从来没有细致地看过栅栏,他发现栅栏很美。栅栏里透出几根绿枝来,他忍不住伸手轻轻地在它们柔软的叶上抚了一下。公园里很安静,买门票的老奶奶还打着盹。一缕夕阳落在老奶奶的白发上,多么安祥的夕照图……

丁丁分在第四组,她写:

张明喜滋滋地走出校门,三步并作两步,转眼就来到那个讨厌的必经之地——垃圾场,奇怪,此刻的垃圾场,飘出来的臭气,似乎有了臭豆腐的香味。那里正在施工,以往要捂着耳朵过,现在,那打桩声、搅水泥声,居然汇成了一曲气势磅礴的大合奏。张明欢快的心,仿佛要跳出来,和着那大合奏一起欢跳!

类似的练习,可以设计多种,如:

妈妈得阑尾炎住院一个多星期了,今天终于出院了。一早,我跟着爸爸去医院接妈妈。已经好多天没见到妈妈了,我真恨不得飞到医院。

——路上,“我”看到了很多景和物,那是怎样的景和物?

爸爸病了。我不知道爸爸得了什么病,只是总看见妈妈偷偷掉眼泪,我非常担心。今天是星期天,我缠着妈妈一定要去医院看看爸爸,妈妈默默地点了点头。

——汽车在公路上飞驰,一路上,“我”看到不少的景和物,那是怎样的景和物?

看到的景和物,会随“心”而起伏、而欣喜、而叹息、而焦虑了,能捕捉自己内心里的感觉了,作文的天地就宽了、广了,文字也有生气了。

第二节 思考力

敏感的人,能写出内心的温度;思辨的人,能写出内心的深度。一个习惯思辨的人,会从事物的表面,深入事物的内部,发掘出新鲜的意味。大作家,写的也是些生活小事、琐事。李清照,不就写一次喝醉了酒,回家认不得路了,把鹭鸟吓坏了。辛弃疾的不就写一对老头老太,喝了点酒、晒晒太阳,说说三个儿子。

作家的本领在于,用小事、琐事,写出别人看不到的意味。

一个人写作文,有几个不会写的字,查一下字典罢了;有几个用错的标点,找人把一下关罢了。有一样东西,谁都无法替代,别人也无从帮助,即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情感,来于内心的敏感;思想,源自内心的思辨。你不思考,只能写出人云亦云的作业,绝对写不出与众不同的作文。思考力,作文教学绕不开的“坎”。

■你的思考“关机”了吗?

“有些文章,就故事来讲,写得并不生动、细腻。如《山谷中的谜底》,”拿学过不久的课文说事,是我常用的伎俩,“它的精彩,在于如下的思考。”

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文中的故事,不只作家刘燕敏一个人看到,很多人看到了,只是没有刘燕敏那样新鲜的、有意思的思考。

有的同学一遇到不顺心的事,脱口而出两个字:倒霉。

(1)有个同学作业没做好,被老师留下来补作业,他说,今天真是倒霉。

(2)下雨天,有个同学摔了一跤,她说,好倒霉啊。

(3)昨天考试,有位同学没考好,她说,这次考试真倒霉。

(4)儿子回到家,一看妈妈不在,马上看起电视。看得正起劲,妈妈下班回来,逮个正着,批评了他一通,儿子埋怨,真倒霉。

不肯思考的人,所有的不如意,都叫“倒霉”。一个思考的人,会转到“倒霉”的背后去。上面的四个“倒霉”,背后究竟是什么?

一两分钟后,学生举手。

大甲说第一条:“老师留他下来,是对他负责,为他好,不是倒霉。再说,那倒霉也是他自找的。他想要不倒霉,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及时完成作业。”

戊中说第二条:“摔跤,我们都经历过。每次摔跤都有原因,自己不当心,东张西望不留心,摔跤了,那说明走路也要用心,不然,够你难堪的。”

“摔跤可能踩着了香蕉皮什么的,那说明扔的人不讲卫生,缺德。”大甲给戊中做了补充。

丁丁说第三条:“考试没考好的原因是什么?课上没有好好听讲,课后又没有好好复习,只有这样想了,以后注意了,才能考好,光埋怨倒霉,以后还要倒霉。”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这是妈妈关心我。妈妈不这样,我会被电视迷得忘了写作业,到了学校,也整天人心惶惶的,生怕挨老师批评。”只剩下第四条了,小乙赶紧站起来发言。

阿丙给小乙补充:“我猜,那个儿子看电视看得作业也忘了。作为学生,要先完成作业,再看电视。我做完作业看电视,妈妈不批评我,有时还会帮我选择好看的节目,和我讨论节目里的内容。”

不错,想到“倒霉”的背后去了,这才叫思考。经常这样想,你会成为一个有思考力的人,巴尔扎克所说的“力量无边的人”。

英国有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青年,叫比尔盖茨。一天,比尔〃盖茨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 财务软件。科莱特拒绝了,他认为开发BIT 财务软件,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那不可能。10年后,科莱特成为BIT 方面的博士,比尔〃盖茨进入《福布斯》杂志亿万富豪排行榜;又过了2年,科莱特成为博士后,比尔〃盖茨成为美国第二富豪;又过了3年,科莱特认为自己能够开发32BIT 财务软件了,比尔〃盖茨却已经绕过BIT 软件,开发出EIP 财务软件,速度比BIT 快1500倍,两周内占领全球市场,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思考?

“我觉得读书没什么用,关键要去实践。”大甲如实说了自己的想法。

小乙跟大甲想的不一样:“我认识到机会很重要,科莱特学好了知识,可是机会没有了。”

“你们的思考,不能说不对,不过,你看作家刘燕敏是怎样思考的。”随即,屏幕上出现了刘燕敏的话:

在这个世界上,似乎存在着这么一个真理:对一件事,如果等所有的条件都成熟才去行动,那么他也许得永远等下去。

作家的思考,叫“深思考”。我向大家推荐了刘燕敏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成功的门都是虚掩着的》《生命树》:

“你读她的书,你要读懂什么叫写作的思考,什么叫以思考取胜的写作。经常想到事情的背后去,慢慢的,你也能有她那样的深思考。”

■思考“开机”的三种方式

一加一等于几?不是数学题,思考越独特越好,答案,越想不到越好。

小乙第一个抢答:“等于一。一杯水加一杯面粉,和起来,成为一团湿面粉。”

“等于三。爸爸和妈妈在一起,生了我,我们家有三个人。”戊中的回答引来一阵笑声。

“等于四。妈妈生了对双胞胎。”阿丙也难得风趣起来,教室里的笑声升温了。

笑声里,丁丁手举得端端正正,眼里写满了迫切,怕自己的答案,给别人说出:“‘1+1’等于‘王’,不信,你把‘1+1’竖起来看。” “1分钟加上1分钟,等于120秒。”一个灵感激活了另一个灵感,大甲激活了戊中:“1公里加上1里,等于

1.5公里,也就是1500米。”

做数学题,这样答,肯定错。写作文,这叫精彩。你的思考越开阔,你心里想的越多,你写下来的话,越多,哪用担心什么字数。我公布第一种让思考“开机”的方式:

摆脱标准答案,敢于“胡思乱想”,敢于将“胡思乱想”写下来。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天,牧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只听猪大声号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号叫,于是抱怨道:‚我们经常被牧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

猜,猪会说什么?小乙举手答道:“猪的嗓门大,绵羊和奶牛的嗓门没有它大。”

“猪要减肥。”阿丙的异想天开,使戊中想起了什么:“猪听了,说,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捉我,那是要我的命啊!”

大家笑了,笑过之后,又觉藏有深意,不笑了。

绵羊和奶牛嘲笑猪,那是它们没站在猪的角度想问题,没有换位思考。我给大家讲了另一个故事:两个好朋友坐车去游山,半途下山。后来,听说没过多久,车遇到塌方,车上的人全部丧生。

你是其中的一个幸运者,事后,会说什么?

“我很幸运,感谢命运对我那么好。”小乙还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我把大家的思维拨了个向:“要是站在那些受害者的角度呢?”

“他们很不幸。要是车开得快一点,或慢一点,就能躲过这场灾难了。”丁丁不无遗憾地说。

丁丁的话,加速了大甲的思考:“‘我们’不下车的话,说不定,车早开过了塌方的地方了。‘我’很内疚。” 换位思考,不只是一种思考方式,也是一种善良和宽容。换位思考,能使你的思考,多了一个、两个乃至好几个角度,你不只有了“绵羊”的角度,“奶牛”的角度,还有“猪”的角度,还可以有“牛”的角度,对不对。

我随手画了一张冰山图,冰山的下面是什么?大家说“更大的冰山”。

我们看不见下面的冰山, ,然而我们知道,下面是更大的冰山。人的眼睛是有限的,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外面的一部分,很多埋起来的部分,海底的、地下的,我们看不见。看不见,不表示不知道,人还有一双“思考”的眼,能“思考”到外在的眼所看不到的地方。

讨厌作业的同学,你只看到了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你要看到冰山后面的一部分:老师为什么布置了那么多作业呢?老师布置多了,批得也多,老师不是自讨苦吃吗?

“我知道,老师也是为我们好,希望我们将来能考上好的中学。”大甲率先发表看法。

“学生的成绩考不好,老师要被校长批评。老师也是没办法。”小乙站在老师的立场说。

“一些家长也希望老师多布置点,我在家里,除了老师的作业,妈妈还给我别的作业,他们觉得老师布置得少了。”阿丙站在家长的立场,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校的成绩不好,校长也会很没面子。所以校长允许老师多布置点作业。”戊中站在校长的立场,看这个事情。 “校长为什么要多布置作业呢?教育局要校长拿出好的成绩来。”丁丁想到更深的“冰山”去了,“听爸爸说,中学里考大学,都有指标。考得好,政府就奖励;考得不好,要挨批评。”

“为什么要这样你批评我,我批评你,你考我,我考你的呢?”大甲疑惑地问,“难道不这样,我们就不肯好好地学了?老师就不肯好好地教了?”

想到冰山的下面去,想到看不到的地方去。只写自己看到的东西,人人都会。作家的一项重要本领,想到了别人用眼睛看不见的内容。我们的思考,不一定完全正确。然而,写作文,不是做计算题,本质上没什么“对”和“错”。

每一个错的思考,你把它写出来,它一定充满了作文的价值。

■作文,一种“深思考”

有个人看到邻居的小男孩横切苹果,苹果核居然像一颗五角星。故事出现在哪篇课文里?

“《苹果里的五角星》。”我的话音刚落,大家齐声回答。故事一点也不复杂。叫我惊奇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作者的思考——

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作者的思考还在继续——

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这叫“深思考”。写作文一般要有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安静,人没有干扰,容易进入“深思考”。

有一家公司的老总,看到文件纸都只用一面,另一面空着,觉得浪费,下令:纸要正反两面用,既能节约用纸,还能节能环保。这事,好不好?

大家自然说“好”。

一段时间后,公司所有的用纸,都两面使用。负责印刷的工作人员说:已经用过一次的纸,上面有油墨,油墨会滚到滚筒上,导致卡纸,印刷的速度慢了,复印机、印刷机的寿命也会减少,维修的频率和费用也会增加。维修产生的垃圾多了,且是有害物质,影响环保。现在你认为,纸双面使用,值吗?

一时之间,大家难以取舍。

深思考后,你会发现,简单的问题复杂了。对作文来讲,事情越曲折、越复杂,越好写,写作文要有一种本领,一个简单的事情,你能想得很复杂。

一枚曲别针,要你写一篇作文,有难度吧?你想复杂了,写篇作文,小意思啦。

曲别针能夹纸张,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用途?

学生分成N 组,每组想10种曲别针的用法。看哪一组想得快,想得别出心裁。不出声,用笔,不然被人家剽窃。 我玩了点小聪明,用笔,能留下思考的痕迹。

过了五分钟,大甲汇报他们的成果:(1)夹在书页当中做书签。(2)拉长后,当攻击人的武器。(3)用来做成一个胸针, 做装饰品。(4)做成数字“0”。(5)做成数字“1”。

我插话:“数字类的,2、3、4、5之类的,就不算了。”

大家会心地笑了。大甲说,数字“1”不算,继续:(5)做成英语字母“L ”。(6)做成汉字“口”。(7)可以导电。(8)做表的指针。(9)和别的东西进行化学反应,变成新的东西。(10)当发卡。

一根曲别针,能不能写成一篇作文?——大家说“能”。

要是没人和你讨论,是不是写不出来?

学生说“是的”。我否定,不和别人讨论,你可以在内心里,自己和自己讨论,自己和自己争辩,争辩出一大堆的话。

经常有人说,写作文,没有故事。不是的。根本在于,你没有思考。

芝麻大的事情,也能写成好文章、大文章,事情或许有限,对事情的思考,却没有局限。你觉得没话写,那不是你词汇枯乏,而是,你没有好好思考,你的内部的“话”,太少了。

■睁大你的思考的眼

早上,我兴冲冲地走进教室,嚷:“昨天晚上,我刚从澳大利亚回来。”

学生“哇”地叫出了声。丁丁调皮地问:“老师,有没有给我们带礼物?”

“没有,我忙着呢,没时间。”我一本正经地说,“悉尼歌剧院,悉尼海港,悉尼港大桥,邦迪海滩,日光浴, 冲浪。对了,我还去了凯恩斯,大堡礁,白色沙滩,哎,乘坐玻璃船,看海底的珊瑚和热带鱼,太棒了。”

一张张图片随着我的话语,呈现出来,大家看得入了谜。突然,大甲想明白似的,问:“管老师,上周五,你还在学校,昨晚又在家了,你来得及吗?”

“怎么来不及,我乘飞机的。”我理直气壮。

“去澳大利亚,飞机上要12个小时,来回24个小时,你不吃不喝,也来不及呀。”

“切,”我露出鄙夷的神色,“我不是还拍了很多风景照,它们都证明我去过。”

“不对。管老师,照片你从网上下载的,照片的左下角还有网址呢。”前排的阿丙,念出了图片上的网址。 我投降了。一切都是我编出来的。很多同学听得津津有味,没有想到,老师瞎讲。习惯了听别人讲,忘记了一边听,一边要用脑子来思考、判断。

由这件事,你有什么思考呢?

戊中明白了,我们要时刻用自己的大脑思考,不能只是“听”。

丁丁说,老师故意骗我们,心是好的,方法有点怪。“为表达我的歉意,给大家带来一张早已灭绝了的珍奇动物的图片。”我打开一个图片夹,说,“你觉得它像什么?”

小乙觉得它像一匹骆驼,又像一匹马。大甲觉得它像四不像,又不像“四不像”。丁丁问我,它到底叫什么。 “它叫什么,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是一种早已灭绝的动物,谁也没有见过。”

“老师,你又骗我们了。”又是大甲第一个觉醒,“既然早灭绝了,谁也没有见过,你怎么会有图片呢?” 其他同学也醒悟过来,发觉再次上当,忍不住埋怨起来。

为什么会再次上当?课上,一味依赖老师,以为老师讲的总是对的;家里,一味依赖家长,以为家长什么都懂;伙伴间,一味依赖伙伴,以为伙伴有水平。依赖别人惯了,遇到事情,总听别人的,忘了自己去思考和判断。

学生缺少一种思考:“验证性思维”。对于别人的观点、看法,不去验证,想当然地认为他们说得有道理。 请看一条短信:

哥哥,我出门在外,钱包被偷了,手机没电了,借同学的手机发的短信。请汇点钱到我的账号里面,账号为…… 戊中嚷:“那是骗人的、骗人的。”

凭什么呀?

戊中说:“我是独生子女,没有弟弟、妹妹呀。”

要是收到短信的人,正好有个弟弟,或者是表弟、堂妹什么的呢。

“账号有名字的,要核对一下。”看来,大甲蛮有生活经验。

“回个电话过去,让弟弟或妹妹听一下,确认一下。”阿丙话不太多,却很稳,他的点子,赢得了大家的赞同。 有了“验证性思维”,生活中不会吃亏,写作文也会有很多的话。随后,学生就此事写作文。《不思考的代价》《要用自己的大脑》《不要总相信别人》《老师撒谎了》,我推荐给报刊社,发表了两篇呢。

■亮出自己的观点

新学期开学,我问大家,自己选同桌,还是老师安排?

教室里炸了锅,大部分认为,自己选好;小部分认为,老师安排好。闹后,做一道选择题:支持自己选,支持老师安排。

阿丙问能不能中立。

不行,要有自己的立场。中立,往往没有自己的观点,不肯深一步思考,定夺。

很快,分成两派,进行辩论,看哪一方更有理。两方各选择三个代表,代表们整理大家的理由,辩论。

第一轮,讲述选择的理由。

A 方,选择“自己选的好”,理由:(1)自己选,能和好伙伴一起坐,心情愉快,学习效率自然高。(2)自己选,能够培养我们的能力,学会当家做主人。(3)人都喜欢新鲜事物,尝试新鲜事物,自己选座位,就是。

B 方,选择“老师排的好”,理由:(1)老师排,能考虑同学的互补,如,纪律好的和纪律差的,一起坐;成绩好的和不好的,一起坐。(2)老师排,能考虑到身高的搭配,不会乱。(3)老师比较有经验,不会出什么乱子,自己排肯定有问题,到时候,还得老师出马。

第二轮:辩驳对方的理由。

A 方,认为“老师排座位”,有以下坏处:(1)坏人和好人在一起,不一定是坏人变好,也可能好人变坏。纪律好的和纪律不好的一起坐,不一定都变得遵守纪律,也可能变得都不遵守纪律。(2)身高配了,性格上不配,合不来,还会有问题。(3)班主任排的座位,主课上不乱,不是主课,还是乱。

B 方,认为“学生自选同桌”,有以下坏处:(1)自己选,肯定选和自己关系好的,上课会说悄悄话,影响了学习。好朋友坐在一起,反而会出现矛盾,连好朋友都做不了。(2)尝试新鲜事物是好的,可不是所有的新鲜事物都要去尝试的。不好的新鲜事物,何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呢。(3)前三天做同桌,有新鲜感,时间一长,新鲜感就没了。

第三轮,后援团补充证据。

A 方的后援团补充:自己选同桌,应该尝试;不尝试,你怎么知道好或坏?有问题,大家得到了教训,那也是收获。两个好朋友在一起,要真影响了学习、友谊,他们一定得到了深刻的教训。

B 方的后援团补充:这些年,一直老师排座位,那说明老师排座位有成功的地方,要不然,全国都自己选座位了。老师排座位,也会征询同桌的意见,不适合的再换,里面也有“自己选”的成分。

末一步,从“嘴上谈兵”到“纸上谈兵”,写成作文,好的作文,发表在“班级作文周报”或“班级博客”,看谁的作文,最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类似的“两难话题”,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争辩中,学生的思维的广度、深度、慎密度都得到了锻炼。一次的锻炼自然不够,思维的锻炼和身体的锻炼一样,要长久,持久。这些年,我们开展的“两难话题”辩论有:

(1)流行歌曲进课堂好,还是不进好?(2)网络游戏,该不该玩?(3)压岁钱自己花,还是给父母?(4)和伙伴怄气,该不该先‚低头‛求和?(5)‚严‛老师好,还是‚不严‛老师好?(6)做‚乖‛乖学生好,做‚鬼‛学生?(7)你崇拜歌星吗?崇拜歌星好不好?(8)小学生该不该把手机带到校园?(9)好朋友做了错事,该不该报告老师?(10)兴趣广泛好,还是专一好?……

报上的一条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

名牌大学的毕业生H ,在某IT 行业工作。一天晚上,回家路上,H 捡到一个钱包,内有信用卡和身份证等。那天晚上,H 看电视,节目里说,很多人将自己的信用卡的密码,设为自己的生日,那很危险。H 心里一动,拿着那张信用卡和身份证去取款机,一试,果然成功。信用卡内有10万元钱。H 分几次,将钱取了出来。忐忑不安的H ,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让他马上归还失主。H 联系失主。失主是个年轻人,两人一见如故,聊得很开心。就在这时,警察到了,将H 抓起来。原来,失主已经报案。

我问学生:H 有没有罪?大甲、小乙、丁丁、戊中都认为“不应该”。我公布了答案:H 被判有罪。

这不只是一次辩论,一次作文,也是一次法制教育。

每月,发一个“话题”到班级博客,一个月后,“班级作文周报”专门辟出一块,刊发学生的辩论记录。那也是一个很“潮”的做法。

■思考力隐藏于批判力

写作文,不能只有大概的结论,“我不喜欢考试”“我不喜欢作文”“我不想去上学”“我不喜欢家长的管教”,“不喜欢”的背后是什么,不能不去想。

你喜欢考试吗?戊中很鄙视地看了我一眼,嘀咕道:“喜欢的是疯子。”

你能说出不喜欢考试的10个理由吗?戊中想来想去,似乎也只有“压力大”“怕考不好”。

我反驳戊中。第一点,压力大,才能动力大;有压力的学习效率,高于没有压力的学习。第二点,有后三名,也有前三名;有考不好,也有考好的。你光想到考不好、家长没好脸色,怎么没想到考好了、家长有求必行,给你买100多元的溜溜球呢?

学生继续思考“不喜欢考试”的理由,拿出的理由越多,越能使人心服口服:(1)考试多,作业自然也多,没时间锻炼身体,一天到晚做作业,身体不好,视力差了。(2)考试多,压力过大,不会成为动力,成了反动力,能躲一天是躲一天,家长那儿,能瞒一天就一天。(3)一次考好了,也不敢开心多少;下次考不好,人家会说你骄傲。(4)没时间看喜欢的书,没时间做喜欢的事。

我帮学生补充了几条:(1)考试导致死记硬背,那不是真正的学习,知识,只要上网百度一下就行了。花那么多时间去学“百度一下”的知识,不值得。(2)读书只是为了考试,分数就是命根。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没有了。而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只是、不是考试,而是将来的实践能力。(3)考试的作用大了,导致作弊。从小考到中考到高考

到公务员考试,到处都有作弊。考试使人不诚实、不诚信。(4)导致只看分数不看人。德才兼备,应该德在前、才在后。现在正好倒过来。这样衡量人,用人,危险。

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好的现象,我们要批判,批判不能停留在“不好”上。我扫射了一下安静的教室,丁丁专注地看着我,等我往下说:“你的批判,要用一条条的理由来说明。一般来说,你想的前三个理由,大家都想得到,你往后想的第四、第五、第六个理由,那才是真正的批判力。”

班上有不少同学喜欢看流行小说,网络小说,读名著的,不多。我请学生写出不喜欢读名著的理由,至少5个,越多越好。绞尽脑汁地写,越后面的理由,越是别人想不到的,与众不同的。

大甲的5个理由:

(1)写的故事跟我们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关系。(2)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都是古文,读不懂。鲁迅的、巴金的,也有些读不懂。(3)名著一般都很厚,看见了就头疼,没有了看的勇气。(4)老师说要考试的,跟考试挂了勾,我就不喜欢。(5)名著的用词造句,不像流行小说那样,和我们很近,三分钟就抓住我们的心。

有了5点理由,才真正有批判力,才让人刮目相看。

批判的作文,别人往往不接受,人家说,你说得倒轻巧,你说怎么办?你写的作文,没有解决问题,反闹出了矛盾,那不行。

光有批判,没有建设;光揭别人的短处,不帮人解决问题,不行。批判力的背后,还有一个“力”,建设力。 以“考试”为例。考试不可能取消,只能改善,你批判了考试的问题,要提出别人能够接受的改进意见。

大家讨论后,提出了3条改进意见:

(1)考试次数不能太多。一个月不能超过两次,最好只考一次。

(2)考试成绩可以有平均分,可以有排名,但要保密,只限于学生本人知道。

(3)考试后,对考得不好的同学,要帮助,而不只是批评。

至此,学生就考试写作文,一点也不觉得难。为什么不难?你有那么多内部的思考的“话”了。

利用“班级作文周报”,我经常性地,让学生争鸣,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你说你的理的时候,会抓住对方的弱点;我说我的理的时候,也会抓住你的弱点。这就是批判力。

批判力,与正要进入逆反期的毕业生,心理特征上,最相匹配。抓住“批判力”,训练“思考力”,可行。

第二章 “描写力”训练

第一节 说话力

小学生写作文,第一苦恼叫“字数”,毕竟,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作文不只是一种表达,也是一份作业;字数,作业完成与否的显性标志。字数是温饱。连温饱都不能解决,谈什么审美。连字数都七拼八凑,谈什么好坏。轻松过了“字数关”,学生对作文的恐惧,能消减大半。

■原来“人”那么会说话

为“字数”苦恼的学生,你读他的作文,作文里的“人”几乎全是哑巴:

有一次,我在做暑假作业,他没劲,跑过来跟我讨论电脑游戏。我让他等会儿再说。他立刻抓起了我的作业本往楼上放。后来我上楼去找,没想到他藏东西的能力那么强,找了半天都没找到。过了一天,他才在奶奶的追问下把本子交了出来。我翻起来一看,被他撕破了一页,连忙用透明胶粘好。

“电脑游戏”怎么“讨论”的,“讨论”了什么,有多少话呀。“他立刻抓起了我的作业本往楼上放”, “他”总会说上一两句再上楼吧;“我”的作业本被“他”拿了,总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不吭一声吧。

“后来我上楼去找,没想到他藏东西的能力那么强,找了半天都没找到”,作业本被藏,怎么也找不着,总要急吧;一急,总有埋怨的话吧。

“他才在奶奶的追问下把本子交了出来”,“奶奶”怎么追问的,“他”怎么回答的,又有很多话。“我翻起来一看,被他撕破了一页”,有点脾气的,会说上一通;好脾气的,也会嘀咕上一两句吧。

“我”“他”“奶奶”,明明说了很多的话,作者硬把他们的话,咽下肚去,“写”成哑巴。

有一次,我病了,妈妈正在上班,爸爸也在上班,只有爷爷在家。爷爷得知我发烧后,打电话给妈妈。爷爷带我去了医院,随后,妈妈也过来了,到了我的身边,我仿佛听到了她急促的呼吸声。

爷爷怎么“得知我发烧”的?“我”忍不住告诉爷爷的?爷爷发现我不对劲,问的?“告诉”也好,“问”也罢,都有话呀。爷爷打电话给妈妈,一定有话;孩子是妈的心头肉,妈妈一定会问个明白,电话里,有多少话呀。

“爷爷带我去了医院”,要去医院,爷爷总要和我说吧,不可能无声无息地上医院。“随后,妈妈也过来了,到了我的身边,我仿佛听到了她急促的呼吸声”,妈妈来了,除了“急促的呼吸声”,一定还有急切的询问声吧。

一些作文,不是“全哑”,也是“半哑”,不肯让“人”多说半句。

一个人一分钟,一般说120个字,你一天会说多少话,伙伴一天会说多少话,爸爸妈妈一天会说多少话,老师一节课会说多少话。

一节难忘的XX 课,要写五百字,思来想去,难。有什么难的?一节课,老师会说多少话,同学会说多少话;老师开口说话,同学开口说话,哪用为“字数”愁?

大甲、小乙、丁丁们,一想,对啊,多少话呀,把话写下来,这就是作文啊。童话,不就是让动物开口说话嘛? 上课到现在,才几分钟,我播放了刚录下的音。播放,大家记录,吓一跳,全写下里,只怕你记得手酸,嘿嘿。

做晚饭时,妈妈发现没有盐了,叫我去买。我正在看电视,不肯去。妈妈非要让我去。我只好去。

多少“说的话”没有写出来?学生七七八八地说开了:妈妈怎么叫“我”的,没有说话。“我”不肯去,怎么拒绝妈妈的?妈妈非要让“我”去,会有好几个对话。“我”只好去了,心里不情愿,会有“话”。

同桌俩,一个演“妈妈”,一个演“我”,会有什么对话,会有什么动作、神态。大甲和小乙自告奋勇,演给大家看。我要求大家“三看”:一看对话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二看对话“来回”多不多;三看对话的动作、表情,是否活灵活现。

“我觉得妈妈不太像,妈妈见‘我’不肯去,肯定很生气。”“妈妈正在做菜,发现没有盐,说话应该很急切的。”“妈妈非要‘我’去,至少设计三个来回的对话。”大家谈了各自的看法。

表演要到位,很难,那要有表演的天份。我们不是演员,我们只要写下来,把不到位的地方写到位就行。写后,我出示范文:

放学回家,我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立即打开了电视。我一边看着《虹猫蓝兔七侠传》,一边大声喊着:‚妈妈,我饿死了!饿死了!赶紧给我拿点吃的!‛

‚冰箱里有面包,你自己拿,先吃点,我正在做饭呢!‛正在厨房里切菜的妈妈高声喊着。

我快速爬起,打开冰箱,拿起面包,立即回到电视前。清纯可爱的莎丽又遭马三娘陷害,毒药让她失去右手剑法,差点丧命。‚这个坏三娘,气死我了!‛我从沙发上跳起来,跑到电视跟前,指着马三娘说,‚你敢再害莎丽,我就把你杀了!‛

正在这时,妈妈从厨房里跑了出来,对我说:‚我们家里没有盐了,赶紧到下面小商店买袋盐来。‛

‚我正在看《虹猫蓝兔七侠传》,我不去!‛

‚没盐不能做菜,你快去快回,回来再看。‛

‚不行,回来我就不知道莎丽怎样了!‛

‚你今天晚上要不要吃晚饭?‛

‚我就看电……‛

‚视‛字还没有说出来,妈妈拿起遥控器,按下了红色键。我正看到紧要关头呢,情急之下,喊:‚我就不去,就不去,你把电视打开。‛

‚你再跟我这样说话!‛妈妈虎着脸,把遥控器扔到了沙发上,举起了巴掌,向我——

‚好,好,我现在就去,我现在就去!‛我见没妈妈真发脾气了,好汉不吃眼前亏,马上软了下来,接过妈妈手里的钱,飞向了楼下。

没有人说话,连标点在一起,不过36个字,哑巴开了口,近500字。“人”开口说了话,了不得。

一家人总有聊天,总有讨论吧,回家,录下来。专门制造“哑巴”的阿正,感叹道:原来,“人”那么会说话呀。 ■说话句的四种形式

不能光写人“说的话”。说话句,一般由“说的话”和“谁说的”组成。“谁说的”,又叫“提示语”,提示读的人,那话谁说的,怎么说的。两部分的组合,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提示语在前头,如:

已经到了门前,马小跳停下脚步:‚我数一二三,我们一起冲进去!‛

第二种,提示语在后头,如:

‚还有多远?‛没走几步,唐飞就吃不消了。

第三种,提示语在中间,如:

‚我叫马小跳。‛马小跳把唐飞、毛超和张达往巨人跟前推,‚他是企鹅唐飞,他是猿猴毛超,他是河马张达。‛ “提示语”和“说的话”,大都连在一起。也有“提示语”、“说的话”独立为一节的,这,又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说的话”独立一节,在前;“提示语”独立一节,在后:

‚杜真子,就算我求你了,你去吧!‛

马小跳果然上当,在电话里死皮白脸地求杜真子。

第二种,“提示语”独立一节,在前;“说的话”独立一节,在后:

马小跳瞪了他一眼:

‚你不能去!‛

第二种,也有“提示语”后,不用“冒号”,改用“句号”的:

马小跳早就看唐飞不顺眼了。

‚唐飞,我看你今天有点不正常。‛

杜真子早就看马小跳不顺眼了。

‚马小跳,我看你才不正常。人家唐飞、毛超和张达见到我都很高兴,就你不高兴,你什么意思呀?你是不是不愿意我去?‛

认识了说话句的几种形式,马上找课文中的说话句。平时不注意,没留神的,都“跳”出来了。这个兴奋地举手,那个兴奋地嚷:“找到了、找到了。”

拿出课外书,课外书里找,更多,更新鲜。找了,再背,形式,借例子背下来,才记得牢。

叽叽喳喳背了一通。我做了个暂停的动作,说:“注意我的话,我的动作,等会儿,说一个完整的说话句。” 我指了指墙上的奖状,说道:“这张奖状,是拔河拔来的。那天,大家齐心协力,丁丁的手都发疼了,还没命地拉。”

小乙的“提示语”在前:

管老师指着墙上的奖状,说:‚这张奖状,是拔河拔来的。那天,大家齐心协力,丁丁的手都发疼了,还没命地拉。‛

大甲的“提示语”在后:

‚这张奖状,是拔河拔来的。那天,大家齐心协力,丁丁的手都发疼了,还没命地拉。‛ 管老师指着墙上的奖状,说。

阿丙的“提示语”在中间:

‚这张奖状,是拔河拔来的。‛管老师指着墙上的奖状,说,‚那天,大家齐心协力,丁丁的手都发疼了,还没命地拉。‛

大甲随口说一句话,大家用不同的形式说“说话句”。

小乙随口说一句话,大家用不同的形式说“说话句”。

你“说话”,我“练句”,气氛很热烈。

有的时候,要省略提示语;大都发生在两个人的对话,前面已经交代是谁,读的人一看上文,能知道谁说的。如课文《第一朵杏花》中的: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第一句是竺爷爷,第二句是孩子,两者交替。我又出示《变色龙》里的:

啊呀!‛小李的叫声震惊了寂静的田野。大家以为他碰上了毒蛇,急忙赶了过去。

‚什么事?‛

‚刚才我采豆荚时,手碰到冷冰冰的东西,一看是条‘怪蛇’,吓了一跳。‛

‚在哪里?‛

大家在绿叶丛中找了一阵,没见到‚怪蛇‛,以为是小李在开玩笑。

“什么事”“在哪里”,谁说的?

阿丙认为,大家说的。

是“大家”里的一个人说的,还是“大家”一起说的?

一合计,可能是其中的一个人说的,也可能是某几个人一起说的。没有提示语,读了,又不知道究竟谁说的?这样写,可以吗?

学生答不上来。我说,没问题,这里的对话,谁说的,不重要。 省略提示语,显得简洁、干净。

回家作业,读课外书,抄各种形式的说话句;有能力的,写一段对话,注意提示语的内容、位置。

■精彩藏在“提示语”里

我板书“您好”,请小乙说。小乙说出了“您好”的原意。大甲写了下来:

小乙大声说道:‚您好!‛

“你们听我说,看听出了什么。”我用虚情假意的谄笑,说“您好”,“您好”的意思变味了。

我咬牙切齿地说“您好”。大家听出来了,“您好”里有太多的“您不好”。

我又说“我好害怕”,一种真的很害怕;一种搞笑的,大家听出了“我一点也不害怕,你尽管来”的意思。 同样是“您好”“我好害怕”,为什么听出了不一样的意思?

“管老师,你说话的语气、表情变了呀。”老喜欢躬着腰的大甲,挺了挺了背。

看来,写说话句,不能只注意说的话。说的话,最多把啰嗦、重复的话,去掉,其它,怎么说就怎么写。说话句最要花功夫的,是提示语,提示语的功夫,是真功夫。

我说:‚我自己走回家。‛

爸爸说:‚你考得很好啊。‛

不少同学的说话句,“我说”“他说”“爸爸说”“妈妈说”个没完。谁能改一下提示语,使句子有了新的意思。 戊中有了答案:

事到如今,我只能赌气道:‚我自己走回家。‛

——其实,我并不想自己走回家。”

小乙一脸的兴奋,她也有了不错的答案:

爸爸不无嘲讽地看了我一眼,看得我心里发毛:‚你考得很好啊。‛

——这是说我考得很不好。

写说话句,一定要注意提示语,精彩就藏在提示语里。表示“说”的意思的字、词有很多,讲、喊、答、叫、问、训,都是。还有吗?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字又一个字,出现在黑板上:

呼、吟、读、斥、责、骂、吼、劝、告、评、议、赞、论、述、夸、辩、曰……

写说话句,要想,用哪个字来代替“说”。不要总用个“说”字。

两个字表示“说”的词,谈话、讲话、叙述、议论、商量,还有吗?

集体的智慧就是多,黑板上留下了一长串:

复述、声明、谈论、辩论、议论、畅谈、商讨、狂言、发言、婉言、谎言、直言、说服、评说、怒斥、驳斥、批驳、辱骂、诅咒、申诉、劝说、劝告、解说、讲解、分辩……

很多成语也表示“说”,振振有词、滔滔不绝、一语中的、窃窃私语。还有吗?

“侃侃而谈、夸夸其谈。”小乙喊道。

“快人快语、打开天窗说亮话、一语道破天机、妙语惊人。”戊中一口气报了四个。

以前学过的词,一一激活了:

明人不说暗话、妙语连珠、唇枪舌剑、巧舌如簧、能言善辩、能说会道、道听途说、强词夺理、信口雌黄、胡说八道、大放厥词、说三道四、花言巧语……

整整一黑板,全是表示“说”的。

读、背五分钟,记得越多越好。之后,我让丁丁挑一个不大用的词,考大家:谁能用它做提示语,说一个说话句。 第一个“振振有词”,大甲接招:

有些养狗人很不道德,狗拉屎拉在小区里,别人批评她,她还振振有词:‚谁家的狗不拉屎,拉屎怎么啦!‛ 第二个“婉言”,小乙接招:

‚我还有作业没有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游戏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一个接一个,练了一会儿,停,抄黑板上的词语,回家大声地读背10分钟。

■不带“说”字的提示语

王老师火了:‚作业到现在还没完成,你居然,还有心思打篮球!‛

‚你们怎么可以这样欺负人!‛我狠狠地跺了一下脚,转身走了。

好的说话句,不只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动作、表情、肢体上的“话”,有“立体感”。

人说话,多少会有肢体语言,平时不注意,肢体语言溜走了。我们说“不”,会“摇摇头”、“摆摆手”,活狠狠地看对方一眼;我们说“是”,会“点点头”、做个“OK 指”;“赞扬”别人,会面带笑容,翘起大拇指;愤恨、生气,眉头皱紧,或握紧拳头。人紧张了,手足无措了,习惯摸鼻子、摸下巴、拽衣襟„„

小乙笑着揭大甲的老底:“大甲紧张的时候,会使劲吸鼻涕。”

大甲羞了,也揭小乙的老底:“小乙紧张的时候,腿肚子会抽筋。”

阿丙报料,陈老师有个口头禅,一堂课不知道要说多少个“我们说,我们说”。

一想起陈老师的“我们说”,大家笑了起来。我把手食指放在嘴上,说:“嘘,别说话,安静。”

“用我刚才的话、动作,说一个说话句,注意,提示语不能有‘说’字。”

学生一时没回过神来,我再显了一遍,大家才恍然大悟。

丁丁说:

管老师伸出食指,往嘴上一搁:‚嘘,别说话,安静。‛

“有声音,有动作,有画面,充满立体感。”趁此,复习了几种形式的提示语,“谁能将提示语放后面?” 戊中说:

‚嘘,别说话,安静。‛管老师伸出食指,往嘴上一搁。

阿丙说:

‚嘘,‛管老师伸出食指,往嘴上一搁,‚别说话,安静。‛

“还有一种,提示语和说的话,都独立一节,”我在黑板上写道:

管老师伸出食指,往嘴上一搁:

‚嘘,别说话,安静。‛

人的表情很丰富。喜、怒、哀、乐、惊、吓,镇定、平静、慌张、无所谓,等等。

单单“喜”,有很多种“喜”;单单“哀”,有很多种“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乐”;深藏不露的人的“怒”,脸上可能很淡,你看不大出来;胸无城府的人的“怒”,可能把脸都气歪了。

表情作提示语,也很精彩。

我拿起一个作业本,表演:“哎呀,不好了,你的作业本上有一个小洞。”

大甲答:

‚哎呀,不好了,你的作业本上有一个小洞。‛管老师一脸的大惊小怪。

我盯着小乙,表演:“上课,不要开小差,要好好听讲。”

小乙答:

‚上课,不要开小差,要好好听讲。‛管老师一脸严肃,死盯了我好一会儿。

大甲演,小乙说句子;小乙演,大甲说句子。戊中演,阿丙说句子;阿丙演,戊中说句子。一转眼,快下课了。 小学里的作文,大都写故事,写人的作文,也离不开写故事,要想使故事有声有色,你要让故事里的“人”开口说话;要想使说话句精彩,要思考,能不能不用“说”字,能不能用别的字,能不能用“人”的动作、表情、神态。这一想,你进步了,这一变,你有水平了。

几乎每一本童书,都以精彩的对话,赢得小读者的喜爱。读课外书,注意对话,更要注意提示语,下月的“班级读书推荐会”的主题:精彩的对话,精彩的提示语。

■提示语形式的微妙

已经到了门前,马小跳停下脚步:‚我数一二三,我们一起冲进去!‛

提示语在前,一般地,它强调提示语里的话,强调“停下脚步”。

‚我数一而三,我们一起冲进去!‛ 已经到了门前,马小跳停下脚步。

说的话在前,一般地,“话”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深一些。

‚我叫马小跳。‛马小跳把唐飞、毛超和张达往巨人跟前推,‚他是企鹅唐飞,他是猿猴毛超,他是河马张达。‛ 提示语在中间,一般地,突出前面的说话内容,也使得前后的意思,得到了区分。

我把第三句变化了一下:

‚我叫马小跳。他是企鹅唐飞,他是猿猴毛超,他是河马张达。‛ 马小跳把唐飞、毛超和张达往巨人跟前推。 大甲答:说话的内容在前,强调了马小跳说的话。

我又变了一下:

马小跳把唐飞、毛超和张达往巨人跟前推:‚我叫马小跳。他是企鹅唐飞,他是猿猴毛超,他是河马张达。‛ 小乙答:提示语在前面,突出马小跳怎么“说”的,“说”之前做了什么。

提示语有这些细微的变化,谁能把握住它的细微,谁就是高手。上次,看了《第一朵杏花》中的对话,省略了提示语。有个同学,给它加了提示语。我出示: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问道。

小女孩急忙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看着小女孩说:‚什么时候?‛

‚刚才。‛小女孩赶快回答。

‚是第一朵吗?‛竺爷爷笑眯眯地问。

小女孩爽快地回答:‚是。‛

一朗读,一对比,学生发现了,没有提示语,对话紧凑,不拖沓,显出“人”急切的心情。提示语,“用”还是“不用”,也有讲究。

‚杜真子,就算我求你了,你去吧!‛

马小跳果然上当,在电话里死皮白脸地求杜真子。

提示语和说话的内容,各自为一节的,句子短,段落短,读起来很轻松,既突出了说话的内容,也突出了提示语中的内容。

马小跳瞪了他一眼:

‚你不能去!‛

丁丁一点就通,发言:这个形式,既突出了马小跳的“瞪”,也突出了他说的“你不能去”’。提示语和说话的内容,都得到了强调。

五种不同位置的提示语,作用的细微变化如下:

第一种,提示语在前,一般强调提示语。

第二种,提示语在后,一般突出说的话。

第三种,提示语在中间,一般突出前后说的话,提示语既有语气上的停顿,也有意思上的停顿。

第四种,省略提示语,使得对话流畅,急切等。

第五种,提示语和说话内容各独立一节,既强调了提示语,也突出了说话的内容。

写作中,几种形式要交替使用,只有交替使用,才有灵活,灵动,读起来才“气顺”。我下发文章《军神》,学生重点感受其中的对话。

(1)他对诊所的主人——著名的外科医生沃克先生说:‚我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请您给治治。‛

(2)沃克医生查看了他的伤势,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字?‛

(3)‚刘大川。‛

(4)‚干什么的?‛

(5)‚邮局职员。‛

(6)‚不,你是军人!‛沃克医生有些不悦,‚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1)句,提示语在前,强调诊所的主人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也含有尊重、尊敬之意。要是将提示语放后面,那就强调了被土匪打伤,急切地要求医生给自己看病。

(2)(3)(4)(5)句,没有提示语,简洁、干脆;好的医生应是干净、利索、果断的,军神刘伯承也是干净、利索、果断的。

(6)句,有人当面撒谎,一般会很不高兴,沃克医生只是“有些不悦”,必须要加以说明。中间有了提示语,稍作停顿,语气舒缓了,沃克医生的宽容,也传递得充分了。

此外,沃克医生的两处说话有提示,也表明了这里的主角是沃克医生。

提示语在前、在中间,没有提示语,三者交替使用,语气很顺,提示语用还是不用,用前还是用后、用中间,要考虑读起来是否“顺口”“顺气”,是否连贯,紧凑。

山水画里,总有“空白”;书法里,也总有“空白”。

“这叫‘计白当黑’。”阿丙跟小城里的书法老师,学了五年,自然明白。

绘画、书法、写作,都是艺术,艺术是相通的。作文里,对话多了,要想办法省略一些提示语,那省略,正是“计白当黑”之妙。

■关于“说话的内容”

“说话的内容”也有讲究,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品味、学识等等。

(1)‚我好好喜欢哦!‛

(2)‚我超级喜欢的!‛

(3)‚我也喜欢。‛

一般来说,7岁的孩子会说第一句。17岁的少年会说第二句。70岁的老人会说第三句。

(1)‚哎呀,这球打得太好了,绝了,我还从没有看到这样的进球!神!‛

(2)‚漂亮!‛

(3)‚真他妈打得好!‛

(4)‚怎一个‘好’字了得!‛

同一个意思,能说会道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斯文的人和粗鲁的人,不一样。第一句,人,比较能说;第二句,说话人,比较节制、简练;第三句,比较粗鲁;第四句,比较斯文。

(1)‚这年头,钱越来越难挣了。‛

(2)‚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很多行业受到冲击。‛

上面,哪句农民说的,哪句经济学家说的?戊中一下辨了出来。凭什么?凭说话的内容要和人物的学识、身份相吻合。

说话句,我把训练的重点,放提示语上。

小学生作文,一般写自己身上的事。人的耳朵不是录音机,人的眼睛也不是摄像机,不可能将“人”说的话,照搬到作文中来;写的时候,要凭印象,将“人”说的话,做适当的调整、改动。然而,自己经历的事,文中的“人”真说过类似的话,只要你忠实于那“人”的原意,一般不会“人”“话”不吻。

平日说的话,有很多重复、不干净,写到作文里,最要注意“说话的简洁”。名模古晨上《快乐大本营》,里面她有一段话:

然后她就摔到了。然后她的裙子是这样子的,伞一样的,然后她被摔撅过去了,然后那个脚在天上,然后她的头在地上,还摆个造型,然后这个时候,她已经撅不过来了,然后那个,这时就出现了黑衣人,然后那个黑衣人呢,就是我们秀场,其实不是很常见……

人说话,容易不连贯,容易用“然后”“那么”“先、接着、最后”之类,以缓冲思维。写到作文里去,“然后”“那么”之类,要过滤掉。

童童,晚上六点到松陵饭店吃自助餐。什么,你不知道怎么去松陵饭店。永康路商业街你知道吧,那边的新华书店你知道吧,新华书店往东走,路口往南走一百米就是。我再说一遍,永康路商业街的新华书店,再往东走,路口右转,也就是往南,一百米就是。记住,六点到啊。

电话里,人说的话,会消失。为了让人记住,打电话要重复,重复说怎么走,重复说“六点”。要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需要,写下来,只要如此:

童童,晚上六点到松陵饭店吃自助餐。什么,你不知道怎么去松陵饭店。永康路商业街你知道吧,那边的新华书店你知道吧,新华书店往东走,路口往南走一百米就是。

不需要重复怎么走,重复“六点”,文字可以“重复”地读,“再说一遍”之类,啰嗦了。除非,你为了表现电话那头的人,是个啰嗦的人,或者对“童童”特关心,怕她一不留神,没记住。

把生活中、课堂上的话录下来,原封不动地写下来,再将啰嗦的、重复的话,变成干净的、简洁的文字。这个练习好操作,能经常操作,意义却不一般。

■提示语与“文 气”

说话句,难在“提示语”。提示语,难在哪里用,哪里不用;哪里放前面好,哪里放后面好,或放中间好。那是一种感觉,文气感。

我随手找了《蜡笔小新》片段,只播前一分钟:

小新见一小女孩买三轮车,也想买。妈妈不肯。小新威胁妈妈,不买,他跟小女孩的妈妈回家。妈妈只好给他买了。

动画里的对话,我都印好了,只有“说话的内容”,没有提示语:

我要买我要买我要买!我要买三轮车!

好好好,妈妈给你买,你要哪一辆?

我想看看。

走,回家。我告诉你,你跟我耍赖也没有用。我跟那些喜欢宠坏小孩的父母,可是不一样的!你懂了吗?小新,走,回家!

妈妈……

干什么?

我想看看它的图案是什么样的。

你想威胁我,是不是?!

家里有一辆车会很方便。

应该说对你很方便才对!

你要是不跟我买,我就跟她回家。

好,好,我给你买。

丁丁一下子猜中了我的鬼把戏——添提示语。

戊中拿起笔,要添。我说,不急,再看一遍,好的提示语,要写人的表情、动作、神态,以及事态的发展。 看了两遍,同桌合作,添提示语。阿丙忍不住问:“有些地方,能不添提示语吗?”

我说“全部添”。

添后,阿丙重申他的看法,有些地方不用添提示语,添了,反而不顺,很拗口。

大甲、小乙、丁丁、戊中也点头附和。

要的正是这效果,——试错,作文教学也需要。我出示: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白杨》的片段,以前没感觉,这次读,大家觉得真好,真顺,不拗口。奥妙在哪里?

第一句,提示语在中间;第二句,提示语在前;第三句,省略提示语;第四、五句,提示语在后,第六句,提示语在前。

丁丁领悟了其中的奥秘:提示语的前、后、中、无,交替使用。

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

‚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母亲在一旁厉声地责备:‚捡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装满昆虫的衣袋》的片段,提示语,一个在中间,一个在前面,你能看出什么名堂来?

大甲看出来了:“父亲的话比较长,提示语放中间,一分为二,读起来就很轻松,也容易读明白。前面的话是结果,后面的话是为什么骂法布尔是个‘可恶的小傻瓜’。”

“父亲的责骂刚结束,母亲‘厉声地责备’跟上,读的人就能觉得法布尔被骂得很惨。提示语放在前面,突出了‘厉声地责备’。”阿丙有了自己的新发现。

提示语,“用”,“不用”,用前、用后、用中间,要琢磨,这叫用心,用心了,才能写一次有一次的进步。我指了指大家刚添加的提示语,把自己认为不需要的提示语,删掉,哪个地方,提示语放在中间,哪个地方,提示语放在前面或后面,好好琢磨其中的奥秘。

大甲和小乙改得不错,投影出来,供大家比照:

‚我要买,我要买,我要买。‛一位小女孩看中了那辆漂亮的三轮车,缠着妈妈买,生怕妈妈不同意,几乎要挤出眼泪来,哭着喊,‚我要买三轮车。‛

‚好好好,妈妈给你买。‛漂亮妈妈没办法了,一口连声答应,‚你要哪一辆?‛

‚我想看看。‛小女孩的哭声吸引了小新,小新也很喜欢那辆三轮车。

‚走,回家。‛小新正看得出神,妈妈大声叫他。

‚小新,我告诉你:你跟我耍赖也没有用,我跟那些喜欢宠坏小孩的父母 ,可是不一样的,你懂了吗?‛妈妈果然厉害,先发制人,‚ 小新,走,回家。‛

‚妈妈。‛

‚干什么?‛

‚我想看看它的图案是什么样的?‛

‚你想威胁我?‛妈妈一下看穿了小新的把戏,‚是不是?‛

‚家里有一辆车会很方便。‛

‚应该说对你很方便才对。‛妈妈不理小新的装可怜。

‚你要是不跟我买,‛小新看了那位漂亮的阿姨一眼,横下一条心,‚我就跟她回家。‛

‚好,好。‛妈妈彻底败下阵来,‚我给你买。‛

■“直述”和“转述”

课文《金蝉脱壳》第一节:

我最爱捉蝉。有一天,我无意中捡到了几个透明发亮的壳。叔叔们说,那是蝉虫脱的壳。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叔叔们说了什么话?

大甲猜:叔叔们大概说了“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改成带双引号的怎么写

大甲改:

叔叔们说:‚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带不带双引号,意思一样,这里为什么不用双引号?

大家被问倒了。

我讲解,带双引号,显得隆重,重要。课文主要写金蝉怎样脱壳的,以及脱壳后的变化,重点不在这里,不需要带双引号的写法。

课文《变色龙》的结尾:

朋加沙告诉我们,变色龙数量不多,难得碰到。于是我们将它放回了原始森林。

朋加沙大概说了什么话?改成带双引号的,怎么写?

小乙改:

朋加沙告诉大家:‚变色龙数量不错,难得碰到。‛

带不带双引号,意思一样,这里为什么不用双引号?

戊中说:课文主要写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和变色。朋加沙的话,不是重点,不需要那么隆重,不需要带双引号。 ——这种不带双引号的说话句,叫转述句。带双引号的,叫直叙句。

课文《穷人》的结尾: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色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说, ‚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这里也是结尾,为什么还要用双引号的说话句?

丁丁忽闪着眼睛,闪出道儿来了:“桑娜的这句话,很重要,直到这时,渔夫和读者才知道结果。”对,一般而言,结尾还用直接的说话句,这话一定很重要,意味深长。

“而且,这个结尾,好像没有完,还有话。”阿丙补充的,也很有分量。

我让大家《爱之链》的结尾,它的结尾也是带双引号的说话句,与《穷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她关上店门,走进里屋,发现丈夫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倒在床上睡着了。她不忍心叫醒他。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额,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我和大甲一粒一粒地吃,这样吃太慢了,我提出来,一把一把地吃,大甲说:‚好的。‛

小乙的《搞笑吃石榴》,大甲的话,要不要双引号。

大甲是当事人,她发言,这里不用带双引号。作文主要写怎么“吃”石榴,这个“好吧”,不重要。可以改为,大甲说好吧。

这是最省力的一种。有其他改法吗?

小乙改为:大甲答应了。

丁丁改为:大甲点了点头。

也不知道戊中和其他同学说了些什么,突然转过来对大家说,他能吃下一支粉笔,我们哈哈大笑起来。‚真的,‛一旁帮忙的小乙逗他,‚吃一个让我们看看吧。‛只见戊中慢慢地拿起一支深蓝色的粉笔,做了一个要吃的动作。

阿丙的《“吃”粉笔》,戊中跟大家说的话,要不要用双引号?

大甲认为“要”。那是“吃”粉笔的重要起因,不能轻飘飘地过去。没有双引号,感觉不出重要。

怎么改?

小乙改为:

也不知道戊中和其他同学说了些什么,突然转过来对大家说:‚我能吃下一支粉笔。‛我们哈哈大笑起来。 大甲改为:

也不知道戊中和其他同学说了些什么,突然,他转过来一本正经地对大家说:‚我能吃下一支粉笔,真的!‛我们哈哈大笑起来。

阿丙也改了:

也不知道戊中和其他同学说了些什么,突然,他眼珠子一转,不好,出什么鬼点子了,果然,你听:‚我能吃下一支粉笔,真的!‛这话,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苏教版五年级有篇课文《暖流》,第二节有这么一段话:

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你在看什么书呀?”王辉说:“《中国古代文学史》。”江主席拍着王辉的肩让他坐下,对他说,中国有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江主席问王辉:“《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都读过吗?”

“江主席拍着王辉的肩让他坐下,对他说,中国有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改为直接说话句:

江主席拍着王辉的肩让他坐下,对他说:“中国有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

“这篇课文突出的是江主席,为什么江主席的话,不用直接的说话句,以显示重要呢?”我把眼睛转向大甲和丁丁,她们的眼神告诉我:不知道。

只好我揭晓谜底了:这一段话,江主席说了三次,王辉说了一次,四次说话句,连接在一起,太多,太紧了,这里“转述”一下,给太密的说话句,一个“空白”。看起来舒服,读起来页舒服,尽管意思一样。

读课文、课外书,注意哪里是转述句,哪里是直接的说话句,经常注意,猜能成为“说话句”的高手。

第二节 动作力

小学生写作文,说话句的练习,相对容易,只要把耳朵听到的口头的话,变成书面的话了,基本有了个模样。动作,要用眼睛看,看了之后,再用脑子想,转化成内部的语言,内部的语言再转化成外部的、写出来的话。写动作,最大的问题是“笼统”。本节训练,主要目的在于“去‘笼统’”。

■人的动作“不简单”

日本研究出一种机器人,能和艺人一道翩翩起舞,“双手”“双腿”的动作,连贯、流畅,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

一个连贯、流畅的动作,“人”,不难;“机器人”,那太不容易了。日本的科研人员,怎样做到的呢?他们用特殊的摄像机,将艺术家的舞蹈拍下来,输入电脑,转化成庞大的数据,输给机器人,机器人凭借“庞大的数据”, 与人共舞。

人的一个简单的动作,对机器人来说,极其“不简单”。我们拿一个水杯,翻一页书,伸一下腿,转一下头,抬一下眼皮,自然,流畅,连贯,简单。随你做一个“举手之劳”的小动作,转化成机器人能接收的数据,那数据庞大得吓死你。

哈尔滨的人去海南,海南人说,三亚没什么呀;海南人冒着严寒去哈尔冰,哈尔滨人说,冰雕没什么呀。西安人不远千里去苏州,苏州人说,苏州园林没什么呀。不是苏州园林不好看,而是苏州人太熟悉了,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我倒了杯水喝‛;‚我拿了作业本‛;‚我拍了他一下‛。

简单吗?你将“倒水喝”“拿作业本”的动作,变成输给机器人“数据”,那“数据”,不知要抄写多少页。每天、每时、每刻,我们都做着“不简单”的动作,只是太熟悉,熟悉到了“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以“我倒了杯水喝”来说:

(1)“我”要“走”,“走”到有杯子的地方,“伸”出手,右手还是左手?

(2)“取”一个杯子,怎么“取”?大拇指和食指“握”住,中指和无名指“托”一下,要是从成一串纸杯里取,花头更多。

(3)“来”到饮水机器前,右手“拿”杯,“伸”左手,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将按钮“按”下,“按”下前,右手会“伸”过来,恰到好处地,把杯子“放”在按钮下,“接”水。

(4)杯里的水满后,“提”起左手,“拉”起按钮,右手“收回”,往嘴边“送”,到嘴边停住,手腕轻轻一“转”,茶杯倾斜。

(5)与此同时,嘴巴微微“张开”,水流到嘴里,上腭和下腭一“合”,舌头微微一顶,喉咙一咽,水下去,喝到水了。

阿丙听得发了呆,惊叹道:一个简单的“倒水喝”的动作,居然,有那么多细小的举动。

哼,我要让小乙的眼睛发直:

(6)像我,人比饮水机高,倒水的时候,要弯腰吧,说不定要眨眼吧,手也可能晃动,一边倒水或许一边发呆,或许水溢了出来。这些,都是“倒水喝”的一部分。

丁丁忍不住点头,小乙忘了点头,跟着阿丙一起发呆。

阿正写打投篮,十个字:

他把篮球网上一扔,进了。

原因何在?“一扔,进了”,不能将动作一步步地“分解”。你看,戊中写得多好:

他猫着腰,篮球在他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弹跳着,两眼滴溜溜地转,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左拐,一会右冲,突破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不偏不倚,落进了篮筐。

戊中的“投篮”分解出了多少小动作?

“猫,弹跳,转动,寻找,拐,冲,到,跳,投,划,落。”大甲盯着屏幕上的话,看得仔细,说得也仔细。 打篮球,投篮,还会有其它动作。戊中又想到了两个,“躲”和“绕”。

阿丙文静,却也喜欢篮球,他补充道:“起跳,抬手臂,双手拿球,变为单手托球,手腕一扣,球从手指的指肚上转出去。”

写人的动作,要像电视里的慢镜头,慢慢琢磨,你会发现,不是没有动作可写,而是动作太多了,你要“选择”,“选择”需要的动作。

我从讲台上拿起一只粉笔,说:“这个动作,你们天天见。现在,是不是看出了动作里的‘不简单’?”

大甲学着我的样,伸手在桌上“拿”粉笔,“拿”了一阵,说:“管老师伸出右手,手腕轻轻一转,手掌朝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捏起一支白色的粉笔,收回右手,放在胸前。”

小乙我离我近,她看见我的手指在粉笔盒里挑了几下,上面的粉笔短,我捡了支比较长的。

“还有转身的动作。”

“还有低头看、找的动作。”

“还有眨眼的动作。”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拿一支粉笔,也有那么多的动作。生活中,你的每一个动作,都不简单。

写一个拿粉笔的动作,不需要所有的“小动作”都写,选择几个就行。选的那几个,能浑然一体。

请看小乙的片段:

管老师转过伸来,右手伸向左上方的粉笔盒。见上面是些粉笔头,管老师用食指拨动了几下,一会儿,跳出一支长短正合适的白粉笔。他习惯性地用食指和拇指,轻轻捏住了粉笔。

写人的动作,将“一个”“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的动作,才能给读者历历在目的感觉。要大胆地“分解”,起初,或许那“分解”的动作,有点像机器人,不流畅,没关系,多练练,就熟了,连贯了。

■丢掉“笼统性”动作

我出示:猪八戒到河边喝水。

“太笼统了,猪八戒怎么跑的呢?”“太笼统了,猪八戒怎么喝的呢?”

大家都当一回猪八戒,跑到“河边”,“喝水”。教室里热闹极了,来回做了两三遍,找到感觉了,丁丁来了一句:

猪八戒急急忙忙跑到河边,也不管水脏不脏,趴下身子,撅起屁股,张开大嘴,‚咕噜咕噜‛喝了起来。

这一改,多有意思。写作文,不能用笼统的话,要用一个又一个的小动作,形成一连串“动”的画面,这才是本领。

我拿起讲台上的一本书,翻到某个地方,看了起来。

刚才,我做了什么动作?

“管老师拿了本书,翻到自己爱看的地方,看了起来。”阿丙的回答,又落到“简单”里去了。丁丁跑出来“救”阿丙:“管老师,你刚才翻书的动作很有趣,是这样的„„”

丁丁一时说不上来,拿起书,学着我的样子,做了起来。

写作的难,难就难在,明知道是这个样子,却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先看学兄们的片段:

管老师伸出右手,拇指和食指轻轻一夹,夹住书的右上角,拎了过来,左手掌托住书,左手的大拇指扣住封面;右手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底下的手指轻轻一拱,拇指在书的边缘轻轻一撇,书哗哗地滑动着,又渐渐慢了下来,慢镜头似的,一张,一张地晃过去。到某一页,右手拇指往里一挑,一按,左手拇指熟练地卡在中间,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

翻书的动作,连标点,学兄写了156个字。大家念了一遍,我再念一遍,学生听写,再对照原文,补上遗漏的地方。

有一次,托尔斯泰娅听到爸爸的书房里有狗叫声,跑过去一看,爸爸正像狗一样爬着,边爬边叫。原来,小说里要写到一条狗,父亲一时找不到“狗”的感觉,学着狗爬啊,叫啊叫,寻找感觉。

托尔斯泰娅的父亲,就是世界级的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都是他写的。

底下,忙着学“狗叫”的戊中、小乙,安静了。

一个大作家,为了把“狗”的动作写好,居然学着狗的样子爬、叫。哪天你写作文,写到某个动作,写不下去,写不细致,有法宝,像列夫·托尔斯泰那样。

我请戊中玩“yo-yo ”之“核子震荡”,不过五六秒。大家说没看清楚,戊中又玩了一遍。

丁丁还是觉得没清楚。

生活中的动作,都是一次性的,不可能给你第二次,第三次。你写到那个动作,那动作早消失了,一般,也不可能把那个人找来,给你单独表演。怎么办?列入·托尔斯泰的法子,派用场了。

全体起立,学做“核子震荡”。

“我没带yo-yo 呀。”小乙没领会我的意思。

不是真学。真学,三天五天也不一定能像戊中那么玩得溜。空手,学着戊中的样子做。戊中在上面做,大家在下面空手学。跟着一做,很多细节出来了。空手的“核子震荡”,做了三次,心里有底了,有数了:

“线要把线套在右手的食指上。”

“右手握住yo-yo 球,往后扬一下,再往前投出去。”

“左手的食指插过去,同时,右手向前一推。”

“这根线,正好卡在yo-yo 球的凹槽里。”

你说、我说,几秒钟的动作,隐藏着那么多的小动作。请看大甲写的:

戊中从容地把线绕好,套在右手食指上,握紧悠悠球,手向上微微一扬,再用力往下掷去。伴随着‚嘶嘶‛声,悠悠球横在了空中。恰在这时,戊中左手食指迅速插到线的后面,向前一推,触及线的一刹那,飞快往上挑抛,右手随之往下划着弧线,归回原处,线竟然神奇地镶到了悠悠球的凹槽里。

戊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仿佛他面对的是一个炸弹,稍微不留神,它就会‚啪‛地一声爆炸。仿佛魔术师般,进行着一场你追我赶的‚接力赛‛,右手替换到左手,当右手成功抵达,左手再次‚奔‛下去,我都看呆了。

速度越来越快,戊中的表情也越来越严肃,我们也随着他的神情而越来越紧张。又见,悠悠球位于两根线之间的中上方。戊中轻轻一抖,悠悠球便听话地在两线之间来回摆动,一会儿从这根线荡到那根线,一会儿又从那根线蹦到这根线。

大甲写了三百多字,她的作文丢掉了“笼统性”的动作,细腻起来。大家一个一个地找片段里的“动作”,那一个一个容易忽略的“动作”,大甲的笔,一一将它们揪出来了。

我请大甲读第二节,其他同学判断:一,是不是写yo-yo 球的;二,是不是动作。大甲读后,大家一致认为,那是写yo-yo 球的,有很多句子不是写动作的,而是写自己的感受。

我说,这一段特别好。写动作,不可能离不开“内心的感受”。一个一个的动作,好比齿轮,齿轮转起来,需要轮滑油。感受,好比轮滑油。没有感受,纯粹的动作,“齿轮”转不起来,会烧掉的。

■写出动作里的个性

上次,“猪八戒到河边喝水”一句,丁丁改为:

猪八戒急急忙忙跑到河边,也不管水脏不脏,趴下身子,撅起屁股,张开大嘴‚咕噜咕噜‛喝了起来。

有个文绉绉的秀才,也改了一句:

猪八戒散步来到河边,看了看河水,见有杂草漂浮,撩了一下长衫,仔细地卷好袖子,伸手将水面的杂草轻轻拂到一边,两手捧起水,小心地喝着,生怕湿了衣衫。

小乙早笑趴下了。我问她为什么笑。

“猪八戒哪会这么斯文。他渴了,看到水就喝,哪管什么杂草,撩什么长衫,卷什么袖子。”

有道理。写动作,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你不能把猪八戒写成贾宝玉,也不能把唐僧写成鲁智深。除非,你故事“恶搞”。

我拿出两个洗好的苹果,请两位同学吃苹果,一个文静的丁丁,一个调皮的戊中。一二组,力看戊中吃苹果;三四组,力看丁丁吃苹果。

大甲力看戊中,她写:

你看戊中的嘴巴,一张一合,空间之大,仿佛能将整个苹果吞下去。一口下去,腮帮鼓得圆圆的,手里只剩下小半个了。我真怀疑他是青蛙投的胎!他的嘴唇薄,虎牙上下快速运动着,只听得一阵密集的‚喀嚓‛声,他又一次张开嘴巴,将剩下的苹果塞进了嘴巴。我们大喊:‚戊中,你把苹果核也吃了!‛戊中这才回过神来,不好意思地从嘴巴里吐出几粒苹果籽来。

阿丙力看丁丁,他写:

丁丁哪像比赛,拿起苹果,嗅了嗅,细小的牙齿在脆脆的苹果上一咬,一小块苹果肉到了她嘴里。她慢慢地、细细地嚼着。我们催她快点,她才用了点劲,抿着嘴巴,似乎生怕我们看到她露出的牙齿。等她第二口咬到苹果,我发现,对面的戊中,已经把大半个苹果消灭了。

学生写话,我呢,将拍下的录像,连到电脑上。大甲、阿丙读后,我播放给学生看,看得大家喜笑颜开。

小乙说,戊中的吃相,像个猪八戒。阿丙说,丁丁吃苹果,像秀才喝水。大家再次哈哈大笑。

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吃苹的吃法、吃相也不同,吃饭,读书,写字,表面看差不多,仔细看,大甲写字和小乙写字,很不一样。

“那个人”的吃饭,和“这个人”的吃饭,动作有什么不同,能看出来,写下来,才算你入了门道。

■选准“动作点”

“人的情感,能用语言来表达,”我转向梳着可爱小辫的丁丁,说,“我喜欢你。”

大家都笑了。

“人的感情,也能用表情来表达,”我冲戊中微笑,“你从老师的微笑里,听到了什么话?”

“我觉得老师很和蔼,也很喜欢我们。”

“人的感情,也能用动作来表达,”我走到阿丙身边,摸了摸他的头,问大甲,“你从我的动作里,听到了什么话?”

“老师很亲切,很喜欢阿丙。”

动作,不只是“动一下”,动作里有感情。写作文,你要清楚,整篇作文,你要传递什么感情。跟“这份”感情有关的动作,要用力写,细致写;跟“这份”感情,没什么关系的动作,可以一笔带过,可以省略不写。

课文《三顾茅庐》里,有这么一段话: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轻轻敲门”“不要惊醒”“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等候”“快步走进草堂”等短语,我加了红线。

大家很快想起来,这些动作,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对人才的渴望。与整篇文章的“中心”,一致。

我对阿丙使了个眼色:

阿丙不舒服,趴在桌上。我走过去,摸了摸他的手心,又摸了摸他的额头,再将自己的额头贴在他的额头上。 这一串动作里,传递的是什么感情?

大甲说,老师对阿丙的关心。

就这一细节来说,跟“关心”有关的,要细致写、用力写,才能把动作里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才能感染读者,才是好作文。

学生安静地写。写不下去的动作,在位子上,学列夫·若尔斯泰,模拟刚才的一幕。

丁丁写好了:

阿丙趴在桌上,萎靡不振。管老师见了,快步走过去,伸出左手,轻轻托起阿丙的右手; 又伸出右手,贴着阿丙的左手,贴了一会儿,拿开,不放心地将手放在了阿丙的额头上。阿丙可能真的发烧了,你看,管老师居然将自己的额头贴在了他的额头上,完了,阿丙发大烧了,上帝保佑。

要是下次,我发烧了,管老师也这么‚贴‛一下,我一定好了一大半。阿丙,你是不是呢?

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我讲了个小故事:

2002年1月,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法国选手雷德拉和桑托罗正与另一对选手布特和克莱芒,紧张地进行着男双半决赛。忽然,球场的上空飞进一只小鸟,不偏不倚,正好被雷德拉的一记势回球击中。

这时,令全球亿万观众感动的一幕出现了:准备接球的布特看到小鸟落地,马上扔掉球拍,迅速跑到小鸟坠落的地方,眼见小鸟命己归西,他双膝跪下,手划十字,送上祷告。

要你将这一幕,写成一篇作文,你要写好哪个动作?

“写好布特的‘跪’和‘祷告’。”大甲一言中的,选得很准。写动作,第一,要能选准“动作点”。

两个动作,或许只有十来秒钟,然而,写的文字,要读上几十秒,乃至一两分钟。这就是“细节”。写不出,没关系,用列夫·托尔斯泰的法子,学着跪一跪,祷告一下,一定能写。

人,一天到晚的动作,实在太多,写作文要有一种本领,抓住“动作点”,着力写能传递“情感”的动作。 ■动作,无声胜有声

从前,有一家打铁铸刀的人家,生了个女儿,不会说话。哑女长大,没有力气帮父亲一起打铁,就打手势说,她想帮父亲去街市卖菜刀。

‚你不会说话,怎么卖刀?‛父亲问。哑女一笑。第二天,她到街市上卖菜刀,没多久,刀就卖完了。连着几天,都是如此,父亲很奇怪,悄悄跟着女儿,看女儿怎么吆喝的。

哑女当然不会吆喝。只见她来到众人面前,把刀搁在铁丝上,一瞬间,细铁丝分为两截,而刀刃无损。她又手起刀落,面前的粗铁丝斩为几截,而刀刃锋利如初。

哑女没有说一句话,她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龙,人们争相购买她的菜刀。

哑女的刀为什么那么好卖?

小乙说,她的刀锋利啊。

可是,哑女没有说自己的刀如何如何地锋利呀?

阿丙说,她用行动来“说”的,更加令人信服。

生活中,有的人不善言辞,他们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说话。咱们班有这样的同学吗?

“阿丙不大说话,他总是将没擦的黑板擦了,垃圾桶满了,他悄悄倒了。”丁丁瞅了阿丙一眼,说。

“每天早上,大甲一到班级,总默默地看书。”小乙看了大甲一眼,眼里充满了敬意,“我看到她看书的样子,很受感染,忍不住也要拿起书来看。”

无声的榜样,胜过大声的说教。要是写阿丙擦黑板、大甲看书,重点不是说话,而是他们无声的动作。

我拿出一个充好气的气球,给戊中一根钢丝。戊中用力一戳,气球“砰”地爆了。

“用钢丝戳气球,将气球戳爆了,谁都行。”我又拿出一个气球,“谁能将钢丝穿过气球,钢丝露出两个头,糖葫芦一样,穿在钢丝上,球不爆。”

课前,我约了戊中,他练习过“钢丝串气球”。

戊中上场,为大家表演后,谈他的“技巧”:

(1)要专心,不要说话,一说话就分心了。

(2)钢丝顶着气球,慢慢撵过去,不能一下子戳,那样会爆炸。

(3)这一头过去了,不要骄傲,要沉住气,还有另一头。

(4)钢丝对准对面,也要小心地、一点一点地捻。

我拿出4个气球,4根钢丝,每组同学推选一人“穿钢丝”,其他人,为“穿钢丝”的人出点子。

看哪一组“穿”得又快又好,三,二,一,开始!

哪一组胜利,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投入到活动中去。

输了的,不用气馁;赢了的,把欢呼放在心里。还有第二轮,哪一组,“穿钢丝”写得好,才是最后的赢家。 活动的主角是谁?——“穿气球”的同学。

重点写他的什么?——动作。他专心致志地“穿”,没什么话。

他的动作集中在哪里?”——手上。

好好注意写他的手。好好回想他的手。写作文,是一种细致的回想,回想中,让生命再活一次。想不过来,你也动手捻一捻,像列夫·托尔斯泰那样。

请看大甲的作文:

只见小乙将钢丝尖头对准了气球的中心,左手握住钢丝的前端,把握住方向,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着钢丝,来回转动着,一边转动,一边小心地加力气。她的头向后仰着,手臂想要用力,又不敢用力的样子,生怕一不小心,气球爆了炸着了。已经转了将近一分钟了,钢丝头还没有进去,我们都急了,催小乙用点力,用点力。小乙也急了,手上一使劲,噗地一声,钢丝进入到气球的肚子里去了,万幸,没有爆炸!

气球里的气正从钢丝洞里往外漏。幸好漏得不快。还有一头没有戳穿呢。我们心里急,嘴上却叮嘱小乙慢慢来。小乙深深地吸了口气,抬里手臂,钢丝对准对面的球中心,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地将钢丝往里塞,钢丝一点一点地向前挪,手里的动作越来越轻,越来越轻,钢丝的尖终于碰到‚对面‛的气球壁了。

小乙加了点劲儿。‚对面‛的气球上顶出了一个‚小山头‛。钢丝在她手里慢慢地旋着,转着,每旋转一次,我们的心就向嗓子口提一步。气球上的‚小山头‛越来越高,她手里的钢丝越转越慢……

成了,钢丝穿过去了,气球没有瘪!

■戴了放大镜“看”动作

英国某个医学院里,一位教授正在上课。‚瓶里装的是糖尿病人的尿,有时候,光靠机器的分析是不够的,需要我们亲自去尝一尝。‛说罢,教授用手指蘸了蘸糖尿病人的尿,并把手指放到嘴里。教授要求所有的男女学生都这样做。学生们愁眉苦脸,他们知道,这样做,不仅不卫生,还很容易传染上糖尿病。几个学生勉强照办了,并一致报告‚尿‛有甜味。

教授笑着问大家:‚我这样要求你们是为什么? ‛学生们齐声回答:‚为了让我们知道糖尿病人的尿是甜的。‛教授大笑起来:‚不对。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你们要观察细节。你们如果细心的话,应该看到,我伸进‘尿’里的是中指,舔的却是食指,而你们谁都没有看出来。‛

教授说,幸好那不是‚尿‛,而是‚糖水‛,要不然,你们岂不要被传染上糖尿病了?

同学们听得嘘唏不已。

关注细节,才能做得比别人出色。有一本商业管理的畅销书,叫《细节决定成败》。你想要成功,一定要关注细节。写作文也如此,细节决定作文的成败。你的细节写得好,你的作文肯定棒。

我拿出一根针,穿起线来。

我把线头放到嘴里咬了一下,散了的线头并在了一起,对准针眼穿过去。线穿得不顺利,总偏。线头又散了,再放到嘴里咬。如此几次,终于穿过去了。

请学生说看到了什么“细节”。

大甲看到了我对准针眼,手有点抖动;小乙看到了我咬线头,嘴唇抿得很紧;阿丙看到我拇指和食指捏线头,很轻;丁丁看到我将针和线移得离眼睛远一点,好像太近了,眼都酸了„„

动作上的“细”,表面来说,是眼睛看出来的,其实不是,靠你的心。没有一颗“细心”,你戴上天文望远镜,照样看不到细节,照样只有一句“管老师穿针线,穿了几次,终于穿进去了”。

细节,不靠“放大镜”,靠你一颗“心”,细心的“心”。你的视力好,不一定能看到细节。关键,你把的“心”放进去,才有细节,才有细节的感受,才有作文的精彩。

大家都分到了一段线,没有针。学生用一根线,模仿我的动作。

写前,我提醒大家,穿针线里,有许多的小动作,不要全写,只要选几个;太多,会拖沓、啰嗦。

请看大甲的片段:

管老师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线头,把线头塞到嘴里,嘴唇轻轻抿了一下,取出来一看,线头还有点分叉,又塞到嘴里。这次,他的嘴唇使劲抿了几次,似乎不把那分叉的线头抿到一块,誓不罢休。终于,线头并到了一起,头上的线,尖尖的,细细的,一定能穿过针眼。管老师左手拿针,右手捏线,对准针眼,左手轻微地晃了一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静下心来,啊,穿过去了,穿过去了。管老师的右手放下线头,准备去接穿过针眼的那一头的线,谁知,拿针的左手一抖,线掉了下来,哈哈,管老师白干了……

要你来教这位小朋友,怎么教他改作文?我出示:

下午,我和哥哥到了乡下,姨妈问:‚你吃不吃苹果?‛我说不吃。姨妈又问哥哥吃不吃,哥哥说不吃。姨妈说:‚你们不吃我只好自己吃掉了!‛

爸爸说:‚你们两个来个吃苹果比赛吧? ‛

我三口就把苹果吃完了,哥哥这么大的人,还没有我吃的快呢?我觉得吃苹果这个比赛很好玩。

“‘我’的三口,要一口一口地写,这三口写细致了,读的人才觉得好。”大甲抓住了核心的“动作点”。

“哥哥的‘吃相’和我的‘吃相’不一样,哥哥比我慢,比我斯文,要写出两个人不一样的‘吃’。”戊中从“人”的个性,谈“人”的动作。

“起先,‘我’不想吃苹果,比赛了,吃得那么快,‘我’心里的想法的改变,也要好好地写。”丁丁不局限于“动作”了。作文,不大可能专门写一个动作,动作、说话、表情、内心的想法,常常混合在一起。

人有遗忘的本能。动作上的“细节”,我们会遗忘,一句有意思的话,一个有意思的表情,当时记得清楚,回家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怎么办?列夫·托尔斯泰有一个记住细节的好经验:

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身边带着笔和纸,随时记录,这,几乎是任何一位想写好作文、走向作家的必由之路。

■“小可爱”与“小坏蛋”

不少学生怕写动物。动物不会说话,没有新衣服,也不知道化个妆,怎么写?

给你一绝招,把动物看成“人”,喜欢它,把它当成“小可爱”来写;不喜欢,把它当“小坏蛋”来写,就这么简单。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你看,老舍眼里,猫像个调皮的孩子,会撒娇,会捣蛋,会赌气,会“蹭”,要抓痒。

天知道它懂不懂“蹭”这个词?

天知道它会管不管那感觉叫“痒”?

打死我也不相信,它知道那几个脚印叫“小梅花”?

会“解闷”,什么叫“闷”,它知道么!

老舍怎么写出来的?——老舍,真正发自内心地喜欢它,把它看成“小可爱”,把写可爱的“人”的字、词,放到了它身上。

要是不喜欢,讨厌,成不成?也成。你要讨厌老鼠,把它看成贼眉鼠眼的小坏蛋,包你写得活灵活现。老舍的《母鸡》,先把母鸡写成了一个“大坏蛋”:

我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了个小疙瘩来。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老舍写“母鸡”的讨厌,是为着后面写“母鸡”的可爱,你看:

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挺着脖儿”“警戒”“歪着头”“看看前,看看后”“警告”,那都把“母鸡”看成了一位守护孩子的“母亲”。

《猫和老鼠》,一部风靡全国的动画片。看的时候,你只把猫当成一只猫,把老鼠当成一个老鼠?

戊中、阿正连说“不是的不是的”。

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一分钟。

猫,没有话,只有连续不断的动作;老鼠,也没有话,只有连续不断的动作。

“那只猫是个大笨蛋,老鼠是个小精灵。”小乙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很过瘾的样子。

“我觉得那只猫挺可怜的,那只小老鼠,有时做得太过分了。”丁丁的感觉和小乙不同。

“要忠于自己的感觉。”我看了小乙,又看了丁丁,说,“你们都没错。看的时候,要抱着自己的‘心’,写的时候,也要抱着自己的‘心’。”

第二遍后,学生将“动画”里的动作,还原成“文字”里的动作。

学生写后,看第三遍,修改。

戊中的片段:

汤姆猫被小小的老鼠捉弄够了,它要报复!它运来一大堆爆竹,一个个摆在老鼠洞前,可得意了:哈哈,这下有那小家伙受的了。汤姆划着火柴,点燃一只爆竹的引线,瞄准洞口往里一扔,捂着耳朵蹲在洞前。它仿佛已经看到那小家伙被巨大的爆炸声震得晕倒,笑得肩膀直抖。

洞里呢,老鼠见一只点燃的爆竹飞了进来,知道又是那个倒霉鬼耍的花样。它不慌不忙,敏捷地捡起爆竹,来到洞外,果然看到汤姆蹲在洞口。它使劲在汤姆尾巴上一踩,那倒霉鬼痛着张大嘴巴,连声呼痛。就在这时,那只即将炸开的爆竹被老鼠扔进了它哇哇大叫的嘴里,爆竹顺着喉咙滑进了它的肚里。轰!爆竹在汤姆的肚子里炸开了,可怜的汤姆,想捉弄老鼠,到头来还是害了自己!

一次作文,写一个小动物。有位同学,姓“马”,虎年生的,单名一个“虎”字。

马虎家养了一条小猫。他对着小猫看了又看,埋怨道:“你这死猫,都是你害的,要是我们家没有小动物,我就不用写作文啦。”他拿起笔,无奈地写了起来:我家有一只猫,它和别的猫没什么两样的,四只脚,两个耳朵,一张嘴巴„„写不下去了,马虎只好发起呆来。

马虎班上,有一女生,姓文,单名一个“静”字。文静家也养了一条小猫。她的作文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老师采访文静写好小猫的秘诀,文静说了四个秘诀。

秘诀一,分类观察,从长相,到叫声,吃饭,玩耍,睡觉。

秘诀二,连续观察,不是观察一次,而是观察一个星期,每天都观察一两次。

秘诀三,及时记录,每天都做了记录,一个星期下来,记录了好多关于小猫的句子、故事。

秘诀四,拟人手法,把小猫当作自己的伙伴、朋友一样来看,一样来写。

我布置作业:

每人选定一个小动物,没有小动物的,可以到伙伴家去观察,每天观察,记录,一周后,写成一篇作文。 “到时候,看你是‘马虎’,还是‘文静’。”我笑道。

第三节 表情力

小学生作文主要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喜怒哀乐的“我”,“我”的发现,“我”的未来,“我”的童话,几乎所有的作文,都以“我”的在场和立场来写。

写“自己”,可以写“我”的内心;写别人,不能写“他”的内心,“他”的内心,“我”不知道,不能像孙悟空那样,钻到别人的肚子里去,——真钻进去了,又有什么用呢,除了一堆臭烘烘的馊东西。

写别人,也有法宝。你听得到自己的声音,看得到自己的动作,却看不到自己的表情,你只能看别人的表情。“别人”的表情,会泄露“别人”全部的内心。

■“表情”的妙用

火车发明之初,座位跟汽车一个样。不少长途跋涉的旅客反映,坐火车,起初蛮舒服,久了,头晕、恶心。不久,火车的座位改成了“面对面”,旅客能看见彼此的表情,彼此的交流方便了,也多了。乘坐火车的不良反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有了表情,旅途中的人们不再头晕;有了表情,读你作文的人,也将不再枯燥。大作家曹雪芹深谱此理,请看《红楼梦》片段: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 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含着泪,只管弄衣带,那一种软怯娇羞、轻怜痛惜之情,竟难以言语形容,越觉心中感动,将疼痛早已丢在九霄云外去了。

宝玉为什么“将疼痛早已丢在九霄云外去了”?表情力,宝钗的表情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将宝玉的疼痛“抵消”了。

教室里打得乌烟瘴气。陈老师气呼呼地站在门口,怒气冲冲地。看见我们,他惊得一动也不动。我们几个也都像木头一样,钉在那里了。

这段话,哪里要有表情,作者却没有写?

大甲说,陈老师“气呼呼”的表情。

小乙说,陈老师“惊得一动也不动”,“惊”的表情。

我轻点鼠标,屏幕上出现——

教室里打得乌烟瘴气。陈老师气呼呼地站在门口,头上冒着热气,鼻子尖上缀着几颗亮晶晶的汗珠,眉毛怒气冲冲地向上挑着,嘴却向下咧着。看见我们,他惊愕地眨了眨眼睛,脸上的肉一下子僵住了,人一动不动,像电影中的‚定格‛。我们几个也都像木头一样,钉在那里了。

只说陈老师气乎乎、怒冲冲,读的人印象不深。有了表情,一个怒气冲冲的陈老师、惊讶的陈老师,站到到了你面前;有了表情,作文不呆板了,不枯燥,不无聊了。

“我们几个也都像木头一样”下,我划了红线。丁丁明白过来了,木头,也是一种的表情。

“木头”,一种怎样的表情?根据自己的理解,各自演一个。

大甲的“木头”,集中在她的嘴巴上,半张着,一动不动。小乙的“木头”,集中在她的眼睛里,很“木”的眼神。戊中的“木头”,集中在整张脸上,很严肃,硬邦邦的,不苟言笑。

同样的“木头”,三个人“表情”不一样。微笑、愤怒、开心、忧伤,等等,呈现在脸上的表情,也都会不一样。 不能大致地写一个人笑了、哭了、生气了,要细致地写出他的笑、哭、生气的表情。

怎样算“细致”地写出了“表情”?你看老舍的《且说屋里》的片段:

每逢他遇到新朋友,或是接见属员,他的大眼会像看见个奇怪的东西似的,极明极大极傻地瞪那么一会儿,腮上的肉往下坠,然后腮上的肉慢慢往上收缩,大眼睛里一层一层的增厚笑意,最后成为个很妩媚的微笑。微笑过后,他才开口说话,舌头稍微团着些,使语声圆柔而稍带着点娇憨,显出天真可爱。这个,哪怕是个冰人儿,也会被他马上给感动过来。

文中的“他”,不可能做了个表情,等老舍去看,去写。老舍就是老舍,有本领让“他”的笑,“他”的声,一点一点地写出来。写表情,有这样的功夫,多好。

■用好表情的“五虎将”

黑板上写着:眼睛、眉毛、牙齿、鼻子、嘴巴。

学生用上其中的一个,说一个表情。小乙张嘴就来,打了头阵:

他笑了,眼睛眯了起来,那小眼睛好像就快没了。

大甲说的,有老舍风格,请看:

他哭了,大滴大滴的眼泪,沿着脸颊一路往下滚落,一直到下巴,泪珠变小了,挂在下巴上,不肯下去。 阿丙说:

她的眉毛紧紧地锁在了一起。

锁到什么程度呢?我请阿丙往下说,那才是见功夫的地方,写作文,要能再往前“写”一步。

她的眉毛紧紧地锁在了一起,让人担心,再锁下去,会断了似的。

阿丙的话,博得了大家的掌声。掌声刺激了丁丁的表现欲,她说:

最有趣的,要数他的鼻子,一张一翕,张的时候,那洞好大,光线能够照到嘴巴里去。翕的时候,那两个洞全关了,里面一片漆黑。

大家也把掌声送给了丁丁。

一个精彩的句子,往往能给人带来创造的快乐。丁丁小脸白里透红,又自豪又带着羞涩地坐了下去。

他的嘴角一咧,立刻拉出了月牙形,凹凸不平的几个门牙,有的笑得往里倒,有的笑得往外跑。

戊中用“嘴巴”写出了高兴,谁能用“嘴巴”写出惊讶?我把难题抛开大甲,大甲沉思了半片,说:

他的嘴巴张得老大老大,停在半空中,忘记了合拢,我看他是吓傻了。

人,处于表情之中,认真听课是一种表情,开小差也是一种表情。有经验的老师,一看表情,就知道你在不在开小差。写作文,要耳听八方,人说的话要收进来;要眼观六路,人的动作、表情要捉下来。

门铃响了,我跑过去开门,是表哥。他两只手放在身后,好像拿着什么东西。我转到他身后,想看个究竟。表哥拼命躲,就是不让我看。突然,他把一个红色的盒子递到我面前说:‚生日快乐,这是送你的礼物!‛

这个片段,可以添加表情,看出来了吗?

小乙说,表哥把东西藏在身后,很神秘的表情,可以添。

阿丙说,“我”看礼物的表情,也可以添。

劲酒虽好,不要贪杯。表情,一篇作文,一两个地方,够了。上面这段话,添加“表哥的神秘的表情”,够了,请看:

门铃响了,我跑过去开门,是表哥。他笑眯眯的眼睛里,藏着快乐,藏着神秘,还藏着我一时读不出来的东西,搞得我有点摸不着头脑。表哥两只手放在身后,好像拿着什么东西。我转到他身后,想看个究竟。表哥一转身,伸手往脸颊上一放,冲我做了个QQ 笑脸,同时,把一个红色的盒子递到我面前说:‚生日快乐,这是送给你的礼物!‛

大家发现我在找东西。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我身上了,我进入了角色:惊惶失措拍打、挤捏所有的口袋,又伸进口袋里摸索寻找,终于找到了东西,如释重负,轻松微笑。

刚才,你看到我的哪些表情?

“有点惊慌的表情,好像丢了很重要的东西,很紧张。”阿丙习惯性地顿了顿,说,“找到东西后,你笑了。” 写我的“惊慌”,你会抓什么写表情?

“我会写眼睛。”小乙答。

写我的“紧张”,你会抓什么写表情?

“我会写眉毛,都拧成了一个小山丘。”大甲答。

“写我的“微笑”,你会抓什么写表情?

“我会写嘴角和牙齿。那牙齿笑得都发亮了。”丁丁答。

不同的表情,可以抓不同的“点”写,写出来的作文,就有变化的“美”。

学生动笔,且看大甲的片段:

管老师脸带微笑,步履轻松地走进教室,他要在电脑上给我们展示搜集的资料。忽然,他右手伸进裤袋,左手也跟着紧张地捂住右边的裤袋,愣住了,定在那里,两眼发呆,盯着前方,一副努力回想的样子。一定丢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两秒钟后,管老师才醒过来,不停地捏挤着口袋,从上衣口袋回到裤袋,没有;从裤袋回到上衣口袋,还是没有。管老师双眉紧锁,那双小眼睛更小了,真担心他的小眼睛被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吞了。突然,他的小眼睛闪出光来,眨了几下,猛地把手伸进上衣贴胸的口袋里,掏出一个闪亮的东西。哦,是U 盘!里面有要给我们看的资料。管老师笑了,嘴角向两边咧开,那么轻松,那么灿烂,那么满足,仿佛刚买的彩票中了大奖。

哪怕接见重要的外宾,温总理出场,胡总书记不出场;胡总书记出场,温总理不出场。汶川大地震,胡总书记和温总理,一般也不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

学生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可,这和写作文有什么关联呢?

写表情,有五个“点”,我指着黑板,大家一起念:眼睛、鼻子、眉毛、牙齿、嘴巴。

它们一般也不会一齐出场,选一两个、两三个,行了。眉毛胡子一把抓,每个都写一点儿,要不得。

■眼睛,心灵的窗户

一个人的“神”,在眼睛。生活里的每一个人,几乎天然地,都会用眼睛说话。人的表情,最活跃、最能泄露主人的心灵的秘密,是眼睛。

表情的“五虎将”,只能写一个的话,没有特殊情况,选“眼睛”,眼睛几乎能够表现“全部”。

炯炯有神,写出——人很有精神。

目瞪口呆,写出——人惊讶的程度。

目空一切,写出——骄傲、自大,一定会失败。

眉清目秀,写出——这个人长得很帅,很漂亮。

贼眉鼠眼,写出——那不是个好人。

暗送秋波、含情脉脉,写出——那两个人那个了,有意思了。

小乙冲着丁丁和戊中笑,差点把牙齿都笑掉了。

写人的眼睛的词语、成语,还有很多。不同的词语、成语,写出了眼睛背后的不同的人。

再看,作家笔下的不同的“眼睛”。

温柔的眼睛:

她的眼睛长得像耶斯林家的其他人一样,直而浓黑的眉毛下长着一双深凹的眼睛。像水一样明亮,呈蓝灰色;看起来总是那样温柔,不像耶斯林家其他人那样目光逼人。 ——西格丽德•温塞特/《克丽丝丁》

专注的眼:

胡杏不看,也不动,她的眼睛注视着屋顶的瓦桁,只有眼白露在下面,好像希腊古代的艺术家雕刻的女神一般。——欧阳山/《苦斗》

狡猾的眼:

下巴突出些,并且常常掩着手帕,免得被唾沫沾湿。那小小的眼睛还没有呆滞,在浓眉底下转来转去,恰如两匹小鼠子,把它的尖嘴钻出暗洞来,立起耳朵,动着胡须,看看是否藏着猫或者顽皮的孩子,猜疑地嗅着空气。——果戈理/《死魂灵》

麻木的眼:

我不再看见别的,眼前只有她那眼睛。上眼皮总算有了两条略微弯曲的纹路,这两根线条的始和终都很清楚,从这一眼角到另一眼角,线条死板、僵硬,还有点充血、发炎,使眼泡稍稍肿胀着,两根线条扯着眼皮,使他们呆呆傻傻,迟迟疑疑,好像不能也不敢闪动。细长的眼睛是变大了,木木地瞪视着我,要不是偶然费劲地不灵活地眨动一下,那就虚假得像画在玩偶上的眼睛了。——韩蔼丽/《眸子》

愤怒的眼:

她脸上沾着丈夫的血,气得直咬牙,眼睛就像铁匠的熔炉那样往外冒着火苗。——菲尔丁/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

恐怖的眼:

他仿佛觉得已经被投入了那黑暗的深渊。他的一双大眼睛恐怖地睁视着那阴森森的井壁。——巴尔多迈罗•利约《十二号风门》

辛酸的眼:

老妇人的状貌没有什么特点,额上虽然已画了好几条皱纹,还不见得怎么衰老。只是她的眼睛有点怪,深陷的眼眶里,红筋连连牵牵的,发亮;放大的瞳子注视着孩子的脸,定定的,凄然失神。

老妇人的眼睛重重地闭了两闭;她的泪泉差不多枯竭了,眼睛闭两闭就表示心头一阵酸,周身体验到哭泣时的一切感觉。 ——叶圣陶《夜》

绝望的眼:

这几天他那因小草破土而明亮起来的眼睛灭了,如同一盏耗干了的油灯,上面厚厚地生了一层灰雾,连痛苦的闪光也不见了。这是一双没有生命、没有感情、没有光泽的眸子,像是玻璃球做的假眼睛。——陈放/《白与绿》

阴险的眼:

只留下一双精气外露、四处打量的眼睛,镶在干瘪瘪的眼眶里。目光挑剔、冷冰冰、不祥、咄咄逼人。而且总是不客气地盯着别人的脸;连心地最坦白的人,也不愿碰到这种目光。——冯骥才/《啊!》

失明的眼:

白内障永远蒙住了这个女孩子的眼睛。她现在己经长成大人了。在她那张日光照不到的脸上,两只忧郁的搭拉下来的嘴角表示出她的痛苦。她的眼睛又大又亮,奇怪的是别人看起来是亮的,可是对她来说,却永远熄灭了。它们活像一对神秘的火炬,只能照亮外面;她自己没有光,却发射着光。她没有眼睛,可是她的眼睛却光芒四射。黑暗的这个俘虏却照亮了她臵身其间的深闷环境。她从无法医治的黑暗深处,从我们叫做盲目的那道黑色的墙壁后面,射出了一道光明。她看不见身外的太阳,别人却看得见她身内的灵魂。

在她看不见东西的眼光里有一种无法形容的上天的凝视。

她是属于黑夜的,这种没有救药的黑暗和她溶合在一起,结果她却变成一颗星星。——雨果/《笑面人》

我一个个地出示,学生一个个地读。

我下发打印好的纸,学生圈划自己最喜欢的语句,10分钟,背得越多越好。好的语言范例,只有背下来,才能经常性地、有意无意地翻晒;经常性地、有意无意地翻晒,才能不期然地成为自己的语言。

只要你愿意,你能够在作家的笔下,找到所有的眼睛,这些眼睛的背后,是不同的人的个性和内心。能不能把“眼睛”写好,不在于把眼睛写得“水灵灵”“水汪汪”或者“炯炯有神”,而在于,把眼睛里藏着的人的个性、人的内心,写出来。

出示摄影师解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照——大眼睛苏明娟。

我简要介绍了“希望工程”,简要介绍了苏明娟。你从那双“眼睛”里读出了什么?

“对学习的渴望。”

“对读书的热情。”

“她一定很想读书。”

这张照片的名字就叫“我要上学”。打动了无数的中国人,打动照片上的这双眼睛,眼睛里包含的多么强烈的学习的渴望。

你会写这双眼睛吗?

小乙摇了摇头,丁丁也摇了摇头。

写眼睛,不只把你“看”到的外表的眼,写出来,这不够,也写不好。要把你的“感觉”里的眼睛、“印象”里的眼睛写下来。

丁丁豁然开朗地点了点头。

请看戊中的片段:

那双眼珠子仿佛两个黑洞,所有的知识一进入它的吸收范围,便全部吸纳进去。那黑洞因此有了黑钻石般的光亮,闪烁着,闪耀着。那双大大的眼珠子,告诉每一个看到她的人,知识,知识,读书,读书。

■秀一个“最”表情

谁有QQ ?所有的同学都举起了手。嗯,这年头,没QQ ,差不多成外星人了。

一个QQ 表情图:一个幼儿园小朋友,眼睛大大的,鼻子流着血,旁边有三个字:美女耶。

小乙笑疯了,说,小屁孩,这么点,这么“色”。

又一个QQ 表情图:一个卡通头,圆圆的,嘴巴紧闭,向上拱起,眼睛也紧闭,眼泪哗哗地往下淌,底下都成一小水塘了,一旁写着,“冤枉哪,大人”。

丁丁兴奋地说,我也用了这个。

QQ 表情为什么能流行?它能传递我们的心情、状态。

微笑。——大甲站起来表演“微笑”。

哈哈大笑。——小乙站起来“哈哈大笑”,引得教室里一片笑声。

苦笑。——阿丙站起苦笑了几下。

苦得不够,再来。——阿丙皱着眉头,笑了笑,摇了摇头。

嘲笑。——戊中站起来,带着笑,蔑视地看了同桌一眼,

大家一起“哄笑”。——全班哄堂大笑起来。

傻笑。——大甲张大嘴巴,傻子一样地笑。

暗笑。——丁丁自告奋勇:嘴角不经意地牵了一下,又回复正常。

还有冷笑,朗笑,阴笑,怪笑,谄笑,多着呢。我们汉语的词汇多么丰富,我们要能区别它们的细微的差别。 对了,你最崇拜的电影、电视明星是谁?”

“吴彦祖。”

“刘德华。”

“古天乐。”

“赵薇。”

“林心如。”

“葛优。”

考戏剧学院,当明星,很多人的梦想。戏剧学院要面试,要考表演力。表情,表演力的一个重头,各种各样的表情:喜、怒、哀、乐,惭愧、恐惧、紧张、兴奋、发呆,搞笑„„

目瞪口呆、半信半疑、大惊小怪、从容不迫、毛骨悚然、心不在焉、六神无主、泰然自若、全神贯注、兴致勃勃、没精打采、张口结舌、迟疑不决、哑然失笑……

幸灾乐祸、若无其事、若有所思、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垂头丧气、受宠若惊、怡然自得、诚惶诚恐、勃然大怒、恼羞成怒、炯炯有神、洗耳恭听、神气十足……

神色自若、神采飞扬、眉飞色舞、眉开眼笑、怒不可遏、怒发冲冠、破涕为、笑热泪盈眶、唉声叹气、哭笑不得、笑逐颜开、笑容可掬、谈笑风生、谈笑自若……

大家见一个读一个。读后,我说词语,大家演“表情”。

“目瞪口呆。”

戊中演得不错,问他要诀。他说,嘴巴稍微张大,不动,眼睛定在那里,什么也看不到,呆住了。

“全神贯注。”

阿丙演得不错,他说,我把心思集中在手里的书上,眼睛仿佛钻到书里面去了,心也钻到书里面去了。

“哭笑不得。”

有点难。你看,丁丁不像哭,不像笑,更不像“哭笑不得”,弄得大伙“哑然失笑”。

一些表情,比较容易演,也比较容易写。一些表情,难演,演员的水平的高低,看出来了;一些表情,难写,作文的水平的高低,看出来了。

一遇到不好写的,就不写,那要不得。写作的困难,在这里:明知道要写,却写不出来。写作的痛快,也在这里:写不出的地方,琢着,磨着,琢磨出来了。

学生自选一个“招牌”表情,小组内互演。

我请了大甲、小乙、戊中,演给大家看。

大甲“秀”的是生气。她介绍要点,一,眼睛,眉头也可以皱紧,眼睛要有神,射出火气来。二,鼻子,一张一翕,显得很生气。三,胸脯也可以有起伏,呼吸很重。

小乙“秀”的是苦恼。她介绍说,整个人没有精神,眼睛也没有神,眉头皱紧,嘴巴抿得紧一点,头可以稍微歪一点。

戊中“秀”的是严厉。他介绍说,关键是眼睛,眉头要锁起来,眼睛里想象有一把刀,恨不得把对方给杀了。 写前,我点了一句:写人的表情,不只要写看到的,更要写你的印象和感觉。

丁丁的片段,苦恼的表情:

这次的试卷太难了。他右手握笔,左手托着自己的下巴,好像单凭脖子,已经承受不起脑袋的沉重。他的眉头越皱越紧,深陷下去的眼珠一动不动,死死盯着题目。牙齿狠命咬着嘴唇,快要咬出血来了。一会儿,他用右手紧紧抓住自己的头发,越抓越紧,仿佛要把头发全部扯下来,左手缓慢地有节奏地拍打自己的脑袋,一下,又一下……

阿丙的片段,严厉的表情:

他大概遇到了什么严重的事情,双眉紧锁,两个眼珠子深深地退缩在眼眶里,犀利的目光像两道箭,可以射穿任何东西。紧闭的嘴唇,铁板一样的脸,已经僵住了,让人望而生畏。我们几乎不敢看他的脸。

作文,要自问:文中的“人”说话了吗?文中的“人”动起来了吗?文中的“人”有表情吗?

表情、说话、动作,离不开细致的观察,更离不开内心的印象和感受。

‚犀利的目光像两道箭,可以射穿任何东西。‛

‚牙齿狠命咬着嘴唇,快要咬出血来了。‛

‚他右手握笔,左手托着自己的下巴,好像单凭脖子,已经承受不起脑袋的沉重。‛

外在的观察是肉,那么,内在的感受是血;外在的观察是血,那么,内在的感受是肉。两者结合,语言才显得有血有肉。

回家,看以前的作文,作文中的“人”有表情吗?有,把“表情”的句子,划下来;再看,是否要添改;没有,看是否要添加。

当心,胡乱编造的动作、说话和表情,会跟文中的人的年龄、身份、性格不吻,大忌。

第四节 场面力

一群人同时说话,大笑,做鬼脸,你刚写了这个,那个的情形已经消失;你刚写了那个,这个的情况已经没了。怎么办?写作文,要有一项“神通”,将时间“定”住,“定”在心里,那“同时”活动的人,在你心里 “定”了下来,“停”了下来。

你的心“动”了,那些人也“动”了,那场面也“动”了。写这个人,这个人“动”起来了;写那个人,那个人 “动”起来了。觉着“那个人”没写好,“那个人”再次 “动”起来,一如电脑上看电影,想回面就回前面;想看后面就看后面,鼠标一点的事儿。

■平均用力挨个写

只要念过小学,没有不知道《红楼梦》的。有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叫“红学”,研究出名的人,叫“红学专家”。《红楼梦》出名,研究《红楼梦》的人也出名。

《红楼梦》里有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等大角色,也有刘姥姥这样的小角色。刘家是王家祖先“认”下的。刘家衰落,刘姥姥前往贾家求助。第一次去,没得到什么,第二次去,有贾母接见,得了不少好处。

刘姥姥第二次去大观园,扮的是“开心果”的角色:

刘姥姥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位子,拉着奶妈,叫‚揉揉肠子‛。

各人都在笑,各人有各人的笑态。湘云“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说不出话来,“手指着凤姐儿”;薛姨妈口里的茶喷到探春身上;探春的茶碗合在了迎春身上;惜春离开了位子,叫奶妈帮她“揉揉肠子”。

那么多人一起笑,湘云在笑,王夫人在笑,惜春也在笑。你写了湘云的笑、黛玉的笑,那边惜春的笑早停了,奶妈也早帮她揉过了肠子。不过你要明白,作文,你大可以一个一个地往下写,不管那人是不是早停下了笑。那人或许不在笑了,你可以让“她”在你的心里“笑”,“笑”上一次,两次,三次,想笑几次就笑几次,“笑”到你把“笑”写好。

我们的“心”,是一部最先进的摄像机,能将场面中的所有的人、事,一个个地摄进去。要的时候,想一下,播放了;不要了,想一下,停止了。无需倒带,想哪里就哪里。

班级里,有四排桌子,我走在第二、第三排之间。大家的眼睛“刷”地,过来了, ——这样,便于相互的“看”。 我给大家讲了个笑话:《“不讲”和“部长”》:

有一位部长的普通话不标准,常将‚部长‛说成‚不讲‛。

一次,有人到政府大楼找部长。他来到部长办公室,看到有人在看报,就很有礼貌地问:‚请问部长在哪里?‛部长抬起头答道:‚我就是不讲(部长)。‛问的人感到很奇怪,大声问:‚请告诉我部长在哪里?‛部长也大声说:‚我就是不——讲(部长)!‛

大家笑了起来。我不动声色,往下讲:

问的人更生气了,拍了一下桌子:‚你讲不讲?‛部长也火了:‚为什么拍我桌子?我就是不讲(部长)。‛部长话音刚落,问的人愤怒地给了他一个耳光。

大家笑作一团,相互在扯:“你是部长,你就是部长。”“我‘不讲’,我就是‘不讲’。”

再读曹雪芹的“笑”,似有所悟。把我们的“笑”写下来。你会选择哪几个人?

小乙选了两个,大甲和丁丁。

大甲选了三个,阿丙、阿正和戊中。

戊中也选了三个,阿正、阿辛和阿丙。

“三”,一个很特殊的数字。写排比句,不少于三句;作文写故事,一般不能超过三个;开头要简短,一般不要超过三行。

小乙抱怨:“我只记了一个大概,我的心灵的摄像机,不灵。”

小乙的心态很典型,很现实。列入·托尔斯泰早说过,写一个人,重要的是写你的印象。你对某个人的笑,有印象就行。这个印象有点模糊,不要紧,用你的想象去修复,每一次作文,都要想象的介入,都需要心灵的修复。

请看戊中的片段:

老师刚讲《 ‚不讲‛和‚部长‛》,底下笑开了锅。你看,阿正那独特的鸭子笑,嘎嘎嘎地,脸上的肥肉一抖一抖,那双小眼睛已经眯得连缝都看不见了。阿辛的屁股跟猴似的,哪还坐得住,瘦瘦的脸上,硬是挤出了两道皱纹,扭动的屁股,晃动的双手,不明白的,还以为在扭秧歌!一旁的阿丙,斯斯文文的,没有声音,只是那两颗雪白的大门牙,再也藏不住,吓人地闪着白光……

几个人同时说话,同时做事,同时笑,同时哭,同时吃饭,同时打架,这“同时”,作文上叫“场面”。写作文就是写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故事,我们的“场面”。

写场面,要抓“人”的经典的动作、表情、话语。所谓“经典”,即,和别人不太一样的地方。戊中笔下的阿正和阿辛、阿丙的笑,各不一样,好。

‚吱‛地一声,车门打开了,早已等候多时的人们迫不及待地向车门涌去。刹那间,空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手:青筋暴露的——老人的手;纤细嫩滑的——少女的手;宽厚有力的——壮汉的手……这些手无不方向一致地伸向车门,企图抓着它。地上,解放鞋踩在白球鞋上,黑皮鞋垫在高跟鞋下,你踩我,我踏你,一片叫喊,挤成一团。

太有创意了。不写人,只写手,以“手”来写“人”;不写人,写人的鞋,以“鞋”来写“人”。它们都朝向一个“挤”字,——场面也要有“中心”。

场面,难吗?不难。把它“定”在心里,一个一个写,不急,它们逃不了,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

■突出主角的写法

《潜伏》的主角是谁?——孙红雷和姚晨是主角。

《新结婚时代》的主角是谁?——刘若英和郭小冬是主角。

《唐山大地震》的主角是谁?——徐帆、李晨、张静之、陈道明。

电影、电视里,主角的戏份比较多,配角的戏份相对少。作文里,也有主角、配角。主角的文字多一些,配角的文字少一些。

一个场面,也有主角、配角: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袖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云缎窄银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段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段话里,主角是凤姐、黛玉是配角。表面看,一些话是写黛玉和周围人的;内里呢,从“黛玉的想法”和“这些人的恭肃”里,我们读出的,依然是“凤姐”。

上次,大甲上台“秀”表情,那一刻,大甲是主角,其他人是观众,是配角;小乙上台“秀”表情,那一刻,小乙是主角,其他人是观众,是配角。

丁丁说,家里来了个小宝宝,大家围着小宝宝转,小宝宝是主角,我们都是配角。小乙说,大甲跑400米,比赛的那一刻,大甲成了主角,我们和老师都是配角。大甲说,听小乙讲笑话,小乙是主角,我们听的人都是配角。

一个场面,有很多人,怎么突出主角呢?可以细致地写主角,还可以从配角入手,写配角以衬托主角。

丁丁和戊中,我们班的踢毽高手,我请她俩现场对决。左边的同学支持丁丁,右边的同学支持戊中。

主角是谁,不用说。配角是谁?——喊加油的同学,看的同学,还有老师。

看的同学、喊加油的同学很多,你写哪几个?——挑两三个有代表性的。

热烈的比赛很快结束了,大家安静下来,进入另一场比赛,写作的比赛中。

请看阿丙的片段:

丁丁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那个听话的毽球;两只手自然地下垂,好像闲着,其实是维持身体平衡。丁丁的脚可勤快啦:提腿,抬脚腕,点地;提腿,抬脚腕,点地……毽子像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借助丁丁娴熟的脚下功夫,跳着优美的华尔兹……我们一个个全神贯注,注视着那只上下翻飞的毽子,那神情,仿佛比踢毽的丁

丁还紧张。大甲和小乙的手,随着毽子的起落而起落,嘴里不停地喊:10,11,12,13……每踢一个,边上的人就呐喊一次,呐喊声,让在场的每个人的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写丁丁的文字很多,表情、动作,很细。看的人、喊的人,只写了一句话,这叫突出主角。

现场,有的全神贯注,有的三心二意;有的紧张,仿佛身临其境;有的松散,无所谓,事不关己。你怎么处理? 大甲说,不要写三心二意的,也不要写事不关己的,他们的表现,和比赛的氛围不一致。

小乙的手举了又举,有问题要问:“管老师,我想要把主角写得多一点,可就是写不出来,怎么办?”

我把小乙拉过来,和我一起“空踢”。所谓“空踢”,没有毽子,装模作样的踢,以体会丁丁踢毽子的样子、动作。这么踢了一阵,小乙忽然说:“我有话写了。”

“管老师,我能不能把观众写得多一些,主角写得少一些。”小乙的问题,激活了大甲的问题,“写观众,也是为了写主角呀!”

“当然可以,你说的是侧面描写,那也是很好的写作手法。”我微笑着作答。

■“刘翔夺冠”的启示

体育新闻照片《刘翔夺冠》,轰动一时,这张照片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画面上只有刘翔一个人。”小乙急于发言,话组织得不严密,给戊中逮住了漏洞:“不是的,后面看台上也有很多人,只是都很模糊,看不清,给人感觉好像只有刘翔一个人。”

我告诉学生,这是一种处理照片的手法:虚化。

体育馆里,的确有成千上万的观众,然而那一刻,人们的视线里只有一个人,刘翔。那一刻,体育场里的其他人,不再重要,可以“虚化”,“虚化”的目的,突出刘翔。

索性把“虚化”的观众删去,行不行?——不行。有观众,刘翔夺冠才有背景;有观众,刘翔的形象才能凸显。 多人的场面,为了突出‘焦点人物’,可以把其他人忽视掉,虚化掉。作文里,也有这样的手法。我出示黄蓓佳的《今天我是升旗手》片段:

全操场孩子的胳膊齐刷刷举到头顶,举出一片横空出世的森林。肖晓手脚麻利地将国旗展开,白色杆套提在手中,旗身松松地搭在胳膊上,左手抓绳扣,右手甩整面的国旗,有相当大的难度。但肖晓苦练过,他的脑海里也无数次设想过这样的动作。他要甩出雄壮的气势,像天安门国旗班升国旗的那种气势!国旗在风中呼啦一下舒展和飘扬,卷出一团红彤彤的火焰。他在心里跟着国歌的乐曲默数节拍,双手一下又一下地扯动旗绳。国旗翻卷着,飘扬着,一点一点地缓缓上升。

旗升得越来越高了。肖晓的脑袋仰得跟后背几乎成一个直角。这时候他感觉太阳的光芒‚轰‛的一声跳进了他眼睛里,阳光热辣辣地穿透了他的身体,他的血液和筋骨都在热烈地燃烧,他的整个身体烧成了一把透明的火炬,是少先队旗上火炬的模样。他在心里快乐地叫着:太棒啦!

《今天我是升旗手》,一本不错的书,内容好,文字好。上面这段话,要你拍照的话,你取哪一个镜头? 戊中取肖晓甩国旗的镜头。丁丁要把肖晓抬头升旗,阳光、肖晓、国旗都拍进去。

操场上有很多人,同学,老师,上千人,你怎么处理这些人?

丁丁说,像《刘翔夺冠》那样,虚化。

玩了“文字”到“图片”,再玩“图片”到“文字”:

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呈直角,在下;左手的拇指和食指也呈直角,在上;四指搭在一起,呈一个“口”字,“口”字当镜头,“拍照”, “拍”出一个焦点人物来。

左边的同学自由活动。右边的同学用“手指”搭成的“相机”,拍照;三分钟后,右边的同学自由活动,左边的同学用“手指”搭成的“相机”,抓拍。

小乙说,她“拍”了阿丙看书的“照片”,身后的人都在玩闹,虚化。

戊中说,他“拍”了大甲捡起地上的垃圾的“照片”,身边的人,可以虚化。

交流后,讲自己“拍”到的“焦点人物”的“照片”,写成文字。

■方登的两个“特写”

我从电影《唐山大地震》里剪了两张照片,两个特写镜头。

《唐山大地震》,丁丁影院看了一遍,网上看了一遍,很熟,指着第一张“特写”说:“地震了,方登和方达压在了楼板的两头,只能救一个。妈妈选择救方达,方登听到‘救弟弟’三个字,出现了这个镜头。”

这里为什么要“特写”呢?——“救弟弟”三个字,在方登的心头,碾了又碾,碾了32年。

我又出示了另一张“特写”。“那是32年后的方登,第一次回家,推开门的特写镜头。”丁丁把《唐山大地震》的话题给包了,

为什么要“特写”呢?——纠结了32年的心结,随着这扇门的推开,而解开了。

特写,是“电影艺术”区别于“舞台戏剧”的主要标志。

特写,把一些我们不太注意的、却又重要的信息,放大了,从而迅速地抓住我们的心。写作文也要有“特写”,从而迅速抓住读者的心。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请你做导演,将《游园不值》拍成一个MV ,你将在哪里用“特写”?

“我要落在‘屐齿’上,表现诗人对苍苔的爱惜。”阿丙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要拍‘一枝红杏’,这支红杏,写出了春天是关不住的。”丁丁抓住了“诗眼”。

一般来说,特写镜头要落在“诗眼”上,落在“出墙”的“红杏”上。镜头推近,才能看出花瓣上的颜色的深浅,花瓣上的细纹,花蕊的形状和颜色都看得清清楚楚。

再出示:

蝉,一个笨头笨脑的歌唱家,别看它有一个大脑袋,一对大眼睛,扇动着一对亮晶晶细纱一样的翅膀,却连螳螂爬到它身后也不知道,却一个劲地喊:‚知了,知了!‛

请你做导演,给这段话做个“特写”,“写”在哪里?

“我要拍蝉的大脑袋。脑袋大,却很笨。”大甲的观点并没有获得戊中的同意,戊中说:“我要拍身后的螳螂,螳螂的‘刀’,从而拍出蝉的危险。”

拍哪里,当然很重要。比拍哪里更重要的,是你要有拍特写、写特写的意识。特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不叫特写。一篇作文中的特写镜头,也不能太多,一两处够了。太多,显得臃肿,吃力不讨好。

“记得上次的练习吗?”我再次走到阿丙的身边,摸了摸他的手心,又摸了摸他的额头,再将自己的额头贴在阿丙的额头上,“你会拍哪个特写?”

“老师的额头贴在同学的额头。这个镜头,最感人,我要拍。”

找到最感人的、最能吸引人的那个镜头,这是写作文很重要的一个本领。我走到丁丁那里,和丁丁一起演:丁丁的某个字,怎么也写不好,老师手把着手,教她怎么写好那个字。

选择“拍”哪个特写?

大甲选择“手把手教写字”。

假如把电影《唐山大地震》转化成文字的小说,前面的两个特写,一定要写很多的文字。写什么呢?写方登的表情,写方登的眼泪,写方登推门的动作,没几个呀。

戊中说,不能光写外面的世界,要写内心的世界,写方登内心的感受。

大甲说,妈妈说“救弟弟”,她一定很疼很疼,要把心里的“疼”写出来。

丁丁说,推开门的一刹那,方登的心里一定有无数的念头,涌过来。

写作文,找到了“特写”点,要尽可能多地写长、写细致。写不长,想办法,敏思苦想,写作文,就是要这样费心费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增长你的“心力”。

大甲的片段如下:

老师站在丁丁的身后,俯下身子,右手绕到丁丁的身前,轻轻握着丁丁的右手,瘦小的丁丁仿佛有了一个温暖的港湾。‚横要平,竖要直,折要顿一下,有折角才好看。‛老师一边示范,一边叮嘱。丁丁呢,眼睛紧盯着老师移动的手,手随着老师的手而移动,两双眼睛全都集中到了那一撇一捺中去了……

朱自清的《背影》,到初中大家都会学到,父亲过铁道、爬月台,有一个特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个“特写”,似乎很一般,却感动了很多人。特写,看似平常,其实非常。

■人,活在环境里的人

“人”的场面,“动物”的场面,热闹的场面,也有安静的场面。安静的场面有两类,一类,一群人为某事,都沉默了,可以写人的动作、表情;另一类,则是“环境”的场面,请看: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赵丽宏/《望月》。

月亮、江面、河两岸的场景,充满了诗意,既为全文铺下“诗意”的基调,也暗示“小外甥”的与众不同:小男孩一般都喜欢“动”的玩意儿,“小外甥”却悄悄来到“我”身边,一起观赏安静、诗意的月景。

文中的“环境描写”,不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要挑选与文章的中心、与文中“人”的情绪有关的写,从而渲染气氛,铺垫故事。

(1)霓虹灯下,大都市中,他只能倚在这垛又冷又黑的墙角下。

(2)伸了个懒腰,已经下午五点半了,我眨眨眼睛,看看天空,真蓝,好一片海阔天空!

写墙角“又冷又黑”,实是写人的“又冷又黑”;写“好一片海阔天空”,实是写人的“海阔天空”。

考试,教室里很安静,选什么来写“安静”?

——墙上的钟的滴答声,答题时笔和纸摩擦的沙沙声。

——老师走路的脚步声,风吹起讲台上的作业本的声音。

——还可以写自己的呼吸声、心跳声。

就用这些事物,写一个“静”的场面。丁丁的片段:

教室里安静极了。每个同学都在奋笔疾书,笔摩擦着纸发出的沙沙声,清晰可闻。墙上的钟依旧不紧不慢地走着,不一样的是,平日里没注意的滴答声,此刻显得异常清脆,异常急促。有风吹过,讲台上发出哗哗地声音,那是风掀起了作业本。老师来回踱着步,皮鞋和地面的碰撞声,咚咚咚地落在我的心上,我这才发现,自己的呼吸声竟然如此的响……

丁丁的片段,挑选的几个景、物,都围绕着“静”字,即,有“中心”。最可贵的,几个景或物,哪个在前,哪个在后,要能自然地连接起来,不生硬,注意了顺序。

我们看的顺序,想的顺序,都不一定是“写”的顺序,要顺着“文气”,来定“写”的顺序。

有一段话,前面是动态的场面描写,后面是静态的环境场面。两段话在一个地方出现,很震撼人。大家跃跃欲“看”: 宗敏想着他的三个亲兵大概已经过了江,也决定自己赶快离开,免得落入敌手。他的战马不知是懂得他的心意还是因看见敌人逼近,忽然奋扬尾,萧萧狂嘶。雪狮子的鸣声未止,刘宗敏大喊一声,山鸣谷应,挥刀向敌人杀去。官军突然听到他的怒吼,又见他挥刀杀来,震栗失措,纷纷奔退,互相拥挤践踏。宗敏趁机勒转马头,俯身抓起小姑娘放到鞍上,奔到悬崖,猛抽一鞭。只见那匹雷白的战马像闪电一样从悬崖上腾空而起,纵入蓝天,在两丈外向下落去,沉入江底,溅起来的水花闪着银光。

“狂嘶”“大吼”“挥刀”“猛抽”“腾空而起,纵入蓝天”等词语,动作力度、强度很大,凸现出刘宗敏英勇威猛的形象。这是动态的“聚焦式”场面描写。

战马、人落江,一切转入无声的静态,舒缓,静谧,硝烟弥漫的战场,染上了一层诗意,请看:

江北岸,人人惊骇。江南岸,人们的心随着白马沉落江中。两岸上突然间停了战鼓,也停了呐喊和说话。天地静悄,将士屏息,四周重叠的青山寂寂,一切都在等到着白马的消息。

过了片刻,白马驮着刘宗敏和小姑娘从碧绿的深潭中浮出。江上仍然很静。水中映着蓝天、白云。浪花似银在灿烂的阳光下闪动明灭。白马喷喷鼻子,昂着头,划开绿波,充着浪花,在急流中向下游的南岸洑去。

动态与静态交错,整个场面有张有驰,疏密相间,既有壮美,又有优美。动态也好、静态也罢,都是为了突出“主角”刘宗敏,很有意思。

什么时候用“特写”式场面,什么时候用“聚焦”式场面,什么时候用“环境”场面,全在我们的“心”里。 起初,用起来会有点别扭,经常用了,有意识地操练,久而久之,纯熟了,能变着花样写了,别扭消失了,本领长了。

第三章 “架构力”训练

第一节 构思力

构思,一个很重要的作文能力,一个作文的“黑箱”能力。所谓“黑箱”,是它隐藏在人的思维深处,看不见摸不着,很神秘,难以捉摸。其实,构思很平常。构思,不是让作文变难,而是让作文变得容易,变得省力,少干没用的事,少写没用的字,少走作文的弯路。

■构思,一件平常的事

操场南面,有一块空地。这几年,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要造一幢艺体大楼。大楼什么时候动工的?小乙眺望着工地,想了一阵,说:“上个月,学校来了施工队。”

造大楼,有“看得见的开始”,也有“看不见的开始”,小乙说的是“看得见的开始”。小乙很好奇:什么叫“看不见的开始”?

造大楼,要设计图纸;设计图纸,我们看不见。我把“设计图纸”,称为“看不见的开始”。没有图纸设计,造到哪里算哪里,造出来的大楼不漂亮,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我家的小别墅,爸爸妈妈也请人设计的。”丁丁插了一句。

“写一篇作文,从哪个时间算起的?”

“也要从‘设计’算起的。”丁丁一下子转到里面去了。

写作文,不能拿起笔来就写,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构思好了再写,不大会有漏洞,不大会有大问题,不大会被老师“退稿”。设计图纸,能又快又好地“造大楼”。没有图纸,造到这里,工人问,怎么往下造?造到那里,工人又问,下面造什么?有了图纸,工人按着图纸造,多方便。

工人按着“图纸”施工,或许会有一些调整,一般只是小范围的调整;作文有了“构思”,写的过程中,或许也会有一些调整,一般也只是小范围的调整。

写作文,有了“图纸”,写起来,也会很方便。

“列提纲很麻烦的。”小乙心动了,对行动,还有点畏惧。

“写作文本来麻烦,还要列什么提纲,麻烦中的麻烦!”我的话,引发了大家会心的微笑,“不过,磨刀不误砍柴工,你的刀没磨,急着去砍柴,花的时间反而多,惹得麻烦反而大。”

“我总觉得构思很神秘,很难。”阿丙说出了心里话,重重地吐了口气,拧着的眉头也松了下来。

“构思不神秘,无非是想好了再做。”我把话题引向日常的生活,以帮助阿丙和大家领会这一点,“旅游过吧?旅游前,要做什么?”

大甲说,要确定去哪里,要去联系旅行社。

小乙说,我们自驾游,要研究路线,还要提前联系好住宿的地方。

丁丁说,出发前,妈妈会整理好要带的衣服,还有,治疗肚子疼、晕车什么的药。

为了旅游好,旅游前要做准备。为了写好作文,作文前也做准备。这个准备,就是“构思”。准备充分了,写起来就很顺手。不少同学怕写作文,正是他从来不准备。你去旅游,不准备衣服,不准备常用药,不联系旅行社和旅馆,也没有准备要带多少钱,就这么去旅游了,你说能旅游出什么来呢?旅游出烦恼来!

“列提纲的时候,老师要我们写出哪里要详写,哪里要略写,这有必要吗?”

“你们家卧室大,还是卫生间大?”我反问发问的小乙。

“当然是卧室大。”

“你们家的厨房大,还是客厅大?”

“当然是客厅大。”

房子设计自有它的一般规律。总不能把卫生间设计得比卧室还大,把厨房设计得比客厅还大。写作文也是,一些地方要略写,你有话写,也要节制点,少些点。一些地方要详写,你没有话,也要想法多写几句。而话,只要你去想,总能想出来的。

上次,阿正去农林大世界“钓鱼”,回来,写了篇作文,开头两节如下:

一大早,爸爸就来叫我:‚快起床,快起床,我们要去‘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了! ‛我迷迷糊糊地睁开眼,不高兴地转了个身继续睡觉。爸爸把我的杯子一掀,说:‚再不起来,冻死你!‛我只好起了床,然后去刷牙,洗脸,吃了妈妈准备好的美味早餐——牛奶和面包,一家人兴冲冲地上了汽车,向苏州进发。

春天的景色真好,我打开车窗,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一路上,我们谈笑风生,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农林大世界的大门口,我们立刻往里冲了进去,进入了一片树林,在一条小道上走。神不知,鬼不觉,我们居然来到了一片鱼溏。

这两节有200多字,而写钓鱼,也不过200多字。你发现问题了吧?

“要详写‘钓鱼’,开头的‘刷牙洗脸’可以少写,或者不写。”大甲搬出了我的“厨房和卫生间”的理论,“‘钓鱼’好比厨房,‘刷牙洗脸’好比客厅。阿正这么写,‘厨房’‘客厅’一样大了。”

哪个设计师这么设计房子,只能等着老板炒鱿鱼。写作文,有一定的规则,必须要遵守。

“房子有各种样子,造房子要设计。可是,”戊中提了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我们写作文,就是写我们的故事,故事怎么发生就怎么写,有什么好设计的呢?”

我朝戊中竖起了大拇指。

有了好的故事,真的不需要构思的,那故事写出来就是好作文。问题是,我们平常的生活,不可能经常有那么好的故事。平常的故事不能吸引人,这个时候,就要构思,用好的构思弥补故事的不足。不精彩的故事,有了好的构思,故事也能“精彩”起来。

有一个人,在路上,看到一辆轿车撞上了一辆装有猪肉的三轮摩托车。

一个很平常的故事。有人善于构思,一构思,平常的故事有了不平常的光彩。

大甲坐不住了,催我快讲那“构思”。我发下《车祸》一文,大家静静地看了起来:

今年3月去西安出差,从兵马俑乘大巴出来,因坐头排,所以看出去老远!

离前面十字路口约20多米堵车,远远的看见路口车祸,一白车横于路口中间,一小三轮摩托翻于旁,地上到处都是血迹,太惨了,要闭眼不忍看,要吐的感觉。

越来越靠近了,白车是本田,司机门侧前后门都被撞扁,门上一片血迹,白的上面更显清晰,像是撞飞的肉?脑子?看不清。更加靠近了,地上又看到鞋,衣服……惨哪!简直不忍入目。

到了跟前,又看到一颗头,人头?不对。嘴怎么那么长,仔细看!猪头!再细看那些撞飞的肉,是猪腿猪肉! 哈哈,原来是拉猪肉的三轮撞上了本田!

大甲发现了作者的“构思”的奥秘:先尽力描写“车祸惨案”,使读的人误以为,出了一场大车祸,末尾,才告诉你,那是猪肉。

讲故事的技巧,即,“构思”的技巧。所谓“构思”,无非琢磨,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哪里多讲一些,哪里把读的人吸引住,这么“想过了”,再写,就是构思。

构思,一点也不神秘。

■让人“看”出你的构思

小乙的《男生大分类》,有三个小标题:

‚骂人型‛,代表人物:阿正。

‚书呆型‛,代表人物:阿丙。

‚经济型‛,代表人物:阿辛。

大家一看,明白了小乙的构思。

丁丁的《同桌的你》,四个小节,每小节的起头都是:

同桌的你……

大家一看,也明白了丁丁的构思。大甲说,每一节的起头,都一样,丁丁肯定想好了再写的。

戊中的屁股离了凳子,手伸得老高,说,一般写同桌,都用“他”,丁丁用“你”,肯定“设计”过。

写作文要构思,构思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不知道构思;第二层,有构思,读的人能看出你构思的痕迹;第三层,有了构思,又把构思藏起来,读的人要回味一下,才能发觉你的构思。

我问,你属于哪一种?

大甲、小乙、阿丙、丁丁和戊中,自觉属于第二种。

小学生、中学生,处于第二种,很正常。这个阶段,要着力构思,要让别人看出你的构思,你的构思的智慧。

我请大甲讲“自相矛盾”的故事:

从前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卖矛的时候,说自己的矛天下无双,什么盾都能戳穿;卖盾的时候,说自己的盾天下无双,什么矛都戳不穿。有人问,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他哑口无言了。

“自相矛盾”里的事,似乎离我们很远,我们怎么可能犯如此的“傻”呢?慢着,看一篇作文:

作文的总起:

她最大的特点就是严以律己。

作文的总结:

这就是我的同桌,一个学习好的同桌,我喜欢我的同桌。

“自相矛盾了。总起说‘严以律己’,总结说‘学习好’。”小乙兴奋地嚷起来。

“要是想好了再写,就不会自相矛盾了。”我出示下一句——

作文的总起句:

我的同桌,他的性格好怪,看!

从这一句,你能看出作者,下文会写什么?

“会写同桌的怪事。”显然,丁丁已经有了一定的“构思感”。

“可是,那小作者没有构思的习惯,他写了四件很莫名其妙的事情。”我继续出示——

(1)英语课上,做鬼脸。

(2)知道错了,向我道歉。

(3)我做作业,他拿走我的橡皮。

(4)同桌是个小书迷。

“没有哪件事能看出同桌的‘怪’嘛。”小乙依然在兴奋中,也不管举不举手了。

戊中沉思了一会儿,有所发现,他认为:先写“知道错了,向我道歉”,再写“我做作业,他拿走我的橡皮”,又做了错事。前后一比较,能写出“怪”了。第一个和第四个,不要了。

我赞许地看了戊中一眼。

短篇小说,最讲究“构思”,法国的莫泊桑,被成为‘短篇小说之王’,他的小说,巧妙的构思,令人拍案叫绝。 “初中,你们会学到他的《我的叔叔于勒》。先睹为快,读给你们听,怎么样?”小学生听初中的课文,大家来劲了。大家都被故事吸引了,沉浸在故事里了。吸引大家的不只是故事,还有作者巧妙地构思。

“你想认识什么叫构思,什么叫巧妙地构思,你要去读莫泊桑。这个月,我给大家的推荐阅读书,叫——” “《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大家齐声喊道。

■构思,发现内在的关联

上次,有个同学,总起句说“同桌怪”,后面的故事,一“怪”也没有。戊中出了主意,先写“知道错了,向我道歉”,再写“我做作业,他拿我的橡皮”,前后矛盾,能写出“怪”了,作文的构架出来了。

戊中的架构怎么来的?看着屏幕上的字,能看出来吗?不能,戊中思考出来的。写作文前,要思考。有的人瞎思考,思考了半天,什么都没有。怎样的思考“有用”?你有了自己的发现。像戊中,发现了前后两件事之间的矛盾。

作文的构思力,来自你的思考,来自你思考的发现。

我给大家讲女儿的故事。一听老师要拉家常,大家很兴奋,很期待。

“女儿三岁,一天,人堆里的她,忽然大哭。原来,一个人抽烟,手往下放,红红的烟蒂正好伸到女儿的眼皮上,幸好,只是烫伤了眼皮。

“女儿七岁,一天,她和隔壁的小姐姐玩,一旁有个石桌,玩着玩着,小姐姐生气,推了女儿一把,女儿的眼睛磕在石桌上,眼皮破了,鲜血直流,去医院缝了两针。

“女儿十二岁,一天,女儿在操场上散步。一篮球从天而降,砸在女儿眼睛上,她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过了好一阵子,视力才渐渐恢复过来。”

大家像听惊险故事,有点回不过神来了。

这些事,我也知道。可从来没有想过,要把它们放一起。有一次作文,女儿把它们放在了一起,我才回想起来,真有这么些事儿。

类似的故事,每个人都有。问题是,这些事,散落在你十几年的记忆,它们不会自动地跑出来,组合在一起。只有你这个主人,发现了这几件事的相似的地方,它们才会跑到一起来。

写作文,要有一种能力,把“相似”或者“相反”的事情,组合在一起。这是构思中的重要一招。我女儿用的是“相似”,上次戊中用的是“相反”。

对于构思,有关联的故事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你能不能发现,相似的背后还有什么东西。

我给大家看女儿在那篇作文里写的话:

是不是我的眼睛太漂亮,连上帝也妒忌。

——有了这一句,作文就“站”了起来,从“平面”走向了“立体”。

我们搬过一次家,上一次,女儿的房间在东面,我们在西面。这一次,女儿的房间还在东面,我们的房间还在西面。

我的朋友,换了三次家,第一次,他女儿的房间在西面,第二次,他女儿的房间还是在西面,第三次,他女儿的房间还是在西面。

这两个事能放在一起,它们有相似性。放在一起,那是第一步。第二步,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小乙说,看来,世上真的有很多巧合的事情。

大甲说,有些事情,大概有惯性。好运气要来,怎么也挡不住,霉运要来,你也挡不住。

我给大家讲了我的发现:

“有一天,我对朋友的女儿说,你爸爸妈妈对你一点也不好。你的房间总是在西面,你看,我女儿的房间总在东面。她一想,还真是。我说,东面的房间,表示大;西面的房间,表示小。我们把女儿看得很重,很大;你老爸老妈把你看得很小、很轻。

“朋友的女儿说,老爸老妈又不是故意的。我刺激她,不是故意的,那说明是冥冥中注定的,问题更严重了。她傻眼了。”

“我的发现,你们想不到吧?很新鲜、很有趣吧?”大家不住点头,我说,“有了这样新鲜、有趣的发现,你的构思,才算‘站’起来了。”

架构作文,能力有高低,高低的核心在于,你有没有独特的发现。

没有对事情的内在关联的独特发现,那只能在“平面”上画得漂亮一点,而不能从“平面”走向“立体”。 ■用“形式”关联“内容”

这次作文,写自己的照片,可以一张,也可以两张、三张,一般不超过三张。写两张、三张照片,要注意照片之间的关联,不能随意地将两张照片放一起。

我出示大甲的:

第一张照片:和骏马合影。

第二张照片:和蟒蛇合影。

大家认为,两张照片都是和动物合影,有关联,可以放在一起写。

我出示小乙的:

第一张照片:小房间。

第二张照片:大房间。

第三张照片:书房间。

大家认为,三张照片都写“房间”,有关联,可以放在一起写。

我出示戊中的:

第一张照片:两岁时的胖照片。

第二张照片:七岁时的全家福。

第三张照片:十一岁时看世博。

阿丙提出了异议:“不能放在一起,三张照片的内容,很乱,看不出有什么联系。”

大家也认同阿丙的话,没什么联系,不能组合在一起呀。


相关作文

  • [我的作文训练系统]读后感作文1500字
  • 向"作文难"说再见 --读<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有感 刘晓东 一直以来,虽然从事着语文教学,但很多时候对于作文教学,却无从下手,总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暑期学习了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训练系统>这本书以后,令我茅塞顿开,让我感到可以向"作文难&quo ...

  • 浅谈如何构筑初中记叙文作文专题教学体系(论坛精华帖)作文1200字
  • 一.论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写作教学的改革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就局部地区而言,写作教学至今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偏差: 从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的方法,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 ...

  • 作文教学作文3200字
  • 漫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心得 (2012-11-26 15:24:00) 转载▼ 标签: 教育 文章摘要:"系统写作训练法"就是把写作看做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环,把写作与课本和阅读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写作难题.从阅读中汲取材料,从课本中借鉴写法,在训练中系统练习,在修改中不断提高. ...

  • 探索写作训练的有效性作文2800字
  • 探索写作训练的有效性 探索写作训练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素养是人们得以终身发展的基 ...

  • 自主作文作文2200字
  • 自主作文 第一部分 绪言 一.作文教学是一个时代教育的缩影 理想的教育翅膀是否还在飞翔? 关键语句:教育是人生最大的投资,教育是一种伟大的开发,教育能够让我们的孩子和学生成为强者.能者.智者. 永存爱心,做最好的自己,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上海的风,中国的风 到2020年,上海教育改革和发 ...

  • 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作文800字
  • 我的作文训练系统(管建刚) 第一章 "心灵力"训练 第一节 敏感力 心理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 体察内在的活跃的语言 捕捉内在的混沌感觉 有一种内心叫推理 矛盾,普遍的心理活动 突如其来的内心体验 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敏化心灵的"心灵物语" "以心转物&q ...

  • 我拿什么拯救你作文2000字
  • 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工作幸福感 我曾经游走于不同的学校,公立.私立,初中.高中,农村,城市,感受到不同的教育体制,面对过不同素质的学生,身处于不同的教学环境,交往过不同教学思想的同仁,对中学的作文教学虽没作过专门调研,但因经的见的多,也就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首先,是老师自己的作文教学课: 一. 对 ...

  • 素描作文作文18900字
  • 素描作文:培养学生扎实的写作基本功 什么是素描作文? 这是上海师范大学 吴立岗教授和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立的一种作文训练形式.他们借鉴美术教学的经验创造了一种适用于小学三.四年级的作文教学形式--素描.所谓素描训练,就是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单的篇章作为形式,将描写和叙述结合 ...

  • 探索小学作文教学的最佳途径作文3600字
  • --谈小学作文目标全程序列训练的整体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 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都把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师教学难.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一 直困扰着小学作文教学,影响 ...

  • 浅谈如何构筑初中作文教学体系作文8200字
  • 浅谈如何构筑初中作文教学体系 第四学段写作目标: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