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少林寺有感(邹相)
◎邹相
“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始建于公元495年的嵩山少林寺为“五岳之一”,乃中岳之首。20年前,一部《少林寺》的电影走进千家万户,一时间,少林寺成为家喻户晓的佛教圣地。作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在近几年经济浪潮的推促下,重建修复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
历史韵味加之现代气息,使得少林寺这座千年名刹更具特色。
最近一次到少林寺应在戊子年国庆节期间,寺内游人如织,人头攒动。应寺内一大德之邀,我暂居于山门对面的王指沟少林寺宾馆两日,可以仔细瞻仰少林寺的各处景致。那两日天气晴朗,在王指沟上能清晰看到少林寺后山上的达摩像。两日的观游,让我在赞叹少林寺之宏伟、庄严之余,更多的是体验到佛教及禅宗文化的厚重古朴,不愧为中国文化之精粹。
少林寺内那株银杏树,树身过抱粗,枝丫丛生,节节向上,相传为建寺时种植,经考证已有1500年的树龄。为何在建寺时选种银杏?大德告知,银杏为镇寺宝树,见证了少林寺千余年的沧桑变迁。每到立冬之际,银杏叶开始凋落,漫天都飞舞着扇形叶片,那是禅的意境,那是美的阐释。此时银杏的枝叶茂密,叶子绿得发亮,一团团的枝叶如同一把把撑开的
大伞,为过往游客提供一方荫凉,也庇佑着少林古刹。
正如古外今来的学者哲人所言,少林寺有三方面足以流芳百世,一是少林建筑,二是少林碑刻,三是少林塔林。而我此行到少林,对此亦然。少林建筑为木质材料,结构繁而不冗,设计古朴大方,寓意深刻,给人以无限回味遐思之感。从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的庄重威严,到钟楼、鼓楼的遒劲挺拔,再到禅堂、千佛殿的古朴典雅,顺山门一路走来,那真是尽享历代建筑风格的饕餮盛餐。斗拱型的梁柱,层层相扣,表明佛教济世救人的宏愿;风过叮叮响的风铃,犹如西天的梵音,引渡众生走向幸福;错落有致的琉璃瓦,似乎暗示着西方琉璃世界的洁净与福祉,昭示着善行总会有善果……这些建筑均出自勤劳的中国劳动人民之
手,在叹服他们巧夺天工之技艺的同时,也倍感佛教思想的深邃与厚重。
对喜好碑刻书法艺术的游客而言,少林碑廊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从唐太宗李世民御书少林十三棍僧功德碑到宋时太师蔡京题写“面壁之塔”,再到明朝万历年间的各类塔铭,及至清朝乾隆皇帝夜宿少林题诗的诗碑,这一通通碑刻记录的不仅仅是历史,还传承着历代的碑刻、书法艺术。大书法家米芾亲笔题写“第一山”,以彰显少林寺的优越地势,这三字运笔洒脱、气势磅礴、遒劲有力,亦有禅宗少林勇猛精进之内蕴。少林寺碑刻上的文字,或记载少林寺历史变迁,或记载皇室对少林寺的宠幸,或记载高僧大德的丰功伟绩,或记载文人墨
客的诗词歌赋,细细研读,有悟生悟世的禅味,有寓情于景的韵味。
少林塔林,各具特色,为历代高僧圆寂安葬之所。置身于塔林之中,看松柏掩映中的诸位高僧大德之塔冢,观斑驳不一的塔铭,不禁思绪纷飞,遥想数百年前他们在世时的种种善行。岁月不待人,人生苦短,能在有生之年为国家、为社会、为大众做出贡献,那都是善行
之举。常怀菩萨心,济世救人,方为后人敬重缅怀,虽已入土,功德无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少林禅宗六祖慧能的偈语道出
了禅的内蕴。少林一行,我顿感人生无常、生死事大之警示,放下来,放得开,用心待,万
事易,得自在。禅如人生,尽在点滴之中;禅如世事,常怀平常心方可得悟。
游少林寺有感(邹相)
◎邹相
“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始建于公元495年的嵩山少林寺为“五岳之一”,乃中岳之首。20年前,一部《少林寺》的电影走进千家万户,一时间,少林寺成为家喻户晓的佛教圣地。作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在近几年经济浪潮的推促下,重建修复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
历史韵味加之现代气息,使得少林寺这座千年名刹更具特色。
最近一次到少林寺应在戊子年国庆节期间,寺内游人如织,人头攒动。应寺内一大德之邀,我暂居于山门对面的王指沟少林寺宾馆两日,可以仔细瞻仰少林寺的各处景致。那两日天气晴朗,在王指沟上能清晰看到少林寺后山上的达摩像。两日的观游,让我在赞叹少林寺之宏伟、庄严之余,更多的是体验到佛教及禅宗文化的厚重古朴,不愧为中国文化之精粹。
少林寺内那株银杏树,树身过抱粗,枝丫丛生,节节向上,相传为建寺时种植,经考证已有1500年的树龄。为何在建寺时选种银杏?大德告知,银杏为镇寺宝树,见证了少林寺千余年的沧桑变迁。每到立冬之际,银杏叶开始凋落,漫天都飞舞着扇形叶片,那是禅的意境,那是美的阐释。此时银杏的枝叶茂密,叶子绿得发亮,一团团的枝叶如同一把把撑开的
大伞,为过往游客提供一方荫凉,也庇佑着少林古刹。
正如古外今来的学者哲人所言,少林寺有三方面足以流芳百世,一是少林建筑,二是少林碑刻,三是少林塔林。而我此行到少林,对此亦然。少林建筑为木质材料,结构繁而不冗,设计古朴大方,寓意深刻,给人以无限回味遐思之感。从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的庄重威严,到钟楼、鼓楼的遒劲挺拔,再到禅堂、千佛殿的古朴典雅,顺山门一路走来,那真是尽享历代建筑风格的饕餮盛餐。斗拱型的梁柱,层层相扣,表明佛教济世救人的宏愿;风过叮叮响的风铃,犹如西天的梵音,引渡众生走向幸福;错落有致的琉璃瓦,似乎暗示着西方琉璃世界的洁净与福祉,昭示着善行总会有善果……这些建筑均出自勤劳的中国劳动人民之
手,在叹服他们巧夺天工之技艺的同时,也倍感佛教思想的深邃与厚重。
对喜好碑刻书法艺术的游客而言,少林碑廊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从唐太宗李世民御书少林十三棍僧功德碑到宋时太师蔡京题写“面壁之塔”,再到明朝万历年间的各类塔铭,及至清朝乾隆皇帝夜宿少林题诗的诗碑,这一通通碑刻记录的不仅仅是历史,还传承着历代的碑刻、书法艺术。大书法家米芾亲笔题写“第一山”,以彰显少林寺的优越地势,这三字运笔洒脱、气势磅礴、遒劲有力,亦有禅宗少林勇猛精进之内蕴。少林寺碑刻上的文字,或记载少林寺历史变迁,或记载皇室对少林寺的宠幸,或记载高僧大德的丰功伟绩,或记载文人墨
客的诗词歌赋,细细研读,有悟生悟世的禅味,有寓情于景的韵味。
少林塔林,各具特色,为历代高僧圆寂安葬之所。置身于塔林之中,看松柏掩映中的诸位高僧大德之塔冢,观斑驳不一的塔铭,不禁思绪纷飞,遥想数百年前他们在世时的种种善行。岁月不待人,人生苦短,能在有生之年为国家、为社会、为大众做出贡献,那都是善行
之举。常怀菩萨心,济世救人,方为后人敬重缅怀,虽已入土,功德无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少林禅宗六祖慧能的偈语道出
了禅的内蕴。少林一行,我顿感人生无常、生死事大之警示,放下来,放得开,用心待,万
事易,得自在。禅如人生,尽在点滴之中;禅如世事,常怀平常心方可得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