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重托
——观看《建党伟业》有感
(一)关于电影本身:
第一次观看这部电影是在电影院里看的,让我为之震撼的是影片强大的明星阵容和一些宏大的场面,也包括震撼人心的历史画面。最近又重新观看了这部影片,在观看中,我总是不断地往前回放,因为影片中描述的历史事件太多,转瞬即逝。这部影片的每个细节都被精心的打磨过,每个镜头都有它出现的意义,稍不注意你就有可能错过了很重要的情节。
《建党伟业》围绕1921年前后展开,展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它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周恩来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邀请到178位演员参演。《建党伟业》作为建党90周年献礼片于2011年6月15日公映。 《建党伟业》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全片分为几个段落,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
蔡和森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为中心,讲述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前半部分讲孙文等革命者建立国民党,与袁世凯争斗的情形;后半部分叙述巴黎和会引发的“五四”运动,布尔什维克的种子经由李大钊、陈独秀引入中国,终于生根发芽,最终在嘉兴南湖召开了中共一大的故事。
从细的方面来说,1911年冬,孙中山从海外归来,于翌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与此同时毛泽东参加了光复新军。很快,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皇室中的威信,从孙中山手中取得了大元帅之身份,北洋民国政府成立。同年10月,国民党成立。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定下密约二十一条并且更改国体,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孙中山与蔡锷成护国军,出师讨袁。很快袁世凯便在举国声讨中黯然死去了。 之后又随着张勋复辟的失败,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而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等人虽身处不同地方,但都在内心思索着救国救亡之路,改变命运的机会即将到来。
(二)通过观看影片《建党伟业》,我有以下这几点的体会:
1、《建党伟业》的观影过程仿佛是一次中国近代史的再学习。如果对中国近代史不了解,恐怕很难真正看懂《建党
伟业》,也就很难弄清楚那些明星脸背后的历史人物到底是谁,他们到底在奔走呼号些什么,他们到底在为什么而奋斗。
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辛亥革命拉开序幕,清王朝濒于灭亡。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命运的危难时刻: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妄图灭我中华,瓜分我领土。影片向我们展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的混乱和黑暗。1911年11月21号,身为同盟会领袖的孙文,自海外启程回国。此后,1912年1月1号,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文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然而此后在袁世凯的窃取之下,大总统的位置被迫让位与袁世凯。一心称帝的袁世凯没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危机。蔡锷去日本和孙文取得共识后,政治格局激变引发南北对立,内战一触即发。
然而随着战争的节节胜利,袁世凯在举国的声讨中死去。中国出现了一批追随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的先进分子。社会主义开始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潮流。1918年11月,一战结束,14万华工浴血奋战为中国赢得战胜国的身份。随后,在巴黎和谈的失败,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标志着一场新的伟大的翻地反封建斗争的开始。而当全国的大学生和无数的仁人志士的爱国热情被彻底激发时“声讨国贼”、“救我中华”,这一声声声嘶力竭的呐喊无不激荡着我们的心,让我们身临当时的场面,不禁也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在那动荡的
年代,我们共产党人为国家民族的存亡抛洒热血的炽热情怀和不屈不挠的抗争。
五四运动有力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成自为的阶级。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41年6月,中共中央确定了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纪念日。
2、 《建党伟业》以中国近代史为叙述主线,但影片的核心重心还是落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艰难历程。从近代史上看,不是每一件大事都与建党有直接联系,所以《建党伟业》采取了多条线叙事的方法。其中一条线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记,从辛亥革命讲到五四运动;一条线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从参军新军直到参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条线是中共成立前的历史思潮,主要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人的事迹串联。这三条主线相互贯穿,要找到这三条线的内在联系,就能够真正看懂这部影片。否则就不会知道毛泽东参军和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袁世凯签二十一条和五四运这动为何又前后呼应。但除了这种多线叙事、相互贯穿的叙事
手段外,又很难找到更好的方式在一部电影中同时讲清楚这些必须要表达的事情,这也是这部历史巨片成功的表述方式之一。
无论是电影的节奏,还是演员的阵容演技都是无可挑剔。很多当时的情景我们都可以从真实的感受到当时革命带给我的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3、在影片中,我最喜欢的是李大钊同志。他在演讲时的激情澎湃,他在辜鸿铭激辩时的睿智,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精神时的奋不顾身,都让我深深地敬佩着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以及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出的伟大贡献。
观看完影片,我认为年轻一代是拯救当时危亡落后的中国的主力军。年轻的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同志坚定不移的高举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浩浩荡荡的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新篇章。这帮热血却有远见,有着自己独立思想的年轻人,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具体要求,努力的完成着这一代年轻人身上的使命。他们在用自己的信仰和信念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涵。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的用来激励所有年轻的一句话就是:“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句话的真谛在这帮年轻人身上体现着。如果当时的中国没有这帮用于探索,勇于接
受先进思想的年轻人,中国的未来又在何方?我们又怎来现在如此和谐安定的社会?
当时的那个时代必须也必然选择了党。它的诞生,给中国带来了希望,给中国人带来了希望,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那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着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斗争,最终终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实现了共产主义的最基本的意义。影片的最后向我们展示了在党的领导之下,中国社会的巨大改变,和谐安定再也不是人们心中的梦想,而是一直触手可及的果实。
《建党伟业》展示了一群激情奉献、爱国图存的年轻人在千辛万苦之下建党的历史,在那一代年轻人的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正是那些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血肉相连。我们不能忘记有过这样一群年轻人为了整个国家,为了整个民族而做出巨大奉献。而他们身上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勇于奉献的精神都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所缺少的。甚至现在的某些宣称自己爱国的年轻人更以此为借口做出一些缺少理智的行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事情。再次重温《建党伟业》这部影片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对历史的审思,对革命者精神的领会和学习。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曾经为我们
的祖国奉献过的伟大的革命者们。
教院13小教文一 周薇 13159202
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重托
——观看《建党伟业》有感
(一)关于电影本身:
第一次观看这部电影是在电影院里看的,让我为之震撼的是影片强大的明星阵容和一些宏大的场面,也包括震撼人心的历史画面。最近又重新观看了这部影片,在观看中,我总是不断地往前回放,因为影片中描述的历史事件太多,转瞬即逝。这部影片的每个细节都被精心的打磨过,每个镜头都有它出现的意义,稍不注意你就有可能错过了很重要的情节。
《建党伟业》围绕1921年前后展开,展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它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周恩来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邀请到178位演员参演。《建党伟业》作为建党90周年献礼片于2011年6月15日公映。 《建党伟业》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全片分为几个段落,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
蔡和森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为中心,讲述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前半部分讲孙文等革命者建立国民党,与袁世凯争斗的情形;后半部分叙述巴黎和会引发的“五四”运动,布尔什维克的种子经由李大钊、陈独秀引入中国,终于生根发芽,最终在嘉兴南湖召开了中共一大的故事。
从细的方面来说,1911年冬,孙中山从海外归来,于翌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与此同时毛泽东参加了光复新军。很快,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皇室中的威信,从孙中山手中取得了大元帅之身份,北洋民国政府成立。同年10月,国民党成立。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定下密约二十一条并且更改国体,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孙中山与蔡锷成护国军,出师讨袁。很快袁世凯便在举国声讨中黯然死去了。 之后又随着张勋复辟的失败,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而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等人虽身处不同地方,但都在内心思索着救国救亡之路,改变命运的机会即将到来。
(二)通过观看影片《建党伟业》,我有以下这几点的体会:
1、《建党伟业》的观影过程仿佛是一次中国近代史的再学习。如果对中国近代史不了解,恐怕很难真正看懂《建党
伟业》,也就很难弄清楚那些明星脸背后的历史人物到底是谁,他们到底在奔走呼号些什么,他们到底在为什么而奋斗。
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辛亥革命拉开序幕,清王朝濒于灭亡。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命运的危难时刻: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妄图灭我中华,瓜分我领土。影片向我们展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的混乱和黑暗。1911年11月21号,身为同盟会领袖的孙文,自海外启程回国。此后,1912年1月1号,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文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然而此后在袁世凯的窃取之下,大总统的位置被迫让位与袁世凯。一心称帝的袁世凯没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危机。蔡锷去日本和孙文取得共识后,政治格局激变引发南北对立,内战一触即发。
然而随着战争的节节胜利,袁世凯在举国的声讨中死去。中国出现了一批追随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的先进分子。社会主义开始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潮流。1918年11月,一战结束,14万华工浴血奋战为中国赢得战胜国的身份。随后,在巴黎和谈的失败,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标志着一场新的伟大的翻地反封建斗争的开始。而当全国的大学生和无数的仁人志士的爱国热情被彻底激发时“声讨国贼”、“救我中华”,这一声声声嘶力竭的呐喊无不激荡着我们的心,让我们身临当时的场面,不禁也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在那动荡的
年代,我们共产党人为国家民族的存亡抛洒热血的炽热情怀和不屈不挠的抗争。
五四运动有力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成自为的阶级。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41年6月,中共中央确定了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纪念日。
2、 《建党伟业》以中国近代史为叙述主线,但影片的核心重心还是落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艰难历程。从近代史上看,不是每一件大事都与建党有直接联系,所以《建党伟业》采取了多条线叙事的方法。其中一条线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记,从辛亥革命讲到五四运动;一条线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从参军新军直到参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条线是中共成立前的历史思潮,主要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人的事迹串联。这三条主线相互贯穿,要找到这三条线的内在联系,就能够真正看懂这部影片。否则就不会知道毛泽东参军和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袁世凯签二十一条和五四运这动为何又前后呼应。但除了这种多线叙事、相互贯穿的叙事
手段外,又很难找到更好的方式在一部电影中同时讲清楚这些必须要表达的事情,这也是这部历史巨片成功的表述方式之一。
无论是电影的节奏,还是演员的阵容演技都是无可挑剔。很多当时的情景我们都可以从真实的感受到当时革命带给我的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3、在影片中,我最喜欢的是李大钊同志。他在演讲时的激情澎湃,他在辜鸿铭激辩时的睿智,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精神时的奋不顾身,都让我深深地敬佩着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以及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出的伟大贡献。
观看完影片,我认为年轻一代是拯救当时危亡落后的中国的主力军。年轻的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同志坚定不移的高举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浩浩荡荡的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新篇章。这帮热血却有远见,有着自己独立思想的年轻人,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具体要求,努力的完成着这一代年轻人身上的使命。他们在用自己的信仰和信念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涵。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的用来激励所有年轻的一句话就是:“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句话的真谛在这帮年轻人身上体现着。如果当时的中国没有这帮用于探索,勇于接
受先进思想的年轻人,中国的未来又在何方?我们又怎来现在如此和谐安定的社会?
当时的那个时代必须也必然选择了党。它的诞生,给中国带来了希望,给中国人带来了希望,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那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着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斗争,最终终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实现了共产主义的最基本的意义。影片的最后向我们展示了在党的领导之下,中国社会的巨大改变,和谐安定再也不是人们心中的梦想,而是一直触手可及的果实。
《建党伟业》展示了一群激情奉献、爱国图存的年轻人在千辛万苦之下建党的历史,在那一代年轻人的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正是那些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血肉相连。我们不能忘记有过这样一群年轻人为了整个国家,为了整个民族而做出巨大奉献。而他们身上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勇于奉献的精神都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所缺少的。甚至现在的某些宣称自己爱国的年轻人更以此为借口做出一些缺少理智的行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事情。再次重温《建党伟业》这部影片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对历史的审思,对革命者精神的领会和学习。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曾经为我们
的祖国奉献过的伟大的革命者们。
教院13小教文一 周薇 1315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