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作文32800字

初一作文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散文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诗歌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品析、讨论。

2.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女情,体会母爱的博大无私,体会女儿对母爱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1.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领会层层铺垫的写法。

三、教学策略

本设计包含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活动学习等环节,力求引导学生弄清各个场景之间的关系,从而领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要在语言品赏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说。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入语: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可以说是赞美母爱的千古绝唱。提到母爱,你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那么,怎样写母爱呢?是写冷暖问候,还是写病痛关爱?有没有一种新颖的写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读冰心的《荷叶·母亲》,看她是如何写母爱的。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指导朗读。

播放情境课文荷叶·母亲。

作听读指导:

注意体会朗读时的语调及感情的变化。

引导学生带着美的情怀,用舒缓的语调,饱含深情来朗读。

2.组织讨论。

设计相关问题:

(1)作者围绕荷叶一共写了哪些事?展现了哪几幅画面?

出示随文赏图。

总结

写到的事情有:

父亲的朋友送莲

我和祖父赏莲

雨打红莲

荷叶护莲

展现的画面有:

凋谢的白莲

盛开的红莲

雨中的红莲

(2)题目是“荷叶·母亲”,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荷叶”和“母亲”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荷叶和母亲的相似点。

【设计意图】

1.营造情境,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2.引导感知画面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能力和联想能力。

(三)品读鉴赏

1.引导理清层次结构。

(1)根据文章的内容填空:

文章从 写起,接着触景生情,回忆九年前 ;从第四段开始,重点写 的情景;由 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抒发了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之情。

(2)找出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文章最后一句话。

(3)前面的这些笔墨起了什么作用?

引导明确:层层铺垫。

引导观看微课铺垫的作用。

2.引导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

(1)“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引导理出情感脉络:“觉得有些烦闷”──“仍是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深深地受了感动”

(2)“我”为什么“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看到雨中叶护红莲,体味到博大、无私、深厚的母爱,内心深受感动

点明托物抒情的写法。

【设计意图】

引导领会本文精妙的构思;引导体会层层铺垫和托物抒情的写法。

(四)活动学习

参考荷叶母亲活动设计开展相关活动。主题:你的心事向谁诉说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五)布置作业

1.有选择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散文诗两首同步检测。

2.课外活动安排:

查阅有关冰心资料,选读冰心作品。

【设计意图】1.检测练习。2.走近冰心。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章细节,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3.品读文章质朴深沉的语言。

4.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

从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解读“我”和母亲。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亲情和生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和母亲的经历和感受,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并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品味揣摩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2.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形象。

教学难点:

切实体会母爱的博大无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面对磨难。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引导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反复品读课文,逐步深入理解课文。

2.学生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激发学生阅读体验。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入:

教师出示PPT 并朗读:

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这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有关庙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一个人强烈的想念之情,这个人便是他的母亲。学习了史铁生回忆母亲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会对这种情感有更深的体会。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走进作者

播放视频课件《秋天的怀念》作者介绍。

1.史铁生虽遭遇了不幸,但他最终走出了人生的困境。看完视频,说说史铁生取得了哪些成就。

2.课件展示: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

3.导入下一环节:史铁生不仅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作品,而且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光辉照亮了很多人的心。那么,是谁照亮了史铁生的心? 板书:史铁生──被母爱照亮的人

下面,一起来欣赏《秋天的怀念》吧!

【设计意图】1.营造情境,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突出史铁生的成就以及母亲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走进课文。

(三)感知课文

1.播放情境课文宣泄的痛苦并引导思考:

(1)当初,史铁生如何面对“双腿瘫痪”遭遇?(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分析理解)

(2)母亲又如何面对“暴怒无常”的“我”?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体会母亲内心的痛苦)

2.播放情境课文秋日的遗憾并引导思考:

(1)母亲为什么要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唤起“我”对生活的勇气,鼓励“我”要好好活)

(2)这段文字对母亲作了哪几方面的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3.播放情境课文烂漫的秋菊并引导思考:

(1)在前文中找出和最后一句话照应的句子。

(2)把题目“秋天的怀念”改为“怀念母亲”好不好?

不好。一是作者以季节的变化来组织材料的,“秋天的怀念”体现了这一点。二是文章末尾描写了秋天的菊花,起了衬托心情和揭示主旨的作用。改为“怀念母亲”则体现不出作者精巧的构思。

4.自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情感。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听读、朗读、思考、讨论中感知课文,重点感知“我”和母亲的形象。

(四)解读人物

第一,解读作者的心路历程。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细细品读文章的语句,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1.播放课文解析从绝望到希望──探究作者的情感脉络。

2.提出并探讨问题:

①“北归的雁阵”“甜美的歌声”为什么会让“我”更加痛苦?

②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一下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问题一:“北归的雁阵”带来春的信息,其自由自在飞翔的样子让人羡慕;“甜美的歌声”往往激起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在这些美好的事物的反衬之下,双腿瘫痪的史铁生会觉得更加痛苦。

明确问题二:“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写出母亲忍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却包容“我”的喜怒无常,侧面表现作者的内疚;“再也”写出了深深的遗憾。

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找出相关的句子细细体会。

第二,解读母亲的形象。

1.组织讨论:母亲的感人形象是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体现出来的,画出你感受最深刻的句子,小组交流,说说其动人之处。

2.出示《我与地坛》里的一段文字: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对照上面一段话,结合文章相关语句思考:为什么“这样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引导学生从三方面理解:一是母亲深受病痛折磨;二是“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三是担心儿子不能“好好儿活”„„

【设计意图】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品读重点字词及具体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五)写法探究

探究“借景抒情”的手法。

探讨问题: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多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绽开得烂漫?

一是通过菊花的烂漫衬托作者对生活的热情,这是以景衬情的写法;二是以菊花照应上文“母亲生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这件事,借菊花怀念母亲,同时照应了题目。

【设计意图】引导了解常见的写作手法,体会写作手法的作用。

(六)活动学习

主题:说说给我最关爱的亲人。

参考文本素材秋天的怀念活动设计。(主题:感恩母亲)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七)布置作业

1.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秋天的怀念同步检测。

2.拓展阅读。

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写一篇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1.基础知识巩固。2.让学生感受母爱并用行动和语言表达感情

《散步》教学设计

安徽省明光市大郢中学 孙发扬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亲情的美好。

三、教学设想

在教师充满激情而富于亲和力的语言引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构建新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温暖的晴空。全家人一起中秋赏月,一块共进晚餐,一同欣赏电视„„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的寻常小事,也体现出浓浓的亲情。现在,让我们一同走向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线条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

①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师注意:如有难度,可这样启发: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

②围绕“散步”这件事理出文章结构线条。

指名回答。如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来启发学生。边答边板书。

师明确:“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孙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师: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在散步的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在岔路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板书)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板书)的美德。同时母亲的选择是——

生:走小路。(板书)

师:这又体现了我国另一种传统美德,是——

生:爱幼。(板书)

三、深入探究,挖掘“尊老”内涵

过渡:这篇课文通过一件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小事——散步来颂扬了“尊老爱幼”的美德。它如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深深地叩击着我们的心魄。

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一个人?理由是什么?大家可以和同位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注意:至少让两名学生回答。

师:我先不评判大家的回答,请大家听培根怎么说的,“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文明之举。”谁能给我们解释一下?

生解释。

师总结:“尊老”和“爱幼”都可贵,这既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但我更赞成培根的话,“尊老”更可贵。因为这是人类特有的高尚情感,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珍贵美德——“孝”的集中体现。同学们,你们知道“孝”字的最初写法吗?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古人解释“孝”为“善事父母者”。我希望同学们能深刻理解“尊老”的含义,把中华民族“善事父母”这一美德传承下去!

四、揣摩词句,体味语言

过渡:好听的歌总是由优美的旋律传送的;美丽的花得由鲜绿的叶儿衬托;同样,美文得有妙语来表达。这篇课文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读来的感受犹如背着花篮与作者边散步边交谈,于不经意间往花篮里采摘几朵并不名贵却很雅致的小花。

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与人你的同桌共同找出你们认为写的最美的词句,如能说出你们的理由,我将洗耳恭听。

师注意:学生讨论后自由回答,但要注意时间,适时的打住。如学生在这一环节打住,则教师可以提示下面语句引导学生来体会课文语言妙处,之后归纳:。(板书)

附文中的妙语(仅供参考) :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六、作业

过渡:同学们,家是温馨美丽的港湾,家是心灵愉悦的空间。家庭成员应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使家其乐融融、幸福美满!不是有那么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吗,它唱出了父母的辛劳,也唱出了我们做儿女应尽的一份孝心。

请你们以“我爱我家”为题,讲述家庭生活中表现浓浓亲情的故事,抒发你对家庭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附:板书设计

《〈世说新语〉两则》课堂实录

湖北省宜昌市第六中学 常红艳

【授课地点】

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

【授课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实验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

★过程与方法

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同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选择中学会做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课堂实录】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

生:(纷纷举手)司马光砸缸(生笑)

师: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假设你在场,面对掉在水缸里的孩子,你会怎么做?

生:大家一起用力把缸推倒。

生:扔条绳子把他拉起来。

生:掷根木棍让他爬出来。

师:砸缸的司马光是机智的,同学们能不局限于故事本身,有自己的创见更机智。今天我们就随着南朝刘义庆再认识两个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是谁呢?请阅读《世说新语》两则。

二、品读《咏雪》

师:学习文言文重在朗读,请放声朗读《咏雪》

(生放声朗读、师同时板书: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师:下面请同学把这句话读一遍。哪位同学先来试试。

生: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师:她读得对吗?(生点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谢太傅在大雪天里举办家庭聚会。

师:喔,原来是根据文意读准节奏的。(板书:读准节奏)。下面请两人为一组再读课文,希望和这位同学一样读准节奏。

(生再读课文,一生举手提问)

生:文中的最后两句该如何去读准节奏?

师:这两句确实是全文的难点,要读准这一句,首先我们要弄清前面“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与今义是否相同?

生:与今义不同,文中的“儿女”指的是侄儿侄女,即谢安的哥哥的儿子和女儿。

师:谢安何许人也?

生:谢安是东晋名士,曾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师:喔,文中的“公”原来指的就是鼎鼎有名的谢安。那最后两句话又是介绍谁的?请用自己的话讲出大意。

生:那个兄女就是谢安哥哥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师:根据文意便可读准节奏,下面谁来攻破这两句?

生: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师:好,攻破了难点,有谁来挑战全文?(生陆续举手)

生:读全文(摇头晃脑)。(生笑,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这位同学最高的肯定。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得最好?

生:全文的节奏他不仅把握得比较好,而且他读得很是沉醉。

师:噢,高山流水遇知音,你很善于倾听。确实这位同学不仅读准了节奏,而且还读出了音韵味。(板书:读出韵味)文言文,读准了节奏就读懂了一半,还有一半则需读出韵味。看来,这位同学已经读懂了《咏雪》。还有哪些同学想向他挑战,请再读课文,像这位同学一样摇头晃脑读出韵味来。

(生边笑边摇头晃脑地朗读)

师:下面就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出它的音韵味来,并简要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生:(摇头晃脑)公欣然曰:“大雪纷纷何所似?”

师:你的朗读再现了当时谢安说话时的语气及神态,能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吗?

生:大雪纷飞,谢安即兴提问,很有生活情趣。

师:说得好,你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便有多广阔。(生笑)

生:我喜欢兄女的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把纷纷扬扬的白雪比作了轻盈的柳絮。

师:多有诗情画意。你知道哪些关于写“雪”的古诗词呢?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师:这句诗写的是梨花呀?

生:是以梨花喻冬雪。

师:聪明!看来这位同学平时善于积累。我也摘录了几首古诗词,请大家朗读,看看这些诗句中各是怎样写雪的。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树飞花。”

──韩愈《春雪》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华幼武《春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张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陆游《夜大雪歌》

生“这些诗句分别把雪花比作飞花、玉蝶、玉龙、天女散花,生动形象。

师:那么大家见过雪吗?(生摇头)没见过,那给我们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见见吗?(生齐答:想!)那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吗?(生闭上眼睛约30秒)下面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以下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曰:“ 差可拟”

曰:“未若 ”

请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进行成果展示交流。(生分组讨论,师作行间指导,并参与一小组讨论)

生:生A 曰:“撒糖空中差可拟。”

生B 曰:“未若槐花迎风飘。”

生C 曰:“未若鹅毛当空舞。”

生:生D 曰:“棉絮纷飞差可拟。”

生E 曰:“未若梨花漫天飞。”

生F 曰:“未若天仙散百荷。”

生:生G 曰:“樱花飘落差可拟。”

生H 曰:“未若玉屑静静落。”

老师曰:“未若白蝶翩跹舞。”

(仍有不少小组举手)

师:刚才我们同学们一起交流了九句,加上兄子、兄女们的两句,你认为哪句对雪花的描述最为贴切、生动、新颖?

生:我认为还是兄子的那句话:撤盐空中差可拟。

师:你认为这句话对雪花的描述好在何处?

生:盐和雪花都是白的,而且下落方式是相同的。而柳絮、棉絮,鹅毛,槐花等都是往上扬的,且颜色上有的是淡黄色,与雪的颜色和下落方式不大相似。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抓住了盐和雪花的形似之处。有没有观点不同的?

生:我还是觉得兄女的回答更为机智,柳絮和雪花都有轻盈的特点,都是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的,而且具有美感。

师:柳絮和雪花具有神似之处。对雪花最贴切的描述往往是形似和神似的统一。

:我觉得生C 的“未若鹅毛当空舞”比兄子、兄女的回答都要好,因为这句不仅形象,且有气势。(生鼓掌) 生:我觉得老师的“未若白蝶翩跹舞”最为贴切、生动,具有美感,且富有诗意。

师:是吗?我觉得同学们写的也不错,你看,“未若鹅毛当空舞”,不仅形象,且有气势,还有“未若梨花漫天飞”,岑参就有一句名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他就是以梨花比喻冬雪。下面,大家就带着这种美好的想象去朗读《咏雪》。

(生带着想象朗读《咏雪》)

三、赏读《陈太丘与友期》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篇,请大家评评我是否读准了节奏,读出了韵味?

(师朗诵《陈太丘与友期》,读后同学们热烈鼓掌)

生:一个字:好!(生笑)

生:老师有一处读错了:“尊君在不”中的“不”应读“

”,老师读成了“”,(马上有生举手)

生:这里应读成“”,注释中说这是一个通假字。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质疑与解答。下面就请大家自读《陈太丘与友期》,读中质疑(板书),在书上将疑难点进行圈点勾画。

(生自读课文)

师:下面请4人为一组合作学习,质疑解惑。小组内解答不了的请另推荐一个中心发言人作好记录,提出问题全班讨论。

(生分组讨论)

生:我们这一组对文中的后两句不太懂,友人“下车引之”要做什么?而元方又为何“入门不顾”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非常有价值。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这里,待会请大家来解答。在疏通文义方面还有疑问吗?

(生摇头)

师:真没有?可我对文中的“尊君”“君”“家君”不太明白。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呢?谁来告诉我?

生: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师:看来是真懂了。下面请大家分角色来朗读全文,一生读叙述性语言,一生扮演友人,一生扮演元方。

(生分角色朗读)

师:听了刚才的分角色朗读,东汉时期机智过人的元方仿佛历历在目。刚才有同学问:友人“下车引之”要做什么?元方又为何“入门不顾”,下面就干脆来个角色串演,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辨(板书:读后思辨)。两人为一组,自由组合,一人扮演元方,一人扮演友人,将两人的对话表演出来,也可以改编对话,甚至还可以创编结局。要求:对话中要体现元方的机智,可以文言与白话夹杂。

(生纷纷下位自由组合进行排练)

(第一组上场“一人当解说,一人扮演元方,一人扮演友人)

解说:陈太丘与朋友约好了同行,说好了中午见面,已过中午,友人未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到。元方当年七岁,在门外玩耍,友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等你等了半天不来,已走了。”友人便发怒说道:“真不是个东西,与我说好了同行,却丢下我一人走了。”元方说:“你与我父亲约定的是中午,中午过了你还未到,则是不守信用。对儿子骂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过来握住他的手说:“刚才是我的不是,对不起,对不起。”于是元方便带领他去见他的父亲了。(生鼓掌)

师:这一组的表演回答了友人为何要“下车引之”,并将结尾的“入门不顾”给予了创编。下面还有没有将文中对话进行改编的,如面对友人的“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还会有怎样机智的作答呢?

(第二组上场:一人扮演元方,一人扮演友人)。

生甲:尊君在不?

生乙:待君久不至,已去。

生甲:(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生乙:家君是非人,君与家君同行,君岂不非人哉?

生甲:(惭)小小年纪,机智非凡,佩服佩服。

生乙:哪里哪里。

(生大笑,长时间的鼓掌)

师:对于刚才的两组表演你喜欢吗?

生:第一组表演创编结局,让我们意识到要讲信用,同时要学会宽容,给人以改过的机会。

生:我更喜欢第二组的表演,改编对话,充分体现了元方的机智。

师:刚才的两组表演,都非常精彩,我觉得不仅表现了大家在才学方面和文中元方一样机智,而且在品行方面比古人更胜一筹,(生笑,长时间地鼓掌)

四、朗读背诵

师: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根植于我们的心灵,伴随我们成长!下面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加以背诵。

(生自由朗读背诵)

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生:“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生:背《咏雪》全文(生鼓掌)

五、激趣探究

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机智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而他却不为所动吗?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你知道时年九岁的徐孺子是怎样一鸣惊人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走进古诗文!

《金色花》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诗文情感基调,品味精美语言。

2.初步感知印度文化和泰戈尔的诗歌特点。

3.学习和借鉴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法感知课文内容。

2.用品析讨论法领会语句的深刻含义。

3.用合作探究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童真童趣,感受人间至爱真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途径,感悟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

教学难点:

1.通过想象,鉴赏诗歌,学习和借鉴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2.学习本文托物寄情的写法。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品析、讨论;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并配合多媒体课件,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本课设置了情境导入、感知学习、品读欣赏、想象练习、活动学习、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2.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欣赏视频课件和反复朗读课文完成的。

3.通过引导学生品赏语言,感受泰戈尔散文诗的魅力。

4.利用本课特点,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刚刚告别了童年,冰心有一句写童年的诗句:“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童年是如梦如幻的,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的孩子有无穷的想象力。伟大诗人泰戈尔笔下有这样一个印度孩子,他突发奇想,用纯真的童心和奇特的方法表现对母亲的依恋。让我们一起来品读《金色花》,认识这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形象。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播放情境课文窗前花影、情境课文庭院花香、情境课文牛棚惊喜,指导学生熟读课文并设计相关问题:

1.文章共描绘了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每幅画面加一个小标题。

2.你能各找一个词形容文中孩子和母亲的特点吗?

(答案见PPT 批注)

【设计意图】

1.营造情境,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感知人物特点。

(三)品读欣赏

1.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班级小组内讨论:

(1)作者为什么要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

(2)作者是如何表现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与爱的?画出相关的词语。

(3)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它给本文蒙上了宗教色彩,烙上了印度文化的印记。找出课文中其他体现宗教色彩的地方,画出相关的词语。 (问题分析总结见PPT 批注)

2.通过视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播放课文解析巧妙的抒情角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神奇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走近伟大诗人泰戈尔。

(四)表达练习

1.教师引导:本文借助“金色花”的形象表达了纯真的母子之爱,这种通过想象,借助具体形象来抒情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同学们,你想借助什么表达对妈妈的爱呢?让我们也来借用这种方法比赛说说心里话。

请以“妈妈,我想变成……,当你……的时候,我……”的句式说一句话。

2.通过以下步骤组织训练:

(1)学生仿写 。

(2)小组交流 。

(3)全班评议 。

【设计意图】通过训练,既提高想象能力,又提高表达能力。

(五)语文活动

1.展开活动

(1)教师: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用行动去爱自己的父母、亲人!爱周围的人乃至一切可爱之人吧!

(2)组织《牛棚的故事》主题活动。

2.参考金色花活动设计。(牛棚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六)布置作业

1.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金色花同步检测。

2.课外活动安排 。

①读书活动:阅读《新月集》,做读书笔记。

②实践活动:回家做一件事让父母感受你对他们的爱。

【设计意图】1.基础检测练习。2.引导走近伟大诗人泰戈尔。3.让学生感受亲情并用行动和语言表达情感。

《散步》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导读导议。

2.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课文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生活情境,感受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意识。(多角度解读课文,注意“责任”的维度。)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象征意义。由此,切实地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熏陶。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台湾作家张文亮有一首有趣的诗叫《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诗中写道到:“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和蜗牛散步,真是突发奇想啊!和蜗牛散步,需要多大的耐心呀!下面,让我们从童话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一对中年夫妻和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儿子一起散步,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前后都是妈妈和儿子”。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教师播放情境课文“田野生命”并设计相关问题:

(1)说说有关散步的时间(季节)、地点、人物。

(2)你印象中的“初春”是什么样子呢?你见过“初春的田野”吗?

2.教师播放情境课文“分歧选择”并设计相关问题:

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要简洁明了。)

起因: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经过:“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疼爱孙子,决定走小路。结果:走小路。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指导明确记叙的“六要素”。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面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问题时,“我”最终选择了走小路,这样做,是不是不尊重老人呢?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2.这一家四口人你最喜欢谁?结合课文说说喜欢的理由。(不要忽视默默无言的“妻子”的形象。)

3.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触及文章的核心部分,如“责任感”“孝敬老人”等。

(四)语言探究

1.教师导入并设计问题。

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载体。细细地品味语言,才能更好领会文章的内容。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子,再细细体会句中词语的意味。

(1)找出你认为很有意蕴的语句并简要说明理由。

(2)找出你认为很美的语句并简要说明理由。

2.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1)语言的意蕴往往体现在“情”和“理”两方面。本文也不例外。

举例:“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重点分析:太迟、太迟了;总算;熬过。

(2)语言的对称美。

举例:“有的浓,有的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引导观看微课“对称句的品味与应用”。

【设计意图】1.通过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了解品赏语言的角度。2.通过评析语言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五)写法探究

1.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上述讨论中,很多同学注意到了景物描写的句子,我们来关注以下问题: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教师播放课文解析“一切景语皆情语”并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交代背景、暗示主题。

【设计意图】讨论并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为指导在写作中运用景物描写作铺垫。

(六)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晒晒我的“全家福”;给家人设计一张生日卡片并写上温馨的祝福语。

2.家庭幸福的秘诀──“爱与责任”。

可参考文本素材“散步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七)布置作业

1.有选择地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文本素材“散步同步检测”。

2.真诚行动。

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设计意图】1.基础检测练习。2.让学生感受亲情并用行动和语言表达。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山东省兖州市第十五中学 闫宪富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

2. 欣赏生动的故事情节

3. 诚信做人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切入

出示课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现了少年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表现机智聪明少年的文章《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

二、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 指名读,注意把握语气、语调

3. 评议朗读中的精彩处或不足处

4. 分角色读:一生读叙述性语言,男生读友人语言,女生读元方语言。

三、疏通文意

1. 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翻译全文,如有疑难同学间交流。

2. 解释加线词语: 陈太丘与友期 期日中 太丘舍去 下车引之 入门不顾

3. 请三位同学翻译文章,其他同学帮助更正。

四、背诵课文

五、复述故事

要求:复述不同于背诵,它允许有个人的合理想象和再创作。

六、人物画廊

1. 本文描写了几个人物?重点描写的人物有几个?(友人、元方)

2. 文章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请分别找出有关语句。

3. 个性品读

画出人物对话,并品味人物语言。

⑪首先揣摩友人的两处语言应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

提示:第一处(询问、客气),第二处(愤怒、音调高)

⑫元方会用怎样的语气回答?

提示:第一处(客气),第二处(义正辞严)

⑬同桌两位同学试读一遍。

4. 人物语言反应人物性格,那么友人、元方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呢?(交流讨论。)

明确:

友人:无信、无礼

元方:懂礼、聪明、识义、正直不阿

七、圆梦剧场

1. 不少同学有这样的梦想长大当导演、当演员,为了圆梦,我们自己作主,当一回导演、演员,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梦剧场。 提示:

⑪把本文故事编成短剧。

⑫四位同学自由组合,一位当导演,其他三位扮演太丘、友人、元方。

⑬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要到位。

⑭可创造性地增加情节。

2. 排练

3. 上台表演

4. 老师现场采访导演:

导演:你认为三位演员中哪位表现得更出色?好在什么地方?

八、观点对对碰

最后一个场面耐人寻味:“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行为的?

提示:

1. 模仿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形式,设正方和反方,每方可设主辩手一名、二辩手一名、三辩手一名。

2. 赞同元方的行为的观点的为正方,反对元方的行为的观点的为反方。

3. 正反双方分别阐明自己的观点,并用事实和道理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九、我来讲故事

⑪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明确:做人要讲诚信。

⑫请同学们把自己所知道的或自己亲身经历诚信故事先讲给自己的同桌,然后再讲给大家听。

(诚信故事举例:商鞅言而有信;孙武斩姬演兵;曾子杀猪;诚信的试金石。)

⑬老师来讲一个故事:

故事见《读者》(05年22期《盗马》)

请同学们续写故事结局。

老师总结:从这个故事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诚信是更高层次的智慧。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揣摩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分析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重点语句。

2.体味作者学习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设计好问题,采取小组合作,深入解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设计学生活动,模拟聋哑人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教师导入

人的一生总免不了磨难,面对绝境,我们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迎难而上?很多人都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邰丽华和她的团队以聋哑之身演绎《千手观音》,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绚烂;贝多芬以残疾之躯谱写《命运交响曲》,让我们领略生命的辉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看看命运多舛的海伦? 凯勒如何焕发生命的光彩。我们先看一段介绍海伦? 凯勒的视频。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作者简介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再塑生命的人作者介绍。

【设计意图】

为人物分析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

导入:是谁让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小女孩成就了这样一段生命的传奇呢?

我们朗读《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文章写了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老师之间的哪些事?

明确:海伦·凯勒初识安妮·莎莉文老师;安妮·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

2.阅读课文“杯”与“水”部分,布置下面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莎莉文老师在教育海伦·凯勒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阻碍?

明确:海伦·凯勒在学习“杯”和“水”的过程当中遇到了理解的困难,与老师发生了争执,陷入了迷茫、困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关注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引导理清文章思路,简明扼要表达。

(三)内容探究

1.谈谈你对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老师的认识。

教师播放微课感受水感受爱。

明确:

海伦·凯勒:求知欲强、善思好学、不屈不挠、悟性极高、情感丰富。

安妮·莎莉文老师:善解人意、讲究方式、充满爱心、耐心细致。

2.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再塑生命”的理解。

明确:“重塑生命”的历程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 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通过重点段落的感知体会“再塑生命”的深刻含义。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学生能全面思考。

(四)语言探究

教师引导:

本文文字流畅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善思好学的性格和追求。

教师布置问题:

找出本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示例:

句子: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赏析:这句话表面是写文字带给作者的美好感受,实则暗示的是知识的力量。是知识使“我”这个盲聋哑人看到了“光明、快乐、希望”,因而,“我”觉得世界充满了花香,洋溢着美丽,自己是最幸福的。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理解得更加透彻。

(五)写法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文章前4段写了什么内容?文章前4段都没有安排安妮·莎莉文老师出场,这部分文字是否多余?为什么?

明确:不多余。用层层铺垫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性,也加重了开头所说“最重要一天”的分量;同时,也给读者留有阅读期待,让人急于了解莎莉文老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恰当的铺垫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

(六)活动学习

1.布置课外任务。

搜集古今中外身残志坚人物的故事,感受其优秀品质。

2.活动──体验“黑色世界”

参看文本文件再塑生命的人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尊重并关爱残疾人群体,学习他们勇敢、坚强的品质;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体验没有光明的世界,珍惜光明,爱护生命。

(七)布置作业

1.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再塑生命的人同步检测。

2.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写读后感。

【设计意图】1.基础知识巩固。2.让学生全面了解海伦·凯勒,并能从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及评点

执教:湖北省宜昌市第六中学 常红艳

评点: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 余 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文言兴趣

师:苏东坡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朱熹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是你我的良师益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们不仅要好读书,而且要会读书。古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或成语有很多。你在平时积累中知道哪些呢?

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师:一代诗圣的经验之谈。这句名言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生:要多读才能写出佳作。

师:这是语文学习的秘诀之一。

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朱熹

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这里为什么要读“”而不读“”呢?

生:因为这里的“见”是“显现”的意思,所以读“

”。 师:看来你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好。还有吗?

生:学而不厌。

师:这是一个成语。用现代汉语说,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习不能满足,要活到老,学到老。

师:哪种表达更精练?

生齐答:成语。

师:这个成语来源于何处?有谁知道?

生:《论语》,是孔子的一句话。

师:好,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就是从这本书中选取的十则。不知大家意识到没有,刚才大家所说的名句均是文言古诗,还有不少成语直接取典于古诗文或文言文中的格言警句。这些文言古诗和成语都具有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平时我们说话作文能运用成语或引用诗句可谓是一件快事。相信我们能学好古诗及成语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那么如何学好文言文呢?

生:要多读。

师:正如刚才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点评:围绕读书,由学生所熟悉的成语及古诗词导入,将学生的积累带进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同时也由学生总结出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二、初读课文,走近作者作品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作家作品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生: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贡献,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生: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这一个故事正好在我们今天要学到的格言中有一句类似的文言句,一会儿读的时候请大家再来作答。

生:孔子因他的刻苦好学,终于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孔子的像身长6.4尺,号称“长人”,给人感觉高大、庄严。

师:大家可以参看书上插图。我感觉到的不仅是高大、庄严,我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子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点评:用做“作家作品读书卡”的形式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利用资料、资源共享,对于今天的信息时代不失为一种高效之举。对《论语》及孔子的了解也为下面文言文的学习张本。)

三、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1. 师:好文不厌百回读。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注意到了关键字的读音,音咬得很准。

师:你很会倾听。你刚才说的“关键字”是哪些字?

生:第一则中的“说”同“悦”,故读“

”;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 “”。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下面注释有。

师: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好方法。这种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文言现象叫做“通假”,大家只需了解即可。你能否再举一例?

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就是通“现”。

生:《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的“强”通“僵”。

(点评:根据学生的朗读及评价归纳出了读准字音的方法,对文言特殊现象的讲解适可而止。)

师:好,大家不妨将刚才所说的这些关键字的读音专门设置一个门类积累到你的读书卡中去。刚才大家由一个例子联想到其它,这种学习方法叫什么?

生:举一反三。

师:你知道是谁提出的吗?

生:孔子。

(点评:适时引导学生做读书卡,并及时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学机智。)

2. 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的学习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以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前七则比较好懂,第八则的含义我们这一组不太明确。

师:哪一组的同学来帮他们解决?最好能“授之以渔”。

生: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师: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

(生齐读第八则。)

(点评:通过理解文意读准节奏,行之有效。在读中做“难句理解”读书卡,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并由学生自己交流解难方法。时时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 师:会总结的人一定是会学习的人,由“学会”走向“会学”,好。文言文的理解其实还可采取“会意”的方法,读懂大意即可。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一则中还有两个词语被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是哪两个?

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师:像这类成语在《论语》中还有很多。除了这两个,你还知道哪些呢?

生:温故知新、见贤思齐。

生:学而不厌、循序渐进。

师:看来你的阅读面很广。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点评:成语是古今汉语的桥梁。通过对成语的摘抄,既走进了文言文,又增强了现代语的积累。)

4. (生背读)

生:我最喜欢第一则。(生背诵“学而”章)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则呢?简要说明理由。

生:所谓“学习”就是既要“学”(学道理)又要“习”(练习、温习),告诉了我们学习方法。

师:好比游泳,先学游泳知识,再下水实践。谈学习方法的还有哪几则呢?

生:“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关于学习态度的呢?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我们回头再来看看关于孔子被那个七岁孩子拦路的故事,孔子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联想到了文中的哪一句话呢?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生:我联想到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师:两位同学都读得有节奏、有韵味,看来是真正理解了。不错,这两句讲的都是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那么由这一句话我们又可以联想到哪些成语呢?

生:取长补短。

生:不耻下问。

师:其他几则,是关于哪些方面的呢?有没有你喜欢的呢?

生: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我喜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师:由这一句你联想到了哪句古诗呢?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关于这些格言警句你打算如何摘抄呢?

生:进行分类:学习态度类、学习方法类、思想品德修养类。

(点评: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格言警句当堂背诵,背出韵味,既加深了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又培养了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自然地得以实现。)

第二课时

四、读后思辨,读出个性化见解

师:在上一节课的自由背诵中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为每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可能相同。读着你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种个性呢?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

(生再读、背课文。)

生:我特别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这句话道出了我的心声。从小爸爸妈妈就逼着我学钢琴,强迫我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我很苦恼。我真想把孔子的这句名言送给我的爸爸妈妈。

师:你与孔子的思想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共鸣,回去后别忘了与父母交流。与作者进行对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这种学习方法值得每位同学借鉴。阅读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这句话你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我不完全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孔子的这句话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请注意文中一个“恕”字,本身包含了“相互体谅”之意。既是体谅,那么就要就事论事,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父母确实是为了你好,“己所不欲”,也可“施于人”。现在不理解,等长大以后你也许就会明白父母的苦心。

师:相互体谅、换位思考就可搭起一座理解之桥。俗话说得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就是要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我在读第二则“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感慨颇深。今天读来也似谆谆教诲,如在耳畔,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生:古人很重视品德修养。曾子是每天多次自我反省,如果每天我们也能自我反省一次:今天的我是不是每件事都尽心尽力去做了呢?对朋友是不是讲信用呢?老师讲的是不是都复习了呢?我相信这样便能使自己不断提高。

师:正如竹──每前进都要作一个小结一样。说到自省,《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现在我们的学习评价中不是特别重视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吗?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新的启示呢?

生:读到这一句我联想到了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即讲信用。

师:“忠”“信”是儒家文化道德条目中重要的两条,是立德之本。“忠”表现在尽心竭力去做事,“信”即对朋友讲信用。这“忠”“信”二字在当今时代仍需倡导。要诚实不欺,敢说真话,说话算数,这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大家能从中读出如此多的感悟,这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养料。

(点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及自我体验再来品读这些语句,进行思辨,就会“温故而知新”,读出更多个性化的理解来。这就是创造性阅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五、激趣探究,综合实践活动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可也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说主张的是一种中庸思想,应该批判地吸收。比如陶渊明就对孔子很不以为然。陶渊明说孔子是“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这‘弥缝’二字,是把国情比为一堵有裂缝的墙,孔子的工作任务只是用水泥石灰把裂缝填满,让它的外表仍然是一堵完好的墙而已。

我在读《论语》时,我的思绪就常常穿越时空走进孔子的那个时代,战争、疾病、欺凌、掠夺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正义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这时候孔子出现了,他不顾一切地奔走呼告他的神圣理想。应该说,游走于诸候之间是一种悲壮的举措,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写一份读书报告。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点评:师生同讲同议,引出争议的话题,留待学生在课外以更高的热情更浓的兴趣去读《论语》、去读孔子、去读更多的文言文、去背更多的文言名句。)

【教学反思】

1.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两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则》了。

2.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北师大肖川教授语)。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卡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河北省唐山市第七十五中学 陈光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

2. 能准确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课文

3. 能够读、写、理解“子曰、愠、罔、殆、矣、诲、弘毅、士、凋、恕、欲”等词语。

4. 学习《论语》中名言警句的简单应用。

5. 简单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过程及方法目标

诵读理解 交流质疑 教师点评 全文背诵 学以致用 积累拓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感受孔子伟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做法和人生价值观,提高个人思想修养。

2. 联系自身经历,体会课文内涵,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

◆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文章,评点课文内容,精讲难点章节

◆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涵,触动学生心灵,感受“至圣先师”的伟大人格

◆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教师对学生做朗读指导,正音断句。

2. 学生互相质疑法。学生将自己的疑难当堂提出,学生互答。(也可采用学习小组集中质疑,再互相解答法)。

3. 归纳、总结法。将本文涉及到孔子、《论语》体裁及主要内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名言、警句等进行归纳记录。

4. 教师评点法。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进行评点指导,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认识。

5. 延伸应用法。针对本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点进行延伸应用练习。

◆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 课件 运用POWERPOINT 系统

◆ 学生课前准备

1. 找4-5名学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题排练一小品,情节简单明快,用时3~4分钟。

2. 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孔子及《论语》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 教学说明

因我所教班级每周有一节学生国学演讲课,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学生对孔子及《论语》比较熟悉,故此在对这两者的处理上可以比较简略。

◆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朗读、分析文章内容。进行简单应用拓展。

◆ 教学步骤

(多媒体课件展示孔子像,背景音乐为古筝曲《高山流水》,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语

教师在黑板板书繁体“圣”字,由学生识读并分析这个字特点,明确“耳、口皆为王,是为圣”,说明人们把能听、能说,胸中有韬略、有学识、品德高的人称为“圣人”。有一个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这八个字)可见这个人的厉害了。这个人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板书“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可见这个人的影响力之大了,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就是我们大屏幕上这个人。对于孔子,大家都不太陌生,而记录孔子生平的那本书《论语》, 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吧, 历史课上老师也已经教过了,那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孔子和<论语>的有关内容。

二、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出示幻灯片,内容如下)

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用重要地位。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孔子的深邃而言简意赅的言论,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展示幻灯片,出现孔子图像及课题,教师再板书课题)。

认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第一部分:读)

1.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找一名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对照注释自己朗读《〈论语〉十则》。)

2. 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3. 展示幻灯片,给重要字词正音及课下列出的三个通假字的读音及解释。(幻灯片略,字词如:论、愠、罔、殆、凋、焉、弘、恕等,通假字有:说、女、知。)

4. 学生各自大声的流利的朗读课文。

5. 就“大声”“流利”“快速”进行朗读指导和示范。

6. 全体大声的节奏准确的朗读课文。

(第二部分:解)

1. 大家阅读本文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文的课下注释非常全,大家在阅读中的一些疑问基本上都有说明,下面请大家根据课下注释及平时〈论语〉演讲的积累,自己试译文章内容,个人的疑难可以小声的和同桌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一会给大家提出来。

2. 学生提出疑难,互相解答。(疑难以字词、短语为主。)

3. 给大家一点时间,看一看自己哪一则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一般说来,学生对第八则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做示范性翻译)

例如: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生齐读第八则。)(板书可设计为“以仁为己任──重,死而后已──远”的一一对应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4. 通过解答疑难,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请同学来试着按则翻译文章。(配合幻灯片进行翻译,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指正)。

(第三部分:练)

1. 大家在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后会发现,文章的每一则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请大家说说他主要说了那些方面的东西?(明确:学习与人生修养两类,学习又可以细化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类。)(教师板书)

2. 既然是和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就请大家看看下面几道练习题。(展示幻灯片)

例:(1)与陈毅元帅“大雪压清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2)讨论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语句是:

(3)一组对比图片,(好与坏的典型), 谈感受, 用文中语句回答:

(4)学生表演小品,学生根据小品答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小结课文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这节课我们粗略了解课文的内容,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可以谈出对里面的话的理解,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了解孔子,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从十则中选出自己喜欢的2-3则,写出喜欢的理由。

第二课时

◆ 教学要点

(1)归纳总结文中成语、警句

(2)针对内容进行讨论思辩

(3)感受孔子伟大而深邃的思想内涵

◆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个人就是孔子,而这本书就是《论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十则,并要求大家课下背诵这篇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生背诵全文,还可以安排单人背诵)

二、总结概括成语、名言警句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常常把它称作什么? (生: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 (明确如:温知知新、见贤思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师:《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幻灯片显示《论语》中的成语。) 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最好能谈谈你的感受。(如:(1)生背诵“三人行”篇,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凡事都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2)生背诵“岁寒”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松柏”理解为一个人,意思是说“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现在请你按照上节课提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类进行分类摘抄。(学生在可讨论的情况下进行摘抄)(幻灯片:分类的名言警句)

三、拓展思辩,读出个性思想光芒

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上节课我们留了作业,请大家找出最喜欢的二到三则,谈谈个人的看法。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生再读背课文。)(生一般说来可谈出自己的看法,如) 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学生可能会谈出父母不顾孩子心理强迫孩子做某事等等。针对“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可能谈出和进步、思想、成绩、积累等有关的认识。如有必要,教师可在这里提出“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也希望大家学以致用,用到自己的提高修养和学习上来,见贤思齐,近朱者赤,只要大家坚持下去,相信你也一定会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四、教师小结及作业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战争、疾病、欺凌、掠夺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正义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这时候孔子出现了,他不顾一切地奔走呼告他的神圣理想。应该说,游走于诸候之间是一种悲壮的举措,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写一份读书报告,谈谈你的感受。

五、阅读推荐(幻灯片:《论语心得》封面)

北师大的于丹教授写了一本书,名字叫《论语心得》,谈了《论语》和人生、交友、人的内心等方面的关系,通俗易懂而且见解独到,推荐大家读一下。

六、结束语(幻灯片:孔子半身铜像,题目:永远的孔子)

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每次看到孔子的图像,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大师的只言片语来感受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让我们全体起立,面对先师的图像,深深的鞠上一躬,说一声:“谢谢老师”。(仪式进行)

结束(背景音乐)。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北京市鲁迅中学 程 垚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带领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导读导议。

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自身对祖国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2.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让学生查找作者的一些经历、创作,加强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给了济南。”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济南的冬天》,看大自然赐给了济南什么样绝美的景致,竟那样令作者心醉神迷,写出这样的评价。

课件展示图片和板书标题、作者。

【设计意图】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读书,并设计相关问题:

1.师生同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形似字。

教师出示整理好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2.生生自读讨论:作者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什么?

3.分组讨论:围绕着总特点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文章结构脉络。

赞誉了“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的词语是“温晴”。

第一部分(1段)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2~6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散文的朗读,师生读,生生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文本中理解、解决问题。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文章开头,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感知作者的情感,互相交流预习中查找到的资料。

3.第二部分具体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来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1.把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地方进行了对比的方法:北平的寒,济南的暖;伦敦的暗,济南的明;热带的热,济南的温;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教师点拨: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誉为人民艺术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作者之所以用北平、伦敦、热带地方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老舍25岁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国,生活了6年,回国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在济南温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仅发自肺腑的抒情道:“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从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作文时一定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染人。

3.全文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写“响晴”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几个画面: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济南冬天的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内容,抓住重点,培养学生相互交流查找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景物的特点。

(四)语言运用与品味

1.教师导入并设计问题,请学生展示朗读,带着同学们再品析课文,思考问题。

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载体。细细地品味语言,才能更好领会文章的内容。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子,再细细体会句中词语的意味。

(1)文中描绘了山、水、城、雪等多幅画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2)我认为 是最精彩传神的词语或句子,它妙在 。

2.教师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1)语言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生动贴切。

举例: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同时,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可爱、慈善,生动而巧妙地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重点分析:被风儿吹动;害了羞。

(2)词语选用上十分讲究。

举例: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设计意图】1.通过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了解品赏语言的角度。2.通过评析语言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五)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仿照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仿写。

2.说说自己家乡冬天的特征,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

3.《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六)布置作业

1.摘录比喻、拟人句,体会表达效果。

2.小写作《校园的冬天》,400字左右,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

【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效果。2.课堂知识的学以致用。

《春》教学设计

山东省潍坊诸城市树一中学 张丽霞 郑茂良

一、教学目标

1. 品味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

2. 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二、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课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了生机,春天如诗情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春》,走进那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净化。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

(2)在读的过程中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圈出来,不明白意思的词语划下来。

(3)划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语或优美的句子或优美的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3. 老师总结

(三)概括文章的主题

(四)自学指导

第一步:读、析(读析的过程也就是品味文章中的优美的语言的过程)

要求:

1. 细心的品读文章,把你认为好的词语或美的句子好在哪里,美在哪里读出来,要读的抑扬顿挫,读的声情并茂,读出感情来。例如:春花图,尽管景不在这里,但要读出来,让同学们感觉到花儿盛开的样子。

2. 析即分析,分析的要透彻,要有一定的深度。在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准确生动的词语、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作方法 、文章的主旨句 、内容„„)

3. 品味语言:

(1)四人一小组合作把你认为比较好的词语,句子 、段落找出来写在笔记本上,并进行分析。

(2)最好用这种方式:(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它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或表达方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出了什么)当然也可以不用。

例如:

(1)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悬”字用的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上星星的状况。

(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静寂的、是梦幻的。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它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

(3)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它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这几件事对自己的影响之大。

(4)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因为它是本文的主旨句,这句话是作者的座右铭,也是今天每个青年学生得以成才必由之路。

第二步:悟

悟即感悟(学生才艺展示的过程,学生即兴自我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主旨,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拓展的过程)

本文作者描写的对象是“春”,表达了对春的热爱赞美之请,与春有关的知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你都可以用你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变成你自己的作品。

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点方面进行创作:(仅供参考)

1. 描写春天的词语。

2. 描写春天的诗句。

3. 与春有关的俗语、名言、警句。

4. 如果你的歌唱的比较好,唱一首赞美或描写春天的歌。

5. 本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文中有诗,诗中有画,作者抓住春的特征,依次描绘了五幅图画,张开你想像的翅膀,画出其中的一幅或几幅从画面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6. 朱自清在《春》中详细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户外全景图,而对有些景物如:山、水、太阳采用简笔勾勒,这留给了我们极大的想像的空间,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创造性,补白式描绘春山、春水、春日。(扩写)

例如:写春水,春水永远是绿色的,春水的绿是原始而纯洁的,有如帝王皇冠、勇士宝剑上的祖母绿。黄金虽贵,也比不上那一丝的绿色。掬一捧春水,绿遍人间;撒万点春绿,洗尽尘俗,真可谓是黄金有价绿无价。

7. 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向往春天,热爱春天,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读着朱自清《春》,面对这大好春色,你的感受又如何呢?请大胆说出你的体验。(谈感受)

例如:春天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季节,春风拥吻着枝头的绿叶,踏着轻快的舞步,得意得飘向那广阔的原野,调皮的掠过人们那春意盎然的面孔。呵!这俏皮可爱的春风。

8. 本文的结尾写的很美,你能仿写一段或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写一个结尾吗?(仿写和改写)

9. 你能把整篇文章用短语的形式连起来吗?

10. 你能自己写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或者文章吗?

11. “吹面不寒杨柳风”中“杨柳”其实指“柳”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能找到这个故事吗?

12. 春风“轻悄悄的”本身没有什么声响,但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婉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这四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组成一支动听的春天交响曲,把这四种声音具体描绘一下。

(五)学生进行创作

第三步:获

获即收获、体会(可以谈你对这节课的认识,语文学习的心得,文中的某个部分给你留下印象,从同学的发言中你得到的启示)

写作训练:

有个作家说:“春天来临,风和日丽,气象迷人。如果在这个季节里不出门看一看春天的丰姿,与天地同享欢乐,那简直是对春天的伤害和不敬。”在内心里,我慢慢有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明年春天来临的时候出游一次,你和春天有约吗?请以《我和春天有约》为题写一篇短文。400字左右。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河北承德围场镇中学 卢学会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 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 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 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欣赏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说道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他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我特别难忘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它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介绍(多媒体)

三、诗文理解

1. 学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2. 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 学生放声自读。

4. 谈谈感受,结组讨论,你感悟深的是那。

5. 找各组同学依次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

(1)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有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的一条,而且选择了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

(2)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3)诗人心中虽仍踌躇但还是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开始艰难的跋涉。

(4)诗人没有告诉读者他的结果怎样,而是未选择的路叹息

(插入课件)

6. 小结:诗人重点写了未选择的路,为什么?其实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是舍弃。当我们无法选择时,其实也已作出了一种选择。诗人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表面是写自然的路,实际是写人生的路。这种写法就是象征,表面是浅显的,实质却是深刻的,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条路可选择,但一个人往往走一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其他许多条路,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着偶然性和随意性,那位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诗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深入的思考人生选择的问题,一定要慎重选择,当你作出了一种选择你也就放弃了另一种人生的路。

7. 能谈谈你心中从本诗明白的道理吗?

8. 师总结: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择了决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四、放声自读,再次感悟,记下你心中的哲理句。

课后反思:诗是美的,哲理确实深刻不易理解的,好诗只有结合生活才有更深的体会,对于初中生来说,还不可能很好的把握,但从浅处去品味,鱼和熊掌总的有所舍弃,选择的求学也就放弃了嬉戏,生活需要有所取舍。

《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河北承德围场镇中学 孙明霞

一、教材分析:

1. 写作背景:《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写于1926年,当时国共两党合作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正处在高潮时期,同时革命也遭到封建军阀、帝国主义等恶势力的阻挠和破坏。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士,在这一革命中当然始终战斗在革命的最前线,用手中的笔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北洋政府诬陷通缉,1926年9月到厦门大学任教,遭到以校长林文庆为首的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在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中于是“《旧事重提》”拾起童年的“带露之花──朝花”来慰籍自己此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集中六篇意在叙事而志在写人抒情,寄托了鲁迅的丰富而深沉的情感。尤其本文更是如此。

2. 教材安排:教材在以童年为主题的单元中,选这一名篇作为首篇,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真是自己的痛年,另外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先驱,其文美在朴实诙谐幽默的语言,美在清晰的写作思路,简洁的写法,丰富的思想,这些内容也正是我们语文学科的重要学习内容,无疑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典范。

3. 关于本文的主题:值得斟酌的是,本文的主题一直有争议,长期以来坚持本文是对封建教育的批判,这一点我想是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的结果,就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教材安排来看,我认为本文主题应定位在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回忆怀念的层面上,这是处理本文的难点之一。

二、教学设计:

据此并结合初一学生首次接触鲁迅作品的学况,将本文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 结合工具书掌握重要字词。

2. 学习认识鲁迅了解《朝花夕拾》,帮助理解课文.

3. 借鉴本文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多角度、融情于景景物描写的写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4. 揣摩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增强语感。

5. 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珍视人生中亦真亦梦的童年。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2. 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材料安排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 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 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 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阅读、鉴赏、质疑、探究、合作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思维表达能力。

教学思路及课时安排: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第一部分。第二课时研读第二部分,整体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主题,品味本文语言。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关于鲁迅这一大师你了解多少?(学生说一说)

2. 教师小结: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鲁迅的童年和我们一样,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神秘的故事,无味的冬日里难得的情趣;严肃勤奋的学习生活,偶尔淘气的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这位大家的童年,体味其丰富的情感,学习他的写作方法,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 作者介绍:引导学生约度注释并记忆,教师适当讲授。(课件)

2. 写作背景:

教师下发相关材料:《朝花夕拾》介绍及作者小引。学生阅读增强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老师播放课件学生听读,了解文意并画出自己的生字词。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工具书处理字词。教师明确(课件)。

3. 学生竞读,师生点评。

4. 引导学生谈谈读本文的初步感受,教师抓住题目提示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明确空间变化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据此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概括大意。(课件)

5.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过渡段,初步谈谈此段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小结明确本文的结构(课件)

四、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并思考:作者说:百草园是一个荒园,可为什么是我儿时的乐园?

2. 学生自由发言。

3. 教师小结(课件)

4. 进一步研读:

听读第二段作者是怎样写百草园景物的,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听读)?小组探究教师提示写作顺序、描写的角度、情感等。(课件)

师生小结,本段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着高低的顺序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并将高兴愉快自由无忧无虑的心情寓于其中,写出了童真,写出了情趣,体现了一个乐字,做到层次井然,情景交融。(课件)

访写句子: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一句话。(课件)

5. 作者写景中,为什么写美女蛇的故事,是多余的吗?学生结组讨论发言。教师小结,明确插叙及作用。(课件)

五、应用:说一说你儿时的乐园,注意要做到层次井然,富有感情

六、默读第一部分,体会鲁迅在百草园中的乐趣及文中情感。

七、教师总结:百草园是荒园但在我却儿时乐园,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的喜爱眷恋怀念之情。

八、听读第一部分,结束本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百草园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长大了,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百草园,我不明白大人为什么把我送进三味书屋随先生读书。

二、研读过渡段

1. 学生听读体味作者的情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及文字中所蕴含的眷恋、惆怅、无奈、担忧、猜测之情。

2. 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3. 学生自荐朗读再次体会作者情感。

三、研读第二部分

1. 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以下问题:(课件)

2.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代表发言

3. 师生求同存异,教师明确,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相比很单调、严肃、受约束但是不乏乐趣,仍然充满了欢乐与天真,体现了童真童趣,三味书屋的生活仍让作者留恋,难以忘怀。

四、理解本文主题

1. 教师出示几种观点,让学生探讨并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2. 教师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课件)

五、揣摩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传神,除描写景物的语言生动形象外,再写儿时游戏时更是用词准确

1. 课件:学生填入适当动词

2. 对照课文品味用词的准确性

3. 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儿时做过的一种游戏

4. 除此外,你还觉得哪些词句用的好,说一说理由。

六、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童年的鲁迅离我们遥远吗?(课件)

七、结束语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童趣的语调回忆自己的童年,获得些许温馨,聊以慰藉自己现实的孤寂与苦闷。歌颂了自由快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发的自己对童年的喜爱眷恋怀念惆怅的心情。

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永远的记忆,冰心诗言“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童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永远留在记忆中。

八、听读,结束 (课件)

教学反思

一、语文作为社会学科其人文性无与伦比,因此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采取听读,朗读,默读,速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争取引起学生共鸣,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其基础性更不容忽视,本课设计重基础,注意培养学生读、听、写、说的基本能力比较成功。

1)令作课人困惑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任务的分配与操作问题,怎样做到照顾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2)由于学生所掌握的材料及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因此在探究学习中难以收到培养创新能力的效果,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渠道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以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学习。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

河北承德围场镇中 王秀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语并会用,了解作家作品,理请文章结构,把握行文线索,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理请文章层次,学习插叙手法在文中的运用,通过人物的语言事件,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味作者的思想感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深沉而伟大的父爱,还要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中父亲对“我”的深情。

2. 学习本文插叙的写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花”在文中的作用。

2. 揣摩文中的伏笔及含蓄的表达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长城外,古道边,芳草„„”这是一手告别的歌曲,是电影的主题歌,此电影曾获马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金鹰奖,这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二、简介作家了解作品

1. 作者简介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她的创作很丰富,有散文集《窗》《两地》《作客美国》等,她的处女作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文集,短篇小说集有《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等,长篇小说《春风》《云》。

2. 《城南旧事》简介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三、检查预习

1. 把你认为难懂难写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如:骊歌肿胀叮嘱花圃窘迫恐惧

2. 用上其中的三个创设一个情景写一段话

四、感知课文理请层次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1. 学生速读课文并屏幕显示问题:(1)“眼前事”写了什么?(2)对“往事的回忆”写了哪些事?

提示:学生先区别开“眼前事”和“与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并引导学生概括

从英子的角度:参加毕业典礼是由眼前的事物引发的回忆。从爸爸的角度看:爸爸病床上叮嘱;打赖床不起的英子;让英子闯练银行存钱;爸爸去世。

眼前事往事的回忆花

毕业典礼前病床叮嘱赖床挨打衣襟上别着的夹竹桃花

毕业典礼时闯练做事爸爸爱花

毕业典礼后爸爸去世花落了

2. 文中几次提到了“花”,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由标题的“花”设疑,体味文中的另一线索)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并找出相关的内容。

提示: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暗指天性爱花的爸爸去世

小结:此文双线并行,文章是以“花”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另一条是毕业典礼两线交相辉映,交错而不乱,层次井然,文章插叙爸爸的事,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3. 品位体会文章含蓄,伏笔的写法,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师问:作者不仅在“花”这一形象上如此巧妙,如此细腻,在文章的其他地方也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

学生试着从文中找出对父亲的病情写的含蓄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1.P13)“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伏笔,最后的感叹号“!”表明了妈妈的语重心长。也为文章设置了悬念:爸爸到底病得怎样了,为什么不能来看她上台?它所起的作用呢,就是让读者有一种继续往下看的欲望,这正是我们所说的“文章能吸引人”。

2. (P13)“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喉咙肿胀着”说明了父亲的病已经不轻了。

3. (P14)“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同样是一处伏笔,是父亲要让自己的女儿做好思想准备,同时也是父亲临终前的忠告,这里体现了父亲的那种伟大无私的关爱,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不忘给自己的儿女以深深的教诲;这里更体现出了父亲在即将离去前的那种挂念和不舍。

4. (P17)“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外面的天有点阴”,这已经是一个不详的征兆,将情与景紧密的联系起来。使情景交融。“妈妈的眼睛红肿着”暗示了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

5. (P20)“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象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这里作者写出了自己当时的一种预感,。而之后进了家门,看到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还有石榴树上的小石榴也掉下了几颗。

这些都是以花喻人,将文章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6. (P21)“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到了这里,我们知道父亲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这一群他所关爱的儿女们,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伤和遗憾啊!作者也终于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之时,体会到了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小结:此文处处伏笔,事事照应,使文章结构井然。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我们留在下一节课思考。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揣摩文章的情感美

1. 学生四人为一组讨论交流探究爸爸的形象,重点研读相关段落,力求从人物的言行举止及相关的事件作为依据,说说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爸爸表面上是很严厉,但实际上却充满着爱心。他时时盼望着自己长大,鼓励女儿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他很重感情,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后,便急得吐血。他也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小结:如果说母爱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儿女茁壮成长,那么父爱象沉闷的火山,外表含蓄而深沉,内心涌动着爱的激流。其实,我们都有非常慈爱的父亲,只是这种爱不被察觉而已。

2.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许勾起你对自己父亲的一些回忆,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坦露自己的心声,请以“爸爸,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说一段话

3. 放录音“父亲”引起共鸣

二、深入探究

1. 思考英子说:“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我真的长大了”,从文章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分组研析,各抒己见,达成共识)

小结:英子学习用功成绩优秀,毕业典礼代表发言;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变的从容而镇定,不怕困难,敢闯敢练,敢于承担家庭责任。

2. 爸爸对英子的成长有何影响?着重分析父亲的三句话: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2)“没有爸爸,你要自己管好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张大了”

(3)“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助你妈妈。你最大”

这三句话充分体现父亲教育女儿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勇敢担起家庭重任,而每一次的“磨练”,都给女儿提供一些战胜困难的经验,也多一分生活的经验,让女儿真正成熟起来。

三、感悟主题

思考:学完此文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各抒己见,达成共识)

小结:爸爸对孩子严格要求,殷切的期望深沉的爱,也说明了孩子只有经过严格的教育磨练,才能真正的成熟起来。

四、体验反思

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父亲的这种态度?在生活中你是如何面对困难的?采取的对策是什么?(谈感悟)

五、布置作业

1. 搜集有关父爱母爱的名言警句,歌词,积累下来

2. 盼望长大是我们的期盼,你是从哪件事感觉自己真的长大的,请以“我真的长大了”为题,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

教学反思:这是一节品读课,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情节,分析人物,探究技法,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采用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等能力,整节课学生在“朗读勤思倾听动笔口述”中不断充实起来,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伤仲永》教学设计 河北围场镇中 李军

2007-04-03 原创作品

10 《木兰诗》教学设计

王新伟

[教学目标及重点]

l .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二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作品时代怎样?

明确:(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三 共同研习课文

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 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

明确:(学生的发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结合课件适当引导并指导学生诵读)

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设置悬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木兰想到了什么?“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原来,是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深明大义、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出木兰做入伍前准备,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急切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诗写出了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

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征途遥远)。 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木兰十年征战的情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给我们描绘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我们好像听到了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使我们好像看到了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十年的征战的血与火的考验,使木兰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 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肯定会有很多次思念家乡的彻夜不眠,也肯定会有很多次怀着家丑国恨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去艰苦战斗。

木兰战功卓著,入朝受赏,“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战争动乱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的情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蔑视功名富贵的美好心灵,受到了人们由衷的赞美。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分析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达到当堂成诵)

2.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认为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她身上哪些金子般的东西?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言)(木兰形象分析)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3.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

[布置作业]

请你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传》为题编一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马丽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

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

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

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

【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

(2)设问:“百万”是唯一的修饰语吗?可以换一种修饰吗?比如,用“威武”大军?

【明确】新闻的语言准确,是指给读者提供“真实的、明确的、具体的”信息。

“威武大军”不像“百万大军”交代具体的人数,用“真实、明确、具体”的数字来突出我人民解放军兵力多,作战规模大,从而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显示出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度,有一种王者霸气。

还可以引导学生换用其他修饰语,比如用“东西中三路大军”,合理与不恰当的地方分别是什么?

【明确】“三路大军”,是“明确、具体、真实”的数字;“东西中”,交代了作战部署,说明我军全线展开攻势的作战情况。这是“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表达“不简洁”,新闻语言要求用语“俭省”,要高效地表达信息。(能用一个字说清楚就不用两个字,能用两个字就不用五个字。)还有,“百万”说明的是人数,它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意味着那么多年轻战士的身影,他们汇入到集体行阵的洪流之中,根本没有清晰的面孔,但是,正是他们,用青春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语言形式,并通过“作比较”的方式,品味语言,作出合理解释。

2.接下来,再看我先头部队“中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突破”一词。

这段文字很短,语言非常简洁,一共是54个汉字,9个标点,交代了明确的渡江时间(20日夜,24小时),渡江人数(30万人),这么俭省的文字却交代了中路军30万大军的辉煌战果。

(1)设问:从哪个字眼特别能让人感觉自豪呢?

【明确】“即已”。借用同学预习的说法──这是两个文言文的副词,意思是“就已经”,特骄傲地展示了我军的辉煌战果,用现代网络词语叫“晒一晒”。

(2)设问:不过,不能光顾着“自豪”而忽略了这辉煌背后的艰难!从哪个词看出“艰难”?

【明确】“突破”。

(3)设问引导:为方便理解,换用其他说法进行比较,能否把“突破”换为“越过”或者“冲破”呢?

总结规律:辨析词句,可以尝试换用另一种表达方式与之比较。换言之,作比较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说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做动作区别“突破”和“越过”,即在座位上比划比划这两个动词的不同。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散文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诗歌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品析、讨论。

2.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女情,体会母爱的博大无私,体会女儿对母爱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1.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领会层层铺垫的写法。

三、教学策略

本设计包含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活动学习等环节,力求引导学生弄清各个场景之间的关系,从而领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要在语言品赏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说。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入语: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可以说是赞美母爱的千古绝唱。提到母爱,你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那么,怎样写母爱呢?是写冷暖问候,还是写病痛关爱?有没有一种新颖的写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读冰心的《荷叶·母亲》,看她是如何写母爱的。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指导朗读。

播放情境课文荷叶·母亲。

作听读指导:

注意体会朗读时的语调及感情的变化。

引导学生带着美的情怀,用舒缓的语调,饱含深情来朗读。

2.组织讨论。

设计相关问题:

(1)作者围绕荷叶一共写了哪些事?展现了哪几幅画面?

出示随文赏图。

总结

写到的事情有:

父亲的朋友送莲

我和祖父赏莲

雨打红莲

荷叶护莲

展现的画面有:

凋谢的白莲

盛开的红莲

雨中的红莲

(2)题目是“荷叶·母亲”,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荷叶”和“母亲”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荷叶和母亲的相似点。

【设计意图】

1.营造情境,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2.引导感知画面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能力和联想能力。

(三)品读鉴赏

1.引导理清层次结构。

(1)根据文章的内容填空:

文章从 写起,接着触景生情,回忆九年前 ;从第四段开始,重点写 的情景;由 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抒发了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之情。

(2)找出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文章最后一句话。

(3)前面的这些笔墨起了什么作用?

引导明确:层层铺垫。

引导观看微课铺垫的作用。

2.引导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

(1)“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引导理出情感脉络:“觉得有些烦闷”──“仍是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深深地受了感动”

(2)“我”为什么“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看到雨中叶护红莲,体味到博大、无私、深厚的母爱,内心深受感动

点明托物抒情的写法。

【设计意图】

引导领会本文精妙的构思;引导体会层层铺垫和托物抒情的写法。

(四)活动学习

参考荷叶母亲活动设计开展相关活动。主题:你的心事向谁诉说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五)布置作业

1.有选择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散文诗两首同步检测。

2.课外活动安排:

查阅有关冰心资料,选读冰心作品。

【设计意图】1.检测练习。2.走近冰心。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章细节,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3.品读文章质朴深沉的语言。

4.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过程与方法:

从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解读“我”和母亲。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亲情和生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和母亲的经历和感受,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并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品味揣摩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2.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形象。

教学难点:

切实体会母爱的博大无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面对磨难。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引导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情境创设和情感铺垫导入,反复品读课文,逐步深入理解课文。

2.学生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激发学生阅读体验。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入:

教师出示PPT 并朗读:

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这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有关庙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一个人强烈的想念之情,这个人便是他的母亲。学习了史铁生回忆母亲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会对这种情感有更深的体会。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走进作者

播放视频课件《秋天的怀念》作者介绍。

1.史铁生虽遭遇了不幸,但他最终走出了人生的困境。看完视频,说说史铁生取得了哪些成就。

2.课件展示: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

3.导入下一环节:史铁生不仅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学作品,而且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光辉照亮了很多人的心。那么,是谁照亮了史铁生的心? 板书:史铁生──被母爱照亮的人

下面,一起来欣赏《秋天的怀念》吧!

【设计意图】1.营造情境,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突出史铁生的成就以及母亲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走进课文。

(三)感知课文

1.播放情境课文宣泄的痛苦并引导思考:

(1)当初,史铁生如何面对“双腿瘫痪”遭遇?(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分析理解)

(2)母亲又如何面对“暴怒无常”的“我”?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体会母亲内心的痛苦)

2.播放情境课文秋日的遗憾并引导思考:

(1)母亲为什么要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唤起“我”对生活的勇气,鼓励“我”要好好活)

(2)这段文字对母亲作了哪几方面的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3.播放情境课文烂漫的秋菊并引导思考:

(1)在前文中找出和最后一句话照应的句子。

(2)把题目“秋天的怀念”改为“怀念母亲”好不好?

不好。一是作者以季节的变化来组织材料的,“秋天的怀念”体现了这一点。二是文章末尾描写了秋天的菊花,起了衬托心情和揭示主旨的作用。改为“怀念母亲”则体现不出作者精巧的构思。

4.自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情感。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听读、朗读、思考、讨论中感知课文,重点感知“我”和母亲的形象。

(四)解读人物

第一,解读作者的心路历程。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细细品读文章的语句,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1.播放课文解析从绝望到希望──探究作者的情感脉络。

2.提出并探讨问题:

①“北归的雁阵”“甜美的歌声”为什么会让“我”更加痛苦?

②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一下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问题一:“北归的雁阵”带来春的信息,其自由自在飞翔的样子让人羡慕;“甜美的歌声”往往激起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在这些美好的事物的反衬之下,双腿瘫痪的史铁生会觉得更加痛苦。

明确问题二:“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写出母亲忍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却包容“我”的喜怒无常,侧面表现作者的内疚;“再也”写出了深深的遗憾。

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找出相关的句子细细体会。

第二,解读母亲的形象。

1.组织讨论:母亲的感人形象是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体现出来的,画出你感受最深刻的句子,小组交流,说说其动人之处。

2.出示《我与地坛》里的一段文字: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对照上面一段话,结合文章相关语句思考:为什么“这样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引导学生从三方面理解:一是母亲深受病痛折磨;二是“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三是担心儿子不能“好好儿活”„„

【设计意图】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品读重点字词及具体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五)写法探究

探究“借景抒情”的手法。

探讨问题: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多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绽开得烂漫?

一是通过菊花的烂漫衬托作者对生活的热情,这是以景衬情的写法;二是以菊花照应上文“母亲生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这件事,借菊花怀念母亲,同时照应了题目。

【设计意图】引导了解常见的写作手法,体会写作手法的作用。

(六)活动学习

主题:说说给我最关爱的亲人。

参考文本素材秋天的怀念活动设计。(主题:感恩母亲)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七)布置作业

1.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秋天的怀念同步检测。

2.拓展阅读。

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写一篇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1.基础知识巩固。2.让学生感受母爱并用行动和语言表达感情

《散步》教学设计

安徽省明光市大郢中学 孙发扬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亲情的美好。

三、教学设想

在教师充满激情而富于亲和力的语言引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构建新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温暖的晴空。全家人一起中秋赏月,一块共进晚餐,一同欣赏电视„„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的寻常小事,也体现出浓浓的亲情。现在,让我们一同走向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线条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

①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师注意:如有难度,可这样启发: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

②围绕“散步”这件事理出文章结构线条。

指名回答。如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来启发学生。边答边板书。

师明确:“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孙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师: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在散步的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在岔路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板书)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板书)的美德。同时母亲的选择是——

生:走小路。(板书)

师:这又体现了我国另一种传统美德,是——

生:爱幼。(板书)

三、深入探究,挖掘“尊老”内涵

过渡:这篇课文通过一件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小事——散步来颂扬了“尊老爱幼”的美德。它如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深深地叩击着我们的心魄。

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一个人?理由是什么?大家可以和同位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注意:至少让两名学生回答。

师:我先不评判大家的回答,请大家听培根怎么说的,“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文明之举。”谁能给我们解释一下?

生解释。

师总结:“尊老”和“爱幼”都可贵,这既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但我更赞成培根的话,“尊老”更可贵。因为这是人类特有的高尚情感,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珍贵美德——“孝”的集中体现。同学们,你们知道“孝”字的最初写法吗?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古人解释“孝”为“善事父母者”。我希望同学们能深刻理解“尊老”的含义,把中华民族“善事父母”这一美德传承下去!

四、揣摩词句,体味语言

过渡:好听的歌总是由优美的旋律传送的;美丽的花得由鲜绿的叶儿衬托;同样,美文得有妙语来表达。这篇课文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读来的感受犹如背着花篮与作者边散步边交谈,于不经意间往花篮里采摘几朵并不名贵却很雅致的小花。

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与人你的同桌共同找出你们认为写的最美的词句,如能说出你们的理由,我将洗耳恭听。

师注意:学生讨论后自由回答,但要注意时间,适时的打住。如学生在这一环节打住,则教师可以提示下面语句引导学生来体会课文语言妙处,之后归纳:。(板书)

附文中的妙语(仅供参考) :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六、作业

过渡:同学们,家是温馨美丽的港湾,家是心灵愉悦的空间。家庭成员应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使家其乐融融、幸福美满!不是有那么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吗,它唱出了父母的辛劳,也唱出了我们做儿女应尽的一份孝心。

请你们以“我爱我家”为题,讲述家庭生活中表现浓浓亲情的故事,抒发你对家庭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附:板书设计

《〈世说新语〉两则》课堂实录

湖北省宜昌市第六中学 常红艳

【授课地点】

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

【授课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实验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

★过程与方法

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同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选择中学会做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课堂实录】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

生:(纷纷举手)司马光砸缸(生笑)

师: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假设你在场,面对掉在水缸里的孩子,你会怎么做?

生:大家一起用力把缸推倒。

生:扔条绳子把他拉起来。

生:掷根木棍让他爬出来。

师:砸缸的司马光是机智的,同学们能不局限于故事本身,有自己的创见更机智。今天我们就随着南朝刘义庆再认识两个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是谁呢?请阅读《世说新语》两则。

二、品读《咏雪》

师:学习文言文重在朗读,请放声朗读《咏雪》

(生放声朗读、师同时板书: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师:下面请同学把这句话读一遍。哪位同学先来试试。

生: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师:她读得对吗?(生点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谢太傅在大雪天里举办家庭聚会。

师:喔,原来是根据文意读准节奏的。(板书:读准节奏)。下面请两人为一组再读课文,希望和这位同学一样读准节奏。

(生再读课文,一生举手提问)

生:文中的最后两句该如何去读准节奏?

师:这两句确实是全文的难点,要读准这一句,首先我们要弄清前面“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与今义是否相同?

生:与今义不同,文中的“儿女”指的是侄儿侄女,即谢安的哥哥的儿子和女儿。

师:谢安何许人也?

生:谢安是东晋名士,曾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师:喔,文中的“公”原来指的就是鼎鼎有名的谢安。那最后两句话又是介绍谁的?请用自己的话讲出大意。

生:那个兄女就是谢安哥哥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师:根据文意便可读准节奏,下面谁来攻破这两句?

生: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师:好,攻破了难点,有谁来挑战全文?(生陆续举手)

生:读全文(摇头晃脑)。(生笑,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是对这位同学最高的肯定。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得最好?

生:全文的节奏他不仅把握得比较好,而且他读得很是沉醉。

师:噢,高山流水遇知音,你很善于倾听。确实这位同学不仅读准了节奏,而且还读出了音韵味。(板书:读出韵味)文言文,读准了节奏就读懂了一半,还有一半则需读出韵味。看来,这位同学已经读懂了《咏雪》。还有哪些同学想向他挑战,请再读课文,像这位同学一样摇头晃脑读出韵味来。

(生边笑边摇头晃脑地朗读)

师:下面就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出它的音韵味来,并简要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生:(摇头晃脑)公欣然曰:“大雪纷纷何所似?”

师:你的朗读再现了当时谢安说话时的语气及神态,能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吗?

生:大雪纷飞,谢安即兴提问,很有生活情趣。

师:说得好,你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便有多广阔。(生笑)

生:我喜欢兄女的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把纷纷扬扬的白雪比作了轻盈的柳絮。

师:多有诗情画意。你知道哪些关于写“雪”的古诗词呢?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师:这句诗写的是梨花呀?

生:是以梨花喻冬雪。

师:聪明!看来这位同学平时善于积累。我也摘录了几首古诗词,请大家朗读,看看这些诗句中各是怎样写雪的。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树飞花。”

──韩愈《春雪》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华幼武《春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张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陆游《夜大雪歌》

生“这些诗句分别把雪花比作飞花、玉蝶、玉龙、天女散花,生动形象。

师:那么大家见过雪吗?(生摇头)没见过,那给我们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见见吗?(生齐答:想!)那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吗?(生闭上眼睛约30秒)下面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以下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曰:“ 差可拟”

曰:“未若 ”

请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进行成果展示交流。(生分组讨论,师作行间指导,并参与一小组讨论)

生:生A 曰:“撒糖空中差可拟。”

生B 曰:“未若槐花迎风飘。”

生C 曰:“未若鹅毛当空舞。”

生:生D 曰:“棉絮纷飞差可拟。”

生E 曰:“未若梨花漫天飞。”

生F 曰:“未若天仙散百荷。”

生:生G 曰:“樱花飘落差可拟。”

生H 曰:“未若玉屑静静落。”

老师曰:“未若白蝶翩跹舞。”

(仍有不少小组举手)

师:刚才我们同学们一起交流了九句,加上兄子、兄女们的两句,你认为哪句对雪花的描述最为贴切、生动、新颖?

生:我认为还是兄子的那句话:撤盐空中差可拟。

师:你认为这句话对雪花的描述好在何处?

生:盐和雪花都是白的,而且下落方式是相同的。而柳絮、棉絮,鹅毛,槐花等都是往上扬的,且颜色上有的是淡黄色,与雪的颜色和下落方式不大相似。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抓住了盐和雪花的形似之处。有没有观点不同的?

生:我还是觉得兄女的回答更为机智,柳絮和雪花都有轻盈的特点,都是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的,而且具有美感。

师:柳絮和雪花具有神似之处。对雪花最贴切的描述往往是形似和神似的统一。

:我觉得生C 的“未若鹅毛当空舞”比兄子、兄女的回答都要好,因为这句不仅形象,且有气势。(生鼓掌) 生:我觉得老师的“未若白蝶翩跹舞”最为贴切、生动,具有美感,且富有诗意。

师:是吗?我觉得同学们写的也不错,你看,“未若鹅毛当空舞”,不仅形象,且有气势,还有“未若梨花漫天飞”,岑参就有一句名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他就是以梨花比喻冬雪。下面,大家就带着这种美好的想象去朗读《咏雪》。

(生带着想象朗读《咏雪》)

三、赏读《陈太丘与友期》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篇,请大家评评我是否读准了节奏,读出了韵味?

(师朗诵《陈太丘与友期》,读后同学们热烈鼓掌)

生:一个字:好!(生笑)

生:老师有一处读错了:“尊君在不”中的“不”应读“

”,老师读成了“”,(马上有生举手)

生:这里应读成“”,注释中说这是一个通假字。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质疑与解答。下面就请大家自读《陈太丘与友期》,读中质疑(板书),在书上将疑难点进行圈点勾画。

(生自读课文)

师:下面请4人为一组合作学习,质疑解惑。小组内解答不了的请另推荐一个中心发言人作好记录,提出问题全班讨论。

(生分组讨论)

生:我们这一组对文中的后两句不太懂,友人“下车引之”要做什么?而元方又为何“入门不顾”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非常有价值。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这里,待会请大家来解答。在疏通文义方面还有疑问吗?

(生摇头)

师:真没有?可我对文中的“尊君”“君”“家君”不太明白。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呢?谁来告诉我?

生: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师:看来是真懂了。下面请大家分角色来朗读全文,一生读叙述性语言,一生扮演友人,一生扮演元方。

(生分角色朗读)

师:听了刚才的分角色朗读,东汉时期机智过人的元方仿佛历历在目。刚才有同学问:友人“下车引之”要做什么?元方又为何“入门不顾”,下面就干脆来个角色串演,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辨(板书:读后思辨)。两人为一组,自由组合,一人扮演元方,一人扮演友人,将两人的对话表演出来,也可以改编对话,甚至还可以创编结局。要求:对话中要体现元方的机智,可以文言与白话夹杂。

(生纷纷下位自由组合进行排练)

(第一组上场“一人当解说,一人扮演元方,一人扮演友人)

解说:陈太丘与朋友约好了同行,说好了中午见面,已过中午,友人未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到。元方当年七岁,在门外玩耍,友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等你等了半天不来,已走了。”友人便发怒说道:“真不是个东西,与我说好了同行,却丢下我一人走了。”元方说:“你与我父亲约定的是中午,中午过了你还未到,则是不守信用。对儿子骂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过来握住他的手说:“刚才是我的不是,对不起,对不起。”于是元方便带领他去见他的父亲了。(生鼓掌)

师:这一组的表演回答了友人为何要“下车引之”,并将结尾的“入门不顾”给予了创编。下面还有没有将文中对话进行改编的,如面对友人的“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还会有怎样机智的作答呢?

(第二组上场:一人扮演元方,一人扮演友人)。

生甲:尊君在不?

生乙:待君久不至,已去。

生甲:(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生乙:家君是非人,君与家君同行,君岂不非人哉?

生甲:(惭)小小年纪,机智非凡,佩服佩服。

生乙:哪里哪里。

(生大笑,长时间的鼓掌)

师:对于刚才的两组表演你喜欢吗?

生:第一组表演创编结局,让我们意识到要讲信用,同时要学会宽容,给人以改过的机会。

生:我更喜欢第二组的表演,改编对话,充分体现了元方的机智。

师:刚才的两组表演,都非常精彩,我觉得不仅表现了大家在才学方面和文中元方一样机智,而且在品行方面比古人更胜一筹,(生笑,长时间地鼓掌)

四、朗读背诵

师: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根植于我们的心灵,伴随我们成长!下面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加以背诵。

(生自由朗读背诵)

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生:“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生:背《咏雪》全文(生鼓掌)

五、激趣探究

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机智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而他却不为所动吗?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你知道时年九岁的徐孺子是怎样一鸣惊人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走进古诗文!

《金色花》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诗文情感基调,品味精美语言。

2.初步感知印度文化和泰戈尔的诗歌特点。

3.学习和借鉴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法感知课文内容。

2.用品析讨论法领会语句的深刻含义。

3.用合作探究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童真童趣,感受人间至爱真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途径,感悟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

教学难点:

1.通过想象,鉴赏诗歌,学习和借鉴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2.学习本文托物寄情的写法。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品析、讨论;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并配合多媒体课件,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本课设置了情境导入、感知学习、品读欣赏、想象练习、活动学习、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2.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欣赏视频课件和反复朗读课文完成的。

3.通过引导学生品赏语言,感受泰戈尔散文诗的魅力。

4.利用本课特点,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刚刚告别了童年,冰心有一句写童年的诗句:“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童年是如梦如幻的,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的孩子有无穷的想象力。伟大诗人泰戈尔笔下有这样一个印度孩子,他突发奇想,用纯真的童心和奇特的方法表现对母亲的依恋。让我们一起来品读《金色花》,认识这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形象。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播放情境课文窗前花影、情境课文庭院花香、情境课文牛棚惊喜,指导学生熟读课文并设计相关问题:

1.文章共描绘了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给每幅画面加一个小标题。

2.你能各找一个词形容文中孩子和母亲的特点吗?

(答案见PPT 批注)

【设计意图】

1.营造情境,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感知人物特点。

(三)品读欣赏

1.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班级小组内讨论:

(1)作者为什么要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

(2)作者是如何表现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与爱的?画出相关的词语。

(3)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它给本文蒙上了宗教色彩,烙上了印度文化的印记。找出课文中其他体现宗教色彩的地方,画出相关的词语。 (问题分析总结见PPT 批注)

2.通过视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播放课文解析巧妙的抒情角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神奇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走近伟大诗人泰戈尔。

(四)表达练习

1.教师引导:本文借助“金色花”的形象表达了纯真的母子之爱,这种通过想象,借助具体形象来抒情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同学们,你想借助什么表达对妈妈的爱呢?让我们也来借用这种方法比赛说说心里话。

请以“妈妈,我想变成……,当你……的时候,我……”的句式说一句话。

2.通过以下步骤组织训练:

(1)学生仿写 。

(2)小组交流 。

(3)全班评议 。

【设计意图】通过训练,既提高想象能力,又提高表达能力。

(五)语文活动

1.展开活动

(1)教师: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用行动去爱自己的父母、亲人!爱周围的人乃至一切可爱之人吧!

(2)组织《牛棚的故事》主题活动。

2.参考金色花活动设计。(牛棚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六)布置作业

1.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金色花同步检测。

2.课外活动安排 。

①读书活动:阅读《新月集》,做读书笔记。

②实践活动:回家做一件事让父母感受你对他们的爱。

【设计意图】1.基础检测练习。2.引导走近伟大诗人泰戈尔。3.让学生感受亲情并用行动和语言表达情感。

《散步》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导读导议。

2.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课文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生活情境,感受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意识。(多角度解读课文,注意“责任”的维度。)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象征意义。由此,切实地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熏陶。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台湾作家张文亮有一首有趣的诗叫《牵一只蜗牛去散步》,诗中写道到:“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和蜗牛散步,真是突发奇想啊!和蜗牛散步,需要多大的耐心呀!下面,让我们从童话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一对中年夫妻和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儿子一起散步,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前后都是妈妈和儿子”。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教师播放情境课文“田野生命”并设计相关问题:

(1)说说有关散步的时间(季节)、地点、人物。

(2)你印象中的“初春”是什么样子呢?你见过“初春的田野”吗?

2.教师播放情境课文“分歧选择”并设计相关问题:

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要简洁明了。)

起因: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经过:“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疼爱孙子,决定走小路。结果:走小路。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指导明确记叙的“六要素”。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面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问题时,“我”最终选择了走小路,这样做,是不是不尊重老人呢?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2.这一家四口人你最喜欢谁?结合课文说说喜欢的理由。(不要忽视默默无言的“妻子”的形象。)

3.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触及文章的核心部分,如“责任感”“孝敬老人”等。

(四)语言探究

1.教师导入并设计问题。

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载体。细细地品味语言,才能更好领会文章的内容。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子,再细细体会句中词语的意味。

(1)找出你认为很有意蕴的语句并简要说明理由。

(2)找出你认为很美的语句并简要说明理由。

2.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1)语言的意蕴往往体现在“情”和“理”两方面。本文也不例外。

举例:“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重点分析:太迟、太迟了;总算;熬过。

(2)语言的对称美。

举例:“有的浓,有的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引导观看微课“对称句的品味与应用”。

【设计意图】1.通过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了解品赏语言的角度。2.通过评析语言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五)写法探究

1.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上述讨论中,很多同学注意到了景物描写的句子,我们来关注以下问题: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教师播放课文解析“一切景语皆情语”并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交代背景、暗示主题。

【设计意图】讨论并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为指导在写作中运用景物描写作铺垫。

(六)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晒晒我的“全家福”;给家人设计一张生日卡片并写上温馨的祝福语。

2.家庭幸福的秘诀──“爱与责任”。

可参考文本素材“散步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七)布置作业

1.有选择地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文本素材“散步同步检测”。

2.真诚行动。

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设计意图】1.基础检测练习。2.让学生感受亲情并用行动和语言表达。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山东省兖州市第十五中学 闫宪富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

2. 欣赏生动的故事情节

3. 诚信做人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切入

出示课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现了少年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表现机智聪明少年的文章《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

二、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 指名读,注意把握语气、语调

3. 评议朗读中的精彩处或不足处

4. 分角色读:一生读叙述性语言,男生读友人语言,女生读元方语言。

三、疏通文意

1. 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翻译全文,如有疑难同学间交流。

2. 解释加线词语: 陈太丘与友期 期日中 太丘舍去 下车引之 入门不顾

3. 请三位同学翻译文章,其他同学帮助更正。

四、背诵课文

五、复述故事

要求:复述不同于背诵,它允许有个人的合理想象和再创作。

六、人物画廊

1. 本文描写了几个人物?重点描写的人物有几个?(友人、元方)

2. 文章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请分别找出有关语句。

3. 个性品读

画出人物对话,并品味人物语言。

⑪首先揣摩友人的两处语言应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

提示:第一处(询问、客气),第二处(愤怒、音调高)

⑫元方会用怎样的语气回答?

提示:第一处(客气),第二处(义正辞严)

⑬同桌两位同学试读一遍。

4. 人物语言反应人物性格,那么友人、元方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呢?(交流讨论。)

明确:

友人:无信、无礼

元方:懂礼、聪明、识义、正直不阿

七、圆梦剧场

1. 不少同学有这样的梦想长大当导演、当演员,为了圆梦,我们自己作主,当一回导演、演员,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梦剧场。 提示:

⑪把本文故事编成短剧。

⑫四位同学自由组合,一位当导演,其他三位扮演太丘、友人、元方。

⑬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要到位。

⑭可创造性地增加情节。

2. 排练

3. 上台表演

4. 老师现场采访导演:

导演:你认为三位演员中哪位表现得更出色?好在什么地方?

八、观点对对碰

最后一个场面耐人寻味:“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行为的?

提示:

1. 模仿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形式,设正方和反方,每方可设主辩手一名、二辩手一名、三辩手一名。

2. 赞同元方的行为的观点的为正方,反对元方的行为的观点的为反方。

3. 正反双方分别阐明自己的观点,并用事实和道理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九、我来讲故事

⑪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明确:做人要讲诚信。

⑫请同学们把自己所知道的或自己亲身经历诚信故事先讲给自己的同桌,然后再讲给大家听。

(诚信故事举例:商鞅言而有信;孙武斩姬演兵;曾子杀猪;诚信的试金石。)

⑬老师来讲一个故事:

故事见《读者》(05年22期《盗马》)

请同学们续写故事结局。

老师总结:从这个故事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诚信是更高层次的智慧。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揣摩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分析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重点语句。

2.体味作者学习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进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设计好问题,采取小组合作,深入解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设计学生活动,模拟聋哑人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教师导入

人的一生总免不了磨难,面对绝境,我们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迎难而上?很多人都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邰丽华和她的团队以聋哑之身演绎《千手观音》,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绚烂;贝多芬以残疾之躯谱写《命运交响曲》,让我们领略生命的辉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看看命运多舛的海伦? 凯勒如何焕发生命的光彩。我们先看一段介绍海伦? 凯勒的视频。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作者简介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再塑生命的人作者介绍。

【设计意图】

为人物分析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

导入:是谁让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小女孩成就了这样一段生命的传奇呢?

我们朗读《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文章写了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老师之间的哪些事?

明确:海伦·凯勒初识安妮·莎莉文老师;安妮·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

2.阅读课文“杯”与“水”部分,布置下面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莎莉文老师在教育海伦·凯勒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阻碍?

明确:海伦·凯勒在学习“杯”和“水”的过程当中遇到了理解的困难,与老师发生了争执,陷入了迷茫、困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关注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引导理清文章思路,简明扼要表达。

(三)内容探究

1.谈谈你对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老师的认识。

教师播放微课感受水感受爱。

明确:

海伦·凯勒:求知欲强、善思好学、不屈不挠、悟性极高、情感丰富。

安妮·莎莉文老师:善解人意、讲究方式、充满爱心、耐心细致。

2.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再塑生命”的理解。

明确:“重塑生命”的历程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 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通过重点段落的感知体会“再塑生命”的深刻含义。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学生能全面思考。

(四)语言探究

教师引导:

本文文字流畅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真情,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善思好学的性格和追求。

教师布置问题:

找出本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示例:

句子: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赏析:这句话表面是写文字带给作者的美好感受,实则暗示的是知识的力量。是知识使“我”这个盲聋哑人看到了“光明、快乐、希望”,因而,“我”觉得世界充满了花香,洋溢着美丽,自己是最幸福的。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理解得更加透彻。

(五)写法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文章前4段写了什么内容?文章前4段都没有安排安妮·莎莉文老师出场,这部分文字是否多余?为什么?

明确:不多余。用层层铺垫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性,也加重了开头所说“最重要一天”的分量;同时,也给读者留有阅读期待,让人急于了解莎莉文老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恰当的铺垫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

(六)活动学习

1.布置课外任务。

搜集古今中外身残志坚人物的故事,感受其优秀品质。

2.活动──体验“黑色世界”

参看文本文件再塑生命的人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尊重并关爱残疾人群体,学习他们勇敢、坚强的品质;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体验没有光明的世界,珍惜光明,爱护生命。

(七)布置作业

1.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再塑生命的人同步检测。

2.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写读后感。

【设计意图】1.基础知识巩固。2.让学生全面了解海伦·凯勒,并能从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及评点

执教:湖北省宜昌市第六中学 常红艳

评点: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 余 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文言兴趣

师:苏东坡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朱熹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是你我的良师益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们不仅要好读书,而且要会读书。古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或成语有很多。你在平时积累中知道哪些呢?

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师:一代诗圣的经验之谈。这句名言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生:要多读才能写出佳作。

师:这是语文学习的秘诀之一。

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朱熹

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这里为什么要读“”而不读“”呢?

生:因为这里的“见”是“显现”的意思,所以读“

”。 师:看来你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好。还有吗?

生:学而不厌。

师:这是一个成语。用现代汉语说,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习不能满足,要活到老,学到老。

师:哪种表达更精练?

生齐答:成语。

师:这个成语来源于何处?有谁知道?

生:《论语》,是孔子的一句话。

师:好,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就是从这本书中选取的十则。不知大家意识到没有,刚才大家所说的名句均是文言古诗,还有不少成语直接取典于古诗文或文言文中的格言警句。这些文言古诗和成语都具有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平时我们说话作文能运用成语或引用诗句可谓是一件快事。相信我们能学好古诗及成语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那么如何学好文言文呢?

生:要多读。

师:正如刚才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点评:围绕读书,由学生所熟悉的成语及古诗词导入,将学生的积累带进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同时也由学生总结出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二、初读课文,走近作者作品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作家作品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生: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贡献,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生: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这一个故事正好在我们今天要学到的格言中有一句类似的文言句,一会儿读的时候请大家再来作答。

生:孔子因他的刻苦好学,终于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孔子的像身长6.4尺,号称“长人”,给人感觉高大、庄严。

师:大家可以参看书上插图。我感觉到的不仅是高大、庄严,我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子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点评:用做“作家作品读书卡”的形式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利用资料、资源共享,对于今天的信息时代不失为一种高效之举。对《论语》及孔子的了解也为下面文言文的学习张本。)

三、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1. 师:好文不厌百回读。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注意到了关键字的读音,音咬得很准。

师:你很会倾听。你刚才说的“关键字”是哪些字?

生:第一则中的“说”同“悦”,故读“

”;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 “”。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下面注释有。

师: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好方法。这种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文言现象叫做“通假”,大家只需了解即可。你能否再举一例?

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就是通“现”。

生:《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的“强”通“僵”。

(点评:根据学生的朗读及评价归纳出了读准字音的方法,对文言特殊现象的讲解适可而止。)

师:好,大家不妨将刚才所说的这些关键字的读音专门设置一个门类积累到你的读书卡中去。刚才大家由一个例子联想到其它,这种学习方法叫什么?

生:举一反三。

师:你知道是谁提出的吗?

生:孔子。

(点评:适时引导学生做读书卡,并及时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学机智。)

2. 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的学习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以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前七则比较好懂,第八则的含义我们这一组不太明确。

师:哪一组的同学来帮他们解决?最好能“授之以渔”。

生: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师: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

(生齐读第八则。)

(点评:通过理解文意读准节奏,行之有效。在读中做“难句理解”读书卡,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并由学生自己交流解难方法。时时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 师:会总结的人一定是会学习的人,由“学会”走向“会学”,好。文言文的理解其实还可采取“会意”的方法,读懂大意即可。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一则中还有两个词语被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是哪两个?

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师:像这类成语在《论语》中还有很多。除了这两个,你还知道哪些呢?

生:温故知新、见贤思齐。

生:学而不厌、循序渐进。

师:看来你的阅读面很广。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点评:成语是古今汉语的桥梁。通过对成语的摘抄,既走进了文言文,又增强了现代语的积累。)

4. (生背读)

生:我最喜欢第一则。(生背诵“学而”章)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则呢?简要说明理由。

生:所谓“学习”就是既要“学”(学道理)又要“习”(练习、温习),告诉了我们学习方法。

师:好比游泳,先学游泳知识,再下水实践。谈学习方法的还有哪几则呢?

生:“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关于学习态度的呢?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我们回头再来看看关于孔子被那个七岁孩子拦路的故事,孔子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联想到了文中的哪一句话呢?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生:我联想到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师:两位同学都读得有节奏、有韵味,看来是真正理解了。不错,这两句讲的都是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那么由这一句话我们又可以联想到哪些成语呢?

生:取长补短。

生:不耻下问。

师:其他几则,是关于哪些方面的呢?有没有你喜欢的呢?

生: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我喜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师:由这一句你联想到了哪句古诗呢?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关于这些格言警句你打算如何摘抄呢?

生:进行分类:学习态度类、学习方法类、思想品德修养类。

(点评: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格言警句当堂背诵,背出韵味,既加深了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又培养了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自然地得以实现。)

第二课时

四、读后思辨,读出个性化见解

师:在上一节课的自由背诵中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为每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可能相同。读着你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种个性呢?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

(生再读、背课文。)

生:我特别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这句话道出了我的心声。从小爸爸妈妈就逼着我学钢琴,强迫我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我很苦恼。我真想把孔子的这句名言送给我的爸爸妈妈。

师:你与孔子的思想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共鸣,回去后别忘了与父母交流。与作者进行对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这种学习方法值得每位同学借鉴。阅读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这句话你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我不完全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孔子的这句话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请注意文中一个“恕”字,本身包含了“相互体谅”之意。既是体谅,那么就要就事论事,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父母确实是为了你好,“己所不欲”,也可“施于人”。现在不理解,等长大以后你也许就会明白父母的苦心。

师:相互体谅、换位思考就可搭起一座理解之桥。俗话说得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就是要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我在读第二则“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感慨颇深。今天读来也似谆谆教诲,如在耳畔,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生:古人很重视品德修养。曾子是每天多次自我反省,如果每天我们也能自我反省一次:今天的我是不是每件事都尽心尽力去做了呢?对朋友是不是讲信用呢?老师讲的是不是都复习了呢?我相信这样便能使自己不断提高。

师:正如竹──每前进都要作一个小结一样。说到自省,《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现在我们的学习评价中不是特别重视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吗?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新的启示呢?

生:读到这一句我联想到了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即讲信用。

师:“忠”“信”是儒家文化道德条目中重要的两条,是立德之本。“忠”表现在尽心竭力去做事,“信”即对朋友讲信用。这“忠”“信”二字在当今时代仍需倡导。要诚实不欺,敢说真话,说话算数,这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大家能从中读出如此多的感悟,这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养料。

(点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及自我体验再来品读这些语句,进行思辨,就会“温故而知新”,读出更多个性化的理解来。这就是创造性阅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五、激趣探究,综合实践活动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可也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说主张的是一种中庸思想,应该批判地吸收。比如陶渊明就对孔子很不以为然。陶渊明说孔子是“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这‘弥缝’二字,是把国情比为一堵有裂缝的墙,孔子的工作任务只是用水泥石灰把裂缝填满,让它的外表仍然是一堵完好的墙而已。

我在读《论语》时,我的思绪就常常穿越时空走进孔子的那个时代,战争、疾病、欺凌、掠夺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正义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这时候孔子出现了,他不顾一切地奔走呼告他的神圣理想。应该说,游走于诸候之间是一种悲壮的举措,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写一份读书报告。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点评:师生同讲同议,引出争议的话题,留待学生在课外以更高的热情更浓的兴趣去读《论语》、去读孔子、去读更多的文言文、去背更多的文言名句。)

【教学反思】

1.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两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则》了。

2.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北师大肖川教授语)。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卡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河北省唐山市第七十五中学 陈光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

2. 能准确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课文

3. 能够读、写、理解“子曰、愠、罔、殆、矣、诲、弘毅、士、凋、恕、欲”等词语。

4. 学习《论语》中名言警句的简单应用。

5. 简单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过程及方法目标

诵读理解 交流质疑 教师点评 全文背诵 学以致用 积累拓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感受孔子伟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做法和人生价值观,提高个人思想修养。

2. 联系自身经历,体会课文内涵,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

◆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文章,评点课文内容,精讲难点章节

◆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涵,触动学生心灵,感受“至圣先师”的伟大人格

◆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教师对学生做朗读指导,正音断句。

2. 学生互相质疑法。学生将自己的疑难当堂提出,学生互答。(也可采用学习小组集中质疑,再互相解答法)。

3. 归纳、总结法。将本文涉及到孔子、《论语》体裁及主要内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名言、警句等进行归纳记录。

4. 教师评点法。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进行评点指导,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认识。

5. 延伸应用法。针对本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点进行延伸应用练习。

◆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 课件 运用POWERPOINT 系统

◆ 学生课前准备

1. 找4-5名学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题排练一小品,情节简单明快,用时3~4分钟。

2. 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孔子及《论语》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 教学说明

因我所教班级每周有一节学生国学演讲课,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学生对孔子及《论语》比较熟悉,故此在对这两者的处理上可以比较简略。

◆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朗读、分析文章内容。进行简单应用拓展。

◆ 教学步骤

(多媒体课件展示孔子像,背景音乐为古筝曲《高山流水》,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语

教师在黑板板书繁体“圣”字,由学生识读并分析这个字特点,明确“耳、口皆为王,是为圣”,说明人们把能听、能说,胸中有韬略、有学识、品德高的人称为“圣人”。有一个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这八个字)可见这个人的厉害了。这个人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板书“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可见这个人的影响力之大了,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就是我们大屏幕上这个人。对于孔子,大家都不太陌生,而记录孔子生平的那本书《论语》, 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吧, 历史课上老师也已经教过了,那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孔子和<论语>的有关内容。

二、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出示幻灯片,内容如下)

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用重要地位。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孔子的深邃而言简意赅的言论,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展示幻灯片,出现孔子图像及课题,教师再板书课题)。

认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第一部分:读)

1.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找一名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对照注释自己朗读《〈论语〉十则》。)

2. 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3. 展示幻灯片,给重要字词正音及课下列出的三个通假字的读音及解释。(幻灯片略,字词如:论、愠、罔、殆、凋、焉、弘、恕等,通假字有:说、女、知。)

4. 学生各自大声的流利的朗读课文。

5. 就“大声”“流利”“快速”进行朗读指导和示范。

6. 全体大声的节奏准确的朗读课文。

(第二部分:解)

1. 大家阅读本文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文的课下注释非常全,大家在阅读中的一些疑问基本上都有说明,下面请大家根据课下注释及平时〈论语〉演讲的积累,自己试译文章内容,个人的疑难可以小声的和同桌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一会给大家提出来。

2. 学生提出疑难,互相解答。(疑难以字词、短语为主。)

3. 给大家一点时间,看一看自己哪一则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一般说来,学生对第八则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做示范性翻译)

例如: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生齐读第八则。)(板书可设计为“以仁为己任──重,死而后已──远”的一一对应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4. 通过解答疑难,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请同学来试着按则翻译文章。(配合幻灯片进行翻译,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指正)。

(第三部分:练)

1. 大家在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后会发现,文章的每一则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请大家说说他主要说了那些方面的东西?(明确:学习与人生修养两类,学习又可以细化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类。)(教师板书)

2. 既然是和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就请大家看看下面几道练习题。(展示幻灯片)

例:(1)与陈毅元帅“大雪压清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2)讨论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语句是:

(3)一组对比图片,(好与坏的典型), 谈感受, 用文中语句回答:

(4)学生表演小品,学生根据小品答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小结课文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这节课我们粗略了解课文的内容,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可以谈出对里面的话的理解,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了解孔子,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从十则中选出自己喜欢的2-3则,写出喜欢的理由。

第二课时

◆ 教学要点

(1)归纳总结文中成语、警句

(2)针对内容进行讨论思辩

(3)感受孔子伟大而深邃的思想内涵

◆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个人就是孔子,而这本书就是《论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十则,并要求大家课下背诵这篇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生背诵全文,还可以安排单人背诵)

二、总结概括成语、名言警句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常常把它称作什么? (生: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 (明确如:温知知新、见贤思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师:《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幻灯片显示《论语》中的成语。) 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最好能谈谈你的感受。(如:(1)生背诵“三人行”篇,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凡事都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2)生背诵“岁寒”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松柏”理解为一个人,意思是说“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现在请你按照上节课提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类进行分类摘抄。(学生在可讨论的情况下进行摘抄)(幻灯片:分类的名言警句)

三、拓展思辩,读出个性思想光芒

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上节课我们留了作业,请大家找出最喜欢的二到三则,谈谈个人的看法。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生再读背课文。)(生一般说来可谈出自己的看法,如) 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学生可能会谈出父母不顾孩子心理强迫孩子做某事等等。针对“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可能谈出和进步、思想、成绩、积累等有关的认识。如有必要,教师可在这里提出“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也希望大家学以致用,用到自己的提高修养和学习上来,见贤思齐,近朱者赤,只要大家坚持下去,相信你也一定会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四、教师小结及作业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战争、疾病、欺凌、掠夺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正义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这时候孔子出现了,他不顾一切地奔走呼告他的神圣理想。应该说,游走于诸候之间是一种悲壮的举措,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写一份读书报告,谈谈你的感受。

五、阅读推荐(幻灯片:《论语心得》封面)

北师大的于丹教授写了一本书,名字叫《论语心得》,谈了《论语》和人生、交友、人的内心等方面的关系,通俗易懂而且见解独到,推荐大家读一下。

六、结束语(幻灯片:孔子半身铜像,题目:永远的孔子)

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每次看到孔子的图像,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大师的只言片语来感受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让我们全体起立,面对先师的图像,深深的鞠上一躬,说一声:“谢谢老师”。(仪式进行)

结束(背景音乐)。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北京市鲁迅中学 程 垚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带领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导读导议。

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自身对祖国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2.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让学生查找作者的一些经历、创作,加强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给了济南。”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济南的冬天》,看大自然赐给了济南什么样绝美的景致,竟那样令作者心醉神迷,写出这样的评价。

课件展示图片和板书标题、作者。

【设计意图】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读书,并设计相关问题:

1.师生同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形似字。

教师出示整理好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2.生生自读讨论:作者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什么?

3.分组讨论:围绕着总特点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文章结构脉络。

赞誉了“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的词语是“温晴”。

第一部分(1段)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2~6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散文的朗读,师生读,生生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文本中理解、解决问题。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文章开头,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感知作者的情感,互相交流预习中查找到的资料。

3.第二部分具体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来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1.把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地方进行了对比的方法:北平的寒,济南的暖;伦敦的暗,济南的明;热带的热,济南的温;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教师点拨: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誉为人民艺术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作者之所以用北平、伦敦、热带地方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老舍25岁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国,生活了6年,回国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在济南温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仅发自肺腑的抒情道:“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从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作文时一定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染人。

3.全文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写“响晴”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几个画面: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济南冬天的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内容,抓住重点,培养学生相互交流查找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景物的特点。

(四)语言运用与品味

1.教师导入并设计问题,请学生展示朗读,带着同学们再品析课文,思考问题。

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载体。细细地品味语言,才能更好领会文章的内容。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子,再细细体会句中词语的意味。

(1)文中描绘了山、水、城、雪等多幅画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2)我认为 是最精彩传神的词语或句子,它妙在 。

2.教师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1)语言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生动贴切。

举例: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同时,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可爱、慈善,生动而巧妙地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重点分析:被风儿吹动;害了羞。

(2)词语选用上十分讲究。

举例: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设计意图】1.通过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了解品赏语言的角度。2.通过评析语言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五)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仿照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仿写。

2.说说自己家乡冬天的特征,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

3.《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六)布置作业

1.摘录比喻、拟人句,体会表达效果。

2.小写作《校园的冬天》,400字左右,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

【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效果。2.课堂知识的学以致用。

《春》教学设计

山东省潍坊诸城市树一中学 张丽霞 郑茂良

一、教学目标

1. 品味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

2. 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二、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课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了生机,春天如诗情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春》,走进那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净化。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

(2)在读的过程中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圈出来,不明白意思的词语划下来。

(3)划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语或优美的句子或优美的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3. 老师总结

(三)概括文章的主题

(四)自学指导

第一步:读、析(读析的过程也就是品味文章中的优美的语言的过程)

要求:

1. 细心的品读文章,把你认为好的词语或美的句子好在哪里,美在哪里读出来,要读的抑扬顿挫,读的声情并茂,读出感情来。例如:春花图,尽管景不在这里,但要读出来,让同学们感觉到花儿盛开的样子。

2. 析即分析,分析的要透彻,要有一定的深度。在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准确生动的词语、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作方法 、文章的主旨句 、内容„„)

3. 品味语言:

(1)四人一小组合作把你认为比较好的词语,句子 、段落找出来写在笔记本上,并进行分析。

(2)最好用这种方式:(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它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或表达方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出了什么)当然也可以不用。

例如:

(1)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悬”字用的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上星星的状况。

(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静寂的、是梦幻的。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它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

(3)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它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这几件事对自己的影响之大。

(4)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我认为这句写的比较好,因为它是本文的主旨句,这句话是作者的座右铭,也是今天每个青年学生得以成才必由之路。

第二步:悟

悟即感悟(学生才艺展示的过程,学生即兴自我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主旨,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拓展的过程)

本文作者描写的对象是“春”,表达了对春的热爱赞美之请,与春有关的知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你都可以用你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变成你自己的作品。

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点方面进行创作:(仅供参考)

1. 描写春天的词语。

2. 描写春天的诗句。

3. 与春有关的俗语、名言、警句。

4. 如果你的歌唱的比较好,唱一首赞美或描写春天的歌。

5. 本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文中有诗,诗中有画,作者抓住春的特征,依次描绘了五幅图画,张开你想像的翅膀,画出其中的一幅或几幅从画面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6. 朱自清在《春》中详细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户外全景图,而对有些景物如:山、水、太阳采用简笔勾勒,这留给了我们极大的想像的空间,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创造性,补白式描绘春山、春水、春日。(扩写)

例如:写春水,春水永远是绿色的,春水的绿是原始而纯洁的,有如帝王皇冠、勇士宝剑上的祖母绿。黄金虽贵,也比不上那一丝的绿色。掬一捧春水,绿遍人间;撒万点春绿,洗尽尘俗,真可谓是黄金有价绿无价。

7. 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向往春天,热爱春天,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读着朱自清《春》,面对这大好春色,你的感受又如何呢?请大胆说出你的体验。(谈感受)

例如:春天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季节,春风拥吻着枝头的绿叶,踏着轻快的舞步,得意得飘向那广阔的原野,调皮的掠过人们那春意盎然的面孔。呵!这俏皮可爱的春风。

8. 本文的结尾写的很美,你能仿写一段或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写一个结尾吗?(仿写和改写)

9. 你能把整篇文章用短语的形式连起来吗?

10. 你能自己写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或者文章吗?

11. “吹面不寒杨柳风”中“杨柳”其实指“柳”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能找到这个故事吗?

12. 春风“轻悄悄的”本身没有什么声响,但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婉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这四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组成一支动听的春天交响曲,把这四种声音具体描绘一下。

(五)学生进行创作

第三步:获

获即收获、体会(可以谈你对这节课的认识,语文学习的心得,文中的某个部分给你留下印象,从同学的发言中你得到的启示)

写作训练:

有个作家说:“春天来临,风和日丽,气象迷人。如果在这个季节里不出门看一看春天的丰姿,与天地同享欢乐,那简直是对春天的伤害和不敬。”在内心里,我慢慢有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明年春天来临的时候出游一次,你和春天有约吗?请以《我和春天有约》为题写一篇短文。400字左右。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河北承德围场镇中学 卢学会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 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 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 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欣赏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说道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他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我特别难忘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它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介绍(多媒体)

三、诗文理解

1. 学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2. 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 学生放声自读。

4. 谈谈感受,结组讨论,你感悟深的是那。

5. 找各组同学依次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

(1)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有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的一条,而且选择了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

(2)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3)诗人心中虽仍踌躇但还是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开始艰难的跋涉。

(4)诗人没有告诉读者他的结果怎样,而是未选择的路叹息

(插入课件)

6. 小结:诗人重点写了未选择的路,为什么?其实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是舍弃。当我们无法选择时,其实也已作出了一种选择。诗人为什么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表面是写自然的路,实际是写人生的路。这种写法就是象征,表面是浅显的,实质却是深刻的,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条路可选择,但一个人往往走一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其他许多条路,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着偶然性和随意性,那位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诗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深入的思考人生选择的问题,一定要慎重选择,当你作出了一种选择你也就放弃了另一种人生的路。

7. 能谈谈你心中从本诗明白的道理吗?

8. 师总结: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择了决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四、放声自读,再次感悟,记下你心中的哲理句。

课后反思:诗是美的,哲理确实深刻不易理解的,好诗只有结合生活才有更深的体会,对于初中生来说,还不可能很好的把握,但从浅处去品味,鱼和熊掌总的有所舍弃,选择的求学也就放弃了嬉戏,生活需要有所取舍。

《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河北承德围场镇中学 孙明霞

一、教材分析:

1. 写作背景:《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写于1926年,当时国共两党合作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正处在高潮时期,同时革命也遭到封建军阀、帝国主义等恶势力的阻挠和破坏。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士,在这一革命中当然始终战斗在革命的最前线,用手中的笔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北洋政府诬陷通缉,1926年9月到厦门大学任教,遭到以校长林文庆为首的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在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中于是“《旧事重提》”拾起童年的“带露之花──朝花”来慰籍自己此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集中六篇意在叙事而志在写人抒情,寄托了鲁迅的丰富而深沉的情感。尤其本文更是如此。

2. 教材安排:教材在以童年为主题的单元中,选这一名篇作为首篇,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真是自己的痛年,另外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先驱,其文美在朴实诙谐幽默的语言,美在清晰的写作思路,简洁的写法,丰富的思想,这些内容也正是我们语文学科的重要学习内容,无疑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典范。

3. 关于本文的主题:值得斟酌的是,本文的主题一直有争议,长期以来坚持本文是对封建教育的批判,这一点我想是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的结果,就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教材安排来看,我认为本文主题应定位在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回忆怀念的层面上,这是处理本文的难点之一。

二、教学设计:

据此并结合初一学生首次接触鲁迅作品的学况,将本文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 结合工具书掌握重要字词。

2. 学习认识鲁迅了解《朝花夕拾》,帮助理解课文.

3. 借鉴本文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多角度、融情于景景物描写的写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4. 揣摩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增强语感。

5. 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珍视人生中亦真亦梦的童年。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2. 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材料安排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 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 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 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阅读、鉴赏、质疑、探究、合作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思维表达能力。

教学思路及课时安排: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第一部分。第二课时研读第二部分,整体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主题,品味本文语言。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关于鲁迅这一大师你了解多少?(学生说一说)

2. 教师小结: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鲁迅的童年和我们一样,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神秘的故事,无味的冬日里难得的情趣;严肃勤奋的学习生活,偶尔淘气的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这位大家的童年,体味其丰富的情感,学习他的写作方法,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 作者介绍:引导学生约度注释并记忆,教师适当讲授。(课件)

2. 写作背景:

教师下发相关材料:《朝花夕拾》介绍及作者小引。学生阅读增强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老师播放课件学生听读,了解文意并画出自己的生字词。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工具书处理字词。教师明确(课件)。

3. 学生竞读,师生点评。

4. 引导学生谈谈读本文的初步感受,教师抓住题目提示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明确空间变化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据此将课文分成两部分,并概括大意。(课件)

5.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过渡段,初步谈谈此段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小结明确本文的结构(课件)

四、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并思考:作者说:百草园是一个荒园,可为什么是我儿时的乐园?

2. 学生自由发言。

3. 教师小结(课件)

4. 进一步研读:

听读第二段作者是怎样写百草园景物的,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听读)?小组探究教师提示写作顺序、描写的角度、情感等。(课件)

师生小结,本段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着高低的顺序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并将高兴愉快自由无忧无虑的心情寓于其中,写出了童真,写出了情趣,体现了一个乐字,做到层次井然,情景交融。(课件)

访写句子: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一句话。(课件)

5. 作者写景中,为什么写美女蛇的故事,是多余的吗?学生结组讨论发言。教师小结,明确插叙及作用。(课件)

五、应用:说一说你儿时的乐园,注意要做到层次井然,富有感情

六、默读第一部分,体会鲁迅在百草园中的乐趣及文中情感。

七、教师总结:百草园是荒园但在我却儿时乐园,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的喜爱眷恋怀念之情。

八、听读第一部分,结束本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百草园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长大了,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百草园,我不明白大人为什么把我送进三味书屋随先生读书。

二、研读过渡段

1. 学生听读体味作者的情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及文字中所蕴含的眷恋、惆怅、无奈、担忧、猜测之情。

2. 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3. 学生自荐朗读再次体会作者情感。

三、研读第二部分

1. 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以下问题:(课件)

2.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代表发言

3. 师生求同存异,教师明确,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相比很单调、严肃、受约束但是不乏乐趣,仍然充满了欢乐与天真,体现了童真童趣,三味书屋的生活仍让作者留恋,难以忘怀。

四、理解本文主题

1. 教师出示几种观点,让学生探讨并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2. 教师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课件)

五、揣摩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传神,除描写景物的语言生动形象外,再写儿时游戏时更是用词准确

1. 课件:学生填入适当动词

2. 对照课文品味用词的准确性

3. 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儿时做过的一种游戏

4. 除此外,你还觉得哪些词句用的好,说一说理由。

六、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童年的鲁迅离我们遥远吗?(课件)

七、结束语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童趣的语调回忆自己的童年,获得些许温馨,聊以慰藉自己现实的孤寂与苦闷。歌颂了自由快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发的自己对童年的喜爱眷恋怀念惆怅的心情。

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永远的记忆,冰心诗言“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童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永远留在记忆中。

八、听读,结束 (课件)

教学反思

一、语文作为社会学科其人文性无与伦比,因此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采取听读,朗读,默读,速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争取引起学生共鸣,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其基础性更不容忽视,本课设计重基础,注意培养学生读、听、写、说的基本能力比较成功。

1)令作课人困惑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任务的分配与操作问题,怎样做到照顾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2)由于学生所掌握的材料及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因此在探究学习中难以收到培养创新能力的效果,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渠道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以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学习。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

河北承德围场镇中 王秀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语并会用,了解作家作品,理请文章结构,把握行文线索,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理请文章层次,学习插叙手法在文中的运用,通过人物的语言事件,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味作者的思想感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深沉而伟大的父爱,还要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中父亲对“我”的深情。

2. 学习本文插叙的写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花”在文中的作用。

2. 揣摩文中的伏笔及含蓄的表达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长城外,古道边,芳草„„”这是一手告别的歌曲,是电影的主题歌,此电影曾获马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金鹰奖,这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二、简介作家了解作品

1. 作者简介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她的创作很丰富,有散文集《窗》《两地》《作客美国》等,她的处女作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文集,短篇小说集有《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等,长篇小说《春风》《云》。

2. 《城南旧事》简介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三、检查预习

1. 把你认为难懂难写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如:骊歌肿胀叮嘱花圃窘迫恐惧

2. 用上其中的三个创设一个情景写一段话

四、感知课文理请层次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1. 学生速读课文并屏幕显示问题:(1)“眼前事”写了什么?(2)对“往事的回忆”写了哪些事?

提示:学生先区别开“眼前事”和“与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并引导学生概括

从英子的角度:参加毕业典礼是由眼前的事物引发的回忆。从爸爸的角度看:爸爸病床上叮嘱;打赖床不起的英子;让英子闯练银行存钱;爸爸去世。

眼前事往事的回忆花

毕业典礼前病床叮嘱赖床挨打衣襟上别着的夹竹桃花

毕业典礼时闯练做事爸爸爱花

毕业典礼后爸爸去世花落了

2. 文中几次提到了“花”,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由标题的“花”设疑,体味文中的另一线索)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并找出相关的内容。

提示: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暗指天性爱花的爸爸去世

小结:此文双线并行,文章是以“花”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另一条是毕业典礼两线交相辉映,交错而不乱,层次井然,文章插叙爸爸的事,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3. 品位体会文章含蓄,伏笔的写法,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师问:作者不仅在“花”这一形象上如此巧妙,如此细腻,在文章的其他地方也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

学生试着从文中找出对父亲的病情写的含蓄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1.P13)“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伏笔,最后的感叹号“!”表明了妈妈的语重心长。也为文章设置了悬念:爸爸到底病得怎样了,为什么不能来看她上台?它所起的作用呢,就是让读者有一种继续往下看的欲望,这正是我们所说的“文章能吸引人”。

2. (P13)“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喉咙肿胀着”说明了父亲的病已经不轻了。

3. (P14)“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同样是一处伏笔,是父亲要让自己的女儿做好思想准备,同时也是父亲临终前的忠告,这里体现了父亲的那种伟大无私的关爱,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不忘给自己的儿女以深深的教诲;这里更体现出了父亲在即将离去前的那种挂念和不舍。

4. (P17)“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外面的天有点阴”,这已经是一个不详的征兆,将情与景紧密的联系起来。使情景交融。“妈妈的眼睛红肿着”暗示了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

5. (P20)“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象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这里作者写出了自己当时的一种预感,。而之后进了家门,看到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还有石榴树上的小石榴也掉下了几颗。

这些都是以花喻人,将文章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6. (P21)“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到了这里,我们知道父亲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这一群他所关爱的儿女们,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伤和遗憾啊!作者也终于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之时,体会到了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小结:此文处处伏笔,事事照应,使文章结构井然。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我们留在下一节课思考。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揣摩文章的情感美

1. 学生四人为一组讨论交流探究爸爸的形象,重点研读相关段落,力求从人物的言行举止及相关的事件作为依据,说说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爸爸表面上是很严厉,但实际上却充满着爱心。他时时盼望着自己长大,鼓励女儿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他很重感情,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后,便急得吐血。他也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小结:如果说母爱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儿女茁壮成长,那么父爱象沉闷的火山,外表含蓄而深沉,内心涌动着爱的激流。其实,我们都有非常慈爱的父亲,只是这种爱不被察觉而已。

2.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许勾起你对自己父亲的一些回忆,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坦露自己的心声,请以“爸爸,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说一段话

3. 放录音“父亲”引起共鸣

二、深入探究

1. 思考英子说:“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我真的长大了”,从文章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分组研析,各抒己见,达成共识)

小结:英子学习用功成绩优秀,毕业典礼代表发言;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变的从容而镇定,不怕困难,敢闯敢练,敢于承担家庭责任。

2. 爸爸对英子的成长有何影响?着重分析父亲的三句话: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2)“没有爸爸,你要自己管好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张大了”

(3)“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助你妈妈。你最大”

这三句话充分体现父亲教育女儿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勇敢担起家庭重任,而每一次的“磨练”,都给女儿提供一些战胜困难的经验,也多一分生活的经验,让女儿真正成熟起来。

三、感悟主题

思考:学完此文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各抒己见,达成共识)

小结:爸爸对孩子严格要求,殷切的期望深沉的爱,也说明了孩子只有经过严格的教育磨练,才能真正的成熟起来。

四、体验反思

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父亲的这种态度?在生活中你是如何面对困难的?采取的对策是什么?(谈感悟)

五、布置作业

1. 搜集有关父爱母爱的名言警句,歌词,积累下来

2. 盼望长大是我们的期盼,你是从哪件事感觉自己真的长大的,请以“我真的长大了”为题,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

教学反思:这是一节品读课,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情节,分析人物,探究技法,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采用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等能力,整节课学生在“朗读勤思倾听动笔口述”中不断充实起来,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伤仲永》教学设计 河北围场镇中 李军

2007-04-03 原创作品

10 《木兰诗》教学设计

王新伟

[教学目标及重点]

l .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二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作品时代怎样?

明确:(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三 共同研习课文

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 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

明确:(学生的发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结合课件适当引导并指导学生诵读)

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设置悬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木兰想到了什么?“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原来,是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深明大义、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出木兰做入伍前准备,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急切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诗写出了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

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征途遥远)。 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木兰十年征战的情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给我们描绘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我们好像听到了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使我们好像看到了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十年的征战的血与火的考验,使木兰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 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肯定会有很多次思念家乡的彻夜不眠,也肯定会有很多次怀着家丑国恨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去艰苦战斗。

木兰战功卓著,入朝受赏,“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战争动乱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的情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蔑视功名富贵的美好心灵,受到了人们由衷的赞美。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分析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达到当堂成诵)

2.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认为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她身上哪些金子般的东西?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言)(木兰形象分析)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3.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

[布置作业]

请你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传》为题编一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马丽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

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

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并思考:如何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

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

【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

(2)设问:“百万”是唯一的修饰语吗?可以换一种修饰吗?比如,用“威武”大军?

【明确】新闻的语言准确,是指给读者提供“真实的、明确的、具体的”信息。

“威武大军”不像“百万大军”交代具体的人数,用“真实、明确、具体”的数字来突出我人民解放军兵力多,作战规模大,从而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显示出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度,有一种王者霸气。

还可以引导学生换用其他修饰语,比如用“东西中三路大军”,合理与不恰当的地方分别是什么?

【明确】“三路大军”,是“明确、具体、真实”的数字;“东西中”,交代了作战部署,说明我军全线展开攻势的作战情况。这是“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表达“不简洁”,新闻语言要求用语“俭省”,要高效地表达信息。(能用一个字说清楚就不用两个字,能用两个字就不用五个字。)还有,“百万”说明的是人数,它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意味着那么多年轻战士的身影,他们汇入到集体行阵的洪流之中,根本没有清晰的面孔,但是,正是他们,用青春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语言形式,并通过“作比较”的方式,品味语言,作出合理解释。

2.接下来,再看我先头部队“中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突破”一词。

这段文字很短,语言非常简洁,一共是54个汉字,9个标点,交代了明确的渡江时间(20日夜,24小时),渡江人数(30万人),这么俭省的文字却交代了中路军30万大军的辉煌战果。

(1)设问:从哪个字眼特别能让人感觉自豪呢?

【明确】“即已”。借用同学预习的说法──这是两个文言文的副词,意思是“就已经”,特骄傲地展示了我军的辉煌战果,用现代网络词语叫“晒一晒”。

(2)设问:不过,不能光顾着“自豪”而忽略了这辉煌背后的艰难!从哪个词看出“艰难”?

【明确】“突破”。

(3)设问引导:为方便理解,换用其他说法进行比较,能否把“突破”换为“越过”或者“冲破”呢?

总结规律:辨析词句,可以尝试换用另一种表达方式与之比较。换言之,作比较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说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做动作区别“突破”和“越过”,即在座位上比划比划这两个动词的不同。


相关作文

  • 荷叶的四季作文600字作文800字
  • 荷叶的四季作文600字 作者/杨紫棋 那是一片荷叶,迎着柔和的春风,翩翩起舞.荷叶像什么?像一把翠绿的小伞.是蜗牛的伞吗?不,蜗牛的伞是可爱的三叶草.是蚯蚓的伞吗?不,蚯蚓的伞是松软的泥土.那,荷叶是谁的伞呢?荷叶是蝌蚪的伞,是蝌蚪躲雨的伞,是蝌蚪乘凉的伞. 那是一片荷叶,迎着炎热的夏风,捧出第一朵 ...

  • 无私的荷叶--赞美母亲作文600字
  • 无私的荷叶荷叶是平凡的,但它却是无私的.它没有荷花的淡雅,没有梨花的素净,也没有桃花的娇艳,只是默默地染绿了夏天的池塘.荷花已经含苞待放,荷叶已经冒出新芽,它们都告诉我--夏天来了.荷叶似圆盘,绿茵茵的,上面纹路清晰可见,像一条条美丽的金线镶嵌在上面.最大的荷叶竟有桌子般大:小树般高:杆,有水管般粗 ...

  • 我爱荷叶阅读题作文500字
  • 我爱荷叶阅读题 古人的诗文中赞美荷花的确不少,荷花固然值得赞美,然而,我却更爱荷叶. 如果没有荷叶,只剩一枝枝光秆荷花,孤独无依地站着,就显得单调.( )没有荷叶,(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长不出这些漂亮的荷花. 看啊,那满塘荷叶,墨绿.浑圆.厚重.久旱初雨,雨点儿哗啦啦地洒满荷塘.对像珍珠一样宝 ...

  • 看图写话作文2000字
  • 看图写话:夏日荷塘 夏日河塘 夏天的傍晚,小明.小红和小亮一起来河边,河边真凉爽,于是三个小朋友一起坐了下来,湖里荷花开得正欢,青蛙坐在荷叶上呱呱地唱歌,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忽然,小红说:"我想当荷花仙子,因为她美丽无比!小明.小亮你们呢?"小明说:"我想当青 ...

  • 我爱荷叶阅读答案作文800字
  • 我爱荷叶 古人的诗文中赞美荷花的确实不少.荷花固然值得赞美,然而,我却更爱荷叶. 如果没有荷叶,只剩一朵朵光杆荷花,孤独无依地站着,就显得单调.( )没有荷叶(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就长不出这些漂亮的荷花.看啊,这些荷叶,墨绿.浑圆.厚重.旧旱初雨,对像珍珠一样宝贵的水,它们一点一滴不沾唇.它们总是 ...

  • 荷叶上的露珠作文700字
  • 荷叶上的露珠 我本是莲池里的一滴水"无忧" 平静:清澈.在莲开的时节' 风吹荷叶沙沙作响"整个莲池都弥漫着淡淡的幽香" 一次偶然"人们在赏莲观荷时:一个漂亮女孩用轻巧的小手掬起一捧水向空中抛洒"于是伴随着女孩的清脆笑声" 串串珍珠 ...

  • 荷叶上的露珠作文700字
  • 荷叶上的露珠 我本是莲池里的一滴水,无忧.平静.清澈.在莲开的时节,风吹荷叶沙沙作响,整个莲池都弥漫着淡淡的幽香. 一次偶然,人们在赏莲观荷时,一个漂亮女孩用轻巧的小手掬起一捧水向空中抛洒,于是伴随着女孩的清脆笑声,串串珍珠划成美丽的弧线,飘落到了莲花的叶瓣上,而我落在了荷叶上,成为了荷叶上的一颗露 ...

  • 荷叶上的露珠作文800字
  • 荷叶上的露珠 我本是莲池里的一滴水' 无忧,平静? 清澈'在莲开的时节"风吹荷叶沙沙作响, 整个莲池都弥漫着淡淡的幽香; 一次偶然; 人们在赏莲观荷时"一个漂亮女孩用轻巧的小手掬起一捧水向空中抛洒'于是伴随着女孩的清脆笑声'串串珍珠划成美丽的弧线' 飘落到了莲花的叶瓣上" ...

  • 荷叶上的露珠作文700字
  • 荷叶上的露珠 我本是莲池里的一滴水.无忧? 平静? 清澈"在莲开的时节" 风吹荷叶沙沙作响' 整个莲池都弥漫着淡淡的幽香' 一次偶然"人们在赏莲观荷时"一个漂亮女孩用轻巧的小手掬起一捧水向空中抛洒'于是伴随着女孩的清脆笑声'串串珍珠划成美丽的弧线' 飘落到了莲 ...

  • 我爱荷叶作文400字
  • 我爱荷叶,有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爱的不是荷花,而是荷叶呢? 因为荷叶朴素而又不夸大自己的美,无私的为荷花做出贡献.在荷花下面,荷叶总会用自己的大圆盘来托起荷花. 荷叶,她并不美丽,可她,却能保护荷花.有多少诗人,走到荷花池边,总会情不自禁的停下脚步,赞美荷花,可他们不知道,荷花的美丽,是荷叶为它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