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南京大屠杀》有感
-————知耻而后勇
我对南京的认识始于小学语文和中学历史课本。南京是中国著名古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早在6000年前这里就出现了原始村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雨花台下筑城史称“越城”。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记载,至今已有2480年历史。这2000多年的历史里先后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在此定都。十朝古都、六朝金粉留下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史话、可歌可泣的伟绩,那是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的古城。然而,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古城空前的灾难降临了。
回望1937,中山门下,低首策马,两军交战事堪悲,心伤欲碎难回首。
在那样一个历史的国度,记载了无数残忍的画面,又给多少人心中带来挥之不去的阴霾,又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对于南京,我对他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听说,却从未见过、真实地感受过。每次提起我的脑海深深地记得初中历史老师讲到这一章节时那种愤怒、悲慨的情绪还有高中班主任兼历史老师给我们放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全班同学一起揪心沉思但也不敢再去清晰地看那些画面会给人的心灵和视觉带来莫大的冲击。这次看电影南京大屠杀更是把我带入了真真切切的悲怆之中,只为让历史带我回到那曾经战火硝烟四起的地方。
《南京大屠杀》是由吴子牛执导,秦汉、刘若英等主演的历史战
争影片该片以1937年发生于中国南京的战事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中日结合的家庭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遭遇。影片已于1996年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上映,1998年5月2日该影片在日本上映。
1937年深秋,为躲避战乱,中国医生成贤(秦汉)携带怀有身孕的日本妻子理惠子(早乙媛)和孩子从上海逃到南京老家,他没想到南京也差不多快被侵华日军夷为废墟。被告知可以进入欧美列强势力保护的安全区避难时,成贤认为自己与难民身份不同没做理会,投靠了老朋友继续行医。以小学教师刘天琴(刘若英)为代表的同胞的悲剧令他震惊愤怒,但他认为自己首要任务不是反抗暴敌而是尽职做好一名医生。
同年12月13日,南京全面沦陷,日军开始在南京疯狂烧杀淫掠,成贤终于意识到日军的残酷麻木,让妻子先行一步去安全区躲避,自己则留下来继续救死扶伤,他不知道的是,安全区早已名存实亡,而要反抗时,他发现已无可能。一九三七年深秋,南京荒凉的铁道上,成贤带着怀有身孕的妻子理惠子(日本人)回南京的老家。在纷乱的战火中,成贤在南京的老家已成为一堆瓦砾。别人告诉他可以去到外国人保护的安全区,但成贤自认不是难民而不愿去。他找到在下关发电厂做工的幼时朋友根发。根发虽然对他带回来的日本媳妇反感,但还是接纳了他们。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日,日军开始围攻南京城,同年十月十三日南京城破。疯狂的日兵搜索,烧杀淫掠。理惠带着孩子们进了安全区,难民们得知理惠是日本人,便把所有对日本人的不满发泄在她身上,当成贤来到安全区,理惠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下来,他
们不知道另一场浩劫已悄然来临„„
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背景的电影,因其独特的视角也曾被评价为一部“充满人文精神,人性十足、生命意识极强的一部电影”。《南京1937》所展现的是一个导演对战争、对民族、对人性的思考。然而很多观众却无法认同导演另类独特的视角。毕竟,难忘那段过于沉重历史的中国观众们,还难以接受以一位日本女性的视角来审视日本军队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影片一时间恶评如潮,公映不久便匆匆落幕。然而,这部影片毕竟以独特的角度给观众留下了这场战争的思考。
首先是它对当时战事以及南京惨案的画面再现是让人震惊的,在地上边哭边爬的婴儿,妇女绝望的目光,横尸遍野的尸体,一幕幕残忍的画面如同真实的场景一样在我的脑海中灵动着,日本人仅仅为了取乐用手术摘除受害者的胃和小肠,把食道和大肠直接连接,让受害者不断地吃东西也只能活活饿死,仅仅为了取乐把马的血液注入人的身体内感到浑身抽搐,几个硬汉也按不住,这些受害者在日本人看来宛如马戏团的小丑,完全至他们的生命于不屑,残断的城墙,残缺的军刀,历史的桥梁,遇难者的头颅,手臂长明火及象征累累白骨的鹅卵石构成,彻彻底底的诠释了南京大屠杀的凶残,我的心在颤抖;另一方面这部选取的是以一位日本女性的视角来审视日本军队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并试图通过细节描写,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表现出侵略者的复杂性。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情节发展,但是不管男女主人公或者是配角经历何种命运最终都难逃于战争和屠杀。这也不禁让我
思考战争所带来的这不可饶恕的罪行同样对家国命运的无奈。这就是当时弱小的中国该受的,无辜的百姓惨遭日本侵略者的迫害,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出来的恶行。是的,历史已经远逝,但历史创伤永远难以愈合。
70多年后的今天,日本国仍然不能正视历史,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右翼势力美化侵略战争,否定南京大屠杀,一度企图为甲级战犯翻案。而我们自己也有一些人,媚日现象极为严重,完全不懂得民族尊严和耻辱。更为痛心的是,在那场惨绝人寰的暴行中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沉重教训早已经模糊。日本国内仍然有人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三十万”提出挑战和质疑。前来南京采访的日本记者就这个问题向南京有关方面提出,得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的直接回应:遇难者三十万是不可推翻的。 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中,不少青少年,满脑子的幸福、欢乐、享受、潇洒,不了解那场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似乎那场屠杀与自己无关;而有些祖父辈的老人曾经闻过了血腥味,在这太平盛世里对国难逐渐淡忘,也需要刷新记忆。然而更为遗憾的是,还有其它的一部份人甚至有意无意地糟蹋南京大屠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中,不少青少年,满脑子的幸福、欢乐、享受、潇洒,不了解那场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似乎那场屠杀与自己无关;而有些祖父辈的老人曾经闻过了血腥味,在这太平盛世里对国难逐渐淡忘,也需要刷新记忆。然而更为遗憾的是,还有其它的一部份人甚至有意无意地糟蹋南京大屠杀,完全不懂得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耻辱,无疑是一种可怕的悲哀。
人们或许会控诉鬼子的残暴,人们或许会悲悯民族的苦难,但望着那几十万束手就擒的军队,望着那一张张绝望而麻木的面孔,悲愤之余,我眼前留下的,只有一片浓黑的沉默!太多的苦难易于使人麻木,是到了重新反思历史的时候了。今天,当我们重新谈起南京大屠杀的时候,当我们愤慨悲痛了之后,我们又该想些什么?我们又当做些什么?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要让时间为庸人们所设计,不要让殷红的鲜血只剩下淡淡的残梦。血已经流了,但不能让他白流。南京的大惨案依然历历在目,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黯然至于泣下,更应该正视这刻骨铭心的苦痛。因为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面淋漓的鲜血,鲁迅的担忧依旧没有过时,一个民族的精神首都仍要我们去建构与呵护。
观《南京大屠杀》有感
-————知耻而后勇
我对南京的认识始于小学语文和中学历史课本。南京是中国著名古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早在6000年前这里就出现了原始村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雨花台下筑城史称“越城”。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记载,至今已有2480年历史。这2000多年的历史里先后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在此定都。十朝古都、六朝金粉留下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史话、可歌可泣的伟绩,那是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的古城。然而,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古城空前的灾难降临了。
回望1937,中山门下,低首策马,两军交战事堪悲,心伤欲碎难回首。
在那样一个历史的国度,记载了无数残忍的画面,又给多少人心中带来挥之不去的阴霾,又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对于南京,我对他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听说,却从未见过、真实地感受过。每次提起我的脑海深深地记得初中历史老师讲到这一章节时那种愤怒、悲慨的情绪还有高中班主任兼历史老师给我们放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全班同学一起揪心沉思但也不敢再去清晰地看那些画面会给人的心灵和视觉带来莫大的冲击。这次看电影南京大屠杀更是把我带入了真真切切的悲怆之中,只为让历史带我回到那曾经战火硝烟四起的地方。
《南京大屠杀》是由吴子牛执导,秦汉、刘若英等主演的历史战
争影片该片以1937年发生于中国南京的战事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中日结合的家庭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遭遇。影片已于1996年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上映,1998年5月2日该影片在日本上映。
1937年深秋,为躲避战乱,中国医生成贤(秦汉)携带怀有身孕的日本妻子理惠子(早乙媛)和孩子从上海逃到南京老家,他没想到南京也差不多快被侵华日军夷为废墟。被告知可以进入欧美列强势力保护的安全区避难时,成贤认为自己与难民身份不同没做理会,投靠了老朋友继续行医。以小学教师刘天琴(刘若英)为代表的同胞的悲剧令他震惊愤怒,但他认为自己首要任务不是反抗暴敌而是尽职做好一名医生。
同年12月13日,南京全面沦陷,日军开始在南京疯狂烧杀淫掠,成贤终于意识到日军的残酷麻木,让妻子先行一步去安全区躲避,自己则留下来继续救死扶伤,他不知道的是,安全区早已名存实亡,而要反抗时,他发现已无可能。一九三七年深秋,南京荒凉的铁道上,成贤带着怀有身孕的妻子理惠子(日本人)回南京的老家。在纷乱的战火中,成贤在南京的老家已成为一堆瓦砾。别人告诉他可以去到外国人保护的安全区,但成贤自认不是难民而不愿去。他找到在下关发电厂做工的幼时朋友根发。根发虽然对他带回来的日本媳妇反感,但还是接纳了他们。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日,日军开始围攻南京城,同年十月十三日南京城破。疯狂的日兵搜索,烧杀淫掠。理惠带着孩子们进了安全区,难民们得知理惠是日本人,便把所有对日本人的不满发泄在她身上,当成贤来到安全区,理惠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下来,他
们不知道另一场浩劫已悄然来临„„
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背景的电影,因其独特的视角也曾被评价为一部“充满人文精神,人性十足、生命意识极强的一部电影”。《南京1937》所展现的是一个导演对战争、对民族、对人性的思考。然而很多观众却无法认同导演另类独特的视角。毕竟,难忘那段过于沉重历史的中国观众们,还难以接受以一位日本女性的视角来审视日本军队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影片一时间恶评如潮,公映不久便匆匆落幕。然而,这部影片毕竟以独特的角度给观众留下了这场战争的思考。
首先是它对当时战事以及南京惨案的画面再现是让人震惊的,在地上边哭边爬的婴儿,妇女绝望的目光,横尸遍野的尸体,一幕幕残忍的画面如同真实的场景一样在我的脑海中灵动着,日本人仅仅为了取乐用手术摘除受害者的胃和小肠,把食道和大肠直接连接,让受害者不断地吃东西也只能活活饿死,仅仅为了取乐把马的血液注入人的身体内感到浑身抽搐,几个硬汉也按不住,这些受害者在日本人看来宛如马戏团的小丑,完全至他们的生命于不屑,残断的城墙,残缺的军刀,历史的桥梁,遇难者的头颅,手臂长明火及象征累累白骨的鹅卵石构成,彻彻底底的诠释了南京大屠杀的凶残,我的心在颤抖;另一方面这部选取的是以一位日本女性的视角来审视日本军队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并试图通过细节描写,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表现出侵略者的复杂性。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情节发展,但是不管男女主人公或者是配角经历何种命运最终都难逃于战争和屠杀。这也不禁让我
思考战争所带来的这不可饶恕的罪行同样对家国命运的无奈。这就是当时弱小的中国该受的,无辜的百姓惨遭日本侵略者的迫害,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出来的恶行。是的,历史已经远逝,但历史创伤永远难以愈合。
70多年后的今天,日本国仍然不能正视历史,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右翼势力美化侵略战争,否定南京大屠杀,一度企图为甲级战犯翻案。而我们自己也有一些人,媚日现象极为严重,完全不懂得民族尊严和耻辱。更为痛心的是,在那场惨绝人寰的暴行中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沉重教训早已经模糊。日本国内仍然有人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三十万”提出挑战和质疑。前来南京采访的日本记者就这个问题向南京有关方面提出,得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的直接回应:遇难者三十万是不可推翻的。 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中,不少青少年,满脑子的幸福、欢乐、享受、潇洒,不了解那场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似乎那场屠杀与自己无关;而有些祖父辈的老人曾经闻过了血腥味,在这太平盛世里对国难逐渐淡忘,也需要刷新记忆。然而更为遗憾的是,还有其它的一部份人甚至有意无意地糟蹋南京大屠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中,不少青少年,满脑子的幸福、欢乐、享受、潇洒,不了解那场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似乎那场屠杀与自己无关;而有些祖父辈的老人曾经闻过了血腥味,在这太平盛世里对国难逐渐淡忘,也需要刷新记忆。然而更为遗憾的是,还有其它的一部份人甚至有意无意地糟蹋南京大屠杀,完全不懂得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耻辱,无疑是一种可怕的悲哀。
人们或许会控诉鬼子的残暴,人们或许会悲悯民族的苦难,但望着那几十万束手就擒的军队,望着那一张张绝望而麻木的面孔,悲愤之余,我眼前留下的,只有一片浓黑的沉默!太多的苦难易于使人麻木,是到了重新反思历史的时候了。今天,当我们重新谈起南京大屠杀的时候,当我们愤慨悲痛了之后,我们又该想些什么?我们又当做些什么?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要让时间为庸人们所设计,不要让殷红的鲜血只剩下淡淡的残梦。血已经流了,但不能让他白流。南京的大惨案依然历历在目,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黯然至于泣下,更应该正视这刻骨铭心的苦痛。因为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面淋漓的鲜血,鲁迅的担忧依旧没有过时,一个民族的精神首都仍要我们去建构与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