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3100字

初三作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闵思思

学习目标:

1、 读懂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体会“父子”俩的“了不起”。

2、 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3、 感受殷殷父爱的同时,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 课前自由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 上网或通过其它途径搜集家庭中父爱、母爱的资料。

3、 准备写好的幻灯片。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2、 让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浓浓的父爱亲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启发谈话:你知道老师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敢于向老师挑战的学生,问得老师瞪目结舌„„)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自古以来,爱,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美好的情感。然而,究竟什么爱才是最伟大的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揭题。

2、 解释“*”号。

二、互助学习,疏通文意:如果你当老师,会给大家提出什么问题?

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 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 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

3、 爸爸挖了38小时,难道他不累吗?

4、 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干劲?

5、 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呢?

三、朗读感悟。

(一)思考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

1、 大地震后的景象怎样?

2、 这位年轻的父亲为了寻找自己的儿子,是怎样做的?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挖废墟38小时(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 在父亲的努力下,事情出现了怎样的结果?

4、 在地震后,儿子有什么表现?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不曾放弃:“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二)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三)全班讨论交流。

⑴①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②、那昔日充满„„已变成一片废墟。

⑵他不停地挖、挖„„挖了38小时。他这样做是因为想起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信:“儿子在等着我!”

⑶他救出了包括儿子在内的14个小孩。

⑷儿子一直鼓励同学,他父亲一定会救他们出去。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父亲说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讨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讨论后指名回答并幻灯出示以下内容:(板书:爱) 双眼直直 渴望帮助

一个念头 信念坚定

挖38小时 坚持不懈

相拥而泣 欣喜若狂

教师小结:

这位父亲是精神失常了,但是他失得伟大,他因为对儿子的爱而失去了一般人的常态,却作出了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这位父亲的精神没有失常,因为貌似失常,实则清醒;儿子处在危险之中,需要我的救援;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儿子在一起!在他近乎失常的举动中,包蕴着浓浓的情和强烈的爱,这情、这爱,是惊天地、泣鬼神!

(五)讨论后朗读:本文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叹号多---15个)你能把这些叹号的感情表达表达出来吗?(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里)

小组讨论:这些叹号表达了什么感情?练习读出这种感情,然后交流。(朗读)

⑴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的儿子!”(悲痛、绝望)

⑵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信念坚定)

⑶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欣喜若狂)

⑷“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激动无比)

⑸“„„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信赖、骄傲)

⑹“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先人后己)

(六)指导看图,读出文中与图意相关的句子。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七)整读全文,试着分段,并概括段意。

(八)课文结尾对这父子的评价是“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父子俩都了不起,都有坚定的信念。父亲靠坚定的信念救出了儿子;儿子靠坚定的信念,忘记了恐惧,鼓励同学,等待父亲救助。)

板书:有坚定的信念。

四、总结全文。

1、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信念,不能放弃希望,这样就能取得成功)

新课标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事迹。(也可以写自己听说的感人故事) 作业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11 *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亮点迭现 理念升华

——听赵志祥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闵思思

开学初有幸聆听了深圳市著名特级教师赵志祥的阅读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听时感触颇深,动情处不禁潸然泪下。听后细细品味,更是受益无穷。借此机会原与各位同仁共同交流探讨。

亮点之一:猜问激趣。赵老师在研读课文时,既没有自己提问,也没有让学生直接提问,而是从课前交流入手,让学生猜问。“在你们读文时,大朋友会在哪儿提问题?会提什么问题?你们怎样回答呢?”这种猜问更有吸引力,更有挑战性,当然猜问不是目的,学生通过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圈点批画,互问互答,逐步由浅层问题向深层问题探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逐步深入。学生主动参与、研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真可谓“一猜激起千层浪”。

亮点之二:辩论悟情一番猜问研读之后,大朋友终于在关键处(文中第十自然段:“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亮出底牌:这位父亲是不是失常了?结果有人认为失常了,有人认为没失常,两种意见争执不休。教者引导学生抓住具体语言文字展开激烈的讨论,反复揣摩找理由,仔细品味谈体会,教者游离在两者之间,意在激发学生争辩的兴趣,提升文章的人本价值。最后教者适时进行小结:“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但是他失的伟大,他因为对儿子的爱而失去的是一般人的常态,却做出了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这位父亲精神没有失常,因为他貌似失常,实则清醒:儿子处在危险中,需要我的救援,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儿子在一起!在他近乎失常的举动中,包蕴着浓浓的情和强烈的爱,这情、这爱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学生听后先是瞠目结舌,而后一阵嘘唏,恍然大悟。真可谓大朋友一出手,方显英雄本色!

亮点之三:理解多元。朗读个性化本篇课文以”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贯穿全文,赵老师仅仅围绕重点句展开朗读指导。尤其在13——19自然段中,教者狠抓“!”处强调多元理解,个性感悟。如“阿曼达!我的儿子!”一句,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提高声音读出父亲喜出望外的感情;有的学生认为父亲连续挖了三十六个小时,又饿又累,应该压低声音放慢速度体现出悲喜交集精疲力尽的感情。教者因势利导,相机点拨。可以说个性化的朗读指导,掀起了这节课的高潮。

亮点之四:“下水”迁移,深入研读。朗读升华,已然把本课的教学推向高潮,听课人无不被赵老师纯熟的驾驭教材和学生的能力所折服。但学完文本后,赵老师又把文本当成了凭借,适时的拓展了课外的阅读资料——朱自清的《背影》、孟郊的《游子吟》。最让人难忘的是他由文中悲壮的情自然引入平凡生活小事,亲自“下水”,声情并貌的朗诵自己的一段日记《母亲》,自身的禀赋和浓浓的母子情深深的打动了在场的学生和千余名观众,掌声在泪光中经久不息。作为听课者更深刻领悟到,作文教学指导一味的强调学生注意观察,但为什么学生却视而不见呢?关键是“观察和体味应该带着情啊!要用情去驱动你的双眼!”(娄湘生老师评价语)赵老师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典范。

课程改革大潮中,每个有志于小学语文的改革者都在艰难探行。而赵老师却能不露斧凿痕迹,将新课标的理念与课堂教学水乳交融,实在让人叹服不止。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闵思思

学习目标:

1、 读懂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体会“父子”俩的“了不起”。

2、 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3、 感受殷殷父爱的同时,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 课前自由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 上网或通过其它途径搜集家庭中父爱、母爱的资料。

3、 准备写好的幻灯片。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朗读“激动”的语气。

2、 让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浓浓的父爱亲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启发谈话:你知道老师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敢于向老师挑战的学生,问得老师瞪目结舌„„)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自古以来,爱,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美好的情感。然而,究竟什么爱才是最伟大的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揭题。

2、 解释“*”号。

二、互助学习,疏通文意:如果你当老师,会给大家提出什么问题?

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 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 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

3、 爸爸挖了38小时,难道他不累吗?

4、 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干劲?

5、 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呢?

三、朗读感悟。

(一)思考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

1、 大地震后的景象怎样?

2、 这位年轻的父亲为了寻找自己的儿子,是怎样做的?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挖废墟38小时(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 在父亲的努力下,事情出现了怎样的结果?

4、 在地震后,儿子有什么表现?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板书:(不曾放弃:“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二)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三)全班讨论交流。

⑴①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②、那昔日充满„„已变成一片废墟。

⑵他不停地挖、挖„„挖了38小时。他这样做是因为想起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信:“儿子在等着我!”

⑶他救出了包括儿子在内的14个小孩。

⑷儿子一直鼓励同学,他父亲一定会救他们出去。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父亲说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讨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讨论后指名回答并幻灯出示以下内容:(板书:爱) 双眼直直 渴望帮助

一个念头 信念坚定

挖38小时 坚持不懈

相拥而泣 欣喜若狂

教师小结:

这位父亲是精神失常了,但是他失得伟大,他因为对儿子的爱而失去了一般人的常态,却作出了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这位父亲的精神没有失常,因为貌似失常,实则清醒;儿子处在危险之中,需要我的救援;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儿子在一起!在他近乎失常的举动中,包蕴着浓浓的情和强烈的爱,这情、这爱,是惊天地、泣鬼神!

(五)讨论后朗读:本文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叹号多---15个)你能把这些叹号的感情表达表达出来吗?(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里)

小组讨论:这些叹号表达了什么感情?练习读出这种感情,然后交流。(朗读)

⑴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的儿子!”(悲痛、绝望)

⑵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信念坚定)

⑶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欣喜若狂)

⑷“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激动无比)

⑸“„„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信赖、骄傲)

⑹“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先人后己)

(六)指导看图,读出文中与图意相关的句子。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七)整读全文,试着分段,并概括段意。

(八)课文结尾对这父子的评价是“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谈谈你的看法。(父子俩都了不起,都有坚定的信念。父亲靠坚定的信念救出了儿子;儿子靠坚定的信念,忘记了恐惧,鼓励同学,等待父亲救助。)

板书:有坚定的信念。

四、总结全文。

1、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信念,不能放弃希望,这样就能取得成功)

新课标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自己的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事迹。(也可以写自己听说的感人故事) 作业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增强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11 *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亮点迭现 理念升华

——听赵志祥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闵思思

开学初有幸聆听了深圳市著名特级教师赵志祥的阅读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听时感触颇深,动情处不禁潸然泪下。听后细细品味,更是受益无穷。借此机会原与各位同仁共同交流探讨。

亮点之一:猜问激趣。赵老师在研读课文时,既没有自己提问,也没有让学生直接提问,而是从课前交流入手,让学生猜问。“在你们读文时,大朋友会在哪儿提问题?会提什么问题?你们怎样回答呢?”这种猜问更有吸引力,更有挑战性,当然猜问不是目的,学生通过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圈点批画,互问互答,逐步由浅层问题向深层问题探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逐步深入。学生主动参与、研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真可谓“一猜激起千层浪”。

亮点之二:辩论悟情一番猜问研读之后,大朋友终于在关键处(文中第十自然段:“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亮出底牌:这位父亲是不是失常了?结果有人认为失常了,有人认为没失常,两种意见争执不休。教者引导学生抓住具体语言文字展开激烈的讨论,反复揣摩找理由,仔细品味谈体会,教者游离在两者之间,意在激发学生争辩的兴趣,提升文章的人本价值。最后教者适时进行小结:“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但是他失的伟大,他因为对儿子的爱而失去的是一般人的常态,却做出了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这位父亲精神没有失常,因为他貌似失常,实则清醒:儿子处在危险中,需要我的救援,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儿子在一起!在他近乎失常的举动中,包蕴着浓浓的情和强烈的爱,这情、这爱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学生听后先是瞠目结舌,而后一阵嘘唏,恍然大悟。真可谓大朋友一出手,方显英雄本色!

亮点之三:理解多元。朗读个性化本篇课文以”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贯穿全文,赵老师仅仅围绕重点句展开朗读指导。尤其在13——19自然段中,教者狠抓“!”处强调多元理解,个性感悟。如“阿曼达!我的儿子!”一句,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提高声音读出父亲喜出望外的感情;有的学生认为父亲连续挖了三十六个小时,又饿又累,应该压低声音放慢速度体现出悲喜交集精疲力尽的感情。教者因势利导,相机点拨。可以说个性化的朗读指导,掀起了这节课的高潮。

亮点之四:“下水”迁移,深入研读。朗读升华,已然把本课的教学推向高潮,听课人无不被赵老师纯熟的驾驭教材和学生的能力所折服。但学完文本后,赵老师又把文本当成了凭借,适时的拓展了课外的阅读资料——朱自清的《背影》、孟郊的《游子吟》。最让人难忘的是他由文中悲壮的情自然引入平凡生活小事,亲自“下水”,声情并貌的朗诵自己的一段日记《母亲》,自身的禀赋和浓浓的母子情深深的打动了在场的学生和千余名观众,掌声在泪光中经久不息。作为听课者更深刻领悟到,作文教学指导一味的强调学生注意观察,但为什么学生却视而不见呢?关键是“观察和体味应该带着情啊!要用情去驱动你的双眼!”(娄湘生老师评价语)赵老师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典范。

课程改革大潮中,每个有志于小学语文的改革者都在艰难探行。而赵老师却能不露斧凿痕迹,将新课标的理念与课堂教学水乳交融,实在让人叹服不止。


相关作文

  •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作文0字
  •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今天,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心久久不能平静. 有一次,在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一位年轻的父亲来到儿子的学校.哭喊后,想起了: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对儿子的诺言.便疾步向那片废墟走去.好心人来劝阻他,他只说一句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后来他挖掘,没有人再来劝阻他 ...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作文9700字
  • 父爱, 创造奇迹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1) 有一种爱能穿越时空,有一种爱能创造奇迹,那就是父爱.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我的心就像浩瀚的大海,波涛汹涌,久久不能平静,全然被这伟大的父爱震憾了. 文中描述了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生命危险,在瓦砾堆 ...

  • 地震中的父与子作文5500字
  • 地震中的父与子 作者简介 <地震中的父与子>原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汉林(Mark Victor Hansen ). 马克·汉林是一个专业性演讲者,在过去二十年,他在32个以上的国家对2百万人已超过了4千次演讲.他的讲座包括优秀的销售策略:个人的能力和发展等. 他给不同的人带来积极和深远的 ...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作文1400字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1] 父子情,深似海.星期四,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我的眼眶里充盈着感动的泪水,一种撼人的力量震撼着我的心田. 本文讲述的是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 ...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500字作文700字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500字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篇课文,我的心里想了很多很多.读<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篇课文,我明白了阿曼达的父亲,在一场地震中父亲为了救儿子,挖了长达三十八小时,而儿子夹在三十八小时的黑暗中,没有食物.水和阳光,在这更多相关范文>>地震中的 ...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500字作文1600字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500字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500字(一) 我们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是多么伟大啊! 在1994年的一天厄运正悄悄来临美国.只听一声巨响,洛杉矶已变成一片废墟.许多家长佼幸逃离后,来到孩子的校园寻找孩子但却一无所获.可阿曼达的 ...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作文1600字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一 五年二班 肖湘文 当我翻开<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时,里面的内容一下把我吸引住了. 那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一次地震,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以及他的伙伴.我被这位父亲的壮举 ...

  •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作文2100字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400字(一) 今天,我从语文书上读了一篇课文名叫<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完后,我被文中父亲爱子和执著的精神而深深地震惊和感动.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洛衫矶地震中有一位父亲安顿后受伤的妻子.立刻奔向他儿子的学校不顾自身的安危,也不听别人的劝告, ...

  •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500字作文500字
  •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爸爸是帆,妈妈是船,载着我驶向成功的彼岸,是爱的动力,是爱的决心,才能使我到达成功的彼岸,成为现实的梦想! 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才真正了解到父爱的无私和伟大.文章讲述了1994年美国大地震后,一位父亲不顾各种危险,在人们认为不存在希望的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