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江雪》教学设计
一、学习《渔歌子》
(一) 字字落实地读(读准字音)
1.学生试读三遍。
2.指名读,检查试读情况,随机:
①处理生字词:
塞(多音字)、鳜鱼、箬笠、蓑衣、渔歌子.(轻声).... ②介绍西塞山
3.再指名读,读准每个字音(即字字落实地读)。
(二) 琅琅上口地读(读出节奏)
1. 认识文体——词的形式(回忆白居易的词《忆江南》)
2.改动一个字——归(去、回、还),感悟词的押韵
3.指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即琅琅上口地读)。
(三) 历历在目地读(读懂词意)
1. 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这首词,要求:边读边标出词中描写的景物。
2. 欣赏插图:图中哪些景物最吸引你?
3. 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4. 引导表达想象中的景物。
(1)抬头仰望——
(2)山前——
(3)往近处看——
(4)一阵风吹来——
(5)仔细一看,江里——
(6)目光再近一些,那条小船上——
(7)而天空中——
(8)带着刚才的理解齐读这首词。
(9)教师小结:这首词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给我们描绘了一
幅绝妙的“烟波垂钓图”。
(10) 再次齐读,欣赏这首词。
(四) 津津有味地读(体会思想)
1.发现:诗中只有三个字不是写景的,是哪三个?(不须归)
2.思考:为什么不须归呢?
3.出示:张志和的材料。
4.感悟:不想回家的原因。
5.反复引读全诗:
(1)晨光熹微的早晨——
(2)好几个时辰过去了——
(3)天色已近黄昏——
6.师生对读。(读出感情)
二、快读《江雪》
1.由张志和的“不须归”过渡到柳宗元,揭题:江雪。
2.字字落实地读:纠正“径’的读音。
3.琅琅上口地读:理解押韵。
4.历历在目地读:学生边读边想象,读出画面。
5.津津有味地读:读出感情。
(1)追问:什么滋味?
(2)询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诗人吗?
(3)出示:柳宗元的生平资料。
(4)回答:刚才的问题有没有找到答案?
三、多重对话:
1.想象写话:
(1)张志和对柳宗元说:子厚啊, ,你看我
。
(2)柳宗元对张志和说:张兄啊,如今我被贬至此,但是 。
2.交流写话。
3.背诵《渔歌子》《江雪》。
4.质疑: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渔歌子》《江雪》教学设计
一、学习《渔歌子》
(一) 字字落实地读(读准字音)
1.学生试读三遍。
2.指名读,检查试读情况,随机:
①处理生字词:
塞(多音字)、鳜鱼、箬笠、蓑衣、渔歌子.(轻声).... ②介绍西塞山
3.再指名读,读准每个字音(即字字落实地读)。
(二) 琅琅上口地读(读出节奏)
1. 认识文体——词的形式(回忆白居易的词《忆江南》)
2.改动一个字——归(去、回、还),感悟词的押韵
3.指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即琅琅上口地读)。
(三) 历历在目地读(读懂词意)
1. 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这首词,要求:边读边标出词中描写的景物。
2. 欣赏插图:图中哪些景物最吸引你?
3. 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4. 引导表达想象中的景物。
(1)抬头仰望——
(2)山前——
(3)往近处看——
(4)一阵风吹来——
(5)仔细一看,江里——
(6)目光再近一些,那条小船上——
(7)而天空中——
(8)带着刚才的理解齐读这首词。
(9)教师小结:这首词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给我们描绘了一
幅绝妙的“烟波垂钓图”。
(10) 再次齐读,欣赏这首词。
(四) 津津有味地读(体会思想)
1.发现:诗中只有三个字不是写景的,是哪三个?(不须归)
2.思考:为什么不须归呢?
3.出示:张志和的材料。
4.感悟:不想回家的原因。
5.反复引读全诗:
(1)晨光熹微的早晨——
(2)好几个时辰过去了——
(3)天色已近黄昏——
6.师生对读。(读出感情)
二、快读《江雪》
1.由张志和的“不须归”过渡到柳宗元,揭题:江雪。
2.字字落实地读:纠正“径’的读音。
3.琅琅上口地读:理解押韵。
4.历历在目地读:学生边读边想象,读出画面。
5.津津有味地读:读出感情。
(1)追问:什么滋味?
(2)询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诗人吗?
(3)出示:柳宗元的生平资料。
(4)回答:刚才的问题有没有找到答案?
三、多重对话:
1.想象写话:
(1)张志和对柳宗元说:子厚啊, ,你看我
。
(2)柳宗元对张志和说:张兄啊,如今我被贬至此,但是 。
2.交流写话。
3.背诵《渔歌子》《江雪》。
4.质疑:你更喜欢谁?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