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技法
要做到自信应对中考,提高写作水平,考生平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关注社会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感悟是作文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四个关心:1. 关心自然,对一些典型的自然景观,平日入眼入心,考场上方能俯拾仰取。2. 关心社会,对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要有一定了解,写起文章来现实的针对性就强。3. 关心人生,通过了解不同的人对人生的不同态度,深人思考人生。4. 关心自我,关注自我的成长,体察自我的内心世界,并作出理性的判断。
二、强化各项训练,突出重点
首先,要确立中考作文复习的总体构想:以写作能力训练为纵线,以文体训练为横线,构成一个既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又有助于完善表达能力的网络。要沿着写作流程(审题——立意——选材——谋篇——修改——定型) 一步一步地练习、推敲,把每个能力点的训练融入到不同的文体写作中;其次,要强化八项重点训练,即强化审题训练、立意训练、拟题训练、文体训练、结构训练、表达训练、特长训练、书写训练。
三、养成良好习惯,练好内功
在平时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比如:
1.拟写提纲。由于考场时间紧,一般考生都不写草稿。拟写作文提纲,既是对写作思路的梳理,也有利于考生按照提纲行文,不出现重大疏漏。
2.认真书写。书写潦草、乱涂乱改,直接影响着内容的表达。所以,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考场上要力求卷面整洁、字体端正、标点规范,打造一个给文章增色的文面。
我们还应该结合具体的写作过程与作文评分标准的内容,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一、审题
审题是考场作文的起步,对题意的把握要准确全面、深入、细致。
1.审清关键词语。
中考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题目中往往有一个或两个关键词。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题眼) ,就能抓住这道题的个性特点。这些关键词中要特别注意那些似乎并不起眼的虚词。如中考作文试题“门其实开着”,“其实”一词就是审题的关键,它隐含着一个认识门、推门的过程,表示认识到行动的转折。
2.用好提示信息。
为了降低审题难度,在中考作文题中常常有一些提示性的文字,特别是话题作文。这些提示语往往具有指出选材范围,明示构思范例的作用,我们要细致分析。
3.读透所给材料。
对于材料作文,审题时要理解其实质,抓住其要害;如果是多则材料,首先要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然后异中求同,寻找贯穿于各个材料中的思想红线。如作文试题,给出一些课本上的诗句,提出写作要求:或叙述与诗句有关的经历,或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迪。这里,
除了“诗句”“生活”也应是写作的关键,既要写到“诗句”,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二者缺一不可。
二、立意
考场作文的立意要做到四个字:准、稳、深、新。准——准确、鲜明;稳——稳妥、真切;深——深刻、集中;新——新颖、独特。
1. 比中选优,以准确为先。
同一话题,可以有多个立意方案,选出那些准确而又稳妥的见解作为文章的主题。
2. 纵向或横向开掘,以深刻取胜。
要学会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抓住结果追溯原因,对着文题或材料多思考“为什么”“怎么办”,也可在文章原有的主题基础上,通过联想引出某些相关的事物或现象,相互比较或归纳,找出共性。
3.反弹琵琶,以独到启思。
对于某一种现象或某一个问题,大众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我们可以经过审慎思考,提出与传统和世俗相反的观点。但我们要注意克服思维偏执的毛病,不要刻意地“标新立异”,犯政治、思想、道德和常识性错误。
4.聚焦时代,以新颖见长。
优秀文章的立意往往讲究现实的针对性:或提出对社会新鲜事物的见解,或引入与时俱进的崭新理念,从而使文章富有时代精神。
三、选材
如果立意是说文章要表现什么,那么材料就是用什么来表现。中
考作文选材应做到:真实、新鲜、充实。
真实,包括内容真实、情感真实。真实并不是要大家把生活原封不动地照搬进作文,而是要求“艺术的真实”,允许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技巧性的加工,如设置悬念、修饰语言等。真实很多时候在文章中表现为传神的细节。
新鲜,即“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家没写的,要善于挖掘;人家已写过的,要学会选取新角度、运用新方法,旧瓶装新酒,写出新意。
充实,是指文章拥有揭示中心思想各个侧面的足够材料。其关键是材料要典型并恰切。
在考场作文时,可采用下列方法来帮助我们选材。
1.古为今用。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名人、历史故事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当然运用这类材料,应运用大胆的想象,补充合理的细节,调动深厚的积淀。如中考佳作《在诗意的歌声中隽永》,小作者就思接千载地诠释了屈原的故事。
2.学以致用。我们所学过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可以作为写作的丰富材料,关键是如何创造性地加以利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如中考优秀作文《面对挫折时》,作者就巧妙地将学过的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活学活用,融入到自己的文章。
3.虚实相生。文章选材着眼于“实”,通过具体实物。用象征、暗示、以物喻人等方法,来体现文章所要表现的“虚”的主旨。如中考佳作《家,是父亲的自行车》,文章借助家中的自行车这一“实物”,
反映父亲对家庭的关爱。全文以车写人,虚实相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横向拓宽。即选择几个似乎并不关联的人物事迹或材料片段,用“板块式”结构,通过文章主旨,把这一个个“点”串联起来。用这种方法选材自由空间相对较大,文章内容也会显得充实,如果“点”选得巧,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一考生写《我依然懂你》.文章分三个板块“春意无绝”“国恨悠悠”“家愁绵绵”,分别写了孟浩然、李商隐、杜甫这三位诗人的内心世界,时空跨度大,但考生巧妙地用“雨”联接起来,使三个板块有了内在的联系。
四、拟题
考场作文拟题的要求是:①准确、贴切,即标题与作文体、内容相符合。②精练、简明,即言简意赅、高度概括。③新颖、含蓄、优美,引人注目。
要拟定一个出彩的题目,可借鉴的方法有:
1.运用修辞。
在标题中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使文章标题新颖、引人入胜的常用手法。
(1)比喻:可以生动形象地将所要阐明的观点或看法表达出来。如“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女孩也是太阳”等。
(2)拟人:用人格化的语言,将标题赋予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如“鹅卵石之歌”“用心灵歌唱”等。
(3)对偶:用对仗的手法将标题以工整贴切的形式昭示出来。如“一
时忽略,终身遗憾”“敞开心灵,拥抱阳光”等。
(4)反问、设问:通过发问引起读者思考,从而达到令人深思的目的。如“此岸? 彼岸? ”“我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等。
(5)引用:文题中恰当地使用一些名言警句诗词,能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自信人生二百年”“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等。
另外还可采用借代法(“给自己的心灵装台空调”) 、反复法(“黑! 黑!! 黑!!! ”) 、回文法(“风,情·情 ”) 等等。
2.一词立骨。就是使用一个醒目的词语镶嵌在标题中,使之成为文章的“眼目”。如“触摸阳光”“庐山,恋,风”等。
3.改用熟语。就是把人们喜闻乐见的一些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加以适当改动。如“一个都没少”“快乐的‘吉祥三宝’”。
4.借用符号。把字符、公式等内容巧妙地引入标题中,直观醒目,耐人寻味。如“金钱≠富有”“8—1>8”等。
5.点明文体。在标题中体现所要应用的文体形式。如“关于交往条件的实验报告”“迎考日记”等。
6.并列词语。用能揭示文章内容或主旨的几个短语,简洁组合,画龙点睛地排列为文章的标题。如“梭鱼·理想·攀登” “那山·那人·那神”。
7.设置悬念。就是故意以违背常理逻辑的语句来作标题。如“感谢车祸”“我愿做只笼中鸟”等。
8. 诗情画意法。这种方法就是运用诗歌和散文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或景中藏情或情中见景,如“风中飞舞的白手帕“(以友谊
为内容)
五、结构
将已有的材料观点等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是为文章安排结构,考场作文结构最基本的原则是完整、清楚、合理、巧妙。
完整,最常见的方法是首尾呼应。通过开头和结尾的照应,使文章结构有始有终。
清楚,其外部要素是一些过渡性的词语或句子,这些词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们的存在也使作者表情达意时的思维轨迹变得清晰。
合理,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合理分段。从一些成功的考场作文的经验来看,600字左右的文章最适合的分段是5至7段(也可根据具体需要作适当调整) ,一般开头和结尾的段落要稍短一些,中间的段落要稍长一些,段落的切分要注意思想内容的相关性和完整性;其二是合理排序,即所有的段落都应围绕文章的中心,按照人的认识规律来排列先后。
巧妙,即在前三者的基础上采用一些方法使文章浑然天成、毫无缝隙,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可采用下列简便实用的方法:
1.排比构段。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相似的段落搭建一篇文章的主体框架。这种布局在结构上有一种整齐之美,叙述气韵流畅,描写文笔奔放,议论汪洋恣肆,抒情神思激越,极易撩拨读者的心弦。如一考生写《一颗感恩的心》,设计了三个段首句“感恩是
发自内心的”“感恩是敬重的”“感恩是有意义的”,分别领起三个段落,构成排比,使全篇结构圆整,浑然一体。
2.双线结构。即根据文章主旨,选择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水乳交融,齐头并进,后一条成为前一条的譬喻,两者共同反映一个主题。特别是以物或景来作为第二条线索,不仅能使文章内容充实,还往往具有浓浓的抒情味。如中考满分作文《薄荷草的香味》就采用了此法,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中,一条是作者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另一条是小小,的薄荷草的成长过程。
3.三元构篇。即文章由叙述故事、联想开拓和说理明旨三部分组成,这也是时下许多哲理小品文的常用写法。叙述故事要典型、新颖、有趣,篇幅适当。联想开拓,要尽量追求材料的现实性和丰富性。说理明旨,即由现象到本质,明确文章要说的道理。这个环节既可以放在联想开拓内容的后面,也可以和联想开拓的内容交叉进行。
另外,由于“文体不限”,许多考生别出心裁地使用了种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结构形式,如小标题连缀、书信日记、故事新编、童话寓言、庭审实录、访谈直播等。
七、语言
语言表达是作文评价的重要方面,也是体现学生写作水平、展示写作个性的核心内容。在写作中,我们可采用下列方法来美化语言,增强文采:
1.成语增色。成语言简意赅,巧妙地使用成语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2.锤炼词语。精心挑选一些富有张力的鲜活的雅词、动词。所选词语应在合乎语法规范的前提下,大胆创新。有些词平时很少搭配使用,但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放在一起却能产生优美的意蕴。如:老师一串串清晰的脚印板书在弯弯的小路上。
3.运用修辞。使用排比能增强气势;使用比喻能更形象;使用对偶可现整齐美;使用反复则余味悠长;使用拟人能更加灵动;使用夸张能突出特征且别有趣味。善用修辞,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使语言鲜活灵动,魅力四射,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一考生文章中有这样的句子:“白,白得质朴,自得纯洁,白得令人不忍玷污;白得高雅,自得让人心弦颤动。黑,黑得寂静,黑得深沉,黑得令人摒除杂念;黑得镇定,黑得让人自信坚定。”排比,对比,运用得如此娴熟,有征服读者的力量。
4.化抽象为形象。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来看,具体形象化的语言更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在写作时,可通过充分调动形象思维,把抽象的概念想象成生活中一些相似相关的形象,从而借助具体的画面来表达抽象的意蕴。如“把潮湿的心情在太阳底下晒干,把生活的忧伤锁在抽屉里,把学习的烦恼夹在日记里”这样的表达,就远比“我们把忧郁、忧伤、烦恼统统忘掉”显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
5.引用诗文。在文章中恰当引用名人名言<诗词俗语,可以使语言典雅,有文采,也能体现作者的文化底蕴。
6.变化句式。不同的句式,其表达作用不同。如短句结构单纯,表意简洁明快;长句节奏舒缓,表意严密精确;整句形式对称,可彰
显文章气势;散句灵活自然,能增添亲切意味。长短交错运用,整散灵活配合,可使文章语言节奏感增强,具有韵律美。如“我会特意地走在檐下,享受着雨滴坠落头顶的感觉。一下,一下,仿佛是一个颤动的春天。”“小巷流淌着,在小城间,在烟雨朦胧中,在人们的心中。真好! 用不变的姿态诉说着——就在这下雨天。”显示出超出一般初中生的语言功力,一下子就抓住人心。
7.情景交融。让景物浸染上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化景物为情思,使情和景浑然一体,不分你我。如:“坐在窗前,明月依旧。孤寂的月光有意无意地从窗前飘落,如梦,似幻„„不知是谁将这一轮满月丢在天空,我望着朦胧的圆月,望着寂静的黑夜,无比惆怅。”文章巧妙借用月夜,几句描写就营造凄凉<孤寂的氛围,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惆怅。
8.巧借幽默。语言幽默诙谐,生动俏皮,能让文章充满情趣。在把握好文章主题和内容的前提下,可采用下列方法:
大胆夸张。比如饿了,我们可以说:“我肚皮已经贴着脊梁骨了。” 行语移用。如2006年山西中考佳作《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有这样的句子:“物理老师拿着教科书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走进教室”。 一本正经。比如早晨找不到袜子,“我认真地查找了几遍,算了,换一双吧! 我跳下床,套上鞋,这才发现,是鞋子私藏了袜子”。这种写法看起来不动声色,却掩盖不住俏皮可爱的光芒。
其他还有“大词小用”、“褒词贬用”、“成语活用”、“活化歌词”、“谐音逗趣”等多种方式。
使语言“出彩”的招式还有很多,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离不开我们平时的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课本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宝库,复习中要充分重视,多积累词汇、积累句式。
以上从应考的角度谈了写作过程中需要提高和加强的一些环节,而实际上,写作能力的综合提高既依靠备考应试的扎实准备,更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只有多读多写多思,才能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中考作文技法
要做到自信应对中考,提高写作水平,考生平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关注社会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感悟是作文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四个关心:1. 关心自然,对一些典型的自然景观,平日入眼入心,考场上方能俯拾仰取。2. 关心社会,对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要有一定了解,写起文章来现实的针对性就强。3. 关心人生,通过了解不同的人对人生的不同态度,深人思考人生。4. 关心自我,关注自我的成长,体察自我的内心世界,并作出理性的判断。
二、强化各项训练,突出重点
首先,要确立中考作文复习的总体构想:以写作能力训练为纵线,以文体训练为横线,构成一个既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又有助于完善表达能力的网络。要沿着写作流程(审题——立意——选材——谋篇——修改——定型) 一步一步地练习、推敲,把每个能力点的训练融入到不同的文体写作中;其次,要强化八项重点训练,即强化审题训练、立意训练、拟题训练、文体训练、结构训练、表达训练、特长训练、书写训练。
三、养成良好习惯,练好内功
在平时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比如:
1.拟写提纲。由于考场时间紧,一般考生都不写草稿。拟写作文提纲,既是对写作思路的梳理,也有利于考生按照提纲行文,不出现重大疏漏。
2.认真书写。书写潦草、乱涂乱改,直接影响着内容的表达。所以,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考场上要力求卷面整洁、字体端正、标点规范,打造一个给文章增色的文面。
我们还应该结合具体的写作过程与作文评分标准的内容,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一、审题
审题是考场作文的起步,对题意的把握要准确全面、深入、细致。
1.审清关键词语。
中考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题目中往往有一个或两个关键词。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题眼) ,就能抓住这道题的个性特点。这些关键词中要特别注意那些似乎并不起眼的虚词。如中考作文试题“门其实开着”,“其实”一词就是审题的关键,它隐含着一个认识门、推门的过程,表示认识到行动的转折。
2.用好提示信息。
为了降低审题难度,在中考作文题中常常有一些提示性的文字,特别是话题作文。这些提示语往往具有指出选材范围,明示构思范例的作用,我们要细致分析。
3.读透所给材料。
对于材料作文,审题时要理解其实质,抓住其要害;如果是多则材料,首先要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然后异中求同,寻找贯穿于各个材料中的思想红线。如作文试题,给出一些课本上的诗句,提出写作要求:或叙述与诗句有关的经历,或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迪。这里,
除了“诗句”“生活”也应是写作的关键,既要写到“诗句”,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二者缺一不可。
二、立意
考场作文的立意要做到四个字:准、稳、深、新。准——准确、鲜明;稳——稳妥、真切;深——深刻、集中;新——新颖、独特。
1. 比中选优,以准确为先。
同一话题,可以有多个立意方案,选出那些准确而又稳妥的见解作为文章的主题。
2. 纵向或横向开掘,以深刻取胜。
要学会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抓住结果追溯原因,对着文题或材料多思考“为什么”“怎么办”,也可在文章原有的主题基础上,通过联想引出某些相关的事物或现象,相互比较或归纳,找出共性。
3.反弹琵琶,以独到启思。
对于某一种现象或某一个问题,大众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我们可以经过审慎思考,提出与传统和世俗相反的观点。但我们要注意克服思维偏执的毛病,不要刻意地“标新立异”,犯政治、思想、道德和常识性错误。
4.聚焦时代,以新颖见长。
优秀文章的立意往往讲究现实的针对性:或提出对社会新鲜事物的见解,或引入与时俱进的崭新理念,从而使文章富有时代精神。
三、选材
如果立意是说文章要表现什么,那么材料就是用什么来表现。中
考作文选材应做到:真实、新鲜、充实。
真实,包括内容真实、情感真实。真实并不是要大家把生活原封不动地照搬进作文,而是要求“艺术的真实”,允许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技巧性的加工,如设置悬念、修饰语言等。真实很多时候在文章中表现为传神的细节。
新鲜,即“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家没写的,要善于挖掘;人家已写过的,要学会选取新角度、运用新方法,旧瓶装新酒,写出新意。
充实,是指文章拥有揭示中心思想各个侧面的足够材料。其关键是材料要典型并恰切。
在考场作文时,可采用下列方法来帮助我们选材。
1.古为今用。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名人、历史故事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当然运用这类材料,应运用大胆的想象,补充合理的细节,调动深厚的积淀。如中考佳作《在诗意的歌声中隽永》,小作者就思接千载地诠释了屈原的故事。
2.学以致用。我们所学过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可以作为写作的丰富材料,关键是如何创造性地加以利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如中考优秀作文《面对挫折时》,作者就巧妙地将学过的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活学活用,融入到自己的文章。
3.虚实相生。文章选材着眼于“实”,通过具体实物。用象征、暗示、以物喻人等方法,来体现文章所要表现的“虚”的主旨。如中考佳作《家,是父亲的自行车》,文章借助家中的自行车这一“实物”,
反映父亲对家庭的关爱。全文以车写人,虚实相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横向拓宽。即选择几个似乎并不关联的人物事迹或材料片段,用“板块式”结构,通过文章主旨,把这一个个“点”串联起来。用这种方法选材自由空间相对较大,文章内容也会显得充实,如果“点”选得巧,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一考生写《我依然懂你》.文章分三个板块“春意无绝”“国恨悠悠”“家愁绵绵”,分别写了孟浩然、李商隐、杜甫这三位诗人的内心世界,时空跨度大,但考生巧妙地用“雨”联接起来,使三个板块有了内在的联系。
四、拟题
考场作文拟题的要求是:①准确、贴切,即标题与作文体、内容相符合。②精练、简明,即言简意赅、高度概括。③新颖、含蓄、优美,引人注目。
要拟定一个出彩的题目,可借鉴的方法有:
1.运用修辞。
在标题中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使文章标题新颖、引人入胜的常用手法。
(1)比喻:可以生动形象地将所要阐明的观点或看法表达出来。如“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女孩也是太阳”等。
(2)拟人:用人格化的语言,将标题赋予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如“鹅卵石之歌”“用心灵歌唱”等。
(3)对偶:用对仗的手法将标题以工整贴切的形式昭示出来。如“一
时忽略,终身遗憾”“敞开心灵,拥抱阳光”等。
(4)反问、设问:通过发问引起读者思考,从而达到令人深思的目的。如“此岸? 彼岸? ”“我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等。
(5)引用:文题中恰当地使用一些名言警句诗词,能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自信人生二百年”“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等。
另外还可采用借代法(“给自己的心灵装台空调”) 、反复法(“黑! 黑!! 黑!!! ”) 、回文法(“风,情·情 ”) 等等。
2.一词立骨。就是使用一个醒目的词语镶嵌在标题中,使之成为文章的“眼目”。如“触摸阳光”“庐山,恋,风”等。
3.改用熟语。就是把人们喜闻乐见的一些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加以适当改动。如“一个都没少”“快乐的‘吉祥三宝’”。
4.借用符号。把字符、公式等内容巧妙地引入标题中,直观醒目,耐人寻味。如“金钱≠富有”“8—1>8”等。
5.点明文体。在标题中体现所要应用的文体形式。如“关于交往条件的实验报告”“迎考日记”等。
6.并列词语。用能揭示文章内容或主旨的几个短语,简洁组合,画龙点睛地排列为文章的标题。如“梭鱼·理想·攀登” “那山·那人·那神”。
7.设置悬念。就是故意以违背常理逻辑的语句来作标题。如“感谢车祸”“我愿做只笼中鸟”等。
8. 诗情画意法。这种方法就是运用诗歌和散文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或景中藏情或情中见景,如“风中飞舞的白手帕“(以友谊
为内容)
五、结构
将已有的材料观点等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是为文章安排结构,考场作文结构最基本的原则是完整、清楚、合理、巧妙。
完整,最常见的方法是首尾呼应。通过开头和结尾的照应,使文章结构有始有终。
清楚,其外部要素是一些过渡性的词语或句子,这些词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们的存在也使作者表情达意时的思维轨迹变得清晰。
合理,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合理分段。从一些成功的考场作文的经验来看,600字左右的文章最适合的分段是5至7段(也可根据具体需要作适当调整) ,一般开头和结尾的段落要稍短一些,中间的段落要稍长一些,段落的切分要注意思想内容的相关性和完整性;其二是合理排序,即所有的段落都应围绕文章的中心,按照人的认识规律来排列先后。
巧妙,即在前三者的基础上采用一些方法使文章浑然天成、毫无缝隙,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可采用下列简便实用的方法:
1.排比构段。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相似的段落搭建一篇文章的主体框架。这种布局在结构上有一种整齐之美,叙述气韵流畅,描写文笔奔放,议论汪洋恣肆,抒情神思激越,极易撩拨读者的心弦。如一考生写《一颗感恩的心》,设计了三个段首句“感恩是
发自内心的”“感恩是敬重的”“感恩是有意义的”,分别领起三个段落,构成排比,使全篇结构圆整,浑然一体。
2.双线结构。即根据文章主旨,选择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水乳交融,齐头并进,后一条成为前一条的譬喻,两者共同反映一个主题。特别是以物或景来作为第二条线索,不仅能使文章内容充实,还往往具有浓浓的抒情味。如中考满分作文《薄荷草的香味》就采用了此法,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中,一条是作者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另一条是小小,的薄荷草的成长过程。
3.三元构篇。即文章由叙述故事、联想开拓和说理明旨三部分组成,这也是时下许多哲理小品文的常用写法。叙述故事要典型、新颖、有趣,篇幅适当。联想开拓,要尽量追求材料的现实性和丰富性。说理明旨,即由现象到本质,明确文章要说的道理。这个环节既可以放在联想开拓内容的后面,也可以和联想开拓的内容交叉进行。
另外,由于“文体不限”,许多考生别出心裁地使用了种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结构形式,如小标题连缀、书信日记、故事新编、童话寓言、庭审实录、访谈直播等。
七、语言
语言表达是作文评价的重要方面,也是体现学生写作水平、展示写作个性的核心内容。在写作中,我们可采用下列方法来美化语言,增强文采:
1.成语增色。成语言简意赅,巧妙地使用成语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2.锤炼词语。精心挑选一些富有张力的鲜活的雅词、动词。所选词语应在合乎语法规范的前提下,大胆创新。有些词平时很少搭配使用,但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放在一起却能产生优美的意蕴。如:老师一串串清晰的脚印板书在弯弯的小路上。
3.运用修辞。使用排比能增强气势;使用比喻能更形象;使用对偶可现整齐美;使用反复则余味悠长;使用拟人能更加灵动;使用夸张能突出特征且别有趣味。善用修辞,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使语言鲜活灵动,魅力四射,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一考生文章中有这样的句子:“白,白得质朴,自得纯洁,白得令人不忍玷污;白得高雅,自得让人心弦颤动。黑,黑得寂静,黑得深沉,黑得令人摒除杂念;黑得镇定,黑得让人自信坚定。”排比,对比,运用得如此娴熟,有征服读者的力量。
4.化抽象为形象。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来看,具体形象化的语言更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在写作时,可通过充分调动形象思维,把抽象的概念想象成生活中一些相似相关的形象,从而借助具体的画面来表达抽象的意蕴。如“把潮湿的心情在太阳底下晒干,把生活的忧伤锁在抽屉里,把学习的烦恼夹在日记里”这样的表达,就远比“我们把忧郁、忧伤、烦恼统统忘掉”显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
5.引用诗文。在文章中恰当引用名人名言<诗词俗语,可以使语言典雅,有文采,也能体现作者的文化底蕴。
6.变化句式。不同的句式,其表达作用不同。如短句结构单纯,表意简洁明快;长句节奏舒缓,表意严密精确;整句形式对称,可彰
显文章气势;散句灵活自然,能增添亲切意味。长短交错运用,整散灵活配合,可使文章语言节奏感增强,具有韵律美。如“我会特意地走在檐下,享受着雨滴坠落头顶的感觉。一下,一下,仿佛是一个颤动的春天。”“小巷流淌着,在小城间,在烟雨朦胧中,在人们的心中。真好! 用不变的姿态诉说着——就在这下雨天。”显示出超出一般初中生的语言功力,一下子就抓住人心。
7.情景交融。让景物浸染上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化景物为情思,使情和景浑然一体,不分你我。如:“坐在窗前,明月依旧。孤寂的月光有意无意地从窗前飘落,如梦,似幻„„不知是谁将这一轮满月丢在天空,我望着朦胧的圆月,望着寂静的黑夜,无比惆怅。”文章巧妙借用月夜,几句描写就营造凄凉<孤寂的氛围,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惆怅。
8.巧借幽默。语言幽默诙谐,生动俏皮,能让文章充满情趣。在把握好文章主题和内容的前提下,可采用下列方法:
大胆夸张。比如饿了,我们可以说:“我肚皮已经贴着脊梁骨了。” 行语移用。如2006年山西中考佳作《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有这样的句子:“物理老师拿着教科书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走进教室”。 一本正经。比如早晨找不到袜子,“我认真地查找了几遍,算了,换一双吧! 我跳下床,套上鞋,这才发现,是鞋子私藏了袜子”。这种写法看起来不动声色,却掩盖不住俏皮可爱的光芒。
其他还有“大词小用”、“褒词贬用”、“成语活用”、“活化歌词”、“谐音逗趣”等多种方式。
使语言“出彩”的招式还有很多,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离不开我们平时的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课本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我们学习语言的宝库,复习中要充分重视,多积累词汇、积累句式。
以上从应考的角度谈了写作过程中需要提高和加强的一些环节,而实际上,写作能力的综合提高既依靠备考应试的扎实准备,更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只有多读多写多思,才能逐步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