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导学案
设计者 时间:2013-5-24
课题:作文教学(第一案)
怎样审题
(第一课时)
【考点目标导学】 作文审题技巧
【重点难点】 准确、简洁、新颖、富有文采
【导学建议】 提供文题,教师点拨,提供解题技巧。
【学法点拨】1. 紧扣关键词语 2.把握话题材料 3.重视提示语句 4.把握文体要求
【课前预习导学】
(提供五个文题,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要求同学们根据下面提示思考怎样审题,每小组交五个题目) 文题一
下面是一个很长的中考作文题,你读一读,审一审。看你发现了哪些对作文有用的信息。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作文:
现在社会上有种风气,父母爱孩子,真有点近乎溺爱。只要求孩子读书、升学,至于待人接物、劳动、生活等等都置之脑后了。特别是家务劳动,都由父母包了下来。小到洗一块手绢,一双袜子,都是妈妈代劳,这是不利于培养下一代的。我的父母却不然,他们严格要求我会生活,爱劳动,不怕吃苦,勤奋、节约,对我的缺点从不迁就。所以,我学会了自己走路。
以“我学会了自己走路”或“______这样要求我”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夹叙夹议的文章,其中代替父母或老师,正式写文章时将它代进去。本文也可以取材于所见所闻,但要用第一人称写。 文题二
生活中笑声常与我们相伴。在笑声中,友情在加深,学业在长进,困难被克服,隔阂被消除……。)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选一个有意义的侧面,以“笑声”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文中要有场面描写。
文题三
点亮感恩的心
文题四
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原野,吹开了满园的鲜花……。在这美丽、幸福、生机勃勃的春天里,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请以“我在春天里 ”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文题五
精彩____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课堂合作探究】
(一)小组交流展示:
1.请同学们利用课堂5分钟时间,小组交流讨论预习内容,每小组提供五个最佳题目。
2.教师投影参考答案,点拨解题技巧。
文题一
审题中发现:①“学会了走路”是一个比喻,指的是有独立生活的能力②文题中的材料是暗示要写别人对“我”严格要求和“我”自己的努力③作文时不一定要写自己的父母④作文的内容也可以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
文题二
此导语中含了一组排比句,暗示了这篇考场作文立意的某些侧面,并用省略号暗示考生去进行发散联想。导语在文题中的作用是:1、提示立意角度,2、开拓写作思路。通过抒写“笑声”可以表现怎样一个有意义的侧面呢? 你可以写“友情在加深”或“学业在长进”,可以写“困难被克服”或“隔阂被消除”,还可以写自己由
此而联想到的某个方面。文题的“导语”用“友情在加深”这组排比句,既激发考生多角度地选材,又指点了考生立意的具体侧面,隐含的内容相当丰富。
文题三
提示]①感恩来自于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来自于对人对事的宽容和理解。
②感恩使你多些宽厚、多些友善、多些快乐,使你有积极的人生观,感恩会善待自己,也快乐自己。
③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才会理智地面对人生旅途中的挫折与不幸。 文题四
此“导语”富有情感,它的作用是:激发写作情感,创设写作情景。其优美的语言,能调动考生的回忆,铺设作文情感的基调;一句“在这美丽、幸福、生机勃勃的春天里,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设置了特定的写作情景;“想”和“做”则暗示在写作中如何选材,选什么材。
文题五
提示]这种几乎是全体考生都能写的题目,尤其要注意" 作文分项相加评分表" 中的" 中心与材料" ,不能满足仅仅于写肤浅的或俗套的" 精彩球赛" 、" 精彩活动" 等,应注重文章的立意和材料的新颖,如" 精彩读书行" 、" 精彩瞬间的背后" 、" 精彩乡村夜" 、" 精彩语文" 、" 精彩京剧" 等,都可以参考。
(选取小组交流出来的优秀题目给予点评,表彰)
(二)师生互动研讨:
1.知识回顾点拨
审题是考场作文的序幕,是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重要的一环。审题就是仔细审读题目,了解写作要求,弄清写作禁忌,捕捉相关信息。审题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一)、审读题目
审读作文题目是为了定体裁,明范围,找重点。面对作文题目,应该这样去审读:
1.看文题的类型--是命题、半命题,还是自由拟题;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
2.看文题的内容--是叙事,还是写人;是议论,还是抒情;是写学校,还是写家庭......
3.看文题的关键词--或是时间,或是空间,或是对象,或是重点,或是主题......
4.看文题的表达--是平实,还是生动;是直露,还是含蓄;是简单,还是复杂。
(二)、审读" 要求"
中考作文题目下面往往有一系列要求,这些要求也是作文时必须注意的条条框框。它们主要包括--
1.提示与解说。如2006年江苏无锡卷,文题为" 门其实开着" ,下面有这样的提示:"' 门' 可以是生活中真实的门;也可以是想象中的门,如心灵的门、父母亲感情的门、文学殿堂的门......" 这段提示,为审定题目、写好全文指明了方向。
2.交代与警示。一般包括:书写要求、字数限定、文体类别、写作禁忌等等。这些要求,必须遵从,不能我行我素。如2006年江苏常州卷一一请以" 告别 " 为题写一篇文章,题下要求为: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若写诗歌则不少于25行) ;③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一一共五条" 要求" ,不得违反,若掉以轻心,都会因违规而扣分。
(三)、审读" 导语"
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特别是话题作文题,文题之前多有一段导语,这些导语,或激发想象,或启迪思维,或优美精粹,或含蓄深刻,能撩拨学生的写作激情。可别小觑这些导语,它们也是作文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考生理应对此引起重视。
1.看" 导语" 是否暗示了选材范围。如江苏南通2006年卷中的" 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一句温馨的鼓励或劝告,一次意外的相遇或碰撞,甚至于一滴雨水、一缕春风、一行文字、一幅画面等,于不经意间怦然拨动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 ,它其实为" 怦然心动的感觉" 这一话题指明了选材范围。
2.看" 导语" 是否点示了立意角度。如浙江金华2006年卷--" 跨入青春的门槛,追求远大的理想,走进美丽的家园,享受爱心的阳光,触摸科学与时尚...... 生活是多么精彩!" 导语实则点明了" 精彩" 的内涵--美丽、奋发、健康等,为考生指明了立意的方向。
3.看" 导语" 是否透露了构思方法。如2006年山东淄博卷中的" 寄托哀思"" 洋溢欢乐" ,湖北随州卷中关于" 幸福" 的解说,都透露出了构思的信息,值得我们注意。
2. 中考典例分析
文题六
欣 赏
[提示]" 欣赏" 就是喜欢美好的事物、享受美好的事物。" 美好的事物" 无处不在:既可以是自然界的怡人景致,又可以是人世间的优秀品质。" 欣赏" 的对象既可以是他人他物,又可以是" 自我" 。如可以写" 欣赏美丽的四季" ,也可以写" 欣赏建设者的洋山精神" ,可以写" 欣赏蜜蜂的乐于奉献" ,也可以写" 欣赏自己的某一特长" 。
文题七
周围的人和事,不同的人由于认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心情不同,有的人不能理解,有时候不能理解;但有的人能理解,有时候能理解。
请以" 我能理解" 为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提示]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看问题的角度,一是看问题的态度。应该仔细揣摩题干中的提示,为什么有的人能理解,有的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有时候能够理解,有时候不能理解?想一想其中的原因,进而从" 角度" 和" 态度" 入手,使文章写出新意和深意。
课题:作文教学 怎样审题
(第二课时)
【课后达标拓展】
(一)能力提升:
1、以小见大法
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的拟题方法,也是最为便捷有效的方法之一。如以“爱”为话题,就可以“父爱如山”“人间大爱”“邂逅爱情”“友情无间”“陌生的关爱”为题,从这些角度来阐述,就缩小了“爱”的范围。
2、妙用修辞法
用修辞的手法拟题,使人耳目一新,惹人喜爱。运用比喻的题目如“人命如花”“我心中永远的百合花”;运用拟人的题目如“钢琴,别哭”“我和足球有个约会”;运用反问的题目如“我们是否需要诚信”“忍让难道是懦弱的吗”,运用夸张的题目如“粉身碎骨为考试”等。
3、设置悬念法
在标题中设置悬念,让读者产生疑问,激起其好奇心,或者故意违反人们的常规思维拟定题目,达到引发读者兴趣的效果。如“明天我们有水喝吗”“我不想做乖小孩”“妈妈的秘密”“我终于明白了”“欲速可达”“没有„异想‟,哪来„天开‟”“世上只有爸爸狠”等。
4、延伸扩展法
以话题为中心词,在其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限制、修饰、补充性的词语或短语,从而使宽泛的话题扩展成具体可感的标题。比如以“读”为话题,“读”不仅仅是“读书”还可以是“读懂人生”“我爱阅读大自然”“我读贝多芬”等,这些都是从“读”中拓展延伸出的意义。
5、数字符号法
用数字、符号甚至公式拟题,妙不可言,既简洁明了,富有创意,又能很好地阐释文章主旨,给人以启示。如“1+1>2”(写团结)、 “诚实+信用=财富”、“我们,sos”(呼吁减轻课业负担)、“7-1=0”(写诚信)等。
6、偷梁换柱法
利用谐音,将原有的人们熟知的词句改一两个字,产生不同的含义,音同意不同,具有很强的对比性,令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如针对一则歹徒抢劫银行,一位青年上前与之搏斗,而有些人却围观不助的新闻,有的同学写读后感时,拟题为“见义勇为与见义勇„围‟”,这就用了谐音法,把两种不同的态度并列在了一起,令人耳目一新。
7、诗情画意法
运用文化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境中藏情,情中有境,情境交融。此拟题法特别适用于抒情散文,如“白云·夕阳·歌声”(写生活感情)、“那山·那水·那人”(写乡情)、“风雨中我们一起走过”、“雨季,我们去看海”(写同学友谊)等。
8、时尚达人法
拟用当前流行的词语作题,能一下子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有一种亲近感而产生阅读欲。例如“李白上网”“qq城风波”“给韩寒让出一条道”等。
9、借花献佛法
借用法,指对影片名、歌曲名、古诗名以及成语、俗语、广告词等直接引用或进行借用或改造,使之成为文章的题目。这样的题目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引人喜爱。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诚信)、“对面的老师看过来”(理解)、“不能忘却的记忆”、“爱拼才会赢”等。
10、中英结合法
此法指的是引用或者音译一些人们熟悉的外语短语或句子作为题目。这种标题,具有幽默色彩,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如“我的感觉,i am fine”“搞笑课堂 one and two”等。
二、提分训练
第1题(2011年中考广东卷作文题)
前行是脚步的积累,成长是不断前行的过程。前行的路上,有风景、梦想、有期盼、关爱、有欢笑、痛苦;前行离不开目标、坚持……一路前行,你有过怎样的经历和体验?前行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自拟一个饱含“前行”这个词语的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请仔细审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1、此题是什么类型的考作文题?( )
a 、材料型半命题作文 b 、事实类材料作文
c 、言论类材料作文 d 、话题作文
2、此考题对题目是否做了限制?
3、请拟定两个作文题目,并写出作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文章内容要符合拟定的题目。
题目:
主要内容:
题目:
主要内容:
第2题(2010年中考天津卷作文题)
2010年5月31日,《光明日报》发表时评《不要让“儿童节”变成“消费节”》。文章指出,时下许多儿童想在六一实现的愿望多与吃喝玩乐有关。一些家长也带着孩子到商场里买这买那,消费起来毫不手软。对此,专家呼吁:不要让“儿童节”变成单一的“儿童消费节”,要让儿童节变得更有意义。
回眸刚刚走过的童年,对于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来谈,也可以自选一个角度发表见解。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请回避与自己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请仔细审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请构思后写出你的作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请根据上题的作文内容,为你的作文拟定三个标题:
(1)
(2)
(3)
3、你觉得哪一个标题,更能表现文章内容?请同时参考作文主题和内容,最终确定一个标题。 你的选择是: ,原因是:
三:失分误区:
1、把话题当文题,毫无个性;
2、题目缺少新意,无创造性;
3、题目不精练,冗长呆板;
4、横空出世,与内容毫无关联;
5、大而无当,放之四海皆准。
作文导学案
设计者 时间:2013-5-24
课题:作文教学(第一案)
怎样审题
(第一课时)
【考点目标导学】 作文审题技巧
【重点难点】 准确、简洁、新颖、富有文采
【导学建议】 提供文题,教师点拨,提供解题技巧。
【学法点拨】1. 紧扣关键词语 2.把握话题材料 3.重视提示语句 4.把握文体要求
【课前预习导学】
(提供五个文题,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要求同学们根据下面提示思考怎样审题,每小组交五个题目) 文题一
下面是一个很长的中考作文题,你读一读,审一审。看你发现了哪些对作文有用的信息。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作文:
现在社会上有种风气,父母爱孩子,真有点近乎溺爱。只要求孩子读书、升学,至于待人接物、劳动、生活等等都置之脑后了。特别是家务劳动,都由父母包了下来。小到洗一块手绢,一双袜子,都是妈妈代劳,这是不利于培养下一代的。我的父母却不然,他们严格要求我会生活,爱劳动,不怕吃苦,勤奋、节约,对我的缺点从不迁就。所以,我学会了自己走路。
以“我学会了自己走路”或“______这样要求我”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夹叙夹议的文章,其中代替父母或老师,正式写文章时将它代进去。本文也可以取材于所见所闻,但要用第一人称写。 文题二
生活中笑声常与我们相伴。在笑声中,友情在加深,学业在长进,困难被克服,隔阂被消除……。)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选一个有意义的侧面,以“笑声”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文中要有场面描写。
文题三
点亮感恩的心
文题四
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原野,吹开了满园的鲜花……。在这美丽、幸福、生机勃勃的春天里,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请以“我在春天里 ”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文题五
精彩____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课堂合作探究】
(一)小组交流展示:
1.请同学们利用课堂5分钟时间,小组交流讨论预习内容,每小组提供五个最佳题目。
2.教师投影参考答案,点拨解题技巧。
文题一
审题中发现:①“学会了走路”是一个比喻,指的是有独立生活的能力②文题中的材料是暗示要写别人对“我”严格要求和“我”自己的努力③作文时不一定要写自己的父母④作文的内容也可以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
文题二
此导语中含了一组排比句,暗示了这篇考场作文立意的某些侧面,并用省略号暗示考生去进行发散联想。导语在文题中的作用是:1、提示立意角度,2、开拓写作思路。通过抒写“笑声”可以表现怎样一个有意义的侧面呢? 你可以写“友情在加深”或“学业在长进”,可以写“困难被克服”或“隔阂被消除”,还可以写自己由
此而联想到的某个方面。文题的“导语”用“友情在加深”这组排比句,既激发考生多角度地选材,又指点了考生立意的具体侧面,隐含的内容相当丰富。
文题三
提示]①感恩来自于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来自于对人对事的宽容和理解。
②感恩使你多些宽厚、多些友善、多些快乐,使你有积极的人生观,感恩会善待自己,也快乐自己。
③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才会理智地面对人生旅途中的挫折与不幸。 文题四
此“导语”富有情感,它的作用是:激发写作情感,创设写作情景。其优美的语言,能调动考生的回忆,铺设作文情感的基调;一句“在这美丽、幸福、生机勃勃的春天里,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设置了特定的写作情景;“想”和“做”则暗示在写作中如何选材,选什么材。
文题五
提示]这种几乎是全体考生都能写的题目,尤其要注意" 作文分项相加评分表" 中的" 中心与材料" ,不能满足仅仅于写肤浅的或俗套的" 精彩球赛" 、" 精彩活动" 等,应注重文章的立意和材料的新颖,如" 精彩读书行" 、" 精彩瞬间的背后" 、" 精彩乡村夜" 、" 精彩语文" 、" 精彩京剧" 等,都可以参考。
(选取小组交流出来的优秀题目给予点评,表彰)
(二)师生互动研讨:
1.知识回顾点拨
审题是考场作文的序幕,是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重要的一环。审题就是仔细审读题目,了解写作要求,弄清写作禁忌,捕捉相关信息。审题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一)、审读题目
审读作文题目是为了定体裁,明范围,找重点。面对作文题目,应该这样去审读:
1.看文题的类型--是命题、半命题,还是自由拟题;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
2.看文题的内容--是叙事,还是写人;是议论,还是抒情;是写学校,还是写家庭......
3.看文题的关键词--或是时间,或是空间,或是对象,或是重点,或是主题......
4.看文题的表达--是平实,还是生动;是直露,还是含蓄;是简单,还是复杂。
(二)、审读" 要求"
中考作文题目下面往往有一系列要求,这些要求也是作文时必须注意的条条框框。它们主要包括--
1.提示与解说。如2006年江苏无锡卷,文题为" 门其实开着" ,下面有这样的提示:"' 门' 可以是生活中真实的门;也可以是想象中的门,如心灵的门、父母亲感情的门、文学殿堂的门......" 这段提示,为审定题目、写好全文指明了方向。
2.交代与警示。一般包括:书写要求、字数限定、文体类别、写作禁忌等等。这些要求,必须遵从,不能我行我素。如2006年江苏常州卷一一请以" 告别 " 为题写一篇文章,题下要求为: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若写诗歌则不少于25行) ;③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一一共五条" 要求" ,不得违反,若掉以轻心,都会因违规而扣分。
(三)、审读" 导语"
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特别是话题作文题,文题之前多有一段导语,这些导语,或激发想象,或启迪思维,或优美精粹,或含蓄深刻,能撩拨学生的写作激情。可别小觑这些导语,它们也是作文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考生理应对此引起重视。
1.看" 导语" 是否暗示了选材范围。如江苏南通2006年卷中的" 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一句温馨的鼓励或劝告,一次意外的相遇或碰撞,甚至于一滴雨水、一缕春风、一行文字、一幅画面等,于不经意间怦然拨动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 ,它其实为" 怦然心动的感觉" 这一话题指明了选材范围。
2.看" 导语" 是否点示了立意角度。如浙江金华2006年卷--" 跨入青春的门槛,追求远大的理想,走进美丽的家园,享受爱心的阳光,触摸科学与时尚...... 生活是多么精彩!" 导语实则点明了" 精彩" 的内涵--美丽、奋发、健康等,为考生指明了立意的方向。
3.看" 导语" 是否透露了构思方法。如2006年山东淄博卷中的" 寄托哀思"" 洋溢欢乐" ,湖北随州卷中关于" 幸福" 的解说,都透露出了构思的信息,值得我们注意。
2. 中考典例分析
文题六
欣 赏
[提示]" 欣赏" 就是喜欢美好的事物、享受美好的事物。" 美好的事物" 无处不在:既可以是自然界的怡人景致,又可以是人世间的优秀品质。" 欣赏" 的对象既可以是他人他物,又可以是" 自我" 。如可以写" 欣赏美丽的四季" ,也可以写" 欣赏建设者的洋山精神" ,可以写" 欣赏蜜蜂的乐于奉献" ,也可以写" 欣赏自己的某一特长" 。
文题七
周围的人和事,不同的人由于认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心情不同,有的人不能理解,有时候不能理解;但有的人能理解,有时候能理解。
请以" 我能理解" 为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提示]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看问题的角度,一是看问题的态度。应该仔细揣摩题干中的提示,为什么有的人能理解,有的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有时候能够理解,有时候不能理解?想一想其中的原因,进而从" 角度" 和" 态度" 入手,使文章写出新意和深意。
课题:作文教学 怎样审题
(第二课时)
【课后达标拓展】
(一)能力提升:
1、以小见大法
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的拟题方法,也是最为便捷有效的方法之一。如以“爱”为话题,就可以“父爱如山”“人间大爱”“邂逅爱情”“友情无间”“陌生的关爱”为题,从这些角度来阐述,就缩小了“爱”的范围。
2、妙用修辞法
用修辞的手法拟题,使人耳目一新,惹人喜爱。运用比喻的题目如“人命如花”“我心中永远的百合花”;运用拟人的题目如“钢琴,别哭”“我和足球有个约会”;运用反问的题目如“我们是否需要诚信”“忍让难道是懦弱的吗”,运用夸张的题目如“粉身碎骨为考试”等。
3、设置悬念法
在标题中设置悬念,让读者产生疑问,激起其好奇心,或者故意违反人们的常规思维拟定题目,达到引发读者兴趣的效果。如“明天我们有水喝吗”“我不想做乖小孩”“妈妈的秘密”“我终于明白了”“欲速可达”“没有„异想‟,哪来„天开‟”“世上只有爸爸狠”等。
4、延伸扩展法
以话题为中心词,在其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限制、修饰、补充性的词语或短语,从而使宽泛的话题扩展成具体可感的标题。比如以“读”为话题,“读”不仅仅是“读书”还可以是“读懂人生”“我爱阅读大自然”“我读贝多芬”等,这些都是从“读”中拓展延伸出的意义。
5、数字符号法
用数字、符号甚至公式拟题,妙不可言,既简洁明了,富有创意,又能很好地阐释文章主旨,给人以启示。如“1+1>2”(写团结)、 “诚实+信用=财富”、“我们,sos”(呼吁减轻课业负担)、“7-1=0”(写诚信)等。
6、偷梁换柱法
利用谐音,将原有的人们熟知的词句改一两个字,产生不同的含义,音同意不同,具有很强的对比性,令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如针对一则歹徒抢劫银行,一位青年上前与之搏斗,而有些人却围观不助的新闻,有的同学写读后感时,拟题为“见义勇为与见义勇„围‟”,这就用了谐音法,把两种不同的态度并列在了一起,令人耳目一新。
7、诗情画意法
运用文化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境中藏情,情中有境,情境交融。此拟题法特别适用于抒情散文,如“白云·夕阳·歌声”(写生活感情)、“那山·那水·那人”(写乡情)、“风雨中我们一起走过”、“雨季,我们去看海”(写同学友谊)等。
8、时尚达人法
拟用当前流行的词语作题,能一下子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有一种亲近感而产生阅读欲。例如“李白上网”“qq城风波”“给韩寒让出一条道”等。
9、借花献佛法
借用法,指对影片名、歌曲名、古诗名以及成语、俗语、广告词等直接引用或进行借用或改造,使之成为文章的题目。这样的题目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引人喜爱。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诚信)、“对面的老师看过来”(理解)、“不能忘却的记忆”、“爱拼才会赢”等。
10、中英结合法
此法指的是引用或者音译一些人们熟悉的外语短语或句子作为题目。这种标题,具有幽默色彩,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如“我的感觉,i am fine”“搞笑课堂 one and two”等。
二、提分训练
第1题(2011年中考广东卷作文题)
前行是脚步的积累,成长是不断前行的过程。前行的路上,有风景、梦想、有期盼、关爱、有欢笑、痛苦;前行离不开目标、坚持……一路前行,你有过怎样的经历和体验?前行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自拟一个饱含“前行”这个词语的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请仔细审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1、此题是什么类型的考作文题?( )
a 、材料型半命题作文 b 、事实类材料作文
c 、言论类材料作文 d 、话题作文
2、此考题对题目是否做了限制?
3、请拟定两个作文题目,并写出作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文章内容要符合拟定的题目。
题目:
主要内容:
题目:
主要内容:
第2题(2010年中考天津卷作文题)
2010年5月31日,《光明日报》发表时评《不要让“儿童节”变成“消费节”》。文章指出,时下许多儿童想在六一实现的愿望多与吃喝玩乐有关。一些家长也带着孩子到商场里买这买那,消费起来毫不手软。对此,专家呼吁:不要让“儿童节”变成单一的“儿童消费节”,要让儿童节变得更有意义。
回眸刚刚走过的童年,对于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来谈,也可以自选一个角度发表见解。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请回避与自己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请仔细审题,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请构思后写出你的作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请根据上题的作文内容,为你的作文拟定三个标题:
(1)
(2)
(3)
3、你觉得哪一个标题,更能表现文章内容?请同时参考作文主题和内容,最终确定一个标题。 你的选择是: ,原因是:
三:失分误区:
1、把话题当文题,毫无个性;
2、题目缺少新意,无创造性;
3、题目不精练,冗长呆板;
4、横空出世,与内容毫无关联;
5、大而无当,放之四海皆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