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语言的魅力”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听乔主任评课有感
二年级语文组:马丽涛
初见乔主任,是在2010年郑州师范学院的一次骨干教师培训中,老师已经连续聆听了专家几十场报告,个个已经处于一种焦躁状态。这时乔主任一番见解,道出了语文课堂的真谛“生本课堂”让我们在坐的教师耳目一新,颇感使用。乔主任从于永正的一节公开课说起,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如何进行阅读的课堂教学。下面我就针对乔主任的评课以及对于以读代讲的建议,谈一下我的收获:
无论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语文教学“读”的重要作用。的确如此,语文课堂缺失了“读”还谈何语文味?我们认为多年来小语界倡导的“以读代讲”正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理念和教学模式。由此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 “以读代讲”,并非不讲文法、字词这些基础的语文能力,而是不分析内容,就是用老师的读代替老师“繁琐”的讲,让学生在听读、自读、美读、诵读中去理解感悟。
一、教师读好是前提,范读至关重要
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想驾轻就熟地做好指导、引领和点拨必须多练习读课文。于永正老师介绍要读35遍,许睿老师认为至少要读9遍。语文教师除了提前多读,范读引领之外,要求学生背会的课文我们也要尽力背会。
课改以来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敢多读唯恐大家认为是炫耀是霸道。而我们的做法是初读课文时教师范读不可或缺。低年级教师范读全篇,高年级教师可以范读难读的段落。教师的范读可以放在揭示课题质疑课题后,给学生一个好的引领;也可以放在学生自由朗读后,让学生自己对比找出和老师的差距所在。
二、要把握好读的质量。
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朗读要体现层次性。
课前预习时,学生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掌握字词后,学生要读熟课文,读懂大意;
理解课文时,学生要读出感情,读出感受;
整体解读后,学生要再读全文,读出意境。
(2)精读要与感悟相互结合。在阅读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怎么可能呢?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必须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感情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且相互促进,必须有机结合。
【案例一】
三年级上册第九课《三袋麦子》和就采用了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猪把面粉做了哪些食品,吃的时候什么样子,还会说些什么,最后加上动作表演出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演,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对课文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案例二】
我执教的第八课《蒲公英》: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创设朗读情境,指导学生朗
读:这些蒲公英的种子在风婆婆的带领下离开了妈的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中去,也许要到天涯海角。如果你们现在都是蒲公英种子,一阵阵风吹过,你们飞到了天空中,朵朵白云从你们身旁飘过,你感觉怎么样?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读进去――理解课文,读出来――表达情感。总之,我们只有真正做到保证学生朗读的量与质,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得到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也才会更有效,更精彩。
三、结合文本适当拓展延伸读。
课标明确规定整个小学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课堂上适当的拓展阅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还能助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案例】《卧薪尝胆》一课
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在她的这篇文章中,有一句“受尽了耻辱”学生理解起来特别困难,不就养马,穿粗布衣,住石头房。
我就领着学生阅读了《史记》中越王在吴国时的详细资料等。之后学生谈起感悟来独特又深刻,真的是课标所说的“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充分挖掘教材,优化读写结合
我们常做的是以单元训练主题带动读写结合。如课后小练笔,有填写空白,有续写,有仿写等;单元安排的读写练习,紧扣学生生活,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想说,要说,会说。这些方面我们都做得很多了,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我今天特别想说的是在阅读过程中的读写结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不能充分发挥课本的示范作用,学生似乎对课文的重视也不够,下面我就结合课本简单地说说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做法:
(1)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我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现成的句子稍加改造之后就可以用在学生自己的习作中。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这样的句子,可以不用变化的就照原文背诵下来,需要变化的就背诵变化后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在课文中比比皆是,以我们三年级教材为例:
【案例一】
《北大荒的秋天》中的“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的演唱。”
【案例二】
《石榴》中的第三自然段描写石榴成熟的段落“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积累这样的句子后,我就鼓励学生稍加变化后恰当地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发现用得好的就大加表扬,努力在全班形成这样学以致用的氛围。正好第三单元的习作主题是《秋天》的习作。
如果说以上两点是读写结合点的话,其实我们的教材中还有很多的读写训练点。
(2)在训练时可更多地采用仿写,仿写的方式又很多,以三年级教材为例如;
1、 内容的仿写。《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学完之后,可让学生对前面学过的《山行》进行整篇的仿写;学习《西湖》,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和搜
集的资料写《介绍杭州》的导游词;学习《学会查“无字词典”》,可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类似的经历。
2、写法的仿写。学习《做一片美的叶子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种借物喻人的方法选择一种事物来写,比如粉笔,蜡烛,绿叶等。
3、除了形式多样的仿写还可以进行编写,如学习《枫桥夜泊》,可让学生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把它改写成小故事。也可以在文章的空白处进行补写,如学习《三袋麦子》时, 可引导学生思考小猴邀请小猪和小牛到家中做客,想一想他们看到麦囤满满的说些什么,并写下来。
在逐步践行和推进“以读代讲”的过程中,我们有收获有反思同样存在着困惑。比如怎么能在学习课文时调控好读与写、讲的时间分配。再比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如果采用随文识字,怎样才能让生字组词书写、口语练习训练充分,又不打扰阅读的意境?
以上是我的一些收获,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我想只要我们做细、做实每一个细节,扎扎实实地开展阅读教学,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具语文味,让我们的学生学的更开心,让“读”这朵奇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的更艳丽。
“绽放语言的魅力”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听乔主任评课有感
二年级语文组:马丽涛
初见乔主任,是在2010年郑州师范学院的一次骨干教师培训中,老师已经连续聆听了专家几十场报告,个个已经处于一种焦躁状态。这时乔主任一番见解,道出了语文课堂的真谛“生本课堂”让我们在坐的教师耳目一新,颇感使用。乔主任从于永正的一节公开课说起,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如何进行阅读的课堂教学。下面我就针对乔主任的评课以及对于以读代讲的建议,谈一下我的收获:
无论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语文教学“读”的重要作用。的确如此,语文课堂缺失了“读”还谈何语文味?我们认为多年来小语界倡导的“以读代讲”正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理念和教学模式。由此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 “以读代讲”,并非不讲文法、字词这些基础的语文能力,而是不分析内容,就是用老师的读代替老师“繁琐”的讲,让学生在听读、自读、美读、诵读中去理解感悟。
一、教师读好是前提,范读至关重要
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想驾轻就熟地做好指导、引领和点拨必须多练习读课文。于永正老师介绍要读35遍,许睿老师认为至少要读9遍。语文教师除了提前多读,范读引领之外,要求学生背会的课文我们也要尽力背会。
课改以来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敢多读唯恐大家认为是炫耀是霸道。而我们的做法是初读课文时教师范读不可或缺。低年级教师范读全篇,高年级教师可以范读难读的段落。教师的范读可以放在揭示课题质疑课题后,给学生一个好的引领;也可以放在学生自由朗读后,让学生自己对比找出和老师的差距所在。
二、要把握好读的质量。
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朗读要体现层次性。
课前预习时,学生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掌握字词后,学生要读熟课文,读懂大意;
理解课文时,学生要读出感情,读出感受;
整体解读后,学生要再读全文,读出意境。
(2)精读要与感悟相互结合。在阅读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怎么可能呢?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必须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感情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且相互促进,必须有机结合。
【案例一】
三年级上册第九课《三袋麦子》和就采用了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猪把面粉做了哪些食品,吃的时候什么样子,还会说些什么,最后加上动作表演出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演,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对课文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案例二】
我执教的第八课《蒲公英》: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创设朗读情境,指导学生朗
读:这些蒲公英的种子在风婆婆的带领下离开了妈的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中去,也许要到天涯海角。如果你们现在都是蒲公英种子,一阵阵风吹过,你们飞到了天空中,朵朵白云从你们身旁飘过,你感觉怎么样?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读进去――理解课文,读出来――表达情感。总之,我们只有真正做到保证学生朗读的量与质,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得到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也才会更有效,更精彩。
三、结合文本适当拓展延伸读。
课标明确规定整个小学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课堂上适当的拓展阅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还能助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案例】《卧薪尝胆》一课
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在她的这篇文章中,有一句“受尽了耻辱”学生理解起来特别困难,不就养马,穿粗布衣,住石头房。
我就领着学生阅读了《史记》中越王在吴国时的详细资料等。之后学生谈起感悟来独特又深刻,真的是课标所说的“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充分挖掘教材,优化读写结合
我们常做的是以单元训练主题带动读写结合。如课后小练笔,有填写空白,有续写,有仿写等;单元安排的读写练习,紧扣学生生活,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想说,要说,会说。这些方面我们都做得很多了,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我今天特别想说的是在阅读过程中的读写结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不能充分发挥课本的示范作用,学生似乎对课文的重视也不够,下面我就结合课本简单地说说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做法:
(1)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我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现成的句子稍加改造之后就可以用在学生自己的习作中。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这样的句子,可以不用变化的就照原文背诵下来,需要变化的就背诵变化后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在课文中比比皆是,以我们三年级教材为例:
【案例一】
《北大荒的秋天》中的“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的演唱。”
【案例二】
《石榴》中的第三自然段描写石榴成熟的段落“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积累这样的句子后,我就鼓励学生稍加变化后恰当地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发现用得好的就大加表扬,努力在全班形成这样学以致用的氛围。正好第三单元的习作主题是《秋天》的习作。
如果说以上两点是读写结合点的话,其实我们的教材中还有很多的读写训练点。
(2)在训练时可更多地采用仿写,仿写的方式又很多,以三年级教材为例如;
1、 内容的仿写。《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学完之后,可让学生对前面学过的《山行》进行整篇的仿写;学习《西湖》,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和搜
集的资料写《介绍杭州》的导游词;学习《学会查“无字词典”》,可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类似的经历。
2、写法的仿写。学习《做一片美的叶子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种借物喻人的方法选择一种事物来写,比如粉笔,蜡烛,绿叶等。
3、除了形式多样的仿写还可以进行编写,如学习《枫桥夜泊》,可让学生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把它改写成小故事。也可以在文章的空白处进行补写,如学习《三袋麦子》时, 可引导学生思考小猴邀请小猪和小牛到家中做客,想一想他们看到麦囤满满的说些什么,并写下来。
在逐步践行和推进“以读代讲”的过程中,我们有收获有反思同样存在着困惑。比如怎么能在学习课文时调控好读与写、讲的时间分配。再比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如果采用随文识字,怎样才能让生字组词书写、口语练习训练充分,又不打扰阅读的意境?
以上是我的一些收获,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我想只要我们做细、做实每一个细节,扎扎实实地开展阅读教学,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具语文味,让我们的学生学的更开心,让“读”这朵奇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的更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