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九日六点左右,只睡了几个小时的我,便早早地从梦中醒来,于是穿衣起床,还没来得及洗漱,便又一次站在宾馆的阳台上,眺望着桂林的晨景:五彩的霞云中,一座座屹立的小山在微微的晨曦中苏醒。山是黛色的,如出浴的少女,像沉思的老人,有的婀娜,有的苍翠。山上的树不大,也不高,却青得逼你的眼。桂林城市的楼房都不很高,高的只有七层。据导游说:这是这座城市所特有的建筑规划,尽量使建筑物能显山露水,以适应旅游开发的需要。
早七点,我们在导游小莫的带领下,在附近的早餐店吃早餐,早餐很简便,是桂林所特有的米粉、馒头加油条。
吃过了早餐,我们便乘车上路了,开始我们在桂林第一天的行程。车沿着桂林市区的街道缓缓而行,导游介绍说:桂林早在秦朝就已设郡,秦修灵渠,把湘江之水分离一部分向南流,从而有了漓江。漓江和桃花江在桂林市区内汇合后,漓江江面逐渐变宽。桂林,可为山水依带之城,两江带四湖,形成无处不见山,无时不见水的特有的山水风貌之城。桂林古老而又年轻,南北一条街。市区虽不很繁华,但有其特色。房子不高,朴素而典雅,建筑规模不大,却井然有序,绝不杂乱无章,更没有显得臃肿拥挤。市内处处可见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水之城。
车在市区街道上行驶,导游小莫一路上滔滔不绝地介绍桂林的风景名胜。小莫是桂林本地人,大学毕业后当过两年教师,后来便做了导游,听说他原来当过教师,我们对这位导游也倍感亲切,和她的谈话也多了起来,问这问那,导游小莫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给我们听。
过了桂林双塔之后,半个多小时,我们便到达第一个旅游景点----象鼻山。象鼻山又名象山,因为形如象而得名。象鼻山正处于桃花江和漓江的交汇点上。据说山上还有象眼、象耳、象尾、象腹,象身之中是桂林山花酒厂的酒窖洞,驻足于酒窖洞口处,便可以闻到浓浓的酒香朴鼻而来。腹中藏醇酒,此意怎不醉人,桂林人善于利用地域环境,地域特点,打名牌,打经济牌,把旅游业和特色经济融为一体,这在别的地方是很难做得如此完美的。
我伫立在漓江边,在江堤上忙着拍照留念。江水依依南去,澄如练,碧如镜,波光粼粼,闪闪烁烁。象山这个庞然大物,好象在吸漓江之水,悠闲而又自在。它引来五湖四海的游客,尽情游玩。那些慕名而至的游客们,仿佛在寻找什么,又仿佛不是,他们在叹喟这山水奇美之时,也惊叹大自然神功鬼斧的造化。大自然赋予人类以美景,人类又怎么能不怜惜珍爱呢?
我们在象山在象山对岸的江堤上拍照、游玩,看民俗表演,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我们还与当地的壮族姑娘合影留念,留下人生精彩的瞬间。
象山脚下有一条小路可直达山顶, 山顶有一砖塔, 古朴庄重. 可惜,由于旅程的安排,我们没有登上山顶去一览漓江的风姿,心里不免有些遗憾。
二
游完了象山,我们的兴致依然未尽。一个多小时后,我们一行人又来到了另一个景点-----伏波山。伏波山在象山以南,相传是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的试剑处,马援当初被派到这南蛮之地,镇守祖国的南疆,初来时与南越王打了几仗,后南越王停战,在桂林谈判,马援在谈判之时,因不满南越王代表提出的无理要求而剑砍巨石,形成后来的试剑石,这当然是传说。马援将军后来被奸臣所谄,客死他乡,马革裹尸,运送回洛阳之时,朝廷又下诏不许马援尸身回朝,可叹一代名将,征战沙场多年,死后竟草草地埋葬于我的家乡鄂北界牌关,成了孤魂野鬼。
伏波山下还珠洞,东海龙王把珠还我不知那位聪明贤淑的小龙女今在否?还珠洞前留个影,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梦见那颗硕大的夜明珠。还珠洞内,凉爽舒适,沿洞穿行,不一会儿便到了江边的摩崖石刻边,这里也留下了自唐代以来诸多文人骚客的诗句,让人目不暇给。
拄笏看山,雾障四周排笔阵;长江绕廊,云雾千顷涌波澜。这是古人留下的名联。站在岩洞口,瞩目而望,江水滔滔,气势浩大,江水映着山影,山耸立于江边,白帆点点,万道金光铺水中,闪烁不停,此山此景,风韵无限。
游了伏波山之后,下一站是叠彩山。叠彩山在伏波山南500米处。山如翠屏,叠彩而生。据说:这里是清末民初两义士的殉难处,进入叠彩山的山门之中,便可以一眼看到两位义士的雕像。
叠彩山下有一股清泉, 名曰不老泉, 一年四季泉水叮咚, 流过不断. 山上有泉, 这在桂林还是少见的. 桂林地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溶岩地形, 山上是难贮得住水的, 有水从山腰的石缝中缓缓流出, 不能不说是一绝.
沿石级而上, 绕着叠彩山腰, 缓缓地往上攀援, 在山路上向远方眺望, 此时可以感受到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美景。古人说:登叠彩山,是到清凉境,生欢喜心。的确,山高有凉意,望眺景无穷。极目远眺,尽收眼底的是桂林市的全貌。远处的独秀峰,老人山,鸡笼山,屏风山;近处的象山,伏波山,穿山,七星岩,无不都在自己的视野之中。山下不远处的铜木二塔,更为清晰可见。山带水,水依山;城在山中,山点缀在城里。桂林,这座山水如画的的城市。水几重,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诗人贺敬之用这样优美的诗句呤咏了这座风景如画的山城。
我站在叠彩山的山顶之上,静静地眺望着这山水相连的桂林城。漓江如练,自北向南绕城而流,江水依依,缓缓南去,江边几处建筑正搭起脚手架, 桂林在时代的大潮中, 没有停止脚步, 还在不断地发展, 虽然相比于上海、广州等一些繁华都市,桂林永远是古老而朴实的,但它也没有停止发展的步伐。南国的桂林,是一颗璀璨而耀眼的明珠。
下山的途中,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光顾了吹画画廊,观看了桂林一绝-----吹画表演。有兴趣的同事,当即买下了几幅吹画作品,算是作个纪念吧!在翠云山庄的茶艺馆内,我们观赏了桂林的茶艺表演,品尝了桂林的罗汉果茶、玖瑰糕等特色产品。当然也少不了掏腰包,大包小包,满载而归。桂林人会做生意,人人都是生意经,他们把旅游业和经济融为一体,
旅游带动经济,满足了游客的需求,嬴得了本地的财源,这是忙碌而又好客的桂林人的明智之举。桂林人少悠闲,在我们眼中,几乎人人都是忙忙碌碌的,各有各的生意,各做各的事情,这就是桂林人,这就是桂林人思维中的生存观念。
我很佩服这种敬业精神,也惊叹他们睿智的经济头脑。
三
我们来到栖霞寺已是下午两点。栖霞寺又名圆宝山,因山形如金圆宝而得名。圆宝山下有一座大雄宝殿,殿宇气势非凡,雕檐飞宇,琉璃拱翘,殿内有中国最大的汉白玉佛像,高达五米,形态昂然。
仿佛桃源犹舞风,辛勤李白漫骑鱼,宋朝诗人范成大的《游栖霞洞》讲的就是栖霞寺后山洞中所见。
八月十九日六点左右,只睡了几个小时的我,便早早地从梦中醒来,于是穿衣起床,还没来得及洗漱,便又一次站在宾馆的阳台上,眺望着桂林的晨景:五彩的霞云中,一座座屹立的小山在微微的晨曦中苏醒。山是黛色的,如出浴的少女,像沉思的老人,有的婀娜,有的苍翠。山上的树不大,也不高,却青得逼你的眼。桂林城市的楼房都不很高,高的只有七层。据导游说:这是这座城市所特有的建筑规划,尽量使建筑物能显山露水,以适应旅游开发的需要。
早七点,我们在导游小莫的带领下,在附近的早餐店吃早餐,早餐很简便,是桂林所特有的米粉、馒头加油条。
吃过了早餐,我们便乘车上路了,开始我们在桂林第一天的行程。车沿着桂林市区的街道缓缓而行,导游介绍说:桂林早在秦朝就已设郡,秦修灵渠,把湘江之水分离一部分向南流,从而有了漓江。漓江和桃花江在桂林市区内汇合后,漓江江面逐渐变宽。桂林,可为山水依带之城,两江带四湖,形成无处不见山,无时不见水的特有的山水风貌之城。桂林古老而又年轻,南北一条街。市区虽不很繁华,但有其特色。房子不高,朴素而典雅,建筑规模不大,却井然有序,绝不杂乱无章,更没有显得臃肿拥挤。市内处处可见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水之城。
车在市区街道上行驶,导游小莫一路上滔滔不绝地介绍桂林的风景名胜。小莫是桂林本地人,大学毕业后当过两年教师,后来便做了导游,听说他原来当过教师,我们对这位导游也倍感亲切,和她的谈话也多了起来,问这问那,导游小莫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给我们听。
过了桂林双塔之后,半个多小时,我们便到达第一个旅游景点----象鼻山。象鼻山又名象山,因为形如象而得名。象鼻山正处于桃花江和漓江的交汇点上。据说山上还有象眼、象耳、象尾、象腹,象身之中是桂林山花酒厂的酒窖洞,驻足于酒窖洞口处,便可以闻到浓浓的酒香朴鼻而来。腹中藏醇酒,此意怎不醉人,桂林人善于利用地域环境,地域特点,打名牌,打经济牌,把旅游业和特色经济融为一体,这在别的地方是很难做得如此完美的。
我伫立在漓江边,在江堤上忙着拍照留念。江水依依南去,澄如练,碧如镜,波光粼粼,闪闪烁烁。象山这个庞然大物,好象在吸漓江之水,悠闲而又自在。它引来五湖四海的游客,尽情游玩。那些慕名而至的游客们,仿佛在寻找什么,又仿佛不是,他们在叹喟这山水奇美之时,也惊叹大自然神功鬼斧的造化。大自然赋予人类以美景,人类又怎么能不怜惜珍爱呢?
我们在象山在象山对岸的江堤上拍照、游玩,看民俗表演,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我们还与当地的壮族姑娘合影留念,留下人生精彩的瞬间。
象山脚下有一条小路可直达山顶, 山顶有一砖塔, 古朴庄重. 可惜,由于旅程的安排,我们没有登上山顶去一览漓江的风姿,心里不免有些遗憾。
二
游完了象山,我们的兴致依然未尽。一个多小时后,我们一行人又来到了另一个景点-----伏波山。伏波山在象山以南,相传是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的试剑处,马援当初被派到这南蛮之地,镇守祖国的南疆,初来时与南越王打了几仗,后南越王停战,在桂林谈判,马援在谈判之时,因不满南越王代表提出的无理要求而剑砍巨石,形成后来的试剑石,这当然是传说。马援将军后来被奸臣所谄,客死他乡,马革裹尸,运送回洛阳之时,朝廷又下诏不许马援尸身回朝,可叹一代名将,征战沙场多年,死后竟草草地埋葬于我的家乡鄂北界牌关,成了孤魂野鬼。
伏波山下还珠洞,东海龙王把珠还我不知那位聪明贤淑的小龙女今在否?还珠洞前留个影,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梦见那颗硕大的夜明珠。还珠洞内,凉爽舒适,沿洞穿行,不一会儿便到了江边的摩崖石刻边,这里也留下了自唐代以来诸多文人骚客的诗句,让人目不暇给。
拄笏看山,雾障四周排笔阵;长江绕廊,云雾千顷涌波澜。这是古人留下的名联。站在岩洞口,瞩目而望,江水滔滔,气势浩大,江水映着山影,山耸立于江边,白帆点点,万道金光铺水中,闪烁不停,此山此景,风韵无限。
游了伏波山之后,下一站是叠彩山。叠彩山在伏波山南500米处。山如翠屏,叠彩而生。据说:这里是清末民初两义士的殉难处,进入叠彩山的山门之中,便可以一眼看到两位义士的雕像。
叠彩山下有一股清泉, 名曰不老泉, 一年四季泉水叮咚, 流过不断. 山上有泉, 这在桂林还是少见的. 桂林地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溶岩地形, 山上是难贮得住水的, 有水从山腰的石缝中缓缓流出, 不能不说是一绝.
沿石级而上, 绕着叠彩山腰, 缓缓地往上攀援, 在山路上向远方眺望, 此时可以感受到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美景。古人说:登叠彩山,是到清凉境,生欢喜心。的确,山高有凉意,望眺景无穷。极目远眺,尽收眼底的是桂林市的全貌。远处的独秀峰,老人山,鸡笼山,屏风山;近处的象山,伏波山,穿山,七星岩,无不都在自己的视野之中。山下不远处的铜木二塔,更为清晰可见。山带水,水依山;城在山中,山点缀在城里。桂林,这座山水如画的的城市。水几重,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诗人贺敬之用这样优美的诗句呤咏了这座风景如画的山城。
我站在叠彩山的山顶之上,静静地眺望着这山水相连的桂林城。漓江如练,自北向南绕城而流,江水依依,缓缓南去,江边几处建筑正搭起脚手架, 桂林在时代的大潮中, 没有停止脚步, 还在不断地发展, 虽然相比于上海、广州等一些繁华都市,桂林永远是古老而朴实的,但它也没有停止发展的步伐。南国的桂林,是一颗璀璨而耀眼的明珠。
下山的途中,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光顾了吹画画廊,观看了桂林一绝-----吹画表演。有兴趣的同事,当即买下了几幅吹画作品,算是作个纪念吧!在翠云山庄的茶艺馆内,我们观赏了桂林的茶艺表演,品尝了桂林的罗汉果茶、玖瑰糕等特色产品。当然也少不了掏腰包,大包小包,满载而归。桂林人会做生意,人人都是生意经,他们把旅游业和经济融为一体,
旅游带动经济,满足了游客的需求,嬴得了本地的财源,这是忙碌而又好客的桂林人的明智之举。桂林人少悠闲,在我们眼中,几乎人人都是忙忙碌碌的,各有各的生意,各做各的事情,这就是桂林人,这就是桂林人思维中的生存观念。
我很佩服这种敬业精神,也惊叹他们睿智的经济头脑。
三
我们来到栖霞寺已是下午两点。栖霞寺又名圆宝山,因山形如金圆宝而得名。圆宝山下有一座大雄宝殿,殿宇气势非凡,雕檐飞宇,琉璃拱翘,殿内有中国最大的汉白玉佛像,高达五米,形态昂然。
仿佛桃源犹舞风,辛勤李白漫骑鱼,宋朝诗人范成大的《游栖霞洞》讲的就是栖霞寺后山洞中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