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材料作文“真正的平静”指导与范文欣赏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审题指导]
材料这句话是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名言,体现的是一种“大隐”的思想。
首先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并理解其含义,“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平静”是核心概念。
真正的平静,在于内心。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红尘喧嚣,极易导致人心态迷茫,陷入对物质名利的盲目追求中。所以应该在内心保持古朴淡泊、宁静致远的诗意生活状态,即“在心中修篱种菊”,才可获得“真正的平静”。“小隐在山林, 大隐于市朝。”隐并不一定要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心无杂念,物我两忘,不“避开车马喧嚣”,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获得心灵上真正的升华。
参考立意:
(1)真正的平静,在于内心。在物欲横流、心态迷茫的现代人群中,要保持真正的宁静,只有内心安宁。而要想内心安宁,便应该回归古朴淡泊、宁静致远的诗意生活状态,即“在心中修篱种菊”。只要人们不汲汲于名利富贵,保持恬淡宁静,心中诗意充盈,便可以免去许多烦恼,人生也就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2)消除杂念,感受诗意生活。世人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令人烦恼不堪。许多高明的隐者虽埋首于市井之中,却过着一种诗意的生活,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大隐隐于市”吧。他们虽身处喧嚣,但是却能够消除杂念,让思想灵魂超越时间和空间,折射人类精神中的智慧与理性之光。
(3)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这个喧嚣太甚的世界易使人麻木,我们需要给自己找一方精神的田园,让心灵在这里踱步。只有内心有精神的坚守,才能不为干扰所困,不为名利所惑。
[作文问题]
1. 对“平静”的理解不对,许多同学撇开“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去解读“平静”,“平静是荣誉面前的不骄傲”,“平静是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冷静”,“平
静是不嫉妒,正确看待自己”等等,这些理解都是错误的。显然材料作文审题能力有待提高,这应当引起所有人重视。
2. 作文没有现实针对性,大谈古人,“不是避开车马喧嚣”没有认真审读,忽视了命题人的出题意图。
3. 很多同学以为这句话是陶渊明的,暴露出阅读面的狭窄,阅读量的匮乏。陶渊明的隐只能算“小隐”,用于本次作文并不恰当。不阅读、少阅读是造成题意理解不清的重要原因。
[学生优秀作文]
停泊心灵
高二(1)班 蒋南邑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净且停停”,这句且停亭中的题联一直劝导着人们回归原配的世界,停泊自己的心灵。事实上,停泊心灵又何必非去且停亭呢?
真正不忘初心的人,何处皆可追慕平静。只要内心向往宁静,便无人能喧扰其精神;心中生长着洁净的菊花,便足以获得灵魂的淡泊与自由。庄子掷千金于不顾,在喧嚣的时代中长出翅膀,乘天地之正而自由翱翔;嵇康身处魏晋乱世,却不为世事所扰,在淡泊明志中弹奏《广陵散》,将魏晋风度彰显于后世;《春江花月夜》作于市井纷扰之地,但其中平静、悠扬的意境,千百次成为名士的梦中圣地。他们在车马市井中,立下了自己的一片净土,停泊了自己的心灵,深刻阐释了“夫唯不争,便莫能与之争”的人生信仰。
相反,倘若内心不能做到真正的宁静,圣地亦会被玷辱。曾经是文人墨客梦里梦外的精神之乡——婺源,如今已淹没在一片如织游人中;曾经是宁静之地的千灯古镇,如今留下的,是商业化浪潮的摧残;曾经是苏轼品味人生,沉淀自我的白发苏州,竟在景区屹立起了商品房等建筑„„这还是记忆中的圣地吗?亦或是,亦或不是,这些地方看似依旧平静,只是不见了往日的阳光,不见了古朴的灯光下所照耀的和谐,听不见苏轼的人生之叹与内心独白,取代浅斟低唱的是车马喧嚣。我似乎看见一只孤独的鹰,低徊中发出阵阵哀鸣,似在回忆王开岭所说的“原配的世界”,似在寻找林清玄心中的“白雪少年”时代。可见,圣地只能是洁净灵魂的载体,所谓“圣”,也是前人摆渡自己的心灵而停泊出的港湾。
中峰明本禅师言:“无端知妙谛,有识是尘心。”此处无端便是看淡万物的云淡风轻,有识便是心灵尚不能真正平静;无端之人,内心已无菩提,因其自身已为菩提,有识之人,避开喧嚣也无法寻得明镜,镜里便是心魔。
停泊心灵,方能做到“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
2 在喧嚣中,亦能心远地自偏,从而化喧嚣为平静,化尘世为圣地;打造“一木一浮生,一花
一世界”的人生美学。
点评:
在平静中行走
高二(1)班 徐思聪
每每翻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便如清风拂面,洗净内心之浊。余秋雨是个苦行者,他
尝遍了人间的烟火气息,却没有带走一缕浊尘,他始终在行走,在喧嚣中行走,在繁华中行
走,终而归致心灵的平静,而我认为,这样的平静方为人间上品。
真正的平静,是如风树从容,风不止而树犹静。这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力量,是对自己能
抵抗诱惑的自信淡然。村上春树在陆续发表文学作品后一时名声大躁,本以为他原来平静的
生活会就此打破,谁料他依旧经营着小小的酒吧,在黄昏时于海岸边散步,随手记下那些突
如其来的灵感,他坚守着内心的平静,与俗同浮沉周旅,却始终如山间朗月,松间清风,恬
然自得。外界车马喧嚣走,他自心内明镜透。这种平静,是徐志摩“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
片云彩”的坦然,是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他们的身上,即缠
绕着人间烟火,却又带着清高风骨,游走于人世之间,一身清风,一心平静欢畅。
行走于人世间,繁华绮丽过处,总有车马喧嚣,人言鼎沸,而坚守内心的平静方能使我
们修养品性,提升自我。毛主席年轻时曾于闹市处阅读,任凭外界人来人往,他自沉浸在书
中。坚持内心的平静,他也借此修炼自己,完善自我。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回忆:“吾生平,
繁华绮丽过半„„鸾香黄粱,夜气方回,终成一梦,故述平生往事„„”我想,他在写下这
些文字时,内心该是平静的,追忆平生过往,在红尘中摸打滚爬一番后,他是如此的坦荡与
释然。春花秋月终有尽时, 唯一颗平静的内心在俗世的打磨下愈发清澈明镜,在俗世中踽踽
前行,唯平静使我们不忘初心,修养自我。
而古往今来,许多人为了追求平静,故意避开车马喧嚣,窃以为不可取,佛曰:空即是
色,色即是空。真正的平静空旷本就寓于俗世之中。后代有人为效仿竹林七贤而终日饮酒作
乐,放浪形骸,以为追求到了内心的平静旷达,却终留下后人诟病,有现代人打着追求平静
简朴生活的旗号,蛰居山林,足不出户,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白毛女。王开岭说:“我们走了
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背离初心,不过是倒行逆施。心中有藩篱,外界的车马喧嚣又如何破门而入? 真正的平静,哪需用割席断交以明已之志在清平?不过是带着一颗初心,在平静中行走,自然一路高歌逐道上烟尘。此曰:大隐于市也。 点评: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百灵的歌唱,让寂静的山林增添了一份生气,虽然一生只唱同一首歌,一样呼朋引伴;夜鹰的沉静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在万象喧嚣背后,在一切言语消失之处,大显身手。 审题:
1
材料作文“真正的平静”指导与范文欣赏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审题指导]
材料这句话是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名言,体现的是一种“大隐”的思想。
首先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并理解其含义,“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平静”是核心概念。
真正的平静,在于内心。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红尘喧嚣,极易导致人心态迷茫,陷入对物质名利的盲目追求中。所以应该在内心保持古朴淡泊、宁静致远的诗意生活状态,即“在心中修篱种菊”,才可获得“真正的平静”。“小隐在山林, 大隐于市朝。”隐并不一定要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心无杂念,物我两忘,不“避开车马喧嚣”,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获得心灵上真正的升华。
参考立意:
(1)真正的平静,在于内心。在物欲横流、心态迷茫的现代人群中,要保持真正的宁静,只有内心安宁。而要想内心安宁,便应该回归古朴淡泊、宁静致远的诗意生活状态,即“在心中修篱种菊”。只要人们不汲汲于名利富贵,保持恬淡宁静,心中诗意充盈,便可以免去许多烦恼,人生也就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2)消除杂念,感受诗意生活。世人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令人烦恼不堪。许多高明的隐者虽埋首于市井之中,却过着一种诗意的生活,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大隐隐于市”吧。他们虽身处喧嚣,但是却能够消除杂念,让思想灵魂超越时间和空间,折射人类精神中的智慧与理性之光。
(3)坚守我们的精神家园。这个喧嚣太甚的世界易使人麻木,我们需要给自己找一方精神的田园,让心灵在这里踱步。只有内心有精神的坚守,才能不为干扰所困,不为名利所惑。
[作文问题]
1. 对“平静”的理解不对,许多同学撇开“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去解读“平静”,“平静是荣誉面前的不骄傲”,“平静是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冷静”,“平
静是不嫉妒,正确看待自己”等等,这些理解都是错误的。显然材料作文审题能力有待提高,这应当引起所有人重视。
2. 作文没有现实针对性,大谈古人,“不是避开车马喧嚣”没有认真审读,忽视了命题人的出题意图。
3. 很多同学以为这句话是陶渊明的,暴露出阅读面的狭窄,阅读量的匮乏。陶渊明的隐只能算“小隐”,用于本次作文并不恰当。不阅读、少阅读是造成题意理解不清的重要原因。
[学生优秀作文]
停泊心灵
高二(1)班 蒋南邑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净且停停”,这句且停亭中的题联一直劝导着人们回归原配的世界,停泊自己的心灵。事实上,停泊心灵又何必非去且停亭呢?
真正不忘初心的人,何处皆可追慕平静。只要内心向往宁静,便无人能喧扰其精神;心中生长着洁净的菊花,便足以获得灵魂的淡泊与自由。庄子掷千金于不顾,在喧嚣的时代中长出翅膀,乘天地之正而自由翱翔;嵇康身处魏晋乱世,却不为世事所扰,在淡泊明志中弹奏《广陵散》,将魏晋风度彰显于后世;《春江花月夜》作于市井纷扰之地,但其中平静、悠扬的意境,千百次成为名士的梦中圣地。他们在车马市井中,立下了自己的一片净土,停泊了自己的心灵,深刻阐释了“夫唯不争,便莫能与之争”的人生信仰。
相反,倘若内心不能做到真正的宁静,圣地亦会被玷辱。曾经是文人墨客梦里梦外的精神之乡——婺源,如今已淹没在一片如织游人中;曾经是宁静之地的千灯古镇,如今留下的,是商业化浪潮的摧残;曾经是苏轼品味人生,沉淀自我的白发苏州,竟在景区屹立起了商品房等建筑„„这还是记忆中的圣地吗?亦或是,亦或不是,这些地方看似依旧平静,只是不见了往日的阳光,不见了古朴的灯光下所照耀的和谐,听不见苏轼的人生之叹与内心独白,取代浅斟低唱的是车马喧嚣。我似乎看见一只孤独的鹰,低徊中发出阵阵哀鸣,似在回忆王开岭所说的“原配的世界”,似在寻找林清玄心中的“白雪少年”时代。可见,圣地只能是洁净灵魂的载体,所谓“圣”,也是前人摆渡自己的心灵而停泊出的港湾。
中峰明本禅师言:“无端知妙谛,有识是尘心。”此处无端便是看淡万物的云淡风轻,有识便是心灵尚不能真正平静;无端之人,内心已无菩提,因其自身已为菩提,有识之人,避开喧嚣也无法寻得明镜,镜里便是心魔。
停泊心灵,方能做到“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
2 在喧嚣中,亦能心远地自偏,从而化喧嚣为平静,化尘世为圣地;打造“一木一浮生,一花
一世界”的人生美学。
点评:
在平静中行走
高二(1)班 徐思聪
每每翻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便如清风拂面,洗净内心之浊。余秋雨是个苦行者,他
尝遍了人间的烟火气息,却没有带走一缕浊尘,他始终在行走,在喧嚣中行走,在繁华中行
走,终而归致心灵的平静,而我认为,这样的平静方为人间上品。
真正的平静,是如风树从容,风不止而树犹静。这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力量,是对自己能
抵抗诱惑的自信淡然。村上春树在陆续发表文学作品后一时名声大躁,本以为他原来平静的
生活会就此打破,谁料他依旧经营着小小的酒吧,在黄昏时于海岸边散步,随手记下那些突
如其来的灵感,他坚守着内心的平静,与俗同浮沉周旅,却始终如山间朗月,松间清风,恬
然自得。外界车马喧嚣走,他自心内明镜透。这种平静,是徐志摩“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
片云彩”的坦然,是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他们的身上,即缠
绕着人间烟火,却又带着清高风骨,游走于人世之间,一身清风,一心平静欢畅。
行走于人世间,繁华绮丽过处,总有车马喧嚣,人言鼎沸,而坚守内心的平静方能使我
们修养品性,提升自我。毛主席年轻时曾于闹市处阅读,任凭外界人来人往,他自沉浸在书
中。坚持内心的平静,他也借此修炼自己,完善自我。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回忆:“吾生平,
繁华绮丽过半„„鸾香黄粱,夜气方回,终成一梦,故述平生往事„„”我想,他在写下这
些文字时,内心该是平静的,追忆平生过往,在红尘中摸打滚爬一番后,他是如此的坦荡与
释然。春花秋月终有尽时, 唯一颗平静的内心在俗世的打磨下愈发清澈明镜,在俗世中踽踽
前行,唯平静使我们不忘初心,修养自我。
而古往今来,许多人为了追求平静,故意避开车马喧嚣,窃以为不可取,佛曰:空即是
色,色即是空。真正的平静空旷本就寓于俗世之中。后代有人为效仿竹林七贤而终日饮酒作
乐,放浪形骸,以为追求到了内心的平静旷达,却终留下后人诟病,有现代人打着追求平静
简朴生活的旗号,蛰居山林,足不出户,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白毛女。王开岭说:“我们走了
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背离初心,不过是倒行逆施。心中有藩篱,外界的车马喧嚣又如何破门而入? 真正的平静,哪需用割席断交以明已之志在清平?不过是带着一颗初心,在平静中行走,自然一路高歌逐道上烟尘。此曰:大隐于市也。 点评: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百灵的歌唱,让寂静的山林增添了一份生气,虽然一生只唱同一首歌,一样呼朋引伴;夜鹰的沉静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在万象喧嚣背后,在一切言语消失之处,大显身手。 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