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上海世博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了,令我非常神往和憧憬。终于在5月9日,我的梦想成真了„„那天下着濛濛细雨,但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上了旅游车,踏上了去世博会的路程。 来到世博园区,真叫人赏心悦目,一个个高大的建筑物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人眼前一亮。在各个展馆前人们撑着一把把雨伞在排队,那神情仿佛在说“世博,我来了!”从他们的高兴劲里我能猜出里面一定很好玩。
一路上我们参观了很多馆,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加拿大馆和巴西馆。
加拿大馆外观呈枫叶状,排队进入,迎面而来的是一段颜色很暗的走廊,四周刻着加拿大的发展理念。穿过狭窄的走廊,里面豁然开朗,在大厅的左侧,“神奇之水”吸引了我们。这是一座水潭,水底原本是灰色,当我们把手浸入水中,拂水嬉戏,水滴飞溅之处会变成金黄色。随着同学们争相参与玩水,我们惊讶的发现,水底的颜色一下子变得色彩斑斓起来。此时,整个水池仿佛是调色板里的彩色颜料,可以随意挥洒创意,画出我们梦想中的城市。在“神奇之水”的边上是“轮转之都”,跨上固定式单车,您会发现,眼前的一块巨大的投影屏幕上,出现了彩色铅笔绘出的加拿大,持续踩动踏板,画面就会不断向前推进,仿佛是您亲身在游览加拿大。这里面有城市的高楼大厦,有高山和森林,还有海底世界。游客们飞快地骑车,快乐地欢笑着。
出了加拿大馆我们又参观了巴西馆,巴西馆的外观将呈现和“鸟巢”相似的绿色网状结构,中央展厅是一个由4块长方形屏幕组成的全景舞台,让我们仿佛身处巴西,当我们被宽大的主屏幕环绕时,脚下的地面上也会出现与主屏幕展示的城市相关的细节动态画面,我们有一种被移动的感觉。巴西馆给人印象最深的将是互动展示,我们通过一个个由等离子显示屏合围而成的立方体随意翻动,了解到巴西的山川、花鸟、人物的不同方面,那么多的高科技,让人目不暇接。
天色渐渐晚了,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世博园区,我心里一直在想那些参观过的馆区,发现现在的科技室那么的发达,有那么多好玩的、高科技的东西我从没见过,才发现自己是那么的渺小。
参观世博作文
昨天,我跟妈妈去上海世博园畅游了一番,那感觉,就一个字:爽!
早上六点,我们一行九十多人分坐两辆大巴,直奔上海世博园,两个多小时后我们到
达目的地,接受安检后,我们入了园。考虑到闭馆后,很多外国馆将被拆除,展品将被运走,我们决定抓紧时间把外国馆看完,今后找机会专门看中国馆、香港馆、澳门馆。
听说英国馆十分神秘,是用一颗蒲公英的种子种出来的,去英国馆的游客出门时,每人可以发到一颗种子。于是我们就加入了长龙似的队伍,等啊等啊,快要进门时,才发现我们弄错了,误打误撞进入了法国馆,它成了我们世博游第一站。
法国馆实在太美了,简直是个梦中花园。看!植物经过美容都成了ABCD 的英文字母,树叶被染成黑的、红的、白的、黄的、金的组合在一起成了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悠扬的音乐声中,一群小机器人特别引人注目,有的在招手、有的在蹦迪、还有的做着喝的样子。瞧,有一个小机器人在给同伴捶背呢!游客们端着相机“咔嚓、咔嚓”拍个不停,我也一口气照了二十多张。
离开法国馆,我们去科技含金量最高的美国馆。一个美国解说员正用中文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们进入了第2区,看了短片《美国精神》后,又进入第3区看了用4G 效果播放的保护环境的宣传片,我还在里面买了一个纪念章--合在一起的中美两国旗,它象征着中美两国世代友好,共同发展。
随后我们还参观了古巴馆、荷兰馆、澳洲联合馆等差不多十个馆。可惜的是,没去德国馆和英国馆。听说德国馆里有个浮球,只要大声喊叫,它就会飞到你身边,播放种子发芽结果的全过程。
听了我的游园经历,你一定心动了吧,心动不如行动,赶紧买票去见识一下吧。
暑假参观世博会作文
7月25日那天,天气晴朗,我们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期待已久的世博园。我们参观了可口可乐馆、世博会博物馆、国家电网馆„„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城市联合案例馆里的瑞典马尔默展区。
这里有一个名为“可持续性学校”的展览。在它的视频介绍中,我看到外国的小朋友们在水塘里可以尽情地踩水,体验下雨的感觉。志愿者介绍说,因为有这样的活动,学校要求家长在开学前都要为孩子们准备好雨衣雨靴。
在他们的学校里,小孩子非常自由。比如,老师们故意整一个水坑,让孩子们嬉戏;或者故意搬一棵奇形怪状的树,让孩子们去爬;或者故意修整出一座小山坡,让孩子们从上面滚下来。如果在我们的学校,也许老师会这样说:“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呢?出了人命谁负责!” 在他们的学校里,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强,如果学生想知道房子是怎么建成的?老师就
带着学生们去建筑工地亲身体验,和水泥,砌砖头,忙的不亦乐乎。而在我们的学校,周边也有建筑工地,如果你好奇心太重,跑到边上去瞧一瞧,老师大都会以太危险为理由加以严厉批评。
在他们的学校里,老师们在周末常常由专家带领着去森林里培训,学习怎样教给学生新信息。有时老师还要自己做些小发明,如发明动能和电能互换的小游戏等等。他们的操场更是奇特的一角,那里有小型的风力发动机为户外发电照明;有小型沼气池和水梯,来示范水力如何发电。有时课堂还延伸到大海边,学生们学潜水,拿着水下探测镜观察水中动物和植物,还学习甩竿钓鱼。他们的一切一切,都让我心生羡慕。
我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不是这样的呢?妈妈说,中国和外国的教育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呢?”妈妈也答不上来。我得到的答案是“你懂什么!”我不明白妈妈说的话,好像大人们总是只告诉我们事情的结果,却不让我们弄清这些结果是怎样产生的,而马尔默的“可持续性学校”可不是这样。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亲自到瑞典马尔默的这些学校去看一看。
游世博有感
期待着,期待着,终于在世博会第二十二天如愿以偿的和家人来到了世博园。虽然是个哗啦啦的雨天,游览的人群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后来,我在当晚的电视上得知世博园迎来了开园以来的人流量最多的一天,参观人数高达36.11万。游览中所见所闻大同小异,然而参观带来的感受却轻轻的在我心中绽开了一圈涟漪。人潮汹涌,全世界看到的是泱泱大国的人财两旺;载歌载舞,全世界领略的是歌舞升平的和谐社会;服务至上,全世界感受的是中华文化的融会贯通。世博会为中国打开了更宽敞的一扇门,也打开了国人的心声。
感想一:早起的鸟儿有食吃。我们到达世博园还不到9点,却看到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在园区外排起了长龙。人们撑着伞,努力占据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大概等了四十分钟,我们终于通过安检进入园区。遗憾的是最热门的中国馆早已预约完了,只能望馆兴叹了。平均每天客流量33万,而其中可以进入中国馆的每天只有5万人。15%的幸运儿不是天赐,是他们努力得到的。比起那些早早扛着小凳来排队的游客,我们的诚意和努力都不够。
感想二:机会多为有耐心的人而留。几乎每个欧美馆外都是人山人海,排队时长超过2小时。为了不到十分钟的眼福必须付出几个小时的等待,不是人人乐于为之的。在长龙里缓慢的挪动,对没有耐心的人是一种折磨了,对有耐心的人却是耐力的训练。经过长时间等待,自然能够有所回报,期待变成现实。听说有人排了五个多小时,只为一睹沙特馆的风情。可
能有声音会质疑这样的等待是否值得。但是,值得不值得,关键还是看每个人最终希望得到什么,愿意为之付出什么。
感想三:放弃也是一种选择。在纷纷攘攘的队伍里,大多人随波逐流。有部分人却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在众多热门馆外蹒跚前进,不如大步流星的迈进相对冷门的场馆,领略异域风情。我不是非常有耐性的人,在领略了比利时馆风情后,直接转换目标,向非洲馆区前进。介于基本每个场馆都要排队,我们选择了两个联合馆,一道门内多个国家展馆一览无遗,可谓一举几得。
感想四:投机取巧者有失高明。排队等候的感觉并不美妙,或许大多数人都希望插上翅膀,直接飞到馆中。在我们排队的时候,看见部分人打起了插队的主意,有的被执勤人员给拎出来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在大众的注视下,如芒在背的感觉大概并不好吧。 感想五:服务是美化环境的一抹绿。随处可见的志愿者为茫然的人们指明了方向,警察和执勤人员疏散队伍、避免拥挤,绿色通道为老年人和带婴儿的人提供了方便,直饮水台让人们不再望梅止渴,餐饮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了诸多餐饮选择。世博园的服务为我们展示了很多美好的场景。然而,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诸如个别非洲馆因为游客稀少甚至于在出口处没有人把守;一些展馆为游客提供了小憩的坐席,很多游客就地解决午餐,塑料袋、饼干屑扔了一地,也没有人即时打扫。我相信如果没有这些瑕疵,世博会将会更出彩。 感想六:创新才有一席之地。坦率而言,非洲馆相对人烟稀少和其展示的内容是有关系的。骆驼、长颈鹿、大猩猩引领我们来到了古老的荒漠,遮盖着面部三分之二的妇女带着生涩的眼神看着镜头,展品大多还是手工器具。看着那些的时候,我的思绪带着疑问飘向了很久以前,100多年前中国人是否带着类似的古朴器皿参与世博展示,最终被洋枪大炮敲开了国门?与此风格迥异的是,欧美馆在外观上就大大胜出,加之内部现代化科技的展示,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13亿打造的沙特馆人们趋之若鹜,我倒没有兴趣去为它加分了。偶然进入的一家“猪头馆”倒让我记忆犹新。其实这个国家的名字我倒忘记了,馆内没有奢华的装饰,和其宣传的节约的主题一致,有很多色彩鲜艳的“猪”储蓄罐。“猪”背上上写着人们关心的一些话题。馆内墙壁上还有可以拍照的设备,拍完可以输入自己的email ,照片会自动发到邮箱。如果“猪头”评80分,加上拍照装备,可以超过90分哦,相比比利时馆的旋转柱里的“创新”二字,创新的含量要高很多分呢。
世博归来看工作,反倒平添了几分耐心和努力。换位思考,我们税务部门,展示给纳税人的服务也必须是一流的。在服务目标面前,拒绝懒惰,拒绝古板,拒绝投机,拒绝瑕疵,我们的工作会更优更好!
游世博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上海世博会已经召开数日了。现在,上海成为了中国的骄傲,世界的明星;现在,成千上万个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到我们美丽富饶的上海来参观;现在,上海是文明之邦,中国人各个懂文明,讲礼仪!
身为东道主的我们,在学校的组织下,出发去世博园参观。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领略了一把上海的风采。众多展馆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城市生命馆!
作为上海世博会五大主题馆之一的“城市生命馆”,最吸引我们的莫过于拥有超过1000米天幕的“城市广场”。在这里,7块硕大的环形屏幕和1块直径38米的天幕,将组成世博园区最大的球幕影院,并把世界各大洲五大著名城市广场“搬”到上海,用8分钟带领我们开始一段奇妙的“穿越”。它巧妙地用五个“寻找的故事”串起了五个城市广场:寻找电视天线的故事,讲述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五月广场的激情足球与浪漫探戈,传达出南美洲的热情;寻找皮鼓的故事,讲述肯尼亚内罗毕广场没有舞蹈就没有生活的旷野精神;寻找出租车的故事,描述印度孟买站前广场“宽容与自信”的城市信念,表现亚洲的喧嚣与活力;寻找雪橇狗的故事,讲述加拿大埃德蒙顿广场向自然致敬的城市精神;寻找中国象棋的故事,讲述汶川大地震后,汉旺镇钟楼广场的自强不息。我们看完影片,感受颇深。
“活力车站”又是城市生命馆里的一大亮点!“活力车站有五个“售货亭”,分別代表人口之城、物流之城、能源之城、金融之城以及信息之城。液晶显示器组成的车站信息牌实时显示世界重要城市的火车、航班、船期和股票、外汇行情,让人体验城市的非凡活力。”导游一边用手比划,一边介绍。我们控制住强烈的好奇心,跟着到有一点点向前走。“‘循环管道’带领参观者在巨大的地下管道中穿越,伴随着周期性的声、光、风效,模拟地铁掠过的感觉。管道区的不少装置可与参观者互动,体现城市脆弱的一面,引发人们对“呵护”城市的思考。导游对满脸惊叹的我们说“‘城市广场’气势恢弘,通过五个世界著名的城市广场的影片,探寻不同的城市文化意蕴,领略世界城市的精华。 “生活街市”中的“灵魂图书馆”用十本图书反映十个城市生命的兴衰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一道亮光照来,我们走到了展馆的尽头,可同学们还意犹未尽,凑在一起交头接耳。“这个展馆真神奇啊!”“是呀,它让我们看到了平时无法了解的东西——原来城市也和人一样,有着生命!”
这一次的“世博之旅”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上海,我相信,上海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5月1日是上海世博会首个开园日。早晨7时许,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就陆续来到世博园入口处,开始神奇的世博之旅。 记者从世博轴入口处进入,经过武警、电子检查等多道安检后进入世博园,和各地朋友一起成为世博园正式开园后的首日游客。 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在世博园内8小时,记者体会三个字:累,享受。新加坡馆外,女游客与狮城吉祥物愉快合影。王宗宁摄影报道美女盛装迎宾省市馆热闹非凡 由于中国国家馆必须要预约才能进入,昨日大部分游客未能实现进入国家馆的愿望,虽然有些遗憾,但各省市区的精彩开幕让游客大饱眼福,兴奋之情在惊呼声中体现无遗。 甘肃馆是我国各省市区馆的起点。进入馆内,一本超大的电子书出现在游客面前,吸引了好多人的兴趣。原来,这是一部记录着甘肃人文历史地理以及社会发展的百科全书。这本电子书游客可以用手感应,不需要触摸即可随意翻动,游人上前体验,大感神奇。 在青海馆,一名身着翠绿色民族服装的女孩吸引了很多游客。游客上前请求与她合影,女孩从不拒绝,把微笑送给全国各地的游客。 趁空闲,记者和她聊了起来,得知她叫许斐杰,家住西宁。小许说,她在试运行期间就习惯了游客希望能合影的请求,每天都有1000名游客和她合影,到现在差不多已经有1万多名游客和她合影。记者问她累不累,小许说,虽然累一点,但能把青海人的美丽和热情展示给全国甚至全球的游客,她十分愿意。 和小许合影的地方有三块石头,游客都没有看起眼。小许介绍说,别小看这些石头,这可是正宗的昆仑山玉,奥运会的金银铜牌所镶的玉就是她们家乡产的玉石做成的,“我们也希望全国的游客都能去青海看看”。 而在重庆、四川、贵州等多个省市区展馆门前,几乎都站着盛装的女孩,她们仪态端庄,用微笑迎接天下宾客,成为世博首日省市区展馆的一大特色。记者发现,很多游客都纷纷和她们合影,美女们始终面带微笑,游客拍照后兴奋之余也颇为感动。创意无限思想最受青睐 在各省市区展馆,一些有创意的科技展出十分受青睐,吸引了不少游客。 在广西馆门前,两个穿着民族服装的高科技仿生机器人让很多游客大呼过瘾。记者发现,这两个机器人原来装扮的是刘三姐和曾扮演过她的黄婉秋。市民热情地和“刘三姐”打招呼,她居然动了起来,并转个圈跳起舞来,观众顿时发出阵阵惊呼声。 现场维护的工作人员林先生告诉记者,这两个机器人有170多厘米高,是由北京理工大学研制开发的,制作时间大约4个月。林先生说,只要给一个指令,“她们”就可以舞动起来。 科技创新处处都有。记者在天津馆发现,三个绿色的箭头组成了一个圆形但却是破裂的地球,裂缝中出现的都是废弃的半导体或电子元器件等电子垃圾。裂缝中还有一个摄像头和显示器,每个游客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行为影像。工作人员介绍说,地球下面有很多垃圾,这个创意就是要提醒人类,要保护环境,和地球共生存。记者发现,一位带着儿子的妈妈在该创意前停留了很久,并仔细讲给儿子听。 湖北馆的科技创新也十
分独特。在湖北馆体验区,游客每走一步就会出现一朵莲花,如果四名游客在互动区相连,脚下就会出现灯光,还有游来游去的金鱼。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创意以人为桥,心水相连,充分体现了“江湖连通、城市公园”的湖北馆的特色。感性城市感受法国浪漫 从世博轴往西,众多的国际展览馆一一呈现在游客面前。 昨天的法国馆格外夺目。上午,法国馆开馆,不仅有法国官员出席,更有中国影星巩俐作为魅力大使来到现场为法国馆开馆揭幕。 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法国馆,其外观极具创意,整个像是“漂浮”于水平面的法国馆尽显水韵之美。从排队等候区开始,参观者就身处于纯正的法式庭院。自动扶梯缓缓地将游客带到展馆的最顶层,展览区域在斜坡道上铺开,沿着下坡路回到起点,让游客在轻松中就完成了参观,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人性化思想。 法国馆主题定位“感性城市”,记者坐电梯上行然后顺着展览区域缓缓下行,馆内四周是众多垂直类似于爬山虎的植物,清新典雅。而最让人震撼的是左侧视觉效果强大的影像墙。巨型投影将法国老电影的片段或现代法国的城市图像,用黑白色一一展现,优雅而浪漫。就像是一部印象派巨片,向中国观众阐述关于法国的城市印象。 青睐法国馆的理由还有来自法国奥赛博物馆的7件国宝。包括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晚钟》、马奈的《阳台》、凡·高的《阿尔的舞厅》、塞尚的《咖啡壶边的妇女》、博纳尔的《化装间》、高更的《餐点》以及罗丹的雕塑作品《青铜时代》都被陈列在展馆一侧,每件国宝的保险金额都在1亿欧元以上。记者看到,每一幅画前都围着很多游客,在慢慢欣赏中体会着这些作品的力量。 尽管人流量太大,需要等很长时间才能入馆,但参观过后,又觉得十分值得。也许,这就是法国馆的魅力所在。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 虽然展馆大门伸手可及,但想进去却不容易,走10多个甚至更多的“之”字通道几乎成了家常便饭。世博园参观人数之多,观众之热情,让人印象深刻。 中午时分,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西班牙、意大利、瑞士、德国、法国、英国等多个展馆前都排起了长长的人龙。在国际气象馆门前,因为条件特殊,虽然排队人数并不多只有百余个,但工作人员说如果从后面排队进馆也得等3个小时。3个小时,在世博园来说太过珍贵,很多关心气象的游客只好打起退堂鼓,退而求其次。 在德国馆门前,长长的人龙蔚为壮观。来自广东的游客曾先生一家在这里已经等了1个多小时,但离展馆大门还有好长一段距离。虽然广播提醒说,建议游客先去别的展馆参观,但曾先生又不甘心,“都等了这么长时间了,就再等等吧”。 事实上,因为游客太多,不仅在德国馆,几乎所有的展馆都会排起长队。望着展馆门却进不去,真有“近在咫尺,远在天涯”之感。本报记者方正 张元媛 黄璐发自上海记者手记在这里感受文明 开园第一天,记者在园内体验发现,各方运作得当,园内秩序井井有条。 不过,由于世博园区太大,绝大多数游客游览都是靠着两条腿,几个小时下来,不仅效率较低,而且身体也是疲
倦之极。记者昨日中午发现,部分游客因为太累,竟然在草坪上睡着了。虽然在公众面前颇为不雅,但却也不忍心叫醒。在未来的180多天里,如何使游客不再排长队,轻轻松松游览世博园,应该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 虽然很累,但能亲眼看到世界各国的发展,能感知世界各地的文化,收获之大又让人欣喜,十分值得。多名游客和记者谈起世博园,无不兴奋激动,为世界的文明和进步而感动,虽然累着,却也享受着。 感受文明不断进步。或许,这正是世博会的价值所在。
游上海世博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了,令我非常神往和憧憬。终于在5月9日,我的梦想成真了„„那天下着濛濛细雨,但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上了旅游车,踏上了去世博会的路程。 来到世博园区,真叫人赏心悦目,一个个高大的建筑物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人眼前一亮。在各个展馆前人们撑着一把把雨伞在排队,那神情仿佛在说“世博,我来了!”从他们的高兴劲里我能猜出里面一定很好玩。
一路上我们参观了很多馆,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加拿大馆和巴西馆。
加拿大馆外观呈枫叶状,排队进入,迎面而来的是一段颜色很暗的走廊,四周刻着加拿大的发展理念。穿过狭窄的走廊,里面豁然开朗,在大厅的左侧,“神奇之水”吸引了我们。这是一座水潭,水底原本是灰色,当我们把手浸入水中,拂水嬉戏,水滴飞溅之处会变成金黄色。随着同学们争相参与玩水,我们惊讶的发现,水底的颜色一下子变得色彩斑斓起来。此时,整个水池仿佛是调色板里的彩色颜料,可以随意挥洒创意,画出我们梦想中的城市。在“神奇之水”的边上是“轮转之都”,跨上固定式单车,您会发现,眼前的一块巨大的投影屏幕上,出现了彩色铅笔绘出的加拿大,持续踩动踏板,画面就会不断向前推进,仿佛是您亲身在游览加拿大。这里面有城市的高楼大厦,有高山和森林,还有海底世界。游客们飞快地骑车,快乐地欢笑着。
出了加拿大馆我们又参观了巴西馆,巴西馆的外观将呈现和“鸟巢”相似的绿色网状结构,中央展厅是一个由4块长方形屏幕组成的全景舞台,让我们仿佛身处巴西,当我们被宽大的主屏幕环绕时,脚下的地面上也会出现与主屏幕展示的城市相关的细节动态画面,我们有一种被移动的感觉。巴西馆给人印象最深的将是互动展示,我们通过一个个由等离子显示屏合围而成的立方体随意翻动,了解到巴西的山川、花鸟、人物的不同方面,那么多的高科技,让人目不暇接。
天色渐渐晚了,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世博园区,我心里一直在想那些参观过的馆区,发现现在的科技室那么的发达,有那么多好玩的、高科技的东西我从没见过,才发现自己是那么的渺小。
参观世博作文
昨天,我跟妈妈去上海世博园畅游了一番,那感觉,就一个字:爽!
早上六点,我们一行九十多人分坐两辆大巴,直奔上海世博园,两个多小时后我们到
达目的地,接受安检后,我们入了园。考虑到闭馆后,很多外国馆将被拆除,展品将被运走,我们决定抓紧时间把外国馆看完,今后找机会专门看中国馆、香港馆、澳门馆。
听说英国馆十分神秘,是用一颗蒲公英的种子种出来的,去英国馆的游客出门时,每人可以发到一颗种子。于是我们就加入了长龙似的队伍,等啊等啊,快要进门时,才发现我们弄错了,误打误撞进入了法国馆,它成了我们世博游第一站。
法国馆实在太美了,简直是个梦中花园。看!植物经过美容都成了ABCD 的英文字母,树叶被染成黑的、红的、白的、黄的、金的组合在一起成了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悠扬的音乐声中,一群小机器人特别引人注目,有的在招手、有的在蹦迪、还有的做着喝的样子。瞧,有一个小机器人在给同伴捶背呢!游客们端着相机“咔嚓、咔嚓”拍个不停,我也一口气照了二十多张。
离开法国馆,我们去科技含金量最高的美国馆。一个美国解说员正用中文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们进入了第2区,看了短片《美国精神》后,又进入第3区看了用4G 效果播放的保护环境的宣传片,我还在里面买了一个纪念章--合在一起的中美两国旗,它象征着中美两国世代友好,共同发展。
随后我们还参观了古巴馆、荷兰馆、澳洲联合馆等差不多十个馆。可惜的是,没去德国馆和英国馆。听说德国馆里有个浮球,只要大声喊叫,它就会飞到你身边,播放种子发芽结果的全过程。
听了我的游园经历,你一定心动了吧,心动不如行动,赶紧买票去见识一下吧。
暑假参观世博会作文
7月25日那天,天气晴朗,我们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期待已久的世博园。我们参观了可口可乐馆、世博会博物馆、国家电网馆„„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城市联合案例馆里的瑞典马尔默展区。
这里有一个名为“可持续性学校”的展览。在它的视频介绍中,我看到外国的小朋友们在水塘里可以尽情地踩水,体验下雨的感觉。志愿者介绍说,因为有这样的活动,学校要求家长在开学前都要为孩子们准备好雨衣雨靴。
在他们的学校里,小孩子非常自由。比如,老师们故意整一个水坑,让孩子们嬉戏;或者故意搬一棵奇形怪状的树,让孩子们去爬;或者故意修整出一座小山坡,让孩子们从上面滚下来。如果在我们的学校,也许老师会这样说:“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呢?出了人命谁负责!” 在他们的学校里,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强,如果学生想知道房子是怎么建成的?老师就
带着学生们去建筑工地亲身体验,和水泥,砌砖头,忙的不亦乐乎。而在我们的学校,周边也有建筑工地,如果你好奇心太重,跑到边上去瞧一瞧,老师大都会以太危险为理由加以严厉批评。
在他们的学校里,老师们在周末常常由专家带领着去森林里培训,学习怎样教给学生新信息。有时老师还要自己做些小发明,如发明动能和电能互换的小游戏等等。他们的操场更是奇特的一角,那里有小型的风力发动机为户外发电照明;有小型沼气池和水梯,来示范水力如何发电。有时课堂还延伸到大海边,学生们学潜水,拿着水下探测镜观察水中动物和植物,还学习甩竿钓鱼。他们的一切一切,都让我心生羡慕。
我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不是这样的呢?妈妈说,中国和外国的教育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呢?”妈妈也答不上来。我得到的答案是“你懂什么!”我不明白妈妈说的话,好像大人们总是只告诉我们事情的结果,却不让我们弄清这些结果是怎样产生的,而马尔默的“可持续性学校”可不是这样。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亲自到瑞典马尔默的这些学校去看一看。
游世博有感
期待着,期待着,终于在世博会第二十二天如愿以偿的和家人来到了世博园。虽然是个哗啦啦的雨天,游览的人群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后来,我在当晚的电视上得知世博园迎来了开园以来的人流量最多的一天,参观人数高达36.11万。游览中所见所闻大同小异,然而参观带来的感受却轻轻的在我心中绽开了一圈涟漪。人潮汹涌,全世界看到的是泱泱大国的人财两旺;载歌载舞,全世界领略的是歌舞升平的和谐社会;服务至上,全世界感受的是中华文化的融会贯通。世博会为中国打开了更宽敞的一扇门,也打开了国人的心声。
感想一:早起的鸟儿有食吃。我们到达世博园还不到9点,却看到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在园区外排起了长龙。人们撑着伞,努力占据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大概等了四十分钟,我们终于通过安检进入园区。遗憾的是最热门的中国馆早已预约完了,只能望馆兴叹了。平均每天客流量33万,而其中可以进入中国馆的每天只有5万人。15%的幸运儿不是天赐,是他们努力得到的。比起那些早早扛着小凳来排队的游客,我们的诚意和努力都不够。
感想二:机会多为有耐心的人而留。几乎每个欧美馆外都是人山人海,排队时长超过2小时。为了不到十分钟的眼福必须付出几个小时的等待,不是人人乐于为之的。在长龙里缓慢的挪动,对没有耐心的人是一种折磨了,对有耐心的人却是耐力的训练。经过长时间等待,自然能够有所回报,期待变成现实。听说有人排了五个多小时,只为一睹沙特馆的风情。可
能有声音会质疑这样的等待是否值得。但是,值得不值得,关键还是看每个人最终希望得到什么,愿意为之付出什么。
感想三:放弃也是一种选择。在纷纷攘攘的队伍里,大多人随波逐流。有部分人却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在众多热门馆外蹒跚前进,不如大步流星的迈进相对冷门的场馆,领略异域风情。我不是非常有耐性的人,在领略了比利时馆风情后,直接转换目标,向非洲馆区前进。介于基本每个场馆都要排队,我们选择了两个联合馆,一道门内多个国家展馆一览无遗,可谓一举几得。
感想四:投机取巧者有失高明。排队等候的感觉并不美妙,或许大多数人都希望插上翅膀,直接飞到馆中。在我们排队的时候,看见部分人打起了插队的主意,有的被执勤人员给拎出来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在大众的注视下,如芒在背的感觉大概并不好吧。 感想五:服务是美化环境的一抹绿。随处可见的志愿者为茫然的人们指明了方向,警察和执勤人员疏散队伍、避免拥挤,绿色通道为老年人和带婴儿的人提供了方便,直饮水台让人们不再望梅止渴,餐饮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了诸多餐饮选择。世博园的服务为我们展示了很多美好的场景。然而,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诸如个别非洲馆因为游客稀少甚至于在出口处没有人把守;一些展馆为游客提供了小憩的坐席,很多游客就地解决午餐,塑料袋、饼干屑扔了一地,也没有人即时打扫。我相信如果没有这些瑕疵,世博会将会更出彩。 感想六:创新才有一席之地。坦率而言,非洲馆相对人烟稀少和其展示的内容是有关系的。骆驼、长颈鹿、大猩猩引领我们来到了古老的荒漠,遮盖着面部三分之二的妇女带着生涩的眼神看着镜头,展品大多还是手工器具。看着那些的时候,我的思绪带着疑问飘向了很久以前,100多年前中国人是否带着类似的古朴器皿参与世博展示,最终被洋枪大炮敲开了国门?与此风格迥异的是,欧美馆在外观上就大大胜出,加之内部现代化科技的展示,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13亿打造的沙特馆人们趋之若鹜,我倒没有兴趣去为它加分了。偶然进入的一家“猪头馆”倒让我记忆犹新。其实这个国家的名字我倒忘记了,馆内没有奢华的装饰,和其宣传的节约的主题一致,有很多色彩鲜艳的“猪”储蓄罐。“猪”背上上写着人们关心的一些话题。馆内墙壁上还有可以拍照的设备,拍完可以输入自己的email ,照片会自动发到邮箱。如果“猪头”评80分,加上拍照装备,可以超过90分哦,相比比利时馆的旋转柱里的“创新”二字,创新的含量要高很多分呢。
世博归来看工作,反倒平添了几分耐心和努力。换位思考,我们税务部门,展示给纳税人的服务也必须是一流的。在服务目标面前,拒绝懒惰,拒绝古板,拒绝投机,拒绝瑕疵,我们的工作会更优更好!
游世博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上海世博会已经召开数日了。现在,上海成为了中国的骄傲,世界的明星;现在,成千上万个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到我们美丽富饶的上海来参观;现在,上海是文明之邦,中国人各个懂文明,讲礼仪!
身为东道主的我们,在学校的组织下,出发去世博园参观。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领略了一把上海的风采。众多展馆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城市生命馆!
作为上海世博会五大主题馆之一的“城市生命馆”,最吸引我们的莫过于拥有超过1000米天幕的“城市广场”。在这里,7块硕大的环形屏幕和1块直径38米的天幕,将组成世博园区最大的球幕影院,并把世界各大洲五大著名城市广场“搬”到上海,用8分钟带领我们开始一段奇妙的“穿越”。它巧妙地用五个“寻找的故事”串起了五个城市广场:寻找电视天线的故事,讲述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五月广场的激情足球与浪漫探戈,传达出南美洲的热情;寻找皮鼓的故事,讲述肯尼亚内罗毕广场没有舞蹈就没有生活的旷野精神;寻找出租车的故事,描述印度孟买站前广场“宽容与自信”的城市信念,表现亚洲的喧嚣与活力;寻找雪橇狗的故事,讲述加拿大埃德蒙顿广场向自然致敬的城市精神;寻找中国象棋的故事,讲述汶川大地震后,汉旺镇钟楼广场的自强不息。我们看完影片,感受颇深。
“活力车站”又是城市生命馆里的一大亮点!“活力车站有五个“售货亭”,分別代表人口之城、物流之城、能源之城、金融之城以及信息之城。液晶显示器组成的车站信息牌实时显示世界重要城市的火车、航班、船期和股票、外汇行情,让人体验城市的非凡活力。”导游一边用手比划,一边介绍。我们控制住强烈的好奇心,跟着到有一点点向前走。“‘循环管道’带领参观者在巨大的地下管道中穿越,伴随着周期性的声、光、风效,模拟地铁掠过的感觉。管道区的不少装置可与参观者互动,体现城市脆弱的一面,引发人们对“呵护”城市的思考。导游对满脸惊叹的我们说“‘城市广场’气势恢弘,通过五个世界著名的城市广场的影片,探寻不同的城市文化意蕴,领略世界城市的精华。 “生活街市”中的“灵魂图书馆”用十本图书反映十个城市生命的兴衰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一道亮光照来,我们走到了展馆的尽头,可同学们还意犹未尽,凑在一起交头接耳。“这个展馆真神奇啊!”“是呀,它让我们看到了平时无法了解的东西——原来城市也和人一样,有着生命!”
这一次的“世博之旅”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上海,我相信,上海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5月1日是上海世博会首个开园日。早晨7时许,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就陆续来到世博园入口处,开始神奇的世博之旅。 记者从世博轴入口处进入,经过武警、电子检查等多道安检后进入世博园,和各地朋友一起成为世博园正式开园后的首日游客。 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在世博园内8小时,记者体会三个字:累,享受。新加坡馆外,女游客与狮城吉祥物愉快合影。王宗宁摄影报道美女盛装迎宾省市馆热闹非凡 由于中国国家馆必须要预约才能进入,昨日大部分游客未能实现进入国家馆的愿望,虽然有些遗憾,但各省市区的精彩开幕让游客大饱眼福,兴奋之情在惊呼声中体现无遗。 甘肃馆是我国各省市区馆的起点。进入馆内,一本超大的电子书出现在游客面前,吸引了好多人的兴趣。原来,这是一部记录着甘肃人文历史地理以及社会发展的百科全书。这本电子书游客可以用手感应,不需要触摸即可随意翻动,游人上前体验,大感神奇。 在青海馆,一名身着翠绿色民族服装的女孩吸引了很多游客。游客上前请求与她合影,女孩从不拒绝,把微笑送给全国各地的游客。 趁空闲,记者和她聊了起来,得知她叫许斐杰,家住西宁。小许说,她在试运行期间就习惯了游客希望能合影的请求,每天都有1000名游客和她合影,到现在差不多已经有1万多名游客和她合影。记者问她累不累,小许说,虽然累一点,但能把青海人的美丽和热情展示给全国甚至全球的游客,她十分愿意。 和小许合影的地方有三块石头,游客都没有看起眼。小许介绍说,别小看这些石头,这可是正宗的昆仑山玉,奥运会的金银铜牌所镶的玉就是她们家乡产的玉石做成的,“我们也希望全国的游客都能去青海看看”。 而在重庆、四川、贵州等多个省市区展馆门前,几乎都站着盛装的女孩,她们仪态端庄,用微笑迎接天下宾客,成为世博首日省市区展馆的一大特色。记者发现,很多游客都纷纷和她们合影,美女们始终面带微笑,游客拍照后兴奋之余也颇为感动。创意无限思想最受青睐 在各省市区展馆,一些有创意的科技展出十分受青睐,吸引了不少游客。 在广西馆门前,两个穿着民族服装的高科技仿生机器人让很多游客大呼过瘾。记者发现,这两个机器人原来装扮的是刘三姐和曾扮演过她的黄婉秋。市民热情地和“刘三姐”打招呼,她居然动了起来,并转个圈跳起舞来,观众顿时发出阵阵惊呼声。 现场维护的工作人员林先生告诉记者,这两个机器人有170多厘米高,是由北京理工大学研制开发的,制作时间大约4个月。林先生说,只要给一个指令,“她们”就可以舞动起来。 科技创新处处都有。记者在天津馆发现,三个绿色的箭头组成了一个圆形但却是破裂的地球,裂缝中出现的都是废弃的半导体或电子元器件等电子垃圾。裂缝中还有一个摄像头和显示器,每个游客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行为影像。工作人员介绍说,地球下面有很多垃圾,这个创意就是要提醒人类,要保护环境,和地球共生存。记者发现,一位带着儿子的妈妈在该创意前停留了很久,并仔细讲给儿子听。 湖北馆的科技创新也十
分独特。在湖北馆体验区,游客每走一步就会出现一朵莲花,如果四名游客在互动区相连,脚下就会出现灯光,还有游来游去的金鱼。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创意以人为桥,心水相连,充分体现了“江湖连通、城市公园”的湖北馆的特色。感性城市感受法国浪漫 从世博轴往西,众多的国际展览馆一一呈现在游客面前。 昨天的法国馆格外夺目。上午,法国馆开馆,不仅有法国官员出席,更有中国影星巩俐作为魅力大使来到现场为法国馆开馆揭幕。 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法国馆,其外观极具创意,整个像是“漂浮”于水平面的法国馆尽显水韵之美。从排队等候区开始,参观者就身处于纯正的法式庭院。自动扶梯缓缓地将游客带到展馆的最顶层,展览区域在斜坡道上铺开,沿着下坡路回到起点,让游客在轻松中就完成了参观,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人性化思想。 法国馆主题定位“感性城市”,记者坐电梯上行然后顺着展览区域缓缓下行,馆内四周是众多垂直类似于爬山虎的植物,清新典雅。而最让人震撼的是左侧视觉效果强大的影像墙。巨型投影将法国老电影的片段或现代法国的城市图像,用黑白色一一展现,优雅而浪漫。就像是一部印象派巨片,向中国观众阐述关于法国的城市印象。 青睐法国馆的理由还有来自法国奥赛博物馆的7件国宝。包括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晚钟》、马奈的《阳台》、凡·高的《阿尔的舞厅》、塞尚的《咖啡壶边的妇女》、博纳尔的《化装间》、高更的《餐点》以及罗丹的雕塑作品《青铜时代》都被陈列在展馆一侧,每件国宝的保险金额都在1亿欧元以上。记者看到,每一幅画前都围着很多游客,在慢慢欣赏中体会着这些作品的力量。 尽管人流量太大,需要等很长时间才能入馆,但参观过后,又觉得十分值得。也许,这就是法国馆的魅力所在。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 虽然展馆大门伸手可及,但想进去却不容易,走10多个甚至更多的“之”字通道几乎成了家常便饭。世博园参观人数之多,观众之热情,让人印象深刻。 中午时分,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西班牙、意大利、瑞士、德国、法国、英国等多个展馆前都排起了长长的人龙。在国际气象馆门前,因为条件特殊,虽然排队人数并不多只有百余个,但工作人员说如果从后面排队进馆也得等3个小时。3个小时,在世博园来说太过珍贵,很多关心气象的游客只好打起退堂鼓,退而求其次。 在德国馆门前,长长的人龙蔚为壮观。来自广东的游客曾先生一家在这里已经等了1个多小时,但离展馆大门还有好长一段距离。虽然广播提醒说,建议游客先去别的展馆参观,但曾先生又不甘心,“都等了这么长时间了,就再等等吧”。 事实上,因为游客太多,不仅在德国馆,几乎所有的展馆都会排起长队。望着展馆门却进不去,真有“近在咫尺,远在天涯”之感。本报记者方正 张元媛 黄璐发自上海记者手记在这里感受文明 开园第一天,记者在园内体验发现,各方运作得当,园内秩序井井有条。 不过,由于世博园区太大,绝大多数游客游览都是靠着两条腿,几个小时下来,不仅效率较低,而且身体也是疲
倦之极。记者昨日中午发现,部分游客因为太累,竟然在草坪上睡着了。虽然在公众面前颇为不雅,但却也不忍心叫醒。在未来的180多天里,如何使游客不再排长队,轻轻松松游览世博园,应该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 虽然很累,但能亲眼看到世界各国的发展,能感知世界各地的文化,收获之大又让人欣喜,十分值得。多名游客和记者谈起世博园,无不兴奋激动,为世界的文明和进步而感动,虽然累着,却也享受着。 感受文明不断进步。或许,这正是世博会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