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的智慧
秦若水
①我喜欢这片黑槐林。它就在我们学校四百米跑道内的操场绿地里。一棵连着一棵。排着有序的队列,像出操的莘莘学子。我更喜欢把它们比做宁静 的港湾,它们随着跑道成弧形排列,真的很像静谧的怀抱。早晨或者傍晚,它们沐着阳光而肃立,我就静静地站在某棵树的下面,看它的绿意葱茏,看它的枝繁叶茂,看它的子女成群。看它的舍家幸福,常常看得我满心欢喜。
②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不争艳,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只做自己的白衣仙子。然后,会结夹子,名日槐角,字连墩。清清爽爽开花,利利落落做树,可以与他人无关,确实与他人无关。
③所以,我一直在等黑槐林的黑槐开花。从第一片叶子,到叶满枝头,再到浓荫铺地,我天天都去观望。有布谷路过、鹊鸟登枝。却没有看到黑槐开花。走过春,走过夏,黑槐林一直沉默着,没有开花。如果不是因为太心伤,我相信它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它们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
④去年7月,那是 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黑槐林里每一棵黑槐树都约 好了似的憋满了槐米,串串篷篷。喜气洋洋。那真是个夏天的样子啊。再过些时日。就会有白色的小米粒样的花开,然后那些叫槐连墩的娃娃们便会跑出来,吹着淡淡的药香,浸润着整个林子。
⑤那个时候学校已经放假,静寂的林子是鸟鹊们的天堂。清晨或者傍晚,我还是常常踱过去。享受清闲宁静。有一天,暮色四合时,我踱过去,突然发现一地残枝断叶,抬头望,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稀疏疏、透天望月。
⑥枝折花去,满地凄凉。饱受磨难的它们抗议是应该的,就像那倔强骄傲的牡丹。
⑦三年前,有个女学生从自家牡丹园里移了一棵叫“洛阳红”的牡丹给我。欣喜之余。我忙买了一个超大号的白瓷花盆栽种。那“洛阳红”在田里已长多年,年年花开如酒,香醇香艳无比。学生送我时,它已有花蕾待放。我精心呵护。时时察看。期待它硕大的花朵开放。有个朋友对这棵“洛阳红”也垂涎得很,天天过来探望,并请求我分些给她。手起刀落,我在花盆里切了半株牡丹,连根带叶带花蕾送给了她。一个月后,朋友告诉我,那丰株牡丹花没开便好端端地死去了。我的何尝不是? 我留下的半株牡丹虽然成活,但自缩花蕾,不再开花。秋来时,它早旱褪下叶子,关了家门。
⑧三年过去了,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不见开花。移了它的魂,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给花貌,不给笑容。它静默着抗议,用不开花的方式。
⑨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⑩又是暑假,学生离校,林子寂静。前两天清晨,我去黑槐林做瑜伽,猛抬头,看到有树头顶小小黄黄的花蕾,一锥锥,一蓬蓬。槐米! 我惊呼。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都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
11. 痛,谁也不会忘记。但黑槐们和牡丹不同,它们选择了继续开花,并且用开得更好更美的方式去抗议往年的不公,同是用静默抗议,牡丹贞洁,千年冷漠,誓死不理; 黑槐智慧,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它默默地活好在自己的季节里,尽职尽责,按时开花,活好在当下,用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
12. 我惊叹一棵树的智慧。
——(选自《知识窗》2012年第8期,原文有改动)
1. 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黑槐树的经历。(3分)
时间(1)今年由春到夏今年暑假
经历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 数采取(2)(3)
2. 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的句子。(4分)
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
3. “我”推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的原因有哪些?(4分)
4. 文章使用什么方法来凸显“一棵树的智慧”?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智慧”的内涵。
清秋书简
潘纤云
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 我钟情秋天的虫声,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选自《散文》2011年第2期,有删改)
17. 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3分)
18.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19. 秋虫的鸣叫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聆听?(3分)
20. 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1)去年七月(2)沉默,没有开花 (3)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黄绿绿地静默着。(3分)
2. 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槐花不争艳、不媚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喜爱之情。(4分)
3. 去年黑槐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养了三年的牡丹受到伤害后,用不开花的方式抗议被移魂切骨。(4分)
4. 对比(插叙、衬托); 黑槐尽管去年受到伤害,但是它今年仍然开出更美更密的花蕾,体现它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尽职尽责、坚守自己的生存智慧。(4分)
17、表明古人对秋虫之鸣也有感怀,为下文写作者的感受进行铺垫,同时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18、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虫声此起彼伏,优美动听,表现了作者对秋之天籁的迷恋和陶醉。
19. 在秋夜静静聆听,并以心灵去感受那细小的音韵(3分)
20. 自然界中的秋虫之声,富有音律美和节奏感,如同动人的音乐;由此联想到古典文学秋虫的意象,具有文学的抒情美,令人回味;在秋虫的吟唱中,或邀友品茶,或倚灯夜读,这种诗意的生活令作者的内心宁静、温暖而美妙(6分)
【详细解析】本题为记叙文考查,其中17、18为记叙文中的热点题型其中难度较大的为20题,但是只要结合全文内容,审清题干中的“充满诗意”,注意文中相关的语句,如“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四段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等
一棵树的智慧
秦若水
①我喜欢这片黑槐林。它就在我们学校四百米跑道内的操场绿地里。一棵连着一棵。排着有序的队列,像出操的莘莘学子。我更喜欢把它们比做宁静 的港湾,它们随着跑道成弧形排列,真的很像静谧的怀抱。早晨或者傍晚,它们沐着阳光而肃立,我就静静地站在某棵树的下面,看它的绿意葱茏,看它的枝繁叶茂,看它的子女成群。看它的舍家幸福,常常看得我满心欢喜。
②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不争艳,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只做自己的白衣仙子。然后,会结夹子,名日槐角,字连墩。清清爽爽开花,利利落落做树,可以与他人无关,确实与他人无关。
③所以,我一直在等黑槐林的黑槐开花。从第一片叶子,到叶满枝头,再到浓荫铺地,我天天都去观望。有布谷路过、鹊鸟登枝。却没有看到黑槐开花。走过春,走过夏,黑槐林一直沉默着,没有开花。如果不是因为太心伤,我相信它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它们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
④去年7月,那是 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黑槐林里每一棵黑槐树都约 好了似的憋满了槐米,串串篷篷。喜气洋洋。那真是个夏天的样子啊。再过些时日。就会有白色的小米粒样的花开,然后那些叫槐连墩的娃娃们便会跑出来,吹着淡淡的药香,浸润着整个林子。
⑤那个时候学校已经放假,静寂的林子是鸟鹊们的天堂。清晨或者傍晚,我还是常常踱过去。享受清闲宁静。有一天,暮色四合时,我踱过去,突然发现一地残枝断叶,抬头望,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稀疏疏、透天望月。
⑥枝折花去,满地凄凉。饱受磨难的它们抗议是应该的,就像那倔强骄傲的牡丹。
⑦三年前,有个女学生从自家牡丹园里移了一棵叫“洛阳红”的牡丹给我。欣喜之余。我忙买了一个超大号的白瓷花盆栽种。那“洛阳红”在田里已长多年,年年花开如酒,香醇香艳无比。学生送我时,它已有花蕾待放。我精心呵护。时时察看。期待它硕大的花朵开放。有个朋友对这棵“洛阳红”也垂涎得很,天天过来探望,并请求我分些给她。手起刀落,我在花盆里切了半株牡丹,连根带叶带花蕾送给了她。一个月后,朋友告诉我,那丰株牡丹花没开便好端端地死去了。我的何尝不是? 我留下的半株牡丹虽然成活,但自缩花蕾,不再开花。秋来时,它早旱褪下叶子,关了家门。
⑧三年过去了,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不见开花。移了它的魂,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给花貌,不给笑容。它静默着抗议,用不开花的方式。
⑨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⑩又是暑假,学生离校,林子寂静。前两天清晨,我去黑槐林做瑜伽,猛抬头,看到有树头顶小小黄黄的花蕾,一锥锥,一蓬蓬。槐米! 我惊呼。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都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
11. 痛,谁也不会忘记。但黑槐们和牡丹不同,它们选择了继续开花,并且用开得更好更美的方式去抗议往年的不公,同是用静默抗议,牡丹贞洁,千年冷漠,誓死不理; 黑槐智慧,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它默默地活好在自己的季节里,尽职尽责,按时开花,活好在当下,用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
12. 我惊叹一棵树的智慧。
——(选自《知识窗》2012年第8期,原文有改动)
1. 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黑槐树的经历。(3分)
时间(1)今年由春到夏今年暑假
经历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 数采取(2)(3)
2. 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的句子。(4分)
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
3. “我”推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的原因有哪些?(4分)
4. 文章使用什么方法来凸显“一棵树的智慧”?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智慧”的内涵。
清秋书简
潘纤云
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 我钟情秋天的虫声,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选自《散文》2011年第2期,有删改)
17. 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3分)
18.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19. 秋虫的鸣叫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聆听?(3分)
20. 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1)去年七月(2)沉默,没有开花 (3)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黄绿绿地静默着。(3分)
2. 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槐花不争艳、不媚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喜爱之情。(4分)
3. 去年黑槐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养了三年的牡丹受到伤害后,用不开花的方式抗议被移魂切骨。(4分)
4. 对比(插叙、衬托); 黑槐尽管去年受到伤害,但是它今年仍然开出更美更密的花蕾,体现它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尽职尽责、坚守自己的生存智慧。(4分)
17、表明古人对秋虫之鸣也有感怀,为下文写作者的感受进行铺垫,同时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18、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虫声此起彼伏,优美动听,表现了作者对秋之天籁的迷恋和陶醉。
19. 在秋夜静静聆听,并以心灵去感受那细小的音韵(3分)
20. 自然界中的秋虫之声,富有音律美和节奏感,如同动人的音乐;由此联想到古典文学秋虫的意象,具有文学的抒情美,令人回味;在秋虫的吟唱中,或邀友品茶,或倚灯夜读,这种诗意的生活令作者的内心宁静、温暖而美妙(6分)
【详细解析】本题为记叙文考查,其中17、18为记叙文中的热点题型其中难度较大的为20题,但是只要结合全文内容,审清题干中的“充满诗意”,注意文中相关的语句,如“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四段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