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维多利亚时代的牺牲品
【摘要】:哈代笔下的苔丝是一个美丽的少女,而她的结局却是悲惨的。在这个悲剧中真正杀死苔丝的是“魔鬼”亚历克和“天使”安吉尔,他们拿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匕首,一步步的推入苔丝的心脏。而苔丝,则是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观的牺牲品。
【关键词】:维多利亚时代 道德观 苔丝 亚历克 安吉尔
托马斯·哈代,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描绘现实生活,喜欢站在哲学的高度来思考人生,对人生的种种苦难感到痛苦和迷惘, 一生都在力求寻找答案,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于苦难的诠释及彷徨。伍尔夫称他是“英国小说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韦伯称他是“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它描写了一位农村姑娘的悲惨命运。哈代在小说的副标题中称女主人公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公开地向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社会道德挑战。
女主人公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父母要她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结果她被少爷亚历克诱奸,后来她与牧师的儿子安吉尔恋爱并订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却没能得到原谅,两人分居,丈夫去了巴西。几年后她因家境窘迫不得不与仇人同居,不久安吉尔从国外回来,向妻子表示悔恨。而苔丝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安吉尔,便愤怒地将仇人杀死。最后她被捕并被处以绞刑。 《苔丝》这一整部作品带着非常典型的悲剧色彩,哈代用强劲有力的文字描写了农家女苔丝短促而不幸的一生,苔丝在他的笔下是极具光彩的,他描述苔丝:“简直就像一个刚从混沌大自然中奔跑出来的精灵。”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美貌的姑娘,最后却杀了人被迫走上绞刑架,这一部悲剧就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
这场悲剧的关键性在于两个主要人物,他们对于结局的悲剧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撒旦”亚历克与“天使”克莱尔,他们拿着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观的匕首,一点点的深入苔丝的心脏。
哈代笔下的亚历克是邪恶的化身,亚历克是苔丝悲剧的始作佣者和一生痛苦的渊源。他的家庭是依靠商业发财的暴发户,为了体面,还花钱买了一个贵族的形式。而他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追求, 凭借着家庭的权势和财富不学无术,拈花惹草。从苔丝第一次去他家攀亲谋求工作的时候, 他就立刻就被苔丝的美貌所吸引, 他利用苔丝家庭的贫困来下圈套引诱她,通过经济上给予苔丝施舍,从而使苔丝处干负欠他的地位。在亚历克的眼中,苔丝是自己性欲的对象而已,在“围场之夜”苔丝失身是亚历克处心积虑得到的结果。亚历克毁灭了苔丝的生活, 切断了苔丝通往幸福的一切道路,而亚历克则没有丝毫的愧疚之情,可恶的嘴脸暴露无遗,他毁了一个姑娘的清白贞洁,却像打破一个茶杯一样漫不经心。
在亚历克的眼中,女性只是男性的玩物,必须屈服于男性的金钱和地位。在遭受到亚历克的凌辱后,社会上也没有给予苔丝道义的支持,反倒指责苔丝是“淫荡的坏女人”而面对胡作非为的亚历克却熟视无睹。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认为亚历克是无罪的,亚历克反而还把一切的责任都推向苔丝,还认为苔丝是他堕落的原因,并且还要求苔丝发誓再也不去诱惑他。
在维多利亚王朝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维多利亚文化无视天性,将性道德观看成为女子是否贞洁的唯一标准。他们判断女子是否有罪都从已定事实出发,而不在乎过程和动机。对男女还实行双重标准,要求妇女绝对的纯洁,而对男性品德败坏视若无睹。美丽纯洁农村少女苔丝就是在这种社会文化下得到了深切的伤害,变成了她悲惨人生的开端。
如果说亚历克在生理上给予苔丝残酷打击, 那么安吉尔·克莱尔则使得苔丝在精神上饱受伤害。
安吉尔是自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他是一位牧师的儿子, 受到现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不愿子承父业做一个牧师,而决心以务农为业。他把求知的自由看得比“丰衣足食还贵重”, 厌恶现代的城市生活, 蔑视社会的习俗和礼法,看上起俨然是人道主义的化身。但是他对旧道德,旧传统,旧秩序的反抗是不彻底的。
当苔丝天真的以为安吉尔会原谅自己,于新婚之夜向克莱尔坦白自己以前的“罪过”, 满以为自己对克莱尔的原谅也会换得克莱尔的原谅。但是, 克莱尔允许自己的不纯洁, 在对待苔丝时却完全倒向旧的伦理道德一边, 不能接受苔丝的曾
经过错, 说什么“身份不一样, 道德观念就不同, 哪能一概而论呢。”这足以说明,安吉尔只是在形式上脱离了阶级,而本质还在旧阶级扎土生根。对此哈代评述克莱尔:“这位青年,本来有先进的思想, 善良的用意, 但是虽然他极为想要以独立的见解判断事物, 而一旦事出非常, 他还是不知不觉地依从小时候所受的训教, 最终成了习俗的奴隶。”作者对于自身笔下的人物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他把苔丝看成是“从全体妇女里提炼出来的典型仪容”,把苔丝看作理想贞洁的化身来加以崇拜、追求。而当他新婚之夜对苔丝理想化的爱情被意想不到的事实所打破, 他几乎要疯狂, 而且还感到受到了愚弄。在她眼中原来那个 “门当户对”的女人,顷刻间变成了一个不贞洁不能容忍的对象。克莱尔不止一次冷酷地对苔丝说:“你以前是一个人, 现在又是一个人了, 我原来爱的那个女人并不是你, 是一个模样儿跟你一样的女人。”。他把爱情抛到一边, 最后不负责任地离开, 把苔丝推向绝望的深渊, 被迫走上了绝路。
在安吉尔的灵魂深处, 他仍然没有完全抛弃旧道德旧习俗,反而深深烙有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念。他认为自己的错误是小事,被原谅是理所应当的事,而苔丝的失身却是罪不可赦,不管原因为何。这都是苔丝身上的污点,无法抹去。
亚历克使失去贞操的苔丝十分痛苦,但还未能泯灭她求生的欲望;克莱尔在精神上给予苔丝的伤害,则彻底的击垮了苔丝,使她万念俱焚。“魔鬼”亚历克和“天使”安吉尔,都是维多利亚时代文化操控着的傀儡,他们用那个时期的性道德观念去绑架伤害苔丝,最终造成了苔丝的悲剧,是他们将苔丝送上了断头台。
哈代在这部作品中,满怀深情的关注着女性的种种不公平,通过《德伯家的苔丝》,公开向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提出挑战,向男女不平等的虚伪社会道德观发出控诉,吐露了女性的心声。
苔丝——维多利亚时代的牺牲品
【摘要】:哈代笔下的苔丝是一个美丽的少女,而她的结局却是悲惨的。在这个悲剧中真正杀死苔丝的是“魔鬼”亚历克和“天使”安吉尔,他们拿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匕首,一步步的推入苔丝的心脏。而苔丝,则是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观的牺牲品。
【关键词】:维多利亚时代 道德观 苔丝 亚历克 安吉尔
托马斯·哈代,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描绘现实生活,喜欢站在哲学的高度来思考人生,对人生的种种苦难感到痛苦和迷惘, 一生都在力求寻找答案,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于苦难的诠释及彷徨。伍尔夫称他是“英国小说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韦伯称他是“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它描写了一位农村姑娘的悲惨命运。哈代在小说的副标题中称女主人公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公开地向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社会道德挑战。
女主人公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父母要她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结果她被少爷亚历克诱奸,后来她与牧师的儿子安吉尔恋爱并订婚,在新婚之夜她把昔日的不幸向丈夫坦白,却没能得到原谅,两人分居,丈夫去了巴西。几年后她因家境窘迫不得不与仇人同居,不久安吉尔从国外回来,向妻子表示悔恨。而苔丝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安吉尔,便愤怒地将仇人杀死。最后她被捕并被处以绞刑。 《苔丝》这一整部作品带着非常典型的悲剧色彩,哈代用强劲有力的文字描写了农家女苔丝短促而不幸的一生,苔丝在他的笔下是极具光彩的,他描述苔丝:“简直就像一个刚从混沌大自然中奔跑出来的精灵。”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美貌的姑娘,最后却杀了人被迫走上绞刑架,这一部悲剧就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
这场悲剧的关键性在于两个主要人物,他们对于结局的悲剧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撒旦”亚历克与“天使”克莱尔,他们拿着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观的匕首,一点点的深入苔丝的心脏。
哈代笔下的亚历克是邪恶的化身,亚历克是苔丝悲剧的始作佣者和一生痛苦的渊源。他的家庭是依靠商业发财的暴发户,为了体面,还花钱买了一个贵族的形式。而他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追求, 凭借着家庭的权势和财富不学无术,拈花惹草。从苔丝第一次去他家攀亲谋求工作的时候, 他就立刻就被苔丝的美貌所吸引, 他利用苔丝家庭的贫困来下圈套引诱她,通过经济上给予苔丝施舍,从而使苔丝处干负欠他的地位。在亚历克的眼中,苔丝是自己性欲的对象而已,在“围场之夜”苔丝失身是亚历克处心积虑得到的结果。亚历克毁灭了苔丝的生活, 切断了苔丝通往幸福的一切道路,而亚历克则没有丝毫的愧疚之情,可恶的嘴脸暴露无遗,他毁了一个姑娘的清白贞洁,却像打破一个茶杯一样漫不经心。
在亚历克的眼中,女性只是男性的玩物,必须屈服于男性的金钱和地位。在遭受到亚历克的凌辱后,社会上也没有给予苔丝道义的支持,反倒指责苔丝是“淫荡的坏女人”而面对胡作非为的亚历克却熟视无睹。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认为亚历克是无罪的,亚历克反而还把一切的责任都推向苔丝,还认为苔丝是他堕落的原因,并且还要求苔丝发誓再也不去诱惑他。
在维多利亚王朝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维多利亚文化无视天性,将性道德观看成为女子是否贞洁的唯一标准。他们判断女子是否有罪都从已定事实出发,而不在乎过程和动机。对男女还实行双重标准,要求妇女绝对的纯洁,而对男性品德败坏视若无睹。美丽纯洁农村少女苔丝就是在这种社会文化下得到了深切的伤害,变成了她悲惨人生的开端。
如果说亚历克在生理上给予苔丝残酷打击, 那么安吉尔·克莱尔则使得苔丝在精神上饱受伤害。
安吉尔是自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他是一位牧师的儿子, 受到现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不愿子承父业做一个牧师,而决心以务农为业。他把求知的自由看得比“丰衣足食还贵重”, 厌恶现代的城市生活, 蔑视社会的习俗和礼法,看上起俨然是人道主义的化身。但是他对旧道德,旧传统,旧秩序的反抗是不彻底的。
当苔丝天真的以为安吉尔会原谅自己,于新婚之夜向克莱尔坦白自己以前的“罪过”, 满以为自己对克莱尔的原谅也会换得克莱尔的原谅。但是, 克莱尔允许自己的不纯洁, 在对待苔丝时却完全倒向旧的伦理道德一边, 不能接受苔丝的曾
经过错, 说什么“身份不一样, 道德观念就不同, 哪能一概而论呢。”这足以说明,安吉尔只是在形式上脱离了阶级,而本质还在旧阶级扎土生根。对此哈代评述克莱尔:“这位青年,本来有先进的思想, 善良的用意, 但是虽然他极为想要以独立的见解判断事物, 而一旦事出非常, 他还是不知不觉地依从小时候所受的训教, 最终成了习俗的奴隶。”作者对于自身笔下的人物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他把苔丝看成是“从全体妇女里提炼出来的典型仪容”,把苔丝看作理想贞洁的化身来加以崇拜、追求。而当他新婚之夜对苔丝理想化的爱情被意想不到的事实所打破, 他几乎要疯狂, 而且还感到受到了愚弄。在她眼中原来那个 “门当户对”的女人,顷刻间变成了一个不贞洁不能容忍的对象。克莱尔不止一次冷酷地对苔丝说:“你以前是一个人, 现在又是一个人了, 我原来爱的那个女人并不是你, 是一个模样儿跟你一样的女人。”。他把爱情抛到一边, 最后不负责任地离开, 把苔丝推向绝望的深渊, 被迫走上了绝路。
在安吉尔的灵魂深处, 他仍然没有完全抛弃旧道德旧习俗,反而深深烙有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念。他认为自己的错误是小事,被原谅是理所应当的事,而苔丝的失身却是罪不可赦,不管原因为何。这都是苔丝身上的污点,无法抹去。
亚历克使失去贞操的苔丝十分痛苦,但还未能泯灭她求生的欲望;克莱尔在精神上给予苔丝的伤害,则彻底的击垮了苔丝,使她万念俱焚。“魔鬼”亚历克和“天使”安吉尔,都是维多利亚时代文化操控着的傀儡,他们用那个时期的性道德观念去绑架伤害苔丝,最终造成了苔丝的悲剧,是他们将苔丝送上了断头台。
哈代在这部作品中,满怀深情的关注着女性的种种不公平,通过《德伯家的苔丝》,公开向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提出挑战,向男女不平等的虚伪社会道德观发出控诉,吐露了女性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