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 获奖作文作文3800字

初一作文

生活在别处

■徐智宇 江苏省邗江中学

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花之于世界犹如人之于生活,人之精神外寓于物并与之产生共鸣,便成就了“别处”的生活。

苏轼坦言:“此心安处是吾乡。”流寓于黄州的苏轼的心一端系着黄州,一端系着家乡。然而苏轼毕竟是宋人,能超脱感性一层,达到物我合一的知性境界。黄州又何妨?何必“把盏凄然北望”?仍旧“竹杖芒鞋轻胜马”,对月引觞,颓然就醉。这是别处的生活,亦是历代文人雅士梦寐以求的生活。

然而,“生活在别处”并没有想象得那样自如,琴棋书画诗酒花只能一时愉悦性情,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真正的烟火人生。生活与人是无法割裂的,生活的物质基础首先是人的肉体,客观上来讲,无论是人的生活抑或人的思维注定要围绕物质层面展开,这便构成了哲学中的一对矛盾。

很多在自然领域唯物的思想家,一旦跨入人类社会就不免走上唯心的道路,这固然受哲学家个人素质的影响,但我想更多地与人的意识紧密相关。人的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我们亦不能低估意识的能动作用,“生活在别处”或许只是在两种极端间寻找中庸。

马丁·路德作为宗教改革的先驱,如是看待生活: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对问题的逃避固然无济于事,但对“别处”的生活的追求则是对人类精神的珍视和关怀。

“生活在别处”与唯物主义的矛盾又存在同一性。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精神的转移不失为人生的拔节,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或许就因于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别处”的价值观念。

曲水流觞,兰亭修禊是文人们的“别处”;昆腔咿呀,别离惊变是富贾们的“别处”;薄幸荒唐,雅俗共赏是凡夫俗子们的“别处”。“生活在别处”是一种可贵的生活态度,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是一种普世的精神向往,这是人类社会意识发展的至善境界。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活在别处”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它如同镜中花,虽仍可窥其一斑,却再难静嗅其芬芳。

失却“别处”的生活是可悲的。这意味着人将碌碌无为,终其一生。洪应明曾言: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动时念想,预从静中密操持。我们的生活应是快慢有致,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摆弄着手机,电子书、电视剧充斥着日常生活。这不是别处的生活,我们看到了文明的进步,也看到了精神的颓丧,这样的“文明”无异于锦衣夜行。

展望未来,我们不希望“生活在别处”被嵌在石头、裱在画框里。“人人皆可为君子”应当生生不息地燃烧在每个人的心中,上升为时代的精神标杆,作为青年人,这样的责任不容推卸,我们的使命业已明确。青年人必须义不容辞地扛起时代大旗,引领精神的自我完善。

费孝通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其目的就在于引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如今,“生活在别处”无异于从微观层面阐释了个人精神追求的新方向。作为青年——社会中的个体,难道没有责任与义务去“抚壮弃秽”,怀着湘累之莲佩,再次寻找那颗遗世之珠吗?

于是,“生活在别处”,却又不在“别处”,就在你我之间。

点评:这不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有随笔的自由,有杂文的思想,接近“漫谈”之类。但小作者对“别处”的认识、对“生活在别处”的思考,既开阔,又辩证,甚至比较深刻。尤其可贵的是小作者的高度的责任感,让评委老师感动:“青年人必须义不容辞地扛起时代大旗,引领精神的自我完善。”

触摸一个词语

■陈熙南 镇江第一中学

雨是多样的。烟雨也许是朦胧的,它蕴含着水与火的交融,火成了烟来包容的水,和火同存了。雨有时是润泽的喜悦,有时勾起了愁思。烟雨应当是一种愁思吧。我捉摸不定它,触摸不及它。

我并不喜欢淋漓的雨,但十分享受浸在小雨中,感受水利万物。它与我交心,予我启迪。它将我包围在一个独有的天地之间,它的气息抚触着我,我留不住它,但难道只有留住的才是美好吗?

烟雨是小雨,但它比小雨更有温度,就像有一颗搏动的心一样。我能感受那份温存,能听见那颗心的起伏。只不过那层烟的距离,我触摸不及。但距离亦是一种美好。

青少年转向青年的那几年岁月,常被形容为“雨季”,因其独有的一段情感时期。就像置身雨中才能理解雨是何种感受,雨季的印记是那样清晰,所以我更能理解烟雨是何种性情。

挚友喜欢《城南旧事》这一类书,其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雨日中的悲伤。英子单薄的心上一定是飘着雨的,但我想那伴随她的一定是烟雨,这样温和,令她的忧伤也变得有温度。这份温和的忧伤也许会在雨季后的“晴天”里消失,所以即使是在忙碌的时光里,也弥足珍贵。

能够和雨有一次美妙的邂逅,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其间音律犹有高山流水之美,抚琴而知琴声冷暖。遇雨又当遇此烟雨,触其灵魂亦是触吾灵魂。

只因我的心头也飘着那迷蒙烟雨。我将那迷蒙烟雨,不管何物,只视为有温度的雨。触摸的不仅是它心的一部分,也是我心的一部分。我将留不住的、美好的、心伤的时光都视为同等的珍贵,因为人生他处再难觅。

人生数载,当遇不同晴天雨日,不是一份晴朗才是一次快意的收获;不是一份忧伤仅是一种痛心的悔恨。我相信凡是其中抵及心灵的领悟,都意义不凡。就像挚友用“烟雨”二字直面自己一样。

“应当珍惜还会忧伤的岁月。”因为有这样单纯的冲动,我才毫不犹豫地去触摸它,我更想借着它去直面自己的徘徊。

我终于牵起它共舞了„„

点评:这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因为挚友喜欢的《城南旧事》,使得自己与“烟雨”有了一段复杂的心灵触摸。从单纯冲动到毫不犹豫地触摸,进而“直面自己的徘徊”,最终与“烟雨”共舞。行文在紧扣“烟雨”时,又与淋漓之雨、小雨进行比较,凸显烟雨是有温度的雨;继而又与青少年成长的“雨季”进行比较,感受着忧伤的意义,心灵的意义。虽略显单薄,但依然充满情趣。

触摸一个词语

■孙逸凡 海安县立发中学

起初,我是害怕在词典里遇上这个词的。

“死亡”这个词,太恐怖也太悲痛。恐怖至极,我害怕那些由“死亡”这个词联想到的一切灵魂、鬼怪的传说;悲痛至极,我担心日子慢慢过去,太阳上山又下山了,我的身边会开始少掉一些珍贵的人。

伤心到极点,会流泪。

所以我是拒绝触摸这个词语的。也是由于岁月流逝,春秋轮回,一次死亡却让我对“死亡”这个词有所触摸,有所了解。至此,也多了一些坦然,一些对“死亡”的领悟。

是2013年的11月28日。

我奔跑着到了那家迎来我出生的医院,爷爷已快不行了。我奔跑着,和死神比谁快。我

若快一步,那我便可以见爷爷最后一面,再久久地看着他,也看着他看我。死神若快一步,那么迎接我的只有那冰凉的、面色如黄土的尸体。

很遗憾,我是慢的那一方。到了医院,我听见病房内那良久未断的哀哭,哭声拔凉,凉到刺痛着我的骨。

我蹲在医院的走廊上,空气里,酒精气味与药水味交织在一起,弥漫着恐怖的气息。我们不是神,无法预知下一个死去的是哪一个病房的病人。在死神面前,我只想说,每一个人都低到尘埃里。哭泣不是向死神求情的苦肉计,每个人只是等待审判和处决的罪人,死神是最大的判官。我们是无力反抗的。

无力反抗,那又何妨?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迎接的,我终于意识到。既然万物有生,则必有死。我不知道这世上是否有所谓的平行空间,这世界是几次元的,我们不得而知。

与其说死亡可怕可悲,不如说成是那种未知性的神秘。与其害怕死亡,不如敬畏死亡。 这世上最失败也是最成功的事,便是死亡。每个人来到这世上,又匆匆走了。历史总是一页又一页地翻着,更新着。百年前这世上没有我们,百年后这世上也没有我们。我们出生时,来到这谜一样的世界,死了,又何去何从?

肉体深处是否又有灵魂掩藏?谁知道呢?谁知道时间到了,我们去了,那意识是否真的会毫无载体地永世长存着?

大千世界里,我们都是渺小的,低到尘埃里,各活各的精彩。有人害怕死亡,死亡意味着离别,有离别必有眼泪。感性的人其实也是害怕掉眼泪的,眼泪是心在流血的证明。谁又曾喜欢心痛呢?所以多数人是害怕死亡的。

死亡却也被人所坦然敬畏着。有些人,认为人生在世,便是渡河,每个人都是人生长河的摆渡人。人生长河偶尔波涛汹涌澎湃不定,这是难免的。挫折坎坷都挺过了,死亡又算什么呢?

我现在最敬畏的就是死亡了。也许在死亡面前,我会流泪,会心痛。难过至极,也许我也会睹物思人,翻看老照片,念念旧。不过泪水却是暂时的,流泪之后,我会对着蓝天白云思考:也许,也许他们去了天堂。

也许,也许他们在另一个空间流浪。

我是真切地敬畏死亡,我对这些很好奇。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可以坦然地看见“死亡”这个词语,我不会总把死亡归于消极的一面,我不会盲目地害怕了。

或许有天,当我老了,皱纹也爬上了眉头。在经历过许多大风大浪以后,我可以对死亡又多几层了解与领悟。“死亡”这个词语,太神秘太神秘。

当我坐在阳光下,微风扬起我耳边的碎发,我终于可以坦然翻着词典,到写有“死亡”这个词的那一页。我也可以像个历经万事看透尘世的老者,平静地看着“死亡”,也平静地触摸着“死亡”„„

当然,也敬畏地,看待——死亡。

点评:触摸“死亡”是需要勇气的,更是需要理性与底气的。孙逸凡同学做到了,用她与“死亡”触摸的本能拒绝——不得不触摸——坦然与敬畏的独特经历,完成了这篇让评委专家称道的现场决赛作文。勇气不只体现在她的抉择上,也体现在她的冷静、平静的“触摸”中,理性体现在她的联想的广度与思考的深度和辩证上,而底气使得她的感性描写细腻到位、理性推演多元从容,而广泛扎实的阅读一定是此文成功的重要保证。

生活在别处

■徐智宇 江苏省邗江中学

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花之于世界犹如人之于生活,人之精神外寓于物并与之产生共鸣,便成就了“别处”的生活。

苏轼坦言:“此心安处是吾乡。”流寓于黄州的苏轼的心一端系着黄州,一端系着家乡。然而苏轼毕竟是宋人,能超脱感性一层,达到物我合一的知性境界。黄州又何妨?何必“把盏凄然北望”?仍旧“竹杖芒鞋轻胜马”,对月引觞,颓然就醉。这是别处的生活,亦是历代文人雅士梦寐以求的生活。

然而,“生活在别处”并没有想象得那样自如,琴棋书画诗酒花只能一时愉悦性情,柴米油盐酱醋茶才是真正的烟火人生。生活与人是无法割裂的,生活的物质基础首先是人的肉体,客观上来讲,无论是人的生活抑或人的思维注定要围绕物质层面展开,这便构成了哲学中的一对矛盾。

很多在自然领域唯物的思想家,一旦跨入人类社会就不免走上唯心的道路,这固然受哲学家个人素质的影响,但我想更多地与人的意识紧密相关。人的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我们亦不能低估意识的能动作用,“生活在别处”或许只是在两种极端间寻找中庸。

马丁·路德作为宗教改革的先驱,如是看待生活: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对问题的逃避固然无济于事,但对“别处”的生活的追求则是对人类精神的珍视和关怀。

“生活在别处”与唯物主义的矛盾又存在同一性。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精神的转移不失为人生的拔节,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或许就因于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别处”的价值观念。

曲水流觞,兰亭修禊是文人们的“别处”;昆腔咿呀,别离惊变是富贾们的“别处”;薄幸荒唐,雅俗共赏是凡夫俗子们的“别处”。“生活在别处”是一种可贵的生活态度,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是一种普世的精神向往,这是人类社会意识发展的至善境界。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活在别处”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它如同镜中花,虽仍可窥其一斑,却再难静嗅其芬芳。

失却“别处”的生活是可悲的。这意味着人将碌碌无为,终其一生。洪应明曾言: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动时念想,预从静中密操持。我们的生活应是快慢有致,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摆弄着手机,电子书、电视剧充斥着日常生活。这不是别处的生活,我们看到了文明的进步,也看到了精神的颓丧,这样的“文明”无异于锦衣夜行。

展望未来,我们不希望“生活在别处”被嵌在石头、裱在画框里。“人人皆可为君子”应当生生不息地燃烧在每个人的心中,上升为时代的精神标杆,作为青年人,这样的责任不容推卸,我们的使命业已明确。青年人必须义不容辞地扛起时代大旗,引领精神的自我完善。

费孝通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其目的就在于引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如今,“生活在别处”无异于从微观层面阐释了个人精神追求的新方向。作为青年——社会中的个体,难道没有责任与义务去“抚壮弃秽”,怀着湘累之莲佩,再次寻找那颗遗世之珠吗?

于是,“生活在别处”,却又不在“别处”,就在你我之间。

点评:这不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有随笔的自由,有杂文的思想,接近“漫谈”之类。但小作者对“别处”的认识、对“生活在别处”的思考,既开阔,又辩证,甚至比较深刻。尤其可贵的是小作者的高度的责任感,让评委老师感动:“青年人必须义不容辞地扛起时代大旗,引领精神的自我完善。”

触摸一个词语

■陈熙南 镇江第一中学

雨是多样的。烟雨也许是朦胧的,它蕴含着水与火的交融,火成了烟来包容的水,和火同存了。雨有时是润泽的喜悦,有时勾起了愁思。烟雨应当是一种愁思吧。我捉摸不定它,触摸不及它。

我并不喜欢淋漓的雨,但十分享受浸在小雨中,感受水利万物。它与我交心,予我启迪。它将我包围在一个独有的天地之间,它的气息抚触着我,我留不住它,但难道只有留住的才是美好吗?

烟雨是小雨,但它比小雨更有温度,就像有一颗搏动的心一样。我能感受那份温存,能听见那颗心的起伏。只不过那层烟的距离,我触摸不及。但距离亦是一种美好。

青少年转向青年的那几年岁月,常被形容为“雨季”,因其独有的一段情感时期。就像置身雨中才能理解雨是何种感受,雨季的印记是那样清晰,所以我更能理解烟雨是何种性情。

挚友喜欢《城南旧事》这一类书,其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雨日中的悲伤。英子单薄的心上一定是飘着雨的,但我想那伴随她的一定是烟雨,这样温和,令她的忧伤也变得有温度。这份温和的忧伤也许会在雨季后的“晴天”里消失,所以即使是在忙碌的时光里,也弥足珍贵。

能够和雨有一次美妙的邂逅,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其间音律犹有高山流水之美,抚琴而知琴声冷暖。遇雨又当遇此烟雨,触其灵魂亦是触吾灵魂。

只因我的心头也飘着那迷蒙烟雨。我将那迷蒙烟雨,不管何物,只视为有温度的雨。触摸的不仅是它心的一部分,也是我心的一部分。我将留不住的、美好的、心伤的时光都视为同等的珍贵,因为人生他处再难觅。

人生数载,当遇不同晴天雨日,不是一份晴朗才是一次快意的收获;不是一份忧伤仅是一种痛心的悔恨。我相信凡是其中抵及心灵的领悟,都意义不凡。就像挚友用“烟雨”二字直面自己一样。

“应当珍惜还会忧伤的岁月。”因为有这样单纯的冲动,我才毫不犹豫地去触摸它,我更想借着它去直面自己的徘徊。

我终于牵起它共舞了„„

点评:这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因为挚友喜欢的《城南旧事》,使得自己与“烟雨”有了一段复杂的心灵触摸。从单纯冲动到毫不犹豫地触摸,进而“直面自己的徘徊”,最终与“烟雨”共舞。行文在紧扣“烟雨”时,又与淋漓之雨、小雨进行比较,凸显烟雨是有温度的雨;继而又与青少年成长的“雨季”进行比较,感受着忧伤的意义,心灵的意义。虽略显单薄,但依然充满情趣。

触摸一个词语

■孙逸凡 海安县立发中学

起初,我是害怕在词典里遇上这个词的。

“死亡”这个词,太恐怖也太悲痛。恐怖至极,我害怕那些由“死亡”这个词联想到的一切灵魂、鬼怪的传说;悲痛至极,我担心日子慢慢过去,太阳上山又下山了,我的身边会开始少掉一些珍贵的人。

伤心到极点,会流泪。

所以我是拒绝触摸这个词语的。也是由于岁月流逝,春秋轮回,一次死亡却让我对“死亡”这个词有所触摸,有所了解。至此,也多了一些坦然,一些对“死亡”的领悟。

是2013年的11月28日。

我奔跑着到了那家迎来我出生的医院,爷爷已快不行了。我奔跑着,和死神比谁快。我

若快一步,那我便可以见爷爷最后一面,再久久地看着他,也看着他看我。死神若快一步,那么迎接我的只有那冰凉的、面色如黄土的尸体。

很遗憾,我是慢的那一方。到了医院,我听见病房内那良久未断的哀哭,哭声拔凉,凉到刺痛着我的骨。

我蹲在医院的走廊上,空气里,酒精气味与药水味交织在一起,弥漫着恐怖的气息。我们不是神,无法预知下一个死去的是哪一个病房的病人。在死神面前,我只想说,每一个人都低到尘埃里。哭泣不是向死神求情的苦肉计,每个人只是等待审判和处决的罪人,死神是最大的判官。我们是无力反抗的。

无力反抗,那又何妨?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迎接的,我终于意识到。既然万物有生,则必有死。我不知道这世上是否有所谓的平行空间,这世界是几次元的,我们不得而知。

与其说死亡可怕可悲,不如说成是那种未知性的神秘。与其害怕死亡,不如敬畏死亡。 这世上最失败也是最成功的事,便是死亡。每个人来到这世上,又匆匆走了。历史总是一页又一页地翻着,更新着。百年前这世上没有我们,百年后这世上也没有我们。我们出生时,来到这谜一样的世界,死了,又何去何从?

肉体深处是否又有灵魂掩藏?谁知道呢?谁知道时间到了,我们去了,那意识是否真的会毫无载体地永世长存着?

大千世界里,我们都是渺小的,低到尘埃里,各活各的精彩。有人害怕死亡,死亡意味着离别,有离别必有眼泪。感性的人其实也是害怕掉眼泪的,眼泪是心在流血的证明。谁又曾喜欢心痛呢?所以多数人是害怕死亡的。

死亡却也被人所坦然敬畏着。有些人,认为人生在世,便是渡河,每个人都是人生长河的摆渡人。人生长河偶尔波涛汹涌澎湃不定,这是难免的。挫折坎坷都挺过了,死亡又算什么呢?

我现在最敬畏的就是死亡了。也许在死亡面前,我会流泪,会心痛。难过至极,也许我也会睹物思人,翻看老照片,念念旧。不过泪水却是暂时的,流泪之后,我会对着蓝天白云思考:也许,也许他们去了天堂。

也许,也许他们在另一个空间流浪。

我是真切地敬畏死亡,我对这些很好奇。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可以坦然地看见“死亡”这个词语,我不会总把死亡归于消极的一面,我不会盲目地害怕了。

或许有天,当我老了,皱纹也爬上了眉头。在经历过许多大风大浪以后,我可以对死亡又多几层了解与领悟。“死亡”这个词语,太神秘太神秘。

当我坐在阳光下,微风扬起我耳边的碎发,我终于可以坦然翻着词典,到写有“死亡”这个词的那一页。我也可以像个历经万事看透尘世的老者,平静地看着“死亡”,也平静地触摸着“死亡”„„

当然,也敬畏地,看待——死亡。

点评:触摸“死亡”是需要勇气的,更是需要理性与底气的。孙逸凡同学做到了,用她与“死亡”触摸的本能拒绝——不得不触摸——坦然与敬畏的独特经历,完成了这篇让评委专家称道的现场决赛作文。勇气不只体现在她的抉择上,也体现在她的冷静、平静的“触摸”中,理性体现在她的联想的广度与思考的深度和辩证上,而底气使得她的感性描写细腻到位、理性推演多元从容,而广泛扎实的阅读一定是此文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关作文

  • 作文题目作文1500字
  • 最佳答案 第一届:韩寒<杯中窥人> 第三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的目录 第1辑思想谷 一点一滴 午夜十二点 如影随形 原木 马勒.音乐与人类精神 答案在风中飘 和平 门的随想 别处生存 若有所思 戏说商品教育 脸面上的红与黑 文学之死 读了一点丰子恺后 我眼中的中国文坛 刘 ...

  • 获奖聪明的小白兔作文400字
  • 聪明的小白兔 获奖作文 二(1)班 江航宇 2014年元旦 一天,小白兔去郊外采蘑菇.小白兔来到郊外,看见了许多颜色不同的蘑菇,有绿的.红的.蓝的...... 多得数也数不清.小白兔高兴的采呀采呀,不一会儿,就采了满满一篮子的蘑菇.小白兔高兴的边跳边走.它走呀走呀,一会儿,就下起了雨.小白兔出去采蘑 ...

  • 作文本丢失以后作文700字
  • 今天,老师发布了一个好消息,说第六届小作家赛又开始了.听到我个消息后我高兴的不得了.我想以前写了那么多作文,现在应该能用上吧. 回家后,我开始找我上学期的作文本,那上面有我好多写过的作文,而且每篇都被老师评为了那上面的作文也许会有可以获奖的吧. 我想起了上学期放本的箱子,于是赶紧跑到那里,翻了翻,里 ...

  • 偶然获奖作文700字
  • 无味的冬天里充满欢笑,严肃的学习中不乏快乐,就是独特的人生也总会有几次偶然.然而,就在这短短的一个星期,一次偶然降临了. 教室里十分热闹,人人都在讨论比赛获奖的情况,我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正在回想当时比赛的情景.等下,老师将会为获奖的同学进行颁奖,我十分的期待,可是我期待的并不是获奖,而是那热闹正式的 ...

  • 门罗作品[逃离]读后感作文作文1600字
  • 小编导语:这是门罗<逃离>读后感作文,<逃离>是加拿大作家门罗的代表作,小编整理了<逃离>读后感作文与大家分享,更多关于门罗<逃离>读后感作文尽在百度攻略. 想当然地觉得<逃离>是一本长篇小说,因为中短篇小说集在国内难获出版,更不被普遍患有 ...

  • 国旗下讲话 善良作文1800字
  • 1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首先对在11月份量化评比中表现优异的班级和宿舍进行表彰. 在11月份量化评比中表现突出获得前六名的班级是: 第六名九2班第五名九7班 第四名九 10班 第三名九5班 第二名九8班 第一名九4班 请获奖班级派代表到主席台领奖,有请孙校长为获奖班级颁发流动红旗和奖励性班 ...

  • 天边飞来一只鸟作文1300字
  • 天边飞来一只鸟 作者/林淑慧 精卫自从变成一只鸟后, 日复一日地叼着石子去填东海.它不知叼了多少颗石子,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几千年.这天,它突然觉得无聊,于是决定飞往别处看看. 它飞了好远好远.终于有一天,它停落在"天堂村"的一棵槐树顶上,看见附近一派欣欣向荣.和谐融洽的景象,好不 ...

  • 艾丽丝·门罗[逃离]作文2200字
  • 艾丽丝·门罗<逃离> 逃离 食堂的门口有一棵树,向着横斜里伸展着几根粗粗的树枝,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朴拙和奇异,天边的山峦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 ...

  • 高考作文思想注入入及作文模板作文14100字
  • 晨读资料 1 写文章从来不是白痴的事业 _______经典思想的强行注入 一.生活在别处(阿瑟·兰波) "生活在别处"是人类基本的存在境遇."别处"是每个人不同的"精神家园",理想的生活总是在"别处".更宽泛地理解,&q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