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案作文4100字

初三作文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

1. 认识5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 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 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 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 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 突出重点, 以读为主, 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场面描写, 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

2、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 借助课外资料, 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 读准生字, 读通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 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学时重点

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 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时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

(一) 释题导入, 引出“大典”。

师:在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老师最喜欢的一首歌,一起来欣赏下吧(出示林妙可演唱的《歌唱祖国》)

师:同学们, 这一首歌唱祖国是老师最喜欢的。60多年来, 这首歌一只伴随我们的祖国一路走来, 今天我们又一次听到这熟悉的旋律,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触。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 回到67年前, 回到我们的祖国诞生的那神圣而庄严的时刻——1949年10月1日。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先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1. 同学们, 注意这个“典”是个生字。(板书“开国大典”, 指导书写“典”字。)

2. 解释课题, 齐读课题。

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典礼) “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 这会是怎样的典礼?(隆重、盛大) 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 你读懂了什么?(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

是的, 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 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 而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 初识“大典”。

1、检查预习

1) 课前, 同学们都做了预习, 相信这些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典礼 协商 擎着 汇集 (擎着:满怀敬意地向上托举) 瞻仰 飘拂 诞生 电钮

师:谁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都读准确了, 你这小老师当得可真不错, 在这一行里, 有一个字的读音特别容易读错, 指导齐读。

在这二行里, 有个字特别容易写错。伸出你的手, 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诞”,(第六、七笔的笔画名称分别是竖折、横折折撇。) 自己书空一遍。

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词语, 一个词语读两遍, 声音干脆有力。

2、整体感知

1) 过渡:同学们,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 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 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 请同学们打开书139页浏览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 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 交流汇报

(群众进场、典礼仪式、阅读式和群众游行, 板书)

(三) 重点研读, 感受“大典”。

1. 默读课文5──10自然段, 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过渡: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 对开国大典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 课文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这4个盛大隆重的场面。如果我们要想真正地走进开国大典, 就必须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 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 走进参加典礼的人群之中。这节课, 就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 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 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 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生:下午三点整, 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 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

生:十分热烈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排山倒海的掌声

师: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

师:老师听到了热烈的掌声,还看到了目光,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请问从这“一齐”中, 你读出了什么?

生:群众的热情,对毛主席的爱戴。

师:同学们,这三十万人动作一样, 有人指挥吗? 这就叫“不约而同”。

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 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谁来读第五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2. 语段二:

师:我们从一齐这个词语中感受到了当时典礼十分的热烈,群众十分的热情,课文中一齐还出现在哪里呢?

生: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经过无线电的广播, 传到长城内外, 传到大江南北,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 一齐欢跃, 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生:他们可能在相互拥抱,在挥动红旗,在呐喊,在热烈鼓掌

师:此时人们的心情肯定十分的激动,眼前有画面, 心中有画面, 相信同学们肯定能读好这一段。谁来读?

师:这声音传到了长城内外, 传到大江南北,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全国各地的人都听到了这个声音

师:这个声音可能传到了哪里?

生:传到了浙江,台州,我的家

师:这声音传得多远呀, 传到各个角落。谁再读, 通过朗读把声音传远一点。

师:这个声音传到了学校课堂,然后同学们会( 把把书举起来)

这个声音传到了工厂车间,工人们会(载歌载舞)

这个声音传到了田间地头,传到了农民那里,他们会()

这个声音传到了边疆小镇,他们会(互相告知)

此时人们真的是无比兴奋,无比的激动,真的属于普天同庆,让我们男女生合作,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女生预备起。

师:听到同学们朗读,老师也不禁想读一读。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他经过无线电的广播, 传到长城内外, 传到大江南北,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你们发现有什么不同呢?

生:老师把第二个“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去掉了。

师:这样去掉有什么不好呢?

生:感情不够强烈。

师:也就是说不去掉,感情更加的(强烈),这种手法叫做?

生:反复

师:同学们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到底指什么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这宣告如此的激动人心,谁再来读,让我们亲眼来见证下这个伟大的时刻。(视频) 师:谁再来读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读的还不够好,相信我们学习了这段话的3.4两句话会更好,谁来读 师: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 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这是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 这是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 这是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 这是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 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 前进! ”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 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 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边放视频边讲解)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宣告读一读,把这份欢呼,这份激动读出来

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会背的同学可以尝试背一背。

3. 语段三:

师:接下来是升国旗,升国旗的场景又是什么样的呢?

生: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 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 一齐抬起头, 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揭示何为场面描写

师:好, 再来看看“瞻仰”这个词, “瞻仰”是一个表示看的词语。这是它课文中所在的句子。读读句子, “瞻仰”是怎样地看呀?(严肃而崇敬地看) 同学们, 你们看, 这段文字是写升国旗的场景。升国旗是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 重点描写了国旗这一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像这样在特定的地点对一定的景物和人物的活动进行的描写, 就叫做场面描写。

(小练笔)

师:如果你们就是这30万人中的一员, 当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 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 你会怎样做?

生:敬礼,欢呼,脱帽肃立,抬头瞻仰

师:为什么要瞻仰这面五星红旗呢?

生:群众对国旗的尊敬;因为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因为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是的,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师讲述:这就是新中国在天安门上升起的第一面红旗, 岁月流逝, 这是97年香港回归时, 在会展中心升起,这是奥运会上三面国旗同时升起, 这是神州八号升天时升起在太空的国旗。同学们, 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 一定一次次激动着你的心灵。因为(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师:此时, 我相信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已经真正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 这掌声, 这欢呼都是因为——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总结: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从典礼仪式中感受到了开国大典的盛大而隆重; 让我们再从群众进场, 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这些盛大隆重的场面中走进开国大典, 感受开国大典吧!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

1. 认识5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 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 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 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 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 突出重点, 以读为主, 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场面描写, 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

2、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 借助课外资料, 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 读准生字, 读通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 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学时重点

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 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时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

(一) 释题导入, 引出“大典”。

师:在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老师最喜欢的一首歌,一起来欣赏下吧(出示林妙可演唱的《歌唱祖国》)

师:同学们, 这一首歌唱祖国是老师最喜欢的。60多年来, 这首歌一只伴随我们的祖国一路走来, 今天我们又一次听到这熟悉的旋律,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触。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 回到67年前, 回到我们的祖国诞生的那神圣而庄严的时刻——1949年10月1日。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先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1. 同学们, 注意这个“典”是个生字。(板书“开国大典”, 指导书写“典”字。)

2. 解释课题, 齐读课题。

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典礼) “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 这会是怎样的典礼?(隆重、盛大) 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 你读懂了什么?(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

是的, 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 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 而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 初识“大典”。

1、检查预习

1) 课前, 同学们都做了预习, 相信这些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典礼 协商 擎着 汇集 (擎着:满怀敬意地向上托举) 瞻仰 飘拂 诞生 电钮

师:谁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都读准确了, 你这小老师当得可真不错, 在这一行里, 有一个字的读音特别容易读错, 指导齐读。

在这二行里, 有个字特别容易写错。伸出你的手, 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诞”,(第六、七笔的笔画名称分别是竖折、横折折撇。) 自己书空一遍。

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词语, 一个词语读两遍, 声音干脆有力。

2、整体感知

1) 过渡:同学们,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 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 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 请同学们打开书139页浏览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 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 交流汇报

(群众进场、典礼仪式、阅读式和群众游行, 板书)

(三) 重点研读, 感受“大典”。

1. 默读课文5──10自然段, 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过渡: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 对开国大典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 课文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这4个盛大隆重的场面。如果我们要想真正地走进开国大典, 就必须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 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 走进参加典礼的人群之中。这节课, 就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 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 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 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生:下午三点整, 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 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

生:十分热烈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排山倒海的掌声

师: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

师:老师听到了热烈的掌声,还看到了目光,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请问从这“一齐”中, 你读出了什么?

生:群众的热情,对毛主席的爱戴。

师:同学们,这三十万人动作一样, 有人指挥吗? 这就叫“不约而同”。

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 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谁来读第五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2. 语段二:

师:我们从一齐这个词语中感受到了当时典礼十分的热烈,群众十分的热情,课文中一齐还出现在哪里呢?

生: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经过无线电的广播, 传到长城内外, 传到大江南北,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 一齐欢跃, 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生:他们可能在相互拥抱,在挥动红旗,在呐喊,在热烈鼓掌

师:此时人们的心情肯定十分的激动,眼前有画面, 心中有画面, 相信同学们肯定能读好这一段。谁来读?

师:这声音传到了长城内外, 传到大江南北,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全国各地的人都听到了这个声音

师:这个声音可能传到了哪里?

生:传到了浙江,台州,我的家

师:这声音传得多远呀, 传到各个角落。谁再读, 通过朗读把声音传远一点。

师:这个声音传到了学校课堂,然后同学们会( 把把书举起来)

这个声音传到了工厂车间,工人们会(载歌载舞)

这个声音传到了田间地头,传到了农民那里,他们会()

这个声音传到了边疆小镇,他们会(互相告知)

此时人们真的是无比兴奋,无比的激动,真的属于普天同庆,让我们男女生合作,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女生预备起。

师:听到同学们朗读,老师也不禁想读一读。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他经过无线电的广播, 传到长城内外, 传到大江南北,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你们发现有什么不同呢?

生:老师把第二个“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去掉了。

师:这样去掉有什么不好呢?

生:感情不够强烈。

师:也就是说不去掉,感情更加的(强烈),这种手法叫做?

生:反复

师:同学们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到底指什么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这宣告如此的激动人心,谁再来读,让我们亲眼来见证下这个伟大的时刻。(视频) 师:谁再来读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读的还不够好,相信我们学习了这段话的3.4两句话会更好,谁来读 师: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 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这是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 这是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 这是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 这是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 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 前进! ”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 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 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边放视频边讲解)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宣告读一读,把这份欢呼,这份激动读出来

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会背的同学可以尝试背一背。

3. 语段三:

师:接下来是升国旗,升国旗的场景又是什么样的呢?

生: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 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 一齐抬起头, 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揭示何为场面描写

师:好, 再来看看“瞻仰”这个词, “瞻仰”是一个表示看的词语。这是它课文中所在的句子。读读句子, “瞻仰”是怎样地看呀?(严肃而崇敬地看) 同学们, 你们看, 这段文字是写升国旗的场景。升国旗是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 重点描写了国旗这一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像这样在特定的地点对一定的景物和人物的活动进行的描写, 就叫做场面描写。

(小练笔)

师:如果你们就是这30万人中的一员, 当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 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 你会怎样做?

生:敬礼,欢呼,脱帽肃立,抬头瞻仰

师:为什么要瞻仰这面五星红旗呢?

生:群众对国旗的尊敬;因为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因为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是的,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师讲述:这就是新中国在天安门上升起的第一面红旗, 岁月流逝, 这是97年香港回归时, 在会展中心升起,这是奥运会上三面国旗同时升起, 这是神州八号升天时升起在太空的国旗。同学们, 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 一定一次次激动着你的心灵。因为(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师:此时, 我相信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已经真正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 这掌声, 这欢呼都是因为——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总结: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从典礼仪式中感受到了开国大典的盛大而隆重; 让我们再从群众进场, 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这些盛大隆重的场面中走进开国大典, 感受开国大典吧!


相关作文

  • [开国大典]教案作文200字
  • 1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从整体上了解剧情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把握剧中人物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体会剧本通过细节描写和人物言行刻画人物的生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格. 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把握剧中人物特点 ...

  • [开国大典]教案古井小学林宇来作文1700字
  • 五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第二课时 古井小学 林宇来 教学目标: 1.感受伟人毛泽东的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习场景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掌握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2.感受伟人毛泽东的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 ...

  • 九年级语文上册 19[开国大典]教学案 语文版作文3000字
  • 1 19.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课文内容,掌握文中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2.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字词学习感受毛主席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

  • 开国大典作文1900字
  • 1 <开国大典>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开国大典> 一.说教材 1.<开国大典>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第八组的第二篇,本组教材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是让学生感受到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 ...

  • [开国大典]观后感作文800字
  • <开国大典>观后感 在这个暑假,我看了一部电影--<开国大典>. 电影主要讲述的是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领导的革命前辈取得战争胜利的经过以及开国大典的壮观场面.解放战争后期,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不断取得战斗的胜利,相反,国民党官兵则节节败退,士气低落,人心惶惶.电影 ...

  • [开国大典]案例作文4200字
  • 品 德 与 社 会 创设情境,成就精彩 ──<开国大典>活动案例 文 昌 中 心 小 学 董 敏 2011.11 创设情境,成就精彩 ──<开国大典>活动案例 一.课题背景: <开国大典>是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个主题活动 ...

  • 读[开国大典]有感作文300字
  • (45) 今天,我又读了一遍<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读后使我又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开国大典>这篇方章主要写的是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的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当我读到"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中国人 ...

  • [开国大典]说课稿作文2000字
  • <开国大典>说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八单元中的<开国大典>.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会场布置 ...

  • 观开国大典有感作文1900字
  • 观开国大典有感 篇一:观开国大典有感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看完了< 开国大典>,这一刻我心潮澎湃.蓦然回首,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战场撕杀,再观今朝中国的强大,我不禁潸然泪下.我被中国巨龙的精神所深深折服.我要向世界人高呼:"中国万岁" 中国的成长坎坷但不平凡,她的每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