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给校长(老师)的一封信
(人教版第十二册“积累. 运用五”习作)
一、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共60人,大多是热爱集体,尊师守纪的同学,对母校各方面建设充满热切的期盼。对于本次习作,学生写作热情度较高,都想在毕业前给自己的母校留下一份好的建议。但在写作中,建议的内容写得不够详细、合理,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给校长(老师)的一封信”是第十二册“积累. 运用三”的习作。要求从学校生活中,挑选你觉得比较重要的一两件事,想一想该怎样解决,给校长或老师写一封信,在信中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次习作的难点就是提出你对母校工作的建议,并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这次习作训练,提高学生提建议的能力,以及再次巩固写信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选择一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给校长或老师写一封信,在信中提出改进的建议。
能力目标:在书信中,把自己的想法以写建议的形式表达清楚,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身边的小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情感和认识。
四、教学策略
本次习作素材要求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挖掘,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生活,积累素材,在教学中,教者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前到校园四周走一走,看一看,捕捉写作的亮点;教学时利用讨论交流的方法先给学生想一想,谈一谈,在
2 轻松、民主的氛围中,让学生谈自己的发现,提自己的建议;接着在指导写作时,先让学生选一选,再写一写,从众多的材料中,选择一两件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事情写具体。在层层深入的习作指导中,学生的写作思路自然明朗了许多。
五、教学流程
(一)习作指导
第一步:走一走,看一看。
1、师:在母校学习生活快六年了,对着母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可谓熟悉不过了。你若不是有心人,是不会在乎学校里的这一切的。但在即将离开母校前,利用课余时间去走走看看,不如意的事情肯定会被你一一捕捉到。大家作好准备了吗?
2、学生交流。(如小花圃怎么百花不争艳?垃圾为何不分类?图书阅览室为何不开放?厕所为何臭气熏天?……)
第二步:想一想,找一找。
1、师:近年来的学习生活丰富了,课余生活也充实了不少,同学们都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兴趣小组。想想,在教学中,还有哪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吗?
2、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大胆地谈自己的想法。(如在“减负”的日子里,同学们的课业负担真的减少了吗?教学中,老师的“辅”与“导”到位了吗?同学们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三步:谈一谈,提一提。
1、小组内谈一谈,了解其他同学对学校工作的意见。
2、小组派代表汇报,大胆地提一提有利于学校工作的建议。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评评所提建议是否切实可行。
3 第四步:选一选,写一写。
1、师:诗人海涅曾经说过:“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作文成功的鲜花同样也不能从谎言开出!同学们只要尊重事实,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写,那就会“一枝红杏出墙来”!为此,在动笔之前,要精心选择一两件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如何解决?为什么要告诉他(校长或老师)?做到心中有数,下笔就如有神了。
2、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自己将选择哪些材料来写,然后汇报。
3、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自由读作文要求。
(2)这次习作,有什么要求?
学生发言,教师随机板书:
内容:给校长(老师)写一封信
要求:1、挑选一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提出改进的建议。
2、要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3、表达出真确实感。
4、以书信的格式写。
(3)师生共同回顾书信的格式。信的内容一般是一件事一个自然段,也可以一件事几个自然段。写信的口气一定要根据对象(收信人)来确定,语言要得体,写好信封,把信寄给老师或校长。
(4)学生写作。
(二)习作讲评
1、学生回忆本次习作的写作要求,教师再总结习作的情况。
(1) 肯定所提建议较切实可行的同学。
4 (2) 出示病文,师生共同修改。
2、学生根据写作要求,自行修改习作。
3、自我展示。修改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的作文,听后请同学评一评,看是否把过程和感受写清楚。
4、推荐佳作。小组推荐一篇习作参加全班展评。
5、全班赏读。小组代表上台读佳作,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赏评:什么地方写得好?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6、把推荐的佳作抄正,向本校“红领巾广播站”投稿,并把切实可行的建议给校长审阅,以便学校工作的开展。
板书设计:
内容:给校长(老师)写一封信
要求:1、挑选一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提出改进的建议。
2、要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3、表达出真确实感。
4、以书信的格式写。
教后反思:本教案设计,力求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习作指导,通过让学生独立观察,合作交流到指导选材,渗透写作知识,都能较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赏读展示中,除肯定学生写作的优点外,还将较为切实可行的建议转交校长审阅,以及在本校“红领巾广播站”中播出,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对生活的积累,同时也提高了对生活的认识。
而在提建议中,较为不足的是,所提建议的内容不够深刻、具体。有待学生思想认识的进一步提高。
1 给校长(老师)的一封信
(人教版第十二册“积累. 运用五”习作)
一、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共60人,大多是热爱集体,尊师守纪的同学,对母校各方面建设充满热切的期盼。对于本次习作,学生写作热情度较高,都想在毕业前给自己的母校留下一份好的建议。但在写作中,建议的内容写得不够详细、合理,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给校长(老师)的一封信”是第十二册“积累. 运用三”的习作。要求从学校生活中,挑选你觉得比较重要的一两件事,想一想该怎样解决,给校长或老师写一封信,在信中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次习作的难点就是提出你对母校工作的建议,并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这次习作训练,提高学生提建议的能力,以及再次巩固写信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选择一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给校长或老师写一封信,在信中提出改进的建议。
能力目标:在书信中,把自己的想法以写建议的形式表达清楚,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身边的小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情感和认识。
四、教学策略
本次习作素材要求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挖掘,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生活,积累素材,在教学中,教者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前到校园四周走一走,看一看,捕捉写作的亮点;教学时利用讨论交流的方法先给学生想一想,谈一谈,在
2 轻松、民主的氛围中,让学生谈自己的发现,提自己的建议;接着在指导写作时,先让学生选一选,再写一写,从众多的材料中,选择一两件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事情写具体。在层层深入的习作指导中,学生的写作思路自然明朗了许多。
五、教学流程
(一)习作指导
第一步:走一走,看一看。
1、师:在母校学习生活快六年了,对着母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可谓熟悉不过了。你若不是有心人,是不会在乎学校里的这一切的。但在即将离开母校前,利用课余时间去走走看看,不如意的事情肯定会被你一一捕捉到。大家作好准备了吗?
2、学生交流。(如小花圃怎么百花不争艳?垃圾为何不分类?图书阅览室为何不开放?厕所为何臭气熏天?……)
第二步:想一想,找一找。
1、师:近年来的学习生活丰富了,课余生活也充实了不少,同学们都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兴趣小组。想想,在教学中,还有哪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吗?
2、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大胆地谈自己的想法。(如在“减负”的日子里,同学们的课业负担真的减少了吗?教学中,老师的“辅”与“导”到位了吗?同学们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三步:谈一谈,提一提。
1、小组内谈一谈,了解其他同学对学校工作的意见。
2、小组派代表汇报,大胆地提一提有利于学校工作的建议。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评评所提建议是否切实可行。
3 第四步:选一选,写一写。
1、师:诗人海涅曾经说过:“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作文成功的鲜花同样也不能从谎言开出!同学们只要尊重事实,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写,那就会“一枝红杏出墙来”!为此,在动笔之前,要精心选择一两件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如何解决?为什么要告诉他(校长或老师)?做到心中有数,下笔就如有神了。
2、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自己将选择哪些材料来写,然后汇报。
3、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自由读作文要求。
(2)这次习作,有什么要求?
学生发言,教师随机板书:
内容:给校长(老师)写一封信
要求:1、挑选一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提出改进的建议。
2、要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3、表达出真确实感。
4、以书信的格式写。
(3)师生共同回顾书信的格式。信的内容一般是一件事一个自然段,也可以一件事几个自然段。写信的口气一定要根据对象(收信人)来确定,语言要得体,写好信封,把信寄给老师或校长。
(4)学生写作。
(二)习作讲评
1、学生回忆本次习作的写作要求,教师再总结习作的情况。
(1) 肯定所提建议较切实可行的同学。
4 (2) 出示病文,师生共同修改。
2、学生根据写作要求,自行修改习作。
3、自我展示。修改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的作文,听后请同学评一评,看是否把过程和感受写清楚。
4、推荐佳作。小组推荐一篇习作参加全班展评。
5、全班赏读。小组代表上台读佳作,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赏评:什么地方写得好?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6、把推荐的佳作抄正,向本校“红领巾广播站”投稿,并把切实可行的建议给校长审阅,以便学校工作的开展。
板书设计:
内容:给校长(老师)写一封信
要求:1、挑选一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提出改进的建议。
2、要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3、表达出真确实感。
4、以书信的格式写。
教后反思:本教案设计,力求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习作指导,通过让学生独立观察,合作交流到指导选材,渗透写作知识,都能较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赏读展示中,除肯定学生写作的优点外,还将较为切实可行的建议转交校长审阅,以及在本校“红领巾广播站”中播出,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对生活的积累,同时也提高了对生活的认识。
而在提建议中,较为不足的是,所提建议的内容不够深刻、具体。有待学生思想认识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