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阅读主题: 备课人:黄润莲
阅读文本: 《短文两篇》
课型: 精读课
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 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4、 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教学重难点
目标1、2、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
一、激趣导入ppt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ppt
1、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2、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三、诵读故事,欣赏感知
1. 初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ppt
(1)提示字音:馨(xin ) 案牍(du ) 苔痕(tai ) 鸿儒(ru )
(2)纠正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3)整体感知:你觉得本文要表达什么主旨?
2. 细读--掌握词语,疏通文意
(1)自读互译
参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结合语境、自我揣摩,边译边批注重点词,讲不清楚同伴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点拨。
(2)掌握词语(点名提问)ppt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疏通文意
教师以第一句为例指导学生直译,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即“加”“换”“增”“留”“删”“调”,以“信”“达”“雅”为原则,学生以此一人译一个句子,相互纠正
2 修改。
(4)文言词语归类
A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B 、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
四、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PPT
二、品读--品味语言,体味情感
1、找出表现文章主旨及描写陋室周围环境的语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2、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陋室不陋”的?是从几个方面来描写的?
(1)、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交往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行为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 作者借陋室要表达怎样的志向或感情呢?这种表明作者志向或感情的写法是什么写法?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或说明道理。
4、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主人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运用引用和反问修辞,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致。
6、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从山水写起,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德”,以“名”、“灵”衬“馨”,暗示陋室不陋。
三、类文阅读:
王欢安贫乐道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四、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
2、考重点词句的含义
3 第三课时 爱莲说 一、导入: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你知道莲花还有哪些别名?(荷花 芙蕖 溪客 碧环 玉环 鞭蓉 水芙蓉 鞭蕖 菡萏 水芝 水华 水芸 水旦)你能说出有关莲花的诗句吗?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翻开《爱莲说》。
二、了解作者、体裁。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 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 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个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本文的体裁。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 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划分朗读节奏。
1、强调生字
蕃( f án ) 颐(y í) 濯(zh úo ) 淤(y ū) 涟(li án )
蔓(m àn ) 亵(xi â) 噫(y ī) 鲜(xi ǎn )有闻
2、纠正朗读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整体感知:本文表达作者的什么思想?
四、按照教学上一篇的方式翻译文章 1、掌握词语(考)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文言词语归类
A 、词类活用: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例句:香远益清
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例句:香远益清
B 、 一词多义:
之: 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倒装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结构助词,的 :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濯清涟而不妖(谓语 ‚ 濯 ‛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4 五、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并默写全文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 托物言志。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4、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5、文中作者其实是以莲自喻,借莲要抒发什么情感呢?
作者以高洁的莲自况,运用托物言志衬托的手法,名为写莲实则写人咏志,抒发了自己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对浑浊世风的鄙弃。
三、类文阅读:《养竹记》
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
(3)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注释】(1)本:根。(2)体:体悟。(3)虚受:虚心接受。(4)实:充实,充满。
四、作业布置
1、写出有关写莲的诗句。
2、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1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阅读主题: 备课人:黄润莲
阅读文本: 《短文两篇》
课型: 精读课
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 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4、 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教学重难点
目标1、2、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
一、激趣导入ppt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ppt
1、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2、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三、诵读故事,欣赏感知
1. 初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ppt
(1)提示字音:馨(xin ) 案牍(du ) 苔痕(tai ) 鸿儒(ru )
(2)纠正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3)整体感知:你觉得本文要表达什么主旨?
2. 细读--掌握词语,疏通文意
(1)自读互译
参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结合语境、自我揣摩,边译边批注重点词,讲不清楚同伴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点拨。
(2)掌握词语(点名提问)ppt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疏通文意
教师以第一句为例指导学生直译,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即“加”“换”“增”“留”“删”“调”,以“信”“达”“雅”为原则,学生以此一人译一个句子,相互纠正
2 修改。
(4)文言词语归类
A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B 、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
四、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PPT
二、品读--品味语言,体味情感
1、找出表现文章主旨及描写陋室周围环境的语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2、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陋室不陋”的?是从几个方面来描写的?
(1)、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交往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行为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 作者借陋室要表达怎样的志向或感情呢?这种表明作者志向或感情的写法是什么写法?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或说明道理。
4、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主人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运用引用和反问修辞,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致。
6、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从山水写起,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德”,以“名”、“灵”衬“馨”,暗示陋室不陋。
三、类文阅读:
王欢安贫乐道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四、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
2、考重点词句的含义
3 第三课时 爱莲说 一、导入: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你知道莲花还有哪些别名?(荷花 芙蕖 溪客 碧环 玉环 鞭蓉 水芙蓉 鞭蕖 菡萏 水芝 水华 水芸 水旦)你能说出有关莲花的诗句吗?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翻开《爱莲说》。
二、了解作者、体裁。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 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 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个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本文的体裁。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 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划分朗读节奏。
1、强调生字
蕃( f án ) 颐(y í) 濯(zh úo ) 淤(y ū) 涟(li án )
蔓(m àn ) 亵(xi â) 噫(y ī) 鲜(xi ǎn )有闻
2、纠正朗读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整体感知:本文表达作者的什么思想?
四、按照教学上一篇的方式翻译文章 1、掌握词语(考)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文言词语归类
A 、词类活用: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例句:香远益清
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例句:香远益清
B 、 一词多义:
之: 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倒装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结构助词,的 :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濯清涟而不妖(谓语 ‚ 濯 ‛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4 五、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并默写全文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 托物言志。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4、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5、文中作者其实是以莲自喻,借莲要抒发什么情感呢?
作者以高洁的莲自况,运用托物言志衬托的手法,名为写莲实则写人咏志,抒发了自己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对浑浊世风的鄙弃。
三、类文阅读:《养竹记》
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
(3)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注释】(1)本:根。(2)体:体悟。(3)虚受:虚心接受。(4)实:充实,充满。
四、作业布置
1、写出有关写莲的诗句。
2、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