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作文4200字

初二作文

1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阅读主题: 备课人:黄润莲

阅读文本: 《短文两篇》

课型: 精读课

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 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4、 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教学重难点

目标1、2、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

一、激趣导入ppt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ppt

1、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2、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三、诵读故事,欣赏感知

1. 初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ppt

(1)提示字音:馨(xin ) 案牍(du ) 苔痕(tai ) 鸿儒(ru )

(2)纠正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3)整体感知:你觉得本文要表达什么主旨?

2. 细读--掌握词语,疏通文意

(1)自读互译

参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结合语境、自我揣摩,边译边批注重点词,讲不清楚同伴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点拨。

(2)掌握词语(点名提问)ppt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疏通文意

教师以第一句为例指导学生直译,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即“加”“换”“增”“留”“删”“调”,以“信”“达”“雅”为原则,学生以此一人译一个句子,相互纠正

2 修改。

(4)文言词语归类

A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B 、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

四、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PPT

二、品读--品味语言,体味情感

1、找出表现文章主旨及描写陋室周围环境的语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2、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陋室不陋”的?是从几个方面来描写的?

(1)、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交往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行为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 作者借陋室要表达怎样的志向或感情呢?这种表明作者志向或感情的写法是什么写法?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或说明道理。

4、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主人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运用引用和反问修辞,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致。

6、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从山水写起,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德”,以“名”、“灵”衬“馨”,暗示陋室不陋。

三、类文阅读:

王欢安贫乐道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四、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

2、考重点词句的含义

3 第三课时 爱莲说 一、导入: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你知道莲花还有哪些别名?(荷花 芙蕖 溪客 碧环 玉环 鞭蓉 水芙蓉 鞭蕖 菡萏 水芝 水华 水芸 水旦)你能说出有关莲花的诗句吗?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翻开《爱莲说》。

二、了解作者、体裁。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 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 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个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本文的体裁。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 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划分朗读节奏。

1、强调生字

蕃( f án ) 颐(y í) 濯(zh úo ) 淤(y ū) 涟(li án )

蔓(m àn ) 亵(xi â) 噫(y ī) 鲜(xi ǎn )有闻

2、纠正朗读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整体感知:本文表达作者的什么思想?

四、按照教学上一篇的方式翻译文章 1、掌握词语(考)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文言词语归类

A 、词类活用: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例句:香远益清

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例句:香远益清

B 、 一词多义:

之: 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倒装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结构助词,的 :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濯清涟而不妖(谓语 ‚ 濯 ‛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4 五、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并默写全文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 托物言志。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4、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5、文中作者其实是以莲自喻,借莲要抒发什么情感呢?

作者以高洁的莲自况,运用托物言志衬托的手法,名为写莲实则写人咏志,抒发了自己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对浑浊世风的鄙弃。

三、类文阅读:《养竹记》

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

(3)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注释】(1)本:根。(2)体:体悟。(3)虚受:虚心接受。(4)实:充实,充满。

四、作业布置

1、写出有关写莲的诗句。

2、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1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阅读主题: 备课人:黄润莲

阅读文本: 《短文两篇》

课型: 精读课

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 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4、 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教学重难点

目标1、2、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

一、激趣导入ppt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ppt

1、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2、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三、诵读故事,欣赏感知

1. 初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ppt

(1)提示字音:馨(xin ) 案牍(du ) 苔痕(tai ) 鸿儒(ru )

(2)纠正节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3)整体感知:你觉得本文要表达什么主旨?

2. 细读--掌握词语,疏通文意

(1)自读互译

参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结合语境、自我揣摩,边译边批注重点词,讲不清楚同伴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点拨。

(2)掌握词语(点名提问)ppt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疏通文意

教师以第一句为例指导学生直译,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即“加”“换”“增”“留”“删”“调”,以“信”“达”“雅”为原则,学生以此一人译一个句子,相互纠正

2 修改。

(4)文言词语归类

A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B 、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

四、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PPT

二、品读--品味语言,体味情感

1、找出表现文章主旨及描写陋室周围环境的语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2、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陋室不陋”的?是从几个方面来描写的?

(1)、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交往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行为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 作者借陋室要表达怎样的志向或感情呢?这种表明作者志向或感情的写法是什么写法?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或说明道理。

4、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主人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5、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运用引用和反问修辞,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致。

6、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从山水写起,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德”,以“名”、“灵”衬“馨”,暗示陋室不陋。

三、类文阅读:

王欢安贫乐道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四、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

2、考重点词句的含义

3 第三课时 爱莲说 一、导入: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你知道莲花还有哪些别名?(荷花 芙蕖 溪客 碧环 玉环 鞭蓉 水芙蓉 鞭蕖 菡萏 水芝 水华 水芸 水旦)你能说出有关莲花的诗句吗?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翻开《爱莲说》。

二、了解作者、体裁。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 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 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个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本文的体裁。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 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划分朗读节奏。

1、强调生字

蕃( f án ) 颐(y í) 濯(zh úo ) 淤(y ū) 涟(li án )

蔓(m àn ) 亵(xi â) 噫(y ī) 鲜(xi ǎn )有闻

2、纠正朗读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整体感知:本文表达作者的什么思想?

四、按照教学上一篇的方式翻译文章 1、掌握词语(考)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文言词语归类

A 、词类活用: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例句:香远益清

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例句:香远益清

B 、 一词多义:

之: 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倒装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结构助词,的 :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濯清涟而不妖(谓语 ‚ 濯 ‛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4 五、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并默写全文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 托物言志。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4、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5、文中作者其实是以莲自喻,借莲要抒发什么情感呢?

作者以高洁的莲自况,运用托物言志衬托的手法,名为写莲实则写人咏志,抒发了自己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对浑浊世风的鄙弃。

三、类文阅读:《养竹记》

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

(3)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注释】(1)本:根。(2)体:体悟。(3)虚受:虚心接受。(4)实:充实,充满。

四、作业布置

1、写出有关写莲的诗句。

2、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相关作文

  • 2012年上海初三英语一模--作文作文6900字
  • 1 长宁区初三英语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VII. Writing (作文) :(共20分) Write at least 60 words about the topic "Everybody needs help". (以"每个人都需要帮助"为题写一篇不 ...

  • 2012年上海市各区县初三英语一模试题分题型汇总[作文]作文6800字
  • 长宁区初三英语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VII. Writing (作文) :(共20分) Write at least 60 words about the topic "Everybody needs help". (以"每个人都需要帮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

  • 作文作文2400字
  • 1 听力训练 1一.认真听老师读短文,完成下面练习. 1.短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请列举至少四种写在下面. 2.请写出文中描述春天的色彩缤纷所使用的词语(不少于3个) 2二.认真听老师读短文,完成下面练习. 1.文中的"千斤"这句话是谁说的?( ) 2.下面3个题目,那个可以做这 ...

  • 中考作文作文3100字
  • 2011年中考英语作文预测10套 Write at least 60 words about the topic "An argument with xx(you parent classmate,friend-)".(以" 我和某某的一次争吵" 为题写一篇不 ...

  • 狗王梦游阅读短文答案作文300字
  • 篇一:狗王梦游阅读短文答案 篇三:狗王梦游阅读短文答案 篇四:狗王梦游阅读短文答案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是你的你就得不到, 踏踏实实做好该做的事才会走出自己的路, 才是对的路, 才是对的方法篇五:狗王梦游阅读短文答案 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如果看到一个人在梦游,千万不要去叫醒他,因为如果把他叫醒 ...

  •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学反思作文600字
  • 此时此刻, 我特别想说一个词是"爽", 因为我几篇课后感工程补写工作即将完成, 只剩下一篇文章没写好.乘着兴子, 一连写好第四单元两篇课后感与补完第二单元的文言文的课后感的情况下, 看看时间还只有九点, 我想在今晚把剩下的最后一篇要补的<短文两篇>课后感也写写好, 了 ...

  • 短文小训练作文3200字
  • 一.句子训练. "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意思是说 [ ] A .果树把小朋友的脚绊住. B .小朋友们太喜欢吃水果了. C .秋天的水果太香甜,吸引着小朋友不想离开. 一.你会填吗?试试看! 在学校里,我是( ):在足球场上,我是( ):在马路上,我是( ):在商店里,我 ...

  • 一年级作文作文1300字
  • 作 文 姓名: (一)春天的田野很美啊!柳树发芽了,桃树开花了.青青的小草悄悄地草泥土里钻出来,地上像插遍了密密的松针.金黄的油菜花,引得蜜蜂来回地飞舞. 1.短文共有( )句话. 2.这段话主要写了( )的景色. 3.这段话表示颜色的词有( ) .( ) (二)动物的尾巴各有各的用处.鱼的尾巴像船 ...

  • 精彩的人生短文作文800字
  • 精彩的人生短文 导读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70多年前写的一篇只有四百多字的短文.首次在美国发表的时候,引起全美国轰动效应,成千上万的读者把它抄下来当作座右铭收藏,许多中老年人把它作为安排后半生的精神支柱. 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在指挥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办公桌上始终摆着装有短文<年轻>复印 ...

  • 阅读短文训练作文4600字
  • 1 阅读训练1: 在路上,公鸡碰到了一匹驮粮食的老马,伤心地说:"老马伯伯,我去和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他们为什么都不理我呢?"老马说:"因为他们懂得,美不美不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 1.这一段写了 和 的事,这件事发生在 . 2.用&quo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