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秋色
设计背景与理念:
应山口中学语文组的邀请,前往山口中学上一堂作文教学交流课。为了给老师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实例,也为了增强学生对作文课的兴趣,扩宽学生的思维,让其学会积累素材、学会适用的写作技法,故设计了本堂作文课。“一路秋色”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训练参考命题之一,指导与写作的难度适中。在课堂环节设计上,由自己从思游一路到山口的所见导入,引出作文题,再引导学生审题,突破难点。然后抓住“一路”与“秋色”,指导学生选择材料,突破重点。且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知晓“一线串珠(冰糖葫芦)”法的构思方法。然后由线索中的抒情线引入主题的探讨,在完成选材环节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加强启发引导,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最后,归纳写作时的注意事项,再
次打开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因素,指导学生理解题目含义;
2、通过启发提问,打开学生思维,探讨写作题材。
3、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线索,并了解一线串珠的构思方法
4、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主题(由“线”联系)
教学重点:选材与构思
教学难点:审题与立意
教学方法:
问题启发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归纳小结
教学过程:
一.
指导审题 1.
理解“一路”的含义。(范围) 地点的变换
时间的推移
2. 理解“秋色”(内容)
秋天的景色、气象——风光景物、风土人情„„
二. 指导选材:
1. 问:你思考的“一路”从地点的转换来说,是从哪里到哪里呢?
从家里到学校;从山口到梅城;从山脚和山顶;
从田野到果园到树林 ;从北方到南方
追问:如果从时间的推移来看呢?
从幼时到现在;从乞巧节到重阳节
从古代到现代(从诗人、作家或其文学作品)
2. 问:这“一路”,你又见到了哪些“秋色”呢?
抓住秋的景物特征:秋天代表性景物:红枫、霜叶、落叶、菊花、桂花、枯藤、花生、稻谷、红薯、玉米、辣椒„„秋风、秋雨、秋阳、秋天的几色(红黄蓝); 抓住人物的活动:赏景时人的活动与心理:秋天人们的活动(小孩、老人、农民)„„
三. 问:刚才,我们列举了这么多的“秋色”,用一条什么线把它们
联系起来呢?(换一个角度提问:这些秋色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你对这些“秋色”有什么感受?)介绍一种构思方法——一线串珠(冰糖葫芦)
明确:时令:秋;地点:一路;景物:色——“红,蓝,黄,暖,冷”
感情:爱。
四、我们分析线索的时候,就知道了有一条感情线,表明我们对“一路秋色”的感情, 那么,有一些什么感情呢?
五、归纳注意事项:
这是一篇写景为主的文章,表达方式应该以描写为主
描写景物与人物,需要调动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为了是内容更加丰富,文章中可以用春色、夏景、冬景做衬托,以突出“秋色”
六、学生列提纲(有时间就展示)
七、课后自主完成作文
附教学反思:
上完之后,静下来反思,觉得有如下一些成功之处:
第一:最成功的是课堂的生成,特别感谢那位说对秋天的感觉是“悲伤”的学生,是他让这堂课有了最精彩的生成。
第二:启发式引导是成功的,并且启发提问环环相扣。
第三:和学生的互动恰到好处。
第四: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激情满怀的,也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热情。
第五:灵动的课堂体现了老师的睿智,老师的思维总是随着学生在转,其课堂机智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六:最后注意事项的强调,让这堂课也精彩到最后。课结束了,听课的学生与听课的老师还沉浸在课堂之中。
不足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
一、
普通话是无法克服的障碍; 二、
板书还不怎么规范。 三、
课堂语言可以更精炼。 四、
可以设计小组合作的环节,发挥小组的集体作用。
一路秋色
设计背景与理念:
应山口中学语文组的邀请,前往山口中学上一堂作文教学交流课。为了给老师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实例,也为了增强学生对作文课的兴趣,扩宽学生的思维,让其学会积累素材、学会适用的写作技法,故设计了本堂作文课。“一路秋色”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训练参考命题之一,指导与写作的难度适中。在课堂环节设计上,由自己从思游一路到山口的所见导入,引出作文题,再引导学生审题,突破难点。然后抓住“一路”与“秋色”,指导学生选择材料,突破重点。且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知晓“一线串珠(冰糖葫芦)”法的构思方法。然后由线索中的抒情线引入主题的探讨,在完成选材环节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加强启发引导,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最后,归纳写作时的注意事项,再
次打开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因素,指导学生理解题目含义;
2、通过启发提问,打开学生思维,探讨写作题材。
3、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线索,并了解一线串珠的构思方法
4、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主题(由“线”联系)
教学重点:选材与构思
教学难点:审题与立意
教学方法:
问题启发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归纳小结
教学过程:
一.
指导审题 1.
理解“一路”的含义。(范围) 地点的变换
时间的推移
2. 理解“秋色”(内容)
秋天的景色、气象——风光景物、风土人情„„
二. 指导选材:
1. 问:你思考的“一路”从地点的转换来说,是从哪里到哪里呢?
从家里到学校;从山口到梅城;从山脚和山顶;
从田野到果园到树林 ;从北方到南方
追问:如果从时间的推移来看呢?
从幼时到现在;从乞巧节到重阳节
从古代到现代(从诗人、作家或其文学作品)
2. 问:这“一路”,你又见到了哪些“秋色”呢?
抓住秋的景物特征:秋天代表性景物:红枫、霜叶、落叶、菊花、桂花、枯藤、花生、稻谷、红薯、玉米、辣椒„„秋风、秋雨、秋阳、秋天的几色(红黄蓝); 抓住人物的活动:赏景时人的活动与心理:秋天人们的活动(小孩、老人、农民)„„
三. 问:刚才,我们列举了这么多的“秋色”,用一条什么线把它们
联系起来呢?(换一个角度提问:这些秋色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你对这些“秋色”有什么感受?)介绍一种构思方法——一线串珠(冰糖葫芦)
明确:时令:秋;地点:一路;景物:色——“红,蓝,黄,暖,冷”
感情:爱。
四、我们分析线索的时候,就知道了有一条感情线,表明我们对“一路秋色”的感情, 那么,有一些什么感情呢?
五、归纳注意事项:
这是一篇写景为主的文章,表达方式应该以描写为主
描写景物与人物,需要调动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为了是内容更加丰富,文章中可以用春色、夏景、冬景做衬托,以突出“秋色”
六、学生列提纲(有时间就展示)
七、课后自主完成作文
附教学反思:
上完之后,静下来反思,觉得有如下一些成功之处:
第一:最成功的是课堂的生成,特别感谢那位说对秋天的感觉是“悲伤”的学生,是他让这堂课有了最精彩的生成。
第二:启发式引导是成功的,并且启发提问环环相扣。
第三:和学生的互动恰到好处。
第四: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激情满怀的,也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热情。
第五:灵动的课堂体现了老师的睿智,老师的思维总是随着学生在转,其课堂机智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六:最后注意事项的强调,让这堂课也精彩到最后。课结束了,听课的学生与听课的老师还沉浸在课堂之中。
不足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
一、
普通话是无法克服的障碍; 二、
板书还不怎么规范。 三、
课堂语言可以更精炼。 四、
可以设计小组合作的环节,发挥小组的集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