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作文入门教学初探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一个这样的认识:作文教学是一个难点,作文入门教学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开展作文入门教学呢?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面对“教会小学生写作文”这一课题,教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也应不例外。因为,“教会小学生写作文”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不可回避的职责和任务。
怎样“教会小学生写作文”,从小打好这一项重要的语文基础呢?我以为,最根本的问题是对“小学生作文”的内涵有个正确、准确、明确的认识,进而用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去开展作文教学工作,方能使小学作文教学走出目前的困境,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新境界。
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认识,与同行商榷:
一、展开想象,引入意境
教《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我先出示课件,用形象而美丽的动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丰富学生的想象,使之有身临其境之感。接着,两人一组练习直接对话,再让学生戴上头饰上讲台进行即兴表演,使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都获得愉快的享受。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被激起的情绪,进行拓展练习:以“老山羊走后会
发生什么事情”为开头,续编故事。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乘着东风,让他们把刚才说的加以整理写下来。有的写狼最终被猎人收拾了,有的写狼在陷阱里饿死了,有的写许多小动物一起痛打狡猾而凶恶的狼,有的写老山羊教育儿女们要机智勇敢,不要上了坏人的当„„看了他们的习作,真是令人忍俊不禁。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有一次,上课铃响后,我刚走近教室,就听见里面热闹非凡,就连眼保健操的广播响起都未能使教室安静下来。我灵机一动,干脆晚点进教室,等他们尽情地闹一闹。过一会儿,我一手撑腰,一手使劲地锤脑袋,还不停地咳嗽、呕吐,一副病态走进教室。刚一进去,教室里立即安静下来,目光都投向了我。于是,我发话了:请同学们把刚才的情景写下来,并提示:上课铃响后,你干了什么?说了什么?同学们在干什么?说什么?老师进来后,老师的表情如何?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这样,他们有话可写,写出了真话,表出了真情。
三、抓住情境,引导观察
小学低年级作文入门教学,往往是从观察训练起步的,而根据我的体会,开始对小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时,切
莫要求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要尽可能把观察范围缩小,引导学生具体观察“一个”事物。只有集中精力“眼观一路”,才能观察透彻,作时才有话可写。为此,我还经常抓住突发事情,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如有一次上着上着语文课,忽然,校外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震耳欲聋的声音使得人无法上课。小朋友也热闹起来,有的站起来向窗外望去,有的大叫,有的用手蒙住耳朵„„我呢,也就顺水推舟,抓住机会,利用此情此景,引导学生观察当时的情景,并提出要求,回家写一篇观察日记。结果大部分学生写得较好。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我想起了星期五上语文课发生的事情,心里挺烦的。为什么烦呢?因为老师正讲得起劲,我们听得正有趣的时候,忽然,外面噼里啪啦地响起了好大的鞭炮声,老师讲不成课了,我们听不成课了,老师生气地坐在椅子上。同学们有的叫起来:吵死啦!有的捂住耳朵。我呢,也捂住耳朵,瞪大着眼睛观察同学们。鞭炮声响了好久,终于停下来了。刚可以上课,下课铃又响了!唉!我们真倒霉!
通观孩子们的习作片段,虽然非常稚气,但入门作文能写出这个样,已很令人高兴了。
此外,鼓励学生读书,指导学生读书,教会学生从无字处读书都是引导学生作文入门的好方法。学生学会了读书,就会永远摆脱“无话可说”的可恼,读书能理解得更深刻,写作会有说不完的话,“作文难”、“作文差”的阴影将被彻底驱散!
愿小学生作文这朵“心灵之花”,在我们小学生的笔下也能散发醉人的清香
写好作文批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批改是个老课题,有许多有益的理论探讨经验总结是值得借鉴的。从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对 “ 批改 ” 这一环节上的问题有必要再作些探讨和研究。作文能力的训练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作,二是修改。文成于思,文成于改。修改应是学生自己的事。可以说,凡是不会修改的人,他自己也就不会写作文。学会修改作文很重要,学生要在长期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这种能力。 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水平的逐渐提高,同教师准确、全面、公正的评语密切相关。本文对作文评语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如何写好作文评语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作文批语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文批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师生双向交流的文字形式,是教师对学生写作热情的回应。从学生的作文心理看,学生每次作文后,最急于知道的就是教师对作文情况的反馈,以从作文评改的批语中找到自我和学业的成就感,所以,教师作文评改的批语中每句话都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的心理,关切着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信心。写好作文批语,对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毅力信心,端正学生人生态度,完善学生人格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牢牢掌握作文批改的艺术,从而更好地完成作文教学。
二、如何写好作文批语:
1 、认真赏识的批改态度:
爱默生曾经说过: “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 教师首先应当摆正心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学生作文,一两节课,成文一篇,也非易事。在他们看来,是努力写出的,已达到自己的较好水平。送给老师批改,是期待着老师的肯定或指正,以便从中汲取力量与启示。对于教师来说,批改时则应以正面评价为主,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批语,看到成绩与进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如果否定过多,不仅无此必要,也易使学生丧失自信,抑制创造力的发挥,甚至对教师的批改产生误解乃至反感。哪怕是差生的作文,只要教师怀着热爱他们的感情仔细阅读,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优点,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写得真实,全是自己的语言,没有抄袭;没有完 全按照 老师讲的模式写,有自己的创造;有一两个事例选得很特别,是别人不注意、不常用的;有一处恰当的引用了格言、歇后语或名人名言;语言朴实,没有任何修饰和雕琢的痕迹;全是白描手法,开门见山,没有铺陈和渲染 „„ 找到这些优点,在作文评价时给予表扬,并适当地给予充分的鼓励。老师们不妨细心观察,表扬后的学生学习劲头倍增。
作文的主体是人,作文不可无我,作文评改中也要大力提倡爱护 “ 我 ” ,尊重 “ 我 ” ,张扬 “ 我 ” ,以此为突破口,改变作文评改中的被动局面。要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引导学生用心灵体味人生,用人格抒写人生,因此,教师在作文评改中就要确立学生主体的意识,摆正自身位置,教师不是学生作文的局外人、居高临下的评判者,而是学生作文的参与者、与学生一样的生活体验者和学生思想的交流者。 2 、批语要有鼓励性: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私塾老先生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发现有三篇不同寻常的作文卷,他分别给他们加上评语。第一篇写了标题后,只写了一个 “ 夫 ” 字就没了,他评曰: “ 大有作文之势! ” 第二篇仅有标题,连 “ 夫 ” 字也没有,他评曰: “ 引而不发,妙也! ” 第三篇干脆白卷,连标题都没有写,他还是给他加上一个评语: “ 清白可喜。 ” 这当然是个笑语,带着某些讽刺意味,但笑过之后,逆向思考一下,我认为它还颇有一些启示意义,那就是写作文批语时注重掌握鼓励的学问。教师的眼睛不能专找学生的不足,还应发现优点给予鼓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作文不一定是老师教出来的,但可能是教师鼓励出来的。人常说,教育的艺术,说到底是一种鼓励的艺术,写作文评语也是如此。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评语中贯彻鼓励性原则,敢于鼓励,善于鼓励。教师批改作文不是法官判案,不必那么拘泥,可坚持鼓励优点但不纵容缺点的做法。茅盾上小学时,老师在他的《宋大祖杯酒释兵论》的文末,写下这样的批语: “ 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 ” 在《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的文末,该老师的评语更为精彩: “ 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泄地,无孔不入 „”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少年的茅盾该是如何受其感发和激励。
说起批改作文,很多语文老师就感到颇伤脑筋,特别是在写作文评语时,我们往往轻率为之,三言两语,以“见红”为原则;或者套话连篇、空洞无物;或者用写鉴定、做总结的语言,严肃而呆板,学生读起来索然无味,评语的教育功能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笔者认为,作文评语是教师与学生笔上交谈的有力工具,
是 沟通师生的桥梁 。好的评语,对学生大有裨益。教师把要对学生说的话写在作文本上,使学生有时间去回味去咀嚼,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交流的难得机会。在实践中,笔者对怎样写作文评语有几点粗浅的体会,现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平等交流,鼓励为主。
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劳动成果,改变居高临下的面孔,以平等的身份坦率地与学生交流,把一片真诚浓缩在评语中,就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他们也会在作文中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喜怒哀乐,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从而写出一篇篇内容丰富、情感真实的好作文。如写考试压力,成长烦恼,心里秘密,上网经历,喜欢异性„„在批改时,我们应民主沟通,努力深入学生内心,参与他们的心灵漫游。如我班的李红菊,她在作文中写道:“我是一名留级生,老师和同学们一定觉得我是个中考失败者„„我总是抬不起头来,我害怕大家的眼神。”我引用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劝勉她不要理 会少数人的误解,同时也写了一段话“„„愿一切烦恼都随晚风飘散,明天头上又是一片晴空”规劝她不要多愁善感,要抬起头来,找回自我。接下来的几次作文中,她都附上一段话与我笔谈,直至重新活泼开朗起来。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强,引导他们写作应循循善诱,与之平等交流,而不是以权威面孔对立否定或乱棒打死,这样只会挫伤学生的自觉性,直接影响学生下次的创作欲望。如: “但这是你自己写的吗?”“表达不清,内容简单。”“不符合要求,重写!”“文章写得很平淡,像一杯白开水,无味!”等 不堪入目的字眼。对于学生作文,我们要善于“无中取有”,找出其闪光点,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对于 缺点,我们应具体指出而不失委婉。下评语时要满怀深情,以充满爱的评语,用饱蘸感情的红笔,抒写对学生的期望、关怀和抚爱,让学生从中获取进步的信心与力量。
二、有的放矢,评点到位。
写作文评语是一件颇费脑筋的事。写些什么能够恰如其分?怎样写学生更能接受?怎样说更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热情?面对不同学生不同特点的作文,怎样的评语才能避免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这些都需要教师绞尽脑汁,用心琢磨。绝大部分学生相当重视老师的评语,愿意按照老师的指点去做。这就要求教师在评语的撰写上要格外用心,看准问题,抓住关键,点明要害,指出方法。
由于工作繁忙,我们在下评语时往往求简、求省工,不痛不痒,语义不明,甚至妄下断语。更有甚者,在桌旁放几页“作文评语集锦”,读完就“拈”几句放在作文本上敷衍了事。比如“本文结构完整,但层次不清” “应写得再具体些”“还可以”„„层次有何混乱之处?怎么写才具体?“可以”是个什么程度?对学生来说,这都是需要指明的问题。那样的评语学生要么看不懂,要么看懂了不知如何修改,此外还会让学生失望,伴随而来的还有对教师责任心的怀疑。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评语能让学生警醒,给他们指点迷津,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而产生思索的冲击,并从中悟出修改之道,逐渐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评语幽默,富有文采。
文明得体的幽默,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激发爽朗的笑声,同时也可以在笑声中让学生心神领会,明白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改正,不再重犯。我班李刚写字总喜欢写特长的撇、捺、竖,很不整洁。我评道:“看你的字还真累人,长枪短棒,刀光剑影,弄得人心惊肉跳,你能饶过你忠实的读者吗?”有一女生习惯写在格子线上,且不成行,我批道:“请把字写在格子中间好吗?既不要上爬下坐,也不要左挪右占,请记住,侵略乃不义之举也。”如此等等,幽默中见师情,学生在笑声中接受了意见。有时还可以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代批语,如发现有抄袭之嫌的作文,就用上“似曾相识燕归来”,语言质朴自然的就用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好的评语本身就应该是一篇富有文采的美文,妙笔生花,点石成金,能让学生模仿、借鉴和欣赏,让学生满怀敬仰,又深觉知心,既给学生以美感,让学生带着欣赏的心态去阅读体会,又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关于学生作文难的问题,语文教师都心有体会。不少学生写的作文不是偷梁换柱、胡编乱凑,就是虽也尽力去写,但高谈阔论、空话连篇,净写些陈芝麻烂之事,没有一点新鲜感,使人看得直打瞌睡。针对这个问题,我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细心观察,鼓励他们积累与思考,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以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 语言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没有一定数量的美句名篇储备,这样腹中空空毫无写作素材而硬要挤出几百字的作文来,那只能是缘木求鱼了。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佳作美文,写人、叙事、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形式美、形象美和意韵美。而思想品德课本中的美文名句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写语言文明的谚语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写比较评价的名句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还有珍惜时间和描述青春的的优美句子“当错过太阳时,你在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泰戈尔”“青春是一串多彩的风铃,它时刻在召唤着自由的风;青春是一匹骏马,跑起来四蹄生风;青春是一首金曲,唱起来红光满面;青春是一段劲舞,跳起来彩霞满天;青春是一串笑声,笑起来连上帝也羡
慕。”„„ 在学习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多层次的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平时我要求学生每天自由读1至2篇课外文章, 并做读书笔记,摘抄优美句子或写写读后的感受。值日生每天在黑板上抄写一句名言或一句优美的句子,班里每个学期举行一次名言背诵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积累了很多知识,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二、 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手记中提到“写日记是道德长跑”。而我认为,写日记不仅是道德长跑,还是作文长跑。每天把自己的收获、感受或身边的人和事写下来,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身边的问题等,能够做到行笔如流水,在最短的时间里写完日记。这是作文材料的来源和积累的有效方法,也是走上写作成功道路的关键。以前作文,学生因没有材料可写,硬要编造一些与自己毫无联系和瓜葛的人和事。父母本来还健在,却把自己写成可怜的孤儿;这地方本来就没有公共汽车,却要说成每天坐公共汽车上学。假话、空话连篇,还出现了成百上千抢救落水儿童、扶老奶奶过马路、学雷锋给老人让座的作文,一看就让人生疑,显得很不真实,根本没什么真情实感可言。其实大家身边都有好多耳闻目睹的事值得写,如果平时都注意观察,去发现身边的人和事,作文时根本用不着挖空心思到天南地北去搜索材料了,有了“米”还怕“巧妇”做不出好饭来吗?
三、给学生写作的空间
一是课内完成。老师多给学生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气呵成,不打草稿。因为时间短,学生只能在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审题、选材、构思,画出快速作文图示,然后用35到40分钟的时间完成650字左右的作文。刚开始总有些学生完不成,可通过一次次的练习,这些学生也慢慢地提高了写作速度,都能在一节课里完成一篇不错的的作文。为了让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我要求学生每次写好作文后都先由同学互评,每一篇作文必须给3位同学帮批改,同时每个学生也必须帮其他3至4个同学进行作文批改点评,并在评语后面写上点评者姓名。我教给他们从谴词造句、篇章结构、选材主题等方面进行旁批和尾批的方法。我发现学生都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征、知识水平、人格尊严,都有其自主作用和独立倾向。在同一篇作文中,有的认为选材好,构思新颖;有的为小作者的精神加以褒奖;甚至还有的为文中的小人物出计献策等等。对于写得不大好的作文,学生在互相鼓励的同时,还敢于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努力方向。我不得不佩服这些学生的认真与细致。后来我们都惊讶地发现学生的评价与教师的有的出自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课外自由作文。我要求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及时写下来。让学生在课外自由练笔,尽可能的发挥其积极性和自主性。与此同时,老师再把课内写作指导的内容灵活机动的渗透到学生的课外练笔中去,让练笔在正确有序的模式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让学生依据课内之所学,在课外的练笔中大胆的展现身手,用课内的方法从生活中写出文章来,让课外练笔成为学生思想自由驰骋的天空。在这里,他们既可以写同学们的喜怒哀乐,也可以写世间的人情冷暖,还可以描绘周围景物和路人相貌,甚至记录泼妇骂街等等。一句话,就是要写尽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一片灿烂的天空,写出自己的风格。
四、新颖的题材+优美的语言+独特的构思+亮丽的标题=好文章
一篇好作文除了要有新颖的题材、独特的构思外,生动的描写会使文章熠熠生辉。其中,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展开丰富的想像进行生动的描写,更是妙笔生花。
培养学生在写人叙事作文中善于抓住人物的描写真不愧为作文成功的妙笔。对人物的描写有多种方法,其中语言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就很不一般。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人物对话很重要,对话是人物性格的索引。”它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作文是用来反映生活、为生活服务的,只有立足于生活的写作,文章才可能生动活泼。语言描写也是如此。培养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人物的神态表情、体态语言和音色、音量的变化,在写作时要让人物的语言具有生活化的鲜明特点。只要在生活中多留意,善于捕捉,用眼睛去看观察,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就必定能够写出鲜明生动、富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来。环境描写也是文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常常能起到烘托或反衬的作用。例如《最后一课》一文中,法国作家都德笔下的一段描写“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它不仅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小弗郎士的无忧无虑和天真幼稚,还点明了普法战争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借助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练习或课堂作文中,这是掌握学习方法的一种途径。
好标题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如果能起一个好标题,必定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拟题时首先要明确拟题的基本要求,力求做到确切、简洁、新颖。有的能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或地点,有的能点明事情的发展或暗示事情发展的结局,还有的能揭示文章的主题。我常常在班里进行拟题的基本练习,给学生一个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让他们思考几分钟,然后上黑板把自己拟的标题写出来。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到一会,黑板上就写满了各种各样的标题。接着再选两三个标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拟题和写作思路,这样学生还可以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真是一举两得。我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注意进行提炼归纳,给它们配上个题目,再比较学过的课文,读过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给它们另设计一两个题目,细细推敲,这样,拟题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五、多给学生展示习作的机会
发表欲,是学生共有的心理。学生总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绩展示给大家。即使是差生,表现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班上朗读,这是口头发表。还要做好精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内容有: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交流的内容要体现出是自己最满意的一次演讲。每节课训练1人,轮流演讲,要求人人能上台表演。通过演讲,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提高了。除此以外,还以大组为单位办小手抄报,每半个月出一期,让每个人都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收到小报上、贴到墙上,心里真是比吃上蜜糖还甜。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写出好作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辛勤耕耘有了收获,自然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极大的兴趣。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我发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练笔,作文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班级里形成了一种喜欢作文的氛围。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不歇”。我鼓励学生让生活走进作文,用自己手中的笔来描述生活。其实,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并非易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只要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
勤积累,多思考、多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摘要:初中作文内容仍以记叙为主。主要是写人、记事和描写景物。农村的中学生由于见识不多,课外阅读极少和知识不够丰富,导致了学生怕做作文,感到作文难写.写起来总是咬着笔杆冥思苦想,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无处下笔。即使写出来也总是口号式的几句,空洞无物,无真情实意。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作文,竟是如此的程式化:大体一致的构思模式、基本相同的名例、惊人类似的点题、三四百字的应付之作、80%以上的厌“作文”率。一个个生机勃勃的青少年面对作文的“哑口无言”、“缄口不言”很清晰地在告诉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我们教育出了问题,我们扼制了他们的个性,窒息了他们的母语感悟能力和文学才情,他们不愿写,即便写了,也不是用心真心之作,我们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做文”的虚伪。这就引起了我们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深深地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爱上写作,写出富有灵气、“言为心声”之作,让我国几千年的文学之河奔腾不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讲求艺术性,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艺术的效果是最佳的;教学艺术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是灵活多样、形象生动的;教学艺术既遵循了教学规律,同时还富有创造性和美感;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中所力求达到的一种教学境界,这种境界的教学不但有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而且还像一个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更能让教师本人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愉悦。针对作文教学现状,我们立足课堂,进行作文教学艺术的研究,就是为了促进教师提高各种素养,熟练地把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按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可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把作文教学的备课当作是一门艺术。
作文教学的备课,与其它的课文的备课是不一样的,重点备学生在审题、立意、结构、语言掌握上所会出现的问题,重在备怎样教学生写,在“写”字上下功夫。
而且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尝试备课时教师写下水作文。写作提供范文,为学生提供模仿的对象,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成功。模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使学生逐步走出模仿,写出有创意的新作。
2、把“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当作一门教学艺术。
采取各种方式,如表扬,竞赛、讲作文故事、推荐优秀书籍,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抓住他们好奇心、好胜心、,增加他们的写作兴趣;利用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喜爱语文课。在语文教学中,变满堂灌为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处处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大量课外材料的阅读,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3、把教给学生寻找素材作为教学艺术。
我们尝试了以下研究:一是作文素材的寻找方法的研究。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素材;二是作文素材的指导课研究。在作文的指导课的研究上,课题组成员努力改变教学方式,努力改变自己的角色。将作文指导课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灵活处理。有时,将语文课完全与作文联系在
一起,即时作文。教师不再是一个“号令者”而是一个引导者、设计者。千方百计创设情景,根据单元组的要求,提前给学生孕育素材,激发学生到生活身边中去找素材,然后用文字沟通表达,使身边生活成为习作的需要者。让作文指导课“无时不有”;三是作文素材的选材技巧的研究。学生的选材往往是无轻无重,抓不住重点,有的把听到的,看到的生活周围的事情象记流水账一样滔滔不绝,没完没了,忽视了选材的技巧,也就是不会选材。
4、把作文的评改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艺术。
对于批改作文,我们尝试了一些办法:
分组轮流批改、讲评。把班级学生分成几组,每次作文由各个组负责收交、批改、评讲本组的作文,每周轮换一次。然后教师把学生批改的作文评语总览一下,和负责组长商讨这次作文的写作情况,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制定下次作文的写作计划。讲评课由这几位负责人按次序评讲,并示范读范文,最后由全班同学评出最优秀组,教师作好记载,一学期结束,给成绩好的小组进行奖励。经过这样的作文批改、评讲、奖励活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很高,每次作文都认真写,以图超过其他组,写作的热情和兴趣也高涨起来了。
口头评改。把学生的作文看一遍,分出几类作文,找出有代表性的五六篇文章,在讲评课上,由教师或学生读作文,由学生口头评改作文(有时由教师参评)通过这样的口头评改,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通过口头评改别人的作文,可以学习别人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被评改人则可以采众家之言,完善自己的作文。
5、把丰富学生写作底蕴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艺术。
(1)广泛阅读书籍,汲取精神营养。
一方面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推荐优秀阅读篇目,让学生畅游书海,及时把优美的富有哲理性的语句摘录在“采蜜集”上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另一方面,开展“书香班级,充实精神世界”活动,并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如:设立阅读欣赏课、设立图书角、开展“我和好书交朋友”的小报、板报比赛、开展“快乐书事”作文比赛等。
(2)走进神奇自然,培养观察品格。
“象牙宝塔”式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充满“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语)而走进大自然的学生则不然,春天的第一丛嫩绿,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秋天的苹果林,冬天的鹅毛雪,无一不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时候,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品格提供了契机。
(3)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储量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具体的做法是:“眼”多看。看有益的电视节目,看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看街市上和校园内的广告与海报、通知与启事、公约与制度。星期天走出户外,看球赛、搞调查、观菊展、赏花灯。“耳”勤听。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快板、评书,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口”常开。评名作,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吟唐诗宋词,背现代名篇;尝试即兴采访,练习口头作文。
长期以来, 由于教育改革和教学方面的原因, 使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水平普遍低于城市中学。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成为困扰广大农村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 办学条件差, 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匮乏,没有养成自觉读书的良好习惯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落后, 农村中学的图书存量有限,分类不全且更新缓慢,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严重匮乏,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滞后、多数学校还没有校园网,阅读材料远远落后于城区中学, 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语文教学要求
2农村教师写作水平有限. ,缺乏必要的岗位培训,语文教学水平有待于提高
我国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由于缺乏上岗培训,对写作理论基础掌握较差,作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主导者的农村语文教师,缺乏系统和全面的作文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培训, ,写作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严重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在作文教学中, 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失当、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的现象, 以致于使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对写作文不感兴趣或无从下手,学生写作水平越来越差,就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素质有待于提高;二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必须加以改进。
3师生共同缺乏与外界沟通,屈限于固定的生活空间。
农村师生长期生活在乡村,受生活环境的制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一般都走不出校园,外出少、阅历浅、视野狭窄,对外界缺乏了解和沟通,面对我国向市场化、信息化迈进的今天,无法感知日新月异的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师生的文化积淀未能与时俱进,跟社会共鸣,长期繁重的工作使得绝大多数教师身心过于疲惫,特别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重理轻文的社会思潮,无形中让学生放缓了写作的步伐,导致学生作文的素材贫乏,只能局限于校园、师生或家庭生活之间,作文的立意低,难以出新作品,优秀作品。教学质量受制于区域间交流与合作。
4. 家庭文化环境也是影响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在写作方面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 由于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低, 一般家庭的父母只要求
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 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高低,特别是作文水平如何? 他们不知道从那些方面去关心,而且能力有限。
5. 教学方式单一, 训练呆板, 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
在写作教学中, 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注重环节训练、不注重写作积累; 注重写作技巧训练、不注重语言基础训练,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正确使用; 语言贫乏, 作文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和审美感。学生的写作水平总是提不高, 更谈不上素质培养。而新教改要求在作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从素质教育的教育来看,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生理与心里、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人格等因素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发挥。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
二、提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质量的对策
在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学, 要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根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业 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农村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提高自身水平, 以便于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写作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 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 是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 作文就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对写作具有不间断的冲动性, 达到心理上由于强烈刺激而引发的激情状态, 会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引导学生喜欢作文, 学生才会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 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把" 老师要我写" 变为" 我要写" 的自愿自觉行为。
3. 指导学生摸仿写作,强化训练。
作文是创造性的工作, 中学生所处的阶段决定了他们在学写作前, 需要吸取别人写作的方法和经验, 即模仿。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有法可循。模仿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 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 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 也应加以肯定。
模仿包括:文章好的句子、段落、篇章、、结构、立意等。学生的摹仿力很强, 只要细心指导, 仿写文章也一定会成功。模仿写作, 可为学生写作文夯实基础。 4把握阅读. 、积累和观察三个重要环节
写文章的过程, 其实是一个调动思维, 运用材料的过程, 学生要写出好的作文, 必须积累大量的材料。首先, 要下苦功夫读书背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从三个方面说明了读书、背书对于提高写作能力, 写出好文章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文章是由字、词、句、片断组成的,只有具备了丰富词语、词汇, 具备了表达的基本功, 具备了丰富的史料、知识、道理、信息,并借鉴别人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 写景状物, 议论抒情的, 才能写出生动完美的文章。其次, 在进行课文讲解时, 要以课文为范本, 将课文中的语言、语法、句法和文章结构知识变成学生的写作素材。要求学生加大写作知识的拓展、积累。积累材料的渠道还有很多, 如阅读报刊杂志、名篇佳句、优秀作文和网上资料等,都能开拓思维,在教学实践中, 发现不少学生写文章无话可说,找不到素材,究其原因是由于农村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活动范围小,交际有限,阅读的局限性很大
5实现作文教学走向社会化
一是促使学生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是在主体地能动地作用于象物的过程中感受、认识事物,掌握工具,形成能力,改造外界,同时也改造自身的。学生作文的能动性表现在通过书本知识--其实也是古今中外的社会知识--及其由浅入深的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而形成的综合性感觉,对作文社会化产生积极影响。因为作文的生命孕育于社会生活,发育于社会生活,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生活。这样,作文社会化的教学就引导着学生走认识与体验相结合、评价与表述相结合、作文与改造社会相结合的道路。
二是引导学生进入信息化社会 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又是传播社会生活信息的重要载体。从原始的口耳相传,至文字记载,直至现代的影视广播和当代的电脑联网,作文在这些社会生活信息传播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不管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慢、手段的优劣、质量的高低,但都离不开作文这一媒介。何况,现代社会已发展到信息化时代,更需要社会化的作文。因而,现代作文教学社会化是引导学生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基石。
三是为学生成为社会化的人奠定了基础。 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格调情感不同的语文名篇,阅读了大量的反映各个时代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的优秀作品,并且指导学生逐步去学会观察和分析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从而根据某些要求去作文。而作文的第一要素就是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的真实生活,学生不仅流露自己的心声,而且必须合拍于社会心声,不仅自己确立该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而且也必须对社会的美好的人事起鼓励与及倡导作用。
6作文素材来原于现实社会,又为现实社会服务
然而,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 是作文的源泉。因此, 我们要指导学生去观察,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掌握大量的生活信息, 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 让其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习作,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自由命题、自主选材, 表达真情实感。
7加强写作练习, 教给学生写作技巧
写作练习一般可采用三步走的方法:一是写少, 指不求字数, 不限内容, 能写多少就写多少; 二是写多, 至少每周一次; 三是鼓励, 教师要对学生作文中的亮点予以鼓励, 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具体写作时, 要做到:首先, 在写作文前要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要有事可写, 有话可说; 告诉学生写什么、怎样写, 如何下笔, 树立学生写作信心。其次, 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审题、立意、谋篇, 怎样安排结构, 怎样开头结尾,怎样选用表达方式等写作技巧。
综上所述,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写作水平途径很多,但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要求,在实施建议中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当学生有了自己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够提起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验生活,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 激发写作兴趣
针对小学生喜爱活动的特点,我围绕作文教学精心设计作文指导和相关的作文活动。如“记一次有趣的活动”,我们没有闭门造车,纸上谈兵,而是和他们一起玩“贴鼻子”的游戏。
在热火朝天的游戏过程中,我提醒学生注意游戏的过程是怎样的?谁说的、做的引起了你的注意?当你被蒙上眼睛,拿着鼻子去贴时,心里怎么想?又怎么做的?通过这样的指点,学生写作的兴趣盎然,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在作文中都有体现。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表演情节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曾经听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的一节作文课。他上课的内容是:“歇后语编故事”。在课堂上,于老师和学生共同编演歇后语“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师生打成一片,演得入情入景。在于老师的带动下,学生表演热情高涨,写作兴趣浓厚,学生编出的故事生动有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电教媒体 寓教于乐
实验表明,客观事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而情感活动又会触发人的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利用电教媒体,可减轻学生写作的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如四至六年级的作文中写游记的题材不少,有的学生利用假期游览过名山大川,观赏过名胜古迹,而多数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机会去游览。我便放映录象带,屏幕上出现奇特的风光,秀丽的湖光山色,巍峨的亭台楼阁,宏伟的高堂大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打开了思维的闸门,纷纷发表自己的观感,通过“实地看,看实地”增强了想象力,写作时学生普遍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三、体验生活 乐于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在着力强调学生习作兴趣时,还提供了调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向——突出主体体验。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深了,才会“乐于表达”。然而,从当前学生习作现状看,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学校与家、家与学校两点一线。他们似乎看不到今天的太阳与昨天有什么不同。作为教师,有必要让清新的空气吹进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教学走进广阔的空间。春天,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时,我们可带学生到山间、田野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大自然的美丽;秋天,大地一片金黄,果实累累时,我们可带学生到田间、果园里去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与农民伯伯分享丰收的喜悦。我们也可抽出时间,领着学生到商场、市场去逛一逛,让学生在这司空见惯的地方,用自己的眼睛去搜寻未曾发现的现象,观察人们的表情、动作、神态。学生有了感受与体验,才会提起习作兴趣,打开话匣子。记得我指导学生写一处景物,为了让学生写得真切,亲自带学生到海滩上玩,让学生看看海、踏踏浪、玩玩沙、嬉戏一番……学生像快乐的小鸟,尽情感受海滩的魅力。回来后,让学生写作文。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生动、具体,情真意切。如果没有学生亲身体验,怎么会写出这么好的作文呢?
四、巧借课文“空白” 激发写作灵感和欲望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留有余地,这种“空白”
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助教材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这样既充分利用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有利于降低习作难度。如《凡卡》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本来小凡卡收拾青鱼,无论从哪儿弄起都可以,但老板娘偏偏无中生有,找小凡卡的茬。在这里,富人的凶狠毒辣和穷人的可怜无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之后,我让学生以《收拾青鱼遭打》为题,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想象,描写凡卡遭受毒打的情形,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上融会贯通和感情上强烈共鸣,学生写作兴致高涨,真是情动而辞发。
五、创造机会 体验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学生的作文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总有闪光点,大至选取材料,布局谋篇,小至一个词。每挖掘到闪光点,我都及时加以肯定,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写作兴趣,在评判时提高作文分数,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同时,推荐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这些成功的体验,都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动力。
实践证明:体验生活,融情感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鹤峰县铁炉中心学校 熊红霞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可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难写,要么泛泛而谈,东拼西凑,要么选材陈旧,单调乏味,甚至总觉得无话可写,或干脆不写;教师难指导,作文教学常常耗在时间加汗水的拼搏中,收效甚微,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从厌烦写作转向爱好写作?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因此,我认为,要让学生走出作文的困境,首先是让学生喜爱作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积累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
鲁迅说过:“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我认为这里的“学习”,不单是课内的阅读,更重要的还离不开课外的延伸。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这方面,我改进了自己的常规教学模式,将每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美文赏析”。采取多样的形式,可让学生自由阅读作文类书籍,并在自己心爱的日记本上记下文章里自认为很优美的词句、动人的事例或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作文时仿写的参考,并定期检查,公开评讲谁记得好、进步快。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读书、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有时候某个同学读到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便忍不住跑到讲台前念给全班听,与同学共同分享,还有的同学找别人借作文书,更有甚者,专门利用周末到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作文书籍,然后在班内互相交换,共同阅读,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素材也逐渐多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增强,潜移默化中也学到了很多写作知识和技法,在实际写作中,不仅内容变得充实起来,而且也能运用很多灵活的表现手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写作的过程,是观察、思维和表达紧密结合的过程。学生害怕作文,常常是因为没有鲜活的材料可写,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向课外,学会观察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和奥妙;学会接触课外生活,感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学会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领悟人生的意义和真谛。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平时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却指望着“拔苗助长”,一蹴而就,那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时间稍长,学生对写作便失去了兴趣,甚至一写作文就头痛。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作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的写作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因为学生刚刚学过这篇课文,现在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学生不仅在熟知的歌词中感受了音乐美,也很自然地再次体会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黄河的视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辅以写作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对我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尤其是了解今天的黄河遭到污染的严重情况,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对母亲河——黄河倾诉的冲动。写作时可以以倡议书的形式来写,也可以用童话、寓言、书信、诗歌甚至是戏剧的形式来表达。最后,作文的展示效果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同学善于抒情,笔下自然就会流淌出滔滔的黄河情结;有的同学善于思考,就以“一滴黄河水的诉说”这种特殊方式,来警醒世人对黄河的保护;有的同学善于想象,就以“我心中的黄河”这题,写满了对黄河的憧憬。
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试想,我们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不为学生创设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海的山村孩子来说,那是无从写起的。
三、合理评价,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今天作某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也就是说,通过学生的习作,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洞察学生的思想,甚至是学生的困惑。因此,在作文批阅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评价,更要针对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或困惑,给予更多的鼓励,这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
前不久,刚学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又该让学生进行写作演练了,根据本单元写作的要求,是记自己成长中的烦恼。作文布置下去后,第二天,同学们陆续地交上了自己的作文,很多同学在作文中都流露出上初中后学习上的不适应,甚至是学业负担带给自己的诸多烦恼。其中,有一个同学就特别提到数学带给自己的苦恼,在作文的最后她发出了这样的“呼救”——谁能帮帮我,我该怎么办?于是,我给她批上这样一段很平常的话:有一个人能帮你,那就是有自信心的自己,更何况,数学老师在课后还说你在数学方面有进步呢!从这以后,我不仅能察觉到这位同学在写作上有了更大的自信,还听说她在数学课上表现很积极。试想,如果自己当时评改作文的时候,就是简单的一个等级和日期,她也许会如此茫然下去,永远找不到自信,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要求,在实施建议中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当学生有了自己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够提起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验生活,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 激发写作兴趣
针对小学生喜爱活动的特点,我围绕作文教学精心设计作文指导和相关的作文活动。如“记一次有趣的活动”,我们没有闭门造车,纸上谈兵,而是和他们一起玩“贴鼻子”的游戏。在热火朝天的游戏过程中,我提醒学生注意游戏的过程是怎样的?谁说的、做的引起了你的注意?当你被蒙上眼睛,拿着鼻子去贴时,心里怎么想?又怎么做的?通过这样的指点,学生写作的兴趣盎然,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在作文中都有体现。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表演情
节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曾经听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的一节作文课。他上课的内容是:“歇后语编故事”。在课堂上,于老师和学生共同编演歇后语“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师生打成一片,演得入情入景。在于老师的带动下,学生表演热情高涨,写作兴趣浓厚,学生编出的故事生动有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电教媒体 寓教于乐
实验表明,客观事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而情感活动又会触发人的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利用电教媒体,可减轻学生写作的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如四至六年级的作文中写游记的题材不少,有的学生利用假期游览过名山大川,观赏过名胜古迹,而多数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机会去游览。我便放映录象带,屏幕上出现奇特的风光,秀丽的湖光山色,巍峨的亭台楼阁,宏伟的高堂大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打开了思维的闸门,纷纷发表自己的观感,通过“实地看,看实地”增强了想象力,写作时学生普遍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三、体验生活 乐于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在着力强调学生习作兴趣时,还提供了调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向——突出主体体验。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深了,才会“乐于表达”。然而,从当前学生习作现状看,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学校与家、家与学校两点一线。他们似乎看不到今天的太阳与昨天有什么不同。作为教师,有必要让清新的空气吹进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教学走进广阔的空间。春天,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时,我们可带学生到山间、田野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大自然的美丽;秋天,大地一片金黄,果实累累时,我们可带学生到田间、果园里去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与农民伯伯分享丰收的喜悦。我们也可抽出时间,领着学生到商场、市场去逛一逛,让学生在这司空见惯的地方,用自己的眼睛去搜寻未曾发现的现象,观察人们的表情、动作、神态。学生有了感受与体验,才会提起习作兴趣,打开话匣子。记得我指导学生写一处景物,为了让学生写得真切,亲自带学生到海滩上玩,让学生看看海、踏踏浪、玩玩沙、嬉戏一番……学生像快乐的小鸟,尽情感受海滩的魅力。回来后,让学生写作文。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生动、具体,情真意切。如果没有学生亲身体验,怎么会写出这么好的作文呢?
四、巧借课文“空白” 激发写作灵感和欲望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留有余地,这种“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助教材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这样既充分利用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有利于降低习作难度。如《凡卡》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
我从尾巴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本来小凡卡收拾青鱼,无论从哪儿弄起都可以,但老板娘偏偏无中生有,找小凡卡的茬。在这里,富人的凶狠毒辣和穷人的可怜无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之后,我让学生以《收拾青鱼遭打》为题,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想象,描写凡卡遭受毒打的情形,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上融会贯通和感情上强烈共鸣,学生写作兴致高涨,真是情动而辞发。
五、创造机会 体验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学生的作文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总有闪光点,大至选取材料,布局谋篇,小至一个词。每挖掘到闪光点,我都及时加以肯定,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写作兴趣,在评判时提高作文分数,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同时,推荐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这些成功的体验,都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动力。
实践证明:体验生活,融情感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磨刀不误砍柴工
——浅谈学生写作前的准备
鹤峰县铁炉中心学校 向延东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师作文难教,学生作文难写。广大语文教师进行了大量的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学生的作文仍有“八股”之嫌,抄袭模仿,矫揉柔做作。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有创意之作甚少,学生写作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
作文难,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旧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的创造与发挥。学生没有时间准备,没有去积累素材,因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便无话可写,更无从谈起创造与发挥了。学生要在一两节课内即兴写一篇高质量的作文,犹如“曹植七步成诗”,针对写作能力一般的中学生,这无疑是教师给学生设置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限于狭义的语文圈内,教师忽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忽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知识面有限,很难有创意,也很难有特别的感悟,缺乏写作的灵感。
三是教师没有真正重视写作兴趣的培养。长期以来,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负担,作文有字数的限制、文体的限制、时间的限制等等。学生只能机械地堆积词汇,罗列语言,没有写作兴趣,没有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有明确之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要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据此,笔者认为,要达到课标的相关要求,写作前的准备比写作更重要。
写作前的准备有两个方面:一是素材方面的准备;二是心理方面的准备。
一、积累素材,为写作张本
1. 积累的方法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去搜集素材。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材料来源要广泛,教师不仅要结合写作内容确定学生占有什么材料,还要教给他们占有材料的方法,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2. 积累的时间
任何素材的积累都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便于学生积累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学期之初,制定出一学期学生作文训练的方案,并将方案告知于学生。方案应具体详细,包括写作的内容、范围、重点、训练目标、时间安排等。让学生提前准备,平时积累。
3. 积累的内容
作文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独立板块,它应该始终贯穿到语文教学的每一节课中去,因而作文素材积累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也应该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去。如新词的积累、妙句的摘录、心灵的感悟等等,片言絮语都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素材。平常的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结合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有意识地设计与之相关的片段作文训练、仿写等教学环节。这样,化整为零,降低写作难度。
当然,仅有素材也是不够的,下一步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将素材进行甄别、筛选,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有价值的素材。这样,既能丰富写作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最后,教师在文章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略加点拨,一篇成功的学生作文便会水到渠成。
二、激发兴趣,为写作扬帆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内心情感体验的过程。“愤怒出诗人”、“凡举古今文人,大都生活坎坷,不如人意。”“很多作者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以上所述事实充分说明,写作前的心理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1. 写作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要让学生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创作,教师就得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在写作之前巧妙地设置情景;可以带学生到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去观察;可以深入到农村去亲身感受;教师也可以亲自“下水”为学生写范文(教师不宜经常“下水”,以免让学生产生依赖情绪)。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尽量找出每一篇作文的闪光点,给学生以自信;同时,教师也要委婉地指出写作中的不足,帮助学生修改作文。教师还要想办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平台,学校多开展作文评奖活动,让学生自己编辑作文小集子,使学生有成功感。
2. 写作灵感的激发
在写作之前,要想让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有写作的冲动,教师就必须想办法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灵感。笔者在组织“ 我想对你说”半命题作文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观看“汶川”地震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读从报刊杂志上精选的有关“汶川”地震感人的事例。然后开展为灾区募捐活动,并
在班上开一次主题班会,谈感受,说体会。在此基础上,教师点拨,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想对汶川的中学生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请以“ 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寄给灾区的同学们。让我们拿起笔,尽情地书写吧。这样组织写作的文章,内容真实,情感真挚,而且写作的过程远高于写作的本身,它既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又是一次情感的升华。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写作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有充足写作素材,有创作灵感,这样,才能写出优美的篇章。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是反复训练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来自情感碰撞的灵感一现,是源于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①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
学生灵感的催化剂。精心的创造条件,进行情感蓄势,让学生的情感尽量的越积越高,达到不吐不快的关键时刻,顺势抛出作文题目,肯定会争先恐后的写作。我曾用过这个方法:课堂上带一个精美的礼品盒,告诉学生这节课的作文题目就是“一个精美的礼品盒”。同时刺激学生礼品精美、价格不菲,谁猜对了并写得最好就把奖品颁发给谁。在学生猜测时,一层层打开,展示给大家,当到了最后一层时,停住,让学生去写,要求写出打开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我觉得比我们苦口婆心的说教更见效果。②来点恶作剧。这是捉弄人的游戏,学生最喜欢。准备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一些醋,一个瓶子里装卸酱油。方法指导以后,让两个学生上台品尝,再喝的时候,让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和心理感受,课堂写作肯定出彩。③利用多媒体创造情境。多媒体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音乐于一体的先进的课堂教学手段,它可以实现让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我们在课堂上运用它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本学期我们上了一节《写出真情》的作文课,运用一个《给妈妈洗脚》《天堂晚餐》《绝症女孩帮父亲捡垃圾》,视频一播出二.注重积累,让学生有话可写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
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在个性化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多读多记的学习习惯,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大量的书刊,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地。
,学生的心灵就震撼了。
低年级作文入门教学初探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一个这样的认识:作文教学是一个难点,作文入门教学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开展作文入门教学呢?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面对“教会小学生写作文”这一课题,教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也应不例外。因为,“教会小学生写作文”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不可回避的职责和任务。
怎样“教会小学生写作文”,从小打好这一项重要的语文基础呢?我以为,最根本的问题是对“小学生作文”的内涵有个正确、准确、明确的认识,进而用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去开展作文教学工作,方能使小学作文教学走出目前的困境,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新境界。
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认识,与同行商榷:
一、展开想象,引入意境
教《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我先出示课件,用形象而美丽的动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丰富学生的想象,使之有身临其境之感。接着,两人一组练习直接对话,再让学生戴上头饰上讲台进行即兴表演,使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都获得愉快的享受。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被激起的情绪,进行拓展练习:以“老山羊走后会
发生什么事情”为开头,续编故事。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乘着东风,让他们把刚才说的加以整理写下来。有的写狼最终被猎人收拾了,有的写狼在陷阱里饿死了,有的写许多小动物一起痛打狡猾而凶恶的狼,有的写老山羊教育儿女们要机智勇敢,不要上了坏人的当„„看了他们的习作,真是令人忍俊不禁。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有一次,上课铃响后,我刚走近教室,就听见里面热闹非凡,就连眼保健操的广播响起都未能使教室安静下来。我灵机一动,干脆晚点进教室,等他们尽情地闹一闹。过一会儿,我一手撑腰,一手使劲地锤脑袋,还不停地咳嗽、呕吐,一副病态走进教室。刚一进去,教室里立即安静下来,目光都投向了我。于是,我发话了:请同学们把刚才的情景写下来,并提示:上课铃响后,你干了什么?说了什么?同学们在干什么?说什么?老师进来后,老师的表情如何?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这样,他们有话可写,写出了真话,表出了真情。
三、抓住情境,引导观察
小学低年级作文入门教学,往往是从观察训练起步的,而根据我的体会,开始对小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时,切
莫要求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要尽可能把观察范围缩小,引导学生具体观察“一个”事物。只有集中精力“眼观一路”,才能观察透彻,作时才有话可写。为此,我还经常抓住突发事情,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如有一次上着上着语文课,忽然,校外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这震耳欲聋的声音使得人无法上课。小朋友也热闹起来,有的站起来向窗外望去,有的大叫,有的用手蒙住耳朵„„我呢,也就顺水推舟,抓住机会,利用此情此景,引导学生观察当时的情景,并提出要求,回家写一篇观察日记。结果大部分学生写得较好。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我想起了星期五上语文课发生的事情,心里挺烦的。为什么烦呢?因为老师正讲得起劲,我们听得正有趣的时候,忽然,外面噼里啪啦地响起了好大的鞭炮声,老师讲不成课了,我们听不成课了,老师生气地坐在椅子上。同学们有的叫起来:吵死啦!有的捂住耳朵。我呢,也捂住耳朵,瞪大着眼睛观察同学们。鞭炮声响了好久,终于停下来了。刚可以上课,下课铃又响了!唉!我们真倒霉!
通观孩子们的习作片段,虽然非常稚气,但入门作文能写出这个样,已很令人高兴了。
此外,鼓励学生读书,指导学生读书,教会学生从无字处读书都是引导学生作文入门的好方法。学生学会了读书,就会永远摆脱“无话可说”的可恼,读书能理解得更深刻,写作会有说不完的话,“作文难”、“作文差”的阴影将被彻底驱散!
愿小学生作文这朵“心灵之花”,在我们小学生的笔下也能散发醉人的清香
写好作文批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批改是个老课题,有许多有益的理论探讨经验总结是值得借鉴的。从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对 “ 批改 ” 这一环节上的问题有必要再作些探讨和研究。作文能力的训练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作,二是修改。文成于思,文成于改。修改应是学生自己的事。可以说,凡是不会修改的人,他自己也就不会写作文。学会修改作文很重要,学生要在长期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这种能力。 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水平的逐渐提高,同教师准确、全面、公正的评语密切相关。本文对作文评语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如何写好作文评语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作文批语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文批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师生双向交流的文字形式,是教师对学生写作热情的回应。从学生的作文心理看,学生每次作文后,最急于知道的就是教师对作文情况的反馈,以从作文评改的批语中找到自我和学业的成就感,所以,教师作文评改的批语中每句话都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的心理,关切着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信心。写好作文批语,对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毅力信心,端正学生人生态度,完善学生人格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牢牢掌握作文批改的艺术,从而更好地完成作文教学。
二、如何写好作文批语:
1 、认真赏识的批改态度:
爱默生曾经说过: “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 教师首先应当摆正心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学生作文,一两节课,成文一篇,也非易事。在他们看来,是努力写出的,已达到自己的较好水平。送给老师批改,是期待着老师的肯定或指正,以便从中汲取力量与启示。对于教师来说,批改时则应以正面评价为主,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批语,看到成绩与进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如果否定过多,不仅无此必要,也易使学生丧失自信,抑制创造力的发挥,甚至对教师的批改产生误解乃至反感。哪怕是差生的作文,只要教师怀着热爱他们的感情仔细阅读,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优点,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写得真实,全是自己的语言,没有抄袭;没有完 全按照 老师讲的模式写,有自己的创造;有一两个事例选得很特别,是别人不注意、不常用的;有一处恰当的引用了格言、歇后语或名人名言;语言朴实,没有任何修饰和雕琢的痕迹;全是白描手法,开门见山,没有铺陈和渲染 „„ 找到这些优点,在作文评价时给予表扬,并适当地给予充分的鼓励。老师们不妨细心观察,表扬后的学生学习劲头倍增。
作文的主体是人,作文不可无我,作文评改中也要大力提倡爱护 “ 我 ” ,尊重 “ 我 ” ,张扬 “ 我 ” ,以此为突破口,改变作文评改中的被动局面。要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引导学生用心灵体味人生,用人格抒写人生,因此,教师在作文评改中就要确立学生主体的意识,摆正自身位置,教师不是学生作文的局外人、居高临下的评判者,而是学生作文的参与者、与学生一样的生活体验者和学生思想的交流者。 2 、批语要有鼓励性: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私塾老先生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发现有三篇不同寻常的作文卷,他分别给他们加上评语。第一篇写了标题后,只写了一个 “ 夫 ” 字就没了,他评曰: “ 大有作文之势! ” 第二篇仅有标题,连 “ 夫 ” 字也没有,他评曰: “ 引而不发,妙也! ” 第三篇干脆白卷,连标题都没有写,他还是给他加上一个评语: “ 清白可喜。 ” 这当然是个笑语,带着某些讽刺意味,但笑过之后,逆向思考一下,我认为它还颇有一些启示意义,那就是写作文批语时注重掌握鼓励的学问。教师的眼睛不能专找学生的不足,还应发现优点给予鼓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作文不一定是老师教出来的,但可能是教师鼓励出来的。人常说,教育的艺术,说到底是一种鼓励的艺术,写作文评语也是如此。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评语中贯彻鼓励性原则,敢于鼓励,善于鼓励。教师批改作文不是法官判案,不必那么拘泥,可坚持鼓励优点但不纵容缺点的做法。茅盾上小学时,老师在他的《宋大祖杯酒释兵论》的文末,写下这样的批语: “ 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 ” 在《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的文末,该老师的评语更为精彩: “ 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泄地,无孔不入 „”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少年的茅盾该是如何受其感发和激励。
说起批改作文,很多语文老师就感到颇伤脑筋,特别是在写作文评语时,我们往往轻率为之,三言两语,以“见红”为原则;或者套话连篇、空洞无物;或者用写鉴定、做总结的语言,严肃而呆板,学生读起来索然无味,评语的教育功能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笔者认为,作文评语是教师与学生笔上交谈的有力工具,
是 沟通师生的桥梁 。好的评语,对学生大有裨益。教师把要对学生说的话写在作文本上,使学生有时间去回味去咀嚼,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交流的难得机会。在实践中,笔者对怎样写作文评语有几点粗浅的体会,现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平等交流,鼓励为主。
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劳动成果,改变居高临下的面孔,以平等的身份坦率地与学生交流,把一片真诚浓缩在评语中,就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他们也会在作文中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喜怒哀乐,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从而写出一篇篇内容丰富、情感真实的好作文。如写考试压力,成长烦恼,心里秘密,上网经历,喜欢异性„„在批改时,我们应民主沟通,努力深入学生内心,参与他们的心灵漫游。如我班的李红菊,她在作文中写道:“我是一名留级生,老师和同学们一定觉得我是个中考失败者„„我总是抬不起头来,我害怕大家的眼神。”我引用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劝勉她不要理 会少数人的误解,同时也写了一段话“„„愿一切烦恼都随晚风飘散,明天头上又是一片晴空”规劝她不要多愁善感,要抬起头来,找回自我。接下来的几次作文中,她都附上一段话与我笔谈,直至重新活泼开朗起来。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强,引导他们写作应循循善诱,与之平等交流,而不是以权威面孔对立否定或乱棒打死,这样只会挫伤学生的自觉性,直接影响学生下次的创作欲望。如: “但这是你自己写的吗?”“表达不清,内容简单。”“不符合要求,重写!”“文章写得很平淡,像一杯白开水,无味!”等 不堪入目的字眼。对于学生作文,我们要善于“无中取有”,找出其闪光点,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对于 缺点,我们应具体指出而不失委婉。下评语时要满怀深情,以充满爱的评语,用饱蘸感情的红笔,抒写对学生的期望、关怀和抚爱,让学生从中获取进步的信心与力量。
二、有的放矢,评点到位。
写作文评语是一件颇费脑筋的事。写些什么能够恰如其分?怎样写学生更能接受?怎样说更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热情?面对不同学生不同特点的作文,怎样的评语才能避免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这些都需要教师绞尽脑汁,用心琢磨。绝大部分学生相当重视老师的评语,愿意按照老师的指点去做。这就要求教师在评语的撰写上要格外用心,看准问题,抓住关键,点明要害,指出方法。
由于工作繁忙,我们在下评语时往往求简、求省工,不痛不痒,语义不明,甚至妄下断语。更有甚者,在桌旁放几页“作文评语集锦”,读完就“拈”几句放在作文本上敷衍了事。比如“本文结构完整,但层次不清” “应写得再具体些”“还可以”„„层次有何混乱之处?怎么写才具体?“可以”是个什么程度?对学生来说,这都是需要指明的问题。那样的评语学生要么看不懂,要么看懂了不知如何修改,此外还会让学生失望,伴随而来的还有对教师责任心的怀疑。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评语能让学生警醒,给他们指点迷津,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而产生思索的冲击,并从中悟出修改之道,逐渐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评语幽默,富有文采。
文明得体的幽默,不仅可以愉悦身心,激发爽朗的笑声,同时也可以在笑声中让学生心神领会,明白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改正,不再重犯。我班李刚写字总喜欢写特长的撇、捺、竖,很不整洁。我评道:“看你的字还真累人,长枪短棒,刀光剑影,弄得人心惊肉跳,你能饶过你忠实的读者吗?”有一女生习惯写在格子线上,且不成行,我批道:“请把字写在格子中间好吗?既不要上爬下坐,也不要左挪右占,请记住,侵略乃不义之举也。”如此等等,幽默中见师情,学生在笑声中接受了意见。有时还可以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代批语,如发现有抄袭之嫌的作文,就用上“似曾相识燕归来”,语言质朴自然的就用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好的评语本身就应该是一篇富有文采的美文,妙笔生花,点石成金,能让学生模仿、借鉴和欣赏,让学生满怀敬仰,又深觉知心,既给学生以美感,让学生带着欣赏的心态去阅读体会,又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
关于学生作文难的问题,语文教师都心有体会。不少学生写的作文不是偷梁换柱、胡编乱凑,就是虽也尽力去写,但高谈阔论、空话连篇,净写些陈芝麻烂之事,没有一点新鲜感,使人看得直打瞌睡。针对这个问题,我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细心观察,鼓励他们积累与思考,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以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 语言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没有一定数量的美句名篇储备,这样腹中空空毫无写作素材而硬要挤出几百字的作文来,那只能是缘木求鱼了。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佳作美文,写人、叙事、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形式美、形象美和意韵美。而思想品德课本中的美文名句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写语言文明的谚语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写比较评价的名句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还有珍惜时间和描述青春的的优美句子“当错过太阳时,你在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泰戈尔”“青春是一串多彩的风铃,它时刻在召唤着自由的风;青春是一匹骏马,跑起来四蹄生风;青春是一首金曲,唱起来红光满面;青春是一段劲舞,跳起来彩霞满天;青春是一串笑声,笑起来连上帝也羡
慕。”„„ 在学习时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多层次的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平时我要求学生每天自由读1至2篇课外文章, 并做读书笔记,摘抄优美句子或写写读后的感受。值日生每天在黑板上抄写一句名言或一句优美的句子,班里每个学期举行一次名言背诵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积累了很多知识,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二、 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手记中提到“写日记是道德长跑”。而我认为,写日记不仅是道德长跑,还是作文长跑。每天把自己的收获、感受或身边的人和事写下来,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身边的问题等,能够做到行笔如流水,在最短的时间里写完日记。这是作文材料的来源和积累的有效方法,也是走上写作成功道路的关键。以前作文,学生因没有材料可写,硬要编造一些与自己毫无联系和瓜葛的人和事。父母本来还健在,却把自己写成可怜的孤儿;这地方本来就没有公共汽车,却要说成每天坐公共汽车上学。假话、空话连篇,还出现了成百上千抢救落水儿童、扶老奶奶过马路、学雷锋给老人让座的作文,一看就让人生疑,显得很不真实,根本没什么真情实感可言。其实大家身边都有好多耳闻目睹的事值得写,如果平时都注意观察,去发现身边的人和事,作文时根本用不着挖空心思到天南地北去搜索材料了,有了“米”还怕“巧妇”做不出好饭来吗?
三、给学生写作的空间
一是课内完成。老师多给学生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气呵成,不打草稿。因为时间短,学生只能在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审题、选材、构思,画出快速作文图示,然后用35到40分钟的时间完成650字左右的作文。刚开始总有些学生完不成,可通过一次次的练习,这些学生也慢慢地提高了写作速度,都能在一节课里完成一篇不错的的作文。为了让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我要求学生每次写好作文后都先由同学互评,每一篇作文必须给3位同学帮批改,同时每个学生也必须帮其他3至4个同学进行作文批改点评,并在评语后面写上点评者姓名。我教给他们从谴词造句、篇章结构、选材主题等方面进行旁批和尾批的方法。我发现学生都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征、知识水平、人格尊严,都有其自主作用和独立倾向。在同一篇作文中,有的认为选材好,构思新颖;有的为小作者的精神加以褒奖;甚至还有的为文中的小人物出计献策等等。对于写得不大好的作文,学生在互相鼓励的同时,还敢于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努力方向。我不得不佩服这些学生的认真与细致。后来我们都惊讶地发现学生的评价与教师的有的出自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课外自由作文。我要求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及时写下来。让学生在课外自由练笔,尽可能的发挥其积极性和自主性。与此同时,老师再把课内写作指导的内容灵活机动的渗透到学生的课外练笔中去,让练笔在正确有序的模式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让学生依据课内之所学,在课外的练笔中大胆的展现身手,用课内的方法从生活中写出文章来,让课外练笔成为学生思想自由驰骋的天空。在这里,他们既可以写同学们的喜怒哀乐,也可以写世间的人情冷暖,还可以描绘周围景物和路人相貌,甚至记录泼妇骂街等等。一句话,就是要写尽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一片灿烂的天空,写出自己的风格。
四、新颖的题材+优美的语言+独特的构思+亮丽的标题=好文章
一篇好作文除了要有新颖的题材、独特的构思外,生动的描写会使文章熠熠生辉。其中,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展开丰富的想像进行生动的描写,更是妙笔生花。
培养学生在写人叙事作文中善于抓住人物的描写真不愧为作文成功的妙笔。对人物的描写有多种方法,其中语言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就很不一般。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人物对话很重要,对话是人物性格的索引。”它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作文是用来反映生活、为生活服务的,只有立足于生活的写作,文章才可能生动活泼。语言描写也是如此。培养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人物的神态表情、体态语言和音色、音量的变化,在写作时要让人物的语言具有生活化的鲜明特点。只要在生活中多留意,善于捕捉,用眼睛去看观察,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就必定能够写出鲜明生动、富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来。环境描写也是文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常常能起到烘托或反衬的作用。例如《最后一课》一文中,法国作家都德笔下的一段描写“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它不仅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小弗郎士的无忧无虑和天真幼稚,还点明了普法战争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借助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练习或课堂作文中,这是掌握学习方法的一种途径。
好标题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如果能起一个好标题,必定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拟题时首先要明确拟题的基本要求,力求做到确切、简洁、新颖。有的能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或地点,有的能点明事情的发展或暗示事情发展的结局,还有的能揭示文章的主题。我常常在班里进行拟题的基本练习,给学生一个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让他们思考几分钟,然后上黑板把自己拟的标题写出来。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到一会,黑板上就写满了各种各样的标题。接着再选两三个标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拟题和写作思路,这样学生还可以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真是一举两得。我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注意进行提炼归纳,给它们配上个题目,再比较学过的课文,读过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给它们另设计一两个题目,细细推敲,这样,拟题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五、多给学生展示习作的机会
发表欲,是学生共有的心理。学生总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绩展示给大家。即使是差生,表现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班上朗读,这是口头发表。还要做好精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训练内容有: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交流的内容要体现出是自己最满意的一次演讲。每节课训练1人,轮流演讲,要求人人能上台表演。通过演讲,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提高了。除此以外,还以大组为单位办小手抄报,每半个月出一期,让每个人都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收到小报上、贴到墙上,心里真是比吃上蜜糖还甜。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写出好作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辛勤耕耘有了收获,自然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极大的兴趣。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我发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练笔,作文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班级里形成了一种喜欢作文的氛围。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不歇”。我鼓励学生让生活走进作文,用自己手中的笔来描述生活。其实,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并非易事,“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只要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
勤积累,多思考、多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摘要:初中作文内容仍以记叙为主。主要是写人、记事和描写景物。农村的中学生由于见识不多,课外阅读极少和知识不够丰富,导致了学生怕做作文,感到作文难写.写起来总是咬着笔杆冥思苦想,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无处下笔。即使写出来也总是口号式的几句,空洞无物,无真情实意。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作文,竟是如此的程式化:大体一致的构思模式、基本相同的名例、惊人类似的点题、三四百字的应付之作、80%以上的厌“作文”率。一个个生机勃勃的青少年面对作文的“哑口无言”、“缄口不言”很清晰地在告诉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我们教育出了问题,我们扼制了他们的个性,窒息了他们的母语感悟能力和文学才情,他们不愿写,即便写了,也不是用心真心之作,我们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做文”的虚伪。这就引起了我们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深深地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爱上写作,写出富有灵气、“言为心声”之作,让我国几千年的文学之河奔腾不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讲求艺术性,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艺术的效果是最佳的;教学艺术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是灵活多样、形象生动的;教学艺术既遵循了教学规律,同时还富有创造性和美感;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中所力求达到的一种教学境界,这种境界的教学不但有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而且还像一个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更能让教师本人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愉悦。针对作文教学现状,我们立足课堂,进行作文教学艺术的研究,就是为了促进教师提高各种素养,熟练地把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按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可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把作文教学的备课当作是一门艺术。
作文教学的备课,与其它的课文的备课是不一样的,重点备学生在审题、立意、结构、语言掌握上所会出现的问题,重在备怎样教学生写,在“写”字上下功夫。
而且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尝试备课时教师写下水作文。写作提供范文,为学生提供模仿的对象,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成功。模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使学生逐步走出模仿,写出有创意的新作。
2、把“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当作一门教学艺术。
采取各种方式,如表扬,竞赛、讲作文故事、推荐优秀书籍,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抓住他们好奇心、好胜心、,增加他们的写作兴趣;利用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喜爱语文课。在语文教学中,变满堂灌为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处处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大量课外材料的阅读,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3、把教给学生寻找素材作为教学艺术。
我们尝试了以下研究:一是作文素材的寻找方法的研究。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素材;二是作文素材的指导课研究。在作文的指导课的研究上,课题组成员努力改变教学方式,努力改变自己的角色。将作文指导课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灵活处理。有时,将语文课完全与作文联系在
一起,即时作文。教师不再是一个“号令者”而是一个引导者、设计者。千方百计创设情景,根据单元组的要求,提前给学生孕育素材,激发学生到生活身边中去找素材,然后用文字沟通表达,使身边生活成为习作的需要者。让作文指导课“无时不有”;三是作文素材的选材技巧的研究。学生的选材往往是无轻无重,抓不住重点,有的把听到的,看到的生活周围的事情象记流水账一样滔滔不绝,没完没了,忽视了选材的技巧,也就是不会选材。
4、把作文的评改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艺术。
对于批改作文,我们尝试了一些办法:
分组轮流批改、讲评。把班级学生分成几组,每次作文由各个组负责收交、批改、评讲本组的作文,每周轮换一次。然后教师把学生批改的作文评语总览一下,和负责组长商讨这次作文的写作情况,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制定下次作文的写作计划。讲评课由这几位负责人按次序评讲,并示范读范文,最后由全班同学评出最优秀组,教师作好记载,一学期结束,给成绩好的小组进行奖励。经过这样的作文批改、评讲、奖励活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很高,每次作文都认真写,以图超过其他组,写作的热情和兴趣也高涨起来了。
口头评改。把学生的作文看一遍,分出几类作文,找出有代表性的五六篇文章,在讲评课上,由教师或学生读作文,由学生口头评改作文(有时由教师参评)通过这样的口头评改,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通过口头评改别人的作文,可以学习别人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被评改人则可以采众家之言,完善自己的作文。
5、把丰富学生写作底蕴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艺术。
(1)广泛阅读书籍,汲取精神营养。
一方面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推荐优秀阅读篇目,让学生畅游书海,及时把优美的富有哲理性的语句摘录在“采蜜集”上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另一方面,开展“书香班级,充实精神世界”活动,并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如:设立阅读欣赏课、设立图书角、开展“我和好书交朋友”的小报、板报比赛、开展“快乐书事”作文比赛等。
(2)走进神奇自然,培养观察品格。
“象牙宝塔”式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充满“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语)而走进大自然的学生则不然,春天的第一丛嫩绿,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秋天的苹果林,冬天的鹅毛雪,无一不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时候,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品格提供了契机。
(3)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储量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具体的做法是:“眼”多看。看有益的电视节目,看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看街市上和校园内的广告与海报、通知与启事、公约与制度。星期天走出户外,看球赛、搞调查、观菊展、赏花灯。“耳”勤听。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快板、评书,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口”常开。评名作,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吟唐诗宋词,背现代名篇;尝试即兴采访,练习口头作文。
长期以来, 由于教育改革和教学方面的原因, 使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水平普遍低于城市中学。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成为困扰广大农村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 办学条件差, 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匮乏,没有养成自觉读书的良好习惯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落后, 农村中学的图书存量有限,分类不全且更新缓慢,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严重匮乏,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滞后、多数学校还没有校园网,阅读材料远远落后于城区中学, 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语文教学要求
2农村教师写作水平有限. ,缺乏必要的岗位培训,语文教学水平有待于提高
我国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由于缺乏上岗培训,对写作理论基础掌握较差,作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主导者的农村语文教师,缺乏系统和全面的作文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培训, ,写作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严重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在作文教学中, 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失当、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的现象, 以致于使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对写作文不感兴趣或无从下手,学生写作水平越来越差,就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素质有待于提高;二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必须加以改进。
3师生共同缺乏与外界沟通,屈限于固定的生活空间。
农村师生长期生活在乡村,受生活环境的制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一般都走不出校园,外出少、阅历浅、视野狭窄,对外界缺乏了解和沟通,面对我国向市场化、信息化迈进的今天,无法感知日新月异的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师生的文化积淀未能与时俱进,跟社会共鸣,长期繁重的工作使得绝大多数教师身心过于疲惫,特别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重理轻文的社会思潮,无形中让学生放缓了写作的步伐,导致学生作文的素材贫乏,只能局限于校园、师生或家庭生活之间,作文的立意低,难以出新作品,优秀作品。教学质量受制于区域间交流与合作。
4. 家庭文化环境也是影响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在写作方面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 由于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低, 一般家庭的父母只要求
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 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高低,特别是作文水平如何? 他们不知道从那些方面去关心,而且能力有限。
5. 教学方式单一, 训练呆板, 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
在写作教学中, 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注重环节训练、不注重写作积累; 注重写作技巧训练、不注重语言基础训练,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正确使用; 语言贫乏, 作文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和审美感。学生的写作水平总是提不高, 更谈不上素质培养。而新教改要求在作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从素质教育的教育来看,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生理与心里、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人格等因素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发挥。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
二、提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质量的对策
在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学, 要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根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业 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农村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提高自身水平, 以便于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写作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 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 是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 作文就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对写作具有不间断的冲动性, 达到心理上由于强烈刺激而引发的激情状态, 会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引导学生喜欢作文, 学生才会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 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把" 老师要我写" 变为" 我要写" 的自愿自觉行为。
3. 指导学生摸仿写作,强化训练。
作文是创造性的工作, 中学生所处的阶段决定了他们在学写作前, 需要吸取别人写作的方法和经验, 即模仿。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有法可循。模仿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 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 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 也应加以肯定。
模仿包括:文章好的句子、段落、篇章、、结构、立意等。学生的摹仿力很强, 只要细心指导, 仿写文章也一定会成功。模仿写作, 可为学生写作文夯实基础。 4把握阅读. 、积累和观察三个重要环节
写文章的过程, 其实是一个调动思维, 运用材料的过程, 学生要写出好的作文, 必须积累大量的材料。首先, 要下苦功夫读书背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从三个方面说明了读书、背书对于提高写作能力, 写出好文章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文章是由字、词、句、片断组成的,只有具备了丰富词语、词汇, 具备了表达的基本功, 具备了丰富的史料、知识、道理、信息,并借鉴别人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 写景状物, 议论抒情的, 才能写出生动完美的文章。其次, 在进行课文讲解时, 要以课文为范本, 将课文中的语言、语法、句法和文章结构知识变成学生的写作素材。要求学生加大写作知识的拓展、积累。积累材料的渠道还有很多, 如阅读报刊杂志、名篇佳句、优秀作文和网上资料等,都能开拓思维,在教学实践中, 发现不少学生写文章无话可说,找不到素材,究其原因是由于农村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活动范围小,交际有限,阅读的局限性很大
5实现作文教学走向社会化
一是促使学生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是在主体地能动地作用于象物的过程中感受、认识事物,掌握工具,形成能力,改造外界,同时也改造自身的。学生作文的能动性表现在通过书本知识--其实也是古今中外的社会知识--及其由浅入深的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而形成的综合性感觉,对作文社会化产生积极影响。因为作文的生命孕育于社会生活,发育于社会生活,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生活。这样,作文社会化的教学就引导着学生走认识与体验相结合、评价与表述相结合、作文与改造社会相结合的道路。
二是引导学生进入信息化社会 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又是传播社会生活信息的重要载体。从原始的口耳相传,至文字记载,直至现代的影视广播和当代的电脑联网,作文在这些社会生活信息传播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不管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慢、手段的优劣、质量的高低,但都离不开作文这一媒介。何况,现代社会已发展到信息化时代,更需要社会化的作文。因而,现代作文教学社会化是引导学生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基石。
三是为学生成为社会化的人奠定了基础。 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格调情感不同的语文名篇,阅读了大量的反映各个时代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的优秀作品,并且指导学生逐步去学会观察和分析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从而根据某些要求去作文。而作文的第一要素就是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的真实生活,学生不仅流露自己的心声,而且必须合拍于社会心声,不仅自己确立该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而且也必须对社会的美好的人事起鼓励与及倡导作用。
6作文素材来原于现实社会,又为现实社会服务
然而,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 是作文的源泉。因此, 我们要指导学生去观察,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掌握大量的生活信息, 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 让其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习作,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自由命题、自主选材, 表达真情实感。
7加强写作练习, 教给学生写作技巧
写作练习一般可采用三步走的方法:一是写少, 指不求字数, 不限内容, 能写多少就写多少; 二是写多, 至少每周一次; 三是鼓励, 教师要对学生作文中的亮点予以鼓励, 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具体写作时, 要做到:首先, 在写作文前要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要有事可写, 有话可说; 告诉学生写什么、怎样写, 如何下笔, 树立学生写作信心。其次, 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审题、立意、谋篇, 怎样安排结构, 怎样开头结尾,怎样选用表达方式等写作技巧。
综上所述,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写作水平途径很多,但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要求,在实施建议中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当学生有了自己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够提起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验生活,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 激发写作兴趣
针对小学生喜爱活动的特点,我围绕作文教学精心设计作文指导和相关的作文活动。如“记一次有趣的活动”,我们没有闭门造车,纸上谈兵,而是和他们一起玩“贴鼻子”的游戏。
在热火朝天的游戏过程中,我提醒学生注意游戏的过程是怎样的?谁说的、做的引起了你的注意?当你被蒙上眼睛,拿着鼻子去贴时,心里怎么想?又怎么做的?通过这样的指点,学生写作的兴趣盎然,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在作文中都有体现。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表演情节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曾经听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的一节作文课。他上课的内容是:“歇后语编故事”。在课堂上,于老师和学生共同编演歇后语“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师生打成一片,演得入情入景。在于老师的带动下,学生表演热情高涨,写作兴趣浓厚,学生编出的故事生动有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电教媒体 寓教于乐
实验表明,客观事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而情感活动又会触发人的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利用电教媒体,可减轻学生写作的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如四至六年级的作文中写游记的题材不少,有的学生利用假期游览过名山大川,观赏过名胜古迹,而多数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机会去游览。我便放映录象带,屏幕上出现奇特的风光,秀丽的湖光山色,巍峨的亭台楼阁,宏伟的高堂大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打开了思维的闸门,纷纷发表自己的观感,通过“实地看,看实地”增强了想象力,写作时学生普遍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三、体验生活 乐于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在着力强调学生习作兴趣时,还提供了调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向——突出主体体验。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深了,才会“乐于表达”。然而,从当前学生习作现状看,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学校与家、家与学校两点一线。他们似乎看不到今天的太阳与昨天有什么不同。作为教师,有必要让清新的空气吹进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教学走进广阔的空间。春天,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时,我们可带学生到山间、田野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大自然的美丽;秋天,大地一片金黄,果实累累时,我们可带学生到田间、果园里去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与农民伯伯分享丰收的喜悦。我们也可抽出时间,领着学生到商场、市场去逛一逛,让学生在这司空见惯的地方,用自己的眼睛去搜寻未曾发现的现象,观察人们的表情、动作、神态。学生有了感受与体验,才会提起习作兴趣,打开话匣子。记得我指导学生写一处景物,为了让学生写得真切,亲自带学生到海滩上玩,让学生看看海、踏踏浪、玩玩沙、嬉戏一番……学生像快乐的小鸟,尽情感受海滩的魅力。回来后,让学生写作文。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生动、具体,情真意切。如果没有学生亲身体验,怎么会写出这么好的作文呢?
四、巧借课文“空白” 激发写作灵感和欲望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留有余地,这种“空白”
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助教材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这样既充分利用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有利于降低习作难度。如《凡卡》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本来小凡卡收拾青鱼,无论从哪儿弄起都可以,但老板娘偏偏无中生有,找小凡卡的茬。在这里,富人的凶狠毒辣和穷人的可怜无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之后,我让学生以《收拾青鱼遭打》为题,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想象,描写凡卡遭受毒打的情形,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上融会贯通和感情上强烈共鸣,学生写作兴致高涨,真是情动而辞发。
五、创造机会 体验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学生的作文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总有闪光点,大至选取材料,布局谋篇,小至一个词。每挖掘到闪光点,我都及时加以肯定,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写作兴趣,在评判时提高作文分数,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同时,推荐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这些成功的体验,都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动力。
实践证明:体验生活,融情感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鹤峰县铁炉中心学校 熊红霞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可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难写,要么泛泛而谈,东拼西凑,要么选材陈旧,单调乏味,甚至总觉得无话可写,或干脆不写;教师难指导,作文教学常常耗在时间加汗水的拼搏中,收效甚微,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从厌烦写作转向爱好写作?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因此,我认为,要让学生走出作文的困境,首先是让学生喜爱作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积累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
鲁迅说过:“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我认为这里的“学习”,不单是课内的阅读,更重要的还离不开课外的延伸。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这方面,我改进了自己的常规教学模式,将每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美文赏析”。采取多样的形式,可让学生自由阅读作文类书籍,并在自己心爱的日记本上记下文章里自认为很优美的词句、动人的事例或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作文时仿写的参考,并定期检查,公开评讲谁记得好、进步快。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读书、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有时候某个同学读到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便忍不住跑到讲台前念给全班听,与同学共同分享,还有的同学找别人借作文书,更有甚者,专门利用周末到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作文书籍,然后在班内互相交换,共同阅读,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素材也逐渐多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增强,潜移默化中也学到了很多写作知识和技法,在实际写作中,不仅内容变得充实起来,而且也能运用很多灵活的表现手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写作的过程,是观察、思维和表达紧密结合的过程。学生害怕作文,常常是因为没有鲜活的材料可写,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向课外,学会观察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和奥妙;学会接触课外生活,感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学会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领悟人生的意义和真谛。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平时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却指望着“拔苗助长”,一蹴而就,那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时间稍长,学生对写作便失去了兴趣,甚至一写作文就头痛。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作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的写作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因为学生刚刚学过这篇课文,现在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学生不仅在熟知的歌词中感受了音乐美,也很自然地再次体会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黄河的视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辅以写作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对我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尤其是了解今天的黄河遭到污染的严重情况,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对母亲河——黄河倾诉的冲动。写作时可以以倡议书的形式来写,也可以用童话、寓言、书信、诗歌甚至是戏剧的形式来表达。最后,作文的展示效果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同学善于抒情,笔下自然就会流淌出滔滔的黄河情结;有的同学善于思考,就以“一滴黄河水的诉说”这种特殊方式,来警醒世人对黄河的保护;有的同学善于想象,就以“我心中的黄河”这题,写满了对黄河的憧憬。
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试想,我们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不为学生创设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海的山村孩子来说,那是无从写起的。
三、合理评价,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今天作某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也就是说,通过学生的习作,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洞察学生的思想,甚至是学生的困惑。因此,在作文批阅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评价,更要针对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或困惑,给予更多的鼓励,这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
前不久,刚学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又该让学生进行写作演练了,根据本单元写作的要求,是记自己成长中的烦恼。作文布置下去后,第二天,同学们陆续地交上了自己的作文,很多同学在作文中都流露出上初中后学习上的不适应,甚至是学业负担带给自己的诸多烦恼。其中,有一个同学就特别提到数学带给自己的苦恼,在作文的最后她发出了这样的“呼救”——谁能帮帮我,我该怎么办?于是,我给她批上这样一段很平常的话:有一个人能帮你,那就是有自信心的自己,更何况,数学老师在课后还说你在数学方面有进步呢!从这以后,我不仅能察觉到这位同学在写作上有了更大的自信,还听说她在数学课上表现很积极。试想,如果自己当时评改作文的时候,就是简单的一个等级和日期,她也许会如此茫然下去,永远找不到自信,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要求,在实施建议中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当学生有了自己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够提起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验生活,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 激发写作兴趣
针对小学生喜爱活动的特点,我围绕作文教学精心设计作文指导和相关的作文活动。如“记一次有趣的活动”,我们没有闭门造车,纸上谈兵,而是和他们一起玩“贴鼻子”的游戏。在热火朝天的游戏过程中,我提醒学生注意游戏的过程是怎样的?谁说的、做的引起了你的注意?当你被蒙上眼睛,拿着鼻子去贴时,心里怎么想?又怎么做的?通过这样的指点,学生写作的兴趣盎然,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在作文中都有体现。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表演情
节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曾经听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的一节作文课。他上课的内容是:“歇后语编故事”。在课堂上,于老师和学生共同编演歇后语“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师生打成一片,演得入情入景。在于老师的带动下,学生表演热情高涨,写作兴趣浓厚,学生编出的故事生动有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电教媒体 寓教于乐
实验表明,客观事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而情感活动又会触发人的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利用电教媒体,可减轻学生写作的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如四至六年级的作文中写游记的题材不少,有的学生利用假期游览过名山大川,观赏过名胜古迹,而多数同学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机会去游览。我便放映录象带,屏幕上出现奇特的风光,秀丽的湖光山色,巍峨的亭台楼阁,宏伟的高堂大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打开了思维的闸门,纷纷发表自己的观感,通过“实地看,看实地”增强了想象力,写作时学生普遍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三、体验生活 乐于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在着力强调学生习作兴趣时,还提供了调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向——突出主体体验。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深了,才会“乐于表达”。然而,从当前学生习作现状看,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学校与家、家与学校两点一线。他们似乎看不到今天的太阳与昨天有什么不同。作为教师,有必要让清新的空气吹进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教学走进广阔的空间。春天,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时,我们可带学生到山间、田野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大自然的美丽;秋天,大地一片金黄,果实累累时,我们可带学生到田间、果园里去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与农民伯伯分享丰收的喜悦。我们也可抽出时间,领着学生到商场、市场去逛一逛,让学生在这司空见惯的地方,用自己的眼睛去搜寻未曾发现的现象,观察人们的表情、动作、神态。学生有了感受与体验,才会提起习作兴趣,打开话匣子。记得我指导学生写一处景物,为了让学生写得真切,亲自带学生到海滩上玩,让学生看看海、踏踏浪、玩玩沙、嬉戏一番……学生像快乐的小鸟,尽情感受海滩的魅力。回来后,让学生写作文。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生动、具体,情真意切。如果没有学生亲身体验,怎么会写出这么好的作文呢?
四、巧借课文“空白” 激发写作灵感和欲望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留有余地,这种“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助教材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这样既充分利用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有利于降低习作难度。如《凡卡》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
我从尾巴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本来小凡卡收拾青鱼,无论从哪儿弄起都可以,但老板娘偏偏无中生有,找小凡卡的茬。在这里,富人的凶狠毒辣和穷人的可怜无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之后,我让学生以《收拾青鱼遭打》为题,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想象,描写凡卡遭受毒打的情形,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上融会贯通和感情上强烈共鸣,学生写作兴致高涨,真是情动而辞发。
五、创造机会 体验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学生的作文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总有闪光点,大至选取材料,布局谋篇,小至一个词。每挖掘到闪光点,我都及时加以肯定,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写作兴趣,在评判时提高作文分数,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同时,推荐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这些成功的体验,都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动力。
实践证明:体验生活,融情感教育于作文教学之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磨刀不误砍柴工
——浅谈学生写作前的准备
鹤峰县铁炉中心学校 向延东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师作文难教,学生作文难写。广大语文教师进行了大量的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学生的作文仍有“八股”之嫌,抄袭模仿,矫揉柔做作。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有创意之作甚少,学生写作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
作文难,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旧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的创造与发挥。学生没有时间准备,没有去积累素材,因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便无话可写,更无从谈起创造与发挥了。学生要在一两节课内即兴写一篇高质量的作文,犹如“曹植七步成诗”,针对写作能力一般的中学生,这无疑是教师给学生设置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限于狭义的语文圈内,教师忽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忽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知识面有限,很难有创意,也很难有特别的感悟,缺乏写作的灵感。
三是教师没有真正重视写作兴趣的培养。长期以来,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负担,作文有字数的限制、文体的限制、时间的限制等等。学生只能机械地堆积词汇,罗列语言,没有写作兴趣,没有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有明确之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要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据此,笔者认为,要达到课标的相关要求,写作前的准备比写作更重要。
写作前的准备有两个方面:一是素材方面的准备;二是心理方面的准备。
一、积累素材,为写作张本
1. 积累的方法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去搜集素材。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材料来源要广泛,教师不仅要结合写作内容确定学生占有什么材料,还要教给他们占有材料的方法,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2. 积累的时间
任何素材的积累都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便于学生积累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学期之初,制定出一学期学生作文训练的方案,并将方案告知于学生。方案应具体详细,包括写作的内容、范围、重点、训练目标、时间安排等。让学生提前准备,平时积累。
3. 积累的内容
作文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独立板块,它应该始终贯穿到语文教学的每一节课中去,因而作文素材积累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也应该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去。如新词的积累、妙句的摘录、心灵的感悟等等,片言絮语都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素材。平常的课文教学中,不仅仅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结合本单元的写作要求,有意识地设计与之相关的片段作文训练、仿写等教学环节。这样,化整为零,降低写作难度。
当然,仅有素材也是不够的,下一步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将素材进行甄别、筛选,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有价值的素材。这样,既能丰富写作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最后,教师在文章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略加点拨,一篇成功的学生作文便会水到渠成。
二、激发兴趣,为写作扬帆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内心情感体验的过程。“愤怒出诗人”、“凡举古今文人,大都生活坎坷,不如人意。”“很多作者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以上所述事实充分说明,写作前的心理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1. 写作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要让学生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创作,教师就得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在写作之前巧妙地设置情景;可以带学生到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去观察;可以深入到农村去亲身感受;教师也可以亲自“下水”为学生写范文(教师不宜经常“下水”,以免让学生产生依赖情绪)。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尽量找出每一篇作文的闪光点,给学生以自信;同时,教师也要委婉地指出写作中的不足,帮助学生修改作文。教师还要想办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平台,学校多开展作文评奖活动,让学生自己编辑作文小集子,使学生有成功感。
2. 写作灵感的激发
在写作之前,要想让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有写作的冲动,教师就必须想办法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灵感。笔者在组织“ 我想对你说”半命题作文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观看“汶川”地震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读从报刊杂志上精选的有关“汶川”地震感人的事例。然后开展为灾区募捐活动,并
在班上开一次主题班会,谈感受,说体会。在此基础上,教师点拨,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想对汶川的中学生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请以“ 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寄给灾区的同学们。让我们拿起笔,尽情地书写吧。这样组织写作的文章,内容真实,情感真挚,而且写作的过程远高于写作的本身,它既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又是一次情感的升华。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写作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有充足写作素材,有创作灵感,这样,才能写出优美的篇章。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是反复训练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来自情感碰撞的灵感一现,是源于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①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
学生灵感的催化剂。精心的创造条件,进行情感蓄势,让学生的情感尽量的越积越高,达到不吐不快的关键时刻,顺势抛出作文题目,肯定会争先恐后的写作。我曾用过这个方法:课堂上带一个精美的礼品盒,告诉学生这节课的作文题目就是“一个精美的礼品盒”。同时刺激学生礼品精美、价格不菲,谁猜对了并写得最好就把奖品颁发给谁。在学生猜测时,一层层打开,展示给大家,当到了最后一层时,停住,让学生去写,要求写出打开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我觉得比我们苦口婆心的说教更见效果。②来点恶作剧。这是捉弄人的游戏,学生最喜欢。准备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一些醋,一个瓶子里装卸酱油。方法指导以后,让两个学生上台品尝,再喝的时候,让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和心理感受,课堂写作肯定出彩。③利用多媒体创造情境。多媒体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音乐于一体的先进的课堂教学手段,它可以实现让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我们在课堂上运用它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本学期我们上了一节《写出真情》的作文课,运用一个《给妈妈洗脚》《天堂晚餐》《绝症女孩帮父亲捡垃圾》,视频一播出二.注重积累,让学生有话可写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
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在个性化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多读多记的学习习惯,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大量的书刊,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地。
,学生的心灵就震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