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2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课型:精读课 课时:1 主备人:赵新华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3.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难点: .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 搜集有关作者(郑板桥)的相关资料;
2. 2.搜集对联和关于对联特点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相关资料
1.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右侧的称为上联,左侧的称为下联,上方的称为横批,也称横额。
2.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没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少的只有二言、三言,多的几十、几百言的长联,由几个分句组成,不管怎样,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横批的意思要与上下联相配合,起画龙点睛作用,通常为四个字,也有五、六个字的。有些对联对于横批,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3.对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形式对称。右左两个条幅,字数必须相等,合成一副联,称为上联、下联。
(2)意思相关。对一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必须在上下联中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
(3)讲究对仗。对仗也称对偶。构成对联基础的是对偶辞格。
(4)平仄相对。对联的平仄与旧体诗、律诗的颔联、颈联的要求基本一致。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关于“郑板桥”,你知道哪些?
2.交流关于郑板桥的资料。
3.齐读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 郑板桥为什么给渔民题联?
* 郑板桥给渔民题了怎样的对联?
* 这副对联中蕴含了怎样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结合书后生字表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2.值得注意的读音有:傍晚、袅袅、狂风骤起、菱藕、斛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
4.通过查字典弄清字音与字义。
斛: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
5.着重强调易错的生字,如:“艘”的笔顺;“骤”的第12笔是“丿”不能丢;“碑”的第11笔为“丿”。
三、再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见到的情景。
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找一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湖光十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等等。
3.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4.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指导朗读“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
5.画一画对联的第一句和文种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文中的哪些语句写了对联的后半句。 6.分别指导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
7.交流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想象郑板桥当时看到的画面。 8.回过头再来读这幅意味深长的对联。 四、背诵与积累。 1. 背诵对联。
2.背诵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
3.阅读课后的“积累”中的文章《斗鸡山上的对联》。
板书设计: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创作对联经过(1--2) 如诗如画的美景 触景生情
富足祥和的宝地 有感而发
题联赠渔民,渔民刻联留做纪念(3--5)
提笔写出 石碑留念
北师大班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
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件:男女生星期日活动安排表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二、探索新知. 建立模型
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学生分别写出男生和女生的算式。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3)全班交流。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
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留在家中的男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师:刚才有很多同学汇报了他们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计算过程不一样,是不是都正确呢?
(3)小组讨论:这几种算法对吗?各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围绕运算过程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一样。
4、解决问题:算一算,留在家中的女生人数占女生总数的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汇报自己的算式
师: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计算过程不一样,是不是都正确呢?各有什么特点?
讨论分数混合运算的算理。
师: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的;二是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的通分。这两种方法哪种合适,则 需要根据具体的算式特点来确定的。
讨论两种算法的不同之处,指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三、理解应用, 强化体验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小结: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数学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星期日的安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页的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2、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本节主要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知识既是分数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3、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 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二、说学情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二课时,因为前面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三、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五、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共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观察(“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
第二个环节:探索新知. 建立模型
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分数问题中,单位“1” 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第三个环节:理解应用, 强化体验
1、计算(出示道算式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练一练第6页的4道题)
第四环节:总结归纳, 提升经验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此处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
课题:1—2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一、说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 学习生字、新词,积累丰富语言文字。
3. 感受文中所述情境,理解对联含义。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简短的语言文字中却有着“好一幅湖光月色图”的美景,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文章运用了生动优美的语句描写了郑板桥的身临其景,从而生发一种深深的情感,近而写出一副好对联。
2.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感受景美物丰情深的境地,从而理解对联所抒发的情感。
3. 教学难点:
理解感悟郑板桥“触景生情”的对联所包含着的情感。
4.教学突破点:
以作者对景美物丰情深的身临其境的描写语句为突破点,充分想像感受郑板桥当时的心情与感受,从而理解对联中所包含的情感。
三、教法设计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感受对联带给我们的情感。
教学过程:
1.读课题质疑。
郑板桥为什么题联赠渔民?对联内容是什么?„„
2. 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学习生字、新词,扫清文字障碍。
4. 深入理解课文,解决质疑问题。
(1)郑板桥所题对联内容是什么?
“半湾活水千江月 一粒沉沙万斛珠”
(2)小组内交流理解这副对联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3)结合课文内容,汇报所学内容。
“半湾活水千江月”——“郑板桥端坐船头,„„脱口吟道”
好一幅“湖光月色图”,这是一幅怎样的湖光月色图?
充分感受景色之美。
“一粒沉沙万斛珠”——“渔民告诉郑板桥„„真是”
郑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这是一种怎样的欢乐呢?充分感受物丰情又深。
5. 饱含深情朗读这副对联及与相对应的描写。
6.课外拓展。
收集整理更多的对联,讲一讲对联中的故事。
课题:1—2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课型:精读课 课时:1 主备人:赵新华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3.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难点: .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 搜集有关作者(郑板桥)的相关资料;
2. 2.搜集对联和关于对联特点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相关资料
1.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右侧的称为上联,左侧的称为下联,上方的称为横批,也称横额。
2.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没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少的只有二言、三言,多的几十、几百言的长联,由几个分句组成,不管怎样,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横批的意思要与上下联相配合,起画龙点睛作用,通常为四个字,也有五、六个字的。有些对联对于横批,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3.对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形式对称。右左两个条幅,字数必须相等,合成一副联,称为上联、下联。
(2)意思相关。对一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必须在上下联中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
(3)讲究对仗。对仗也称对偶。构成对联基础的是对偶辞格。
(4)平仄相对。对联的平仄与旧体诗、律诗的颔联、颈联的要求基本一致。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关于“郑板桥”,你知道哪些?
2.交流关于郑板桥的资料。
3.齐读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 郑板桥为什么给渔民题联?
* 郑板桥给渔民题了怎样的对联?
* 这副对联中蕴含了怎样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结合书后生字表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2.值得注意的读音有:傍晚、袅袅、狂风骤起、菱藕、斛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
4.通过查字典弄清字音与字义。
斛: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
5.着重强调易错的生字,如:“艘”的笔顺;“骤”的第12笔是“丿”不能丢;“碑”的第11笔为“丿”。
三、再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见到的情景。
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找一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湖光十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等等。
3.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4.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指导朗读“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
5.画一画对联的第一句和文种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文中的哪些语句写了对联的后半句。 6.分别指导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
7.交流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想象郑板桥当时看到的画面。 8.回过头再来读这幅意味深长的对联。 四、背诵与积累。 1. 背诵对联。
2.背诵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
3.阅读课后的“积累”中的文章《斗鸡山上的对联》。
板书设计: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创作对联经过(1--2) 如诗如画的美景 触景生情
富足祥和的宝地 有感而发
题联赠渔民,渔民刻联留做纪念(3--5)
提笔写出 石碑留念
北师大班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星期日的安排》教学设计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
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件:男女生星期日活动安排表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二、探索新知. 建立模型
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学生分别写出男生和女生的算式。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3)全班交流。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
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留在家中的男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师:刚才有很多同学汇报了他们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计算过程不一样,是不是都正确呢?
(3)小组讨论:这几种算法对吗?各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围绕运算过程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一样。
4、解决问题:算一算,留在家中的女生人数占女生总数的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汇报自己的算式
师: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计算过程不一样,是不是都正确呢?各有什么特点?
讨论分数混合运算的算理。
师: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的;二是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的通分。这两种方法哪种合适,则 需要根据具体的算式特点来确定的。
讨论两种算法的不同之处,指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三、理解应用, 强化体验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小结: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数学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星期日的安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页的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2、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本节主要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知识既是分数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3、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 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二、说学情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二课时,因为前面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三、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五、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共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观察(“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
第二个环节:探索新知. 建立模型
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分数问题中,单位“1” 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第三个环节:理解应用, 强化体验
1、计算(出示道算式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练一练第6页的4道题)
第四环节:总结归纳, 提升经验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此处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
课题:1—2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一、说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 学习生字、新词,积累丰富语言文字。
3. 感受文中所述情境,理解对联含义。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简短的语言文字中却有着“好一幅湖光月色图”的美景,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文章运用了生动优美的语句描写了郑板桥的身临其景,从而生发一种深深的情感,近而写出一副好对联。
2.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感受景美物丰情深的境地,从而理解对联所抒发的情感。
3. 教学难点:
理解感悟郑板桥“触景生情”的对联所包含着的情感。
4.教学突破点:
以作者对景美物丰情深的身临其境的描写语句为突破点,充分想像感受郑板桥当时的心情与感受,从而理解对联中所包含的情感。
三、教法设计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感受对联带给我们的情感。
教学过程:
1.读课题质疑。
郑板桥为什么题联赠渔民?对联内容是什么?„„
2. 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学习生字、新词,扫清文字障碍。
4. 深入理解课文,解决质疑问题。
(1)郑板桥所题对联内容是什么?
“半湾活水千江月 一粒沉沙万斛珠”
(2)小组内交流理解这副对联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3)结合课文内容,汇报所学内容。
“半湾活水千江月”——“郑板桥端坐船头,„„脱口吟道”
好一幅“湖光月色图”,这是一幅怎样的湖光月色图?
充分感受景色之美。
“一粒沉沙万斛珠”——“渔民告诉郑板桥„„真是”
郑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这是一种怎样的欢乐呢?充分感受物丰情又深。
5. 饱含深情朗读这副对联及与相对应的描写。
6.课外拓展。
收集整理更多的对联,讲一讲对联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