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精品课例作文6700字

初一作文

- 1 - 23、《雾凇》精品课例

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 费海燕 许佳龙

教材解读:

《雾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细看课后习题,第一题为: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题为: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由此可见,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作者先概括写雾凇形成的原因,再具体描写雾凇形成的过程。描写雾凇形成的过程又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先写了雾气是怎么来的,然后再写入夜温度急剧下降,雾气遇冷凝结成雾凇的。一个意思紧接着一个意思,原因清楚,过程具体,结果明白,非常有条理。借助文本语言材料,教给学生说话的方法,在说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诵练习,这样的语文课堂扎实高效。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策略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凝”、“零”、“琼”等后鼻音和多音字“模”,辨析形近字“堤”和“提”、“畔”和“伴”。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等方式说出“凝结”、“缭绕”、“洁白晶莹”、“琼枝玉树”、“弥漫”等词语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比较揣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词语的异同,并选择一个造句。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用词的生动贴切,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能抓住前因后果有条理地复述,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重点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说得有条理,清楚明白。

2、在具体语境中比较揣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词语的异同。

3、抓关键词朗读体会,感受雾凇美景的壮观、奇特。

教学准备:

1、自主预习课文。

2、利用互联网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发习文的兴趣

- 2 - 1、板书:雾,说感受。同学们,你们见过雾吗?说说你的感受。

2、直接揭题。今天老师要带着同学们,欣赏一种跟雾相关,但我们江南看不到的景观.

完成课题:雾凇。你们知道什么是雾凇吗?(指名说)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去东北吉林市欣赏雾凇。(课件欣赏雾凇景观)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才能积极 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从江南冬天常见的雾景导入,再到欣赏雾凇景观图,唤起学生的学

习兴趣,使学生一心想知道文中的雾凇到底是怎样的奇观,又是怎样形成的, 就很自然地进入

到了本课的学习中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读词释义

1、出示词语 (他读对了你就跟他一起读)

凝结 笼罩 淹没 模糊 缀满 缭绕 弥漫 雾气 俗称 摄氏度

多音字:淹没(mO)没有(m ei ), 模糊(mO)模样(mU )

理解“摄氏度”:今天气温最高温度是5度,就是指5摄氏度;

2、读好四字词语

三九严寒 松花江畔 夜幕降临 十里长堤 琼枝玉树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洁白晶莹

(1)辨析形近字“堤”和“提”、“畔”和“伴”、 “幕、墓、暮”

(2)理解“三九严寒”:《九九歌》中“三九四九,冻得冰上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吉

林,冬季漫长而寒冷,无锡平均气温零下3-4度左右已经觉得很冷了,零下20~30摄氏

度冷得让人瑟瑟发抖。

(4)理解“琼枝玉树”:结合雾凇图理解词义。

(二)朗读,读准读通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指导长句子。

A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了,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B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

氏度左右。

选择“当年”的意思和读音:1、本年(读第四声)。2、很早以前的某一时间(读第一声)。

C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设计理念:文中的“凝”“当”是学生易读错的字,利用初读的机会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字音。

课文中有些长句子比较难读,学生不容易把握,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把长句子读正确、通顺、

流利,学生才能把课文读好,为感悟课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 3 - (三)概括,习得方法

1、浏览课文,思考: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概括描写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第二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第三自然段:写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

2、你能把三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简略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后再回答。

3、谁能说说吉林的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一个字说,就是——奇。

【设计理念:中年级是学生逐步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老师需要用心、正确引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有很多,根据文章特点进行合理设计,有效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雾凇究竟“奇”在哪儿呢?本课让我们紧扣“奇”字,来感受一下雾凇的魅力吧!

三、诵读,感知雾凇景象的奇丽

1、看图片,忆词语。(出示雾凇美景的图片)欣赏了这样的美景,你的脑海中闪现出哪些词语?

2、出示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

十里长堤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3、想象画面,读好句子。

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这句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要想把这句读好,就要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朗读展示并相互评议。

4、小结: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板书:奇观(理解)

齐读第一节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代练。朗读训练的设计有层次:针对学生对雾凇缺少感性的认识,先请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初步感受雾凇的美;再边读边想象课文中四个描写雾凇奇景的重点词语,进一步体会雾凇的美;最后让学生通过展示朗读赞颂雾凇的美。雾凇奇丽的美景在学生激情的诵读中被读出了形,读出来意,读出了味,读出了神。】

- 4 - 四、复述,感悟雾凇形成的奇妙

(一)抓概括句,知形成原因

1、默读课文,想想形成原因。默写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赶快去找找看吧!

2、生交流,出示概括句:雾凇,俗称树挂,„„

(1)短短的一句话就讲清了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一个是(过于饱和的水汽),一个是(遇冷凝结)。 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2)齐读,特别关注这两个条件。

3、小结写法,引出下文。这句话概括写了雾凇形成的条件。课文接下来7句就是具体介绍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凇的过程。(板书:概括 具体)

【设计理念:吕淑湘先生说过:“撇开语言文字训练进行语文教学,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就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该处的训练就是让学生明确这一小节的第一句为概括句。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虽然现在不主张给课文分段或分层,但是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仍然十分重要。抓概括句,就能够帮助学生很迅速地理清第二自然段的层次,为下面的学习提供很好的帮助。】

(二)抓要点,说清“水汽是怎么来的”

1、速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请你快速读读第二小节剩余的部分,用横线画出“这过于饱和的水汽是怎么来的”部分,用括号标出“这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凇”的部分。

2、学生交流,了解水汽的来源。

出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弥漫着阵阵雾气。

(1)请你读读,用自己的话来简单说说。

预设:学生一般只说到地点及水温。

引导:你抓住了表示地点和水温的词语。如果你能关注表示时间的词,一定能说得更清楚。

(2)请你抓住时间、地点、温度这些要点,(板书:抓要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过于饱和的水汽是怎么来的。(指名说)

评价:你抓住要点把水汽是怎么来的说清楚了。

【设计理念:说话训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讲述内容,说话训练的过程是学用词语、句式等的过程,说话训练也是语感的训练,可以训练语言的张力。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时要让学生有法可循,语文就是要教方法。该处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饱和的水汽是怎么来的”,随即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提炼方法——抓要点,这样的点评既是对回答问题学生的肯定,也是对全班同学的方法指导。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 5 - (三)有条理地说“雾气多凝结慢”

1、同学们,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先变成雾气,再凝结成雾凇。这段文字就是描述这个过程的。细细读读,这个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银松雪柳了。

发现:雾气多 凝结慢

2、抓关键词,品雾气多,有条理说。你是从哪些词看出雾气很多的?

(1)涌向 “涌”有一股力量,大团大团的雾气大团大团滚滚而起,争先恐后地朝松花江两岸漂流!读好“涌向”

(2)笼罩 这里就是雾气把十里长堤全都包围啦。雾气——真多!读好“笼罩”

(3)淹没 两字都是什么旁?原意是指大水盖过、漫过。这里指松花江边那黑森森的树木全被——雾气盖过了,看不清楚了!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雾气真浓! 读好“淹没”。

(4)这几个词语都是介绍了雾气的多,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是呀,雾气越来越多,越来越浓,这就是——(指板书)这就是过于饱和的水汽。

用你的朗读表现雾气的多。指名读,评价。齐读

(5)这几个词语有条理地把雾气多这个特点说明白。板书:涌向 笼罩 淹没

谁能有条理地来说一说雾气多。

(6)小结:在这千里冰封的十里长堤,雾气铺天盖地,到处都是,真是一大奇观啊!所以,当地有“夜看雾”的说法 。

【设计理念:说话训练是一项综合性训练。它富有创造性,是把记忆、思考、表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说话训练的过程不仅是课文语言内化的过程,还是学生的听、思、记、说能力训练的过程。该处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体会雾气多,然后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运用“涌向、笼罩、淹没”等词语来介绍雾气多。这样训练有梯度,易操作。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成功感油然而生。】

3、刚才同学们说雾凇的凝结过程非常慢?你又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呢?

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1)镀 每一层都很薄。“一层又一层地”地镀上白银,形成非常缓慢。

(2)渐渐地 慢慢地 轻轻地 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成,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形成的。

“慢慢地”能不能换成“渐渐地”?为什么?(“渐渐地”是数量的逐渐增加或减少的意思, “慢慢地”的意思是过程的慢。

选词填空:渐渐地 慢慢地 轻轻地

- 6 - 1雷声( )小了,雨声也( )小了

2我( )走进妈妈的房间,怕惊扰了正在睡觉的妈妈。

3在父母老师的努力下,小芳( )有了转变。

4、雾气是一下子变成银松雪柳的吗?

(1)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读着这三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吗?(由细到粗, 缓慢变化)

(2)谁有本领把这缓慢而神奇的变化过程读出来。(指读)

(3)小结:作者用“最初、逐渐、最后”这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有条理地写出了雾凇缓慢而神奇的变化过程。(再读)

5、小结:雾气就这样缓慢、悄无声息地凝结着。这是文字传递给我们的。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用朗读传递给大家吗?(齐读第6、7句)

6、来,抓住雾凇形成缓慢神奇的特点,有条理地说说雾气凝结成雾凇的过程吧。

评价:真不错,你抓住了变化过程中的要点。(说清楚了)

(四) 创设情境,有条理地说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1)回顾整个第二小节,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具体描写雾凇形成的过程时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先写了雾气是怎么来的,然后再写入夜温度急剧下降,雾气遇冷凝结成雾凇的。你们看,一个意思紧接着一个意思,原因清楚,过程具体,结果明白,多有条理啊。

(2)无锡江南旅行社要到我校来选拔一批小导游进行培训,带团去吉林观看雾凇。谁说 得好,说不定将来有机会入选呢。想不想试一试。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本领,用自己的话有条理(板书:有条理)地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吧!要想说好,老师给点提示,注意用好下列5组词语(练说,指说)

过于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形成的条件)

时间 地点 温度 (水汽的来源)

涌向 笼罩 淹没 (雾气的活动)

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又一层地 镀上 (过程的缓慢)

最初 银线 逐渐 银条 最后 银松雪柳(形态的变化)

(3)同座位练习。

(4)指名复述,评价反馈。评价:介绍得真有条理。评为实习小导游。

【设计理念:要想让学生说得轻松,说得连贯,教师必须悉心创设与文本吻合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采用竞聘导游的形式复述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这一情境的创设新颖巧妙,符合学情,一举多得:既巩固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又深化了对课文

- 7 - 的理解;既立足了文本,又活化了课文的内容;既积累了语言,又运用了语言;既有方法的指导,如抓关键词语复述,又有实际的练习、展示、评价。】

五、补写,感受雾凇姿态的奇异

1、(出示第三小节,引读)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多值得一看呀!

2、(课件出示配乐图片欣赏)请细致观察,特别注意雾凇的美姿,看看雾凇的姿态有哪些?

3、完成小练笔。

出示:清晨,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这些雾凇有的像盛开的梨花,雪白晶莹;有的似 , ;有的好像 , ;有的如同 , „„看到这番景象,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 ”。

4、诵读自己的小练笔,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理念:结合雾凇图片,仿照所给的范句,展开丰富的联想,把“千姿百态”具体化,这样的小练笔是对雾凇奇异姿态的再现,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和丰富,是对学生观察、想象、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学生美的熏陶与感染。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的统一。】

六、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景象奇丽,美在过程奇妙,美在姿态奇异。1990年,江泽民主席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兴致勃勃地为此景题词:(出示齐读)“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美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呢。希望你们能抓住要点,运用课文中的词语,简洁而有条理地向他人介绍雾凇形成的过程!

【设计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紧扣语言文字,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效率。最后的作业更将本课的训练重点拓展延伸,不可或缺。】

板书设计:

遇冷凝结 抓要点

过于饱和的水汽 ————→ 雾凇 有条理

涌向 笼罩 淹没 缓慢变化

教学反思:

- 8 - 按课堂流程走下来,总体感觉教得扎实,学得有效。

1、精选教学内容,教得清楚。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本课教学,抓住文眼“奇”字,精选教学内容,设计并组构了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读——感知雾凇景象的奇丽,说——感悟雾凇形成的奇妙;写-感受雾凇姿态的奇异。融读说写于一体,抓住了与语文学习的根本,实现了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化。因此教得清清楚楚,给人启发。

2、开展实践活动,学得有效。

在水里学游泳,在天空里学飞翔,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这三者异曲同工。诵读、复述、补写、拓展,都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形成并发展读、说、写的能力。学生的语文活动代替了教师的繁琐分析,课堂成了学生活动的舞台,学生学得扎实有效,让人回味。

3、指导说话训练,习得方法。

说话训练是一项综合性训练。它富有创造性,是把记忆、思考、表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在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前先理清段落层次,再交给方法。通过“抓要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饱和的水汽是怎么来的”,通过抓关键词有条理地介绍雾气多凝结慢的过程,最后,创设情境,提供关键词连起来介绍雾凇形成的过程,这样训练有方法,有梯度,易操作。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成功感油然而生。

- 1 - 23、《雾凇》精品课例

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 费海燕 许佳龙

教材解读:

《雾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细看课后习题,第一题为: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题为: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由此可见,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作者先概括写雾凇形成的原因,再具体描写雾凇形成的过程。描写雾凇形成的过程又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先写了雾气是怎么来的,然后再写入夜温度急剧下降,雾气遇冷凝结成雾凇的。一个意思紧接着一个意思,原因清楚,过程具体,结果明白,非常有条理。借助文本语言材料,教给学生说话的方法,在说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诵练习,这样的语文课堂扎实高效。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策略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凝”、“零”、“琼”等后鼻音和多音字“模”,辨析形近字“堤”和“提”、“畔”和“伴”。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等方式说出“凝结”、“缭绕”、“洁白晶莹”、“琼枝玉树”、“弥漫”等词语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比较揣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词语的异同,并选择一个造句。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用词的生动贴切,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能抓住前因后果有条理地复述,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重点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说得有条理,清楚明白。

2、在具体语境中比较揣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词语的异同。

3、抓关键词朗读体会,感受雾凇美景的壮观、奇特。

教学准备:

1、自主预习课文。

2、利用互联网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发习文的兴趣

- 2 - 1、板书:雾,说感受。同学们,你们见过雾吗?说说你的感受。

2、直接揭题。今天老师要带着同学们,欣赏一种跟雾相关,但我们江南看不到的景观.

完成课题:雾凇。你们知道什么是雾凇吗?(指名说)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去东北吉林市欣赏雾凇。(课件欣赏雾凇景观)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才能积极 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从江南冬天常见的雾景导入,再到欣赏雾凇景观图,唤起学生的学

习兴趣,使学生一心想知道文中的雾凇到底是怎样的奇观,又是怎样形成的, 就很自然地进入

到了本课的学习中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读词释义

1、出示词语 (他读对了你就跟他一起读)

凝结 笼罩 淹没 模糊 缀满 缭绕 弥漫 雾气 俗称 摄氏度

多音字:淹没(mO)没有(m ei ), 模糊(mO)模样(mU )

理解“摄氏度”:今天气温最高温度是5度,就是指5摄氏度;

2、读好四字词语

三九严寒 松花江畔 夜幕降临 十里长堤 琼枝玉树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洁白晶莹

(1)辨析形近字“堤”和“提”、“畔”和“伴”、 “幕、墓、暮”

(2)理解“三九严寒”:《九九歌》中“三九四九,冻得冰上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吉

林,冬季漫长而寒冷,无锡平均气温零下3-4度左右已经觉得很冷了,零下20~30摄氏

度冷得让人瑟瑟发抖。

(4)理解“琼枝玉树”:结合雾凇图理解词义。

(二)朗读,读准读通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指导长句子。

A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了,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B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

氏度左右。

选择“当年”的意思和读音:1、本年(读第四声)。2、很早以前的某一时间(读第一声)。

C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设计理念:文中的“凝”“当”是学生易读错的字,利用初读的机会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字音。

课文中有些长句子比较难读,学生不容易把握,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把长句子读正确、通顺、

流利,学生才能把课文读好,为感悟课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 3 - (三)概括,习得方法

1、浏览课文,思考: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概括描写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第二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第三自然段:写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

2、你能把三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简略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后再回答。

3、谁能说说吉林的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一个字说,就是——奇。

【设计理念:中年级是学生逐步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老师需要用心、正确引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有很多,根据文章特点进行合理设计,有效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雾凇究竟“奇”在哪儿呢?本课让我们紧扣“奇”字,来感受一下雾凇的魅力吧!

三、诵读,感知雾凇景象的奇丽

1、看图片,忆词语。(出示雾凇美景的图片)欣赏了这样的美景,你的脑海中闪现出哪些词语?

2、出示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

十里长堤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3、想象画面,读好句子。

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这句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要想把这句读好,就要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朗读展示并相互评议。

4、小结: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板书:奇观(理解)

齐读第一节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代练。朗读训练的设计有层次:针对学生对雾凇缺少感性的认识,先请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初步感受雾凇的美;再边读边想象课文中四个描写雾凇奇景的重点词语,进一步体会雾凇的美;最后让学生通过展示朗读赞颂雾凇的美。雾凇奇丽的美景在学生激情的诵读中被读出了形,读出来意,读出了味,读出了神。】

- 4 - 四、复述,感悟雾凇形成的奇妙

(一)抓概括句,知形成原因

1、默读课文,想想形成原因。默写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赶快去找找看吧!

2、生交流,出示概括句:雾凇,俗称树挂,„„

(1)短短的一句话就讲清了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一个是(过于饱和的水汽),一个是(遇冷凝结)。 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2)齐读,特别关注这两个条件。

3、小结写法,引出下文。这句话概括写了雾凇形成的条件。课文接下来7句就是具体介绍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凇的过程。(板书:概括 具体)

【设计理念:吕淑湘先生说过:“撇开语言文字训练进行语文教学,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就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该处的训练就是让学生明确这一小节的第一句为概括句。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虽然现在不主张给课文分段或分层,但是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仍然十分重要。抓概括句,就能够帮助学生很迅速地理清第二自然段的层次,为下面的学习提供很好的帮助。】

(二)抓要点,说清“水汽是怎么来的”

1、速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请你快速读读第二小节剩余的部分,用横线画出“这过于饱和的水汽是怎么来的”部分,用括号标出“这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雾凇”的部分。

2、学生交流,了解水汽的来源。

出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弥漫着阵阵雾气。

(1)请你读读,用自己的话来简单说说。

预设:学生一般只说到地点及水温。

引导:你抓住了表示地点和水温的词语。如果你能关注表示时间的词,一定能说得更清楚。

(2)请你抓住时间、地点、温度这些要点,(板书:抓要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过于饱和的水汽是怎么来的。(指名说)

评价:你抓住要点把水汽是怎么来的说清楚了。

【设计理念:说话训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讲述内容,说话训练的过程是学用词语、句式等的过程,说话训练也是语感的训练,可以训练语言的张力。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时要让学生有法可循,语文就是要教方法。该处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饱和的水汽是怎么来的”,随即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提炼方法——抓要点,这样的点评既是对回答问题学生的肯定,也是对全班同学的方法指导。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 5 - (三)有条理地说“雾气多凝结慢”

1、同学们,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先变成雾气,再凝结成雾凇。这段文字就是描述这个过程的。细细读读,这个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银松雪柳了。

发现:雾气多 凝结慢

2、抓关键词,品雾气多,有条理说。你是从哪些词看出雾气很多的?

(1)涌向 “涌”有一股力量,大团大团的雾气大团大团滚滚而起,争先恐后地朝松花江两岸漂流!读好“涌向”

(2)笼罩 这里就是雾气把十里长堤全都包围啦。雾气——真多!读好“笼罩”

(3)淹没 两字都是什么旁?原意是指大水盖过、漫过。这里指松花江边那黑森森的树木全被——雾气盖过了,看不清楚了!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雾气真浓! 读好“淹没”。

(4)这几个词语都是介绍了雾气的多,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是呀,雾气越来越多,越来越浓,这就是——(指板书)这就是过于饱和的水汽。

用你的朗读表现雾气的多。指名读,评价。齐读

(5)这几个词语有条理地把雾气多这个特点说明白。板书:涌向 笼罩 淹没

谁能有条理地来说一说雾气多。

(6)小结:在这千里冰封的十里长堤,雾气铺天盖地,到处都是,真是一大奇观啊!所以,当地有“夜看雾”的说法 。

【设计理念:说话训练是一项综合性训练。它富有创造性,是把记忆、思考、表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说话训练的过程不仅是课文语言内化的过程,还是学生的听、思、记、说能力训练的过程。该处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体会雾气多,然后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运用“涌向、笼罩、淹没”等词语来介绍雾气多。这样训练有梯度,易操作。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成功感油然而生。】

3、刚才同学们说雾凇的凝结过程非常慢?你又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呢?

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1)镀 每一层都很薄。“一层又一层地”地镀上白银,形成非常缓慢。

(2)渐渐地 慢慢地 轻轻地 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成,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形成的。

“慢慢地”能不能换成“渐渐地”?为什么?(“渐渐地”是数量的逐渐增加或减少的意思, “慢慢地”的意思是过程的慢。

选词填空:渐渐地 慢慢地 轻轻地

- 6 - 1雷声( )小了,雨声也( )小了

2我( )走进妈妈的房间,怕惊扰了正在睡觉的妈妈。

3在父母老师的努力下,小芳( )有了转变。

4、雾气是一下子变成银松雪柳的吗?

(1)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读着这三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吗?(由细到粗, 缓慢变化)

(2)谁有本领把这缓慢而神奇的变化过程读出来。(指读)

(3)小结:作者用“最初、逐渐、最后”这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有条理地写出了雾凇缓慢而神奇的变化过程。(再读)

5、小结:雾气就这样缓慢、悄无声息地凝结着。这是文字传递给我们的。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用朗读传递给大家吗?(齐读第6、7句)

6、来,抓住雾凇形成缓慢神奇的特点,有条理地说说雾气凝结成雾凇的过程吧。

评价:真不错,你抓住了变化过程中的要点。(说清楚了)

(四) 创设情境,有条理地说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1)回顾整个第二小节,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具体描写雾凇形成的过程时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先写了雾气是怎么来的,然后再写入夜温度急剧下降,雾气遇冷凝结成雾凇的。你们看,一个意思紧接着一个意思,原因清楚,过程具体,结果明白,多有条理啊。

(2)无锡江南旅行社要到我校来选拔一批小导游进行培训,带团去吉林观看雾凇。谁说 得好,说不定将来有机会入选呢。想不想试一试。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本领,用自己的话有条理(板书:有条理)地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吧!要想说好,老师给点提示,注意用好下列5组词语(练说,指说)

过于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形成的条件)

时间 地点 温度 (水汽的来源)

涌向 笼罩 淹没 (雾气的活动)

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又一层地 镀上 (过程的缓慢)

最初 银线 逐渐 银条 最后 银松雪柳(形态的变化)

(3)同座位练习。

(4)指名复述,评价反馈。评价:介绍得真有条理。评为实习小导游。

【设计理念:要想让学生说得轻松,说得连贯,教师必须悉心创设与文本吻合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采用竞聘导游的形式复述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这一情境的创设新颖巧妙,符合学情,一举多得:既巩固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又深化了对课文

- 7 - 的理解;既立足了文本,又活化了课文的内容;既积累了语言,又运用了语言;既有方法的指导,如抓关键词语复述,又有实际的练习、展示、评价。】

五、补写,感受雾凇姿态的奇异

1、(出示第三小节,引读)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多值得一看呀!

2、(课件出示配乐图片欣赏)请细致观察,特别注意雾凇的美姿,看看雾凇的姿态有哪些?

3、完成小练笔。

出示:清晨,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这些雾凇有的像盛开的梨花,雪白晶莹;有的似 , ;有的好像 , ;有的如同 , „„看到这番景象,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 ”。

4、诵读自己的小练笔,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理念:结合雾凇图片,仿照所给的范句,展开丰富的联想,把“千姿百态”具体化,这样的小练笔是对雾凇奇异姿态的再现,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和丰富,是对学生观察、想象、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学生美的熏陶与感染。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的统一。】

六、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景象奇丽,美在过程奇妙,美在姿态奇异。1990年,江泽民主席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兴致勃勃地为此景题词:(出示齐读)“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美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呢。希望你们能抓住要点,运用课文中的词语,简洁而有条理地向他人介绍雾凇形成的过程!

【设计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紧扣语言文字,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效率。最后的作业更将本课的训练重点拓展延伸,不可或缺。】

板书设计:

遇冷凝结 抓要点

过于饱和的水汽 ————→ 雾凇 有条理

涌向 笼罩 淹没 缓慢变化

教学反思:

- 8 - 按课堂流程走下来,总体感觉教得扎实,学得有效。

1、精选教学内容,教得清楚。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本课教学,抓住文眼“奇”字,精选教学内容,设计并组构了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读——感知雾凇景象的奇丽,说——感悟雾凇形成的奇妙;写-感受雾凇姿态的奇异。融读说写于一体,抓住了与语文学习的根本,实现了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化。因此教得清清楚楚,给人启发。

2、开展实践活动,学得有效。

在水里学游泳,在天空里学飞翔,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这三者异曲同工。诵读、复述、补写、拓展,都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形成并发展读、说、写的能力。学生的语文活动代替了教师的繁琐分析,课堂成了学生活动的舞台,学生学得扎实有效,让人回味。

3、指导说话训练,习得方法。

说话训练是一项综合性训练。它富有创造性,是把记忆、思考、表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在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前先理清段落层次,再交给方法。通过“抓要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饱和的水汽是怎么来的”,通过抓关键词有条理地介绍雾气多凝结慢的过程,最后,创设情境,提供关键词连起来介绍雾凇形成的过程,这样训练有方法,有梯度,易操作。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成功感油然而生。


相关作文

  • 最新版吉林雾凇导游词Word 文档作文1600字
  • 吉林雾凇 [问候语] 各位游客大家好,首先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衷心的欢迎.今天我将荣幸的作为导游带领各位去参观吉林雾凇. [四大自然奇观] 隆冬时节,北国大地千里冰封,白雪皑皑,但是在吉林市,人们通常会邂逅童话般的美景.那就是与黄山云海.泰山日出.钱塘潮涌并成为中国四大自然奇景的吉林雾凇(一说版本是桂 ...

  • 吉林雾凇.docx作业作文2300字
  • 2 / 5 每当雾凇来临,吉林市松花江岸十里长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江泽民同志1991年在吉林市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秉笔,写下"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之句.1998年他又 ...

  • 描写雾凇的句子作文2400字
  • 1.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吉林雾凇奇观. 2. 雾凇俗称树挂,是北方冬季可以见到的一种类似霜降的自然现象,是一种冰雪美景.是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结冰的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 ...

  • 安琪儿的礼物作文900字
  • 如银针般,像玉屑般,似绒毛般,悄然而至.它,就是雾凇. 早晨,天与地连为一体,到处一片白茫茫,仿佛是织女织的洁白的绸缎飘落下来.太阳如同玉盘般挂在天上,颜色淡淡的,浅浅的.走在小路旁,突然发现身上洒了许多犹如绣花针的东西,这,不就是雾凇吗? 站在树边看树上的雾凇,我一直在想一个奇妙的问题:它到底是雪 ...

  • 吉林雾凇作文1000字
  •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千里冰封,的时候,走进吉林市,沿着松花江的PAN畔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垂柳青枝变成了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淞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十分壮观.这就是被人们称为"雾凇"的奇观.. 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 ...

  • 吉林雾凇岛攻略作文1200字
  • 吉林雾凇岛攻略 去雾凇岛的路线和交通:从吉林去雾凇岛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条是土城子方向,是沿松花江西岸向北走.在吉林市长途汽车站(名叫岔路乡,距火车站只有几百米)坐车,全程37公里,行程一个多小时,汽车票价5元.车况为普通村路车,没有空调.这一路车有的车到土城子停,可花5元钱打车到曾通村渡口:有的车 ...

  • 我爱家乡的雾凇作文600字
  • 我喜欢青山秀水.万紫千红的自然风光,也喜欢繁华喧闹.富丽堂皇的都市景观.但我更喜欢我家乡吉林市那名扬四海的天下奇景--雾凇. 雾凇是中国奇观之一,是家乡的"特产",每逢严寒的冬季来临时,松花江上游的丰满水电站泄洪,形成了很大的雾气,雾气升到了空中遇冷,凝结了无数的小冰晶,小冰晶挂 ...

  • 雾凇作文500字
  • 我喜欢山清水秀万紫千红的自然风光:也喜欢繁华喧闹富丽堂皇的都市景观:但我更喜欢家乡那名扬四海的天下奇景--雾凇. 雾凇俗名树挂.是寒冷的天气里雾凝在树枝上形成的白色冰晶.吉林雾凇同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山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同黄山云海,泰山日出,钱塘江潮涌并称为& ...

  • 吉林雾凇作文400字
  • 当时间老人的脚步跨进冬天时,世界便被那纯洁.晶莹的雪花覆盖.这时,你可千万别忘了来吉林看雾凇.这可是中国四大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它一定会让你留连忘返. 严冬时节,家乡独特的美景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了."雾凇仙子"好像知道它应该闪亮登场了,她带着银装素裹来到了美丽的江城大地.她走到青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