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读书名言大全作文2400字

初二作文

杜甫的读书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了自知。

杜甫名人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益多师是我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别裁伪体亲风雅,益多师是汝师。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生平经历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731年)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过了4年,秋天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杜甫的读书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了自知。

杜甫名人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益多师是我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别裁伪体亲风雅,益多师是汝师。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生平经历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731年)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过了4年,秋天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相关作文

  • 杜甫的名人名言作文1300字
  •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qu ...

  • 读书名言大全作文1200字
  •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 ...

  • 读书名人名言大全作文500字
  •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对联集锦>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则可造就一个准确的人.培根 读书譬如饮食, ...

  • 名人名言大全六年级作文800字
  • 关于青春的六年级励志名人名言 青春终究是幸福,因为它有未来. 作者:果戈理 别向不幸屈服,应该更大胆.更积极地向不幸挑战. 作者:威吉尔 不承认自己幸福的人,不可能幸福. 作者:西拉斯 谁要是在内心里真正是知足常乐,他就能获得一切幸福. 作者:<五卷书> 幸福是最珍贵的葡萄美酒,但对低级 ...

  • 小学生读书名言大全作文1500字
  • 1.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 --爱迪生 2.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培根 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7. ...

  • 劝学名人名言大全摘抄作文1400字
  •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7.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8.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 小学生名人名言精选大全作文1400字
  • 小学生名人名言精选大全 1.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2. 以勇敢的胸膛面对逆境.--贺拉斯 3.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绎 5. 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6. 天下之 ...

  • 读书格言大全作文600字
  • 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 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 不自是者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吹嘘自己有知识的人,等于在宣扬自己的无知. ...

  • 国学励志名言名句大全作文3100字
  •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 ...

你可能喜欢
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