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文教学的尝试
河南省新乡县朗公庙中心学校 张秋英
曾几何时,一听到上作文课,学生们就无精打采;一提到写作文,学生们就唉声叹气。勉强写出的作文也是空洞无物,废话连篇,语言枯燥,病句大堆。作文教学举步维艰,成了语文教师最头疼的事,往往花费了不少精力,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不见提高,难道作文教学真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了吗?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改变作文教学观念,摒弃“一切只为成绩”的做法,走出应试教育的阴霾,更新教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如何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我经过多年的尝试,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即:课堂教学、作文评改、课外积累。
一、课堂教学——激活思维,点燃兴趣。
课堂是作文教学的主阵地,就要在这个阵地上积极地创设良好的写作环境,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1、增加课堂讨论
学生的口语往往丰富多彩,作文课堂上不妨增加讨论,多引进一些学生比较关心的话题,如热点新闻,重大的体育比赛,热播的电影、电视,学过的课文,甚至是明星偶像等。 找到一个热点话题,由学生来唱主角,让他们去讨论,去发现,去归纳总结。每年的《感动中国》我都会组织学生观看,每次观看之后,我都会趁热打铁,抛出“感动”这个话题,学生们情绪高涨,畅所欲言:有的表达对感动人物的敬佩之情,有的诉说身边的感动,有的表达向榜样人物学习的决心,有的则批评社会中与此相反的不和谐,有的在反省自己„„同学们一番慷慨陈词之后,纷纷拿起手中的笔,有激情地写下自己的看法,书写心中的感动。这样的作文学生写得很顺利,不少学生不仅能取他人的材料为自己所用,而且还能从新的角度加以发挥。
2、引导学生创新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想象力不丰富,思路闭塞,只会就事论事,不能有所创新。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打破思维定式,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佛罗斯奥曾说:“即使同一个鸡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看它,这个蛋的椭圆轮廓也会有变化。”一次作文课上,窗外正好下起了雪,学生纷纷向窗外
2 瞧,这一举动让我有了新的想法,我马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的同学想到雪的纯洁无瑕,象征着纯洁美好的心灵;有的同学想到雪含有杂质,并非纯洁,而是虚伪的;有的同学由雪的迅速融化,想到美好人生的短暂;有的同学观察到行人身后深深浅浅的脚印,想到了生活的艰辛,道路的曲折„„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作文课上经常给学生读一些短篇小说或寓言故事,在情节发展的高潮处或悬念将释、寓意将明处,戛然而止,抽去结尾部分,让学生续写。这样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突破时空的限制,遨游于广阔的天地间。
3、释放学生情感
作文是学生心灵的折射,也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但学生写作时容易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叙述,将事情的经过写成流水账,将景物写成了解说词,不会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进去。教师若能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与之相关的情感体验,就能使他们充满信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如让学生听配乐朗诵,听二胡独奏,听钢琴曲,听抒情歌曲,对于唤起学生的情思和想象力,往往具有语言难易企及的效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演课本剧,《狼》《皇帝的新装》《范进中举》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在演出时学生认真投入,课堂气氛热烈,互相配合,互相指导,演完之后相互点评,在这种氛围中启发学生现场作文,由于学生是直接参与演出的,有亲身体验,所以写出来的演出感受,人物分析,剧情赏析等,都有真情实感。
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从细节入手,写出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不仅要写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还要写出自己想到的、感受到的。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更要作为重点来写,强调“我手写我心”,用自己的情感打动读者,悟出写作的真谛,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地流露,才是真实的表达,只要是真实的,只要是自己独特的东西,写出来就是最精彩的,也是最感人的。
二、作文评改——学生互动,教师点拨
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单一的教师评改已经不能很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在作文评讲的课堂上,作为主体的学生,大多数只是凑热闹的“听众”和“看客”,他们似乎往往只关心自己习作上的分数,对教师煞费苦心的评改、批语却无动于衷。作文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看同龄人、特别是同班同学的习作,比看自己的作文更有新鲜感,对评价他人的作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何不来个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出这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在合作交流中提高作文水平,岂不更好?
这个环节中,应引导学生互改、互评,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写作的责任心,从而调动写作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往往要经过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或基本满意为止,作文的
3 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学生评改他人的作文时,为了不至于说外行话,就必须反复阅读被评作文,去理解他人的立意,构思,寻找和纠正错别字、病句,分析作文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分析能力。互改完成后,安排作者与主评者的互动交流,了解文章习作的思路、选材及行文组织的处理,共同探讨优点,明确不足,真正做到评改信息的及时反馈,之后,双方就达成的一致意见,由写作者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修改,每位同学都亲历了两种角色转换体验,一是习作者,一是评改者,学生的能力在交流中加强,在自改中提高。
评讲中要善于发现学生文章的精彩之处,哪怕一句话、一个词,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并将优秀的文章进行朗读,优美的句子摘入黑板报,定期挑选优秀的文章编入班级小报。在学生和教师互动评改过后,鼓励学生进行重新写作,重写的作文优点会越来越多,一次比一次成功。成功的喜悦将不断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三、课外积累——贴近生活,收集素材
要写出好文章,就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全面细致地观察,要在观察中捕捉事物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关注社会,让学生帮助父母干活,使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的生活,理解他们的不幸、痛苦;让学生帮助弱者,体会付出与收获的喜悦。在一次次的观察、体验之中,学生会加深对人生的感悟。
学生贴近生活,还要从读书、阅报、看电视、上网中获得写作素材,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个人的生活范围都是有限的,书报杂志,电视网络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解各方面的信息,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何愁无米下锅呢?
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随时积累写作素材。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写作,指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在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对平时观察和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写出较高水平的作文。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相信只要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尝试,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必将在作文教学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必将使作文教学步入一个新天地,迎来“柳暗花明”的春天。
通讯地址:河南省新乡县朗公庙中心学校
邮政编码:453700
电子信箱:1542792390@qq.com
联系电话:13938746949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文教学的尝试
河南省新乡县朗公庙中心学校 张秋英
曾几何时,一听到上作文课,学生们就无精打采;一提到写作文,学生们就唉声叹气。勉强写出的作文也是空洞无物,废话连篇,语言枯燥,病句大堆。作文教学举步维艰,成了语文教师最头疼的事,往往花费了不少精力,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不见提高,难道作文教学真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了吗?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改变作文教学观念,摒弃“一切只为成绩”的做法,走出应试教育的阴霾,更新教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如何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我经过多年的尝试,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即:课堂教学、作文评改、课外积累。
一、课堂教学——激活思维,点燃兴趣。
课堂是作文教学的主阵地,就要在这个阵地上积极地创设良好的写作环境,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1、增加课堂讨论
学生的口语往往丰富多彩,作文课堂上不妨增加讨论,多引进一些学生比较关心的话题,如热点新闻,重大的体育比赛,热播的电影、电视,学过的课文,甚至是明星偶像等。 找到一个热点话题,由学生来唱主角,让他们去讨论,去发现,去归纳总结。每年的《感动中国》我都会组织学生观看,每次观看之后,我都会趁热打铁,抛出“感动”这个话题,学生们情绪高涨,畅所欲言:有的表达对感动人物的敬佩之情,有的诉说身边的感动,有的表达向榜样人物学习的决心,有的则批评社会中与此相反的不和谐,有的在反省自己„„同学们一番慷慨陈词之后,纷纷拿起手中的笔,有激情地写下自己的看法,书写心中的感动。这样的作文学生写得很顺利,不少学生不仅能取他人的材料为自己所用,而且还能从新的角度加以发挥。
2、引导学生创新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想象力不丰富,思路闭塞,只会就事论事,不能有所创新。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打破思维定式,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佛罗斯奥曾说:“即使同一个鸡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看它,这个蛋的椭圆轮廓也会有变化。”一次作文课上,窗外正好下起了雪,学生纷纷向窗外
2 瞧,这一举动让我有了新的想法,我马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的同学想到雪的纯洁无瑕,象征着纯洁美好的心灵;有的同学想到雪含有杂质,并非纯洁,而是虚伪的;有的同学由雪的迅速融化,想到美好人生的短暂;有的同学观察到行人身后深深浅浅的脚印,想到了生活的艰辛,道路的曲折„„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作文课上经常给学生读一些短篇小说或寓言故事,在情节发展的高潮处或悬念将释、寓意将明处,戛然而止,抽去结尾部分,让学生续写。这样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突破时空的限制,遨游于广阔的天地间。
3、释放学生情感
作文是学生心灵的折射,也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但学生写作时容易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叙述,将事情的经过写成流水账,将景物写成了解说词,不会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进去。教师若能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与之相关的情感体验,就能使他们充满信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如让学生听配乐朗诵,听二胡独奏,听钢琴曲,听抒情歌曲,对于唤起学生的情思和想象力,往往具有语言难易企及的效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演课本剧,《狼》《皇帝的新装》《范进中举》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在演出时学生认真投入,课堂气氛热烈,互相配合,互相指导,演完之后相互点评,在这种氛围中启发学生现场作文,由于学生是直接参与演出的,有亲身体验,所以写出来的演出感受,人物分析,剧情赏析等,都有真情实感。
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从细节入手,写出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不仅要写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还要写出自己想到的、感受到的。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更要作为重点来写,强调“我手写我心”,用自己的情感打动读者,悟出写作的真谛,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地流露,才是真实的表达,只要是真实的,只要是自己独特的东西,写出来就是最精彩的,也是最感人的。
二、作文评改——学生互动,教师点拨
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单一的教师评改已经不能很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在作文评讲的课堂上,作为主体的学生,大多数只是凑热闹的“听众”和“看客”,他们似乎往往只关心自己习作上的分数,对教师煞费苦心的评改、批语却无动于衷。作文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看同龄人、特别是同班同学的习作,比看自己的作文更有新鲜感,对评价他人的作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何不来个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出这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在合作交流中提高作文水平,岂不更好?
这个环节中,应引导学生互改、互评,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写作的责任心,从而调动写作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往往要经过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或基本满意为止,作文的
3 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学生评改他人的作文时,为了不至于说外行话,就必须反复阅读被评作文,去理解他人的立意,构思,寻找和纠正错别字、病句,分析作文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分析能力。互改完成后,安排作者与主评者的互动交流,了解文章习作的思路、选材及行文组织的处理,共同探讨优点,明确不足,真正做到评改信息的及时反馈,之后,双方就达成的一致意见,由写作者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修改,每位同学都亲历了两种角色转换体验,一是习作者,一是评改者,学生的能力在交流中加强,在自改中提高。
评讲中要善于发现学生文章的精彩之处,哪怕一句话、一个词,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并将优秀的文章进行朗读,优美的句子摘入黑板报,定期挑选优秀的文章编入班级小报。在学生和教师互动评改过后,鼓励学生进行重新写作,重写的作文优点会越来越多,一次比一次成功。成功的喜悦将不断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三、课外积累——贴近生活,收集素材
要写出好文章,就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全面细致地观察,要在观察中捕捉事物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关注社会,让学生帮助父母干活,使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的生活,理解他们的不幸、痛苦;让学生帮助弱者,体会付出与收获的喜悦。在一次次的观察、体验之中,学生会加深对人生的感悟。
学生贴近生活,还要从读书、阅报、看电视、上网中获得写作素材,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个人的生活范围都是有限的,书报杂志,电视网络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解各方面的信息,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何愁无米下锅呢?
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随时积累写作素材。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写作,指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在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对平时观察和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写出较高水平的作文。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相信只要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尝试,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必将在作文教学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必将使作文教学步入一个新天地,迎来“柳暗花明”的春天。
通讯地址:河南省新乡县朗公庙中心学校
邮政编码:453700
电子信箱:1542792390@qq.com
联系电话:13938746949